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2180U - 植草沟 - Google Patents

植草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2180U
CN219862180U CN202320386370.8U CN202320386370U CN219862180U CN 219862180 U CN219862180 U CN 219862180U CN 202320386370 U CN202320386370 U CN 202320386370U CN 219862180 U CN219862180 U CN 219862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grass planting
water
thickness
crushed st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63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超
吴锦文
胡昱尧
徐雄
甘力
应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JIANGXI FIRS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3863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2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2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21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草沟,包括植草沟主体及多个溢流井;多个溢流井间隔设置于植草沟主体;植草沟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滞水层、种植土层、细砂层、及碎石层;碎石层的石料粒径为20‑30mm、并具有浑圆表面,碎石层的压实度大于85%、厚度为500‑700mm;碎石层内设置渗排水管。种植土层的厚度大于细砂层的厚度,方便种植绿化植物;种植土层的厚度小于碎石层的厚度,使得碎石层的厚度相对较大,利于铺设施工,且能够容纳较多的积水,提升蓄水能力;经过种植土层、细砂层、第一透水土工布、及碎石层,使得雨水向下渗透过程中逐层过滤,提升吸水、渗水、净水、蓄水、排水能力,有效避免在植草沟表面形成积水。

Description

植草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城市地面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植草沟。
背景技术
植草沟作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一种,雨水充沛时,植草沟能自行吸水、渗水、蓄水、净水。水资源缺乏时,植草沟能将存储的水“释放”为城市所用,减少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综合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植草沟是一种功能性强且具有建设和维护费用低、易于景观结合等优点的海绵城市基础设施。
现有技术中,植草沟的吸水、蓄水能力欠佳,在雨季雨水过多时,在植草沟的表面容易形成积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草沟,能够提高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及排水能力,避免其表面形成积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植草沟,包括植草沟主体及多个溢流井;
多个溢流井沿植草沟的走向间隔设置于植草沟主体;所述溢流井的顶部开口设置有篦子式盖板;
所述植草沟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用于集水的滞水层、种植土层、细砂层、及碎石层;所述种植土层的上表面横向中间位置凹陷;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细砂层的厚度、且小于所述碎石层的厚度;所述碎石层的石料粒径为20-30mm、并具有浑圆表面,所述碎石层的压实度大于85%、厚度为500-700mm;所述碎石层的上下及两侧面均包覆有第一透水土工布;所述碎石层内偏向底部处设置渗排水管,所述渗排水管沿所述植草沟的走向设置,其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所述渗排水管外包覆有第二透水土工布。
其中,所述滞水层的厚度为250-350mm,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00-400mm,所述细砂层的厚度为150-250mm,所述渗排水管的公称直径为250-350mm,所述植草沟主体的宽度为900-1200mm;相邻两个所述溢流井之间的间隔为45-55m。
其中,所述滞水层的厚度为300mm,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50mm,所述细砂层的厚度为200mm,所述碎石层的厚度为600mm;所述渗排水管的公称直径为300mm,相邻两个所述溢流井之间的间隔为50m。
其中,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为多块,相邻两块第一透水土工布相搭接,搭接宽度大于或等于200mm。
其中,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及所述第二透水土工布均为聚丙烯长丝土工布,其厚度为1.6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0g/㎡,断裂强力为14KN/m,断裂延伸率为40%~80%,撕破强力为280N,CBR顶破强度为1800N,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有效孔径0.07~0.2mm。
其中,所述碎石层的石料性能为,视密度≥2.65g/cm3,吸水率≤2%,细长扁平颗粒含量≤10%,水洗性即指0.1075mm颗粒含量≤1%,集料压碎值≤20%,石料冲击值≤15%,石料磨光值≥45BPN;
所述细砂层采用河砂或石屑,其视密度≥2.6g/cm3,坚固性≤8%,砂当量≥60%,含泥量≤3%,渗透系数0.1mm/s。
其中,多个所述渗水孔成梅花状布置于所述渗排水管的圆周上方240°的范围内,纵向间隔为150mm,横向间隔60°。
其中,所述溢流井为方形的砌筑溢流井,所述篦子式盖板为方形铸铁溢流口。
其中,所述篦子式盖板的顶部低于植草沟周边地面且高于滞水层横向上中间位置。
其中,所述植草沟主体所在沟槽的纵向坡度为0.3%-4%,所述植草沟两侧的地面横向坡度为2%-6%。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草沟,种植土层的厚度大于细砂层的厚度,可以方便在种植土层上种植绿化植物;种植土层的厚度小于碎石层的厚度,使得碎石层的厚度相对较大,利于铺设施工,且能够容纳较多的积水,提升蓄水能力;经过种植土层、细砂层、第一透水土工布、及碎石层,使得雨水向下渗透过程中逐层过滤,提升吸水、渗水、净水能力;碎石层具有较好的蓄水能力,提升了植草沟的蓄水、排水能力,有效避免在植草沟表面形成积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植草沟的植草沟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植草沟主体的渗排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B-B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植草沟的溢流井的平面图;
图6是图5中的C-C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的D-D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及图5,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植草沟,包括植草沟主体10及多个溢流井20。多个溢流井20沿植草沟的走向间隔设置于植草沟主体10;溢流井20的顶部开口设置有篦子式盖板21。通过植草沟主体10可以对水进行吸收、过滤、排放等,当雨水过多渗透不及时可通过篦子式盖板21流入溢流井20排放。
如图1所示,植草沟主体10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用于集水的滞水层11、种植土层12、细砂层13、及碎石层14。滞水层11用于收集雨水或其他积水。种植土层12用于种植绿化植物及过滤滞水层11收集的积水,种植土层12的上表面横向中间位置凹陷,呈倒梯形或凹弧形,其上可以种植绿化植物或铺设卵石,以在凹陷空间内形成滞水层11,进而方便收集雨水或其他积水。
细砂层13用于过滤经种植土层12过滤后的积水,碎石层14用于过滤经细砂层13过滤后的积水。种植土层12的厚度大于细砂层13的厚度,可以方便在种植土层12上种植绿化植物。
种植土层12的厚度小于碎石层14的厚度,使得碎石层14的厚度相对较大,利于铺设施工,且能够容纳较多的积水,提升蓄水能力。
碎石层14的上下及两侧面均包覆有第一透水土工布141,可以避免细砂层13的细砂、以及沟槽两侧的原土进入到碎石层14,且能够对细砂层13过滤的积水再次进行过滤。经过种植土层、细砂层、第一透水土工布、及碎石层,使得雨水向下渗透过程中逐层过滤,提升吸水、渗水、净水能力。
碎石层14的石料粒径为20-30mm、并具有浑圆表面,碎石层14的压实度大于85%、厚度为500-700mm,使得碎石层14具有较好的蓄水能力,提升了植草沟的蓄水、排水能力,有效避免在植草沟表面形成积水。
碎石层14内偏向底部处设置渗排水管15,即渗排水管15的在碎石层14内位置相对靠近碎石层14的底面而远离碎石层14顶面的细砂层13,以利于将碎石层14内的积水排出。渗排水管15沿植草沟的走向设置,其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151,渗排水管15外包覆有第二透水土工布(图中未示出)。利用第二透水土工布,可以对碎石层14内的积水再次进行过滤,使得净化后的积水经渗水孔151进入到渗排水管15中。
作为优选,滞水层11的厚度为250-350mm,有利于利用植草沟汇集周围雨水。种植土层12的厚度为300-400mm,细砂层13的厚度为150-250mm,有利于雨水净化后迅速向下渗透,保证渗透能力符合规范要求。渗排水管15的公称直径为250-350mm,植草沟主体10的宽度为900-1200mm,有利于将净化后的雨水快速排出。
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滞水层11的厚度为300mm,种植土层12的厚度为350mm,细砂层13的厚度为200mm,碎石层14的厚度为600mm;渗排水管15的公称直径为300mm,植草沟主体10的宽度为960mm。
滞水层11的横向中间位置下凹深度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并使得蓄水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时控制在100mm~200mm。
细砂用河砂或石屑,其视密度≥2.6g/cm3,坚固性≤8%,砂当量≥60%,含泥量≤3%,渗透系数0.1mm/s,使其具有较好的过滤渗透效果。
第一透水土工布141为多块,相邻两块透水土工布相搭接,搭接宽度大于或等于200mm,以确保积水经透水土工布过滤后再进入到碎石层14。
第一透水土工布141及第二透水土工布均为聚丙烯长丝土工布,其厚度为1.6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0g/㎡,断裂强力为14KN/m,断裂延伸率为40%~80%,撕破强力为280N,CBR顶破强度为1800N,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有效孔径0.07~0.2mm,以提高过滤效果,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
碎石层14的石料性能为,视密度≥2.65g/cm3,吸水率≤2%,细长扁平颗粒含量≤10%,水洗性(即指0.1075mm颗粒含量)≤1%,集料压碎值≤20%,石料冲击值≤15%,石料磨光值≥45BPN,使得碎石层14具有较好的蓄水能力。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多个渗水孔151成梅花状布置于渗排水管15的圆周上方240°的范围内,纵向间隔d为150mm,横向间隔60°。多个渗水孔151成梅花状布置,可以保证渗排水管15的自身结构强度;渗水孔151位于渗排水管15的圆周上方240°的范围内,使得渗排水管15的开孔范围240°之内起上部渗透作用,下部120°范围不开孔起底部排水作用。
如图5、图6及图7所示,溢流井20为方形的砌筑溢流井,其底部为混凝土垫层22,井壁为水泥砂浆砌砖23,内表面为水泥砂浆抹面24,混凝土垫层22的外周边缘突出于井壁的外表面,以便于施工,且为整个溢流井20提供可靠的支撑。渗排水管15支撑于混凝土垫层22上。
本实施例中,更具体地,混凝土垫层22的厚度为100mm,沿植草沟的走向上长度为1260mm,宽度为960mm。溢流井20的井壁采用240mm厚MU10水泥砖、M10水泥砂浆砌筑,20mm厚1:2水泥砂浆粉刷内壁。
篦子式盖板21为方形铸铁溢流口,其顶部低于植草沟周边地面且高于滞水层11横向上中间位置,以便于使植草沟上表面的积水达到一定程度后经篦子式盖板21进入到溢流井20。
相邻两个溢流井20之间的间隔为45-55m,以便积水过多时能够尽快流入溢流井20中。具体地,本身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溢流井20之间的间隔为50m。
植草沟主体所在沟槽的纵向坡度为0.3%-4%。利于渗排水管15中雨水的汇集与传输。
植草沟两侧的地面横向坡度为2%-6%,以便于两侧地面上的雨水流入到植草沟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植草沟,其具体施工方式如下。
第一,进行施工前准备。
配备施工人员,原材料进场,根据设计位置放出植草沟两侧边线。
第二,沟槽开挖。
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在设计沟槽底标高以上预留5~10cm土层不挖,采用人工开挖至设计沟槽底标高,避免出现超挖,扰动原状土。植草沟纵向坡度应控制在0.3%~4%之间,有利于渗排水管15中雨水的汇集与传输。沟槽靠人行道一侧应做好各种安全警示标志,并做好周边防护,
第三、铺第一透水土工布。
植草沟内的第一透水土工布141采用200g/㎡聚丙烯长丝土工布。
铺设前要求基层平整坚实,无凸起异物,展开前避免受到损坏。
采用人工铺设,对土工布一端进行固定,然后将卷材顺坡面放下铺满沟槽开挖面,然后将另一端固定。第一透水土工布141采用搭接,搭接宽度不少于200mm,搭接处应平整,松紧适度。
第四、铺设第二透水土工布包裹(管上开渗水孔)的渗排水管渗。
排水管15采用DN300双壁波纹管,施工前波纹管纵向间隔150mm横向间隔60°开直径20mm渗水孔151,成梅花状布置,用透水土工布整个包裹。开孔范围240°之内起上部渗透作用,下部120°范围不开孔起底部排水作用。
间距50m砌筑溢流井20,溢流井20顶面平种植土层12的上表面,蓖子式盖板为方形铸铁雨蓖子式盖板,当雨水过多渗透不及时可通过雨蓖子盖板流入排水管排出。
第五、溢流口施工。
先浇筑100mm厚C15混凝土垫层22,垫层长度为1260mm、宽度为960mm。将渗排水管15的管口固定好,然后砌筑溢流井20井壁。溢流井20采用240mm厚MU10水泥砖、M10水泥砂浆砌筑,20mm厚1:2水泥砂浆粉刷内壁。安装溢流井20盖板,溢流口应高于绿化底面100mm,盖板采用方形铸铁雨蓖子式盖板。间距50m砌筑一座砌筑溢流井20,当雨水过多渗透不及时可通过雨蓖子盖板流入排水管排出。
第六、铺碎石层14、细砂层13。
碎石层14应采用严格筛选后的石料,施工时控制碎石的粒径(20~30mm)、压实度(>85%)及厚度,且石料中不应含有石灰石。石料应坚实,并具有浑圆表面,碎石料所占比重不应超过10%,能起到支撑坑壁、净化水质的作用。运到现场的碎石分区堆放,用挖机一斗一斗平铺进基槽。碎石摊铺厚度600mm,应分层摊铺,每层厚度不超过300mm,压实度应大于85%。石料外边用第一透水土工布141包裹并固定好,确保第一透水土工布141完全包裹碎石层14。
在第一透水土工布141上均匀铺洒200mm厚细砂层13,采用机械摊铺结合人工修坡的方式,完成面应符合设计要求。通过控制细砂层13的厚度、顶部横向坡,确保其既能净化雨水,又能使净化后的雨水迅速的排至碎石层14。
第七、铺种植土。
种植土回填时控制其顶面坡度、蓄水深度(300mm),有利于植草沟汇集周围雨水;通过控制种植土土质(宜采用砂性土)和厚度,有利于雨水净化后迅速向下渗透。当土壤渗透性较差时,应通过改良措施增大土壤渗透能力,保证土壤渗透能力符合规范要求。回填种植土时应安排专人进行现场指挥,应避免重型机械碾压,对已压实的土壤应采取措施改善土壤密实度。若沟槽底部以上原土成层分布,宜按原土层顺序回填。回填时,宜对称于渗排水管15中心线分层回填,并不得破坏细砂反滤层。
第八、植物种植。
先种植坡面和边坡,再种植沟底植物。在种植沟底植物前,应确认其坡度和形状是否被破坏。雨期施工时应采取排水、保土措施。所种植物品种应满足设计要求,并应满足耐旱、耐淹、耐滞、净化雨水、低维护等要求。
第九、检查验收。
植草沟过水断面形式及尺寸应不小于设计要求,应准确设置进出水口拦污设施。植草沟的下凹深度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蓄水层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时控制在100mm~200mm。植草沟溢流口顶部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时,应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100mm,高于植草沟蓄水层底部100mm。
植草沟植被存活率、植被高度应不小于设计要求。植草沟的病虫害防治应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方法,严禁使用药物以免污染水源。
综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植草沟,其特征在于,包括植草沟主体及多个溢流井;
多个溢流井沿植草沟的走向间隔设置于植草沟主体;所述溢流井的顶部开口设置有篦子式盖板;
所述植草沟主体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用于集水的滞水层、种植土层、细砂层、及碎石层;所述种植土层的上表面横向中间位置凹陷;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细砂层的厚度、且小于所述碎石层的厚度;所述碎石层的石料粒径为20-30mm、并具有浑圆表面,所述碎石层的压实度大于85%、厚度为500-700mm;所述碎石层的上下及两侧面均包覆有第一透水土工布;所述碎石层内偏向底部处设置渗排水管,所述渗排水管沿所述植草沟的走向设置,其管壁上开设有多个渗水孔,所述渗排水管外包覆有第二透水土工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水层的厚度为250-350mm,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00-400mm,所述细砂层的厚度为150-250mm,所述渗排水管的公称直径为250-350mm,所述植草沟主体的宽度为900-1200mm;相邻两个所述溢流井之间的间隔为45-5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滞水层的厚度为300mm,所述种植土层的厚度为350mm,所述细砂层的厚度为200mm,所述碎石层的厚度为600mm;所述渗排水管的公称直径为300mm,相邻两个所述溢流井之间的间隔为5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为多块,相邻两块第一透水土工布相搭接,搭接宽度大于或等于2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水土工布及所述第二透水土工布均为聚丙烯长丝土工布,其厚度为1.6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0g/㎡,断裂强力为14KN/m,断裂延伸率为40%~80%,撕破强力为280N,CBR顶破强度为1800N,垂直渗透系数0.001~1cm/s,有效孔径0.07~0.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层的石料性能为,视密度≥2.65g/cm3,吸水率≤2%,细长扁平颗粒含量≤10%,水洗性即指0.1075mm颗粒含量≤1%,集料压碎值≤20%,石料冲击值≤15%,石料磨光值≥45BPN;
所述细砂层采用河砂或石屑,其视密度≥2.6g/cm3,坚固性≤8%,砂当量≥60%,含泥量≤3%,渗透系数0.1mm/s。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渗水孔成梅花状布置于所述渗排水管的圆周上方240°的范围内,纵向间隔为150mm,横向间隔6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井为方形的砌筑溢流井,所述篦子式盖板为方形铸铁溢流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篦子式盖板的顶部低于植草沟周边地面且高于滞水层横向上中间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草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主体所在沟槽的纵向坡度为0.3%-4%,所述植草沟两侧的地面横向坡度为2%-6%。
CN202320386370.8U 2023-03-03 2023-03-03 植草沟 Active CN219862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6370.8U CN219862180U (zh) 2023-03-03 2023-03-03 植草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6370.8U CN219862180U (zh) 2023-03-03 2023-03-03 植草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2180U true CN219862180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1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6370.8U Active CN219862180U (zh) 2023-03-03 2023-03-03 植草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21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8918A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10241673A (zh)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8193758B (zh) 海绵城市道路收蓄排水结构
CN108729326A (zh) 用于海绵城市滨海公路建设的自然净化排水系统
CN112252115A (zh) 海绵城市可回收利用雨水的道路结构
CN110306565B (zh) 一种道路生态护坡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9629369B (zh) 一种基于建筑垃圾粉碎料的透水路面结构及其铺装方法
CN208649827U (zh) 用于海绵城市滨海公路建设的自然净化排水系统
CN111648383A (zh) 一种黄土高填方边坡体内部排水方法
CN108239905A (zh) 一种防积水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CN215210279U (zh) 一种组合式透水路面系统
CN112982072B (zh) 一种绿化带蓄排水路沿石系统及蓄排水方法
CN207079438U (zh) 用于海绵城市透水铺装下改善透水率的装置
CN110700386A (zh)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带有补给地下水功能的雨水井
CN219862180U (zh) 植草沟
CN113243281B (zh) 一种海绵城市盐碱地生态旱溪系统
CN114703805A (zh) 一种调节平原水库联合防渗截污系统与方法
CN213358855U (zh) 一种可收集透水材料基层雨水的截水沟
CN210049321U (zh) 一种适用于公园山林环境中的雨水调蓄工具
CN110439014B (zh) 一种地下层状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9873496U (zh) 高速公路蒸发结构
CN113802432A (zh) 海绵城市改造中雨水花园的施工工法
CN112854131A (zh) 一种水源保护区生态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206360052U (zh) 一种海绵式雨水渗透收排系统
CN219059639U (zh) 一种园林透水铺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