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1567U -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1567U
CN219821567U CN202320879632.4U CN202320879632U CN219821567U CN 219821567 U CN219821567 U CN 219821567U CN 202320879632 U CN202320879632 U CN 202320879632U CN 219821567 U CN219821567 U CN 2198215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sill
vehicle
patch
width direction
devic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7963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坪井渉
早川大贵
吉田晋二郎
赤羽祐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7963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15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15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15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下纵梁结构,所述车辆的底板上设置有装置保护构件,而所述下纵梁结构包括下纵梁与补片。所述下纵梁位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底板的外侧,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补片设置于所述下纵梁上,所述补片包括接合于所述下纵梁的顶面的顶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并接合于所述下纵梁的侧面的侧壁,且所述补片从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重叠的位置向前延伸至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如此,当车辆受到撞击时,所述补片向前延伸的部分可向上翻折变形以吸收撞击负载,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确保弱势族群例如老年人、身障人士或儿童获得可靠的、可持续的和先进的交通运输,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包括提高车辆装置的车体刚性。
现行车辆在设计上,为了提升车体强度与安全性,会强化下纵梁结构,以防止下纵梁于侧面撞击时变形。但过度提升下纵梁的强度,将使得车辆在承受后侧撞击时,大部分的撞击负载会转移到后侧架,甚至超过后侧架可承受的负载范围。在此情况下,若考虑同时将后侧架的强度提升,将提高车体结构设计的复杂度,并增加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包括底板、下纵梁与补片。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装置保护构件。所述下纵梁位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底板的外侧,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所述补片设置于所述下纵梁上,所述补片包括接合于所述下纵梁的顶面的顶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并接合于所述下纵梁的侧面的侧壁,且所述补片从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重叠的位置向前延伸至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补片包括主体部与延伸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所述顶壁与所述侧壁,且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重叠,所述延伸部从所述顶壁向前延伸至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横梁,所述底板横梁设置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且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横梁上,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至所述底板横梁的前壁的前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下纵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下纵梁向后延伸的后侧架,且所述后侧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接位于所述下纵梁内侧的所述底板横梁,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后侧架布置到所述底板横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所述底板横梁包括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中央的横梁本体以及位于外侧的加宽部,所述下纵梁的横截面设有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连接所述补片,并且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横梁本体的后端对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加宽部的前壁具有倾斜面,且所述分隔构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相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位于所述底板横梁后方的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包括纵骨部与横梁部,所述后侧架包括向上朝所述骨架构件倾斜的上翘部以及位于所述骨架构件后方且具有多个脆弱部的水平部,所述补片从所述后侧架向前延伸。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在下纵梁的特定位置上设置向前延伸的补片,以在车辆受到撞击时,通过所述补片向前延伸的部分来吸收撞击负载。例如,所述补片包括具有刚性差异的主体部与向前延伸的延伸部,用以在车辆受到撞击时,由刚性较低的延伸部向上翻折变形来吸收大部分的撞击负载。如此,在不变动下纵梁本身结构的前提下,可以强化下纵梁吸收撞击负载的能力,进而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上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4A及图4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下纵梁结构的局部侧视图与断面图;
图5是另一视角的车辆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A及图6B为其他视角的所述车辆局部结构的侧视图与立体图;
图7是图5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上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D1:前后方向
D2:车宽方向
L1、L2:线
P1:倾斜面
10:车辆
20:底板
21:底板横梁
22:加宽部
23:横梁本体
24:分隔构件
25:骨架构件
26:纵骨部
27:横梁部
30:装置保护构件
50:后侧架
51:上翘部
52:水平部
53:脆弱部
100:下纵梁结构
200:下纵梁
300:补片
310:本体部
311:顶壁
312:侧壁
320: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附图是为了易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仅示出了主要结构的图,存在对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理解的结构或其具体形状进行省略的情况。这些省略的部分(例如,构件的具体形状、连接手段等)能够采用已知的设计或可能结构。在不同实施例中,采用相同或类似的组件符号来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组件,以便于对照、理解。此外,在下述多个实施例中,可能省略对于相同特征的描述,以避免赘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交互参照各实施例的说明对相关技术特征进行合理的组合、置换以及变更。
首先,在本说明书中,以车辆为基准来规定前后方向D1以及车宽方向D2(左右方向)。所谓前侧是指朝向车头的方向,反之,后侧则是指朝向车尾的方向。另外,车宽方向D2内侧是在左右方向上靠近车辆的中心的方向,车宽方向D2外侧是在左右方向上远离车辆的中心的方向。以下则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车辆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上视图。图3是图1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侧视图。为了更清楚表达车辆10其他组件,图2未绘出图1的装置保护构件30。如图1至图3所示,装置保护构件30设置于底板20上方,以保护设置于底板20的重要装置,例如电池(图未示)。下纵梁结构100包括下纵梁200以及补片300,其中下纵梁200位于车宽方向D2上的底板20的外侧,并沿前后方向D1延伸,而补片300设置于下纵梁200上。补片300从车宽方向D2上与装置保护构件30重叠的位置向前延伸至装置保护构件30前方。车辆10的底板20包括底板横梁21以及位于底板横梁21后方的骨架构件25,其中骨架构件25包括纵骨部26与横梁部27。下纵梁200向后延伸连接车辆10的后侧架50,且后侧架50在车宽方向D2上连接位于下纵梁200内侧的底板横梁21。后侧架50包括向上朝骨架构件25倾斜的上翘部51以及位于骨架部件25后方且具有多个脆弱部53的水平部52。
图4A及图4B是本实施例的下纵梁结构100的局部侧视图与断面图。如图4A及图4B所示,补片300包括主体部310与延伸部320,其中主体部310包括接合于下纵梁200的顶面的顶壁311,以及连接顶壁311并接合于下纵梁200的侧面的侧壁312。延伸部320从顶壁311向前延伸至装置保护构件30前方。主体部310与延伸部320这样的设计,可使两者的刚性有明显差异。当发生后侧撞击时,刚性差异使延伸部320较易向上翻折,撞击负载因延伸部320的变形而被吸收,后侧架50所承受的撞击负载也因此降低。
图5是另一视角的车辆局部结构的立体图。为了更清楚表达补片300与车辆10其他组件,图5未绘出装置保护构件30。请同时参考图1与图5,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部310在车宽方向D2上与装置保护构件30重叠,并从车宽方向D2上与装置保护构件30重叠的位置向前延伸至装置保护构件30前方。底板横梁21设置于装置保护构件30前方,且装置保护构件30固定于底板横梁21上。延伸部320从顶壁311向前延伸至底板横梁21的前壁前端(如线L1所示)的前方。当受到后侧撞击时,延伸部320向上翻折,这样的设计可确保向上翻折的位置发生在底板横梁21之前,并避免底板20变形以及装置保护构件30内的重要装置受到损伤。此外,侧壁312接合于下纵梁200可提升下纵梁结构100整体强度,避免下纵梁200受到后侧撞击时被破坏变形。
图6A及图6B为其他视角的所述车辆局部结构的侧视图与立体图。为了更清楚显示补片300之外的其他构件的相对位置,图6A及图6B未绘出补片300。如图5、图6A及图6B所示,底板横梁21更包括在车宽方向D2上位于中央的横梁本体23以及位于外侧的加宽部22。下纵梁200的横截面设有分隔构件24,分隔构件24连接补片300,并且在车宽方向D2上与横梁本体23的后端(如线L2所示)对齐。加宽部22的前壁具有倾斜面P1,且分隔构件24在车宽方向D2上与倾斜面P1相交。当受到侧面撞击时,与加宽部22倾斜面P1相交的分隔构件24可将侧面撞击的撞击负载有效分散到底板横梁21前壁,而向前延伸的延伸部320更可提升侧面撞击负载的传递效率,如此可避免底板横梁21以及下纵梁200变形。此外,透过分隔构件24提升分隔构件24与底板横梁21重叠部分的强度,使本体部310与延伸部320的刚性有更明显的差异。当车辆10受到后侧撞击时,更确保补片300向上翻折的位置发生在延伸部320。
图7是图5的车辆局部结构的上视图,其示出本实施例的下纵梁结构100、加宽部22以及后侧架50的相对位置。如图7所示,主体部310从后侧架50向前延伸,并布置到底板横梁21的加宽部22。透过将补片300与底板横梁21以及后侧架50相接,可提升底板横梁21与后侧架50间的连接刚性,以避免底板横梁21与后侧架50的连接处变形,如此可确保受到撞击时产生向上翻折的位置发生在底板横梁21之前。
此外,又如图3所示,水平部52设置于后侧架50且具有多个脆弱部53的。当车辆10受到后侧撞击时,更可透过水平部52的多个脆弱部53被辗压,将撞击负载吸收,以避免下纵梁200变形。
综上述,本实用新型在车辆下纵梁上设置了补片,补片的顶壁以及侧壁分别接合于车辆下纵梁的顶面以及侧面,且延伸至装置保护构件前方。当车辆受到撞击时,通过补片前侧的变形,可吸收撞击负载并减轻后侧架所受到的负载。此外,补片包括具有顶壁与侧壁的主体部以及由顶壁向前延伸的延伸部。主体部与延伸部的刚性差异,可使补片前侧变形的位置发生在刚性较低的延伸部。延伸部更可延伸至底板横梁前方,以确保延伸片翻折位置位于地板横梁前方,避免底板变形。如此,在不变动下纵梁本身结构的前提下,这样的设计可提升下纵梁结构强度以及吸收撞击负载的能力,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其上设置有装置保护构件;
下纵梁,位于车宽方向上的所述底板的外侧,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补片,设置于所述下纵梁上,所述补片包括接合于所述下纵梁的顶面的顶壁以及连接所述顶壁并接合于所述下纵梁的侧面的侧壁,且所述补片从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重叠的位置向前延伸至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补片包括主体部与延伸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包括所述顶壁与所述侧壁,且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重叠,所述延伸部从所述顶壁向前延伸至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横梁,所述底板横梁设置于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前方,且所述装置保护构件固定于所述底板横梁上,所述延伸部向前延伸至所述底板横梁的前壁的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从所述下纵梁向后延伸的后侧架,且所述后侧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连接位于所述下纵梁内侧的所述底板横梁,所述主体部从所述后侧架布置到所述底板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横梁包括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位于中央的横梁本体以及位于外侧的加宽部,所述下纵梁的横截面设有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连接所述补片,并且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横梁本体的后端对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宽部的前壁具有倾斜面,且所述分隔构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所述倾斜面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下纵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位于所述底板横梁后方的骨架构件,所述骨架构件包括纵骨部与横梁部,所述后侧架包括向上朝所述骨架构件倾斜的上翘部以及位于所述骨架构件后方且具有多个脆弱部的水平部,所述补片从所述后侧架向前延伸。
CN202320879632.4U 2023-04-19 2023-04-19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Active CN2198215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9632.4U CN219821567U (zh) 2023-04-19 2023-04-19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79632.4U CN219821567U (zh) 2023-04-19 2023-04-19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1567U true CN219821567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47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79632.4U Active CN219821567U (zh) 2023-04-19 2023-04-19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15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27426U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和用于车辆的保险杠系统
JP5573413B2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878987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ehicle body
CN100473573C (zh) 车辆端部结构
US5348114A (en) Front chassis frame for automobile
US20120256448A1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20030189358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7416972U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车身
US20130334840A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CN106005044A (zh) 电动汽车车身
CN108016506A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110304146B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车架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
CN205706886U (zh) 机动车的车身前端
CN214930131U (zh) 一种下车身框架结构
US6948767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219821567U (zh) 车辆的下纵梁结构
US10919470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7985422A (zh)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CN207712163U (zh) 纯电动汽车的下车身结构
CN110341801A (zh) 车辆骨架构造
JP654717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CN205573854U (zh) 一种低驾驶区客车前碰撞保护结构
KR20230028853A (ko) 차량의 하부 차체
CN104002866A (zh) 用于车辆的侧部构件的连接系统
CN201559716U (zh) 车辆地板骨架加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