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2876U -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2876U
CN219842876U CN202320785840.8U CN202320785840U CN219842876U CN 219842876 U CN219842876 U CN 219842876U CN 202320785840 U CN202320785840 U CN 202320785840U CN 219842876 U CN219842876 U CN 219842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or
connection device
coil
inductance coil
transmission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8584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磊
姜龙
张俊伟
孟郭强
林春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8584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2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2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2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装置以及车辆,连接装置包括传输件和电感线圈,电感线圈外侧设有绝缘膜,电感线圈沿传输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于传输件的外侧,且电感线圈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传输件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减小电感线圈的体积,传输件与电感线圈串联或并联以实现连接装置的信号传输功能。本申请连接装置利用电感线圈盘绕形成的内孔,将传输件和电感线圈集成于一体,使得电感线圈和传输件这两个电气元件之间排列更紧凑,进而减少占用体积,优化车辆的内部空间。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接装置,以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车辆通常通过电池模组为驱动电机提供动力,以驱动车辆行驶。电池模组与驱动电机之间设有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各种电气元件,各个电气元件连接于电池模组与驱动电机之间,以将电池模组提供的电能输送至驱动电机。
而随着新能源车辆的不断发展,为了提高汽车的智能化程度,车辆内部的电气元件的数量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所需占用的空间也随之增大,进而可能会带来汽车内部空间排布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的连接装置,以优化车辆内部空间。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包括传输件和电感线圈,电感线圈外侧设有绝缘膜,电感线圈沿传输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于传输件的外侧,且电感线圈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传输件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减小电感线圈的体积,传输件与电感线圈串联或并联以实现连接装置的信号传输功能。
本申请连接装置通过设置传输件与电感线圈串联或并联于电路中,以实现连接装置的电能传输功能,同时电感线圈还可以提供磁场以用于阻止电路中电流的变化。通过将电感线圈沿传输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于传输件的外侧,并将电感线圈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传输件的截面形状相匹配设置,可以在不影响传输件和电感各自具备的功能实现的情况下,将电感线圈与传输件的结构相结合,以减少连接装置的占用空间。本申请还通过在电感线圈的外侧设置绝缘膜,以使得电感线圈与传输件以及各匝电感线圈之间相互绝缘,进而避免出现短路等异常现象。
本申请连接装置利用电感线圈盘绕形成的内孔,将传输件和电感线圈集成于一体形成,使得两个电气元件之间排列更紧凑,进而减少占用体积,优化车辆的内部空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传输件为熔断器,熔断器包括熔管以及熔体,熔体密封于熔管内,熔体用于在电流过大时断开连接装置的信号传输功能,熔体用于防护熔体熔断时产生的电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传输件设置为熔断器,使得本申请的连接装置与具有过流保护或短路保护的功能。将电感线圈螺旋盘绕于熔断器的熔管外侧,以使得熔管除了可用于防护熔体熔断时产生的电弧外,还可以用于支承并固定电感线圈,进而使得连接装置结构更紧凑。
在一种实施例中,熔管采用磁芯或铁芯制作,熔管还用于增大电感线圈的电感。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磁芯本身具有磁场,而铁芯在通电后也会被磁化产生磁场,通过采用磁芯或铁芯制作熔管,以使得熔管通电后产生的磁场与电感线圈提供的磁场叠加,进而可以增加磁感应强度,从而增大电感线圈的电感。
在一种实施例中,熔管的外表面设有绝缘层。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感线圈与熔管之间可能会磨损,从而使得电感线圈外侧的绝缘膜损坏,导致熔管与电感线圈导通产生短路的不良现象。本申请通过在熔管的外表面设置绝缘层,可避免熔管与电感线圈由于绝缘膜可能磨损造成短路的风险。
在一种实施例中,熔管采用陶瓷材料制作。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陶瓷材料制作熔管,可以简化工序,省去在熔管外表面设置绝缘层的步骤。
在一种实施例中,传输件为铜排,电感线圈螺旋盘绕于铜排的外围,并与铜排间隔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铜排用于传输电能,将电感线圈螺旋盘绕于铜排的外围,也可以实现结构紧凑的效果。
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绝缘支撑件,绝缘支撑件环绕于铜排外表面,电感线圈螺旋盘绕于绝缘支撑件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传输件为铜排,通过在铜排的外表面设置绝缘支撑件,也即在铜排与电感线圈之间设置绝缘支撑件,以用于支承电感线圈并用于避免电感线圈与铜排接触造成短路的不良现象。
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包括内壳体,内壳体采用绝缘材料制作,内壳体包容于传输件和电感线圈的外侧,并至少部分露出传输件的端子。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传输件和电感线圈的外侧设置内壳体,以包容并保护传输件和电感线圈。通过设置传输件的端子至少部分露出内壳体,以用于与电路连接。
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外壳体,外壳体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外壳体包容于内壳体外侧,外壳体用于对电感线圈形成金属屏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内壳体的外侧设置金属材料制作的外壳体,以使得外壳体可以用于对电感线圈形成金属屏蔽,避免磁场干扰。同时,基于金属具有一定的导热性,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外壳体还可以将电感线圈和传输件产生热量导出。
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导热单元,导热单元位于内壳体内和/或导热单元位于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导热单元用于将传输件和电感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出。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感线圈和传输件均会产生热量,将电感线圈和传输件集成可能会使得热量叠加,影响连接装置的功能。通过设置导热单元以将热量导出至壳体外,进而可以保证连接装置的正常工作。
在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单元为导热胶。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导热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固持性,通过将导热单元设置为导热胶,以使得导热胶既可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也可以进一步固定电感线圈和传输件。
在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单元为液冷油,液冷油至少密封于外壳体内。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车辆包括电池模组、驱动电机以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电池模组通过连接装置导通至驱动电机。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车辆由于采用了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连接装置,因而也具有了结构紧凑、连接装置占用空间相对较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传输件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200-车辆;201-电池模组;202-驱动电机;203-车身;100-连接装置;10-电感线圈;11-连接端;20-传输件;21-端子;211-通孔;22-熔断器;221-熔管;222-熔体;223-石英砂;23-铜排;30-内壳体;31-凸台;32-凸起;33-侧壁;40-外壳体;41-定位孔;50-收容腔;60-绝缘片;70-导热单元;80-绝缘支撑件,90-上壳体;9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可以包括”、“包含”、或“可以包含”表示公开的相应功能、操作、元件等的存在,并不限制其他的一个或多个更多功能、操作、元件等。此外,术语“包括”或“包含”表示存在说明书中公开的相应特征、数目、步骤、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而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目、步骤、操作、元素、部件或其组合,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请参阅图1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2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申请车辆200可以配置为新能源汽车,车辆200包括电池模组201、驱动电机202、车身203以及连接装置100。其中,电池模组201、驱动电机202和连接装置100均位于车身203内。电池模组201通过连接装置10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机202,以用于给驱动电机202提供电能,驱动电机202则用于驱动车身203行驶。
请参阅图2所示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申请连接装置100包括传输件20和电感线圈10,传输件20与电感线圈10之间串联或并联于电路中。具体的,传输件20包括两个端子21,两个端子21沿传输件20的长度方向分列于传输件20的相对两端。电感线圈10包括两个连接端11,两个连接端11沿电感线圈10的延伸方向分列于电感线圈10的相对两端。每个连接端11还沿传输件20的长度方向与一个端子21位于同一侧。
当传输件20与电感线圈10串联时,电感线圈10的一个连接端11与传输件20位于同一侧的端子21导通,信号先后经过传输件20和电感线圈10(或先后经过电感线圈10和传输件20)传输;当传输件20与电感线圈10并联时,传输件20的两个端子21串联与电池模组201与驱动电机202之间,电感线圈10的两个连接端11则串联与另一电路中。串联与另一电路中的电感线圈10可作为另一电路中的功能器件使用。
在图2的示意中,电感线圈10还沿传输件20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于传输件20的外侧。且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传输件20的截面形状相匹配。电感线圈10的外侧还设有绝缘膜(图中未示),以使得电感线圈10与传输件20以及各匝电感线圈10之间相互绝缘,进而避免出现短路的异常现象。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连接装置100设置传输件20与电感线圈10串联或并联于电路中,以实现连接装置100的电能传输功能,同时电感线圈10还可以提供磁场以用于阻止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将电感线圈10沿传输件20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于传输件20的外侧,并将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传输件20的截面形状相匹配设置,可以在不影响传输件20和电感各自具备的功能实现的情况下,将电感线圈10与传输件20的结构相结合,以减少连接装置100的占用空间。也即,本申请连接装置100利用电感线圈10盘绕形成的内孔,将传输件20和电感线圈10集成于一体形成,使得两个电气元件之间排列更紧凑,进而减少占用体积,优化车辆200的内部空间。
需要说明的,本申请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传输件20的截面形状相匹配,可以理解为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面积大于或等于传输件20的截面面积,也即传输件20能够穿过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即可。
在一种实施例中,传输件20可以被配置为熔断器2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熔断器22包括熔管221、端子21以及熔体222,端子21位于熔管221的相对两端,并与熔管221连接以将熔体222密封于熔管221内。由于熔体222材料具有熔点低、特性稳定且易于熔断等特点,将其设置在电路中可以使得在电路中电流过大时熔体222熔断以断开电路,避免其它电气元件受到损坏。同时,熔管221内部还设有石英砂223,以用于在熔体222熔断时熄灭电弧,熔管221则可以用于防止电弧飞溅。
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将传输件20配置为熔断器22,可以使得本申请连接装置100也具有过流保护或短路保护的功能。同时,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于传输件20的外侧,即是螺旋盘绕于熔断器22的熔管221外侧,从而使得熔管221除了可用于防护熔体222熔断时产生的电弧外,还可以用于支承并固定电感线圈10,使电感线圈10保持稳定的结构,进而使得连接装置100结构更紧凑。进一步的,由于熔管221可以支承并固定电感线圈10,也即熔管221可替代电感线圈10原有实现支承功能的骨架,从而使得本申请连接装置100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成本降价空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熔管221采用磁芯或铁芯制作,熔管221还用于增大电感线圈10的电感。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基于磁芯本身具有磁场,而铁芯在通电后也会被磁化产生磁场,采用磁芯或铁芯制作熔管221,既保证了熔管221对熔体222熔断产生的电弧的防护功能,同时还可以使得通电后熔管221产生的磁场与电感线圈10提供的磁场叠加,进而可以增加磁感应强度,从而增大电感线圈10的电感。
在一种实施例中,熔管221的外表面设有绝缘层(图中未示)。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感线圈10与熔管221之间可能会磨损,从而使得电感线圈10外侧的绝缘膜具有损坏的风险,进而可能会导致熔管221与电感线圈10导通产生短路的不良现象。本申请在熔管221的外表面设置绝缘层,可避免熔管221与电感线圈10由于绝缘膜可能磨损造成短路的风险。需要说明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可通过对熔管221涂覆绝缘漆以实现绝缘层的设置。
在一种实施例中,熔管221采用陶瓷材料制作。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基于陶瓷材料的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采用陶瓷材料制作熔管221,可以简化工序,省去在熔管221外表面设置绝缘层的步骤。
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的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00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本申请连接装置100还包括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内壳体30半包容外壳体40。内壳体30与外壳体40共同配合形成一个收容腔50,内壳体30还包括凸台31,凸台31位于内壳体30背离外壳体40一端,并对应端子21的位置设置。凸台31还沿背离收容腔50的方向向外伸出。熔断器22和电感线圈10均收容腔50内,同时端子21部分伸出收容腔50,并与内壳体30的凸台31固定连接。在一种实施例中,端子21上设有通孔211,可以使用螺钉穿过通孔211将端子21与凸台31固定连接,也可以将导线缠绕于螺钉,使得端子21与电路导通。由于内壳体30采用绝缘材料制作,可以避免端子21与其它电气元件意外导通。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在熔断器22和电感线圈10的外侧设置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形成收容腔50以收容并保护熔断器22和电感线圈10。同时设置端子21部分伸出收容腔50,与电路连接,实现本申请连接装置100的信号传输功能。且设置端子21伸出收容腔50的部分与内壳体30固定,以将熔断器22固定。
需要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的结构和位置仅作为示例性介绍,并不代表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实际的结构和位置,也即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的结构可以根据应用场景作适应性调整。例如,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外壳体40可以半包容内壳体30也可以全包容内壳体30,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壳体30与外壳体40还可以为一体结构,该适应性调整均不影响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的功能实现。
在一种实施例中,外壳体40采用金属材料制作。由于金属来自外界的干扰电磁波和内部电磁波均起着吸收能量、反射能量和抵消能量的作用,所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外壳体40,以使得外壳体40可以用于对电感线圈10形成金属屏蔽,避免电感线圈10产生的磁场和电路中其它电气元件产生的磁场相互干扰,影响电路的稳定性。同时,基于金属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热性,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外壳体40还可以将电感线圈10和熔断器22产生热量导出,避免熔断器22的熔体222在不期望的情况下熔断。
如图4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在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形成的收容腔50的内壁设有绝缘片60,也即可以在外壳体40的内壁设置绝缘片60。可以理解的,基于外壳体40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且电感线圈10和部分端子21位于收容腔50内,在外壳体40内壁设置绝缘片60可以避免端子21以及电感线圈10与外壳体40导通。
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采用云母片制作绝缘片60。可以理解的,基于云母片具有耐高温、良好的绝缘性以及良好的导热性,采用云母片制作绝缘片60既可以保证绝缘片60的绝缘功能,还可以利用绝缘片60帮助散热。
在一种实施例中,内壳体30上设有凸起32,凸起32位于内壳体30的侧壁33上,还位于内壳体30靠近外壳体40一端。外壳体40对应位置设有定位孔41。由于内壳体30可以采用塑料材料制作,因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进而可以通过内壳体30的凸起32和外壳体40的定位孔41相互配合,以实现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的连接固定。
在一种实施例中,绝缘片60的高度大于外壳体40侧壁的高度。也即绝缘片60可以从外壳体40背离内壳体30一端延伸至内壳体30内,由此保证绝缘片60可靠工作。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00还包括导热单元70。导热单元70位于收容腔50内,并用于将传输件20和电感线圈10产生的热量导出。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感线圈10和传输件20均会产生热量,将电感线圈10和传输件20集成可能会使得热量叠加,影响连接装置100的功能。设置导热单元70可以将热量导出至收容腔50外,进而可以保证连接装置100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中导热单元70的位置仅作为示例性介绍,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单元70可以仅位于内壳体30内,也可以位于内壳体30和外壳体40之间。
在一种实施例中,导热单元70以导热胶的形式设置。也即在收容腔50内填充导热胶,导热胶覆盖电感线圈10。可以理解的,基于导热胶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固持性,在收容腔50内填充导电胶以进一步固定电感线圈10和熔断器22,同时还可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
如图6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上壳体90,此时内壳体30、外壳体40以及上壳体90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封闭的收容腔50。上壳体90的侧壁上设有凹槽91,凹槽91的截面形状和位置与熔断器22的端子21以及电感线圈10的连接端11的截面形状和位置相互匹配设置。凹槽91用于使熔断器22的端子21和电感线圈10的连接端11伸出收容腔50与电路中的其他电气元件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单元70以液冷油的形式设置。也即可以在封闭的收容腔50内填充液冷油以实现导热单元70的散热功能。可以理解的,基于液冷油绝缘强度高、起燃点高、不含杂质、比热大、灭弧性能好等特点,采用液冷油作为导热单元70,可以保证导热单元7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将上壳体90与内壳体30为一体结构。
如图7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传输件20为铜排23。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于铜排23的外围,并与铜排23间隔固定。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铜排23用于传输电能,将电感线圈10螺旋盘绕于铜排23的外围,也可以实现结构紧凑的效果。
在图7的示意的实施例中,连接装置100也具有外壳体40和内壳体30以形成收容腔50。电感线圈10收容于收容腔50内,收容腔50相对的两个侧壁上对应位置设有孔洞(图中未示),铜排23穿过孔洞固持于壳体。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设置外壳体40和内壳体30以用于固持铜排23,并收容保护电感线圈10。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传输件20为铜排23。连接装置100包括绝缘支撑件80,绝缘支撑件80环绕于铜排23的外表面,并与铜排23相对固定。电感线圈10则螺旋盘绕于绝缘支撑件80的外围,并与铜排23间隔固定。也即在绝缘支撑件80位于铜排23与电感线圈10之间。可以理解的,在本实施例中,在铜排23和电感线圈10之间设置绝缘支撑件80可以保证电感线圈10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还避免线圈与铜排23接触造成短路的不良现象。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传输件和电感线圈,所述电感线圈外侧设有绝缘膜,所述电感线圈沿所述传输件的长度方向螺旋盘绕于所述传输件的外侧,且所述电感线圈螺旋盘绕形成的内孔截面形状与所述传输件的截面形状相匹配,以减小所述电感线圈的体积,所述传输件与所述电感线圈串联或并联以实现所述连接装置的信号传输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件为熔断器,所述熔断器包括熔管以及熔体,所述熔体密封于所述熔管内,所述熔体用于在电流过大时断开所述连接装置的信号传输功能,所述熔体用于防护所述熔体熔断时产生的电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管采用磁芯或铁芯制作,所述熔管还用于增大所述电感线圈的电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熔管的外表面设有绝缘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件为铜排,所述电感线圈螺旋盘绕于所述铜排的外围,并与所述铜排间隔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绝缘支撑件,所述绝缘支撑件环绕于所述铜排外表面,所述电感线圈螺旋盘绕于所述绝缘支撑件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内壳体,所述内壳体采用绝缘材料制作,所述内壳体包容于所述传输件和所述电感线圈的外侧,并至少部分露出所述传输件的端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采用金属材料制作,所述外壳体包容于所述内壳体外侧,所述外壳体用于对所述电感线圈形成金属屏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导热单元,所述导热单元位于所述内壳体内;和/或
所述导热单元位于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之间;
所述导热单元用于将所述传输件和所述电感线圈产生的热量导出。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模组、驱动电机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电池模组通过所述连接装置导通至所述驱动电机。
CN202320785840.8U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219842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5840.8U CN219842876U (zh)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5840.8U CN219842876U (zh)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2876U true CN219842876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97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85840.8U Active CN219842876U (zh) 2023-03-31 2023-03-31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28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62497B2 (en) Rotary connector having an identifiable neutral position
CN102792388B (zh) 线束
JP6321930B2 (ja) フューズ部品及びこれを組み込んだ電動モータ
US4791329A (en) Motor protecto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nclosed electric compressors
KR101537457B1 (ko) 배터리 모듈
US7492246B2 (en) Winding structure of transformer
KR101121481B1 (ko) 코일 유닛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EP0820073B1 (en) Inductive coupler assembly and having its primary winding formed in a printed wiring board
JP2001110659A (ja) 充電用受電器
CN103069283A (zh) 电流检测器
CN215299457U (zh) 电池模组汇流排、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19842876U (zh) 连接装置以及车辆
JP4601870B2 (ja) 電池パック
CN1197279A (zh) 用于电车充电的感应耦合装置
WO2013018812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210926231U (zh) 用于电池包的散热结构和汽车
US4611185A (en) Electrical noise filter
JP6509472B2 (ja) トランス
JP3502354B2 (ja) 内燃機関用点火装置
CN113451817A (zh) 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CN113130273B (zh) 多功能熔断器
BR9805417B1 (pt) unidade diferencial e processo para ligação da unidade diferencial em um disjuntor.
CN112271054A (zh) 一种电磁螺线管
CN206685319U (zh) 车用带保险的继电器
CN218299739U (zh) 一体式保险丝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