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60825U -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60825U
CN219860825U CN202320306452.7U CN202320306452U CN219860825U CN 219860825 U CN219860825 U CN 219860825U CN 202320306452 U CN202320306452 U CN 202320306452U CN 219860825 U CN219860825 U CN 2198608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internal circulation
anaerobic
reactor body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0645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心纯
王田园
吴杰
钱飞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gting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Of Shanghai Huadian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gting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Of Shanghai Huadian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gting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Of Shanghai Huadian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gting Power Generation Branch Of Shanghai Huadian Power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0645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608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608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608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其中模块包括反应器本体,所述反应器本体内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水区、污泥搅拌区、气液分离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出水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的相对两侧且沿所述反应器本体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污泥搅拌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的下部,所述气液分离区设置在所述污泥搅拌区的上方;所述污泥搅拌区内设有并行布置的多个内循环单元组,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依次连通布置的多个内循环单元,所述多个内循环单元的高度由所述进水区向出水区方向依次增加。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可提高污泥搅拌效率,优化出水水质。

Description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污废水处理领域,常采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膨胀颗粒污泥反应器(EGSB)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等厌氧反应器将高浓度有机物转化为沼气,以实现污染物削减和可生化性的提高。在传统厌氧反应器中,从下至上一般分为布水区、污泥区和三相分离区。其中,污泥区是整个反应器的核心,含有污染物的污水与污泥充分接触反应,污泥在水流和产气的剪切力作用下,逐步形成沉降性能优良的颗粒污泥。
在实际使用中,颗粒污泥形成时间一般较长,期间污泥层容易形成沟流,使得污水在未经充分处理的条件下就排出反应器,影响出水水质。此外,当一部分产气粘附在污泥疏水表面时,又会导致污泥层上浮,严重影响泥-水-气三相分离效果,出现污泥流失的情况。这在使用厌氧反应器进行高负荷的厌氧氨氧化脱氮处理时比较常见,严重干扰工艺的运行稳定性。
尽管采用机械搅拌或EGSB污水回流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污泥层沟流和污泥上浮现象,但存在需要增加外部设备、运行能耗偏高和转动轴影响密封性等弊端,推广应用受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提高污泥搅拌效率,优化出水水质。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之一是: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包括反应器本体,所述反应器本体内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水区、污泥搅拌区、气液分离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出水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的相对两侧且沿所述反应器本体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污泥搅拌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的下部,所述气液分离区设置在所述污泥搅拌区的上方;
所述污泥搅拌区内设有并行布置的多个内循环单元组,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依次连通布置的多个内循环单元,所述多个内循环单元的高度由所述进水区向出水区方向依次增加。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循环单元包括靠近所述进水区的降流区和远离所述进水区的升流区,所述升流区和降流区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互相连通,所述内循环单元的下方设有导流组件,所述升流区上方设有部分延伸至所述降流区上方的导流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降流区下方的第一板件及由所述进水区向出水区方向呈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板件,所述第二板件延伸至所述升流区的下方以实现进水的导流。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板呈凸弧状。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夹角为135~150°。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液分离区设有自下而上布置的导流体和集气罩,所述集气罩与所述反应器本体之间形成集气区,所述集气罩上方形成溢流区,所述集气区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溢流区设有溢流堰;
所述集气罩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斜板,所述斜板一端固定在所述反应器本体上且另一端向所述反应器本体的中部延伸,所述导流体设置在所述两个斜板的下方。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体的纵向截面为轴对称的四边形,所述四边形位于下部的顶角为136°,位于上部的顶角为94°。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器本体位于所述污泥搅拌区的下方连接有排泥管。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循环单元的高度为所述反应器本体高度的40%~50%,所述多个内循环单元的底部高度逐个抬高10~50cm。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之二是: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所述多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沿竖直方向依次叠置,位于上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出水区与位于下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进水区相连通,位于顶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位于底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单个污水厌氧模块内设置多个内循环单元组,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多个内循环单元,且多个内循环单元的高度由进水区向出水区方向逐渐增加,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水动力实现均匀布水和污泥回流,有效避免了污泥的不均匀流动,保障了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2、可采用多个污水厌氧模块上下叠置进行组装,以满足不同污废水的处理要求,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便于批量生产,各模块之间污泥层相互独立,可利用水流中污染物浓度梯度,实现不同功能菌群的分级培养,显著提升污染物去除负荷和降解效能。相比之下,UASB等传统单级厌氧反应器难以实现污废水的分级处理,污染物去除负荷受到很大限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反应器本体;1-1、进水区;1-2、污泥搅拌区;1-2a、升流区;1-2b、降流区;1-3、气液分离区;1-4、出水区;
2、第一隔板;2-1、污泥回流孔;
3、第二隔板;
4、内循环隔板;
5、第一板件;
6、第二板件;
7、导流板;
8、导流体;
9、斜板;
10、溢流堰;
11、进水管;
12、出水管;
13、排泥管;
14、排气管;
15、第三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参见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包括反应器本体1,反应器本体1内设有依次联通的进水区1-1、污泥搅拌区1-2、气液分离器1-3和出水区1-4。进水区1-1和出水区1-4设置在反应器本体1相对的两侧且沿反应器本体1高度方向延伸,污泥搅拌区1-2设置在反应器本体1的下部,气液分离区1-3设置在污泥搅拌区1-2的上方。
本例中,反应器本体1为上下封闭的长方体,横向截面为正方形,高度与正方形边长的比为1~3∶1,在反应器本体1内设置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第一隔板1由反应器本体1的顶部延伸至底部且与反应器本体1内壁之间形成进水区1-1,第二隔板3上端与反应器本体1顶部之间具有间距且下端延伸至底部,第二隔板3与反应器本体1之间形成出水区1-4。
污泥搅拌区1-2设置在第一隔板2和第二隔板3之间,包括沿反应器本体1第一方向并行布置的两个内循环单元组,两个内循环单元组之间经第三隔板15隔开。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沿反应器本体1第二方向依次连通布置的四个内循环单元,该四个内循环单元的高度由进水区1-1向出水区1-4方向依次增加,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本例中,反应器本体1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边长相等。进水区1-1、出水区1-4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为反应器本体1在第二方向上长度的1/10~1/12。内循环单元的高度为反应器本体1高度的40%~50%,多个内循环单元的底部高度逐个抬高10~50cm。应该理解,内循环单元组的数目、内循环单元的数目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实用新型不做设置。
具体地,内循环单元包括靠近进水区1-1的降流区1-2b和远离进水区1-1的升流区1-2a,降流区1-2b和升流区1-2a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相互连通,升流区1-2a和降流区1-2b在反应器本体1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为1∶1~2。具体地,在反应器本体1内设置沿竖直方向布置的多个内循环隔板4,内循环隔板4与第一隔板2之间、相邻的内循环隔板4之间、内循环隔板4与第二隔板3之间形成降流区1-2b或升流区1-2a,多个内循环隔板4的底部高度依次抬高。
在内循环单元的下方设置导流组件,在升流区1-2a上方设置部分延伸至降流区1-2b上方的导流板7。本例中,大部分的导流板7固定在内循环板4的上端,靠近出水区1-4的导流板7固定在第二隔板3上,且呈凸弧状,以将升流区1-2a的污泥导流至降流区1-2b进行沉降。导流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位于降流区1-2b下方的第一板件5及由进水区1-1向出水区1-4方向呈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板件6,第二板件6延伸至升流区1-2a的下方以实现进水的导流,在第一隔板2上设有连通至降流区1-2b的污泥回流孔2-1。
第一板件5与第二板件6之间的夹角为135~150°,第二板件6起到闸板的作用,通过流速测定仪测定不同升流区1-2a的流速,控制进水压力,然后调节第二板件6与第一板件5之间的夹角,将泥水上升流速控制在0.5~3.0m/h,其中,第二板件6可铰接在第一板件5上,通过气缸驱动第二板件6沿着第一板件5转动以实现第二板件6与第一板件5之间角度的调节。此结构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没有具体图示。
气液分离区1-3设有自下而上布置的导流体8和集气罩,集气罩与反应器本体1之间形成集气区,在集气罩上方形成溢流区,集气区连接有排气管14,溢流区设有溢流堰10。通过导流体8将上升水流分至集气区实现气液分离。
其中,集气罩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斜板9,斜板9的一端固定在反应器本体1上且另一端向反应器本体1的中部延伸,导流体8设置两个斜板9的下方。
本例中,导流体8的纵向截面为轴对称的四边形,该四边形位于下部的顶角为136°,位于上部的顶角为94°。
反应器本体1位于污泥搅拌区1-2的下方连接有排泥管13,以排出污水厌氧模块内的污泥。
每个模块内污泥平均颗粒粒径优选在0.5~3.0mm,泥龄优选控制在30~60d,内循环单元内污泥浓度(MLVSS)在5~30g/L;当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时,单个模块的有效容积负荷在5~30kg COD/m3/d,COD去除率在70%~85%,污泥中Methanobacterium、Methanothrix和Methanospirillum等产甲烷菌占古细菌的相对丰度优选为70~90%。当用于厌氧氨氧化脱氮处理时,单个模块的进水氮负荷为0.5~10kg N/m3/d,总氮去除率在75%~90%,污泥中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Kuenenia和Candidatus Jettenia等厌氧氨氧化菌占细菌的相对丰度优选为10~60%。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包括上下叠置的两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位于上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出水区1-4与位于下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进水区1-1相连通,位于顶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进水区1-1连接有进水管11,位于底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出水区1-4连接有出水管12。应该理解,根据不同废水的处理要求,还可以设置其他数目的污水厌氧模块,相邻的污水厌氧模块之间经法兰连接。
上述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为:加压污水经进水管11进入进水区1-1,进水与污泥搅拌区1-2下方的污泥层混合后均匀分流至多个内循环单元组;泥水混合液在内循环单元组下方向前流动,并依次进入多个内循环单元,泥水混合液经第二板件6进入升流区1-2a,当流动至升流区1-2a顶部,在导流板7作用下进入降流区1-2b沉降,并实现颗粒污泥在相邻内循环单元内回流,水流和产气绕过导流板7向上流动;导流体8将上升水流分至两侧的集气罩实现气液分离,集气区的气体由排气管14排出,水流升至气液分离区1-3的顶部经溢流堰10流入出水区1-4,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下方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重复泥水混合、反应、循环、分离和溢流的过程。
以下是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处理厌氧废水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待处理水为某化工废水中污染物均值浓度为COD 4000mg/L,总氮150mg/L,pH 8.0~8.2,碱度1000mg/L(以CaCO3计),处理规模约300m3/d。
污水厌氧处理装置采用单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不锈钢覆盖搪瓷材质,主要用于去除进水中有机物。每个模块为上下底封闭的长方体,高度约8m,截面呈正方形,内部边长4m,有效容积负荷控制在17kg COD/m3/d左右。进水区与出水区宽度为0.3m,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内循环隔板厚度约0.03m。内部设有两个内循环单元组,用中央隔板隔开;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四个内循环单元,每个内循环单元高度约3m,升流区、降流区宽度分别为0.3m和0.5m;靠近进水区的第1个内循环单元底部距离模块底面距离为0.5m,随后各单元依次抬高0.3m,模块内污泥层有效容积约4.5m×4.0m×4.0m。内循环单元组上方0.5m设置导流体,导流体的纵向剖面呈轴对称四面形,高度约0.3m;导流体上方两侧安装斜板集气罩,高度1.7m,集气罩顶端设置沼气排气管;集气罩上方0.5m设置溢流堰,宽度4m,采用常规三角堰设计。运行期间,内循环单元内MLVSS浓度约为20g/L,剩余污泥由排泥管排出,控制污泥龄约为50d,。
实施例1结果表明,装置内颗粒污泥粒径在1.2~3.0mm,污泥中Methanobacterium、Methanothrix和Methanospirillum等产甲烷菌占古细菌的相对丰度约为82%。装置对进水中COD的去除率为75%~78%,出水COD浓度稳定在1000mg/L以下,水质满足传统A/O工艺进水要求,实施进一步生物脱氮处理。
实施例2:待处理水:某污泥干化厂废水,经预处理后拟采用厌氧氨氧化法处理,污染物均值浓度为氨氮180mg/L,亚硝态氮200mg/L,COD<150mg/L,pH 8.5,碱度300mg/L(以CaCO3计),处理规模约900m3/d。
污水厌氧处理装置采用两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叠加组合而成,模块为不锈钢覆盖搪瓷材质,采用法兰连接,顶部模块的出水口与底部模块的进水口连通。每个模块为上下底封闭的长方体,高度约7m,截面呈正方形,内部边长4m,有效容积负荷控制在5kg COD/m3/d左右。进水区与出水区宽度为0.3m,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内循环隔板厚度约0.03m。内部设有两个内循环单元组,用中央隔板隔开;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四个内循环单元,每个内循环单元高度约2.5m,升流区、降流区宽度分别为0.4m和0.4m;靠近进水区的第1个内循环单元底部距离模块底面距离为0.5m,随后各单元依次抬高0.4m,模块内污泥层有效容积约4.5m×4.0m×4.0m。内循环单元组上方0.5m设置导流体,导流体的纵向剖面呈轴对称四面形,高度约0.3m;导流体上方两侧安装斜板集气罩,高度1.5m,集气罩顶端设置沼气排气管;集气罩上方0.3m设置溢流堰,宽度4m,采用常规三角堰设计。底部模块结构与顶部模块相同,安装方向相反,有效容积负荷控制在1kg N/m3/d左右。运行期间,顶部和底部模块内循环单元内MLVSS浓度分别为27g/L和8g/L,剩余污泥由排泥管排出,污泥龄分别为40d和32d。
实施例2结果表明,顶部模块内颗粒污泥粒径为1.2~2.5mm,厌氧氨氧化菌以Candidatus Brocadia和Candidatus Kuenenia为主,相对丰度约47%,对进水总氮去除率约为80%;底部模块内颗粒污泥粒径为0.8~1.9mm,厌氧氨氧化菌相对丰度约18%,出水总氮浓度低于20mg/L,水质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器本体,所述反应器本体内设有依次连通的进水区、污泥搅拌区、气液分离区和出水区,所述进水区、出水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的相对两侧且沿所述反应器本体高度方向延伸,所述污泥搅拌区设置在所述反应器本体的下部,所述气液分离区设置在所述污泥搅拌区的上方;
所述污泥搅拌区内设有并行布置的多个内循环单元组,每个内循环单元组包括依次连通布置的多个内循环单元,所述多个内循环单元的高度由所述进水区向出水区方向依次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单元包括靠近所述进水区的降流区和远离所述进水区的升流区,所述升流区和降流区沿竖直方向延伸且互相连通,所述内循环单元的下方设有导流组件,所述升流区上方设有部分延伸至所述降流区上方的导流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组件包括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位于所述降流区下方的第一板件及由所述进水区向出水区方向呈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二板件,所述第二板件延伸至所述升流区的下方以实现进水的导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呈凸弧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与所述第二板件之间的夹角为135~1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区设有自下而上布置的导流体和集气罩,所述集气罩与所述反应器本体之间形成集气区,所述集气罩上方形成溢流区,所述集气区连接有排气管,所述溢流区设有溢流堰;
所述集气罩包括对称布置的两个斜板,所述斜板一端固定在所述反应器本体上且另一端向所述反应器本体的中部延伸,所述导流体设置在所述两个斜板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体的纵向截面为轴对称的四边形,所述四边形位于下部的顶角为136°,位于上部的顶角为9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本体位于所述污泥搅拌区的下方连接有排泥管。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单元的高度为所述反应器本体高度的40%~50%,所述多个内循环单元的底部高度逐个抬高10~50cm。
10.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所述多个污水厌氧处理模块沿竖直方向依次叠置,位于上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出水区与位于下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进水区相连通,位于顶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进水区连接有进水管,位于底部的污水厌氧模块的出水区连接有出水管。
CN202320306452.7U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Active CN2198608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6452.7U CN219860825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06452.7U CN219860825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60825U true CN219860825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71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06452.7U Active CN219860825U (zh) 2023-02-24 2023-02-24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608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16553A (zh) 高效厌氧脱氮生物反应器
CN108314186A (zh) 好氧-厌氧-好氧三相高效补氧湿地系统
CN204999694U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装置
CN115028264A (zh) 一种前置缺氧泥膜复合生物脱氮除磷反应器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12979055A (zh) 混合液在线发酵umif同步脱氮除磷一体化池及其应用方法
CN108314255A (zh) 一种高效中草药植物提取污水处理工艺
CN108033558A (zh) 强化印染废水水解酸化性能的方法
CN202358961U (zh) 一种厌氧反应器
CN107973399B (zh) 一种高效三相分离系统
CN219860825U (zh)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模块及装置
CN111977782A (zh) 浸没式hebr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6777998U (zh) 一种撬装式高效泥水分离设备
CN114524515B (zh) 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污水处理方法
CN107162178B (zh) 一种全混合mbbr反应器
CN101781020B (zh) 一种同步去除硫、氮和碳并回收单质硫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14734784U (zh) 一种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
CN213680293U (zh) 一种一体化生物流化床污水处理装置
CN116199333A (zh) 一种强化内循环的污水厌氧处理方法
CN114772719A (zh) 一种多级扇叶错位分区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及其处理方法
CN211813676U (zh) 一种新型aao工艺一体化设备
CN209411877U (zh) 高效厌氧脱氮生物反应器
CN202063802U (zh) 乙二醇污水处理装置
CN219637011U (zh) 一种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CN110902946A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
CN104787968A (zh) 金霉素废水处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