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91583U -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91583U
CN219891583U CN202320879404.7U CN202320879404U CN219891583U CN 219891583 U CN219891583 U CN 219891583U CN 202320879404 U CN202320879404 U CN 202320879404U CN 219891583 U CN219891583 U CN 2198915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output
sub
power supply
vol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794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辉彬
蒋海如
麦康世
林晓
王雪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zhi Beaut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794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915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915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915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包括设有第一输出控制端、第二输出控制端、第一供电控制端和第二供电控制端的控制芯片;包括第一供电子电路和第一输出子电路的第一单轨电路,第一供电子电路与第一供电控制端电连接,第一输出子电路与第一输出控制端电连接;包括第二供电子电路和第二输出子电路的第二单轨电路,第二供电子电路与第二供电控制端电连接,第二输出子电路与第二输出控制端电连接;第一电极对连接在第一输出子电路的输出端,第二电极对连接在第二输出子电路的输出端。本申请由控制芯片对两路单轨电路进行输出控制,两路单轨电路完全独立,可以独立控制输出电流的频率,方便设置不同的电流输出频率。

Description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美容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美容仪是通过利用不同类型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收缩,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环和肌肉再锻炼,从而延缓皮肤的衰老,使皮肤更加紧致。
目前主流的美容仪电疗方案都比较单一,仅通过一种电流形式产生刺激,电流类型采用直流、低频脉冲、中频脉冲、高频脉冲中的其中一种,容易使人体组织产生适应性,且体感不够丰富,为此,可以考虑设置在两对交错设置的电极对分别输出不同频率的电流,形成双轨电流,基于差拍原理在交错区域能够产生第三种频率的电流,以提高美容功效。然而,目前的双轨电流电路都是应用在大型医疗器械中,其输出功率和电流频率都与美容仪不同,为此,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美容仪的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包括: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有第一输出控制端、第二输出控制端、第一供电控制端和第二供电控制端;
第一单轨电路,所述第一单轨电路包括电连接的第一供电子电路和第一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第二单轨电路,所述第二单轨电路包括电连接的第二供电子电路和第二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交错设置的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所述第一电极对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极对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电控制端包括第一驱动端和第一调节端;
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第一调压子电路和第一稳压子电路;
所述第一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供电控制端还包括第一反馈端;
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
所述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反馈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电控制端包括第二驱动端和第二调节端;
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第二调压子电路和第二稳压子电路;
所述第二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供电控制端还包括第二反馈端;
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
所述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反馈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三信号输出端和第四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包括第二变压器、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芯片为单片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由控制芯片对两路单轨电路进行输出控制,每路单轨电路包括供电子电路和输出子电路,供电子电路为输出子电路提供电源以驱动输出子电路输出电流,两路单轨电路完全独立,可以独立控制输出电流的频率,方便设置不同的电流输出频率。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之一;
图3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之二;
图4是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中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图之三。
附图标记对照表:
控制芯片01:第一输出控制端11、第二输出控制端12、第一供电控制端13、第二供电控制端14;
第一单轨电路02:第一供电子电路21、第一输出子电路22;
第二单轨电路03:第二供电子电路31、第二输出子电路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
控制芯片01,控制芯片01设有第一输出控制端11、第二输出控制端12、第一供电控制端13和第二供电控制端14;
第一单轨电路02,第一单轨电路02包括电连接的第一供电子电路21和第一输出子电路22,第一供电子电路21与第一供电控制端13电连接,第一输出子电路22与第一输出控制端11电连接;
第二单轨电路03,第二单轨电路03包括电连接的第二供电子电路31和第二输出子电路32,第二供电子电路31与第二供电控制端14电连接,第二输出子电路32与第二输出控制端12电连接;
交错设置的第一电极对(图未示)和第二电极对(图未示),第一电极对连接在第一输出子电路22的输出端,第二电极对连接在第二输出子电路32的输出端。
具体来说,控制芯片01采用单片机,第一输出控制端11、第二输出控制端12、第一供电控制端13和第二供电控制端14均为单片机的I/O端口,单片机的使能电路参见图2,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单轨电路02用于输出第一EMS微电流,其中,第一供电子电路21输出电压给第一输出子电路22,控制芯片01通过第一供电控制端13调整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电压,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电压越大,第一输出子电路22在第一电极对上输出的电压则越大。控制芯片01通过第一输出控制端11输出第一信号驱动第一输出子电路22,第一输出子电路22将第一信号转换为电压波形从第一电极对输出,从而在与第一电极对接触的皮肤上形成电流,控制芯片01通过调整第一输出端11输出的第一信号调整第一电极对上输出的电流频率,第一信号可以是PWM信号或脉冲信号等。
第二单轨电路03用于输出第二EMS微电流,其中,第二供电子电路31输出电压给第二输出子电路32,控制芯片01通过第二供电控制端14调整第二供电子电路31的输出电压,第二供电子电路31的输出电压越大,第二输出子电路32在第二电极对上输出的电压则越大。控制芯片01通过第二输出控制端12输出第二信号驱动第二输出子电路32,第二输出子电路32将第二信号转换为电压波形从第二电极对输出,从而在与第二电极对接触的皮肤上形成电流,控制芯片01通过调整第二输出端12输出的第二信号调整第二电极对上输出的电流频率,第二信号可以是PWM信号或脉冲信号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中,两路单轨电路完全独立,每路单轨电路输出的电压和电流频率均可独立控制,使得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可以同频也可以有一定的频率差,当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之间有频率差时,由于差拍原理,在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的交错区域,会产生频率等于频率差的第三电流,从而提高美容功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供电控制端13包括第一驱动端VCC_EMS_EN和第一调节端IO_EMS_DC_PWM1;
如图3所示,第一供电子电路21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第一调压子电路和第一稳压子电路;
第一驱动端VCC_EMS1_EN连接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的使能端EN;
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的电压输出端LX和反馈端FB与第一调压子电路连接,第一调节端IO_EMS_DC_PWM1与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输出子电路连接。
其中,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采用DCDC转换芯片,其用于根据控制芯片01的第一调节端IO_EMS_DC_PWM1输出的PWM信号调整输出至第一输出子电路22的电压大小。
具体来说,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设有六个引脚,分别为正极端VIN、负极端GND、使能端EN、电压输出端LX、反馈端FB、自举端BOOT。
正极端VIN连接电源正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连接单片机VBAT引脚与电源正极连接。同时正极端VIN还通过电容C10连接电源负极,从而对电源进行滤波。负极端GND连接电源负极。
使能端EN连接第一驱动端VCC_EMS1_EN,当第一驱动端VCC_EMS1_EN输出高电平时,驱动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启动。使能端EN还通过电阻R15连接电源负极,在第一驱动端VCC_EMS1_EN输出低电平时,使能端EN能够通过电阻R15接地。
第一调压子电路包括电感L1、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0、电容C6和电容C11。其中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LX,电阻R16、电阻R18、电阻R20和电容C6的一端均与反馈端FB连接;其中电阻R16和电容C6的另一端均与电感L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0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电阻R18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1与电源负极连接,同时又通过电阻R19与第一调节端IO_EMS_DC_PWM1连接。第一调节端IO_EMS_DC_PWM1通过第一调压子电路输出PWM信号到反馈端FB,第一开关电源芯片U1根据反馈端FB接收到的信号从电压输出端LX输出调整后的电压提供给第一输出子电路22,电感L1连接电阻R16和电容C6的一端和电源负极之间形成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其中电感L1连接电阻R16和电容C6的一端为正极输出端。
并且,电压输出端LX和自举端BOOT之间还连接有电容C5用于稳定输出电压信号。
第一稳压子电路用于对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滤波和稳压,其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C7、电容C8和电容C9,电容C7、电容C8和电容C9组成的并联电路连接在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供电控制端13还包括第一反馈端VCC_EMS1_ADC;
如图3所示,第一供电子电路21还包括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连接在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一反馈端VCC_EMS1_ADC之间。
具体来说,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包括电阻R17和电阻R21,电阻R17和电阻R21串联后连接在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之间,第一反馈端VCC_EMS1_AD连接在电阻R17和电阻R21之间,用于检测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电压并反馈到控制芯片01,以使控制芯片01能够监测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调压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供电子电路21,通过第一调节端IO_EMS_DC_PWM1输出PWM控制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电压,并通过第一反馈端VCC_EMS1_AD接收调压结果,能够对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输出电压进行有效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输出控制端11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和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
如图3所示,第一输出子电路22包括第一变压器T1、第一MOS管Q1A和第二MOS管Q2A。
第一变压器T1的输入侧公共端(引脚3)与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第一变压器T1的输入侧第一端(引脚4)与第一MOS管Q1A的漏极连接;第一MOS管Q1A的源极与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负极输出端(即电源负极)连接;第一MOS管Q1A的栅极与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连接,第一MOS管Q1A的栅极和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之间还连接有电阻R9用于限流,同时第一MOS管Q1A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13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向第一MOS管Q1A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时,第一MOS管Q1A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向第一MOS管Q1A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时,第一MOS管Q1A的栅极接地,第一MOS管Q1A的漏极和源极关断。
第一变压器T1的输入侧第二端(引脚1)与第二MOS管Q2A的漏极连接;第二MOS管Q2A的源极与第一供电子电路21的负极输出端(即电源负极)连接;第二MOS管Q2A的栅极与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连接,第二MOS管Q2A的栅极和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之间还连接有电阻R10用于限流,同时第二MOS管Q2A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14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向第二MOS管Q2A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时,第二MOS管Q2A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向第二MOS管Q2A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时,第二MOS管Q2A的栅极接地,第二MOS管Q2A的漏极和源极关断。
第一变压器T1的输出侧第一端(引脚5)和输出侧第二端(引脚8)分别与第一电极对的两个电极(分别为图示EMS_OUT1+和EMS_OUT1-)连接。
具体来说,控制芯片01控制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和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输出一组互补的PWM信号,即当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输出低电平时,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输出高电平;当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输出高电平时,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输出低电平。
基于此,随着两路PWM信号的输出,第一MOS管Q1A和第二MOS管Q2A交替导通,从而在第一变压器T1的输出侧输出流向交替变换的电流: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输出低电平、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输出高电平时,电流从EMS_OUT1+流向EMS_OUT1-;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输出高电平、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输出低电平时,电流从EMS_OUT1-流向EMS_OUT1+。电流的变换频率与两路PWM信号的频率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变压器T1的输出侧第一端(引脚5)和输出侧第二端(引脚8)之间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用于对输出到第一电极对之间的的电流进行滤波,提高电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一滤波电路具体包括串联在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的电阻R6、串联后并联在电阻R6两端的电容C3和电容C4、以及串联在输出侧第一端和电极EMS_OUT1+之间的电阻R3、串联在输出侧第二端和电极EMS_OUT1-之间的电阻R4。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供电子电路21采用变压器将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进行电气隔离,使得输出的电流作用到人体更加安全;并且控制芯片01可以通过调整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和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输出的PWM信号的频率,对输出电流的频率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一信号输出端PWM_EMS1_A和第二信号输出端PWM_EMS1_B的输出信号的波形,将输出电流调整为脉冲波等其他波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供电控制端14包括第二驱动端VCC_EMS2_EN和第二调节端IO_EMS_DC_PWM2;
如图4所示,第二供电子电路31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第二调压子电路和第二稳压子电路;
第二驱动端VCC_EMS2_EN连接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的使能端EN;
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的电压输出端LX和反馈端FB与第二调压子电路连接,第二调节端IO_EMS_DC_PWM2与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输出子电路连接。
其中,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采用DCDC转换芯片,其用于根据控制芯片01的第二调节端IO_EMS_DC_PWM2输出的PWM信号调整输出至第二输出子电路32的电压大小。
具体来说,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设有六个引脚,分别为正极端VIN、负极端GND、使能端EN、电压输出端LX、反馈端FB、自举端BOOT。
正极端VIN连接电源正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连接单片机VBAT引脚与电源正极连接。同时正极端VIN还通过电容C17连接电源负极,从而对电源进行滤波。负极端GND连接电源负极。
使能端EN连接第二驱动端VCC_EMS2_EN,当第二驱动端VCC_EMS2_EN输出高电平时,驱动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启动。使能端EN还通过电阻R22连接电源负极,在第二驱动端VCC_EMS2_EN输出低电平时,使能端EN能够通过电阻R22接地。
第二调压子电路包括电感L2、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27、电容C13和电容C18。其中电感L2的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LX,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7和电容C13的一端均与反馈端FB连接;其中电阻R23和电容C13的另一端均与电感L2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电源负极连接;电阻R25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18与电源负极连接,同时又通过电阻R26与第二调节端IO_EMS_DC_PWM2连接。第二调节端IO_EMS_DC_PWM2通过第二调压子电路输出PWM信号到反馈端FB,第二开关电源芯片U2根据反馈端FB接收到的信号从电压输出端LX输出调整后的电压提供给第二输出子电路32,电感L2连接电阻R23和电容C13的一端和电源负极之间形成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其中电感L2连接电阻R23和电容C13的一端为正极输出端。
并且,电压输出端LX和自举端BOOT之间还连接有电容C12用于稳定输出电压信号。
第二稳压子电路用于对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电压进行滤波和稳压,其包括并联连接的电容C14、电容C15和电容C16,电容C14、电容C15和电容C16组成的并联电路连接在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二供电控制端14还包括第二反馈端VCC_EMS2_ADC;
如图4所示,第二供电子电路31还包括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连接在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和第二反馈端VCC_EMS2_ADC之间。
具体来说,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包括电阻R24和电阻R28,电阻R24和电阻R28串联后连接在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之间,第二反馈端VCC_EMS2_AD连接在电阻R24和电阻R28之间,用于检测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电压并反馈到控制芯片01,以使控制芯片01能够监测第二供电子电路31的调压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供电子电路31,通过第二调节端IO_EMS_DC_PWM2输出PWM控制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电压,并通过第二反馈端VCC_EMS2_AD接收调压结果,能够对第二供电子电路31的输出电压进行有效控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输出控制端12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和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
如图4所示,第二输出子电路32包括第二变压器T2、第三MOS管Q1B和第四MOS管Q2B;
第二变压器T2的输入侧公共端(引脚3)与第二供电子电路31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第二变压器T2的输入侧第一端(引脚4)与第三MOS管Q1B的漏极连接,第三MOS管Q1B的源极与第二供电子电路31的负极输出端(即电源负极)连接,第三MOS管Q1B的栅极与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连接,第三MOS管Q1B的栅极和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之间还连接有电阻R7用于限流,同时第三MOS管Q1B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11与电源负极连接。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向第三MOS管Q1B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时,第三MOS管Q1B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向第三MOS管Q1B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时,第三MOS管Q1B的栅极接地,第三MOS管Q1B的漏极和源极关断。
第二变压器T2的输入侧第二端(引脚1)与第四MOS管Q2B的漏极连接,第四MOS管Q2B的源极与第二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即电源负极)连接,第四MOS管Q2B的栅极与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连接,第四MOS管Q2B的栅极和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之间还连接有电阻R8用于限流,同时第四MOS管Q2B的栅极还通过电阻R12与电源负极连接。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向第四MOS管Q2B的栅极输入高电平时,第四MOS管Q2B的漏极和源极导通,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向第四MOS管Q2B的栅极输入低电平时,第四MOS管Q2B的栅极接地,第四MOS管Q2B的漏极和源极关断。
第二变压器T2的输出侧第一端(引脚5)和输出侧第二端(引脚8)分别与第二电极对的两个电极(分别为图示EMS_OUT2+和EMS_OUT2-)连接。
具体来说,控制芯片01控制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和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输出一组互补的PWM信号,即当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输出低电平时,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输出高电平;当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输出高电平时,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输出低电平。
基于此,随着两路PWM信号的输出,第三MOS管Q1B和第四MOS管Q2B交替导通,从而在第二变压器T2的输出侧输出流向交替变换的电流: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输出低电平、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输出高电平时,电流从EMS_OUT2+流向EMS_OUT2-;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输出高电平、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输出低电平时,电流从EMS_OUT2-流向EMS_OUT2+。电流的变换频率与两路PWM信号的频率相同。
进一步地,第二变压器T2的输出侧第一端(引脚5)和输出侧第二端(引脚8)之间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用于对输出到第二电极对之间的的电流进行滤波,提高电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第二滤波电路具体包括串联在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的电阻R5、串联后并联在电阻R5两端的电容C1和电容C2、以及串联在输出侧第一端和电极EMS_OUT2+之间的电阻R1、串联在输出侧第二端和电极EMS_OUT2-之间的电阻R2。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供电子电路31采用变压器将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进行电气隔离,使得输出的电流作用到人体更加安全;并且控制芯片01可以通过调整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和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输出的PWM信号的频率,对输出电流的频率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第三信号输出端PWM_EMS2_A和第四信号输出端PWM_EMS2_B的输出信号的波形,将输出电流调整为脉冲波等其他波形。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分别公开在不同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有第一输出控制端、第二输出控制端、第一供电控制端和第二供电控制端;
第一单轨电路,所述第一单轨电路包括电连接的第一供电子电路和第一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第二单轨电路,所述第二单轨电路包括电连接的第二供电子电路和第二输出子电路,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端电连接;
交错设置的第一电极对和第二电极对,所述第一电极对连接在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极对连接在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的输出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端包括第一驱动端和第一调节端;
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第一调压子电路和第一稳压子电路;
所述第一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一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第一调节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端还包括第一反馈端;
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还包括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
所述第一电压反馈子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一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一反馈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一信号输出端和第二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一输出子电路包括第一变压器、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一滤波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端包括第二驱动端和第二调节端;
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第二调压子电路和第二稳压子电路;
所述第二驱动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使能端;
所述第二开关电源芯片的电压输出端和反馈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连接,所述第二调节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调压子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端还包括第二反馈端;
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
所述第二电压反馈子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稳压子电路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反馈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控制端包括用于分别输出两路互补信号的第三信号输出端和第四信号输出端;
所述第二输出子电路包括第二变压器、第三MOS管和第四MOS管;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公共端与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的正极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三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入侧第二端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供电子电路的负极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信号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输出侧第一端和输出侧第二端之间连接有第二滤波电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为单片机。
CN202320879404.7U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Active CN2198915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9404.7U CN219891583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9404.7U CN219891583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91583U true CN219891583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09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79404.7U Active CN219891583U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915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64723B (zh) 一种级联式方波不可逆性电穿孔仪
CN106388929B (zh) 一种隔离式方波不可逆电穿孔仪
US2010032454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an electrosurgical controller with wave-shaping
CN114343834B (zh) 脉冲消融控制装置及脉冲消融系统
US7841928B2 (en) Multi-channel poultry stunner with current sharing feature
CN114614798A (zh) 一种干扰细胞分裂电场治疗仪的控制电路及电场治疗仪
CN106466507A (zh) 一种隔离式程控电刺激器
CN206548596U (zh) 一种隔离式方波不可逆电穿孔仪
CN219891583U (zh) 一种美容仪双轨电流控制电路
CN112426627B (zh) 一种双相恒流型心脏除颤器
CN117357794B (zh) 一种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设备
CN113440247A (zh) 高频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系统
CN104682744B (zh) 基于自适应闭环控制的推挽式开关电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5938791U (zh) 用于美容仪上单一电极同时输出微电流和射频的电路
CN219960402U (zh) 一种切换电路
CN215528977U (zh) 用于细胞电穿孔的新型宽窄脉冲结合的高压脉冲发生器
CN117042706A (zh) 向生物组织递送相干正弦突发不可逆电穿孔能量的功率单元
CN210780595U (zh) 一种用于聚焦超声核酸打断仪的超声波电源
CN203154608U (zh) 双向除颤波形产生电路
CN211675903U (zh) 一种用于食管内不可逆电穿孔消融的正交电极电路
CN107693942A (zh) 一种医用低频电脉冲治疗仪
CN113481094A (zh) 一种基于hb-mmc的非对称双极性细胞融合仪及控制方法
CN109954209A (zh) 一种用于功能性电刺激的高压驱动电路系统
US10729906B2 (en) Multichannel biphasic signal generator circuit
CN217548793U (zh) 一种电刺激h桥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