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8639U -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8639U
CN219878639U CN202321302931.8U CN202321302931U CN219878639U CN 219878639 U CN219878639 U CN 219878639U CN 202321302931 U CN202321302931 U CN 202321302931U CN 219878639 U CN219878639 U CN 219878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oxygen supply
pipeline
micro
peristaltic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293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勇
秦经伟
兰翔
陈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sha Yiy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sha Yiy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sha Yiy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sha Yiyang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0293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8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8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8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所述储氧部件的出氧管路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部件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氧源需求,利用蠕动泵的特性配合储氧的控制对供氧管路进行精准控制,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湿润且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Description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伤口、创面微流量氧气治疗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背景技术
氧气已被证明在急慢性伤口愈合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局部氧疗作为伤口辅助治疗手段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临床采用的伤口微流量氧气治疗仪,在伤口部位营造一个相对半封闭和湿润的高氧环境,不仅具有抗菌、抗感染作用,还能促进伤口、创面的愈合。
传统用于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的氧气治疗仪器由于其体积小和便于携带,满足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或其他需要24小时供氧的患者使用,不间断地以3ml/h(或更高)的流量向创面提供90%以上高浓度纯氧,形成与创面面积相同的“局部氧仓”,并可保持创面的湿润。微流量纯氧被直接覆盖在创面表面,通过扩散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向创面内部渗透,从而促进创面的愈合。现有氧气治疗仪器主要通过电化学原理,将空气中的低浓度氧气转换成高浓度、微流量的纯氧,但其制氧能力比较低下,由于其使用电池供电制氧,制氧量一般在10ml/h以下去且即制即用,未能满足多组供氧需求。而采用具有制氧量较大的制氧机时,在供氧控制的管路上难以控制微流量级别的输出,当氧流量过大时,创面的气体流动会带走水分,无法保持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湿润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氧气治疗仪器的制氧量未能满足供氧需求和大制氧量设备无法精准控制氧气微流量输出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部件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氧源需求,通过供氧组的储氧和精准控制输出配合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选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制氧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以使所述氧源输入所述供氧组储存及输出供氧,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所述制氧部件顶部设有用于装设控制电路板及固定所述蠕动泵体的架体和位于所述架体一侧的三通电磁阀组,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接入三通电磁阀组且经过三通电磁组分流分别向至少一组供氧组输送氧源,所述储氧部件的出氧管路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三通电磁组包括一主阀和至少一个副阀,所述主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连接以使氧源经过第一端向第二端和/或第三端流动,所述第二端连接排气管路,所述第三端与至少一个副阀的第四端和/或第五端串联且串联连接末端的副阀的第四端或第五端以堵头封堵,一个或两个及以上所述副阀的第六端分别与一组或两组及以上所述供氧组连接以输送氧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氧部件具有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的顶部分别设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入口与所述副阀的第六端连接,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通过供氧三通电磁阀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供氧三通电磁阀的第七端接入所述排气管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与所述蠕动泵体之间的管路设有氧浓度传感器,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架设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软管三通,所述第一软管三通的一端口设有安全阀,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设有第二软管三通,所述第二软管三通的一端口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一压力传感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排气口和供氧口设于靠近所述储氧部件的一侧以使所述蠕动泵的供氧管路和三通电磁组的排气管路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向所述排气口和供氧口排布,所述供氧管路在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位置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压力传感端。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大制氧量的制氧部件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氧源需求,通过供氧组的储氧和精准控制输出配合实现微流量的控制输出,利用蠕动泵的特性配合储氧的控制对供氧管路进行精准控制,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以微流量氧气辅助治疗以使其处于高浓度氧气环境,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氧源流动线路示意图。
图中标记表示:10:壳体,20:底座,30:架体,100:制氧部件,110:输出管路,120:压缩机,130:分子筛结构,200:储氧部件,210:出氧管路,220:第一罐体,230:第二罐体,240:安全阀,300:蠕动泵体,310:供氧管路,320:泵入口,400:控制电路板,410:氧浓度传感器,420:第一压力传感端,430:第二压力传感端,500:三通电磁阀组,510:主阀,520:副阀,530:供氧三通电磁阀,540:隔膜单向阀,550:排气管路,511:第一端,512:第二端,521:第六端,531:第七端,532:第八端,533:第九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清楚、完整地理解技术方案,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显然,所记载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实用新型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如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
如图1-4所示,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10和底座20,所述底座20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100,本实施例的制氧部件为医用的分子筛制氧机,分子筛制氧是指以空气为原料,分子筛为吸附剂,用纯物理的方式将空气中氧气分离出来,分子筛制氧机分离出来的氧气,浓度达到国家标准93%±3%。分子筛制氧机的制氧量(300-500ml/h)要远高于现有技术应用在创口、创面氧气微流量治疗的伤口治疗仪器的制氧量(5-10mi/h)。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针对伤口、创面等部位采用微量氧气流量(3-5ml/h左右)向创面提供90%以上的纯氧,形成与伤口面积相同的局部供氧,相比于传统干式氧气疗法,保持伤口湿润(相对湿度60%左右)配合微流量氧气治疗,通过临床验证,对于慢性伤口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如接入医院供氧系统(流量普遍在0.5L/min)获取氧气应用在伤口部位上,其流量级别(每分钟升级)为微流量级别(每小时毫升级)的几千上万倍,供氧控制难以精准控制,且位置固定无法移动,当氧气流量过大会吹干创口创面部分,无法保持湿润状态,不利于伤口创面的愈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伤口治疗仪器的低制氧量和高制氧系统难以微量控制的问题,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100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以使所述氧源输入所述供氧组储存及输出供氧,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100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200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100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300,所述制氧部件100顶部设有用于装设控制电路板400及固定所述蠕动泵体300的架体30和位于所述架体30一侧的三通电磁阀组500,所述制氧部件100的输出管路110接入三通电磁阀组500且经过三通电磁组500分流分别向至少一组供氧组输送氧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制氧部件100包括压缩机120、分子筛结构130,压缩机将洁净的空气向分子筛结构130的分流阀131输送,经分流阀分流从底部向两个分子筛柱体输入,经分子筛变压吸附作用,由顶部流出且经过过滤器132后由输出管路110流向三通电磁阀组,所述三通电磁阀组500设置在所述分子筛柱体的上方。所述储氧部件200的出氧管路210与所述蠕动泵体300连接,所述蠕动泵体300的供氧管路310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蠕动泵的结构由圆形内腔泵壳、辊轮、弹性软管三部分组成,弹性软管安装在泵壳内,软管受辊轮挤压形成闭合截止点,当辊轮转动时,闭合点跟随滚子移动,弹性软管在滚子离开后会恢复到自然状态,软管内就会形成真空,从而吸入流体,并被下一个滚子挤出。蠕动泵软管被辊轮挤压闭合完全截止,流体不会回流,因此蠕动泵是一种正排量泵或正位移泵和容积泵(转速和流量成正比)。蠕动泵的流体只经过蠕动泵软管,没有阀门和密封件,不会接触泵的任何其他部件。液体在泵管内蠕动挤出,因此不会对输送的液体产生剪切,不会破坏剪切敏感的流体。本实施例中的蠕动泵体用于对氧气进行输出供氧,所述蠕动泵体可精准控制和调节氧源流动的流量,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在大制氧量(300-500ml/h)输出的情况下,供氧线路选用常规的开闭或流体大小控制的阀门、活塞、旋拧调节阀等均无法对氧气的微流量进行精准控制,尤其是针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的有限区域在持续供氧的过程中的微流量级别(一般10ml/h以下)进行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三通电磁组500包括一主阀510和至少一个副阀520,所述主阀510的第一端511与所述制氧部件100的输出管路110连接以使氧源经过第一端511向第二端512和/或第三端流动,所述第二端512连接排气管路,所述第三端与至少一个副阀520的第四端和/或第五端串联且串联连接末端的副阀的第四端或第五端以堵头封堵,一个或两个及以上所述副阀的第六端521分别与一组或两组及以上所述供氧组连接以输送氧源。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副阀处于串联连接线路上的第四端和第五端为常通状态以使经过所述主阀的氧源向副阀流动,一个或多个副阀根据实际控制第六端的通或断,进而控制所述一个或多个供氧组的氧源输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副阀设置有1个,其第四端与所述主阀的第三端导通连接,副阀的第五端以堵头进行封堵,所述主阀的第二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通或断进行排气。对应地,所述供氧组设置为1组,与所述副阀的第六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向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与伤口或创面之间形成的富氧空间供氧(常规空间大小需要几百ml氧气达到富氧状态),由于传统伤口氧气治疗仪器的制氧量(一般在10ml/h以下)较低,在开始使用时需要一个缓慢补氧的过程才能达到富氧状态进入最佳氧疗环境,本实施例中采用分子筛制氧机以及储氧部件来保证足够的氧源,控制蠕动泵体的制氧量输出(本实施例的蠕动泵体可实现6-600ml/h的氧气输出控制)可进行驼峰曲线式供氧,在初始使用阶段时向所述外部微流量供氧器提供较大供氧量(可达600ml/h),在满足富氧状态情况下调节氧气流量输出为6ml/h进行微流量输出供氧,免去开始使用时的等待缓慢补氧过程。
进一步地,所述储氧部件200具有第一罐体220和第二罐体230,所述第一罐体220和第二罐体230的顶部分别设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罐体220的输入口与所述副阀520的第六端521连接,所述第二罐体230的输出口通过供氧三通电磁阀530与所述蠕动泵体300连接,所述供氧三通电磁阀530的第七端531接入所述排气管路。所述第二罐体230的输出口与所述蠕动泵体300之间的出氧管路210设有氧浓度传感器410,所述氧浓度传感器410架设在所述控制电路板400上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400电性连接,所述出氧管路210经过氧气浓度传感器及传感出口411后接入所述供氧三通电磁阀530的第八端532,所述供氧三通电磁阀530的第八端532和第九端533为常开导通状态,即出氧管路的氧源进入供氧三通电磁阀后由第九端533流向所述蠕动泵体的泵入口320,所述蠕动泵体300的泵出口连接有供氧管路31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罐体220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230的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软管三通,所述第一软管三通的一端口设有安全阀240,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设有第二软管三通,所述第二软管三通的一端口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一压力传感端420。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的排气口11和供氧口12设于靠近所述储氧部件的一侧以使所述蠕动泵的供氧管路和三通电磁组的排气管路550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向所述排气口和供氧口排布,所述供氧管路在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位置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压力传感端430。
在本实施例中,初次启动供氧时,打开三通电磁阀组和供氧三通电磁阀的各端开关,其中主阀的连接排气管路的第二端为断开状态,由制氧部件开始制氧并输送氧源,通过控制电路板上的氧浓度传感器进行检测氧浓度,因分子筛制氧机的制氧机制,在初始启动的一时间段内氧源的氧浓度是逐步上升至设定氧浓度标准的,氧浓度在逐渐攀升,而供氧三通电磁阀与排气管路连接的第七端为接通状态,因此氧浓度还没达标的氧源在不断流经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以置换罐内气体后由排气管路排出。
当氧浓度达标时(大约2分钟),断开供氧三通电磁阀与排气管路连接的第七端,而蠕动泵体一直处于未启动状态,因此由所述第一压力传感端获取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内气体压力值在不断升高,当升高至达标最大设定值即可进入供氧状态,此时可以启动蠕动泵体通过供氧管路向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对伤口输出微流量氧气以帮助治疗,由第二压力传感端实时监控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的气体压力。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由所述第一压力传感端获取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内气体压力值的氧气压力达标判断阈值为20-30Kpa,具体可视输出的管道长度和管径进行适应性调整。氧气压力过高或过低会影响蠕动泵体内弹性软管在受挤压时流体的流动,尤其是气体,进而影响蠕动泵体的输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的氧气压力达标判断阈值优选为23Kpa,容积均为90ml,且由第二压力传感端实时监控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的气体压力,在偏移预设压力阈值时,启动所述制氧部件输送氧源。
在达标最大设定值时可以停止所述制氧部件的制氧,断开副阀连接所述供氧组的第六端,在本实施例中,经第六端连接第一罐体的输入口之间还可以设置一隔膜单向阀540以防止储氧部件的氧源回流。
在供氧使用过程中,储氧部件内的气体压力在下降,当下降至达标最小设定值时,启动制氧部件进行制氧,此时供氧三通电磁阀连接所述排气管路的第七端为断开状态,三通电磁组的主阀连接所述排气管路的第二端打开,把制氧部件刚启动制氧的氧浓度未达标的氧源排出,制氧运行设定时间后,大约2分钟的,关闭主阀的第二端,打开副阀的第六端,向储氧部件补充氧源。
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若干组供氧组,可以满足多组供氧组的供氧需求,在供氧组通过蠕动泵体对供氧管路进行精准地微流量控制输出,对伤口、创面等局部部位进行湿式氧气治疗,一般在伤口大小为8*8cm面积及深度适中的情况,采用9ml/h的氧气流量以微流量供氧器件罩在伤口处,相对半封闭状态且保持60%的湿度,可有效地帮助伤口和创面的愈合,上述伤口面积和氧气流量的设定为说明氧气输出微流量的级别和需求及效果,并不是对实施例内容做出限制,具体使用情况可根据实际情形进行适应性调整。
上述披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或多种,用于帮助理解技术方案的实用新型构思,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其他形式的限制,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特征作出其他等同或惯用手段的置换方案,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包括一壳体和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制造氧源的制氧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制氧部件连接的至少一组供氧组,以使所述氧源输入所述供氧组储存及输出供氧,所述供氧组包括位于所述制氧部件一侧用于储存氧源的储氧部件和位于所述制氧部件顶部用于将氧源输出供氧的蠕动泵体,所述制氧部件顶部设有用于装设控制电路板及固定所述蠕动泵体的架体和位于所述架体一侧的三通电磁阀组,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接入三通电磁阀组且经过三通电磁组分流分别向至少一组供氧组输送氧源,所述储氧部件的出氧管路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蠕动泵体的供氧管路通过鲁尔外旋接头与外部微流量供氧器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电磁组包括一主阀和至少一个副阀,所述主阀的第一端与所述制氧部件的输出管路连接以使氧源经过第一端向第二端和/或第三端流动,所述第二端连接排气管路,所述第三端与至少一个副阀的第四端和/或第五端串联且串联连接末端的副阀的第四端或第五端以堵头封堵,一个或两个及以上所述副阀的第六端分别与一组或两组及以上所述供氧组连接以输送氧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氧部件具有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所述第一罐体和第二罐体的顶部分别设有输入口和输出口,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连通,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入口与所述副阀的第六端连接,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通过供氧三通电磁阀与所述蠕动泵体连接,所述供氧三通电磁阀的第七端接入所述排气管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与所述蠕动泵体之间的管路设有氧浓度传感器,所述氧浓度传感器架设在所述控制电路板上且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罐体的输出口和第二罐体的输入口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一软管三通,所述第一软管三通的一端口设有安全阀,所述第二罐体的输出口设有第二软管三通,所述第二软管三通的一端口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一压力传感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排气口和供氧口设于靠近所述储氧部件的一侧以使所述蠕动泵的供氧管路和三通电磁组的排气管路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向所述排气口和供氧口排布,所述供氧管路在经过所述控制电路板顶部位置引出一支路连接在所述控制电路板的第二压力传感端。
CN202321302931.8U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Active CN219878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2931.8U CN219878639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2931.8U CN219878639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8639U true CN219878639U (zh) 2023-10-24

Family

ID=88401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2931.8U Active CN219878639U (zh) 2023-05-26 2023-05-26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8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93695A1 (zh) 一种创面负压综合治疗装置
AU5583098A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eparation of substitution solution
CN103917257A (zh) 具有减压敷料和关联阀的减压组织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08552614U (zh) 一种创面治疗微真空系统
CN201533924U (zh) 一种医院中央负压系统的微电脑多用途控制器
CN106512176A (zh) 一种加温湿化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加温湿化吸氧系统
CN200939173Y (zh) 牙科综合治疗机防回吸装置
CN104906643B (zh) 一种血液泵送装置
WO2019190753A1 (en) A system for managing instillation therapy on multiple wounds with a single fluid source
CN219878639U (zh)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供氧装置
CN104445525B (zh) 大流量家用反渗透净水机
CN105107032A (zh) 一种带反馈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
CN2817857Y (zh) 一种单泵异步负压梯度罐疗装置
CN201759967U (zh) 一种湿化瓶及带有该湿化瓶的氧气吸入器
CN220090249U (zh)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的出氧控制装置
CN206120934U (zh) 一种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
CN205084067U (zh) 一种带反馈的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
CN219721257U (zh) 一种微流量氧气输送医用设备
CN203354993U (zh) 伤口治疗仪
CN208370934U (zh) 一种基于压电液泵式的液体雾化装置
CN107174675B (zh) 一种中心负压吸引与供氧的自动控制器
CN208448254U (zh) 血液净化设备的液面高度调节装置
CN202961477U (zh) 负压吸引系统
CN116672246A (zh) 一种微流量持续氧气创面治疗系统
CN213788712U (zh) 罐疗设备及多功能理疗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