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10308U -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10308U
CN219810308U CN202320772074.1U CN202320772074U CN219810308U CN 219810308 U CN219810308 U CN 219810308U CN 202320772074 U CN202320772074 U CN 202320772074U CN 219810308 U CN219810308 U CN 219810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heat transfer
group
transfer tub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207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聂灼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Ruijia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Ruijia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Ruijia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Ruijia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7207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10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10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10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管筒、进出水盖、第一管板以及传热管组,传热管组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板上;进出水盖以及第一管板可拆卸连接在管筒的法兰盘上;当传热管组插接安装到所述管筒上时,所述传热管组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端部与所述管筒的端部内壁预留有形变距离。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是,传热管组的端部与管筒的端部内壁预留有形变距离,因此当传热管组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长度变化时,该预留的形变距离作为传热管组发生长度变化时的活动空间,因此不会令传热管组与第一管板或第二管板之间在连接部位发生抗拉作用;传热管组是活动插接安装到管筒中,便于拆卸出来对内部污垢的清洗,结构巧妙。

Description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的应用广泛,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
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2223112604 .4、专利名称:一种新型的换热器)公开的技术内容是:包括管筒、传热管组、第一水盖以及第二水盖,所述传热管组位于所述管筒内;所述管筒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管板;一侧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第一水盖连接,另一侧所述第一管板与所述第二水盖连接;所述传热管组包括若干条不锈钢管,每条所述不锈钢管外套接有铝管,所述铝管的表面轧制形成有螺纹翅片状,所述不锈钢管外壁与所述铝管内壁紧密配合;所述第一管板设置有若干个水流孔,所述水流孔的数量与所述不锈钢管连通。
从上述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以及提供的附图可知,传热管组中的不锈钢管的两端均是连接固定在对应两端的第一管板上的,两端的第一管板是连接固定在管筒上,但上述结构存在以下两个弊端:1、当对温差比较大的介质进行降温时,传热管组会因为热胀冷缩,产生长度的变化,此长度的变化会影响传热管组与第一管板的连接部位的紧密性;2、不能将传热管组拆卸对内部污垢的清洗。
基于此,有必要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换热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能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包括管筒、进出水盖、第一管板以及传热管组;所述传热管组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板上,所述进出水盖位于所述第一管板的外侧,所述进出水盖以及所述第一管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管筒的法兰盘上;
当所述传热管组插接安装到所述管筒时,所述传热管组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端部与所述管筒的端部内壁预留有形变距离;
管筒上方设置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传热管组与所述管筒之间形成液体介质的流动空间,所述进油口、流动空间以及出油口三者连通。
更进一步,所述第一管板上设置有若干水流孔,若干所述水流孔分成进水孔组以及出水孔组;
所述传热管组的同一侧设置有入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所述进水孔组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孔组连接;
所述进出水盖包括入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入水管与所述进水孔组对应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孔组对应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热管组包括翅片管以及位于所述翅片管中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翅片管的内壁紧密结合,并且所述内管与所述翅片管同轴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热管组呈U型状。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热管组包括第二管板,所述传热管组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管板连接,所述传热管组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管板连接;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管筒的内壁形成有回水空间,所述回水空间与所述传热管组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管筒包括筒体以及回水盖,所述回水盖连接在所述筒体上,所述回水盖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包合形成所述回水空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筒体与所述回水盖的衔接处设置有卡位,所述第二管板外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卡位。
更进一步地,所述传热管组上设置有螺旋导流板,所述螺旋螺旋板的边缘与所述管筒的内壁紧密相接;
或,所述传热管组上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交错设置在所述管筒内。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出水盖的内壁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入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隔板的两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当传热管组插接安装到管筒时,传热管组的端部与管筒的端部内壁预留有形变距离,因此当传热管组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长度变化时,该预留的形变距离作为传热管组发生长度变化时的活动空间,因此不会令传热管组与第一管板或第二管板之间在连接部位发生抗拉作用,避免影响连接的密封性;此外,传热管组是活动插接安装到管筒中,便于拆卸出来对内部污垢的清洗,结构巧妙。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实施例一所述新型换热器的总体图;
图2是实施例一所述新型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3是图2中EE截线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管板与传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传热管组上是折流板);
图5是实施例二所述新型换热器的总体图;
图6是实施例二采用图2所示EE截线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圆圈的放大图;
图8是第一管板、第二管板以及传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传热管组上是螺旋导流板);
图9是第一管板、第二管板以及传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传热管组上是折流板);
图10是进出水盖的结构示意图(从内侧面的方向看)。
图中:1、管筒;101、筒体;102、回水盖;103、法兰盘;2、进出水盖;201、入水管;202、出水管;203、分隔板;3、第一管板;301、进水孔组;302、出水孔组;4、传热管组;401、翅片管;402、内管;403、第二管板;5、形变距离;6、进油口;7、出油口;8、流动空间;9、回水空间;10、卡位;11、密封圈;12、螺旋导流板;13、折流板。
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以及图10所示,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包括管筒1、进出水盖2、第一管板3以及传热管组4;传热管组4连接在第一管板3上,进出水盖2位于第一管板3的外侧,进出水盖2以及第一管板3可拆卸连接在管筒1中;具体地,进出水盖2、第一管板3以及管筒1三者均对应设置有连接孔,在连接孔中安装螺栓即可将进出水盖2以及第一管板3固定在管筒1的法兰盘103上。其中,如图4所示,传热管组4是连接在第一管板3上的,因此将第一管板3与管筒1分离即可一并将传热管组4从管筒1中取出。
如图3所示,本技术方案的进步之处在于,当将传热管组4插接安装到管筒1时,传热管组4远离第一管板3的一侧端部与管筒1的端部内壁预留有形变距离5,由于当对温差比较大的介质进行降温时,传热管组4会因为热胀冷缩,产生长度的变化,该预留的形变距离5作为传热管组4发生长度变化时的活动空间,因此不会令传热管组4与第一管板3(或第二管板403,在下面的实施例二中)之间在连接部位发生抗拉作用,避免影响连接的密封性。
管筒1上方设置有进油口6与出油口7,传热管组4与管筒1之间形成液体介质的流动空间8,进油口6、流动空间8以及出油口7三者连通。
高温油从进油口6进入至管筒1的流动空间8,并最终从出油口7流出;传热管组2则是流通冷却水,在工作时,高温油在管筒1流动时是包裹在传热管组2外的,因此传热管组2中的冷却水会对高温油进行散热,令高温油得到降温。
第一管板3上设置有若干水流孔,若干水流孔分成进水孔组301以及出水孔组302;以图4为例,位于下方半圆区域的是进水孔组301,位于上方半圆区域的是出水孔组302,传热管组4的同一侧设置有入水口以及出水口,入水口与进水孔组301连接,出水口与进水孔组301连接;进出水盖2包括入水管201以及出水管202,入水管201与进水孔组301对应连通,出水管202与出水孔组302对应连通。
如图10所示,进出水盖2的内壁设置有分隔板203,入水管201与出水管202对称分布在分隔板203的两侧;当进出水盖2以及第一管板3锁定安装在管筒1后,分隔板203是压紧在第一管板3的表面的(刚好压紧在图4中进水孔组301与出水孔组302之间的中线上,即令进出水盖2中分隔板203进行分隔的两个区域是不相通的),因此,水从入水管201进入后,接着进入至进水孔组301,并流入至传热管组4中;在传热管组4中流动与高温油完成热交换后,从出水孔组302排出至出水管202中,再排出至外界。
传热管组4包括翅片管401以及位于翅片管401中的内管402,内管402的外壁与翅片管401的内壁紧密结合,有利于热量的传递,并且内管402与翅片管401同轴设置;翅片管401的表面积大有助于散热,内管402可以是不锈钢、铜管、钛管或海军铜等,此处不做限定;高温油在翅片管401的外表流动,高温油的热量会经由翅片管401、内管402传递至内管402中流动的水带走。
传热管组4与第一管板3的连接方式是,传热管组4中的内管402是通过胀接的方式固在第一管板3的水流孔中。
从图4看出,在实施例一中,传热管组4呈U型状,水从传热管组4的一侧流入,流动回同一侧流出。
该结构的进步之处在于,当对温差比较大的介质进行降温时,传热管组4会因为热胀冷缩,产生长度的变化,若传热管组4变长时,形变距离5作为传热管组4发生长度变化时的活动空间,不会对传热管组4与第一管板3之间的连接部位的密封性造成影响;此外,传热管组4是可以连同第一管板3一起与管筒1发生分离的,有利于对传热管组4以及管筒1进行清洁,结构巧妙。
实施例
如图5至图9所示,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传热管组4包括第二管板403,传热管组4的一侧与第一管板3连接,传热管组4的另一侧与第二管板403连接;第二管板403与管筒1的内壁形成有回水空间9,回水空间9与传热管组4连通;从图9看出,第二管板403上也是设置有水流孔的,该水流孔与传热管组4中的内管一一对应连接的;第二管板403上的水流孔一半是用于出水的,一半是用于入水的;其中,出水的与进水孔组301的对应,入水的与出水孔组302。
在该实施例中,管筒1包括筒体101以及回水盖102,回水盖102是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筒体101上,回水盖102与第二管板403之间包合形成该回水空间9。
水从第一管板3的进水孔组301流入至传热管组4中,然后进一步通过第二管板403上一部分的水流孔进入至回水空间9中,接着水在回水空间9通过另一部分的水流孔回流至传热管组4中,并最终从出水孔组302排出。
从图7看出,第二管板403是位于管筒1中,并且在靠近回水盖102的一侧也是预留有形变距离5的,当传热管组4受热变长时,可以推动第二管板403往形变距离5方向移动,具有形变的空间;筒体101与回水盖102的衔接处设置有卡位10,第二管板403外设置有密封圈11,密封圈11位于卡位10;卡位10能增强密封圈11的固定效果,当传热管组4受热导致第二管板403发生横向移动时,会相对密封圈11发生移动,密封圈11仍然令第二管板403与筒体101保持较好的密封性,令高温油不会发生泄露。
传热管组4上设置有螺旋导流板12,螺旋螺旋板的边缘与管筒1的内壁紧密相接;或,传热管组4上设置有折流板13,折流板13交错设置在管筒1内。图4以及图9上传热管组4上是折流板13,图8上传热管组4上是螺旋导流板12,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折流板13或螺旋导流板12,折流板13以及螺旋导流板12的作用相同,均是为了延长长高温油在管筒1中的流动路径,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折流板13以及螺旋导流板1的作用在本公司此前已经授权的专利中已经有阐述,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作为本方案的另一种结构,管筒1可以取消法兰盘103,第一管板3是直接与管筒1焊接固定,但此结构仅能实现预留有形变距离作为传热管组4发生长度变化时的活动空间的目的,不能实现可拆卸清洗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筒、进出水盖、第一管板以及传热管组;所述传热管组连接在所述第一管板上,所述进出水盖位于所述第一管板的外侧,所述进出水盖以及所述第一管板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管筒的法兰盘上;
当所述传热管组插接安装到所述管筒时,所述传热管组远离所述第一管板的一侧端部与所述管筒的端部内壁预留有形变距离;
管筒上方设置有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传热管组与所述管筒之间形成液体介质的流动空间,所述进油口、流动空间以及出油口三者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板上设置有若干水流孔,若干所述水流孔分成进水孔组以及出水孔组;
所述传热管组的同一侧设置有入水口以及出水口,所述入水口与所述进水孔组连接,所述出水口与所述进水孔组连接;
所述进出水盖包括入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入水管与所述进水孔组对应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孔组对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组包括翅片管以及位于所述翅片管中的内管,所述内管的外壁与所述翅片管的内壁紧密结合,并且所述内管与所述翅片管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组呈U型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组包括第二管板,所述传热管组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管板连接,所述传热管组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管板连接;所述第二管板与所述管筒的内壁形成有回水空间,所述回水空间与所述传热管组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筒包括筒体以及回水盖,所述回水盖连接在所述筒体上,所述回水盖与所述第二管板之间包合形成所述回水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与所述回水盖的衔接处设置有卡位,所述第二管板外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卡位。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组上设置有螺旋导流板,所述螺旋螺旋板的边缘与所述管筒的内壁紧密相接;
或,所述传热管组上设置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交错设置在所述管筒内。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水盖的内壁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入水管与所述出水管对称分布在所述分隔板的两侧。
CN202320772074.1U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Active CN219810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2074.1U CN219810308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72074.1U CN219810308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10308U true CN219810308U (zh) 2023-10-10

Family

ID=8821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2074.1U Active CN219810308U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103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810308U (zh) 一种防止温度变化的新型换热器
CN213120185U (zh) U形管式换热器
CN202582237U (zh) 一种板壳式冷凝器
RU184379U9 (ru) Конденсатор с воздуш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RU2206851C1 (ru) Кожухо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варианты)
CN110542334A (zh) 一种纯逆流壳管式淡水冷却器
KR20130065174A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RU2140608C1 (ru) Прямоточный вертикальный парогенератор
CN213631748U (zh) 一种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CN109945717B (zh) 一种高温冷却器换热管组
CN217585440U (zh) 一种方便组装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17654336U (zh) 空气引流式自然对流扰流斜翅片高效冷却器
CN214371925U (zh) 一种基于热管技术油水完全分离设计的新型冷油器
CN217330802U (zh) 一种壳侧三种换热介质的紧凑型换热器
CN213178909U (zh) 一种多级列管式冷凝器
CN211291119U (zh) 一种固定管板式通用冷却器
CN212962877U (zh) 一体模块式高效冷凝冷却器
CN218764750U (zh) 一种螺纹管的换热器
CN2867255Y (zh) 多级分离式热管余热回收装置
CN218155672U (zh) 一种多股流固定管板换热器
RU2039923C1 (ru) Кожухотрубн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CN218329422U (zh) 一种用于加氢装置中热高分气的热回收系统
CN220472387U (zh)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CN219572769U (zh) 一种新型三维泡沫金属管式换热器
CN110230934B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