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92202U - 电极制备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极制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2202U
CN219892202U CN202321258307.2U CN202321258307U CN219892202U CN 219892202 U CN219892202 U CN 219892202U CN 202321258307 U CN202321258307 U CN 202321258307U CN 219892202 U CN219892202 U CN 219892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nning
roller
film forming
current collecto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583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云明
秦士林
杨利
李永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583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92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2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2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极制备装置,电极制备装置包括集流体收放装置,集流体收放装置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极片收卷装置和集流体;成膜装置,成膜装置包括厚膜成膜装置、压延减薄装置、减薄转移装置和辅助膜收放卷装置,厚膜成膜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辅助膜收放卷装置包括辅助膜放卷装置、辅助膜收卷装置和辅助膜;送料装置,送料装置适于向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输送电极材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极制备装置,实现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Description

电极制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极制备装置。
背景技术
锂离子设备技术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干法涂布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之一,其中,干法辊压制片工艺是该工序的关键,干法辊压制片是该工艺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使用的干法辊压制片技术存在工艺复杂,对电极成膜要求高、连续生产困难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极制备装置,所述电极制备装置实现了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包括:集流体收放装置,所述集流体收放装置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极片收卷装置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和所述极片收卷装置间隔设置,所述集流体的一端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连接且缠绕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所述集流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连接缠绕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上;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集流体两侧,所述成膜装置包括厚膜成膜装置、压延减薄装置、减薄转移装置和辅助膜收放卷装置,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与所述集流体配合,所述辅助膜收放卷装置包括辅助膜放卷装置、辅助膜收卷装置和辅助膜,所述辅助膜位于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之间,所述辅助膜的一端与所述辅助膜放卷装置连接且缠绕于所述辅助膜放卷装置,所述辅助膜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膜收卷装置连接缠绕于所述辅助膜收卷装置上;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适于向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输送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在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成膜后并依次在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之间减薄后复合于所述集流体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通过设置集流体,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位于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的靠近集流体的一侧,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位于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的靠近集流体的一侧,且第一减薄转移辊与集流体配合,再设置辅助膜位于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以及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从而实现了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与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的直径与线速度相等,且直径为100-40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与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的直径为150-350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直径,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直径为150-300mm,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直径为100-200mm;和/或,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之比为A,所述A满足:1<A≤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在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和所述减薄转移装置之间依次排布,成厚膜后的电极依次在多个所述减薄机构中进行减薄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直径,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直径为150-300mm,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直径为100-200mm;和/或,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之比为B,所述B满足:1<B≤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和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之间以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和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之间至少一处设有修边机构,所述修边机构用于修剪辅助膜上厚电极膜或薄电极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流体为铜箔或铝箔,所述集流体的厚度为4-20μm;和/或,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具有碳层、或导电胶层或具有粗糙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膜为铜箔或钢箔,所述辅助膜的厚度为10-100μm;和/或,所述辅助膜为PP膜、PE膜或PET膜,所述辅助膜的厚度为30-100μ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为正极片或负极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电极制备装置;
1、集流体收放装置;11、集流体放卷装置;12、极片收卷装置;13、集流体;14、极片;
2、成膜装置;21、厚膜成膜装置;211、第一厚膜成膜辊;212、第二厚膜成膜辊;22、压延减薄装置;221、第一压延减薄辊;222、第二压延减薄辊;23、减薄转移装置;231、第一减薄转移辊;232、第二减薄转移辊;24、辅助膜收放卷装置;241、辅助膜放卷装置;242、辅助膜收卷装置;243、辅助膜;
3、送料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1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10,包括集流体收放装置1、成膜装置2、辅助膜收放卷装置24和送料装置3。
具体地,参考图1,集流体收放装置1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11、极片收卷装置12和集流体13,集流体放卷装置11和极片收卷装置12间隔设置,集流体13的一端与集流体放卷装置11连接且缠绕于集流体放卷装置11,集流体13的另一端与极片收卷装置12连接缠绕于极片收卷装置12上。由此,集流体放卷装置11可以安装集流体13并放出集流体13,极片收卷装置12可以接收集流体13与厚电极膜材料结合形成的极片14。
成膜装置2为两个且分别设于集流体13两侧,成膜装置2包括厚膜成膜装置21、压延减薄装置22、减薄转移装置23和辅助膜收放卷装置24,厚膜成膜装置21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压延减薄装置22位于厚膜成膜装置21的靠近集流体13的一侧且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减薄转移装置23位于压延减薄装置22的靠近集流体13的一侧且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之间以及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之间存在间隙,当电极材料进入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的间隙时,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对其进行挤压,从而使得电极材料可以成膜,形成厚电极膜,而厚电极膜进入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以及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之间的间隙,从而使得厚电极膜厚度减小,从而实现减薄,形成薄电极膜。
由此,通过厚膜成膜装置21、压延减薄装置22和减薄转移装置23等装置的多重作用实现电极材料辊压成膜并减薄,相比于通过一种辊的单次作用实现电极材料辊压成膜并减薄,可以提高电极成膜的效果,同时多个装置中的多个辊共同作用,分担工作压力,可以减小成膜装置2中每一个辊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成膜装置2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第一减薄转移辊231与集流体13配合,使得薄电极膜可以直接与集流体13复合,形成极片14。相比于将薄电极膜收卷处理,再将薄电极膜放卷与集流体复合成极片,可以实现了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13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14的连续生产作业,简化了极片14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辅助膜收放卷装置24包括辅助膜放卷装置241、辅助膜收卷装置242和辅助膜243,辅助膜243位于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之间以及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之间,辅助膜243的一端与辅助膜放卷装置241连接且缠绕于辅助膜放卷装置241,辅助膜243的另一端与辅助膜收卷装置242连接缠绕于辅助膜收卷装置242上。
可以理解的是,辅助膜243紧贴在第一厚膜成膜辊211、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表面上,而厚电极膜(厚电极膜和薄电极膜)可以吸附在辅助膜243的外表面(朝向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第二压延减薄辊222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表面)上,从而使得厚电极膜可以被辅助膜243带动,平整地进入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之间以及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之间。从而使得厚电极膜在制造过程中更加平整,减少褶皱的出现,提高极片14的制造质量。
其中,辅助膜收卷装置242相对于辅助膜放卷装置241靠近集流体收放装置1的一侧,由此,当辅助膜收放卷装置24工作时,辅助膜243会向厚膜成膜装置21至减薄转移装置23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厚电极膜向厚膜成膜装置21至减薄转移装置23方向移动。
同时,由于电极材料的成膜减薄过程中,成膜装置2需要提供很大的压力去减少褶皱的出现,而辅助膜243的设置,使得厚电极膜在制造过程中更加平整,减小了成膜装置2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另外,通过调节辅助膜放卷装置241和辅助膜收卷装置242的收放卷情况可以调节辅助膜243在成膜装置2上的松紧程度,当辅助膜243需要调紧时,可以降低辅助膜放卷装置241放卷速度或提高辅助膜收卷装置242收卷速度,从而调紧辅助膜243,再使辅助膜放卷装置241和辅助膜收卷装置242的收放卷速度保持一致,使得辅助膜243正常工作。
当辅助膜243需要调松时,可以提高辅助膜放卷装置241放卷速度或降低辅助膜收卷装置242收卷速度,从而调松辅助膜243,再使辅助膜放卷装置241和辅助膜收卷装置242的收放卷速度保持一致,使得辅助膜243正常工作。另外,辅助膜243可以循环使用,使用次数大于10次,如11次、12次、13次或15次等。
送料装置3适于向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输送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在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成膜后并依次在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之间,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之间减薄后复合于集流体13上。
其中,送料装置3为智能均匀控制系统,可根据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的料量自动决策是否进行送料,送料厚度误差(即送料装置3任意两处的电极材料的厚度之差)小于1mm,如0.1mm、0.3mm、0.5mm或0.9mm等,由此,提高了电极材料成膜的均匀性,提高了电极材料成膜的效果。
当电极制造装置进行工作时,送料装置3将电极材料送到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将电极材料辊压成膜,并吸附在辅助膜243上,同时辅助膜放卷装置241和辅助膜收卷装置242工作,使得辅助膜243带动厚电极膜朝向压延减薄装置22至减薄转移装置23方向移动,厚电极膜经过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辊压,形成薄电极膜,再经过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辊压,实现薄电极膜的进一步减薄,再通过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辊压作用,使得辅助膜243上薄电极膜转移到集流体13上,并由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将集流体13和薄电极膜进行辊压复合,从而形成极片14。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极制备装置10,通过设置集流体13,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设置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位于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靠近集流体13的一侧,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位于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靠近集流体13的一侧,且第一减薄转移辊231与集流体13配合,再设置辅助膜243位于第一厚膜成膜辊211和第二厚膜成膜辊212之间、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之间以及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从而实现了电极材料成膜工序和薄电极膜与集流体13的复合工序一体化,从而实现了极片14的连续生产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极片14的制造质量,减小了成膜装置2工作时的机械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直径与线速度相等,且直径为100-400mm,如100mm、200mm、300mm或400mm等。由此,使得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进行初步辊压电极材料时,可以使得电极材料辊压均匀,形成厚度均匀的厚电极膜,便于厚电极膜进行后续的减薄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直径(优选的)为150-350mm,如150mm、200mm、250mm或350mm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直径若小于150mm,会使得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强度不足,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容易造成成膜装置2的损坏。而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直径若大于300mm,则与电极材料的接触弧长度较长,会使得辊压电极材料的压力过小,电极材料成膜效果差。故此,第一厚膜成膜辊211与第二厚膜成膜辊212的直径为150-300mm,既可以使得电极材料成膜效果好,又保证了成膜装置2的结构强度,防止成膜装置2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压延减薄辊221的直径大于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直径,第一压延减薄辊221的直径为150-300mm,如150mm、200mm、250mm或300mm等,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直径为100-200mm,如100mm、120mm、150mm或200mm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压延减薄辊221的直径大,结构强度高,可以承受足够的压力,提升了第一压延减薄辊221传递高压力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第一压延减薄辊221在辊压厚电极膜时有足够的压力,实现厚电极膜的减薄,形成初步的薄电极膜。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直径小,可以降低成膜装置2机构冗余,减少了成膜装置2的安装空间,增加成膜装置2灵活性。同时由于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直径小,有利于提高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疲劳强度,提高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使用时间,另外,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直径小,刚性高,可以轧制更薄的钢带,提高减薄效果。
第一压延减薄辊221的线速度大于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线速度,第一压延减薄辊221的线速度和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线速度之比为A,A满足:1<A≤3,如A为1.2、1.4、2.0或3.0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压延减薄辊221的线速度大于第二压延减薄辊222的线速度,则靠近第一压延减薄辊221侧的厚电极膜移动速度大于靠近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侧的厚电极膜移动速度,从而使得靠近第一压延减薄辊221侧的厚电极膜相对于第二压延减薄辊222侧的厚电极膜向厚电极膜的前进方向延伸,从而使得厚电极膜的长度变长,厚度减小,从而实现差速拉伸减薄,减薄和延伸的效果好。
其中,如A大于3,容易造成第一压延减薄辊221侧的厚电极膜移动速度过快,从而造成厚电极膜产生断裂。故此,A≤3可以避免厚电极膜产生断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延减薄装置22为多个,多个压延减薄装置22在厚膜成膜装置21和减薄转移装置23之间依次排布,厚电极膜依次在多个减薄机构中进行减薄处理。由此,厚电极膜通过多个压延减薄装置22的减薄处理,提高了减薄效果,同时,减薄处理的工作由多个压延减薄装置22共同作用,可以减轻每一个压延减薄装置22的工作压力,降低了对成膜装置2机械强度的要求,从而实现了较低机械强度的成膜装置2可以制造较薄的极片14,从而增加了电极制备装置10的适用性。
在图1所示的示例中,在一个成膜装置2中,压延减薄装置22为1个,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一个成膜装置2中,压延减薄装置22可以为更多个,如2个、3个、4个或6个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直径大于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直径,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直径为150-300mm,如150mm、200mm、250mm或300mm等,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直径为100-200mm,如100mm、120mm、150mm或200mm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直径大,结构强度高,可以承受足够的压力,提升了第一减薄转移辊231传递高压力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第一减薄转移辊231在辊压初步的薄电极膜时有足够的压力,实现薄电极膜的进一步减薄。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直径小,可以降低成膜装置2机构冗余,减少了成膜装置2的安装空间,增加成膜装置2灵活性。同时由于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直径小,有利于提高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疲劳强度,提高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使用时间,另外,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直径小,刚性高,可以轧制更薄的钢带,提高减薄效果。
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线速度大于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线速度,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线速度和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线速度之比为B,B满足:1<B≤3,B可以为1.5、2.0、2.5或3.0等。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减薄转移辊231的线速度大于第二减薄转移辊232的线速度,则靠近第一减薄转移辊231侧的薄电极膜移动速度大于靠近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侧的薄电极膜移动速度,从而使得靠近第一减薄转移辊231侧的薄电极膜相对于第二减薄转移辊232侧的薄电极膜向薄电极膜的前进方向延伸,从而使得薄电极膜的长度变长,厚度减小,从而进一步地进行差速拉伸减薄,提高了减薄和延伸的效果,使得薄电极膜的厚度更小。
其中,如B大于3,容易造成第一减薄转移辊231侧的电极膜移动速度过快,从而造成电极膜产生断裂。故此,B≤3可以避免电极膜产生断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厚膜成膜装置21和压延减薄装置22之间以及减薄转移装置23和压延减薄装置22之间至少一处设有修边机构,修边机构用于修剪辅助膜243上厚电极膜或薄电极膜。
可以理解的是,当电极材料成膜之后,修边机构可以对厚电极膜或薄电极膜的边缘进行修剪,使得厚电极膜或薄电极膜的边缘平整,提高了极片14的制造质量。其中,修边机构可以为刀轮等机构,修边机构设在厚膜成膜装置21和压延减薄装置22之间以及压延减薄装置22和减薄转移装置23之间,修边机构设在厚膜成膜装置21和压延减薄装置22之间,可以用于修剪经过厚膜成膜装置21厚电极膜边缘,修边机构设在压延减薄装置22和减薄转移装置23之间,可以用于修剪经过压延减薄装置22减薄形成的薄电极膜的边缘,使得电极边缘更加平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13为铜箔或铝箔,集流体13的厚度为4-20μm,如4μm、8μm、16μm或20μm等。由此,可以提高集流体13的导电性。
进一步地,集流体13的表面具有碳层、或导电胶层或具有粗糙结构。由此,可以提高集流体13的吸附能力,从而便于薄电极膜脱离辅助膜243吸附在集流体13上,有助于薄电极膜和集流体13的紧密贴合,从而提高极片14的制造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当辅助膜243为铜箔或钢箔时,辅助膜243的厚度为10-100μm,如10μm、30μm、50μm或100μm。辅助膜243为铜箔或钢箔,铜箔或钢箔具有低表面氧气特性,可以附着与各种不同基材,如金属,绝缘材料等,且拥有较宽的温度使用范围,从而便于附着不同材料如金属或石墨等的电极材料,也可以使得辅助带在许多温度情况下仍可以使用,提高使用范围,适用性广。
当辅助膜243为PP膜、PE膜或PET膜时,辅助膜243的厚度为30-100μm,如30μm、50μm、80μm或100μm等。辅助膜243为PP膜、PE膜或PET膜,材料的耐疲劳性好,从而使得辅助膜243可以重复回收利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极片14为正极片或负极片。当极片14为正极片时,电极材料可以为三元材料、富锂材料、磷酸铁锂、磷酸铁锰锂、锰酸锂或镍锰酸锂等中的一种或多种,当极片14为负极片时,电极材料可以为人造石墨、天然石墨、软碳、硬碳或硅基材料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由此,通过改变电极材料可以使得电极制备装置10适用于制造不同的极片1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流体收放装置,所述集流体收放装置包括集流体放卷装置、极片收卷装置和集流体,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和所述极片收卷装置间隔设置,所述集流体的一端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连接且缠绕于所述集流体放卷装置,所述集流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连接缠绕于所述极片收卷装置上;
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为两个且分别设于所述集流体两侧,所述成膜装置包括厚膜成膜装置、压延减薄装置、减薄转移装置和辅助膜收放卷装置,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压延减薄辊和第二压延减薄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包括相互配合且可转动的第一减薄转移辊和第二减薄转移辊,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与所述集流体配合,所述辅助膜收放卷装置包括辅助膜放卷装置、辅助膜收卷装置和辅助膜,所述辅助膜位于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之间,所述辅助膜的一端与所述辅助膜放卷装置连接且缠绕于所述辅助膜放卷装置,所述辅助膜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膜收卷装置连接缠绕于所述辅助膜收卷装置上;
送料装置,所述送料装置适于向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输送电极材料,电极材料在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和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之间成膜后并依次在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之间,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之间减薄后复合于所述集流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与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的直径与线速度相等,且直径为100-4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厚膜成膜辊与所述第二厚膜成膜辊的直径为150-3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直径,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直径为150-300mm,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直径为100-200mm;
和/或,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所述第一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和所述第二压延减薄辊的线速度之比为A,所述A满足:1<A≤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压延减薄装置在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和所述减薄转移装置之间依次排布,成厚膜后的电极依次在多个所述减薄机构中进行减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直径,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直径为150-300mm,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直径为100-200mm;
和/或,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所述第一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和所述第二减薄转移辊的线速度之比为B,所述B满足:1<B≤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厚膜成膜装置和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之间以及所述减薄转移装置和所述压延减薄装置之间至少一处设有修边机构,所述修边机构用于修剪辅助膜上厚电极膜或薄电极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为铜箔或铝箔,所述集流体的厚度为4-20μm;
和/或,所述集流体的表面具有碳层、或导电胶层或具有粗糙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膜为铜箔或钢箔,所述辅助膜的厚度为10-100μm;
和/或,所述辅助膜为PP膜、PE膜或PET膜,所述辅助膜的厚度为30-10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片为正极片或负极片。
CN202321258307.2U 2023-05-22 2023-05-22 电极制备装置 Active CN219892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58307.2U CN219892202U (zh) 2023-05-22 2023-05-22 电极制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58307.2U CN219892202U (zh) 2023-05-22 2023-05-22 电极制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2202U true CN219892202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394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58307.2U Active CN219892202U (zh) 2023-05-22 2023-05-22 电极制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2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95125B2 (en) Deposition on two sides of a web
CN10765842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极片补锂装置及补锂方法
US8927068B2 (en) Methods to fabricate variations in porosity of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films
US20150238994A1 (e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coating film product
US20150224529A1 (en)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f coating film product
CN108352494B (zh) 蓄电装置用电极板以及蓄电装置
CN210744071U (zh) 一种锂膜复合机构
CN113823760A (zh) 超薄锂条预制件、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
KR102503562B1 (ko) 이차전지의 전극 제조 시 사용되는 전극용 원단의 이송장치
US7886568B2 (en) Method for rolling electrode hoop
CN113903999B (zh) 电池电芯生产线
CN217158294U (zh) 压辊装置及补锂设备
CN219892202U (zh) 电极制备装置
CN219892201U (zh) 电极制备装置
JP2014107166A (ja) 電極の製造装置およ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CN220821621U (zh) 电极制备装置
JP2018026334A (ja) 蓄電装置の電極、電極の製造装置及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07644973B (zh) 一种复合锂带生产装置及生产方法
US2022033681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sheet thereof, and preparation method for electrode sheet
CN113967699B (zh) 超薄锂箔或锂带的拼接方法和设备
CN115566147A (zh) 一种铜膜双面覆锂装置及铜膜双面覆锂方法
CN215527759U (zh) 一种极片补锂装置
CN212461796U (zh) 圆柱锂电池卷芯及圆柱锂电池
CN112786838A (zh) 一种预锂极片的制作方法及电池
US20190389193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cel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