CN219893590U -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3590U
CN219893590U CN202320738919.5U CN202320738919U CN219893590U CN 219893590 U CN219893590 U CN 219893590U CN 202320738919 U CN202320738919 U CN 202320738919U CN 219893590 U CN219893590 U CN 2198935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fixed shaft
limiting
shaft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389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
陈熙
王雷
曾庆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389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935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35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35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包括盖体、固定轴和限位件,盖体具有连接端,连接端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固定轴位于收容腔内并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电气设备连接,固定于收容腔的内壁并至少部分遮盖安装口,限位件被配置为阻挡固定轴脱出收容腔。该翻盖装置通过限位件可对固定轴进行限位,无需采用其他结构便可将固定轴固定于盖体内。

Description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翻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翻盖一般是通过在固定轴上套设弹性件来实现翻转的功能,并且弹性件分别与翻盖和储能设备主体连接,以使得翻盖设于储能设备上时能够翻转。但是如何更简单对设置在翻盖中的固定轴进行限位及固定,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旨在能够更加便捷的对固定轴进行固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翻盖装置包括盖体、固定轴和限位件,盖体具有连接端,连接端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固定轴位于收容腔内并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电气设备连接,限位件固定于收容腔的内壁并至少部分遮盖安装口,限位件被配置为阻挡固定轴脱出收容腔。
该翻盖装置通过在盖体的连接端开设收容腔,将固定轴嵌入收容腔内部,可通过盖体对固定轴进行收容,以使得固定轴能够安装于翻盖。另外,通过设置限位件对固定轴进行阻挡,可使得固定轴安装在收容腔内的同时能够对固定轴进行限位,无需采用其他的安装结构对固定轴进行安装,提升固定轴安装的便捷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开口,固定轴经由第一开口安装入收容腔,固定轴安装入收容腔时,第一开口的壁面与固定轴抵持。
上述实施例中,固定轴经第一开口安装入收容腔后,第一开口的壁面抵持固定轴,以沿着固定轴的安装方向对固定轴起到限制的作用,防止固定轴沿安装方向出现松脱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沿固定轴的安装方向,第一开口的口径逐渐减小。
上述实施例中,将第一开口的口径设置为沿安装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得第一开口的壁面能够对固定轴进行抵持,从而对固定轴起到限位的作用。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还具有第一限位孔,第一限位孔与第一开口连通,且第一限位孔与收容腔连通,第一限位孔的孔壁抵持固定轴。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孔,并使得固定轴进行安装后,第一限位孔的孔壁抵持固定轴,以使第一限位孔的孔壁对固定轴起到限位的作用,进而使固定轴被固定于第一限位孔内,防止固定轴发生晃动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多个第一限位部均间隔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将多个第一限位部均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限位部能够共同对固定轴进行限位,从而提升对固定轴限位的效果,进一步防止固定轴出现松脱或晃动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限位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与第一限位部间隔设置,第二限位部具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的壁面被配置为引导固定轴移动至收容腔内。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具有第二开口的第二限位部,且将第二开口的壁面被配置为引导固定轴至收容腔内,通过第二限位部的引导,固定轴的安装更加便捷且更加准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的壁面形成有引导面,固定轴经由第二开口安装入收容腔时,引导面被配置为抵持固定轴,引导面的长度大于固定轴的直径。
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开口的壁面形成有引导面,一方面引导面能够抵持固定轴,使得第二限位部能够通过引导面对固定轴进行限位,防止固定轴出现晃动的情况,另一方面引导面的长度大于固定轴的直径,即使固定轴出现松脱的情况,由于引导面的长度更长,固定轴也无法脱离第二限位部,从而避免出现固定轴从盖体脱离的情况。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盖体还包括固定部,固定部设有卡槽,固定轴具有限位面,当固定轴安装于盖体内时,限位面抵接卡槽的壁面。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卡槽与限位面之间的配合,使固定轴能够正确的安装至盖体,对固定轴起到了防呆的作用。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盖体还具有活动端,活动端与连接端设于盖体的相对两侧,安装口为背离活动端的敞口。
上述实施例中,连接端与活动端设置为盖体的相对两侧的端部,将安装口设于连接端且设置为背离活动端的敞口,使得固定轴设置在收容腔内时,连接端在与电气设备进行连接时,固定轴以及扭簧能够被隐藏与盖体和电气设备之间,从而对固定轴起到保护的作用。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包括主体和如上述中任一翻盖装置,盖体可转动地设于主体。
该储能设备采用上述的翻盖装置,盖体和主体可转动连接的同时,固定轴隐藏于盖体和主体之间,对固定轴起到保护作用的同时,翻盖装置无需采用其他独立结构便能够对固定轴进行固定,使得固定轴的安装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翻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翻盖装置中,固定轴未安装至盖体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固定轴未安装至盖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翻盖装置沿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翻盖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翻盖装置中,固定轴未安装至盖体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固定轴未安装至盖体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翻盖装置中,固定轴未安装至盖体的立体剖视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储能设备 100-翻盖装置 500-主体
10-盖体 20-固定轴 30-扭簧
40、40a-限位件 50-壳体
11-连接端 12-固定部 13-活动端
14-安装部 21-限位面 31-自由端
41、41a-第一限位部 42-第二限位部
111-收容腔 112-安装口 121-卡槽
411、411a-第一凸起 412、412a-第一开口 413、413a-第一限位孔
421-第二凸起 422-第二开口 423-引导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顶”、“底”、“上”、“下”、“左”、“右”、“前”、“后”、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
翻盖一般是通过在固定轴上套设弹性件来实现翻转的功能,并且弹性件分别与翻盖和储能设备主体连接,以使得翻盖设于储能设备上时能够翻转。但是如何更简单对设置在翻盖中的固定轴进行限位及固定,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翻盖装置包括盖体、固定轴和限位件,盖体具有连接端,连接端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固定轴位于收容腔内并套设有扭簧,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电气设备连接,限位件固定于收容腔的内壁并至少部分遮盖安装口,限位件被配置为阻挡固定轴脱出收容腔。
该翻盖装置通过在盖体的连接端开设收容腔,将固定轴嵌入收容腔内部,可通过盖体对固定轴进行收容,以使得固定轴能够安装于翻盖。另外,通过设置限位件对固定轴进行阻挡,可使得固定轴安装在收容腔内的同时能够对固定轴进行限位,无需采用其他的安装结构对固定轴进行安装,提升固定轴安装的便捷性。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做出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翻盖装置100,应用于电气设备(图未示)。其中,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且是对发电机、变压器、电力线路等设备的统称,而储能设备1000可以通过存储的电能进行供电,以应用于电力系统中。一般储能设备1000上会设置插座、连接口等来和用电设备、发电设备进行连接,但是储能设备1000在不使用的情况下,需要对插座、连接口等进行防护,以达到防尘、防水的效果。本申请提供的翻盖装置100可以用于储能设备1000,并对储能设备1000的插座、连接口进行遮盖,以能够对插座起到防水、防尘的效果。
翻盖装置100包括盖体10、固定轴20、扭簧30和限位件40,扭簧30套设于固定轴20,限位件40设于盖体10内,固定轴20能够安装于盖体10并通过限位件40进行限位,以使固定轴20被固定于盖体10。其中,通过在盖体10中设置限位件40,限位件40来限制固定轴20,从而将固定轴20安装于盖体10中,无需采用其他独立结构,例如螺钉等结构将固定轴20进行安装,从而能够更简单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
请参阅图4,盖体10设有连接端11,连接端11能够转动连接于电气设备,且连接端11设有收容腔111和与收容腔111相连通的安装口112,固定轴20能够经由安装口112安装至收容腔111内。
固定轴20可以位于收容腔111内,且固定轴20套设有扭簧30,扭簧30的一个自由端31与盖体10连接,另一个自由端31与电气设备连接。与盖体10连接的自由端31可以穿设于盖体10内部,也即不显露于盖体10,附图中为了显示自由端31,并未将自由端31安装于盖体10内部,但并不限定自由端31安装好后就会显露于盖体10。扭簧30套设于固定轴20的表面,固定轴20能够安装于收容腔111或者从收容腔111内拆卸出。其中,扭簧30用于向盖体10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得盖体10相对于电气设备转动时更加省力、便捷。而为了防止扭簧30出现脱离盖体10、以及发生弯折的情况,将扭簧30套设在固定轴20的表面,固定轴20被安装在盖体10后,从而对扭簧30也进行了固定,同时防止扭簧30出现弯折的情况。
限位件40固定于收容腔111的内壁并至少部分遮盖安装口112,且限位件40被配置为阻挡固定轴20脱出收容腔111。通过设置限位件40,限位件40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以防止固定轴20脱离盖体10,从而对固定轴20起到固定的作用。并且,将限位件40设置为至少部分遮盖安装口112,以使得固定轴20在安装的过程中,限位件40能够先于固定轴20经由安装口112进入收容腔111之前与固定轴20相接触,以更好的对固定轴20进行导向或限位。
请参阅图5、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40包括第一限位部41。第一限位部41具有第一开口412,固定轴20经由第一开口412安装入收容腔111,固定轴20安装入收容腔111时,第一开口412的壁面与固定轴20抵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1包括两个第一凸起411,两个第一凸起411分别从收容腔111的内壁延伸出,且两个第一凸起411沿固定轴20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一开口412形成于两个第一凸起411之间,当固定轴20从第一开口412处安装入收容腔111后,第一凸起411朝向收容腔111的壁面抵持于固定轴20,从而使得第一限位部41以沿着固定轴20的安装方向对固定轴20起到限制的作用,防止固定轴20沿安装方向出现松脱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凸起411与固定轴20的轴线之间分别形成夹角。也即,结合图7所展示的视角来看,沿着固定轴20的安装方向,两个第一凸起411大致呈“八”字形,以使两个第一凸起411能够更加贴合固定轴20的表面,从而更好的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
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沿固定轴20的安装方向,第一开口412的口径逐渐减小。其中,将第一开口412的口径设置为沿固定轴20的安装方向逐渐减小,以使得固定轴20在未安装至收容腔111时,第一开口412远离固定轴20的壁面相较于第一开口412靠近固定轴20的壁面更加接近,从而能够对固定轴20进行抵持。也即,第一开口412的沿固定轴20安装方向的末端抵持固定轴20,以对固定轴20进行抵持,从而实现对固定轴20的限位。
请参阅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1还包括第一限位孔413,第一限位孔413与第一开口412连通,且第一限位孔413与收容腔111连通,第一限位孔413的孔壁抵持固定轴20。当固定轴20经由第一开口412进行安装后,固定轴20被固定于第一限位孔413内,第一限位孔413的孔壁对固定轴20起到限位的作用,进而防止固定轴20发生晃动的情况。
请参阅图8、图9和图10,在另一实施例中,限位件40a包括第一限位部41a。第一限位部41a具有第一开口412a,固定轴20经由第一开口412a安装入收容腔111,固定轴20安装入收容腔111时,第一开口412a的壁面与固定轴20抵持。
其中,第一限位部41a包括两个第一凸起411a,两个第一凸起411a分别从收容腔111的内壁延伸出,且两个第一凸起411a沿固定轴20的轴线对称设置,且第一开口412a形成于两个第一凸起411a之间。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凸起411a与固定轴20的轴线分别垂直设置。也即,结合图9所展示的视角来看,两个第一凸起411a大致呈“一”字形。当固定轴20安装于收容腔111内时,呈“一”字形设置的两个第一凸起411a能够抵持并压紧在固定轴20的表面,以进一步增加对固定轴20抵持的强度,从而减小固定轴20与第一限位部41a之间发生松脱的几率。
请参阅图9,图9所示的第一限位部41a也具有第一限位孔413a,且第一限位孔413a分别与第一开口412a以及收容腔111连通,该第一限位孔413a的孔壁也抵持于固定轴20。
请参阅图4和图8,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40、40a包括多个第一限位部41、41a,多个第一限位部41、41a均间隔设置。其中,将多个第一限位部41、41a均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限位部41、41a能够共同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从而提升对固定轴20限位的效果,进一步防止固定轴20出现松脱或晃动的情况。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40、40a包括两个第一限位部41、41a,两个第一限位部41、41a大致设置在与固定轴20端部相对应的位置,对固定轴20的端部进行固定后,从而能够对固定轴20的整体起到固定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1、41a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第一限位部41、41a的数量还可以为三个、四个等。三个或四个第一限位部41、41a共同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且三个或四个第一限位部41、41a间隔设置,不仅能够对固定轴20的端部进行固定,还能够对固定轴20的轴体进行固定,从而提升对固定轴20安装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40a还包括第二限位部42,第二限位部42与第一限位部41a间隔设置。第二限位部42具有第二开口422,第二开口422的壁面被配置为引导固定轴20移动至收容腔111内。其中,第二限位部42设于第一限位部41a的一侧,当固定轴20安装至收容腔111时,固定轴20能够同时经由第一开口412a和第二开口422进入收容腔111内。第一开口412a的壁面可以限制固定轴20,第二开口422的壁面用于引导固定轴20移动,在第二限位部42的引导下,固定轴20的安装更加便捷且更加准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42包括两个第二凸起421,两个第二凸起421分别从收容腔111的内壁延伸出,且两个第二凸起421沿固定轴20的轴线对称设置。第二开口422形成于两个第二凸起421之间,当固定轴20从第二开口422处安装入收容腔111时,固定轴20贴附于第二开口422的壁面,也即,贴附于两个第二凸起421相对设置的表面进入收容腔111内。
请参阅图10,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开口422的壁面形成有引导面423,固定轴20经由第二开口422安装入收容腔111时,引导面423被配置为抵持固定轴20,引导面423的长度大于固定轴20的直径。其中,引导面423在抵持固定轴20的同时,使固定轴20沿着引导面423进行移动,从而实现第二限位部42对固定轴20起引导的作用。而将引导面423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固定轴20的直径,即使固定轴20出现松脱的情况,由于引导面423的长度更长,固定轴20也无法脱离第二限位部42,从而避免出现固定轴20从盖体10脱离的情况。
可以理解的,引导面423即为两个第二凸起421相对设置的表面。另外,第二限位部42不仅可以与图8所示的第一限位部41a进行配合,还可与图5所示的第一限位部41进行配合,也即使得固定轴20在第二限位部42的引导下安装入收容腔111后,第一限位部41、41a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从而实现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
可以理解的,在一实施例中,限位件40a可以包括多个第二限位部42,多个第二限位部42间隔设置。以限位件40包括两个第二限位部42和两个第一限位部41a作为示例进行说明,两个第二限位部42可以设置在两个第一限位部41a之间,或者将两个第一限位部41a设置在两个第二限位部42之间,又或者将第一限位部41a和第二限位部42交替设置,使得第二限位部42能够对固定轴20进行引导、第一限位部41a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即可。
可以理解的,第二限位部42的数量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设置。
请参阅图11,在一实施例中,也可取消第一限位部41、41a,仅设置第二限位部42来对固定轴20进行限位。在将引导面423的长度设置为大于固定轴20直径的情况下,引导面423不仅能够引导固定轴20移动,还可以抵持固定轴20,从而使得固定轴20不易脱离第二限位部42,进而也能够对固定轴20起到限位的作用。
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0还把包括固定部12,固定部12设有卡槽121,固定轴20具有限位面21,当固定轴20安装于盖体10内时,限位面21抵接卡槽121的壁面。其中,固定轴20的限位面21为平面,且限位面21形成于固定轴20的端部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轴20的每一端部分别具有两个限位面21,两个限位面21相对设置,也即,固定轴20端部的截面为直边-弧形边-直边-弧形边依次连接而形成的面。卡槽121的形状与固定轴20端部的形状相适配,以使固定轴20与卡槽121之间具有唯一的安装方式,盖体10对固定轴20起到了防呆的作用。
限位件40可以设置在与固定轴20端部相对应的位置,相较于对弧形面进行引导,第二限位部42更方便对限位面21进行引导。
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轴20端部的截面的形状不限如此,还可替换为其他形状。例如,还可替换为矩形等。
请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盖体10还具有活动端13,活动端13与连接端11设于盖体10的相对两侧,安装口112为背离活动端13的敞口。其中,连接端11与活动端13设置为盖体10的相对两侧的端部,通过操作活动端13,盖体10通过连接端11相对于电气设备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盖体10盖合于电气设备或从电气设备上开启。
将安装口112设于连接端11且设置为背离活动端13的敞口,使得固定轴20设置在收容腔111内时,连接端11在与电气设备进行连接时,固定轴20以及扭簧30能够被隐藏于盖体10的连接端11和电气设备之间,从而对固定轴20起到保护的作用,防止固定轴20和扭簧30长期显露于外部时而出现锈蚀的情况。
请再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能设备1000。储能设备1000包括主体500和翻盖装置100,该翻盖装置10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翻盖装置100,因而具有上述翻盖装置100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翻盖装置100的盖体10可转动的设于主体500。其中,储能设备1000的主体500具有壳体50、电池(图未示)、控制模块(图未示)以及插接端(图未示)等结构,电池以及控制模块等结构设于壳体50内,插接端显露于壳体50,翻盖装置100可转动连接壳体50且对插接端进行遮盖。当翻盖装置100相对于壳体50开启时,储能设备1000显露出插接端,从而使插接端能够与用电设备进行连接,进而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而当插接端无需与用电设备进行连接时,翻盖装置100盖设于插接端,以对插接端进行保护。
本申请提供的翻盖装置100通过设置限位件40来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相较于采用独立结构来对固定轴20进行固定,简化了翻盖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固定轴20的安装也更加简单。并且,将安装口112设置在连接端11,连接端11在与主体500连接的过程中,能够对固定轴20和扭簧30进行隐藏,防止固定轴20和扭簧30长期显露于外而发生锈蚀的情况。
另外,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而并非用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申请公开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翻盖装置,应用于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翻盖装置包括:
盖体,所述盖体具有连接端,所述连接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电气设备,所述连接端设有收容腔和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安装口;
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位于所述收容腔内并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自由端与所述盖体连接,另一个自由端与所述电气设备连接;
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的内壁并至少部分遮盖所述安装口,所述限位件被配置为阻挡所述固定轴脱出所述收容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限位部;
所述第一限位部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固定轴经由所述第一开口安装入所述收容腔,所述固定轴安装入所述收容腔时,所述第一开口的壁面与所述固定轴抵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固定轴的安装方向,所述第一开口的口径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还具有第一限位孔;
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且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一限位孔的孔壁抵持所述固定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多个所述第一限位部均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限位部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壁面被配置为引导所述固定轴移动至所述收容腔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壁面形成有引导面,所述固定轴经由所述第二开口安装入所述收容腔时,所述引导面被配置为抵持所述固定轴,所述引导面的长度大于所述固定轴的直径。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设有卡槽,所述固定轴具有限位面,当所述固定轴安装于所述盖体内时,所述限位面抵接所述卡槽的壁面。
9.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具有活动端;
所述活动端与所述连接端设于所述盖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安装口为背离所述活动端的敞口。
10.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设备包括:
主体;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翻盖装置,所述盖体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主体。
CN202320738919.5U 2023-03-28 2023-03-28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Active CN2198935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8919.5U CN219893590U (zh) 2023-03-28 2023-03-28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38919.5U CN219893590U (zh) 2023-03-28 2023-03-28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3590U true CN219893590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03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38919.5U Active CN219893590U (zh) 2023-03-28 2023-03-28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35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40596A (en) Electric plug for supplying current to electric appliances
JP5738493B2 (ja) 差込みコネクタ
CN111384636A (zh) 一种电插塞连接器及其上的卡线装置
CN219893590U (zh) 翻盖装置及储能设备
KR20180126873A (ko) 충전 커넥터 잠금장치
US9184547B2 (en) Plug conversion adapter
CN210225692U (zh) 盒体及耳机充电盒
CN209880948U (zh) 一种电插塞连接器及其上的卡线装置
US20040009689A1 (en) Dustproof electrical wall socket
AU2019398165B2 (en) Plug connector part for contacting in multiple spatial directions
KR102351780B1 (ko) 개선된 스프링 조립 구조를 갖는 파워아울렛
CN114665326A (zh) 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合
CN220934522U (zh) 移动存储器
CN214503963U (zh) 便于解锁的光模块
CN210640435U (zh) 防松脱插座及pdu
CN214045676U (zh) 移动设备
CN113690672B (zh) 一种外接插口保护装置
CN218819991U (zh) 一种灯具堵头组件及灯具
US11996648B2 (en) Plug connector part for contacting in multiple spatial directions
CN210016032U (zh) 一种具有旋转出线的插座及具有旋转出线、卡线的插座
CN215008783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线束卡扣
CN216312195U (zh) 插头组件和充放电连接器
CN214068333U (zh) 一种机车终端的硬盘固定装置
CN210807845U (zh) 无线传输装置
CN211075209U (zh) 端盖开关装置及打印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