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35277U -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35277U
CN219835277U CN202320321878.XU CN202320321878U CN219835277U CN 219835277 U CN219835277 U CN 219835277U CN 202320321878 U CN202320321878 U CN 202320321878U CN 219835277 U CN219835277 U CN 2198352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nular
ring segment
flange
shel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187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向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187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352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352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352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ket Se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佩戴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智能指环包括壳体和功能组件,壳体包括环形外壳和环形内壳,环形外壳与环形外壳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结构,环形外壳与环形内壳组装连接,且环形外壳与环形内壳之间形成有密封的容置空间;功能组件设置在容置空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指环,在组装过程中,一体成型结构的环形外壳和/或环形内壳不需要分体组装,装配较为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在需要维修或拆卸时,一体成型结构的环形外壳和/或环形内壳拆卸也较为方便,提高了维修效率。

Description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佩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智能指环一种常见的电子佩戴装置,其可以作为手表或交互指环使用。智能指环的壳体内需要组装相应的功能组件,所以智能指环的壳体通常需要分体加工并装配。目前,智能指环的壳体较为复杂,组装和拆洗都比较为困难,对组装和维修的效率影响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智能指环的壳体较为复杂,组装和拆洗都比较为困难,对组装和维修的效率影响较大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智能指环,包括:
壳体,包括环形外壳和环形内壳,所述环形外壳与所述环形外壳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环形外壳与所述环形内壳组装连接,且所述环形外壳与所述环形内壳之间形成有密封的容置空间;
功能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指环,环形外壳与环形内壳两者中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结构,在组装过程中,一体成型结构的环形外壳和/或环形内壳不需要分体组装,装配较为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在需要维修或拆卸时,一体成型结构的环形外壳和/或环形内壳拆卸也较为方便,且环形外壳与环形内壳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置空间,功能组件设置在容置空间内,在将环形外壳与环形内壳分离后,即可将功能组件裸露,从而可对功能组件进行维修,提高了维修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指环,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弹力波传感件,所述弹力波传感件与所述环形外壳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弹力波传感件用于感应用户向所述智能指环施加的触控手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与弹力波传感件连接的主控板,所述主控板设置在所述弹力波传感件面向所述环形内壳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壳包括第一环形主体,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连接有第一环形凸缘,所述第一环形凸缘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径向的外部,所述环形外壳包括第二环形主体,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连接有第二环形凸缘,所述第二环形凸缘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内部,所述第一环形主体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两者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环形主体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两者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环形主体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内,并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连接,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第一环形凸缘、第二环形主体以及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从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向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外部延伸;
和/或,沿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向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内部延伸;
和/或,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密封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外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环形内壳包括第一内环段和第二内环段,所述第一内环段与所述第二内环段沿所述环形内壳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沿所述环形内壳的周向,所述第一内环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内环段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且所述第一内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所述第二内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均与所述环形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内环段、第二内环段与所述环形外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环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内环段的对应端分别密封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内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所述第二内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均与所述环形外壳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环形内壳的周向,所述第一内环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环段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环形外壳包括第一外环段和第二外环段,所述第一外环段与所述第二外环段沿所述环形外壳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沿所述环形外壳的周向,第一外环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外环段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且所述第一外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所述第二外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均与所述环形内壳连接,所述第一外环段、第二外环段与所述环形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置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环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外环段的对应端分别密封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外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所述第二外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均与所述环形内壳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环形外壳的周向,所述第一外环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外环段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外壳包括第三环形主体,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三环形凸缘,所述第三环形凸缘沿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径向向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内部延伸,所述环形内壳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三环形凸缘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壳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两个环形凸起,分别为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凸起;
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第一侧边对应的所述第三环形凸缘为第一子凸缘,与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第二侧边对应的所述第三环形凸缘为第二子凸缘;
且所述第一环形凸起靠近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边并与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边的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环形凸起靠近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第二侧边并与第三环形主体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边缘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子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凸起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的一侧,所述第二子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凸起远离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凸起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沿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轴向彼此间隔设置;
和/或,所述第一子凸缘与所述第一环凸起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子凸缘与所述第二环形凸起密封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内壳与所述环形外壳通过卡扣固定连接,且所述环形内壳与所述环形外壳的连接位置设置有胶水密封固定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智能指环;
智能眼镜,所述智能指环与所述智能眼镜通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穿戴设备,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智能指环,与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智能指环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的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的智能指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智能指环的分体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智能指环的环形内壳与环形外壳的分体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所示的智能指环的壳体的剖视图;
图5示意性的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的智能指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所示的智能指环的分体示意图;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图5所示的智能指环的壳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8示意性的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的智能指环的爆炸图;
图9示意性的示出了图8所示的智能指环的结构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图9省略环形外壳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另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0的再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3示意性地示出了图9所示的智能指环的剖视示意图;
图1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的主控板的示意图;
图1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一些实施例的弹力波传感件的示意图;
图16示意性地示出了图8所示的智能指环的环形外壳的示意图;
图17示意性地示出了图8所示的智能指环的环形内壳的示意图;
图18示意性地示出了图8所示的智能指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A-A剖视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智能指环;
100、壳体;110、环形外壳;111、第三环形主体;112、第三环形凸缘;1121、第一子凸缘;1122、第二子凸缘;113、第二环形主体;114、第二环形凸缘;115、第一外环段;116、第二外环段;120、环形内壳;121、环形凸起;1211、第一环形凸起;1212、第二环形凸起;122、第一内环段;123、第二内环段;124、第一环形主体;125、第一环形凸缘;130、容置空间;131、第一空间;132、第二空间;
200、电池;
300、功能组件;310、主控板;311、第一板部;312、第二板部;320、弹力波传感件;321、镂空部;330、无线充电线圈;340、磁吸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2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智能指环10,包括壳体100和功能组件300。壳体100包括环形外壳110和环形内壳120,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外壳110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结构,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密封组装连接,且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之间形成有密封的容置空间130;功能组件300设置在容置空间130内。
其中,壳体100围设成能够容纳手指的佩戴空间,具体的,佩戴空间位于环形内壳120的内侧。佩戴空间与人体的手指适配,基于美观及舒适性等方面的考虑,佩戴空间一般设置为圆形,相应的,环形外壳110和环形内壳120通常也为圆形。
功能组件300是智能指环10中实现特定功能的构件,其至少包括实现智能控制的构件,例如,主控板310即主控板310、传感元件等。在可无线充电的智能指环10中,其还可以包括无线充电线圈330等。
智能指环10还可以包括电池200,电池200用于为功能组件300中需用电的构件提供电能。电池200可以是可充电电池200,也可以是不可充电的电池200。由于智能指环10的耗电量较大,通常可使用电池200选用可充电电池200,具体可以是锂电池200。
其中,一体成型结构指的是构件是一个整体,其不需要多个部件拼接或连接,具体可以是注塑一体成型或模压一体成型等。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智能指环10,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两者中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结构,在组装过程中,一体成型结构的环形外壳110和/或环形内壳120不需要分体组装,装配较为简单,提高了装配效率;在需要维修或拆卸时,一体成型结构的环形外壳110和/或环形内壳120拆卸也较为方便,且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之间形成密封的容置空间130,功能组件300设置在容置空间130内,在将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分离后,即可将功能组件300裸露,从而可对功能组件300进行维修,提高了维修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环形外壳110和环形内壳12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方式。下面具体给出三种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环形内壳120包括第一环形主体124,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一侧边连接有第一环形凸缘125,第一环形凸缘125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径向的外侧。环形外壳110包括第二环形主体113,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二侧边连接有第二环形凸缘114,第二环形凸缘114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径向的内侧。第一环形主体124套设于第二环形主体113内,并与第二环形主体113间隔设置,第一环形凸缘125与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一侧边组装连接,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第二环形凸缘114组装连接。第一环形主体124、第一环形凸缘125、第二环形主体113以及第二环形凸缘114之间限定出容置空间130。其中,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一环形凸缘125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为一体成型结构。
其中,第一环形凸缘125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径向的外侧,使得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可以与第一环形凸缘125连接,具体的,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一侧边与第一环形凸缘125在第一环形主体124外侧的部分连接。第二环形凸缘114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径向的内侧,使得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二侧边可以与第二环形凸缘114组装连接,具体的,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第二环形凸缘114的位于第二环形主体113内侧的部分连接。
第一环形凸缘125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径向的外侧,具体可以是,第一环形凸缘125的中部与第一环形主体124的第一侧边连接,这样第一环形凸缘125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沿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径向,第一环形凸缘125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向第一环形主体124的外部延伸,即,第一环形凸缘125仅具有位于第一环形主体124外侧的部分。
第二环形凸缘114至少部分延伸至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径向的内侧,具体可以是,第二环形凸缘114的中部与第二环形主体113的第二侧边连接,这样第二环形凸缘114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沿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径向,第二环形凸缘114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二侧边向第二环形主体113的内部延伸,即第二环形凸缘114仅具有位于第二环形主体113的部分。
其中,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和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二侧边是第一环形主体124在轴向的两端的侧边,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和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二侧边均沿环形内壳120的周向延伸一圈。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和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二侧边是第二环形主体113在轴向的两端的侧边,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和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二侧边均沿环形外壳110的周向延伸一圈。
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一环形凸缘125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一环形凸缘125两者一体成型,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两者一体成型。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一环形凸缘125可以是注塑一体成型,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也可以是注塑一体成型。
在本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环形内壳120的纵截面(沿环形内壳120的轴向剖开的截面)和环形外壳110的纵截面(沿环形外壳110的轴向剖开的截面)均呈L型,如图4所示,两个L型结构对合形成一个纵截面大致为矩形的容置空间130,该容置空间130沿壳体100的周向设置一圈。
本第一实施例中的智能指环10的壳体100仅存在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之间的连接缝隙(该连接缝隙为环形)和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一环形凸缘125之间的连接缝隙(该连接缝隙为环形),连接缝隙较少,更加便于密封,该设计可保证外观一体整洁,且一体内环可提升佩戴舒适度。
可选的,第一环形凸缘125与第二环形主体113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密封连接。
可选的,第一环形主体124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第二环形凸缘114密封连接。
具体的,在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之间的连接缝隙(该连接缝隙为环形)和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一环形凸缘125之间的连接缝隙(该连接缝隙为环形)处,可以使用卡扣配以点胶实现固定,且可满足防水防尘功能,
其中,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之间可通过卡扣连接,具体可以是第一环形主体124的第二侧边的端面上设置有卡扣,第二环形凸缘114面向第一环形主体124的一侧设置有卡扣,卡扣插接至卡槽内,实现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二环形凸缘114的相对固定。同时在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之间点胶,以使两者之间通过胶水进一步固定,并可形成胶水密封固定层,起到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
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一环形凸缘125也可通过卡扣配合点胶的方式连接,具体设计结构可与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二环形凸缘114之间的配合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如图4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环形主体124与第一环形凸缘125相互垂直设置,第二环形主体113与第二环形凸缘114相互垂直设置,第一环形凸缘125与第二环形凸缘114相互平行设置。
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8至图20所示,环形外壳110为一体成型结构,环形内壳120包括第一内环段122和第二内环段123,第一内环段122与第二内环段123沿环形内壳120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沿环形内壳120的周向,第一内环段122的两端与第二内环段123的两端分别对应组装连接,第一内环段122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第二内环段123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环形外壳110组装连接,第一内环段122、第二内环段123与环形外壳110之间限定出容置空间130。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沿环形内壳120的周向,第一内环段122的两端与第二内环段123的两端分别对应密封组装连接,第一内环段122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第二内环段123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环形外壳110密封组装连接。
其中,第一内环段12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内环段123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一内环段122与第二内环段123之间的连接具体可以是,第一内环段122沿周向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卡槽,第二内环段123两端端面上设置有卡扣,对应端的卡扣与卡扣配合卡接,同时,在第一内环段122与第二内环段123的连接缝隙之间点胶,以使两者之间通过胶水进一步固定,并可形成胶水密封固定层,起到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同理,第一内环段122与外环壳体100的连接以及第二内环段123与外环壳体100的连接也采用相同的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沿壳体100的周向,可将第一内环段122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内环段123的长度。
环形内壳120拆分大小两部分,即第一内环段122和第二内环段123,第一内环段122和第二内环段123均可采用塑料材质。在实际组装时,可利用塑胶弹性先组装第一内环段122至环形外壳110内,然后再组装第二内环段123,然后通过卡扣配合点胶等方式密封第一内环段122和第二内环段123与环形外壳110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一内环段122和第二内环段123之间的缝隙,保证了产品外观的一体性。
本第二实施例的智能指环10的壳体100,装配完成后仅存在环形内壳120与环形外壳110之间的连接缝隙以及第一内环段122与第二内环段123之间的连接缝隙,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的外观缝隙较少,可实现更高级别的防水防尘,且该设计可保证环形外壳110一体性,实现最优外观。并且,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组装更简易,便于返修。
在本第二实施例中,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30。
具体的,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环形内壳120包括第四环形主体和第四环形凸缘,第四环形主体所形成的环形面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00的轴向一致,第四环形主体的在轴向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第四环形凸缘,第四环形凸缘位于第四环形主体的侧边的外侧(第四环形主体面向环形外壳110的一侧),且沿壳体100的径向向外延伸。环形外壳110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四环形凸缘连接,环形外壳110、第四环形凸缘、第四环形主体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30。
其中,由于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内壳120分为第一内环段122和第二内环段123,这样,第四环形主体包括第一内环段122的主体部和第二内环段123的主体部,第四环形凸缘包括第一内环段122的凸缘部和第二内环段123的凸缘部,第一内环段122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内环段123为一体成型结构。
第四环形主体与第四环形凸缘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即环形内壳120为一体构造。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参照图7所示,环形内壳120包括第三环形主体111,第三环形主体111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三环形凸缘112,第三环形凸缘112沿第三环形主体111的径向向第三环形主体111的内部延伸,环形内壳120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三环形凸缘112密封连接。
具体的,如图7、8、图16和图17所示,环形外壳110包括第三环形主体111和第三环形凸缘112,第三环形主体111所形成的环形面的延伸方向与壳体100的轴向一致,第三环形主体111的在轴向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三环形凸缘112。第三环形凸缘112位于第三环形主体111的侧边的内侧(第三环形主体111面向环形内壳120的一侧),且沿壳体100的径向向内延伸。环形内壳120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三环形凸缘112连接,环形内壳120、第三环形凸缘112、第三环形主体111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30。其中,第三环形主体111与第三环形凸缘1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通过环形内壳120和环形外壳110均设置有环形凸缘的方式,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30。本实施例主要以环形外壳110具有第三环形凸缘112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环形内壳12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两个环形凸起121,两个环形凸起121分别对应环形内壳120的轴向的两侧边设置,且环形凸起121与环形内壳120的轴向的对应侧边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隙,沿壳体100的轴向,第三环形主体111的轴向两侧边的第三环形主体111分别密封组装在两环形凸起121相互背离的一侧,且分别与对应的环形凸起121密封连接。
具体而言,如图8、图16至图20所示,配合于环形外壳110设置有第三环形凸缘112的方式,环形内壳120的外壁面上设置有环形凸起121。具体的,环形内壳120的外壁面沿轴向的两侧边分别设置一个环形凸起121。每个环形凸起121沿环形内壳120的周向延伸。
为了便于描述,定义第三环形主体111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与第三环形主体111的第一侧边对应的第三环形凸缘112为第一子凸缘1121,与第三环形主体111的第二侧边对应的第三环形凸缘112为第二子凸缘1122。两个环形凸起121分别为第一环形凸起1211和第二环形凸起1212。
如图7所示,第一环形凸起1211与第二环形凸起1212沿第三环形主体111的轴向彼此间隔设置,且第一环形凸起1211靠近第三环形主体111的第一侧边并与第三环形主体111的第一侧边的边缘间隔设置,第二环形凸起1212靠近第三环形主体111的第二侧边并与第三环形主体111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边缘间隔设置。第一子凸缘1121设置在第一环形凸起1211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凸起1212的一侧,并与第一环形凸起1211密封连接,第二子凸缘1122设置在第二环形凸起1212远离第一环形凸起1211的一侧,并与第二环形凸起1212密封连接。即,每个环形凸起121与环形内壳120对应的轴向侧边之间具有安装间隙,第三环形凸缘112安装在对应侧边的安装间隙内并与环形内壳120的外壁面以及环形凸起121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环形凸起121与环形凸缘的配合,可以起到较好的密封效果,并可以辅助定位环形内壳120与环形外壳110之间的连接位置,并与环形内壳120与环形外壳110对齐连接。
第三实施例:
如图5至图7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环形内壳120为一体成型结构,环形外壳110包括第一外环段115和第二外环段116,第一外环段115与第二外环段116沿环形外壳110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沿环形外壳110的周向,第一外环段115的两端与第二外环段116的两端分别对应组装连接,第一外环段115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第二外环段116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环形内壳120组装连接,第一外环段115、第二外环段116与环形内壳120之间限定出容置空间130。
在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第一外环段115的两端与第二外环段116的两端分别对应密封组装连接,第一外环段115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第二外环段116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环形内壳120密封组装连接。
其中,第一外环段115为一体成型结构,第二外环段116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本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外环段115与第二外环段116可通过卡扣配合点胶的方式连接。第一外环段115与第二外环段116之间的连接具体可以是,第一外环段115沿周向的两端端面上设置有卡槽,第二外环段116两端端面上设置有卡扣,对应端的卡扣与卡扣配合卡接,同时,在第一外环段115与第二外环段116的连接缝隙之间点胶,以使两者之间通过胶水进一步固定,并可形成胶水密封固定层,起到较好的防水防尘效果。同理,第一外环段115与内环壳体100的连接以及第二外环段116与内环壳体100的连接也采用相同的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沿环形外壳110的周向,可将第一外环段115的长度设置为大于第二外环段116的长度。
本第二实施例的智能指环10的壳体100,装配完成后仅存在环形内壳120与环形外壳110之间的连接缝隙以及第一外环段115与第二外环段116之间的连接缝隙,通过卡扣连接配合点胶的方式,且可满足防水防尘功能,该设计可保证内环一体性,可提升佩戴舒适度。
在本第三实施例中,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30的形成可参照第二实施例实现,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给出一种功能组件300的具体布置方式,该功能组件300的布置方式可用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的任何一个。为了便于描述,主要以功能组件300应用于第二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8至图20所示,容置空间130包括沿壳体100的周向依次设置的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电池200设置成与第一空间131适配的弧形状,电池200设置在第一空间131内,并与第一空间131对应的环形内壳120和环形外壳110均贴合设置。功能组件300设置在第二空间132内,电池200与功能组件300连接。
容置空间130是一个密封空间。环形外壳110与环形内壳120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配合形成容置空间130。
第一空间131和第二空间132可以首尾相邻的空间,即环形的容置空间130沿周向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为第一空间131,另一个区域为第二空间132。
沿壳体100的周向,电池200设置成与第一空间131的延伸形状适配的弧形状,可以理解为,电池200与第一空间131在壳体100的周向方向的延伸弧度相同,即为相同弧度的弧形状。沿壳体100的径向,电池200的厚度与第一空间131的尺寸适配,可理解为电池200沿壳体100径向的厚度与第一空间131沿壳体100径向的尺寸相同或略小,使得电池200安装至第一空间131后,通常不会在电池200的厚度方向上再安装其他构件。
进一步地,可将电池200沿壳体100的轴向的宽度设置为与第一空间131在轴向方向的宽度一致,这样,可尽可能利用第一空间131的轴向方位的空间。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智能指环10,壳体100形成了环形的容置空间130,使得壳体100在周向的任意位置均可用于容置相应的构件,合理利用了壳体100的周向空间,有利于壳体100在径向上的厚度的降低。沿壳体100的周向,电池200设置成与第一空间131的延伸形状适配的弧形状,这样可以将电池200占用的空间向壳体100的周向方向扩展,避免电池200占用较多径向空间;电池200可独立设置于第一空间131内,且功能组件300设置在第二空间132内,功能组件300不会占用电池200所在的第一空间131的厚度,电池200也不会占用功能组件300所在的第二空间132的厚度,有利于降低容置空间130的厚度,相应的降低了壳体100的厚度,减少了壳体100的耗材和重量,使得佩戴智能指环10时挤压手指的力度降低,提高了舒适性。
智能指环10的厚度通常实际仅取决于电池200厚度,本实施方式将电池200的体积更多的分散在壳体100的周向上,使得智能指环10可采用厚度小的电池200,降低了智能指环10的厚度。具体的,电池200可以是长度较大的柔性电池。
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图10至图13所示,功能组件300包括主控板310和与主控板310连接的弹力波传感件320,弹力波传感件320与第二空间132对应的环形外壳110的内壁面连接,主控板310设置在弹力波传感件320面向环形内壳120一侧。弹力波传感件320用于感应用户向智能指环10施加的触控手势。
其中,弹力波传感件320具体可通过粘结的方式连接在环形外壳110的内壁面上。
弹力波传感件320可以是集成了弹力波传感元件(弹力波传感元件也可理解为弹力波传感器)的电路板。弹力波传感件320用于实现触摸(Touch)功能,即弹力波传感件320用于感应用户向智能指环10施加的触控手势,实现用户与智能指环10的人机交互。具体的,第二空间132对应的环形外壳110可以形成触控区,弹力波传感件320设置为捕获触控区被触摸产生的弹性波时产生电信号,并将电信号发送给主控板310,主控板310获取弹性波传感件生成的电信号并进行识别,在触摸操作被识别为预设的触控手势时,主控板310执行触控手势对应的控制指令。
例如,智能手环作为智能手表使用时,弹力波传感件320可以用于感应屏幕开关的触控手势。再例如,智能手环作为AR(即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AR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眼镜或VR(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虚拟现实技术)眼镜的交互指环使用时,弹力波传感件320可以用于感应用户向智能指环10施加的对AR眼镜或VR眼镜的声量调节的触控手势、AR眼镜或VR眼镜开关的触控手势等。
以智能指环10用于AR眼镜为例,并可以控制AR眼镜的开关为例,大致说明弹性波传感件及主控板310的工作原理。AR眼镜处于接通电源但是关机的状态下,触碰(或触摸)智能指环10的触控区,触控区对应的环形外壳110产生弹性波,弹性波传感件捕获该弹性波时产生电信号,主控板310获取该电信号并识别为开机的触控手势,主控板310执行开机的控制指令,控制AR眼镜开机;在AR眼镜处于开机的状态下,触碰(或触摸)智能指环10的触控区,触控区对应的环形外壳110产生弹性波,弹性波传感件捕获该弹性波时产生电信号,主控板310获取该电信号并识别为关机的触控手势,主控板310执行关机的控制指令,控制AR眼镜关机。
本实施例的智能指环10使用弹力波传感件320实现智能指环10与用户的交互,替代了传统机械按键及电容触控(电容触控所对应的触控区无法使用金属材质等导电材质)的方式,环形外壳110可以是金属壳,具体材质可以是金、银、铜、不锈钢等,其材质较为坚硬,所以采用金属壳的厚度可比塑胶等材质更薄,可降低智能指环10的厚度。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方式的环形内壳120可采用采用塑胶材料,环形外壳110可采用金属材料,即,环形内壳120为塑料壳,环形外壳110为金属外壳。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8、图10至图13、图14和图15所示,弹力波传感件320和主控板310设置成与第二空间132的延伸方向一致的弧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弹力波传感件320和主控板310设计为弧形,可以利用第二空间132在壳体100的周向方向的空间,有利于智能指环10的薄化设计。
具体的,为了便于弹力波传感件320的设置,弹力波传感件320可包括弹力波柔性电路板(弹性波PFC,PFC即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是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弹力波柔性电路板可大致理解为集成了弹力波传感元件以及相关电路的柔性电路板。由于弹力波柔性电路板具有柔性,其可以更好的适配于第二空间132的弧形。
主控板310也可以是柔性电路板。为了保证安装主控板310的安装强度及稳定性,主控板可以采用软硬结合板。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智能指环10为可无线电充电的手环,功能组件300还包括用于对电池200充电的无线充电线圈330,弹力波柔性电路板上设置有镂空部321,镂空部321沿壳体100的径向贯通弹力波柔性电路板的相对两面,无线充电线圈330设置于镂空部321内,并连接于主控板310上。
其中,无线充电线圈330用于实现电池200的无线充电。
如图8和图15所示,弹力波柔性电路板呈框型设计,此时可将无线充电线圈330放置于挖空区域,使两者置于同一曲面,省去厚度空间影响。
无线充电线圈330可通过多种方式连接至主控板310上,为了便于安装。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实施例中,功能组件300还包括磁吸件340,磁吸件340对应镂空部321设置,无线充电线圈330通过磁吸件340吸附于主控板310上。
具体的,如图8、图10、图12、图13和图14所示,磁吸件34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磁吸件340沿壳体100的周向间隔设置,每个磁吸件340吸附在主控板310与无线充电线圈330之间,并将两者吸附固定,每个磁吸件340贯穿在镂空部321内。
磁性件具体可以是磁铁,磁铁可以是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形状。
为了进一步降低智能指环10的厚度(沿壳体100的径向的尺寸),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图10、图12、图13和图14所示,主控板3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板部311和第二板部312,第一板部311沿壳体100的径向的厚度小于第二板部312沿壳体100的径向的厚度,第一板部311与镂空部321对应设置,磁吸件340设置于第一板部311上。
第一板部311和第二板部31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第一板部311和多个第二板部312间隔交替设置并连接为一体,通常第一板部311的数量可以与磁吸件340的数量一致,例如,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磁吸件340的数量是两个,第一板部311也设置为两个,两个磁吸件340与两个第一板部311一一对应设置。
本实施例通过将主控板310设置为厚度不同的第一板部311和第二板部312,厚度较小的第一板部311为磁吸件340的设置提供了空间,省去了磁吸件340对厚度空间的影响。
具体的,可将第一板部311设置为软于第二板部312,即第一板部311的柔性大于第二板部312的柔性,换言之,可将第一板部311设置为软板部,第二板部312设置为硬板部。主控板310的重要部件,或较大部件可均集成在第二板部312即硬板部上,软板部可仅设置较小构件或电路等。
通过主控板310设置为软硬结合板,可以在保证安装主控板310的安装强度及稳定性的情况下,使得主控板310能够与第二空间132适配。
需要说明是是,环形内壳120的材质也可以是金属材质,环形外壳110根据需要也可选用塑料等材质,本实施方式不做严格限定。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只能指环既能兼顾外观,又能简化拆件方式,使组装更简单,且便于拆解反修。
本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智能眼镜和本实施方式上述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指环10,智能指环10与智能眼镜通讯连接。
智能眼镜具体可以是AR眼镜、VR眼镜、MR眼镜等,智能眼镜应当能够接受智能指环10的主控板310发出的控制指令,从而根据控制指令执行相应的控制操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包括环形外壳和环形内壳,所述环形外壳与所述环形外壳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环形外壳与所述环形内壳组装连接,且所述环形外壳与所述环形内壳之间形成有密封的容置空间;
功能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功能组件包括弹力波传感件,所述弹力波传感件与所述环形外壳的内壁面连接,所述弹力波传感件用于感应用户向所述智能指环施加的触控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组件还包括与弹力波传感件连接的主控板,所述主控板设置在所述弹力波传感件面向所述环形内壳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内壳包括第一环形主体,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连接有第一环形凸缘,所述第一环形凸缘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径向的外侧,所述环形外壳包括第二环形主体,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连接有第二环形凸缘,所述第二环形凸缘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内侧,所述第一环形主体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两者一体成型,和/或,所述第二环形主体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两者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环形主体套设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内,并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连接,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第一环形凸缘、第二环形主体以及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置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从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向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外部延伸;
和/或,沿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径向,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向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内部延伸;
和/或,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与所述第二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一侧边密封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环形主体的轴向的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密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外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环形内壳包括第一内环段和第二内环段,所述第一内环段与所述第二内环段沿所述环形内壳的周向依次设置,且沿所述环形内壳的周向,所述第一内环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内环段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且所述第一内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所述第二内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均与所述环形外壳连接,所述第一内环段、第二内环段与所述环形外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置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环形内壳的周向,所述第一内环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内环段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内壳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环形外壳包括第一外环段和第二外环段,所述第一外环段与所述第二外环段沿所述环形外壳的周向依次设置,沿所述环形外壳的周向,第一外环段的两端与所述第二外环段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且所述第一外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以及所述第二外环段的轴向的两侧边均与所述环形内壳连接,所述第一外环段、第二外环段与所述环形内壳之间限定出所述容置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环形外壳的周向,所述第一外环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外环段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外壳包括第三环形主体,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有第三环形凸缘,所述第三环形凸缘沿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径向向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内部延伸,所述环形内壳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三环形凸缘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智能指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内壳的外壁面上设置有两个环形凸起,分别为第一环形凸起和第二环形凸起;
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轴向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第一侧边对应的所述第三环形凸缘为第一子凸缘,与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第二侧边对应的所述第三环形凸缘为第二子凸缘;
所述第一环形凸起靠近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边并与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所述第一侧边的边缘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环形凸起靠近所述第三环形主体的第二侧边并与第三环形主体的所述第二侧边的边缘间隔设置;
所述第一子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凸起远离所述第二环形凸起的一侧,所述第二子凸缘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凸起远离所述第一环形凸起的一侧。
1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指环;
智能眼镜,所述智能指环与所述智能眼镜通讯连接。
CN202320321878.XU 2023-02-24 2023-02-24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2198352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1878.XU CN219835277U (zh) 2023-02-24 2023-02-24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1878.XU CN219835277U (zh) 2023-02-24 2023-02-24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35277U true CN219835277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301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1878.XU Active CN219835277U (zh) 2023-02-24 2023-02-24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352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10185B (zh) 移动终端
JP4344639B2 (ja) 押圧操作型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US2015024551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hysical key
CN110727358B (zh) 功能模块化的触控笔
US9480318B2 (en) Ring-shaped cover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12011236A1 (ja)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CN205547676U (zh) 可穿戴设备及智能手环
CN106415449A (zh) 位置指示器
CN110431829B (zh) 移动终端
CN106098445A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KR20190067872A (ko) 와치타입 단말기
TW201637376A (zh) 具有可替換功能單元的模組化穿戴式智慧帶
JP2001167651A (ja) 電子情報機器
CN105225872A (zh) 一种按键结构及电子设备
KR20210021657A (ko) 도전성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9835277U (zh) 智能指环及可穿戴设备
KR20150108236A (ko) 이동 단말기
JP2000105285A (ja) 携帯型電子時計のアンテナ構造
KR20210003410A (ko) 도전성 연결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9679936U (zh) 智能指环及电子设备
CN111512245B (zh) 包括接触构件的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11208292U (zh) 穿戴式监护仪及其按键结构
US20080125193A1 (en) Input apparatus and mobile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10783996B (zh) 一种兼容无线充电与有线充电的腕戴设备
JP2006284235A (ja) 腕装着型の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