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234U -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8234U
CN219868234U CN202320435366.6U CN202320435366U CN219868234U CN 219868234 U CN219868234 U CN 219868234U CN 202320435366 U CN202320435366 U CN 202320435366U CN 219868234 U CN219868234 U CN 2198682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sh air
grille
axial
air duct
radial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353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文杰
方润锋
张玉忠
熊华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353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82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82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82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为解决新风管防雨罩雨水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问题而设计。新风管防雨罩包括上罩体和下格栅,下格栅包括轴向格栅和周向格栅,周向格栅与轴向格栅相交,周向格栅的两端连接于上罩体的下边缘,位于最下方的轴向格栅与新风管防雨罩的中垂面具有水平间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可以减少乃至于消除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雨水。

Description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备新风功能的空调器通常具有伸到室外的新风管。以新风管为圆筒形为例,这样的新风管在露出室外的上半部分设有半圆筒形的防雨罩上罩体,从而防止雨水直接淋入新风管中而被吸入到新风管、新风机内。防雨罩的下部通常设置格栅,格栅包括沿防雨罩周向延伸的周向格栅和沿防雨罩轴向延伸的轴向格栅,轴向格栅和周向格栅之间的孔构成室外空气进入的空间。
下雨天时,雨水打到半圆筒形的防雨罩上罩体后,除了被反射弹出新风管区域的水滴之外,大量雨水会沿防雨罩表面向下流动,而这部分雨水会沿着周向格栅流动至最下方的轴向格栅,并从轴向格栅上滴落。但是当雨水悬垂于最下方的轴向格栅上,将要滴落而未滴落时,由于新风的风力较大,可能会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内,并进一步地吸入到新风风机中,可能会造成向室内吹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管防雨罩,以解决现有新风管防雨罩雨水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包括上罩体和下格栅,所述下格栅包括轴向格栅和周向格栅,所述周向格栅与所述轴向格栅相交,所述周向格栅的两端连接于所述上罩体的下边缘,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轴向格栅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的中垂面具有水平间隔。
本实用新型新风管防雨罩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雨水打到上罩体后,会沿着上罩体的周向向下流动,经过上罩体的下边缘,除了部分雨水直接滴落后,会有相当部分雨水,沿着周向格栅继续向下流动。雨水沿周向格栅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滴落,而是会汇集至周向格栅的最低处。如果周向格栅最低处设置轴向格栅,周向格栅上的雨水会沿轴向格栅的长度方向流动,从而增大与下格栅的接触面积,使得部分雨水更加不容易脱离下格栅,而未脱离的雨水则会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中。
而本申请通过将最下方的轴向格栅设置在与中垂面具有水平间隔的位置,并不会将已经汇集至周向格栅最低处的雨水沿轴向格栅分散。由于周向格栅最低处本身在新风管防雨罩轴向的长度,远远比此处设置轴向格栅的情形短,所以雨水汇集到这里后分布较为集中,所以下落速度快,因而可以明显减少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中的速度,从而可以减少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雨水量。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在所述周向格栅与所述轴向格栅相交处,所述周向格栅沿所述下格栅的径向外侧突出于所述轴向格栅。
雨水沿着周向格栅流动到相交区域中,并不会直接继续沿周向格栅直接继续流动,可以沿轴向格栅向轴向分流一部分,从而分散在轴向格栅上。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在非湍流的情况下,在一个开口位置,越靠近边缘处,其流动速度越低,当流动速度较低时,则无法带动将欲滴落而尚未滴落的水滴带入新风管中,从而可以减少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雨水量。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向格栅的厚度大于所述周向格栅的厚度。
如此设置,可以改善新风管防雨罩制作的工艺性,避免相连部位的截面位置突变,减少应力集中效应,有利于提高新风管防雨罩的强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轴向格栅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如此设置,利于新风管防雨罩在整体上呈锥形,便于加工制造过程的拔模操作,提高了制造工艺的便利性。同时,若轴向格栅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一些,也有利于轴向格栅上的雨水流动至一端后集中落下。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罩体的下边缘设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自所述上罩体的一端向所述上罩体的另一端延伸,所述排水槽的外端开口,所述排水槽的一端高于所述排水槽的另一端;所述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外挡板,所述外挡板位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的最外端,所述外挡板与所述排水槽的槽底邻接,所述外挡板中沿径向突出于所述下格栅轴向最外端部位的区域形成外端径向凸缘。
通过设置至少一端开口的排水槽,使排水槽位于上罩体周向的两个下边缘,所以雨水打到上罩体上后,除了被溅射弹出的水滴之外,雨水会沿上罩体表面向下流动,流动至排水槽中,并且经过排水槽流动至排水槽的开口处。当水流离开排水槽后,除了排水槽中水流量较大时水流会沿抛物线斜向下流动外。由于位于新风管防雨罩的轴向最外端的外挡板与排水槽的槽底邻接,在排水槽中水流量较小时,脱离排水槽槽底的水流可以沿外挡板的外表面或外挡板的边缘处继续流动,不会像直接悬挂在某个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下边缘那样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中。
通过设置外端径向凸缘,可以使得外挡板外端面的水流在脱离外挡板时,与下格栅的进气口距离较远,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减小,气流的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其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可能性。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第一内径向凸缘,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与所述排水槽的槽底的内端邻接,且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突出于所述下格栅的内端。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排水槽的内端流出的水,脱离排水槽槽底的水流可以沿外挡板的外表面或外挡板的边缘处继续流动,不会像直接悬挂在某个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下边缘那样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中。即使在这部分水流脱离外挡板时,与下格栅的进气口距离较远,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减小,气流的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其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可能性。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第二内径向凸缘,所述下格栅位于所述第二内径向凸缘的轴向外侧,所述第二内径向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的轴向外侧,且所述第二内径向凸缘与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第二内径向凸缘,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内径向凸缘与下格栅的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并且阻挡沿新风管防雨罩的表面进入下格栅的轴向内侧一端的气流,即使有水流或水珠自第一内径向凸缘滴落,基本上不会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而被带入到新风管中。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侧挡板组件,每个所述侧挡板组件分别与所述上罩体的一个所述下边缘连接,所述侧挡板组件包括引导板和挡水板,所述引导板自与所述下边缘连接的第一侧边向背离所述上罩体内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引导板的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连接所述挡水板,所述挡水板位于所述引导板下方。
通过设置侧挡板组件,利用引导板将雨水向远离新风管防雨罩内部的方向引导,而且利用位于引导板下方的挡水板挡住水流,并且由挡水板的底部落下,不但雨水脱离的位置与进风区域相距较远,风速降低,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雨水的能力明显降低,而且,即使新风气流能够带动雨水向进风区域运动,由于距离较远,在进入下格栅之前,也会有相当的雨水落下。即,下落的雨水的下落方向可能会向下格栅的方向倾斜,但不至于吸入下格栅中。从而,该方案也可以明显减少乃至于消除吸入新风气流时带入雨水。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挡水板的至少部分,沿朝向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的方向,底部逐渐降低。
由于新风管防雨罩,在其进风区域,距离内端越近,气流速度越快,所以悬挂欲滴落而尚未滴落雨滴的底部,与进气区域的间距越小,其雨滴被新风气流带入的可能性较大而距离内端越远,气流速度越慢,携带雨滴的能力越弱,所以抬高这部分区域外侧的挡水板的底部高度也不会明显增加雨水被吸入的可能性。而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可以减少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降新风在吸入过程中的气流方向变化,减少气流的能量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新风管防雨罩雨水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具有室外段,所述室外段设有上述任一的新风管防雨罩。
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新风管防雨罩,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新风管防雨罩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背景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斜下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侧面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斜上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斜下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上罩体;11-排水槽;20-下格栅;21-周向格栅;22-轴向格栅;30-外挡板;31-外端径向凸缘;41-第一内径向凸缘;42-第二内径向凸缘;50-侧挡板组件;51-引导板;52-挡水板;99-中垂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斜下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包括上罩体10和下格栅20,下格栅20包括轴向格栅22和周向格栅21,周向格栅21与轴向格栅22相交,周向格栅21的两端连接于上罩体10的下边缘,位于最下方的轴向格栅22与新风管防雨罩的中垂面99具有水平间隔。
通常而言,新风管防雨罩的轴向,指的是新风管的长度方向,而新风管防雨罩的垂直于轴向的截面,通常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形状。所以,新风管防雨罩的周向,指的是沿垂直于轴向的截面截断新风管防雨罩,截面边缘所在的方向。即,周向格栅21大致上是与新风管的轴向垂直。而新风管防雨罩的中垂面99,指的是通过新风管防雨罩的中心线的竖直面。中垂面99,在本申请中,是一个虚拟的几何要素,并非具体的某个部件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表面。新风管防雨罩的截面,通常也为沿中垂面99对称的形状。其中,中垂面99以图中新风管防雨罩外端面上的竖直的中线进行表示。
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防雨罩的截面为大致的圆形,下格栅20的周向格栅21也大致为半圆形。相应的,周向格栅21的最低点也是中垂面99所在的位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新风管防雨罩的下格栅20一共有四根轴向格栅22,轴向格栅22沿下格栅20的周向分布,其中四根轴向格栅22,可以将下格栅20区域的所对应的圆心角大致等分为5份。所以,最下方的轴向格栅22有两根,这两根轴向格栅22都不在中垂面99上,自然也均与中垂面99具有水平间隔。
由于雨水打到上罩体10后,会沿着上罩体10的周向向下流动,经过上罩体10的下边缘,除了部分雨水直接滴落后,会有相当部分雨水,沿着周向格栅21继续向下流动。雨水沿周向格栅21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通常不会滴落,而是会汇集至周向格栅21的最低处。如果周向格栅21最低处设置轴向格栅22,周向格栅21上的雨水会沿轴向格栅22的长度方向流动,从而增大与下格栅20的接触面积,使得部分雨水更加不容易脱离下格栅20,而未脱离的雨水则会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中。
而本申请通过将最下方的轴向格栅22设置在与中垂面99具有水平间隔的位置,并不会将已经汇集至周向格栅21最低处的雨水沿轴向格栅22分散。由于周向格栅21最低处本身在新风管防雨罩轴向的长度,远远比此处设置轴向格栅22的情形短,所以雨水汇集到这里后分布较为集中,所以下落速度快,因而可以明显减少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中的速度,从而可以减少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雨水量。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侧面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3所示,优选的,在周向格栅21与轴向格栅22相交处,周向格栅21沿下格栅20的径向外侧突出于轴向格栅22。
其中,轴向格栅22沿下格栅20的径向外侧突出于周向格栅21,意味着在相交的区域,轴向格栅22下表面比周向格栅21的下端更低。所以当雨水沿着周向格栅21流动到相交区域中,并不会直接继续沿周向格栅21直接继续流动,可以沿轴向格栅22向轴向分流一部分,从而分散在轴向格栅22上。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在非湍流的情况下,在一个开口位置,越靠近边缘处,其流动速度越低,当流动速度较低时,则无法带动将欲滴落而尚未滴落的水滴带入新风管中,从而可以减少被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雨水量。
如图1和图3所示,优选的,轴向格栅22的厚度大于周向格栅21的厚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轴向格栅22的厚度大于周向格栅21的厚度,在二者相交的位置处,轴向格栅22的径向较小的一侧面,即上表面,可以与周向格栅21的与轴向格栅22相交面的上边沿平齐,而轴向格栅22的径向较大一侧面,即下表面,则可以低于周向格栅21与轴向格栅22相交面的下边沿。
如此设置,可以改善新风管防雨罩制作的工艺性,避免相连部位的截面位置突变,减少应力集中效应,有利于提高新风管防雨罩的强度。
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轴向格栅22的厚度也可以不大于周向格栅21的厚度,例如轴向格栅22的厚度小于周向格栅21的厚度,即在周向格栅21与轴向格栅22的相交处,周向格栅21的与轴向格栅22相交面的上边沿可以高于轴向格栅22的上表面,仍能够起到利用轴向格栅22减少周向格栅21上的雨水连续流动的效果。
如图3所示,优选的,轴向格栅22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本申请中,若未另行说明,“外端”“轴向外端”,指的均是相应的部件朝向或位于新风管防雨罩的距离墙体较远一端的部位,而“内端”“轴向内端”,指的均是相应的部件朝向或位于新风管防雨罩的距离墙体较近一端的部位。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轴向格栅22的外端高于轴向格栅22的内端。轴向格栅22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大于0°,且小于等于5°。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轴向格栅22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3°。
如此设置,利于新风管防雨罩在整体上呈锥形,便于加工制造过程的拔模操作,提高了制造工艺的便利性。同时,若轴向格栅22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一些,也有利于轴向格栅22上的雨水流动至一端后集中落下。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斜上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优选的,上罩体10的下边缘设有排水槽11,排水槽11自上罩体10的一端向上罩体10的另一端延伸,排水槽11的外端开口,排水槽11的一端高于排水槽11的另一端;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外挡板30,外挡板30位于新风管防雨罩的最外端,外挡板30与排水槽11的槽底邻接,外挡板30中沿径向突出于下格栅20轴向最外端部位的区域形成外端径向凸缘31。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外挡板30可以大致为圆形,从而将新风管的端面堵住。
通过设置至少一端开口的排水槽11,使排水槽11位于上罩体10周向的两个下边缘,所以雨水打到上罩体10上后,除了被溅射弹出的水滴之外,雨水会沿上罩体10表面向下流动,流动至排水槽11中,并且经过排水槽11流动至排水槽11的开口处。当水流离开排水槽11后,除了排水槽11中水流量较大时水流会沿抛物线斜向下流动外。由于位于新风管防雨罩的轴向最外端的外挡板30与排水槽11的槽底邻接,在排水槽11中水流量较小时,脱离排水槽11槽底的水流可以沿外挡板30的外表面或外挡板30的边缘处继续流动,不会像直接悬挂在某个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下边缘那样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中。
即使是沿外挡板30的边缘流动,由于其是在竖直面内流动的,并且排水槽11长度方向的雨水均汇集于此,水流的集中度明显提高,速度也会加快,并不像悬于下边缘那样处于欲滴落而未滴落的状态较长时间,所以被新风气流吸入的可能性也明显降低。通过设置外端径向凸缘31,可以使得外挡板30外端面的水流在脱离外挡板30时,与下格栅20的进气口距离较远,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减小,此处气流的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其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可能性。
通过设置外端径向凸缘31,可以使得外挡板30外端面的水流在脱离外挡板30时,与下格栅20的进气口距离较远,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减小,气流的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其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可能性。
如图1-图4所示,优选的,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第一内径向凸缘41,第一内径向凸缘41与排水槽11的槽底的内端邻接,且第一内径向凸缘41突出于下格栅20的内端。
其中,排水槽20朝向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的方向,延伸至第一内径向凸缘41。第一内径向凸缘41,也是沿新风管防雨罩的径向向外突出的,只是其位于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故而叫做第一径向内凸缘。
如此设置,可以使得排水槽11的内端流出的水,脱离排水槽11槽底的水流可以沿外挡板30的外表面或外挡板30的边缘处继续流动,不会像直接悬挂在某个水平或接近水平的下边缘那样容易被新风气流带入到新风管中。即使在这部分水流脱离外挡板30时,与下格栅20的进气口距离较远,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减小,气流的速度降低,进一步降低了其被新风气流带入新风管的可能性。
优选的,新风管防雨罩第二内径向凸缘42,下格栅20位于第二内径向凸缘42的轴向外侧,第二内径向凸缘42位于第一内径向凸缘41的轴向外侧,且第二内径向凸缘42与第一内径向凸缘41间隔设置。
如图1-图4所示,通过设置间隔设置第二内径向凸缘42,可以进一步增加第一内径向凸缘41与下格栅20的进气口之间的距离,并且阻挡沿新风管防雨罩的表面进入下格栅20的轴向内侧一端的气流,即使有水流或水珠自第一内径向凸缘41滴落,基本上不会受到新风气流的影响而被带入到新风管中。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上罩体10的两个周向下边缘所设置的引水结构不同,也并未设置外端径向凸缘31、第一内径向凸缘41、第二内径向凸缘42,其余的未详细说明之处,均可以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新风管防雨罩从斜下方观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侧挡板组件50,每个侧挡板组件50分别与上罩体10的一个下边缘连接,侧挡板组件50包括引导板51和挡水板52,引导板51自与下边缘连接的第一侧边向背离上罩体10内部的方向延伸,引导板51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连接挡水板52,挡水板52位于引导板51下方。
本实施例中,不再像实施例一那样设置排水槽11排水,并将雨水沿排水槽11大致沿轴向进行引导。而是设置侧挡板组件50使得雨水向远离新风管防雨罩的进风口的区域进行引导。具体的,引导板51可以大致水平设置,当然,引导板51也可以与水平面相对倾斜设置,例如与水平面夹角在30°以内。其中,这里的倾斜,指的是沿径向引导板51的高度逐渐降低。而挡水板52,可以大致为竖直设置,当然,也可以设置成与水平面的夹角较大,例如60°以上。挡水板52作用在于使得引导板51所引流的雨水沿挡水板52的外侧——背离下格栅20的一侧流动,并从挡水板52的底部落下。另外,挡水板52和引导板51之间还设置圆弧倒角,从而便于水的流动。
通过设置侧挡板组件50,利用引导板51将雨水向远离新风管防雨罩内部的方向引导,而且利用位于引导板51下方的挡水板52挡住水流,并且由挡水板52的底部落下,不但雨水脱离的位置与进风区域相距较远,风速降低,吸入的新风气流带入雨水的能力明显降低,而且,即使新风气流能够带动雨水向进风区域运动,由于距离较远,在进入下格栅20之前,也会有相当的雨水落下。即,下落的雨水的下落方向可能会向下格栅20的方向倾斜,但不至于吸入下格栅20中。从而,该方案也可以明显减少乃至于消除吸入新风气流时带入雨水。
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挡水板52的至少部分,沿朝向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的方向,底部逐渐降低。
本实施例中,挡水板52底部逐渐降低的区域为挡水板52距离新风管防雨罩的外端较近的区域,而挡水板52底部在距离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较近的区域保持等高。由于新风管防雨罩的进风速度在进风口的距离内端较近的区域内已经大致相等,所以气流速度不匀带来的带入雨水的能力也相仿,所以也可以不用再设置底边为斜边。
由于新风管防雨罩,在其进风区域,距离内端越近,气流速度越快,所以悬挂欲滴落而尚未滴落雨滴的底部,与进气区域的间距越小,其雨滴被新风气流带入的可能性较大而距离内端越远,气流速度越慢,携带雨滴的能力越弱,所以抬高这部分区域外侧的挡水板52的底部高度也不会明显增加雨水被吸入的可能性。而采用上述的设置方式,可以减少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以降新风在吸入过程中的气流方向变化,减少气流的能量损失。
当然,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成挡水板52在沿新风管防雨罩的全部轴向长度上,朝向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底部均逐渐下降。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空调器,包括新风机,新风机包括新风管,新风管具有室外段,室外段设有上述任一的新风管防雨罩。
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新风管防雨罩,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新风管防雨罩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实施例中,诸如“上”、“下”等方位的描述,均基于附图所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罩体(10)和下格栅(20),所述下格栅(20)包括轴向格栅(22)和周向格栅(21),所述周向格栅(21)与所述轴向格栅(22)相交,所述周向格栅(21)的两端连接于所述上罩体(10)的下边缘,位于最下方的所述轴向格栅(22)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的中垂面(99)具有水平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周向格栅(21)与所述轴向格栅(22)相交处,所述周向格栅(21)沿所述下格栅(20)的径向外侧突出于所述轴向格栅(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格栅(22)的厚度大于所述周向格栅(21)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格栅(22)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体(10)的下边缘设有排水槽(11),所述排水槽(11)自所述上罩体(10)的一端向所述上罩体(10)的另一端延伸,所述排水槽(11)的外端开口,所述排水槽(11)的一端高于所述排水槽(11)的另一端;所述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外挡板(30),所述外挡板(30)位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的最外端,所述外挡板(30)与所述排水槽(11)的槽底邻接,所述外挡板(30)中沿径向突出于所述下格栅(20)轴向最外端部位的区域形成外端径向凸缘(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第一内径向凸缘(41),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41)与所述排水槽(11)的槽底的内端邻接,且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41)突出于所述下格栅(20)的内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第二内径向凸缘(42),所述下格栅(20)位于所述第二内径向凸缘(42)的轴向外侧,所述第二内径向凸缘(42)位于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41)的轴向外侧,且所述第二内径向凸缘(42)与所述第一内径向凸缘(41)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防雨罩还包括侧挡板组件(50),每个所述侧挡板组件(50)分别与所述上罩体(10)的一个所述下边缘连接,所述侧挡板组件(50)包括引导板(51)和挡水板(52),所述引导板(51)自与所述下边缘连接的第一侧边向背离所述上罩体(10)内部的方向延伸,所述引导板(51)的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连接所述挡水板(52),所述挡水板(52)位于所述引导板(51)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管防雨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52)的至少部分,沿朝向所述新风管防雨罩的内端的方向,底部逐渐降低。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新风管,所述新风管具有室外段,所述室外段设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的新风管防雨罩。
CN202320435366.6U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Active CN2198682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5366.6U CN219868234U (zh)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35366.6U CN219868234U (zh)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8234U true CN219868234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16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35366.6U Active CN219868234U (zh) 2023-03-03 2023-03-03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82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2648A (zh) 一种空气净化窗
CN219868234U (zh)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CN106594905A (zh) 带有导风结构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22536U (zh) 带有导风结构的空调
CN219550710U (zh) 新风管防雨罩和新风机
CN220250265U (zh) 新风管防雨罩和空调器
CN207484901U (zh) 上出风挡雨风帽及排气系统
CN213657018U (zh) 一种消防通风管道
CN208579460U (zh) 外墙防风防雨风口装置
CN116066912A (zh) 新风管防雨罩和新风机
CN2441904Y (zh) 房屋的自然通风器
CN208329401U (zh) 一种顺坡纵向环保式通风装置
CN208382460U (zh) 有效降低油烟污染的排风消声装置
CN100339659C (zh) 空调器用排水装置
CN206771552U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15106956U (zh) 一种挡雨风帽和排气系统
CN114777196B (zh) 一种通风空调用防雨进风百叶
CN216432058U (zh) 用于通风管道的遮挡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14508213A (zh) 一种上排气的风帽
CN215809095U (zh) 一种排气帽
CN217735336U (zh) 一种百叶窗以及方舱
CN218644175U (zh) 一种通风防水叶片及百叶窗
CN22005997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空调风机
CN217929107U (zh) 一种用于箱式房的通风结构
CN2431523Y (zh) 离心送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