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8129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868129U CN219868129U CN202320985897.2U CN202320985897U CN219868129U CN 219868129 U CN219868129 U CN 219868129U CN 202320985897 U CN202320985897 U CN 202320985897U CN 219868129 U CN219868129 U CN 2198681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air
- plate body
- ventilation
- wind def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壳体、前面板、导风门和挡风板,壳体设置有出风口;前面板与壳体连接,且前面板和壳体之间形成风道,前面板设置有与风道连通的通孔;导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用于遮挡或打开出风口;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用于遮挡或打开风道的入风口;其中,挡风板设置有通风孔,当挡风板遮挡在入风口处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部分的风能通过通风孔。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在处于制冷模式下时,减小挡风板两侧的温差,进而减少挡风板上产生的凝露,并减少冷凝水滴落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一种常用于调节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电器设备,其基本的工作原理是向室内送风来改变室内环境温度。当空调器吹出的风吹到人体身上时,人体有强烈的风感;人体长时间承受风感,较易出现不适,特别是老人、孕妇、小孩等。
为了降低空调出风对于人体的影响,提高舒适性,改善用户体验;相关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风感出风功能的空调器。这类空调器包括壳体、前面板和导风门,壳体设置有出风口,前面板装配于壳体、且前面板和壳体之间形成风道,导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且位于出风口处,用于遮挡或打开出风口,其中,前面板设置有通孔,导风门设置有出风孔;当空调器处于无风感模式时,导风门遮挡出风口,从出风口吹出的风一部分通过导风门设置的出风孔吹出,另一部分进入风道从前面板的通孔吹出;当空调器处于非无风感的、常规出风模式时,导风门打开出风口,风能从出风口吹出。为了使空调器在常规模式下出风时,减少进入风道的风,还在壳体设置有可转动地挡风板,当空调器处于常规出风模式时,挡风板可以遮挡在风道的入风口处,当空调器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挡风板打开风道的入风口。
但是,当空调器在常规模式下处于制冷状态时,挡风板遮挡在前面板和壳体之间的风道的入风口处,随着冷风不断的从出风口吹出,挡风板两侧的温差增大,导致挡风板上容易产生大量的凝露,甚至容易出现冷凝水滴落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下时,减小挡风板两侧的温差,进而减少挡风板上产生的凝露,并减少冷凝水滴落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
壳体,壳体设置有出风口;
前面板,前面板与壳体连接,且前面板和壳体之间形成风道,前面板设置有与风道连通的通孔;
导风门,导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用于遮挡或打开出风口;以及,
挡风板,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用于遮挡或打开风道的入风口;其中,
挡风板设置有通风孔,当挡风板遮挡在入风口处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部分的风能通过通风孔进入风道。
由于在挡风板遮挡前面板和壳体之间的风道的入风口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部分的风能通过通风孔进入风道,故在空调器制冷时,从出风口吹出的部分冷风能穿过通风孔进入风道,进而有利于降低挡风板两侧的温差,从而减少挡风板上产生的凝露,并减少冷凝水滴落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支撑架,挡风板与支撑架可转动地连接。
通过支撑架将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能够避免挡风板的设置干涉导风门的转动或干涉出风口的通风量。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风板设置有避让缺口,支撑架伸入避让缺口中。
利用挡风板设置的避让缺口避让支撑架,能够避免挡风板自身的转动受到干涉、限制,进而确保挡风板能够可靠、顺畅地转动至打开或遮挡入风口。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风板包括相互连接的通风区域和阻挡区域,阻挡区域分布于避让缺口的外周;
通风孔设置于通风区域;或者,阻挡区域和通风区域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且通风区域设置的通风孔的分布密度大于阻挡区域设置的通风孔的分布密度。
由于挡风板设置的避让缺口处的通风量本身就比较大,故可以仅在通风区域设置通风孔,而不在阻挡区域设置通风孔,或者在阻挡区域和通风区域都设置通风孔,但将通风区域设置的通风孔排布的更加密、并将阻挡区域的通风孔排布的更加稀疏,以便于相对于通风区域减小阻挡区域的通风量,从而有利于保证挡风板整体各处区域的通风量基本相当,并基于此改善因挡风板各处通风量差异过大而导致的挡风板结构强度不佳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阻挡区域设置有盲孔。
在阻挡区域设置盲孔,即满足了相对于通风区域减小阻挡区域的通风量,保证挡风板整体各处区域的通风量基本相当的目的,又使得挡风板整体的外观一致性较佳,更美观。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风板连接有支撑轴,支撑轴位于避让缺口处,挡风板通过支撑轴与支撑架可转动地连接。
通过位于避让缺口处的支撑轴与支撑架转动连接,能够确保挡风板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的稳定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风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且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挡风板的宽度方向排布;第二板体与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设置有通风孔,且第一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小于第二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
由于第二板体与壳体可转动地连接,故在挡风板遮挡前面板和壳体之间的风道的入风口时,第一板体相对于第二板体靠近前面板,风穿过第一板体后相比于穿过第二板体更容易流向前面板,将第一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设置的更小,能够减少穿过第一板体的风量;当空调器制冷时,能够相对减少穿过第一板体的通风孔流向前面板的冷风,进而改善前面板的温差过大而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为1.8-2.2mm;和/或,第二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为2.3-2.7mm。
优化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一方面能够在空调器制冷时,改善挡风板两侧的温差,减少挡风板产生的凝露,另一方面还能够在空调器制冷时,改善前面板的温差过大而产生较多凝露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风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且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沿挡风板的宽度方向排布;第二板体与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第二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分布密度。
由于第二板体与壳体可转动地连接,故在挡风板遮挡前面板和壳体之间的风道的入风口时,第一板体相对于第二板体靠近前面板,风穿过第一板体后相比于穿过第二板体更容易流向前面板,将第一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排布密度配置的相比于第二板体设置的通风孔的排布密度稀疏,能相比于第二板体减小穿过第一板体的风量;当空调器制冷时,能够相对减少穿过第一板体的通风孔流向前面板的冷风,进而改善前面板的温差过大而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挡风板包括挡风部和两个连接部,沿挡风板的转动轴线的延伸方向,两个连接部连接于挡风部的两端,两个连接部均与壳体可转动地连接;
挡风部和两个连接部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且挡风部设置的通风孔的分布密度大于连接部设置的通风孔的分布密度;或者,
挡风部和两个连接部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且挡风部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大于连接部设置的通风孔的孔径;或者,
通风孔设置于挡风部,连接部设置有盲孔。
两个连接部分布于挡风部的两端,出风口的中部出风量相比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大,即从出风口吹向挡风部的风量大于吹向连接部的风量;将挡风部设置的通风孔的排布密度配置的相对紧密,能够增大挡风部的通风量,与此同时将连接部设置的通风孔的排布密度配置的相对稀疏,能够减小连接部的通风量,这样一来,即可使得挡风板在其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的通风量能够与对应的出风口处的风量向匹配,有利于使挡风板的连接部和挡风部的温差均能减小,从而改善挡风板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或者,将设置于挡风部的通风孔的孔径配置的大于连接部的通风孔的孔径,也能够相对于连接部增大挡风部的通风量,使得挡风板在其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的通风量能够与对应的出风口处的风量向匹配,有利于使挡风板的连接部和挡风部的温差均能减小,从而改善挡风板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或者,仅在挡风部设置通风孔,而在连接部设置盲孔,即可相对于连接部增大挡风部的通风量,使得挡风板在其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的通风量能够与对应的出风口处的风量向匹配,有利于使挡风板的连接部和挡风部的温差均能减小,从而改善挡风板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确保挡风板结构的一致性,改善美观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局部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中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010-空调器;100-壳体;101-出风口;102-底座;103-中框;104-导风架;105-支撑架;110-换热组件;120-风机;130-前面板;131-风道;132-入风口;133-通孔;200-挡风板;201-避让缺口;202-支撑轴;203-通风区域;204-阻挡区域;205-盲孔;206-第一板体;207-第二板体;208-挡风部;209-连接部;210-通风孔;a-转动轴线;b-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相关技术中,为了改善空调器出风直吹人体,导致人体舒适性降低的问题;在空调器的前面板和壳体之间配置风道、且在前面板设置通孔,与此同时还在空调器的导风门上设置出风孔,以使风能从导风门的出风孔和前面板的通孔打散、吹出,使空调器具有无风感出风模式,减少直接吹向人体的风量,提升人体的舒适程度。
而且,相关技术的空调器为了能够在常规的、非无风感的模式下,减少进入前面板和壳体之间的风道的风,还在壳体配置了可转动地挡风板;当空调器处于常规出风模式时,挡风板可以遮挡在风道的入风口处;当空调器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挡风板打开风道的入风口。
但是,当空调器在常规模式下处于制冷状态时,挡风板容易因温差产生凝露,甚至容易出现冷凝水滴落的问题,导致用户体验降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可以在制冷状态下时,改善挡风板容易产生凝露,减少冷凝水滴落的问题,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的空调器010可以是指室内挂机,其包括壳体100、换热组件110、风机120和导风门(图未示出);换热组件110和风机120均设置于壳体100,壳体100设置有出风口101;导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0,且位于出风口101处。风机120用于将换热组件110换热后的气体从出风口101吹出,即可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当导风门转动时,即可调节从出风口101吹出的风的风向。
进一步地,壳体100包括底座102、中框103和导风架104,中框103、导风架104、换热组件110和风机120均设置于底座102;中框103设置有出风口101,导风门与导风架104可转动地连接。中框103、导风架104、换热组件110和风机120装配于底座102的方式均与相关技术类似,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再进一步地,空调器010还包括前面板130,前面板130设置于壳体100;具体地,前面板130连接于中框103,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通过螺栓等紧固件连接、一体成型。为了使空调器010能够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前面板130和中框103之间形成风道131,且前面板130设置有与风道131连通的通孔133,导风门被配置为能打开出风口101或遮挡出风口101;当导风门遮挡出风口101时,从出风口101吹出的风,能够在导风门的引导下进入风道131,并从前面板130开设的通孔133吹出,由于风被前面板130的通孔133打散,故出风方式相比于直接从出风口101吹出分散,即可改善风直接吹向人体的问题。
为了确保空调器010在无风感模式下,仍然具有较大的出风量,而不会因无风感降低出风量;导风门设置有出风孔,当导风门打开出风口101时,空调器010处于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冷风或热风能从出风口101直接吹出;当导风门遮挡出风口101时,空调器010处于无风感出风模式,部分的风从导风门开设的出风孔吹出,另一部分的风在导风门的表面的引导下进入风道131,并从前面板130开设的通孔133吹出,这样一来,从出风口101吹出的风能够被导风门的出风孔以及前面板130的通孔133打散、并吹出,出风的方式更加分散,即可改善风直接吹向人体的问题,并且确保了出风量。
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导风门可以不设置出风孔,当空调器010处于无风感模式下时,风仅从前面板130的通孔133吹出。
为了使空调器010在处于非无风感的常规模式下时,减少进入前面板130和壳体100之间的风道131,进而确保从出风口101直接吹出的风量;请参照图1、图2和图3,空调器010还包括挡风板200,挡风板2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用于遮挡或打开所述风道131的入风口132,其中,当空调器010处于常规出风模式时,挡风板200可以遮挡在风道131的入风口132处;当空调器010处于无风感模式时,挡风板200打开风道131的入风口132。
进一步地,壳体100包括支撑架105,挡风板200与支撑架105可转动地连接;通过支撑架105将挡风板20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0,能够避免挡风板200的设置干涉导风门的转动或干涉出风口101的通风量。
可选地,支撑架105与导风架104连接,以使挡风板200能够与导风架104可转动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器010还包括分别对应挡风板200和导风门设置的电机,以使挡风板200和导风门能够通过各自传动连接的电机驱动转动。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和图3,挡风板200设置有避让缺口201,挡风板200连接有支撑轴202,且支撑轴202位于避让缺口201处,挡风板200通过支撑轴202与支撑架105可转动地连接,支撑架105伸入避让缺口201中。利用挡风板200设置的避让缺口201避让支撑架105,能够避免挡风板200自身的转动受到干涉、限制,进而确保挡风板200能够可靠、顺畅地转动至打开或遮挡入风口132;通过位于避让缺口201处的支撑轴202与支撑架105转动连接,能够确保挡风板200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挡风板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且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沿挡风板200的宽度方向b排布;第二板体207与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具体地,避让缺口201设置于第二板体207远离第一板体206的一端,且第二板体207连接有支撑轴202,支撑轴202与支撑架105可转动地连接,即可使第二板体207与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一体成型,支撑轴202与第二板体207一体成型;如此,能够确保挡风板200的结构强度,并确保支撑轴202连接于挡风板200的强度,并且减少生产时的装配工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接、粘接、插接;支撑轴202连接于第二板体207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过盈配合、粘接、卡接。
为了在空调器010制冷时,特别是无风感状态下制冷时,改善挡风板200容易因温差而产生大量凝露,甚至滴落冷凝水的问题;请参照图1和图4,挡风板200设置有通风孔210,当挡风板200遮挡在前面板130和壳体100之间的风道131的入风口132处时,出风口101吹出的部分风能通过通风孔210进入风道131。这样一来,在空调器010制冷时,特别是无风感状态下制冷时,从出风口101吹出的部分冷风能穿过通风孔210,进而有利于降低挡风板200两侧的温差,从而减少挡风板200上产生的凝露,并减少冷凝水滴落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4,挡风板200包括相互连接的通风区域203和阻挡区域204,阻挡区域204分别于避让缺口201的外周;通风孔210设置于通风区域203。由于挡风板200设置的避让缺口201处的通风量本身就比较大,故可以仅在通风区域203设置通风孔210,而不在阻挡区域204设置通风孔210,以便于相对于通风区域203减小阻挡区域204的通风量,从而有利于保证挡风板200整体各处区域的通风量基本相当,并基于此改善因挡风板200各处通风量差异过大而导致的挡风板200结构强度不佳的问题。
进一步地,阻挡区域204设置有盲孔205;在阻挡区域204设置盲孔205,即满足了相对于通风区域203减小阻挡区域204的通风量,保证挡风板200整体各处区域的通风量基本相当的目的,又使得挡风板200整体的外观一致性较佳,更美观。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风区域203和阻挡区域204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210,且通风区域203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大于阻挡区域204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这样一来,通风区域203设置的通风孔210排布的更加密、且阻挡区域204的通风孔210排布的更加稀疏,以便于相对于通风区域203减小阻挡区域204的通风量,从而有利于保证挡风板200整体各处区域的通风量基本相当,并基于此改善因挡风板200各处通风量差异过大而导致的挡风板200结构强度不佳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阻挡区域204是指挡风板200上靠近避让缺口201的部位,阻挡区域204的数量可以与避让缺口201相适配;例如:本实施例中,挡风板200的宽度方向b的一侧设置有两个避让缺口201,且两个避让缺口201沿挡风板200的转动轴线a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每个避让缺口201处均连接有支撑轴202,导风架104连接有两个支撑架105,两个避让缺口201处连接的支撑轴202与两个支撑架105一一对应地转动连接,且每个避让缺口201的外周均为阻挡区域204,挡风板200的其他区域则为通风区域203。
请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均设置有通风孔210,且第一板体206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小于第二板体207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由于第二板体207与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故在挡风板200遮挡前面板130和壳体100之间的风道131的入风口132时,第一板体206相对于第二板体207靠近前面板130,风穿过第一板体206后相比于穿过第二板体207更容易流向前面板130,将第一板体206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设置的更小,能够减少穿过第一板体206的风量;当空调器010处于无风感状态下制冷时,能够相对减少穿过第一板体206的通风孔210流向前面板130的冷风,进而改善前面板130的温差过大而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进一步地,第一板体206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为1.8-2.2mm,例如:
1.8mm、2.0mm、2.2mm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第二板体207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为2.3-2.7mm,例如:2.3mm、2.5mm、2.7mm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优化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一方面能够在空调器010制冷时,改善挡风板200两侧的温差,减少挡风板200产生的凝露,另一方面还能够在空调器010制冷时,改善前面板130的温差过大而产生较多凝露的问题。
请参照图6,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210,第二板体207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大于第一板体206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由于第二板体207与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故在挡风板200遮挡前面板130和壳体100之间的风道131的入风口132时,第一板体206相对于第二板体207靠近前面板130,风穿过第一板体206后相比于穿过第二板体207更容易流向前面板130,将第一板体206设置的通风孔210的排布密度配置的相比于第二板体207设置的通风孔210的排布密度稀疏,能相比于第二板体207减小穿过第一板体206的风量;当空调器010制冷时,能够相对减少穿过第一板体206的通风孔210流向前面板130的冷风,进而改善前面板130的温差过大而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挡风板200包括挡风部208和两个连接部209,沿挡风板200的转动轴线a的延伸方向,两个连接部209连接于挡风部208的两端,两个连接部209均与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挡风部208和两个连接部209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210、且挡风部208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大于连接部209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两个连接部209分布于挡风部208的两端,出风口101的中部出风量相比于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大,即从出风口101吹向挡风部208的风量大于吹向连接部209的风量;将挡风部208设置的通风孔210的排布密度配置的相对紧密,能够增大挡风部208的通风量,与此同时将连接部209设置的通风孔210的排布密度配置的相对稀疏,能够减小连接部209的通风量,这样一来,即可使得挡风板200在其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的通风量能够与对应的出风口101处的风量向匹配,有利于使挡风板200的连接部209和挡风部208的温差均能减小,从而改善挡风板200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或者,挡风部208和两个连接部209均设置有多个通风孔210、且挡风部208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大于连接部209设置的通风孔210的孔径;将设置于挡风部208的通风孔210的孔径配置的大于连接部209的通风孔210的孔径,也能够相对于连接部209增大挡风部208的通风量,使得挡风板200在其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的通风量能够与对应的出风口101处的风量向匹配,有利于使挡风板200的连接部209和挡风部208的温差均能减小,从而改善挡风板200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
或者,通风孔210仅设置于挡风部208,连接部209设置有盲孔205。仅在挡风部208设置通风孔210,而在连接部209设置盲孔205,即可相对于连接部209增大挡风部208的通风量,使得挡风板200在其长度方向的各个部位的通风量能够与对应的出风口101处的风量向匹配,有利于使挡风板200的连接部209和挡风部208的温差均能减小,从而改善挡风板200容易产生凝露的问题;并且有利于确保挡风板200结构的一致性,改善美观程度。当然,连接部209可以不设置孔。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010在使用时,可以控制导风门转动,以打开出风口101,并使挡风板200转动至遮挡在前面板130和壳体100之间的风道131的入风口132处,使得换热后的风在风机120的作用下从出风口101吹出;还可以控制导风门转动,以遮挡在出风口101处,使得换热后的风在风机120的作用下分别通过导风门设置的出风孔和前面板130设置的通孔133吹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010能够在制冷时,减小挡风板200两侧的温差,进而减少挡风板200上产生的凝露,并减少冷凝水滴落的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0),所述壳体(100)设置有出风口(101);
前面板(130),所述前面板(130)与所述壳体(100)连接,且所述前面板(130)和所述壳体(100)之间形成风道(131),所述前面板(130)设置有与所述风道(131)连通的通孔(133);
导风门,所述导风门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用于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101);以及,
挡风板(200),所述挡风板(200)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100),用于遮挡或打开所述风道(131)的入风口(132);其中,
所述挡风板(200)设置有通风孔(210),当所述挡风板(200)遮挡在所述入风口(132)处时,从所述出风口(101)吹出的部分的风能通过所述通风孔(210)进入所述风道(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包括支撑架(105),所述挡风板(200)与所述支撑架(105)可转动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00)设置有避让缺口(201),所述支撑架(105)伸入所述避让缺口(20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00)包括相互连接的通风区域(203)和阻挡区域(204),所述阻挡区域(204)分布于所述避让缺口(201)的外周;
所述通风孔(210)设置于所述通风区域(203);或者,所述阻挡区域(204)和所述通风区域(203)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风孔(210)、且所述通风区域(203)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阻挡区域(204)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区域(204)设置有盲孔(205)。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00)连接有支撑轴(202),所述支撑轴(202)位于所述避让缺口(201)处,所述挡风板(200)通过所述支撑轴(202)与所述支撑架(105)可转动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且所述第一板体(206)和所述第二板体(207)沿所述挡风板(200)的宽度方向(b)排布;所述第二板体(207)与所述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06)和所述第二板体(207)均设置有所述通风孔(210),且所述第一板体(206)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板体(207)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孔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206)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孔径为1.8-2.2mm;和/或,
所述第二板体(207)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孔径为2.3-2.7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体(206)和第二板体(207),且所述第一板体(206)和所述第二板体(207)沿所述挡风板(200)的宽度方向(b)排布;所述第二板体(207)与所述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板体(206)和所述第二板体(207)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风孔(210),所述第二板体(207)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第一板体(206)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200)包括挡风部(208)和两个连接部(209),沿所述挡风板(200)的转动轴线(a)的延伸方向,两个所述连接部(209)连接于所述挡风部(208)的两端,两个所述连接部(209)均与所述壳体(100)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挡风部(208)和两个所述连接部(209)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风孔(210)、且所述挡风部(208)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大于所述连接部(209)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分布密度;或者,
所述挡风部(208)和两个所述连接部(209)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通风孔(210)、且所述挡风部(208)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部(209)设置的所述通风孔(210)的孔径;或者,
所述通风孔(210)设置于所述挡风部(208),所述连接部(209)设置有盲孔(20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85897.2U CN219868129U (zh) | 2023-04-25 | 2023-04-25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985897.2U CN219868129U (zh) | 2023-04-25 | 2023-04-25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868129U true CN219868129U (zh) | 2023-10-20 |
Family
ID=883310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985897.2U Active CN219868129U (zh) | 2023-04-25 | 2023-04-25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868129U (zh) |
-
2023
- 2023-04-25 CN CN202320985897.2U patent/CN2198681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50593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348339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7940720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702216B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322508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组件 | |
CN109882932B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6196305A (zh) |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 |
CN107449040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050117666A (ko) |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CN112066453A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6594881B (zh) | 空调柜机 | |
CN109827243B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3959009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7676874B (zh) |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601923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9868129U (zh) | 空调器 | |
CN211575270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2835582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4251736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0410873B (zh) | 空调柜机 | |
CN208108306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7688259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7688251U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7192014B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21143334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