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3896U -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3896U
CN219823896U CN202223292179.1U CN202223292179U CN219823896U CN 219823896 U CN219823896 U CN 219823896U CN 202223292179 U CN202223292179 U CN 202223292179U CN 219823896 U CN219823896 U CN 2198238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wage
layer
water
tank
r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921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年夫喜
姚晓敏
王兴召
董恩川
张祥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Hubei Provincial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2232921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38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38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38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它包括调节池、净化池、过滤池、以及清水池;所述净化池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植物栽培层、吸附层和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多孔隔板;所述过滤池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介质过滤层和汇水通道腔,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多孔隔板,所述汇水通道腔顶端设置有动力曝气室。本实用新型一体化组合式装置,可实现工厂预制、现场安装,能够将溢流口雨污就地生态截污并逐级净化水质,从源头消减进入河流、湖泊的水污染负荷,具有治污效率高、低影响度、低能耗、自动平衡调节、运行简单方便、建造成本低、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少等治理优势。

Description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雨污溢流口对周围河流、湖泊水体污染的影响尤为突出,雨污溢流直排往往是引起河湖水体黑臭现象或富营养化污染的主要原因。
虽然很多地方已将大部分排污口进行了截污纳管改造,但老旧城区规划落后,排水体制陈旧,导致雨污混接、错接的合流排口仍然存在;加之遇上周边商业发达,居民建筑物密布,开展截污、雨污分流工程多不具备场地条件,使得截污纳管的工作推进相当困难。尤其在雨季,超出纳污管流量、截流井容量的剩余雨污则通过混排、溢流形式进入周围地表水域,将较高浓度的污染物包括悬浮物(SS)、有机物、氮磷营养盐等排入水体,污染物的富集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
对周围水体特别是溢流口附近水域造成污染,严重的可造成受纳水体发黑发臭,成为黑臭水体,丧失水体生态功能。
随着人们对水环境污染认识的不断深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入河湖的溢流口雨污治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针对入河湖水体的溢流口污染治理,目前并无特别有效的应对措施与处理手段。中国专利“一种河道雨污溢流口预处理系统”(申请公布号CN107986577A)解决初级雨水、雨污混流水的水质中悬浮物的问题,初步降低雨污溢流口溢流水体的SS与浊度指标,而对溢流水体中其它的重要污染物如氮磷营养盐、COD、有机物等指标无法有效去除,溢流口的雨污依然能加剧河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
另外,针对合流制溢流口的雨污治理,有些地方采取就地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站方式进行净化处理,水达标出后再排入受纳水体。该方法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指标可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削减了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但建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具有如下缺点:第一,对水体周边环境的扰动较大;第二,对土地侵占较多;第三,动力能耗较高;第四,投资及其运行费用较大;第五,对管理人员专业要求也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将溢流口雨污就地生态截污并逐级净化水质,从源头消减进入河流、湖泊的水污染负荷,具有治污效率高、低影响度、低能耗、自动平衡调节、运行简单方便、建造成本低、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少等治理优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一种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包括置于雨污溢流口下方的调节池,所述调节池依次串联有净化池、过滤池和清水池,其特别之处在于:
所述调节池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污口,所述调节池靠近净化池侧壁上部连通有第一出水管;
所述净化池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植物栽培层、吸附层和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多孔隔板;所述植物栽培层顶端铺装有多孔盖板,所述多孔盖板孔内设置有用于种植湿生绿色植物的定植篮,所述定植篮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湿生绿色植物和截留污水中胶体颗粒的栽培基质,所述定植篮下端设置有用于吸收和转化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植物根系层,所述第一出水管穿插植物根系层;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若干根上下悬挂的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每根所述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外周附着有用于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所述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包括膜外的好氧层、膜中的兼氧层、以及膜内的厌氧层,每根所述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末端设置有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所述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内部填充有用于固定微生物膜的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底端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底端还设置有第二排污口,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靠近过滤池侧壁底端连通有出水孔;
所述过滤池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介质过滤层和汇水通道腔,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多孔隔板,所述汇水通道腔顶端设置有动力曝气室;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底端设置有第三排污口,所述出水孔连通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所述汇水通道腔内部填充有卵石,所述汇水通道腔靠近清水池侧壁中部连通有第二出水管;所述动力曝气室内部设置有增氧泵,所述增氧泵与曝气装置连接,所述动力曝气室顶端设置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通气孔;
所述清水池靠近外界侧壁上部连通有第三出水管。
进一步地,所述定植篮内部的湿生绿色植物包括美人蕉、风车竹、万年青、龟背竹、鸢尾、菖蒲、水葱,所述栽培基质包括粒径2~4mm的石英砂和沸石混合物,所述植物根系层包括上层的硬质多孔陶粒和下层的火山石,且硬质多孔陶粒和火山石的粒径均为8~12mm;所述吸附层包括上层的中空纤维球和下层的柱状多孔活性炭,且中空纤维球的粒径为3~5mm,柱状多孔活性炭的粒径为3~5mm;所述出水孔沿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侧壁间隔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包括若干根上下悬挂的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每根所述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外周附着有用于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所述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包括膜外的好氧层、膜中的兼氧层、以及膜内的厌氧层,每根所述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末端设置有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所述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内部填充有用于固定微生物膜的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底端设置有曝气装置;所述介质过滤层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无烟煤层、锰砂层、活性炭颗粒层和石英砂层,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用于截留细小悬浮物颗粒、或细小胶体的截留网;所述第二出水管沿汇水通道腔侧壁间隔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无烟煤层包括粒径2~4mm的无烟煤,所述锰砂层包括粒径1.5~3mm的锰砂,所述活性炭颗粒层包括粒径1.2~2mm的活性炭,所述石英砂层包括粒径0.8~1.5mm的石英砂,所述截留网为网孔0.8~1mm的不锈钢丝或无纺布。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池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沉降格和第二沉降格,所述第一沉降格与第二沉降格之间连通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连通管,所述第一排污口均匀分布在第一沉降格和第二沉降格底端,所述第一出水管沿第二沉降格侧壁间隔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通管位于第一沉降格和第二沉降格中部位置、且倾斜向上布置,所述连通管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
进一步地,所述清水池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格档和第二格档,所述第一格档和第二格档之间连通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虹吸管,所述第三出水管沿第二格档侧壁间隔布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虹吸管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排污口、第二排污口和第三排污口均呈倒锥状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埋于地表之下,所述第一排污口、第二排污口和第三排污口均外接吸泥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低影响度、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充分采用高低位错层设计,结合岸上与岸边、水上与水下的空间生态位,原位就地处理,依靠水体自身重力作用由高至低自然流动,减少动力提升环节,节约能耗;
2、系统自动平衡调节、运行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人工培养建立的微生态平衡系统对溢流口雨污自动完成自净处理,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系统运行过程中无需投加特定化学品,也无需专人看管,减少因人为错误操作造成系统运行不正常的可能性,故障点较少,运营维护简单方便;
3、依靠物理、化学、生物多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染,治污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根据溢流口雨污可生化性好的水质特点,将人工湿地工艺与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机结合,依靠互生作用及协同效应,通过沉降分离、植物吸收转化、截留吸附、及代谢降解等共同作用对溢流口污水中污染物进行持续净化,并改善水动力,提升水体复氧效率,优化水体生物种群结构,富集活性微生物,进一步增强生物转化与代谢降解能力,增强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能力,脱氮除磷效果显著,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及悬浮物(SS)等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均可达到80%以上,对废水中氨氮(NH3-N)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对污染物去除效率高;
4、建造成本少,运行费用低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连贯,为一体化组合式装置,可实现工厂预制、现场安装,大大减少现场劳动强度及故障发生率,可埋于地表之下,也可置于地面之上,操作简单,维护方便,有较高的性价比;同时系统充分利用了雨污中自然存在的各级营养源,无需额外投加药物,充分利用污泥回流作用减少污泥量,避免填料堵塞,减少填料更换频次,而且所产生的污泥主要成分是微生物活性污泥,无毒无害,可就近填埋或用于沿岸绿化,节省运营维护费用,减少了周期性投资;
5、安全、环保
本实用新型全部采用环保材料建设,原材料天然,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微生物活性污泥、原生动物及天然填料基质共同构建成具有高效降解污染物功能的生物膜反应器系统,不存在易燃易爆风险,不添加化学药剂,无需人工专门清理,日常运行时不产生臭气及噪声等二次污染;
6、生态景观效果明显,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本实用新型融合了生态景观设计理念,采用湿生绿色植物的组合搭配,营造水体绿色自然景观,生态效益高,在净化水污染、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绿化效果和观赏价值,既具有生物吸收并持续降解环境污染物的环保功能,又突出了绿色植物的环境景观绿化效果,与河道、湖泊周围的自然生态景观相得益彰;
本实用新型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为一体化组合式装置,可实现工厂预制、现场安装,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将溢流口雨污就地生态截污并逐级净化水质,从源头消减进入河流、湖泊的水污染负荷,具有治污效率高、低影响度、低能耗、自动平衡调节、运行简单方便、建造成本低、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少等治理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的正向剖视结构图;
图中:调节池1、净化池2、过滤池3、清水池4、曝气装置5;
调节池1包括:第一排污口1-1、第一出水管1-2、第一沉降格1-3、第二沉降格1-4、连通管1-5;
净化池2包括:植物栽培层2-1、吸附层2-2、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第一多孔隔板2-4、第二排污口2-5、出水孔2-6;
植物栽培层2-1包括:多孔盖板2-11、定植篮2-12(图中未标出)、栽培基质2-13、植物根系层2-14;
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包括: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2-32(图中未标出)、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2-33;
过滤池3包括: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介质过滤层3-2、汇水通道腔3-3、动力曝气室3-4、第二多孔隔板3-5、第三排污口3-6、第二出水管3-7;
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包括: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3-11、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图中未标出)、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
介质过滤层3-2包括:无烟煤层3-21、锰砂层3-22、活性炭颗粒层3-23、石英砂层3-24、截留网3-25;
动力曝气室3-4包括:增氧泵3-41、通气孔3-42(图中未标出);
清水池4包括:第三出水管4-1、第一格档4-2、第二格档4-3、虹吸管4-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根据溢流口雨污可生化性好(BOD/COD>0.3)的水质特点,设计本实用新型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该装置为用于入河湖溢流口雨污的原位生态截污并就地深度处理的组合式一体化生物治污设施,呈箱式堤坝结构。其包括置于雨污溢流口下方的调节池1,所述调节池1依次串联有净化池2、过滤池3和清水池4,所述调节池1、净化池2、过滤池3和清水池4底端均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该装置可埋于地表之下也可置于地面之上,整个装置可采用砼结构、钢结构或PE材质焊接制作,自成一体,结构紧凑。
本实用新型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大小与所要处理的雨污水量相匹配,本实施例中设计处理水量为10m3/h,调节池1长宽高为200cm×250cm×180cm,净化池2长宽高为400cm×250cm×180cm,过滤池3长宽高为300cm×250cm×180cm,清水池4长宽高为100cm×250cm×180cm。
所述调节池1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污口1-1,所述调节池1靠近净化池2侧壁上部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2,出水经第一出水管1-2自流进入净化池2上部分。
具体地,所述调节池1进水端与外部纳污围堰(槽)相连接,所述第一出水管1-2距离调节池1顶端30cm,直径为100mm,所述第一排污口1-1呈倒锥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调节池1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沉降格1-3和第二沉降格1-4,所述第一沉降格1-3与第二沉降格1-4之间连通有4个在宽度方向间隔布置的连通管1-5,所述第一排污口1-1分别置于第一沉降格1-3和第二沉降格1-4底端,所述第一出水管1-2具有4个,沿第二沉降格1-4侧壁的宽度方向间隔布置。
所述连通管1-5直径为100mm,位于第一沉降格1-3和第二沉降格1-4中部位置、且倾斜向上布置,每个所述连通管1-5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
所述净化池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层的植物栽培层2-1、第二层的吸附层2-2和第三层的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多孔隔板2-4。所述第一多孔隔板2-4为不锈钢网丝或无纺布的多孔PE隔板。
所述植物栽培层2-1高度约为60cm,其顶端铺装有多孔盖板2-11,多孔盖板2-11各孔径大小均一。所述多孔盖板2-11孔内牢固放置有用于种植湿生绿色植物的定植篮2-12,湿生绿色植物露于地面之上,所述定植篮2-12与多孔盖板2-11孔径大小相配套。所述定植篮2-12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湿生绿色植物和截留污水中胶体颗粒的栽培基质2-13,所述定植篮2-12下端设置有用于吸收和转化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植物根系层2-14,所述第一出水管1-2水平、均匀穿插植物根系层2-14,作为布水管均匀进水。
优选地,所述定植篮2-12内部的湿生绿色植物包括美人蕉、风车竹、万年青、龟背竹、鸢尾、菖蒲、水葱,所述栽培基质2-13包括粒径2~4mm的石英砂和沸石混合物,石英砂和沸石按照重量比1:1组成,起到固定湿生绿色植物和截留污水中胶体颗粒的作用。所述植物根系层2-14包括上层的硬质多孔陶粒和下层的火山石,且硬质多孔陶粒和火山石的粒径均为8~12mm,硬质多孔陶粒和火山石按照重量比1:1组成,湿生绿色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在植物根系层2-14中,使硬质多孔陶粒和火山石不易被堵塞。相邻种植的湿生植物生长互不相影响,植物根系在陶粒与火山之间延伸的同时,也在吸收、转化陶粒与火山石间隙中污水的N、P营养盐污染物。另外硬质多孔陶粒和火山石可能够为微生物膜提供栖息载体。
所述吸附层2-2高度约为60cm,其包括上层的中空纤维球和下层的柱状多孔活性炭,且中空纤维球的粒径为3~5mm,柱状多孔活性炭的粒径为3~5mm。吸附层2-2在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同时,也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形成生物活性炭吸附膜,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转化、降解各级有机污染物。
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高度约为60cm,其包括若干根上下悬挂的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每根所述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外周附着有用于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2-32,所述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2-32包括膜外的好氧层、膜中的兼氧层、以及膜内的厌氧层,每根所述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末端设置有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2-33,所述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2-33内部填充有用于固定微生物膜的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底端设置有曝气装置5,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底端还设置有第二排污口2-5,所述第二排污口2-5呈倒锥状结构。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靠近过滤池3侧壁底端连通有4个出水孔2-6,所述出水孔2-6孔径为200mm,其沿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侧壁宽度方向呈间隔布置,出水自流至滤池3底部。
所述曝气装置5为曝气管或者曝气盘,起到曝气增氧的作用,为好氧微生物及水培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提供氧气。
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2-32、以及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2-33固定的微生物膜通过膜外的好氧层微生物将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硝基氮,将污水中易分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CO2和H2O,将污水中无机磷转化为细胞体内的腺苷三磷酸,通过膜内的厌氧层微生物将硝基氮转化为N2,将污水中难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重力沉降作用分离出的比重较大的杂质通过第二排污口2-5去除。
所述过滤池3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层的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第二层的介质过滤层3-2和第三层的汇水通道腔3-3,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多孔隔板3-5,所述汇水通道腔3-3顶端设置有动力曝气室3-4。第二多孔隔板3-5为不锈钢网丝或无纺布的多孔PE隔板。动力曝气室3-4与汇水通道腔3-3之间由无缝密封板密闭分隔。
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高度约为60cm,与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呈对称布置,其底端设置有第三排污口3-6,所述第三排污口3-6呈倒锥状结构。所述出水孔2-6连通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包括若干根上下悬挂的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3-11,每根所述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3-11外周附着有用于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所述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包括膜外的好氧层、膜中的兼氧层、以及膜内的厌氧层,每根所述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末端设置有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所述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内部填充有用于固定微生物膜的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底端设置有曝气装置5。所述曝气装置5为曝气管或者曝气盘,起到曝气增氧的作用,为好氧微生物及水培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提供氧气。
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底部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污水沿出水孔2-6自然流入过滤池3中的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3-11外表附着的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以及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固定的微生物膜对污水继续进行生化处理,延长生化处理时间。
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以及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固定的微生物膜通过膜外的好氧层微生物将污水中氨氮转化为硝基氮,将污水中易分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转化为CO2和H2O,将污水中无机磷转化为细胞体内的腺苷三磷酸,通过膜内的厌氧层微生物将硝基氮转化为N2,将污水中难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易降解的小分子有机物,重力沉降作用分离出的比重较大的杂质通过第三排污口3-6去除。
所述介质过滤层3-2高度约为60cm,其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无烟煤层3-21、锰砂层3-22、活性炭颗粒层3-23和石英砂层3-24,各介质填充层的高度大体一致,每层约15cm,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用于截留细小悬浮物颗粒、或细小胶体的截留网3-25。
所述无烟煤层3-21包括粒径2~4mm的无烟煤,所述锰砂层3-22包括粒径1.5~3mm的锰砂,所述活性炭颗粒层3-23包括粒径1.2~2mm的活性炭,所述石英砂层3-24包括粒径0.8~1.5mm的石英砂,所述截留网3-25为网孔0.8~1mm的不锈钢丝或无纺布,所述截留网3-25起到截留并防止滤料随水流失的作用。
污水进入介质过滤层3-2,通过组合的多介质滤料一方面深度截留、吸附极为细小的悬浮物颗粒和胶体,另一方面富集活性微生物,提高活性微生物浓度,进一步增强生物转化与代谢降解能力。
所述汇水通道腔3-3高度约为30cm,起到滤后水汇集的作用,其内部填充有卵石,所述汇水通道腔3-3靠近清水池4侧壁中部连通有4个第二出水管3-7,所述第二出水管3-7直径为100mm,沿汇水通道腔3-3侧壁宽度方向呈间隔布置。4个第二出水管3-7水平穿插在汇水通道腔3-3中,且第二出水管3-7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
所述动力曝气室3-4高度约为30cm,内部设置有2台增氧泵3-41,所述增氧泵3-41与曝气装置5连接,所述动力曝气室3-4顶端设置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通气孔3-42。
具体地,所述增氧泵3-41功率=60~80W,气量=60~70L/min,均固定在无缝密封板上,所述增氧泵3-41与曝气装置5之间通过钢丝软管无缝穿过汇水通道腔3-3、介质过滤层3-2直至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的底部,与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底部和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的底部的曝气装置5相连接,起到曝气增氧的作用,为好氧微生物及水培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提供充足溶解氧,溶解氧含量为3.0~5.0mg/L范围。
所述清水池4靠近外界侧壁上部连通有第三出水管4-1,清水从第三出水管4-1自动流出,并最终流至附近的河流或湖泊水域内。
优选地,所述清水池4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格档4-2和第二格档4-3,所述第一格档4-2和第二格档4-3之间连通有4个在宽度方向呈间隔布置的虹吸管4-4,所述虹吸管4-4直径100mm,每根虹吸管4-4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所述第三出水管4-1沿第二格档4-3侧壁宽度方向呈间隔布置。
另外,当所述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埋于地表之下,所述第一排污口1-1、第二排污口2-5和第三排污口3-6均外接吸泥泵。
本实用新型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说明如下:
溢流口流出的雨污首先进入前置预处理的围堰,围堰尺寸400cm×300cm×200cm,以蓄水调峰;围堰出水经重力自流至本实用新型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的进水口处,在调节池1中调节水量,均匀水质,并经初级重力沉降处理后出水进入净化池2,在植物根系及微生物膜的新陈代谢作用下逐级转化、降解水体污染物,最后再经过滤池3吸附截留,过滤净化水体中细小污染杂质,最终滤后水进入清水池4,经澄清后的出水再自流至水体,从而实现雨污污水污染物的原位转化与降解。
本实用新型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多种协同增效作用净化水质,同时能将活性微生物继续截留在净化池2内,持续净化水体污染物,提高活性微生物浓度,增加新陈代谢的转化和降解能力,改善水动力,提高水体复氧效率,提升水体水质指标,具有净化水质和水体养护双重功效。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对河流、湖泊溢流口污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及氮磷(N、P)营养盐和可溶性有机污染物的截留吸附和降解转化,去除污染物,雨污经处理后溢流口出水水质可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对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及悬浮物(SS)等污染指标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对废水中氨氮(NH3-N)的去除率也可达到75%以上,从源头上消减河流、湖泊水体污染负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是基于生物膜过滤技术自主研制的新型生物治污设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自净过程,创造性地将人工湿地工艺与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机结合,依靠互生作用及协同效应,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微生态平衡系统,具有优良的固液分离、吸附过滤、生物降解等环保功能,持续净化溢流口污染物,从源头控制入河湖污染负荷,改善河湖水动力,提升水体复氧效率,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增强水体自净与修复功能,从根本上解决入河湖溢流口水体污染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融合了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增强水体抗污染与自净能力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景观绿化效果和观赏价值,既具有生物吸收并持续降解环境污染物的环保功能,又突出了绿色植物的环境景观绿化效果。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包括置于雨污溢流口下方的调节池(1),所述调节池(1)依次串联有净化池(2)、过滤池(3)和清水池(4),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池(1)底端设置有第一排污口(1-1),所述调节池(1)靠近净化池(2)侧壁上部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2);
所述净化池(2)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层的植物栽培层(2-1)、第二层的吸附层(2-2)和第三层的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一多孔隔板(2-4);所述植物栽培层(2-1)顶端铺装有多孔盖板(2-11),所述多孔盖板(2-11)孔内设置有用于种植湿生绿色植物的定植篮(2-12),所述定植篮(2-12)内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湿生绿色植物和截留污水中胶体颗粒的栽培基质(2-13),所述定植篮(2-12)下端设置有用于吸收和转化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植物根系层(2-14),所述第一出水管(1-2)穿插植物根系层(2-14);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包括若干根上下悬挂的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每根所述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外周附着有用于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2-32),所述第一膜状生物聚合体(2-32)包括膜外的好氧层、膜中的兼氧层、以及膜内的厌氧层,每根所述第一碳纤维人工水草(2-31)末端设置有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2-33),所述第一中空多孔悬浮球(2-33)内部填充有用于固定微生物膜的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底端设置有曝气装置(5),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底端还设置有第二排污口(2-5),所述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靠近过滤池(3)侧壁底端连通有出水孔(2-6);
所述过滤池(3)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层的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第二层的介质过滤层(3-2)和第三层的汇水通道腔(3-3),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第二多孔隔板(3-5),所述汇水通道腔(3-3)顶端设置有动力曝气室(3-4);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底端设置有第三排污口(3-6),所述出水孔(2-6)连通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所述汇水通道腔(3-3)内部填充有卵石,所述汇水通道腔(3-3)靠近清水池(4)侧壁中部连通有第二出水管(3-7);所述动力曝气室(3-4)内部设置有增氧泵(3-41),所述增氧泵(3-41)与曝气装置(5)连接,所述动力曝气室(3-4)顶端设置有与外界大气连通的通气孔(3-42);
所述清水池(4)靠近外界侧壁上部连通有第三出水管(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孔(2-6)沿第一生物接触氧化池(2-3)侧壁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包括若干根上下悬挂的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3-11),每根所述第二碳纤维人工水草(3-11)外周附着有用于降解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所述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包括膜外的好氧层、膜中的兼氧层、以及膜内的厌氧层,每根所述第二膜状生物聚合体(3-12)末端设置有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所述第二中空多孔悬浮球(3-13)内部填充有用于固定微生物膜的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二生物接触氧化池(3-1)底端设置有曝气装置(5);所述介质过滤层(3-2)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填充的无烟煤层(3-21)、锰砂层(3-22)、活性炭颗粒层(3-23)和石英砂层(3-24),且相邻两层之间设置有用于截留细小悬浮物颗粒、或细小胶体的截留网(3-25);所述第二出水管(3-7)沿汇水通道腔(3-3)侧壁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截留网(3-25)为网孔0.8~1mm的不锈钢丝或无纺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1)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沉降格(1-3)和第二沉降格(1-4),所述第一沉降格(1-3)与第二沉降格(1-4)之间连通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连通管(1-5),所述第一排污口(1-1)分布在第一沉降格(1-3)和第二沉降格(1-4)底端,所述第一出水管(1-2)沿第二沉降格(1-4)侧壁间隔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1-5)位于第一沉降格(1-3)和第二沉降格(1-4)中部位置、且倾斜向上布置,所述连通管(1-5)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4)包括串联布置的第一格档(4-2)和第二格档(4-3),所述第一格档(4-2)和第二格档(4-3)之间连通有若干个间隔布置的虹吸管(4-4),所述第三出水管(4-1)沿第二格档(4-3)侧壁间隔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管(4-4)进水口、出水口均包裹有用于截留片状、或粒状污染物的不锈钢丝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污口(1-1)、第二排污口(2-5)和第三排污口(3-6)均呈倒锥状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埋于地表之下,所述第一排污口(1-1)、第二排污口(2-5)和第三排污口(3-6)均外接吸泥泵。
CN202223292179.1U 2022-12-08 2022-12-08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198238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2179.1U CN219823896U (zh) 2022-12-08 2022-12-08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92179.1U CN219823896U (zh) 2022-12-08 2022-12-08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3896U true CN219823896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78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92179.1U Active CN219823896U (zh) 2022-12-08 2022-12-08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38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3827B (zh) 一种菌藻填料强化组合式生态浮床及其净化水质的方法
CN103880257B (zh) 一种农村分散式污水的生态组合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8129896A1 (zh) 一种针对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CN105293841B (zh) 一种人工湿地和渗滤系统组合深度处理农村污水方法及装置
CN201942568U (zh) 生化膜自动曝气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装置
CN203768124U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03951064A (zh) 一种用于微污染水处理的生态滤池
CN110668575A (zh) 一种全自动高效脱氮除磷潮汐流人工湿地及其使用方法
CN107364973B (zh)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其应用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13772902A (zh) 基于深水船舱式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216191767U (zh) 基于深水船舱式的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209759238U (zh) 一种采用组合工艺净化湖泊水的系统
CN110885161A (zh) 一种湖塘水体的水质净化与生态构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CN116119859A (zh)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过滤方法
CN211871749U (zh) 一种太阳能生态浮岛
CN211896515U (zh) 运用于低浓度污染水体超级限净化处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CN109879536B (zh)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
CN111847763A (zh) 一种集成式净化生态浮岛
CN217377657U (zh) 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CN217103473U (zh) 一种基于农田退水的综合处理系统
CN219823896U (zh) 用于雨污溢流口治理的生态滤坝水处理装置
CN116161796A (zh) 利用河道构建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的方法
CN215855635U (zh) 一种阶梯式农村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215799061U (zh) 一种组合式水处理反应器
CN210261441U (zh) 污水自然处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