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63673U -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63673U
CN219963673U CN202320507506.6U CN202320507506U CN219963673U CN 219963673 U CN219963673 U CN 219963673U CN 202320507506 U CN202320507506 U CN 202320507506U CN 219963673 U CN219963673 U CN 219963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balloon
inflation
main body
tracheal cannul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0750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洁琼
钟鸣
何义舟
林世龙
潘思梦
姚瑶
郝晟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50750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63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63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63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包括气管插管主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与第一气囊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与第二气囊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吸引管。该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能够减轻单气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期固定位置压迫,而且减少口水/胃液反流误吸,预防VAP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临床使用的气管插管导管上只有一个,在置入患者气管并充气固定后,无法改变在气道里的相对位置。这样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对同一位置气管粘膜的长期保持压迫,会导致该区域粘膜缺血,进一步可能发生溃疡甚至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比如专利CN2617396Y公开了一种单腔双囊气管插管导管,用于治疗呼吸衰竭及手术全麻等情况下,减轻气管导管对气管内壁压迫而造成损伤,其中气管导管上除了有导管出口外,还设有距离导管出口顶端0.8-1.8厘米处且直径为1厘米的导管侧孔、气囊冲气气孔、气囊放气气孔,两个气囊分别粘合在导管上,每个气囊内部在导管壁设一开口,通过导管管壁内的两个细导管可分别冲气到每个气囊中;CN208852191U公开了一种双气囊拉链型气管插管导管,用于配合气管镜检查时的支气管镜操作,抢救纤支镜操作过程中所发生危急生命的大出血并阻止大出血时患侧血液流向健侧,其中上球囊和下球囊之间相隔一定距离,通过导管管壁内的细导管可分别冲气到每个气囊中;CN213609167U公开了一种带侧孔的双气囊延长型气管插管导管,方便医生对大咯血患者放置气管插管以保证健侧肺通气,其中第一球囊与第二球囊之间相隔一定距离,通过导管管壁内的两个充放气通道可分别冲气到每个气囊中。但可能由于结构复杂、使用不便、或者实用性低的原因,这些设计并没有实现产品化和投入临床应用。
本设计人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一大部分需要气管插管的使用者是重症监护室(ICU)里的危重患者,他们在机械通气过程中,需要镇静、镇痛、甚至肌松治疗,而镇静肌松状态下患者无法进行主动的吞咽动作,且保护性的咳嗽反射也会随之消失,这样会导致患者正常分泌的口水容易误吸入下呼吸道。正常人每日口水分泌量约为800mL,即使少量口水流入气道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部分患者胃肠道功能差,甚至胃潴留,会出现胃液反流进口腔并误吸入呼吸道的情况,而胃液是酸性液体,对肺的刺激性很大,因此无论是口水还是胃液流入气道对患者的危害性都极大,会引起肺不张、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严重者会导致脓毒症休克,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增加死亡率。目前还没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问题,避免这些危险状况发生的方法依然是医护人员频繁检查气管插管导管状况、时时监护患者的反应,并且进行危险事故排查监护,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医院临床上使用普通气管插管导管的上述缺陷,设计人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开发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不仅改善目前临床使用的气管插管导管上单一气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期固定位置压迫,而且减少口水/胃液反流误吸,预防VAP的发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具体方案: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包括:气管插管主体;位于气管插管主体前段(下段)的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其中第二气囊位于第一气囊下方并与第一气囊相邻设置;与第一气囊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与第二气囊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沿着气管插管主体设置、开口部位于第一气囊上方的吸引管。
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插管导管相同,上述气管插管主体上端连接有呼吸机连接口,用于连接呼吸机的患者端,进行机械通气。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也可从呼吸机连接口伸入进行吸痰等操作。
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插管导管相同,所述气管插管主体的下端为导管开口(管口)。完成置管后,管口正对主气道,可进行机械通气。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也可从呼吸机连接口伸入,通过管口至下呼吸道进行吸痰等操作。
上述第一充气管为中空式细管路,末端(下端)的第一气囊充气孔连接或伸入第一气囊,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并高出呼吸机连接口。
类似地,上述第二充气管为中空式细管路,末端(下端)的第二气囊充气孔连接或伸入第二气囊,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并高出呼吸机连接口。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充气管与所述第二充气管总体上沿着气管插管主体并列设置,第一充气管上段及充气连接口与第二充气管上段及充气连接口形成大体呈Y字型汇合结构。
上述吸引管上端设置有负压吸引连接口并高出呼吸机连接口。
优选地,上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还可以包括气管插管导丝,用于气管插管的塑形,辅助气管插管的操作。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导丝相同,该气管插管导丝主要由管芯和外壳组成,其中管芯由低碳钢制成,外壳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优选地,上述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吸引管都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外侧,方便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或导丝的插入或拔出,避免刮擦卡拌。为此,可以在气管插管主体横截面上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其中一个凹槽用于放置吸引管,另一个凹槽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或者
吸引管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外侧,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两者之一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里面。为此,可以在气管插管主体横截面上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其中一个凹槽用于放置吸引管,另一个凹槽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或第二充气管;或者
吸引管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外侧,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两者都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里面,方便气管插管导管置入患者气管,以免引起不适反应。为此,可以在气管插管主体横截面上设置一个凹槽,用于放置吸引管。
优选地,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外侧的吸引管和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被粘接或者捆扎在气管插管主体上,从而方便气管插管导管顺利地置入患者气管,以免引起不适反应。可选地,气管插管主体与外侧吸引管、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相结合的部分可以一体加工成型。
上述气管插管主体、第一气囊、第二气囊、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吸引管等可以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采用硅胶材质制成。医用硅橡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人体组织无刺激性、无毒性、无过敏反应、机体排异反应极少;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与体液以及组织接触过程中能保持其原有的弹性和柔软度,不被降解,是一种相当稳定的惰性物质,能耐高温、可消毒、加工成型方便、易加工雕刻形状,使用方便。人体对医用硅胶没有明显的排异反应,使用硅胶能够降低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上述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尤其适用于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重患者。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上述气管插管主体长度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气管插管长度相当,成人用型号产品为250-350mm,优选280-320mm,例如为300mm左右。
应理解,本文中在表述数值特征时,术语“约”或者“大约”是指所表示的本数可以有±10%、±9%、±8%、±7%、±6%或±5%的误差范围或浮动范围。
上述吸引管(9)的内径可以为1.5-3.5mm,优选1.8-3.2mm,优选2.0-3.0mm,更优选2.2-2.8mm,例如为2.5mm左右。
优选地,上述第一充气管和第二充气管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插管上的充气管尺寸相当;上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插管上的气囊尺寸相当。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气管插管主体、第一充气管、第二充气管和吸引管上可以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显示插管深度。
第一充气管上的充气连接口、第二充气管上的充气连接口和吸引管上的负压吸引连接口可以为气阀。
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结构简单,制造加工容易,可以在患者气管中长时间留置使用,不仅解除了单一气囊对气管粘膜的长期固定位置压迫,而且能减少口水/胃液反流误吸,有效预防VAP的发生,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并显著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的前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气管插管主体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种气管插管主体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又一种气管插管主体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经口气管插管是全麻手术或危重患者机械通气必需的操作,而气管插管导管是辅助患者机械通气必须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单气囊气管插管导管使用中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而提出的新构思。根据设计人多年临床经验和观察,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规的单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在置入气管后,不可改变气囊在气道里的相对位置,经过一段时间,气囊对同一位置的气管粘膜进行长期压迫,会导致该区域粘膜缺血,进一步可能发生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的严重并发症。而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都是病情危重的重症患者,比如重症监护室(ICU)的危重患者,存在或轻或重的微循环功能障碍,气道粘膜血供更加脆弱,发生溃疡损伤的风险更高。另一方面,进行镇静、镇痛、甚至肌松治疗的患者无法进行主动的口水吞咽,咳嗽反射消失,导致分泌的口水无法吞咽,容易误吸入下呼吸道;胃潴留也会导致酸性胃液反流进口腔并误吸入下呼吸道,口水和胃液流入气道对患者的危害性都极大,引起肺不张、肺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脓毒症休克,增加患者死亡率。虽然气囊可以抵挡部分口水流入气道,但是气囊和患者气道壁不是100%完全贴合的,气囊上日益积聚增多的液体还是可以少量缓慢流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的发生,对患者危害极大。
本设计重点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了逐一改进:两个相互独立、相邻设置的气囊可以定期更改气囊的使用位置,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气囊充气,起到固定气管插管导管的作用,另一个处于松弛状态;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随时可更换使用气囊,通过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轮替使用来实现气囊位置的更改,这样既不影响气囊的正常工作,还可以避免单一气囊对固定气道粘膜的压迫,从而减少气道粘膜缺血、溃疡、出血、穿孔的发生;气囊上方吸引管的设置可随时吸除从口腔流入气道、且被气囊阻挡在气囊上方的口水或胃液,避免这些带菌/刺激腐蚀性液体流入下呼吸道,从而减少肺不张、肺炎的发生。
本文中,术语“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有时也可称为“双球囊气管插管导管”或者“双囊气管插管导管”。为描述简便起见,也可简称“双囊插管导管”或“导管”,它们表示相同的意义,可以互换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结构中,第一气囊也可称为后囊,相应地,第二气囊也可称为前囊。双囊一前一后环绕气管插管主体前段。双囊互为独立地工作,可以彼此分离、也可以有部分相互重叠。
本文中,术语“前(段)”、“下(方)”表示沿着患者呼吸道从口腔至肺部的方向下游的位置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使用操作中必须朝向某一固定方向,仅仅为了显示各个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或连接关系。类似地,术语“后(端)”、“上(部)”等并不构成绝对的空间关系限制,只是一种相对位置的概念,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并且附图中所示的结构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代表实物。需要说明的是,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这些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而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理解: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具体包括:气管插管主体1;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前段(下段)的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其中第二气囊8位于第一气囊7下方并与第一气囊7相邻设置;与第一气囊7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3;与第二气囊8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4;沿着气管插管主体1设置、开口部10位于第一气囊7上方的吸引管9。下面分别描述这些部件。
需说明的是,在本文中的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已经明确列出的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气管插管主体1:优选为中空的管状硅胶材质,供手术或危重患者机械通气时使用。其长度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气管插管长度相当,成人用型号产品为250-350mm,例如大约300mm长。
呼吸机连接口2:连接于气管插管主体1上端,用于连接呼吸机的患者端,进行机械通气。
第一气囊7: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的下半段,紧邻第二气囊8的上方,为空心薄层软硅胶材质,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前为塌陷状态,可通过第一充气管3抽至真空状态,使气囊壁紧贴导管,减少导管直径,便于将本导管置入气道。当置入至妥当位置后,可通过第一充气管3往第一气囊7内注入空气,使得气囊饱满圆润,可与患者气管内壁紧密贴合,达到相对固定作用。气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形成密闭的呼吸回路,避免呼吸机漏气导致的异常报警,也可以阻挡上呼吸道的口水等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
第二气囊8: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的下半段,紧邻第一气囊7的下方,为空心薄层软硅胶材质,在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前为塌陷状态,可通过第二充气管4抽至真空状态,使气囊壁紧贴导管,减少导管直径,便于将导管置入患者气道。当置入至妥当位置后,可通过第二充气管4往第二气囊8内注入空气,使得气囊饱满圆润,可与患者气管内壁紧密贴合,达到相对固定作用。气囊的作用如上所述,但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不同时充气,而是交替充气使用,目的是不定期更换气囊对气管粘膜压迫的位置,避免因长时间固定位置的粘膜的压迫导致的缺血、溃疡、出血、甚至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第一充气管3:中空式细管路,紧贴气管插管主体1的外侧壁设置,其上端连接有充气连接口31(亦称第一充气管3充气连接口31),下行开口于第一气囊7内的第一气囊充气孔5。充气连接口31可通过连接针筒(未图示),向第一气囊7内注入空气,第一气囊7充气后可固定于患者的气道。如需更换第二气囊8充气时,也可以从充气连接口31抽出气体,从而缓解第一气囊7对此处气道粘膜的压迫。
第二充气管4:中空式细管路,紧贴气管插管主体1的外侧壁设置,其上端连接有充气连接口41(亦称第二充气管4充气连接口41)。参见图1,第二充气管4充气连接口41可以与第一充气管3充气连接口31形成“Y”字型汇合。充气连接口41可通过连接针筒(未图示),向第二气囊8内注入空气,第二气囊8充气后可固定于患者的气道。如需更换第一气囊7充气时,也可以从充气连接口41抽出气体,从而缓解第二气囊8对此处气道粘膜的压迫。
第一气囊充气孔5: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的外侧缘,是第一气囊7之内的小孔,近端与第一充气管3相连通,是第一充气管3的末端(下端),亦称第一充气管3充气孔5。当气管插管导管放置妥当,需要通过第一气囊7固定时,用空针筒通过第一充气管3给第一气囊7充气,使得第一气囊7可与患者气管壁紧密贴合,达到固定气管插管导管的目的。
第二气囊充气孔6: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的外侧缘,是第二气囊8之内的小孔,近端与第二充气管4相连通,是第二充气管4的末端(下端),亦称第二充气管4充气孔6。当气管插管导管放置妥当,需要通过第二气囊8固定时,用空针筒通过第二充气管4给第二气囊8充气,使得第二气囊8可与患者气管壁紧密贴合,达到固定气管插管导管的目的。
吸引管9:也称负压吸引管9,中空式管路,紧贴气管插管主体1的外侧壁,其下端为开口部10,位于第一气囊7上方,亦称负压吸引孔10。该负压吸引孔10通过连接负压吸引器(未图示),可以吸除气囊7/8上方累积的口水和/或胃液,阻止这些带菌/刺激腐蚀性液体等分泌物流入下呼吸道,从而避免肺炎和肺不张的发生。吸引管9的内径可以为1.5-3.5mm,例如为2.5-2.8mm。
负压吸引孔10:是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下段外侧缘、第一气囊7上方的小孔,是吸引管9下端口。气管插管导管使用过程中,气囊7/8处于充气状态,紧贴患者气管内壁,气道内累积的分泌物会被阻挡并积聚于气囊7/8上方,因此可通过吸引管9连接负压吸引器从该小孔10吸除此类分泌物,从而避免分泌物流入气囊7/8上下方的气道和深部肺组织,避免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
导管开口11:也称气管插管管口11,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的末端,完成置管后,管口11正对主气道,可进行机械通气,必要时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也可从呼吸机连接口2伸入,通过该导管开口11至下呼吸道进行吸痰等操作。
容易理解,上述第一充气管3充气连接口31、第二充气管4充气连接口41、负压吸引连接口91皆高出呼吸机连接口2。
第一充气管上的充气连接口31、第二充气管4上的充气连接口41和吸引管9上的负压吸引连接口91可以为气阀。
上述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插管上的充气管尺寸相当;上述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的尺寸可以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单气囊气管插管上的气囊尺寸相当。
上述气管插管主体1、第一气囊7、第二气囊8、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吸引管9等可以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优选医用硅胶材质。
优选地,上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还可以包括气管插管导丝(未图示),用于气管插管的塑形,辅助气管插管的操作。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常规导丝相同,该气管插管导丝主要由管芯和外壳组成,其中管芯由低碳钢制成,外壳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上述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都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方便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管、或导丝的插入或拔出,避免刮擦卡拌。为此,如图3所示的那样,可以在气管插管主体1横截面上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12、13,其中一个凹槽12用于放置吸引管9,另一个凹槽13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吸引管9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两者之一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里面。为此,如图4所示的那样,可以在气管插管主体1横截面上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12、13,其中一个凹槽12用于放置吸引管9,另一个凹槽13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3或第二充气管4。
在另一种可选的方案中,吸引管9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都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里面,方便气管插管导管置入患者气管,以免引起不适反应。为此,如图5所示的那样,可以在气管插管主体1横截面上设置凹槽12,用于放置吸引管9。
优选地,上述气管插管主体1、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上可以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显示插管深度。
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的吸引管9和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可以被粘接或者捆扎在气管插管主体1上,从而方便气管插管导管顺利地置入患者气管,以免引起不适反应。可选地,气管插管主体1与外侧吸引管9、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相结合的部分还可以一体加工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气管插管导管在使用时,先用针筒通过第一充气管3或第二充气管4将第一气囊7或第二气囊8内的空气抽至真空状态,便于缩小导管直径,方便置入气道。插管时,通过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肌松处理,并在喉镜直视引导下,将气管插管导管置入患者气道内。在确认导管位置和深度后,通过第一充气管3给第一气囊7充气,使得第一气囊7可贴紧患者气管内壁,即可固定气管插管导管的相对位置,然后即可通过呼吸机连接口2连接呼吸机,进行常规机械通气。
治疗过程中,若想调整第一气囊7压迫位置,可用空针筒通过第二充气管4给第二气囊8充气,然后再通过第一充气管3抽吸掉第一气囊7中空气,即完成气囊7/8的转换,就达到了缓解气囊7压迫气道粘膜位置的目的,避免了气道粘膜的持续损伤。在此过程中,是完全不影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方便且安全。
任何时候想清理气囊7/8上方积液时,通过负压吸引器连接吸引管9,即可通过负压吸引孔10将气囊7/8上方口水、反流胃液等分泌物吸除,避免这些污染性液体缓慢向下流入下呼吸道,从而避免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管插管主体(1);位于气管插管主体(1)前段的第一气囊(7)和第二气囊(8),其中第二气囊(8)位于第一气囊(7)下方并与第一气囊(7)相邻设置;与第一气囊(7)相连通的第一充气管(3);与第二气囊(8)相连通的第二充气管(4);沿着气管插管主体(1)设置、开口部(10)位于第一气囊(7)上方的吸引管(9),
所述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都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是在气管插管主体(1)横截面上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12、13),其中一个凹槽(12)用于放置吸引管(9),另一个凹槽(13)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或者
吸引管(9)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两者之一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里面,是在气管插管主体(1)横截面上对称地设置两个凹槽(12、13),其中一个凹槽(12)用于放置吸引管(9),另一个凹槽(13)用于放置第一充气管(3)或第二充气管(4);或者
吸引管(9)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第一充气管(3)和第二充气管(4)两者都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里面,是在气管插管主体(1)横截面上设置一个凹槽(12),用于放置吸引管(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主体(1)下端为导管开口(11),上端连接有呼吸机连接口(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3)为中空式管路,末端的第一气囊充气孔(5)连接或伸入第一气囊(7),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31、41)并高出呼吸机连接口(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气管(4)为中空式管路,末端的第二气囊充气孔(6)连接或伸入第二气囊(8),上端设置有充气连接口(31、41)并高出呼吸机连接口(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气管(3)与所述第二充气管(4)沿着气管插管主体(1)并列设置,第一充气管(3)上段及充气连接口(31、41)与第二充气管(4)上段及充气连接口(31、41)形成呈Y字型汇合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管(9)上端设置有负压吸引连接口(91)并高出呼吸机连接口(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气管插管主体(1)与外侧吸引管(9)、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相结合的部分一体加工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气管插管主体(1)外侧的吸引管(9)和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被粘接或者捆扎在气管插管主体(1)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管插管主体(1)、第一气囊(7)、第二气囊(8)、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吸引管(9)采用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其特征在于,气管插管主体(1)、第一充气管(3)、第二充气管(4)和吸引管(9)上设置有刻度线,用于显示插管深度。
CN202320507506.6U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Active CN219963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7506.6U CN219963673U (zh)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7506.6U CN219963673U (zh)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63673U true CN219963673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82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7506.6U Active CN219963673U (zh) 2023-03-16 2023-03-16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63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394093B1 (en) Nasopharyngeal airway with inflatable cuff
US20200215285A1 (en) Tracheal tube and suction device
US20050229933A1 (en) Non-tracheal ventilation tube
JP2013517016A (ja) 鎮静下内視鏡手技を受ける患者に使用するマスク
CN107583159A (zh) 一种气管插管、声门上自主呼吸并可正压通气的装置
KR102423196B1 (ko) 기관 튜브 및 석션 디바이스
US20100269830A1 (en) Fluid Removing Apparatus for Respiratory Tract
CN215537524U (zh) 一种智能可视多功能支气管封堵器
JP3503730B2 (ja) 救急蘇生用食道内エアウェイ
US20080262428A1 (en) Method for vap preventative ventilation of intub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N219963673U (zh) 一种双气囊气管插管导管
CN217612362U (zh) 一种多功能气管插管导管
CN219835991U (zh) 双气囊气管切开导管
CN209392153U (zh) 一种简易动物麻醉呼吸器
CN215135269U (zh) 一种冲吸式双气囊气管插管
CN220801477U (zh) 一种配合纤支镜使用的多功能胃管
CN115581838B (zh) 一种气管单侧支气管导管
CN220899288U (zh) 一种双探头可视双腔支气管插管
CN215938652U (zh) 一种无痛内镜辅助供氧装置
CN219271636U (zh) 一种医用抗返流胃管
CN215309436U (zh) 一种双套囊固定胃管气囊型无创面罩
CN220213643U (zh) 一种经鼻气管插管
CN210992441U (zh) 一种麻醉面罩
CN213077069U (zh) 一种气管插管牙垫
CN115779216A (zh) 具备封堵止血功能的加强型支气管导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