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76692U - 均温板 - Google Patents

均温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76692U
CN219876692U CN202321085530.1U CN202321085530U CN219876692U CN 219876692 U CN219876692 U CN 219876692U CN 202321085530 U CN202321085530 U CN 202321085530U CN 219876692 U CN219876692 U CN 2198766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illary
cover plate
section
lines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8553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邹冬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eishi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eishi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eishi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eishi Therm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8553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766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766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766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相对盖合,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毛细结构,毛细结构包括多个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毛吸间隙连通形成毛细通道,毛细通道沿毛细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毛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毛细结构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与第一盖板抵接,另一侧与第二盖板抵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用于夹持毛细结构,以使毛细结构通过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夹持力固定于容纳腔中;工作介质,工作介质填充于容纳腔与毛细通道。本技术方案有利于避免铜网或钢网毛细与外壳之间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均温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均温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均温板。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设备的迅速发展,电子产品功耗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采用均温板来解决散热问题。在相关技术中,均温板外壳采用不锈钢时,铜网或钢网毛细烧结需要在真空条件下进行,成本很高;若不烧结,则铜网或钢网毛细与外壳之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即铜网或钢网毛细与外壳之间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影响均温板老化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均温板,旨在解决不锈钢均温板毛细与外壳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均温板,所述均温板包括:
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相对盖合,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
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包括多个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所述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所述毛吸间隙连通形成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毛细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毛细结构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盖板抵接,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用于夹持所述毛细结构,以使所述毛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夹持力固定于所述容纳腔中;
工作介质,所述工作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毛细通道。
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热源接触部,以及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的第一毛细线路,所述热源接触部用于供工作介质吸热气化,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用于将邻近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液态所述工作介质传输至所述热源接触部;
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面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气体通道,以使得所述工作介质可在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热源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之间循环。
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
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毛细块,所述毛细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远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一端,所述毛细块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所述毛细块的扁平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毛细块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具有背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冷凝端,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三气体通道,所述第三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热源接触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长度方向呈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70°;
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毛细线路,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四气体通道;
所述第二毛细线路的一端或两端之间连接于所述热源接触部,所述第二毛细线路的另一端或中部与第一毛细线路的一端连接,以使得至少部分所述第四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毛细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一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所述第二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二毛细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二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可选地,所述容纳腔包括主腔段和辅腔段,所述热源接触部、第一毛细线路和第二毛细线路均设置于所述主腔段;
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三毛细线路,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的一端与邻近所述辅腔段的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主腔段与所述辅腔段连通的位置伸入所述辅腔段,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沿所述辅腔段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第五气体通道。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与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与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六气体通道,所述第六气体通道分别连通第一气体通道、第四气体通道和多个第五气体通道。
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呈扁平状,所述毛细结构的厚度D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30mm;和/或,
所述第一盖板采用不锈钢制成;和/或,
所述第二盖板采用不锈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均温板,通过将烧结呈烧结体的毛细结构设置于容纳腔中,毛细结构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抵接,同时,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夹持毛细结构,使得毛细结构无需烧结即可固定于容纳腔中,由于毛细结构采用金属颗粒烧结而成,使得毛细结构自身具有稳定的毛细通道,避免了毛细结构与外壳之间毛细通道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均温板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毛细结构没有与第一盖板或第二盖板烧结,使得毛细结构在制造过程中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毛细结构进行更换。此外,又由于毛细结构无需与第一盖板或第二盖板烧结,降低了制造均温板的工艺难度,降低了制造均温板的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第一盖板与毛细结构的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均温板第一盖板与毛细结构的另一实施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第一盖板 321 第一气体通道 34 第二毛细线路
2 第二盖板 322 第二气体通道 341 第四气体通道
21 容纳腔 323 冷凝端 342 第二连接段
211 主腔段 324 第三气体通道 343 第二毛细段
212 辅腔段 325 第一连接段 35 第三毛细线路
3 毛细结构 326 第一毛细段 351 第五气体通道
31 热源接触部 33 毛细块 352 第六气体通道
32 第一毛细线路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均温板,应用于电子产品散热。
以下将主要描述均温板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均温板包括:
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所述第一盖板1与所述第二盖板2相对盖合,所述第一盖板1与所述第二盖板2之间形成容纳腔21;毛细结构3,所述毛细结构3包括多个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所述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所述毛吸间隙连通形成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毛细结构3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毛细结构3设置于所述容纳腔21,所述毛细结构3朝向第一盖板1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1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盖板2抵接,所述第一盖板1和所述第二盖板2用于夹持所述毛细结构3,以使所述毛细结构3通过所述第一盖板1和所述第二盖板2的夹持力固定于所述容纳腔21中;工作介质,所述工作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21与所述毛细通道。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均温板包括第一盖板1、第二盖板2、毛细结构3和工作介质。第一盖板1可以为圆形,也可为方形,第一盖板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容纳槽。同理第二盖板2的整体形状可以为圆形,也可为方形,第二盖板2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容纳槽。第一盖板1具有第一容纳槽的一侧与第二盖板2具有第二容纳槽的一侧盖合,使得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相对且连通,如此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围合形成容纳腔21,容纳腔21用于容纳毛细结构3和工作介质。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盖合后采用激光焊接。
毛细结构3由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金属颗粒包括铜粉、镍粉、不锈钢粉或钛粉等,本实施例以铜粉烧结形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金属颗粒烧结成烧结体后,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毛吸间隙连通后形成稳定的毛细通道,毛细通道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的毛细通道沿毛细结构3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便于液态的工作介质通过可以毛细通道进行输送。毛细结构3的整体形状可以呈条状、板状块状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毛细结构3能使液态工作介质产生毛细现象,也就是对液态工作介质产生毛细力,以驱动液态工作介质沿毛细结构3流动。为了便于工作介质气化后在容纳腔21活动,毛细结构3的宽度小于容纳腔21的宽度,如此,在毛细结构3设置于容纳腔21后,毛细结构3在扁平方向上与至少一腔壁之间间隔。毛细结构3在扁平方向指毛细结构3沿容纳腔21长度方向延伸,并邻近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的两侧面,也即在容纳腔21由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围合形成时,毛细结构3同时面向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的侧面。为了将毛细结构3固定于容纳腔21中,在毛细结构3设置于容纳腔21后,毛细结构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抵接,使得毛细结构3可通过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之间产生的夹持力将毛细结构3固定于容纳腔21中。工作介质的类型可以为离子水、纯净水或冷媒。在将工作介质填充于容纳腔21前,需要对容纳腔21抽真空,再将工作介质填充于容纳腔21中,工作介质填充于容纳腔21的数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赘述。
由于工作介质在真空环境中,工作介质受热后容易气化成气体,气化后的工作介质可以在容纳腔21中流动,并在温度低的地方放热冷凝成液态,气体的工作介质放热后,热量通过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散到外部空间。当冷凝成液态的工作介质靠近毛细结构3时,毛细结构3通过毛细现象将液态的工作介吸入毛细结构3内,并将液态工作介质朝毛细结构3靠近热源的一端输送,如此,循环往复,达到给热源散热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均温板,通过将烧结呈烧结体的毛细结构3设置于容纳腔中,毛细结构3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抵接,同时,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夹持毛细结构3,使得毛细结构3无需烧结即可固定于容纳腔21中,由于毛细结构3采用金属颗粒烧结而成,使得毛细结构3自身具有稳定的毛细通道,避免了毛细结构3需要通过烧结固定于容纳腔21,造成毛细结构3形成的毛细通道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了均温板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毛细结构3没有与第一盖板1或第二盖板2烧结,使得毛细结构3在制造过程中损坏时,可以将损坏的毛细结构进行更换。此外,又由于毛细结构3无需与第一盖板1或第二盖板2烧结,降低了制造均温板的工艺难度,降低了制造均温板的成本。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毛细结构3包括热源接触部31,以及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热源接触部31连接的第一毛细线路32,所述热源接触部31用于供工作介质吸热气化,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用于将邻近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的液态所述工作介质传输至所述热源接触部31;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沿所述容纳腔2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的扁平面与所述容纳腔21的腔壁之间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气体通道321,以使得所述工作介质可在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热源接触部31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321之间循环。
毛细结构3包括第一毛细线路32和热源接触部31,热源接触部31用于吸收热量,并将工作介质气化,热源接触部31的整体形状可以呈板状,也可以呈条状。热源接触部31的宽度可以为1mm、2mm、3mm、5mm、1~2mm、1~3mm、1~5mm,本实施例以1~2mm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毛细线路32的整体可以呈方条状、圆条状,本实施例以方条状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毛细的厚度为0.05~0.30mm,第一毛细线路32的宽度可以为1mm、2mm、3mm、5mm、1~2mm、1~3mm、1~5mm,本实施例以1~2mm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毛细线路32可以沿容纳腔21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可以朝倾斜朝容纳腔21的长度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以朝第一毛细线路32沿容纳腔21的长度方向延伸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毛细线路32设置于容纳腔21后,第一毛细线路32在扁平面的一侧可以与容纳腔21的腔壁抵接,也可以与容纳腔21的腔壁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以第一毛细线路32扁平面的两侧与容纳腔21的腔壁间隔设置为例进行说明,如此第一毛细线路32与容纳腔21的腔壁之间形成有两第一气体通道321。两第一气体通道321供气化的工件介质朝第一气体通道321远离热源接触部31的一端移动,以及存储部分液化的工作介质。第一毛细线路32的扁平面指第一毛细线路32沿容纳腔21长度方向延伸,并邻近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的两侧面,也即在第一毛细线路32的所有面中长度最长,宽度最窄的相对两侧面。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沿所述容纳腔2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之间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322。
为了提高散热效率,第一毛细路线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的第一毛细线路32沿容纳腔21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使得第一毛细线路32之间形成第二气体通道322,第二气体通道322的高度为0.05~0.30mm,第二气体通道322的宽度可以为1mm、2mm、3mm、5mm、1~2mm、1~3mm、1~5mm,本实施例以1~2mm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毛细路线的一端可以直接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也可以间接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本实施例以部分第一毛细线路32直接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另外一部分间接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在第一毛细线路32间接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时,第一毛细线路32可以通过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间接与热源接触部3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毛细结构3还包括多个毛细块33,所述毛细块33设置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321远离所述热源接触部31的一端,所述毛细块3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连接,所述毛细块33的扁平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毛细块33与所述第一盖板1和/或所述第二盖板2之间具有间隙。
为例提高毛细结构3的稳定性,毛细结构3还包括毛细块33,毛细块33的宽度与第一毛细线路32的宽度相当,毛细块33的厚度小于第一毛细线路32,例如当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为0.3mm时,毛细块33的厚度可以为0.15mm,当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为0.2mm时,毛细块33的厚度可以为0.1mm,当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为0.15mm时,毛细块33的厚度可以为0.1mm等。毛细块33的数量有多个,每一个毛细块33对应设置于一个第二气体通道322中,并且一个毛细块3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毛细线路32连接。同时,毛细块33位于第二气体通道322远离热源接触部31的一端,如此可提高毛细结构3的整体强度,增加毛细结构3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具有背离所述热源接触部31的冷凝端323,所述冷凝端323与所述容纳腔21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冷凝端323与所述容纳腔21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三气体通道324,所述第三气体通道324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321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322连通。冷凝端323为第一毛细线路32背离热源接触部31的端部。第三气体通道324连通第一气体通道321和第二气体通道322,使得工作介质可以均匀分布在第一气体通道321和多个第二气体通过中,提高了工作介质的利用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热源接触部3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的长度方向呈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70°;所述毛细结构3还包括多个第二毛细线路34,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线路34沿所述容纳腔2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毛细线路34之间形成有第四气体通道341;所述第二毛细线路34的一端或两端之间连接于所述热源接触部,所述第二毛细线路34的另一端或中部与第一毛细线路32的一端连接,以使得至少部分所述第四气体通道341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322连通。
热源接触部31倾斜设置于容纳腔21中,即热源接触部3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毛细线路32的长度方向呈夹角设置,热源接触部31与第一毛细线路32的夹角α大于等于25°,且小于等于70°,如此,热源接触部31可以充分利用第一盖板1或第二盖板2接触热源的面积,同时,在第一毛细线路32与热源接触连接时,传递至热源接触部31的热量可以传递至第一毛细线路32,部分工作介质可以在第一毛细线路32中吸热气化,提高了毛细结构3的散热效率。毛细结构3还包括多个第二毛细线路34的宽度可以为1mm、2mm、3mm、5mm、1~2mm、1~3mm、1~5mm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多个第二毛细线路34沿容纳腔2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多个第二毛细线路34沿容纳腔2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使得相邻两第二毛细管路以及第二毛细管路与容纳腔21之间形成有第四气体通道341。第四气体通道341的宽度可以为1mm、2mm、3mm、5mm、1~2mm、1~3mm、1~5mm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多个第二毛细线路34的一端均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每一个第二毛细线路34远离热源接触部31的一端可以与一个第一毛细线路32的一端连接,如此,第二气体通道322可以与第四气体通道341连通。另外,部分第一毛细线路32的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二毛细线路34的两端之间,如此,未直接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的第一毛细线路32可通过第二毛细线路34与热源接触部31间距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325和第一毛细段326,所述第一连接段325与所述热源接触部3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325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一毛细段326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段325与所述第一盖板1和/或第二盖板2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所述第二毛细线路34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段342和第二毛细段343,所述第二连接段342与所述热源接触部3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342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二毛细段343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段342与所述第一盖板1和/或第二盖板2之间具有间隙。
为了便于气体流通,第一毛细线路32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325和第一毛细段326,第一连接段325远离第一毛细段326的一端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或邻近热源接触部31,第一连接段325的厚度小于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例如当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为0.3mm时,第一连接段325的厚度可以为0.15mm,当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为0.2mm时,第一连接段325的厚度可以为0.1mm,当第一毛细段326的厚度为0.15mm时,第一连接段325的厚度可以为0.1mm等。当第一连接段325和第一毛细段326相连接时,第一连接段325的两侧面至少一侧低于第一毛细段326的侧面,即第一连接段325和第一毛细段326位于容纳腔21时,第一连接段325面向第一盖板1的一侧与第一盖板1之间具有间隙和/或第一连接段325面向第二盖板2的一侧与第二盖板2之间具有间隙,如此提高了工作介质的流动性。第一连接段325的长度可以为第一毛细段326宽度的一倍宽度、两倍宽度或三倍宽度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同理,第二毛细线路34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段342和第二毛细段343,第二连接段342的远离第二毛细段343的一端与热源接触部31连接,第二连接段342的厚度小于第二毛细段343的厚度,例如当第二毛细段343的厚度为0.3mm时,第二连接段342的厚度可以为0.15mm,当第二毛细段343的厚度为0.2mm时,第二连接段342的厚度可以为0.1mm,当第二毛细段343的厚度为0.15mm时,第二连接段342的厚度可以为0.1mm等。当第二连接段342和第二毛细段343相连接时,第二连接段342的至少一侧面低于第二毛细段343的的一侧面,即第二连接段342和第二毛细段343位于容纳腔21时,第二连接段342面向第一盖板1的一侧与第一盖板1之间具有间隙和/或第二连接段342面向第二盖板2的一侧与第二盖板2之间具有间隙,如此提高了工作介质的流动性。第二连接段342的长度可以为第二连接段342宽度的一倍长度、两倍宽度或三倍宽度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述容纳腔21包括主腔段211和辅腔段212,所述热源接触部31、第一毛细线路32和第二毛细线路34均设置于所述主腔段211;所述毛细结构3还包括多个第三毛细线路35,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35的一端与邻近所述辅腔段212的所述第一毛细线路32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主腔段211与所述辅腔段212连通的位置伸入所述辅腔段212,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35沿所述辅腔段2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三毛细线路35之间形成第五气体通道351。为了充分利用容纳腔21,容纳腔21包括主腔段211和辅腔段212,主腔段211与辅腔段212连通,同时主腔段211大于辅腔段212。热源接触部31、第一毛细线路32和第二毛细线路34均设置于主腔段211中。毛细结构3还包括多个第三毛细线路35,多个第三毛细线路35的一端与邻近辅腔段212的第一毛细线路32连接,另一端朝辅腔段212延伸,并深入辅腔段212中。为了充分利用辅腔段212,多个第三毛细线路35沿辅腔段212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如此,相邻两第三毛细线路35之间形成有第五气体通道351,如此,提高辅腔段212的利用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35与所述辅腔段212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与所述第三毛细线路35之间形成有第六气体通道352,所述第六气体通道352分别连通第一气体通道321、第四气体通道341和多个第五气体通道351。
为了进一步提高辅腔段212的利用效率,多个第三毛细线路35远离第一毛细线路32的一端与辅腔段212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并且第三毛细线路35在扁平面上与辅腔段212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如此,相邻两第三毛细线路35之间,以及第三毛细线路35与辅腔段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六气体通道352,第六气体通道352分别连通每一个第五气体通道351,以及第一气体通道321和第四气体通道341,如此,提高了工作介质在辅腔段212的流动性。同时,由于第三毛细线路35的设置,增加毛细结构3与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毛细结构3在容纳腔21的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毛细结构3呈扁平状,所述毛细结构3的厚度D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30mm;和/或,所述第一盖板1采用不锈钢制成;和/或,所述第二盖板2采用不锈钢制成。毛细结构3的整体呈扁平设置,并且毛细结构3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30mm,如此可以减少均温板的整体厚度。第一盖板1采用不锈钢制成,可提高均温板的整体强度。第二盖板2采用不锈钢制成,进一步提高了均温板的整体强度。进一步的,在将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进行焊接前,使用模具对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定位,并加热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在加热第一盖板1和第二盖板2的同时对容纳腔21抽真空,将工作介质注入容纳腔21中,真空度根据需求而定,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板包括:
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相对盖合,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形成容纳腔;
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结构包括多个金属颗粒烧结形成的烧结体,所述多个金属颗粒围合形成多个毛吸间隙,相邻的所述毛吸间隙连通形成毛细通道,所述毛细通道沿所述毛细结构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毛细结构设置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毛细结构朝向第一盖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盖板抵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盖板抵接,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用于夹持所述毛细结构,以使所述毛细结构通过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的夹持力固定于所述容纳腔中;
工作介质,所述工作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毛细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包括热源接触部,以及直接或间接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的第一毛细线路,所述热源接触部用于供工作介质吸热气化,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用于将邻近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液态所述工作介质传输至所述热源接触部;
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面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至少形成有一个第一气体通道,以使得所述工作介质可在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热源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之间循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数量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二气体通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毛细块,所述毛细块设置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远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一端,所述毛细块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所述毛细块的扁平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毛细块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所述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具有背离所述热源接触部的冷凝端,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冷凝端与所述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形成有第三气体通道,所述第三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一气体通道和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接触部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的长度方向呈夹角α,所述夹角α大于或等于25°,且小于或等于70°;
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二毛细线路,多个所述第二毛细线路沿所述容纳腔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的两所述第二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四气体通道;
所述第二毛细线路的一端或两端之间连接于所述热源接触部,所述第二毛细线路的另一端或中部与第一毛细线路的一端连接,以使得至少部分所述第四气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气体通道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段和第一毛细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一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所述第二毛细线路包括相连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二毛细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热源接触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扁平厚度小于第二毛细段的扁平厚度,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盖板和/或第二盖板之间具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包括主腔段和辅腔段,所述热源接触部、第一毛细线路和第二毛细线路均设置于所述主腔段;
所述毛细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三毛细线路,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的一端与邻近所述辅腔段的所述第一毛细线路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主腔段与所述辅腔段连通的位置伸入所述辅腔段,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沿所述辅腔段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以使相邻两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第五气体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与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之间间隔设置,以使所述辅腔段的腔壁与所述第三毛细线路之间形成有第六气体通道,所述第六气体通道分别连通第一气体通道、第四气体通道和多个第五气体通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结构呈扁平状,所述毛细结构的厚度D大于或等于0.05mm,且小于或等于0.30mm;和/或,
所述第一盖板采用不锈钢制成;和/或,
所述第二盖板采用不锈钢制成。
CN202321085530.1U 2023-05-08 2023-05-08 均温板 Active CN2198766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5530.1U CN219876692U (zh) 2023-05-08 2023-05-08 均温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85530.1U CN219876692U (zh) 2023-05-08 2023-05-08 均温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76692U true CN219876692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4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85530.1U Active CN219876692U (zh) 2023-05-08 2023-05-08 均温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766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35605B2 (ja) バッテリ
US8231996B2 (en) Method of cooling a battery pack using flat heat pipes
CN107979962B (zh) 水冷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CN113437034B (zh) 均温板及电子设备
CN107994289B (zh) 用于冷却电池系统的电化学电池的冷却系统
US20150214585A1 (en) Battery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US11088418B2 (en) Battery module
KR20130112899A (ko) 온도-제어 배터리
CN215466658U (zh) 散热模块
CN103307915A (zh) 平板热管
KR20100081674A (ko) 전지팩
CN219876692U (zh) 均温板
CN215725361U (zh) 一种高导热型散热器
CN211782950U (zh) 一种vc均热板毛细适用于散热模组结构
CN210325774U (zh) 液冷散热器
CN219202287U (zh) 散热装置
CN210092982U (zh) 用于永磁电机的冷却结构
CN105048256A (zh) 一种激光器电极板活动安装式结构
CN219589192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器
CN217155095U (zh) 热压结构的传热装置
CN218975630U (zh) 一种电池包
CN219269449U (zh) 散热板结构
CN217468536U (zh) 一种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电池
CN218849638U (zh) 电池包及电子装置
CN220062691U (zh) 一种超薄均热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