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5991U -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 Google Patents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5991U
CN219835991U CN202320538976.9U CN202320538976U CN219835991U CN 219835991 U CN219835991 U CN 219835991U CN 202320538976 U CN202320538976 U CN 202320538976U CN 219835991 U CN219835991 U CN 2198359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balloon
inflation
tracheostomy
dou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897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洁琼
钟鸣
何义舟
林世龙
潘思梦
姚瑶
郝晟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53897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59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5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59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主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与第二气囊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吸引管、固定翼。本实用新型能够随时更换气囊充气位置,预防单一气囊对气道粘膜固定位置长期压迫导致溃疡的产生,避免严重不良后果,而且减少口水/胃液反流误吸,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Description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具体涉及可预防气管粘膜损伤及VAP发生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背景技术
很多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选择进行颈部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切开导管(简称气切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这样既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用量,也方便进行口腔护理,减少继发感染的可能。但是,目前医院使用的气切导管是单一气囊的,置入气管后不可改变气囊在气道里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气囊对气道粘膜的压迫是长期固定的位置。这样经过长时间气囊对同一位置气管粘膜的长期压迫,会导致该区域粘膜缺血,再进一步可能发生溃疡、甚至出血、穿孔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有过惨痛教训的实际病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比如专利CN201668833U公开了一种可冲洗双囊气管切开导管,其包括管体、用隔膜隔开的上气囊和下气囊、向两个气囊充气的管道、冲洗管,其中导管管体管壁上设有两个中空通道,一个中空通道用作冲洗管,用于当气囊转换之前冲洗气囊上和导管外侧壁的分泌物并吸出;另一个中空通道用于安放充气管道。但可能由于结构复杂、制造困难、使用不便导致实用性低的原因,该设计并没有实现产品化和投入临床应用。
需要气管切开的大部分是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重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需要镇静、镇痛、甚至肌松治疗,无法进行主动的口水吞咽,且保护性的咳嗽反射也随之消失;而即使是康复早期的患者虽然意识清醒,但多数存在肌力差、吞咽障碍、咳嗽反射弱等问题。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患者口水吞咽障碍,容易误吸入呼吸道。部分患者还存在胃肠道功能差,甚至胃潴留的问题,会出现胃液反流进口腔并误吸入呼吸道的情况。胃液是酸性液体,对肺的刺激性很大,因此无论是口水还是胃液流入气道对患者的危害性都极大,会引起肺不张、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严重者会导致脓毒症休克,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死亡率。虽然气囊可以抵挡部分口水流入气道,但是气囊和气道不是完全贴合的,气囊上积聚增多的液体还是可以少量缓慢流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的发生,对患者危害极大。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能够用于解决该问题,要避免这些危险状况发生的方法是依靠医护人员频繁检查气管切开导管状况、时时监护患者的身体反应,并且随时进行危险事故排查监护,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医院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切开导管的上述缺陷,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设计人开发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仅改善目前临床使用的气管切开导管上单一气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期固定位置压迫,而且减少口水/胃液反流误吸,预防气管粘膜损伤及VAP的发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具体方案:
一种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主体;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前段(下段)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其中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气囊下方并与第一气囊相邻设置;与第一气囊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与第二气囊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沿着气管切开导管主体设置、吸液口位于第一气囊上方的吸引管;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后端部、呈左右对称的固定翼。
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相同,上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上端连接有呼吸机连接口,用于连接呼吸机的患者端,进行机械通气。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也可从呼吸机连接口伸入进行吸痰等操作。
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相同,上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的下端为导管开口(管口)。完成置管后,管口正对主气道,可进行机械通气。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也可从呼吸机连接口伸入,通过管口至下呼吸道进行吸痰等操作。
上述第一充气管为中空式细管路,末端(下端)的第一气囊充气孔连接或伸入第一气囊,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并可高出呼吸机连接口。
类似地,上述第二充气管为中空式细管路,末端(下端)的第二气囊充气孔连接或伸入第二气囊,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并可高出呼吸机连接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充气管与所述第二充气管总体上沿着气管切开导管主体并列设置,第一充气管上段及充气连接口与第二充气管上段及充气连接口形成大体呈Y字型汇合结构。
上述吸引管上端设置有负压吸引连接口并可高出呼吸机连接口。
优选地,上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吸引管都设置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外侧,方便导管内芯的插入或拔出,而且也方便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的插入或拔出,避免刮擦卡拌。为此,可以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横截面上大致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其中一个凹槽用于放置吸引管,另一个凹槽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
优选地,设置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外侧的吸引管和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被粘接或者捆扎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上,从而方便气管切开导管顺利地置入患者气管,以免引起不适反应。可选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与外侧吸引管、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相结合的部分可以一体加工成型。
上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吸引管、固定翼等可以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采用硅胶材质制成。
上述吸引管(9)的内径可以为1.5-3.5mm,优选1.8-3.2mm,优选2.0-3.0mm,更优选2.2-2.8mm,例如为2.5mm左右。
优选地,上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上的充气管尺寸相当;上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上的气囊尺寸相当;上述固定翼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上的固定翼相同。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吸引管上可以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显示插管深度。
第一充气管上的充气连接口、第二充气管上的充气连接口和吸引管上的负压吸引连接口可以为气阀。
优选地,上述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还包括导管内芯,所述导管内芯在头端开设有引导导丝入口,在末端开设有引导导丝出口。
上述固定翼呈对称结构,并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固定孔,用于穿通固定绳,从而将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固定于患者脖子上。
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结构简单,制造加工容易,可以在患者气管中长时间留置使用,不仅解除了单一气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期固定位置压迫,而且能减少口水/胃液反流误吸,有效预防气管粘膜损伤及VAP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显著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除去导管内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导管内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气管切开导管主体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经颈气管切开是特殊外科手术或危重患者机械通气必需的操作,而气管切开导管是辅助患者机械通气必须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使用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而提出的新构思。根据设计人多年临床经验和观察,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规的单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在置入气管后,不可改变气囊在气道里的相对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气囊对同一位置的气管粘膜进行长期压迫,会导致该区域粘膜缺血,进一步可能发生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的严重并发症。而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都是病情危重的重症患者,比如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重患者,存在或轻或重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气道粘膜血供更加脆弱,发生溃疡损伤的风险更高。另一方面,进行镇静、镇痛、甚至肌松治疗的患者无法进行主动的口水吞咽,咳嗽反射消失,导致分泌的口水无法吞咽,容易误吸入下呼吸道;胃潴留也会导致酸性胃液反流进口腔并误吸入下呼吸道,口水和胃液流入气道对患者的危害性都极大,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脓毒症休克,增加患者死亡率。虽然气囊可以抵挡部分口水流入气道,但是气囊和患者气道壁不是100%完全贴合的,气囊上日益积聚增多的液体还是可以少量缓慢流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的发生,对患者危害极大。
本设计重点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了逐一改进:两个相互独立、相邻设置的气囊可以定期更改气囊的使用位置,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气囊充气,起到固定气管切开导管的作用,另一个处于松弛状态;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随时可更换使用气囊,通过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轮替使用来实现气囊位置的更改,这样既不影响气囊的正常工作,还可以避免单一气囊对固定气道粘膜的压迫,从而减少气道粘膜缺血、溃疡、出血、穿孔的发生;气囊上方吸引管的设置可随时吸除从口腔流入气道、且被气囊阻挡在气囊上方的口水或胃液,避免这些带菌/刺激腐蚀性液体流入下呼吸道,从而减少肺不张、肺炎的发生。
本文中,术语“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有时也可称为“双球囊气管切开导管”或者“双囊气管切开导管”。为描述简便起见,也可简称“双囊气切导管”或“气切导管”,它们表示相同的意义,可以互换使用。类似地,术语“气管切开导管主体”也可简称为“气切导管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结构中,第一气囊也可称为后囊,相应地,第二气囊也可称为前囊。双囊一前一后环绕气管切开导管主体前段。双囊互为独立地工作,可以彼此分离、也可以有部分相互重叠。
本文中,术语“前(段)”、“下(方)”表示沿着患者呼吸道从喉部至肺部的方向下游的位置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使用操作中必须朝向某一固定方向,仅仅为了显示各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或连接关系。类似地,术语“后(端)”、“上(部)”等并不构成绝对的空间关系限制,只是一种相对位置的概念,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并且附图中所示的结构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代表实物。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而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理解: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具体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前段(下段)的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其中第二气囊8位于第一气囊7下方并与第一气囊7相邻设置;与第一气囊7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3;与第二气囊8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4;沿着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设置、吸液口10位于第一气囊7上方的吸引管9;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后端部的固定翼12。
需说明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已经明确列出的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这些部件分别描述如下。
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优选为中空的管状硅胶材质,供手术或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其长度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气管切开长度相当。
呼吸机连接口2:连接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上端,用于连接呼吸机的患者端,进行机械通气。
第一气囊7: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下半段,紧邻第二气囊8的上方,为空心薄层软硅胶材质,在进行气管切开操作前为塌陷状态,可通过第一充气管3抽至真空状态,使气囊壁紧贴导管,减少导管直径,便于将本导管置入气道。当置入至妥当位置后,可通过第一充气管3往第一气囊7内注入空气,使得气囊饱满圆润,可与患者气管内壁紧密贴合,达到相对固定作用。气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形成密闭的呼吸回路,避免呼吸机漏气导致的异常报警,也可以阻挡上呼吸道的口水等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
第二气囊8: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下半段,紧邻第一气囊7的下方,为空心薄层软硅胶材质,在进行气管切开操作前为塌陷状态,可通过第二充气管4抽至真空状态,使气囊壁紧贴导管,减少导管直径,便于将导管置入患者气道。当置入至妥当位置后,可通过第二充气管4往第二气囊8内注入空气,使得气囊饱满圆润,可与患者气管内壁紧密贴合,达到相对固定作用。气囊的作用如上所述,但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不同时充气,而是交替充气使用,目的是不定期更换气囊对气管粘膜压迫的位置,避免因长时间固定位置的粘膜的压迫导致的缺血、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第一充气管3:中空式细管路,紧贴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外侧壁设置,其上端连接有充气连接口31(亦称第一充气管3充气连接口31),下行开口于第一气囊7内的第一气囊充气孔5。充气连接口31可通过连接针筒(未图示),向第一气囊7内注入空气,第一气囊7充气后可固定于患者的气道。如需更换第二气囊8充气时,也可以从充气连接口31抽出气体,从而缓解第一气囊7对此处气道粘膜的压迫。
第二充气管4:中空式细管路,紧贴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外侧壁设置,其上端连接有充气连接口41(亦称第二充气管4充气连接口41)。参见图1,第二充气管4充气连接口41可以与第一充气管3充气连接口31形成“Y”字型汇合。充气连接口41可通过连接针筒(未图示),向第二气囊8内注入空气,第二气囊8充气后可固定于患者的气道。如需更换第一气囊7充气时,也可以从充气连接口41抽出气体,从而缓解第二气囊8对此处气道粘膜的压迫。
第一气囊充气孔5: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外侧缘,是第一气囊7之内的小孔,近端与第一充气管3相连通,是第一充气管3的末端(下端),亦称第一充气管3充气孔5。当气管切开导管放置妥当,需要通过第一气囊7固定时,用空针筒通过第一充气管3给第一气囊7充气,使得第一气囊7可与患者气管壁紧密贴合,达到固定气管切开导管的目的。
第二气囊充气孔6: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外侧缘,是第二气囊8之内的小孔,近端与第二充气管4相连通,是第二充气管4的末端(下端),亦称第二充气管4充气孔6。当气管切开导管放置妥当,需要通过第二气囊8固定时,用空针筒通过第二充气管4给第二气囊8充气,使得第二气囊8可与患者气管壁紧密贴合,达到固定气管切开导管的目的。
吸引管9:也称负压吸引管9,中空式管路,紧贴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外侧壁,其下端为吸液口10,位于第一气囊7上方,亦称负压吸引孔10。该负压吸引孔10通过连接负压吸引器(未图示),可以吸除气囊7/8上方累积的口水和/或胃液,阻止这些带菌/刺激腐蚀性液体等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从而避免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吸引管9的内径可以为1.5-3.5mm,例如为2.5-2.8mm。
吸液口10:也称负压吸引孔10,是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下段外侧缘、第一气囊7上方的小孔,是吸引管9下端口。气管切开导管使用过程中,气囊7/8处于充气状态,紧贴患者气管内壁,气道内累积的分泌物会被阻挡并积聚于气囊7/8上方,因此可通过吸引管9连接负压吸引器从该小孔10吸除此类分泌物,从而避免分泌物流入气囊7/8下方的气道和深部肺组织,避免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
导管开口11:也称气管切开管口11,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的末端,完成置管后,管口11正对主气道,可进行机械通气,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也可从呼吸机连接口2伸入,通过该气管切开管口11至下呼吸道进行吸痰等操作。
固定翼12:软硅胶材质,受力可变形,可根据需要弯曲至适当角度,从而紧贴患者脖颈,方便固定,呈常规的左右对称结构,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固定孔16。固定孔16是空心孔洞,用于穿通固定绳(未图示),从而将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固定于患者脖子上。
容易理解,上述第一充气管3充气连接口31、第二充气管4充气连接口41、负压吸引连接口91皆可以高出呼吸机连接口2。
第一充气管上的充气连接口31、第二充气管4上的充气连接口41和吸引管9上的负压吸引连接口91可以为气阀。
上述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上的充气管尺寸相当;上述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切开上的气囊尺寸相当。
上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第一气囊7、第二气囊8、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吸引管9等可以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医用硅胶材质。
上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还可以包括导管内芯13,如图1和图3所示。
导管内芯13:导管内芯13为中空结构,包括头部和管体,在头端开设有引导导丝入口14,在末端开设有引导导丝出口15,其中导管内芯13头部可支撑在呼吸机连接口2上,如图1中所示的那样。
引导导丝入口14:位于导管内芯13的前端,在做气管切开操作时,可让引导导丝(未图示)从该口进入。
引导导丝出口15:位于导管内芯13的末端,在做气管切开操作时,引导导丝从上述入口14进入,再从该出口15引出。设计引导导丝出入口15、14的作用是方便操作者通过引导导丝顺利准确向气道内置入气切导管。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上述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都设置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外侧,方便导管内芯13的插入或拔出,而且也方便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的插入或拔出,避免刮擦卡拌。为此,如图4所示的那样,可以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横截面上大致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17、18,其中一个凹槽17用于放置吸引管9,另一个凹槽18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
优选地,上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上可以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显示插管深度。
设置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外侧的吸引管9和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可以被粘接或者捆扎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上,从而方便气管切开导管顺利地置入患者气管,以免引起不适反应。可选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与外侧吸引管9、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相结合的部分还可以一体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气管切开导管在使用时,若是首次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置管操作,需要使用导丝引导功能,可以使用微创气管切开工具套包中的导丝。首次气管切开操作时,在穿刺成功后,先将导丝置入气道,然后通过内芯13前端的引导导丝入口14置入引导导丝,导丝顺利从出口15引出,然后沿着导丝方向将本实用新型的气切导管顺利送入患者气道,接着依次拔除导丝和内芯13,然后可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确认气切导管位置,再通过第一充气管3给第一气囊7充气、或者通过第二充气管4给第二气囊8充气,随后即可通过呼吸机连接口2连接呼吸机,进行常规机械通气。随后,将固定翼12紧贴患者颈部皮肤,通过固定绳绑定固定孔16,将气切导管稳妥的固定于患者颈部。
若是患者已经处于气管切开治疗过程中,想要给其调整气囊7/8压迫位置,则用空针筒通过第二充气管4给第二气囊8充气、或者通过第一充气管3给第一气囊7充气,然后再通过第一充气管3抽吸掉第一气囊7中空气、或者通过第二充气管4抽吸掉第二气囊8中空气,即完成了两个气囊7/8的转换,达到了更换气囊压迫气道粘膜位置的目的,避免了气道粘膜的持续压迫性损伤。此气囊转换过程完全不影响患者的机械通气,即便利、又安全。
定期、或者根据实际临床情况在任何时候想清理气囊7/8上方气道内的积液(口水或胃液)时,通过负压吸引器或者针筒连接负压吸引连接口91,即可通过吸引管9的吸液口10将气囊上方口水、胃液等分泌物吸除,避免这些液体缓慢向下流入下呼吸道,以免发生肺不张和肺部感染带来的不良后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前段的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其中第二气囊(8)位于第一气囊(7)下方并与第一气囊(7)相邻设置;与第一气囊(7)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3);与第二气囊(8)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4);沿着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设置、吸液口(10)位于第一气囊(7)上方的吸引管(9);位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后端部的固定翼(12);导管内芯(13),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横截面上设置两个凹槽(17、18),其中一个凹槽(17)用于放置吸引管(9),另一个凹槽(18)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下端为导管开口(11),上端连接有呼吸机连接口(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3)为中空式管路,末端的第一气囊充气孔(5)连接或伸入第一气囊(7),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31、4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气管(4)为中空式管路,末端的第二气囊充气孔(6)连接或伸入第二气囊(8),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31、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3)与所述第二充气管(4)沿着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并列设置,第一充气管(3)上段及充气连接口(31、41)与第二充气管(4)上段及充气连接口(31、41)形成呈Y字型汇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9)上端设置有负压吸引连接口(9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都设置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外侧的吸引管(9)和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被粘接或者捆扎在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内芯(13)在头端开设有引导导丝入口(14),在末端开设有引导导丝出口(1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翼(12)呈对称结构,并在两侧对称地开设有固定孔(16)。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上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显示插管深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其特征在于,气管切开导管主体(1)与外侧吸引管(9)、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相结合的部分一体加工成型。
CN202320538976.9U 2023-03-20 2023-03-20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Active CN219835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8976.9U CN219835991U (zh) 2023-03-20 2023-03-20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8976.9U CN219835991U (zh) 2023-03-20 2023-03-20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5991U true CN219835991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4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8976.9U Active CN219835991U (zh) 2023-03-20 2023-03-20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59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3066B (zh) 包含氣管導管及抽吸裝置之氣管導管系統
CN215537524U (zh) 一种智能可视多功能支气管封堵器
JP3503730B2 (ja) 救急蘇生用食道内エアウェイ
CN202961408U (zh) 胃肠镜检查用双气囊喉罩通气道
CN219835991U (zh)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CN217612362U (zh) 一种多功能气管插管导管
CN212281680U (zh) 多功能内镜口垫
CN215024444U (zh) 一种磁引导双腔管
CN213252238U (zh) 一种带可拆卸牙垫和管壁分段喷洒的气管导管
CN219963673U (zh)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CN211962767U (zh) 一种双腔支气管导管
CN206995580U (zh) 一种气管插管固定用套管
CN219354980U (zh) 一种带气囊上吸引的可调节式气管切开导管
WO2002040079A2 (en) Laryngeal mask airway
CN210355595U (zh) 一种防止意外脱管气管插管导管套件
CN217548126U (zh) 一种新型可视下支气管封堵定位并且术中可以随时可视化观测的封堵器
CN219423507U (zh) 快固定型口咽通气管
CN115581838B (zh) 一种气管单侧支气管导管
CN215024554U (zh) 内镜吸氧口垫
CN217041001U (zh) 一种方便置入的喉罩气道导管
CN219271636U (zh) 一种医用抗返流胃管
CN219375851U (zh) 一种给药装置
CN215938652U (zh) 一种无痛内镜辅助供氧装置
CN215504983U (zh) 一种医用护理牙垫
CN215231305U (zh) 一种可固定气管插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