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0593B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50593B CN108050593B CN201711312899.0A CN201711312899A CN108050593B CN 108050593 B CN108050593 B CN 108050593B CN 201711312899 A CN201711312899 A CN 201711312899A CN 108050593 B CN108050593 B CN 1080505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wind
- deflector
- indoor unit
- pivo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86—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characterised by bearings, pivots or hin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中,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有风道,风道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的前壁面和后壁面;第一导风板,以邻近后壁面设置的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壳体上,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朝向风道凸设有挡风板,挡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第二导风板,以位于第一枢轴与前壁面之间的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设于壳体上;以及摆叶,可转动地设于风道内,以对风道的出风口处的开度进行调节,摆叶上设有若干散风孔。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导风板与摆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无风感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的微调,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用于该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之一。现有的空调器大多同时具有制冷及制热功能,以使室内环境温度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内。当空调器长时间处于制冷或制热模式时,由于冷风或热风长时间直吹人体,会给用户造成不适感。为了克服上述不足,市面上出现了具有无风感功能的空调器,但现有的空调器的无风感模式单一,且无风感状态下的风速不能进行微调,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实现空调器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速微调,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的前壁面和后壁面;
第一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后壁面设置的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朝向所述风道凸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第二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前壁面之间的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以及
摆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对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的开度进行调节,所述摆叶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边缘处分别适于与所述挡风板及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间隙,所述第三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导风部、及设于所述导风部的靠近所述第二枢轴的一侧的尾翼,所述尾翼与所述导风部之间呈阶梯设置而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的一端可转动至所述凹腔内。
优选地,所述导风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枢轴的侧边与所述导风部的靠近所述第二枢轴的侧边之间的宽度范围为:[100mm~300mm]。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四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优选地,所述前壁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第四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壁面、并可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无风感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开启空调室内机,选择出风模式;
S2:当选择无风感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及所述第二导风板,以将气流水平导出,控制所述摆叶在所述风道内转动。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无风感第一阶段,在无风感第一阶段,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及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下两侧形成两气流道,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靠近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与所述挡风板的自由端之间形成出风间隙。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二阶段,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转动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三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靠近所述第二枢轴的边缘之间形成出风间隙。
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四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三阶段,在无风感第三阶段,所述第四导风板向下转动至出风的流通面上。
优选地,所述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转动所述摆叶至第一预设位置,以使气流沿与所述摆叶的叶片相平行的方向流出;在第二状态时,转动所述摆叶至第二预设位置,以使部分气流自所述摆叶的散风孔流出。
优选地,所述无风感模式还包括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时,转动所述摆叶至第三预设位置,以使部分气流自所述摆叶的散风孔流出,且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第三预设位置之间。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上设置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且第一导风板上设有挡风板,并在风道内设置摆叶,挡风板及摆叶上均设有散风孔,在无风感模式时,通过摆叶的转动以对风力输出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速微调。具体地,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一导风板及第二导风板均转动至与水平面大体平行的位置以将气流水平导出,气流通过摆叶及挡风板上的散风孔的散风作用后,使输出的气流只有凉感而无风感,实现无风感功能;同时,摆叶在风道内部转动而具有不同的转动位置,从而使风道出风口处的开度可以调节,也即对出风口处的出风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的微调,使得无风感模式下风力输出能够逐步减小而达到平稳过渡,以给用户更好的无风感体验。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导风板与摆叶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无风感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的微调,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无在风感模式第一阶段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一阶段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一阶段第三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二阶段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无风感模式第三阶段示意图;
图7为摆叶转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8为摆叶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9为摆叶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时的气流流向示意图;
图10为第一导风板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第三导风板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第四导风板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根据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壳体 | 121 | 第一枢轴 | 140 | 摆叶 |
110 | 风道 | 122 | 挡风板 | 150 | 散风孔 |
111 | 前壁面 | 130 | 第二导风板 | 160 | 第三导风板 |
112 | 后壁面 | 131 | 第二枢轴 | 161 | 第三枢轴 |
113 | 容置槽 | 132 | 导风部 | 170 | 第四导风板 |
120 | 第一导风板 | 133 | 尾翼 | 171 | 第四枢轴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空调室内机具体涉及一挂壁式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为单冷机也可为冷暖机。以下主要以同时具有制冷模式及制热模式的空调室内机进行说明。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0,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摆叶140。其中,壳体100内形成有风道110,风道110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的前壁面111和后壁面112。第一导风板120以邻近后壁面112设置的第一枢轴12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第一导风板120的迎风侧朝向风道110凸设有挡风板122,挡风板122上设有若干散风孔150。第二导风板130以位于第一枢轴121与前壁面111之间的第二枢轴13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摆叶140可转动地设于风道110内,以对风道110的出风口处的开度进行调节,摆叶140上设有若干散风孔150。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用以形成空调室内机的整体外观,壳体100包括底盘、面框及面板,壳体100上设有进风口,壳体100内部形成有风道110,壳体100内还设有换热器组件及风机等,外界空气自进风口进入壳体100,经由换热器的换热作用后,再在风机的作用下,经由风道110的出风口送出。具体地,第一导风板120通过第一枢轴121转动安装于壳体100上,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枢轴121可以是沿第一导风板12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轴,也可以是设于第一导风板120的长度方向相对两侧的短轴,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转轴;另外,第一枢轴121可设置于壳体100的相对两侧,第一导风板120上设有与第一枢轴121适配的轴孔,只要能够将第一导风板120转动连接至壳体100上即可。同样地,第二枢轴131的具体结构可参照第一枢轴121,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挡风板122凸设于第一导风板120的迎风侧,挡风板122既可以通过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粘接等方式固设于第一导风板120上,也可以与第一导风板120一体成型。摆叶140设于风道110内部,具体地,摆叶140包括固设于风道110内壁上的连杆,以及可活动安装于连杆上的多个叶片。多个叶片转动配合,而使风道110出风口的开度可调,挡风板122及摆叶140上均设有散风孔150,可以理解的是,散风孔150为沿挡风板122及摆叶140的厚度方向贯穿设置,且散风孔150的延伸方向可与挡风板122及摆叶140的板面垂直或者呈一定角度倾斜。散风孔150的形状可为圆形、方形、长条形、或异形孔等等。
下面通过图7至图9对摆叶140的转动状态对气流的影响进行举例说明。为了便于描述,以摆叶140上的其中一个叶片的转动状态进行说明,例如,在第一状态时,如图7所示,叶片转动至与气流方向平行的第一预设位置,此时摆叶140对气流的干涉较小,气流可通过任意相邻两叶片之间的气流通道流出,此时风道110出风口的开度最大,自出风口输出的风速最高。随着叶片的转动,风道110的出风口开度逐渐减小,以第一状态时叶片所在平面为参考面进行说明。在第二状态时,如图8所示,摆叶140转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使叶片与该参考面呈第一预设夹角,此时,一部分气流流经摆叶140时需要改变流向,自叶片上散风孔150处流出,经过散风孔150的散风作用后,风力输出减小。在第三状态时,如图9所示,摆叶140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使叶片与参考面呈第二预设夹角,此时,更多的气流自叶片上的散风孔150流出,而使风力输出进一步减小,从而实现风速的逐步调节。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100上设置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且第一导风板120上设有挡风板122,并在风道110内设置摆叶140,挡风板122及摆叶140上均设有散风孔150,在无风感模式时,通过摆叶140的转动以对风力输出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速微调。具体地,在无风感模式时,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与水平面大体平行的位置以将气流水平导出,气流通过摆叶140及挡风板122上的散风孔150的散风作用后,使输出的气流只有凉感而无风感,实现无风感功能;同时,摆叶140在风道110内部转动而具有不同的转动位置,从而使风道110出风口处的开度可以调节,也即对出风口处的出风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的微调,使得无风感模式下风力输出能够逐步减小而达到平稳过渡,以给用户更好的无风感体验。本发明空调室内机通过多个导风板与摆叶140之间的配合,实现了无风感模式的多样化,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的微调,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板160,第三导风板160以位于第一枢轴121与第二枢轴131之间的第三枢轴16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第三导风板160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边缘处分别适于与挡风板122及第二导风板130之间形成出风间隙,第三导风板160上设有若干散风孔15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导风板160以第三枢轴16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同样地,第三枢轴161的具体实施方式可参照第一枢轴121,在此不再赘述。第三导风板160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边缘处分别适于与挡风板122及第二导风板130之间形成出风间隙。可以理解的是,出风间隙越大,由出风间隙处输出的风力越大,因此可以通过第三导风板160与挡风板122及第二导风板130之间的配合以调整出风间隙的大小,以改变出风区域,进而实现风力输出的调整。为了很好地实现无风感效果,优选地,出风间隙的范围为[3mm~5mm],当出风间隙过小时,例如小于3mm,会使第三导风板160在转动过程中与挡风板122及第二导风板130发生干涉;当出风间隙过大时,例如大于5mm,由出风间隙吹出的气流风速过大,难以实现无风感效果,实际应用中出风间隙优选为4mm。
具体地,在关机状态下,如图1所示,第三导风板160置于壳体100的风道110内,第一导风板120的远离第一枢轴121的边缘与第二导风板130的靠近第二枢轴131的边缘相接。在第一导风板120与第二导风板130的配合下使出风口闭合,一方面能够防止灰尘从出风口进入,另一方面能够使空调室内机整体更为美观。
当进入无风感模式时,如图2至图4所示,在无风感第一阶段,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与水平面大体平行的位置,而使气流水平导出。此时,转动第三导风板160,使第三导风板160的靠近第三枢轴161的边缘与挡风板122的自由端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一出风间隙,此时一部分气流通过挡风板122及第三导风板160上的散风孔150,以及挡风板122与第三导风板160之间的第一出风间隙吹出,根据紊流效应,此区域风力迅速衰减而形成无风感区域,另一部分气流通过第二导风板130上下两侧的气流通道水平导出,从而使风道110出风口的局部区域实现无风感效果。
如图5所示,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进一步转动第三导风板160,使第三导风板160的远离第三枢轴161的边缘与第二导风板130的靠近第二枢轴131的边缘之间形成第二出风间隙,此时,一部分气流通过挡风板122及第三导风板160上的散风孔150,以及第三导风板160宽度方向两侧的出风间隙吹出,根据紊流效应,此区域的风力迅速衰减而形成无风感区域,另一部分气流自第二导风板130上侧的气流通道水平导出,通过第三导风板160与第二导风板130的配合,相较于无风感初始阶段进一步扩大了无风感区域,从而能有效实现从风感到无风感的平稳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导风板160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的无风感模式,使得无风感模式具有多个阶段,从而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并且,通过第三导风板160的转动能够实现对无风感模式风力输出的调节,通过摆叶140与第三导风板160的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对无风感模式风力输出进行更为精细的调节,从而更好地实现无风感模式的精细化控制及平稳过渡。
进一步地,第二导风板130包括导风部132、及设于导风部132的靠近第二枢轴131的一侧的尾翼133,尾翼133与导风部132之间呈阶梯设置而形成有凹腔,第一导风板120的远离第一枢轴121的一端可转动至凹腔内。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导风板130设计成类似飞机架结构,第二导风板130包括导风部132及尾翼133,尾翼133与导风部132呈阶梯设置而形成有凹腔。如此,当需要进一步减小风力输出时,可将第一导风板120的前端转动至凹腔内,并与第二导风板130的尾翼133抵接,从而能够使第一导风板120与第二导风板130之间实现密封配合,避免气流从二者之间的间隙处漏出而影响无风感效果。
进一步地,导风部132的远离第二枢轴131的侧边与导风部132的靠近第二枢轴131的侧边之间的宽度范围为:[100mm,300mm]。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130采用延长式设计,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时,第二导风板130能够起到延长风道110的作用,气流在通过第二导风板130时由于自身的附壁效应而被吹得更远。在制热模式时,气流在附壁效应的作用下而能够被更多地导向地面,热气流由于密度较小而从地面往上升,从而能够给用户更好的制热体验,达到“暖足”功能。其中,导风部132132的宽度可为100mm、200mm、300mm等,导风部132越宽其延长风道110的效果越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要兼顾生产成本及空调室内机的具体尺寸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170,第四导风板170以邻近前壁面111设置的第四枢轴17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第四导风板170上设有若干散风孔15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四导风板170可进一步对无风感模式的风力输出进行调节,最终实现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例如,如图6所示,在无风感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可转动第四导风板170至位于第二导风板130上侧的出风通道的出风流通面上,使得气流能够通过第四导风板170上的散风孔150的散风作用后吹出。当第四导风板170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130大体垂直的位置时,以实现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从而给用户最佳的无风感体验。
进一步地,如图10至图12所示,挡风板122上的多个散风孔150呈矩阵布置,且在挡风板122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150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或/及第三导风板160上的多个散风孔150呈矩阵布置,且在第三导风板16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150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或/及第四导风板170上的多个散风孔150呈矩阵布置,且在第四导风板170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列散风孔150在长度方向呈交错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挡风板122或/及第三导风板160或/及第四导风板170上的散风孔150设计成交错设置,使得气流在通过散风孔150后相互扰乱,产生干涉,进一步降低风速,使气流变得更为柔和。
可以理解的是,一般风道110出风口处中部区域的风速要大于上下两侧区域的风速,而散风孔150中心风速与散风孔150的面积相关。若要使经由挡风板122、第三导风板160及第四导风板170的散风孔150的散风作用后吹出的风力保持均匀,则需要在风速大的位置相应地将散风孔150的孔径减小。因此,在第四导风板170、第三导风板160及挡风板122三者组成的纵向横截面上,中间区域的散风孔150的孔径优选为小于上下两侧区域的散风孔150的孔径。在实际应用中,优选为,第三导风板160上的散风孔150的孔径小于第四导风板170上的散风孔150的孔径。挡风板122上的散风孔150由于与气流方向呈一定的角度,为了使出风均匀,可根据实际情况中的具体角度进行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前壁面111凹设有容置槽113,第四导风板170转动连接于前壁面111、并可收容于容置槽113内。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容置槽113,使得在制冷模式时或无风感第一阶段或无风感第二阶段时,第四导风板170能够收容于容置槽113内,从而避免对气流产生阻力,影响出风。容置槽113的深度可根据第四导风板170的厚度进行设置,优选为当第四导风板170转动至容置槽113内时,容置槽113的槽口边缘与第四导风板170的外表面大致平齐,或者将第四导风板170完全隐藏于容置槽113内。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空调在运转时产生凝露,优选地,在第一导风板120的迎风侧设置有保温层(未标示)。其中,保温层既可以是无机纤维材料制成,如矿物棉、岩棉、玻璃棉等;也可以是有机保温材料制成,如聚乙烯(PE)泡沫、聚苯乙烯(PS)泡沫、聚氨酯(PU)泡沫等。此外,保温层还可设置于第一导风板120的内部。
下面参考图1至图13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无风感模式,该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首先,开启空调室内机,选择出风模式。具体地,空调室内机具有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及无风感模式。空调室内机的面板或者空调遥控器上设置有多个按钮,通过不同的按钮选择不同的出风模式。
如图2至图6所示,当选择无风感模式时,转动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以将气流水平导出,控制摆叶140在风道110内转动。具体地,第一导风板120及第二导风板130均转动至与水平面大体平行的位置,使得气流能够水平导出,从而能够避免气流直吹人体,有效降低用户的风感体验。摆叶140在风道110内部转动,从而使风道110出风口处的开度可以调节,也即对出风口处的出风量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实现无风感模式下的风力输出的微调,使得无风感模式下风力输出能够逐步减小而达到平稳过渡,以给用户更好的无风感体验。
当选择制冷模式时,转动第一导风板120至与风道110的后壁面112的切向延长面大体重合的位置,转动第二导风板130至与第一导风板120大体平行的位置,如此能够有效延长风道110,使得送风距离更远。
当选择制热模式时,转动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至接近竖直的位置,以将气流向下导出,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热气流吹到地面。由于热气流密度较低会向上升,从而能够给用户更好的制热体验,达到“暖足”功能。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板160,第三导风板160以位于第一枢轴121与第二枢轴131之间的第三枢轴16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第三导风板160上设有若干散风孔150。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无风感第一阶段,在无风感第一阶段,转动第一导风板120、第二导风板130及第三导风板160,在第二导风板130的上下两侧形成两气流道,第三导风板160的靠近第三枢轴161的边缘与挡风板122的自由端之间形成出风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三导风板160进一步丰富了空调器的无风感模式,使得无风感模式具有多个阶段。具体地,在无风感第一阶段,如图2至图4所示,一部分气流通过挡风板122及第三导风板160上的散风孔150,以及挡风板122与第三导风板160之间的出风间隙吹出,根据紊流效应,此区域风力迅速衰减而形成无风感区域,另一部分气流通过第二导风板130上下两侧的气流通道水平导出,从而使风道110出风口的局部区域实现无风感效果,同时摆叶140在风道110内转动,以对无风感第一阶段的风力输出进行微调。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二阶段,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转动第三导风板160,在第三导风板160的远离第三枢轴161的边缘与第二导风板130的靠近第二枢轴131的边缘之间形成出风间隙。
具体地,在无风感第二阶段,如图5所示,一部分气流通过挡风板122及第三导风板160上的散风孔150,以及第三导风板160宽度方向两侧的出风间隙吹出,根据紊流效应,此区域的风力迅速衰减而形成无风感区域,另一部分气流自第二导风板130上侧的气流通道水平导出,通过第三导风板160与第二导风板130的配合,相较于无风感初始阶段进一步扩大了无风感区域,从而能有效实现从风感到无风感的平稳过渡,同时摆叶140在风道110内转动,以对无风感第二阶段的风力输出进行微调。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包括第四导风板170,第四导风板170以邻近前壁面111设置的第四枢轴171可转动地设于壳体100上,第四导风板170上设有若干散风孔150。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三阶段,在无风感第三阶段,第四导风板170向下转动至出风的流通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四导风板170以进一步对无风感模式的风力输出进行调节,最终实现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在无风感第三阶段,如图6所示,第四导风板170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130大体垂直的位置时,从而使气流在到达出风口时只能从散风孔150及出风间隙处吹出,在出风孔及出风间隙处气流发生紊流作用而被打散,最终实现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从而给用户最佳的无风感体验,同时摆叶140在风道110内转动,以对无风感第三阶段的风力输出进行微调。
进一步地,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转动摆叶140至第一预设位置,以使气流沿与摆叶140的叶片相平行的方向流出;在第二状态时,转动摆叶140至第二预设位置,以使部分气流自摆叶140的散风孔150流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控制摆叶140转动至预设位置,而使各阶段的无风感模式的风力输出具有不同的状态,从而进一步实现对无风感模式的风力输出的微调和精细化控制,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无风感模式下的出风形式,能够有效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具体地,以无风感第一阶段为例进行说明。请一并参照图2及图7,在无风感第一阶段第一状态时,转动摆叶140至第一预设位置,以使气流沿与摆叶140的叶片相平行的方向流出,此时摆叶140对气流的干涉较小,气流可通过任意相邻两叶片之间的气流通道流出,风道110出风口的开度最大,自出风口输出的风速最高。请一并参照图3及图8,在无风感第一阶段第二状态时,转动摆叶140至第二预设位置,此时一部分气流流经摆叶140时需要改变流向,自摆叶140的叶片上的散风孔150处流出,经过散风孔150的散风作用后,风力输出减小。例如,以第一状态时摆叶140的叶片所在平面为参考面,则在第二状态时,叶片相对于该参考平面的转动角度为第一预设夹角,则第一预设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为:[30°~45°]。
为了进一步对风力输出进行微调,无风感模式还包括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时,转动摆叶140至第三预设位置,以使部分气流自摆叶140的散风孔150流出,且第二预设位置在第一预设位置与第三预设位置之间。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4及图9,在无风感第一阶段第三状态时,转动摆叶140至第三预设位置,摆叶140的叶片转动至与上述参考面呈第二预设夹角,第二预设夹角的角度范围可为:[50°~70°],此时,更多的气流自叶片上的散风孔150流出,而使风力输出进一步减小,从而实现风速的逐步调节。
同样地,在无风感第二阶段及无风感第三阶段时,通过控制摆叶140的转动,使得无风感第二阶段及无风感第三阶段均有多种状态,在此不再赘述。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从无风感第一阶段过渡到无风感第三阶段的过程中,摆叶140可同步在各预设位置之间转动,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的精细化控制,以实现无风感模式的平稳过渡。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检测控制单元,检测控制单元用以检测室内的温度或湿度,并根据预设条件控制空调室内机选择进入相应的无风感阶段,以给用户最优的无风感体验。其中,检测控制单元可以是温度或湿度传感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具有相对的前壁面和后壁面;
第一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后壁面设置的第一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迎风侧朝向所述风道凸设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第二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前壁面之间的第二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以及
摆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风道内,以对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的开度进行调节,所述摆叶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其中,所述摆叶包括固设于风道内壁上的连杆,以及单端安装于连杆上的多个可活动的叶片;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导风板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两边缘处分别适于与所述挡风板及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形成出风间隙,所述第三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四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在第四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及挡风板三者组成的纵向横截面上,中间区域的散风孔的孔径小于上下两侧区域的散风孔的孔径;
其中,当第四导风板转动至与第二导风板垂直的位置时,实现全部区域的无风感效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包括导风部、及设于所述导风部的靠近所述第二枢轴的一侧的尾翼,所述尾翼与所述导风部之间呈阶梯设置而形成有凹腔,所述第一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一枢轴的一端可转动至所述凹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的远离所述第二枢轴的侧边与所述导风部的靠近所述第二枢轴的侧边之间的宽度范围为:[100mm~300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壁面凹设有容置槽,所述第四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前壁面、并可收容于所述容置槽内。
5.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无风感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开启空调室内机,选择出风模式;
S2:当选择无风感模式时,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及所述第二导风板,以将气流水平导出,控制所述摆叶在所述风道内转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以位于所述第一枢轴与所述第二枢轴之间的第三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三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无风感第一阶段,在无风感第一阶段,转动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及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下两侧形成两气流道,所述第三导风板的靠近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与所述挡风板的自由端之间形成出风间隙。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二阶段,在无风感第二阶段,转动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第三导风板的远离所述第三枢轴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靠近所述第二枢轴的边缘之间形成出风间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第四导风板,所述第四导风板以邻近所述前壁面设置的第四枢轴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导风板上设有若干散风孔;
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无风感模式还包括无风感第三阶段,在无风感第三阶段,所述第四导风板向下转动至出风的流通面上。
9.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感模式至少包括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时,转动所述摆叶至第一预设位置,以使气流沿与所述摆叶的叶片相平行的方向流出;在第二状态时,转动所述摆叶至第二预设位置,以使部分气流自所述摆叶的散风孔流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感模式还包括第三状态,在第三状态时,转动所述摆叶至第三预设位置,以使部分气流自所述摆叶的散风孔流出,且所述第二预设位置在所述第一预设位置与所述第三预设位置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12899.0A CN108050593B (zh) | 2017-12-11 | 2017-12-11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12899.0A CN108050593B (zh) | 2017-12-11 | 2017-12-11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0593A CN108050593A (zh) | 2018-05-18 |
CN108050593B true CN108050593B (zh) | 2021-06-25 |
Family
ID=62124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312899.0A Active CN108050593B (zh) | 2017-12-11 | 2017-12-11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505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95631B (zh) * | 2018-05-30 | 2021-04-2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
CN108692444B (zh) * | 2018-07-20 | 2023-06-1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结构和空调器 |
CN109059236B (zh) * | 2018-07-20 | 2023-06-23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结构和空调器 |
CN109084458B (zh) * | 2018-07-20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结构和空调器 |
CN109099570B (zh) * | 2018-07-20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结构和空调器 |
CN109084457B (zh) * | 2018-07-20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结构、空调器、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
CN109114755B (zh) * | 2018-07-20 | 2021-09-21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的面板结构、空调器、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
CN109114674B (zh) * | 2018-09-30 | 2024-05-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导风部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
CN109373516B (zh) * | 2018-10-22 | 2020-10-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CN109405222B (zh) * | 2018-10-26 | 2021-01-08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出风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N110319566B (zh) * | 2019-08-09 | 2023-05-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213272840U (zh) * | 2020-08-27 | 2021-05-25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2066453A (zh) * | 2020-09-08 | 2020-12-11 |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12032838B (zh) * | 2020-09-09 | 2021-12-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12524762B (zh) * | 2020-11-27 | 2022-09-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器室内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78553U (zh) * | 2013-06-19 | 2014-03-12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器导风摆叶装配结构 |
CN103776100B (zh) * | 2014-01-15 | 2017-01-11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空调室内机 |
JP6274996B2 (ja) * | 2014-07-25 | 2018-02-0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04697061B (zh) * | 2015-02-13 | 2017-10-1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CN106931587B (zh) * | 2015-12-31 | 2019-10-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的控制方法及空调 |
CN105805835B (zh) * | 2016-05-03 | 2019-05-3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及其室内机 |
CN106287970B (zh) * | 2016-08-31 | 2022-05-13 |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
-
2017
- 2017-12-11 CN CN201711312899.0A patent/CN108050593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50593A (zh) | 2018-05-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050593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940720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088058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388370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592366B (zh) |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 |
CN108072112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1271772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744903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7555782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7702216B (zh) |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8105859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676555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346639U (zh) | 空调器 | |
CN107449040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084428B (zh) | 空调室内壁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 |
KR20200030101A (ko) | 공기 조화기 | |
EP3604935B1 (en) | Indoor air-conditioning unit | |
CN106594881B (zh) | 空调柜机 | |
CN106705240B (zh) | 空调柜机 | |
WO2021017143A1 (zh) | 吹风设备 | |
CN107504570A (zh) | 空调器 | |
CN111043666A (zh) |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 |
JP6837548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WO2021143334A1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09944508U (zh) | 空调柜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