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6135U -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6135U
CN219846135U CN202320808430.0U CN202320808430U CN219846135U CN 219846135 U CN219846135 U CN 219846135U CN 202320808430 U CN202320808430 U CN 202320808430U CN 219846135 U CN219846135 U CN 219846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e
liner
flanging
pot
cooking utens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084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翔
崔卫民
谢伟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084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6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6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61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本体和由本体的侧壁顶端向外弯折形成的翻边,本体至少包括内金属层和导热层,内金属层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微米级的凸起或凹槽构成的防粘表面,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的内弯折部,翻边的顶面的内金属层抛光或车削变薄形成光滑面,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凸起或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凸起的高度或凹槽的深度,且小于内金属层厚度的1/3。利用物理防粘表面可形成一层水润膜,以降低米饭与内胆内壁的结合强度以及粘附性,最终实现无涂层不粘的效果。本实用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包括外锅和上述内胆,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外锅中。

Description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现有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之类的电热锅,一般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内设有内胆以及发热盘或者IH线盘等加热装置,内胆一般由金属材质制成,加热装置通电后可将热量传递给内胆,使得内胆中的米饭可以受热熟化。但电热锅在煮饭的过程中会出现粘锅现象,导致用餐后内胆难以清洁,令用户的使用体验变差。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会在内胆的内壁设置以聚四氟乙烯为主要原材料的不粘涂层,但不粘涂层在长期的烹饪过程在容易出现脱落的现象,特别是在高温烹饪及干烧的情况下,不粘涂层更容易脱落,影响其防粘效果的同时,也会分解并释放一定的有毒物质,进而污染食物以及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利用物理防粘表面可形成一层水润膜,以降低米饭与内胆内壁的结合强度以及粘附性,最终实现无涂层不粘的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侧壁顶端向外弯折形成的翻边,所述本体至少包括内金属层和导热层,所述内金属层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微米级的凸起或凹槽构成的防粘表面,所述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的内弯折部,所述翻边的顶面的内金属层抛光或车削变薄形成光滑面,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凸起或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所述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凸起的高度或凹槽的深度,且小于内金属层厚度的1/3。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翻边包括外翻边和由所述外翻边的外端纵向向下翻折形成的下翻边,所述外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所述光滑面,所述外翻边的内端与内弯折部连接。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翻边包括外翻边和由所述外翻边的外端纵向向下翻折形成的下翻边,所述外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所述光滑面,所述外翻边的内端与内弯折部连接。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翻边还包括内翻边,所述内翻边由所述下翻边的底端横向向内翻折形成,所述内翻边贴靠于所述外翻边的底面。在上述烹饪器具中,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为30μm~70μm,所述凹槽的等效直径或者凸起的等效直径为200μm~450μm。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相邻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或者相邻两个凸起之间的间距为400μm~600μm。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凹槽的内表面或者凸起的表面为微米级的粗糙面。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防粘表面还设有通过PVD镀膜形成的保护薄膜,所述保护薄膜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保护薄膜为铬膜或二氧化硅膜。
在上述烹饪器具的内胆中,所述保护薄膜的厚度为0.5μm~2.5μm。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所述锅体包括外锅和上述任意技术方案所述的内胆,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外锅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内胆煮饭完成后,内胆内剩余的少量水以及米饭间隙中水蒸气形成的小水滴便可存储在凹槽或凸起间的低洼处,从而形成一层水润膜,这层水润膜会对米饭和内胆内壁进行浸润,进而降低了米饭与内胆内壁的结合强度以及粘附性,使米饭不会沾粘内胆内壁上,最终实现零涂层不粘的效果,且烹饪时不会脱落,亦不会污染食物和产生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物质;此外,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的内弯折部,可在煮饭量较大时避免翻边的内弯折部处出现粘锅现象,进一步方便用户清洗内胆;此外,由于翻边的顶面与锅口密封圈密封接触,因此烹饪时米饭不会与翻边的顶面发生接触,也就是翻边的顶面的无需设置防粘表面,将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光滑面,可提升锅口密封圈的密封效果;最后,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凸起或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可避免防粘表面的外边界形成锯齿状的线条,并且用户端拿内胆时,可以有效防止手指接触防粘表面,提升端拿的手感。另外,由于翻边顶面的厚度受抛光、车削变薄,导致其储能较小,散热性提升,烹饪结束后,降低用户端拿烫手的风险。
翻边包括外翻边和由外翻边的外端纵向向下翻折形成的下翻边,外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光滑面,外翻边的内端与内弯折部连接。如此设计,既可增强翻边的结构强度,又能给予用户较好的提拿手感,以便于用户将内胆从烹饪器具中拿出,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翻边还包括内翻边,内翻边由下翻边的底端横向向内翻折形成,内翻边贴靠于外翻边的底面。如此设计,既能增强翻边的整体结构强度,又能通过内翻边对外翻边进行支撑,以避免外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时发生变形。
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为30μm~70μm,凹槽的等效直径或者凸起的等效直径为200μm~450μm。如此设计,可以兼顾助凹槽和凸起可加工性以及防粘表面的不粘性能,不会因凹槽或凸起的尺寸过小出现无法存水而无法形成水润膜以及防粘表面难以加工的问题,也不会因为凹槽或凸起的尺寸过大导致米粒易卡入凹槽或凸起间低洼处内而焦糊粘黏造成内胆难以清洗的问题。
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或者相邻两个凸起之间的间距为400μm~600μm。如此设计,可避免相邻两个凹槽之间或者相邻两个凸起之间间距过大而导致与米饭接触面积过大出现粘连的效果,又能提升凹槽或者凸起的总面积占比,以提升防粘表面的不粘效果;此外,还能兼顾加工性,以此降低加工成本。
凹槽的内表面或者凸起的表面为微米级的粗糙面。如此设计,可使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类似荷叶的仿生凹凸结构,更利于水润膜的形成,以进一步减少米饭与凹槽内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不粘效果。
防粘表面还设有通过PVD镀膜形成的保护薄膜,保护薄膜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改善内胆的表面性能,防止刮擦对防粘表面造成划伤问题,并且还能改变内胆内表面的光泽,提高内胆的美观性;此外,保护薄膜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可避免凹槽或凸起之间低洼处原有的粗糙结构被破坏。
保护薄膜为铬膜或二氧化硅膜。如此设计,既能提升保护薄膜的耐磨抗刮性能,又使保护薄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避免其高温后发生反应而变色,由此保证了内胆长时间使用后内表面无划伤、以及抗变色的效果。
保护薄膜的厚度为0.5μm~2.5μm。如此设计,可使保护薄膜处于一个合适的厚度,既可以避免因保护薄膜厚度太小而导致其防刮擦性能降低、无法有效保护防粘表面的问题,又能避免因保护薄膜厚度太大而增加制造成本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内胆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烹饪器具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001、锅体;002、锅盖;100、本体;110、凹槽;111、乳突;200、翻边;201、光滑面;210、内弯折部;211、分界线;220、外翻边;230、下翻边;240、内翻边;300、保护薄膜;400、外金属层;500、内金属层;600、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侧壁顶端向外弯折形成的翻边,所述本体至少包括内金属层和导热层,所述内金属层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微米级的凸起或凹槽构成的防粘表面,所述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的内弯折部,所述翻边的顶面的内金属层抛光或车削变薄形成光滑面,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凸起或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所述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凸起的高度或凹槽的深度,且小于内金属层厚度的1/3。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内胆煮饭完成后,内胆内剩余的少量水以及米饭间隙中水蒸气形成的小水滴便可存储在凹槽或凸起间的低洼处,从而形成一层水润膜,这层水润膜会对米饭和内胆内壁进行浸润,进而降低了米饭与内胆内壁的结合强度以及粘附性,使米饭不会沾粘内胆内壁上,最终实现零涂层不粘的效果,且烹饪时不会脱落,亦不会污染食物和产生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物质;此外,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的内弯折部,可在煮饭量较大时避免翻边的内弯折部处出现粘锅现象,进一步方便用户清洗内胆;此外,由于翻边的顶面与锅口密封圈密封接触,因此烹饪时米饭不会与翻边的顶面发生接触,也就是翻边的顶面的无需设置防粘表面,将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光滑面,可提升锅口密封圈的密封效果;最后,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凸起或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可避免防粘表面的外边界形成锯齿状的线条,并且用户端拿内胆时,可以有效防止手指接触防粘表面,提升端拿的手感;另外,由于翻边顶面的厚度受抛光、车削变薄,导致其储能较小,散热性提升,烹饪结束后,降低用户端拿烫手的风险。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另外,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烹饪器具的内胆,内胆可以是侧壁向外凸起的球胆,也可以是侧壁竖直的直胆,内胆包括本体100和由本体100的侧壁顶端向外弯折形成的翻边200,本体100至少包括内金属层500和导热层600,内金属层500位于导热层600内侧,内金属层500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微米级的凹槽110构成的防粘表面,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200的内弯折部210,翻边200的顶面的内金属层抛光或车削变薄形成光滑面201,位于内弯折部210外边沿的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防粘表面与光滑面201的分界线211,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凹槽110的深度,且小于内金属层500厚度的1/3。
使用本实施例的内胆煮饭完成后,内胆内剩余的少量水以及米饭间隙中水蒸气形成的小水滴便可存储在凹槽110内,从而形成一层水润膜,这层水润膜会对米饭和内胆内壁进行浸润,进而降低了米饭与内胆内壁的结合强度以及粘附性,使米饭不会沾粘内胆内壁上,最终实现零涂层不粘的效果,且烹饪时不会脱落,亦不会污染食物和产生对人体及环境有害的物质;此外,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200的内弯折部210,可在煮饭量较大时避免翻边200的内弯折部210处出现粘锅现象,进一步方便用户清洗内胆;其次,由于翻边200的顶面与锅口密封圈密封接触,因此烹饪时米饭不会与翻边200的顶面发生接触,也就是翻边200的顶面的无需设置防粘表面,将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光滑面201,可提升锅口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可提升内胆的外观;最后,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凹槽110被抛光或车削形成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211,可避免防粘表面的外边界形成锯齿状的线条,由此提升了内胆的外观。并且用户端拿内胆时,可以有效防止手指接触防粘表面,提升端拿的手感;另外,由于翻边顶面的厚度受抛光、车削变薄,导致其储能较小,散热性提升,烹饪结束后,降低用户端拿烫手的风险。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凹槽110可通过激光加工、机械加工、蚀刻工艺、光刻等方法加工形成,多个凹槽110随机分布或者在内胆底面呈矩阵分布而在内胆内侧面呈多个环形阵列分布或者全部以多个环形阵列的方式分布在本体100的整个内表面上,以使本体100的整个内表面形成上述防粘表面,加工时,先将金属板材的一侧表面加工成防粘表面,随后对金属板材进行拉伸冲压形成本体100,然后对本体的侧壁顶端进行向外弯折形成翻边200,并保证防粘表面的外边界位于内弯折部210外边沿以外,最后对翻边200的顶面和内弯折部210外边沿的凹槽110进行抛光或者车削即可。在抛光或车削时,翻边顶面的内金属层500抛光或车削变薄形成上述光滑面201,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凹槽110的深度,且小于内金属层500厚度的1/3。一方面可以将凹槽110消除,另外一方面避免将内金属层500完全消除。
本实施例中的翻边200还包括外翻边220和由外翻边220的外端纵向向下翻折形成的下翻边230,外翻边220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上述光滑面201,外翻边220的内端与内弯折部210连接,如此设计,既可增强翻边200的结构强度,又能给予用户较好的提拿手感,以便于用户将内胆从烹饪器具中拿出,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防粘表面的外边界延伸到外翻边220的顶面即可,以避免设有凹槽后外翻边220的外端纵向向下翻折形成下翻边230时由于折弯角度过大而造成局部开裂。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翻边200还包括内翻边240,内翻边240由下翻边230的底端横向向内翻折形成,内翻边240贴靠于外翻边220的底面。如此设计,既能增强翻边200的整体结构强度,又能通过内翻边240对外翻边220进行支撑,以避免外翻边220的顶面抛光或车削时发生变形。
其次,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凹槽的深度H为30μm~70μm,凹槽110的等效直径D为200μm~450μm,当凹槽110的深度H小于30μm,以及凹槽110的等效直径D小于200μm时,凹槽110会因尺寸过小而出现无法存水进而无法形成水润膜的情况,由此会降低防粘表面的不粘性能,同时也会出现防粘表面难以加工的问题;而当凹槽110的深度H大于70μm,以及凹槽110的等效直径D大于450μm时,会因尺寸过大而导致米粒易卡入凹槽110内而焦糊粘黏造成内胆难以清洗的问题;为此本实施例中凹槽110的深度H优选为50μm,凹槽110的等效直径D优选为350μm,如此设计,既可以兼顾助凹槽110可加工性以及防粘表面的不粘性能,不会因凹槽110尺寸过小出现无法存水而无法形成水润膜以及防粘表面难以加工的问题,也不会因为凹槽110尺寸过大导致米粒易卡入凹槽110内而焦糊粘黏造成内胆难以清洗的问题。当然,可选的,凹槽110的深度H还可为但不限于30μm、40μm、60μm、70μm等,凹槽110的等效直径D还可为但不限于200μm、250μm、300μm、400μm、500μm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凹槽110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等效直径为凹槽槽口周向轮廓的最大外接圆尺寸,例如,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的形状为圆形,等效直径是指圆形的直径;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的形状为正六边形,等效直径是指正六边形外接圆的直径;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凹槽的形状为矩形,等效直径是指矩形两条短边之间宽度尺寸。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依据加工工艺需求等具体情况将凹槽设置成方形等形状,此处不再对其进行一一列举。
此外,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W为400μm~600μm,当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W大于600μm时,会导致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部分内表面面积过大,进而增加了米饭与内胆内表面的接触面积,出现米饭粘连的效果;而当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W小于400μm时,会增加凹槽110的加工难度,进而增加了制造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优选为500μm,如此设计,既可避免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W过大而导致与米饭接触面积过大出现粘连的效果,又能提升凹槽110的总面积占比,以提升防粘表面的不粘效果;此外,还能兼顾加工性,以此降低加工成本。当然,可选的,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间距W还可为但不限于400μm、450μm、550μm、600μm等。
为了进一步增加凹槽110的内表面的防粘性能,本实施例中凹槽110的内表面为微米级的粗糙面,优选的,凹槽110的内表面为由多个微米级别的乳突111构成的粗糙面,乳突结构由光刻机加工形成或者蚀刻工艺加工形成,以使凹槽110的内表面形成类似荷叶的仿生凹凸结构,更利于水润膜的形成,以进一步减少米饭与凹槽110内表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不粘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凹槽的内表面还可通过喷砂或镭雕或电镀等手段处理后形成粗糙面。
较佳的,本实施例中的防粘表面还设有通过PVD镀膜形成的保护薄膜300,保护薄膜300的厚度小于凹槽110的深度。如此设计,可以进一步改善内胆的表面性能,防止刮擦对防粘表面造成划伤问题,并且还能改变内胆内表面的光泽,提高内胆的美观性;此外,保护薄膜300的厚度小于凹槽110的深度,可避免凹槽110原有的粗糙结构被破坏。
保护薄膜300为铬膜或二氧化硅膜。如此设计,既能提升保护薄膜300的耐磨抗刮性能,又使保护薄膜300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避免其高温后发生反应而变色,由此保证了内胆长时间使用后内表面无划伤、以及抗变色的效果。
优选的,保护薄膜300的厚度小于乳突111的高度,优选为0.5μm~2.5μm,当保护薄膜300的厚度小于0.5μm时,会降低保护薄膜300的防刮擦性能,无法有效保护凹槽110的内表面以及相邻两个凹槽110之间的内胆内表面,当保护薄膜300的厚度大于2.5μm时,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以及破坏由乳突111形成的粗糙面结构,为此本实施例中保护薄膜300的厚度优选为1.5μm,如此设计,可使保护薄膜300处于一个合适的厚度,既可以避免因保护薄膜300厚度太小而导致其防刮擦性能降低、无法有效保护防粘表面的问题,又能避免因保护薄膜300厚度太大而增加制造成本的问题以及避免凹槽110的粗糙面被破坏。
最后,本实施例中的本体100还包括外金属层400,导热层600为铝层,导热层600夹设于外金属层400和内金属层500之间,内金属层500的内表面设有上述防粘表面,外金属层400和/或内金属层500为食品级金属材质制成,例如SUS304或SUS316L材质,如此设置可以在保证内胆的结构强度同时,确保食品安全性,避免内胆对使用者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内胆的内表面还可设有多个微米级的凸起构成的防粘表面,此时,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凸起的高度,且小于内金属层厚度的1/3,以形成上述光滑面和分界线。凸起的分布形式可参照凹槽的分布形式,凸起的形状可为球冠型或者六棱柱等,凸起的高度为30μm~70μm,凸起的等效直径为200μm~450μm,如此设计,可以兼顾助凸起可加工性以及防粘表面的不粘性能,不会因凸起的尺寸过小出现无法存水而无法形成水润膜以及防粘表面难以加工的问题,也不会因为凸起的尺寸过大导致米粒易卡入凸起间低洼处内而焦糊粘黏造成内胆难以清洗的问题。较佳的,相邻两个凸起之间的间距为400μm~600μm,以避免相邻两个凸起之间间距过大而导致与米饭接触面积过大出现粘连的效果,又能提升凸起的总面积占比,以提升防粘表面的不粘效果;此外,还能兼顾加工性,以此降低加工成本;最后,凸起的表面为微米级的粗糙面,且保护薄膜的厚度小于凸起的高度。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001和锅盖002,其中锅盖002与锅体001之间可以铰接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锅体001包括外锅,外锅具有圆筒状的容置空间,内胆可以自由地放入容置空间或者从容置空间中取出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外锅位于容置空间的底部设有对内胆进行加热的发热盘或者电磁线盘,以此通过加热内胆的方式实现对内胆中食材的加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包括本体和由所述本体的侧壁顶端向外弯折形成的翻边,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至少包括内金属层和导热层,所述内金属层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微米级的凸起或凹槽构成的防粘表面,所述防粘表面的外边界至少延伸至翻边的内弯折部,所述翻边的顶面的内金属层抛光或车削变薄形成光滑面,位于内弯折部外边沿的凸起或凹槽被抛光或车削形成所述防粘表面与光滑面的分界线,抛光或车削的厚度大于凸起的高度或凹槽的深度,且小于内金属层厚度的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包括外翻边和由所述外翻边的外端纵向向下翻折形成的下翻边,所述外翻边的顶面抛光或车削形成所述光滑面,所述外翻边的内端与内弯折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还包括内翻边,所述内翻边由所述下翻边的底端横向向内翻折形成,所述内翻边贴靠于所述外翻边的底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为30μm~70μm,所述凹槽的等效直径或者凸起的等效直径为200μm~450μ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凹槽之间的间距或者相邻两个凸起之间的间距为400μm~600μ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内表面或者凸起的表面为微米级的粗糙面。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粘表面还设有通过PVD镀膜形成的保护薄膜,所述保护薄膜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深度或者凸起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薄膜为铬膜或二氧化硅膜。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薄膜的厚度为0.5μm~2.5μm。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和锅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包括外锅和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内胆,所述内胆放置在所述外锅中。
CN202320808430.0U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9846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8430.0U CN219846135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08430.0U CN219846135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6135U true CN219846135U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08430.0U Active CN219846135U (zh) 2023-04-07 2023-04-07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613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9238A (zh) * 2023-12-08 2024-01-0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制作方法及米饭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59238A (zh) * 2023-12-08 2024-01-09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内胆制作方法及米饭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846135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KR101666122B1 (ko) 요철 코팅층이 형성된 조리용기
US11278147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e of profiled non-stick pans with concave-convex pattern
CN104582543A (zh) 厨具表面以及用于形成厨具表面的方法
CN205018858U (zh) 用于煮饭器的内锅及煮饭器
US20210307551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oup pot with partial concave-convex patterns on outer surface thereof
CN116458776A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N107432663B (zh) 内锅的制造方法
CN205696966U (zh) 一种儿童用硅胶碗
CN220141409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N210493769U (zh) 一种铸铁不粘锅
CN213464767U (zh) 容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721465U (zh) 容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20141411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TWM654043U (zh) 一種烹飪器具的內膽及烹飪器具
CN206603619U (zh) 一种防溢锅具
CN211354968U (zh) 一种防焦糊内胆电饭锅
CN212996000U (zh) 一种钛或钛复合钢不粘锅
CN220141410U (zh) 一种烹饪器具的内胆及烹饪器具
CN114073397A (zh) 容器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6026015U (zh) 一种不粘锅
CN219353631U (zh) 一种易清洗电热锅用锅胆
CN211066138U (zh) 节能不粘锅
CN117179566A (zh) 一种易清洗电热锅及易清洗电热锅锅胆的制作方法
CN213605662U (zh) 一种铝合金轻质型水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