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82618U - 防卡死活检针 - Google Patents

防卡死活检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82618U
CN219782618U CN202321374005.1U CN202321374005U CN219782618U CN 219782618 U CN219782618 U CN 219782618U CN 202321374005 U CN202321374005 U CN 202321374005U CN 219782618 U CN219782618 U CN 2197826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cutter
cutter tube
biopsy needle
piece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40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毅军
李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40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826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826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826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卡死活检针,属于活检设备领域,具有头端和尾端,包括外刀管、内刀管和传动机构,外刀管对应于头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切割窗口;内刀管套设于外刀管内,用于封闭或开启切割窗口,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第一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螺纹,第一从动件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当第一从动件与第一主动件旋合连接时,第一主动件通过第一从动件驱动内刀管内沿外刀管的轴向运动,当内刀管沿开启方向运动至内刀管卡死位置之前的脱离位置时,第一从动件与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避免内刀管运动到内刀管的运动极限位置后继续向后运动而卡死,增加活检针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防卡死活检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活检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防卡死活检针。
背景技术
活检针用于肾脏、肝脏、肺、乳腺、甲状腺、前列腺、胰腺、睾丸、子宫、卵巢、体表等多种器官,可用于锥体肿瘤和不明种肿瘤等的活组织取样。现有活检针通常由外刀管、内刀管和驱动机构组成,外刀管的前端侧向设置切削窗口,内刀管内套于外刀管,内刀管在外刀管内沿外刀管的轴向前进或后退运动,以实现对病灶组织的切除或切削窗口的开启。由于活检针用于对病灶组织进行活检针取样,活检针直接作用于人体,其安全性和工作稳定性要求较高。目前内刀管的后退动作通常由操作人员进行人工控制,其后退量难以精准把握,当内刀管的后退量超出脱离的安全距离,到达或超过运动极限位置时,活检针内部的传动件就有可能在内刀管后退动力作用下以及内刀管后退动能的冲击下,与其他零部件接触,导致内刀管卡死。内刀管卡死后,即使内刀管反向前进,也很难解除卡死,使活检针难以再继续使用,手术无法继续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卡死活检针,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活检针中内刀管后退时易卡死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卡死活检针,具有头端和尾端,包括:
外刀管,所述外刀管对应所述头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切割窗口;
内刀管,套设于所述外刀管内,用于封闭或开启所述切割窗口,以及
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一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一从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
其中,所述第一从动件连接在所述内刀管上,当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主动件旋合连接时,所述第一主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从动件驱动所述内刀管内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运动,所述内刀管由所述头端朝向所述尾端运动时,所述切割窗口逐步开启,当所述内刀管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朝向所述尾端运动至所述内刀管的运动极限位置之前的脱离位置时,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
可选地,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靠近所述尾端的一端上,当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时,所述弹性件将所述第一从动件压合在所述第一主动件上,且所述第二螺纹与所述第一螺纹接触。
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沿所述第一从动件的运动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从动件上沿所述外刀管内的轴向设置有导向槽,所述防卡死活检针设置有限位块,当所述第一主动件转动时,所述限位块在所述导向槽内滑动,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向槽配合,在所述外刀管的周向上对所述第一从动件进行约束。
可选地,所述防卡死活检针还包括外壳,所述第一从动件运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可选地,所述防卡死活检针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内刀管转动的第二主动件,所述内刀管与所述第二主动件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滑动连接,当所述内刀管轴向运动时,所述内刀管相对于所述第二主动件轴向滑动。
可选地,所述内刀管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二主动件上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二主动件通过所述滑槽及所述滑块驱动所述内刀管转动,当所述内刀管随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运动时,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中滑动。
可选地,所述内刀管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绕所述内刀管的轴线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一从动件上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从动件通过所述卡爪及所述环形槽驱动所述内刀管沿所述外刀管的轴线运动,当所述内刀管随所述连接部转动时,所述卡爪在所述环形槽内绕所述内刀管的轴线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主动件为管状,所述第一从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主动件内,在所述外刀管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动件靠近所述外刀管的头部的一端内,所述第二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的外壁上。
可选地,所述内刀管由所述尾端朝向所述头端运动时,所述切割窗口逐步封闭,所述内刀管靠近所述头端的一端上设置内针头,所述内针头上设置有切削部,当所述内刀管封闭所述切割窗口时,所述切削部用于进行切割。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卡死活检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第一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螺纹,第一从动件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因此当第一从动件与第一主动件旋合连接时,第一主动件可以通过第一从动件驱动内刀管在内沿外刀管的轴向运动,从而开启或封闭切割窗口。内刀管运动至脱离位置时,由于第一从动件与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切断内刀管继续后退的动力,同时,脱离位置位于内刀管的卡死位置之前,脱离位置与卡死位置之间具有间距,因此,当内刀管沿开启方向运动至脱离位置时,可以避免内刀管运动到内刀管的运动极限位置后继续向后运动而卡死,降低活检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卡死的风险,增加活检针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卡死活检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卡死活检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刀管朝向外刀管尾端运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刀管朝向外刀管头端运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从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主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刀管头端上切割窗口开启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刀管头端上切割窗口关闭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外刀管;2、内刀管;3、内管固定件;4、第一从动件;5、第一主动件;6、第二主动件;7、弹簧;8、切割窗口;9、第一齿轮;10、第二齿轮;11、内针头;12、外针头;13、限位块;14、导向槽;15、外壳;16、通气孔;17、切削部;18、第一螺纹;19、第二螺纹;20、卡爪;21、环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9。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为了能够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卡死活检针作具体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卡死活检针,具有头端及尾端,包括外刀管1、内刀管2及传动机构,外刀管1对应于头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切割窗口8,内刀管2套设于外刀管1内,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件5及第一从动件4,第一主动件5上设置有第一螺纹,第一从动件4上设置有与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第一主动件5通过第一从动件4驱动内刀管2内沿内刀管2的轴向运动,以封闭或开启切割窗口8。当内刀管2由活检针的头端朝向活检针的尾端运动时,切割窗口8逐渐开启,切割窗口8逐渐开启时,内刀管2的运动方向为开启方向。当内刀管2由活检针的尾端朝向活检针的的头端运动时,切割窗口8逐渐关闭,切割窗口8逐渐关闭时,内刀管2的运动方向为关闭方向。
在内刀管2的轴向上,当内刀管2沿内刀管2的轴向朝向活检针的尾端运动时运动至内刀管2的卡死位置之前的脱离位置时,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由于内刀管2运动至脱离位置时,第一从动件与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切断了内刀管2继续后退的动力,同时脱离位置位于内刀管2的运动极限位置之前,脱离位置与内刀管2的运动极限位置之间具有间距,从而避免活检针中如第一从动件4等传动件卡死,降低活检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卡死的风险,增加活检针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内刀管2运动至切割窗口8完全开启时,第一从动件4即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也即内刀管2运动至切割窗口8完全开启时的所在的位置即为脱离位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脱离位置亦可以设置在切割窗口8完全开启时的内刀管2所在的位置与内刀管2的运动极限位置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置在第一从动件4靠近尾端的一端上,当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后,弹性件将第一从动件4再次压合在第一主动件5上,使得第二螺纹与第一螺纹接触。第一主动件5转动,驱动第一从动件4在沿内刀管2的轴向运动,当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后,第一从动件4压缩或拉伸弹性件,使弹性件变形。弹性件变形后提供弹力,将第一从动件4再次压合在第一主动件5上。由于弹性件将第一从动件4压合在第一主动件5上,并使第二螺纹与第一螺纹接触,当第一主动件5需要驱动第一从动件向外刀管的头端运动而反向转动时,第一螺纹与第二螺纹能够重新旋合,使第一从动件4能够重新螺纹连接在第一主动件5上。第一主动件5通过转动,即可继续驱动第一从动件4沿内刀管2的轴向运动。同时,弹性件的弹力方向与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时的运动方向之间相反,弹性件可以对第一从动件4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避免内刀管2卡死。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7,弹簧7沿第一从动件4的运动方向设置,当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时,第一从动件4压缩弹簧7,压缩的弹簧7将第一从动件4沿内刀管2的轴向再次压合在第一主动件5上。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7套设在内刀管2上,并设置在第一从动件4朝向尾端的一端上。内刀管2限制弹簧7的伸缩路径,保证弹簧7对第一从动件4和第一主动件5间的压合效果,且节省设置弹簧7所需的布设空间。弹簧7的实际设置位置,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从动件4上沿内刀管2的轴线方向设置有导向槽14,活检针内设置有限位块13。当第一主动件5转动时,限位块13在导向槽14内滑动。同时,限位块13与导向槽14配合,在第一从动件4的周向上对第一从动件4进行约束,防止第一从动件4转动。
具体的,活检针还包括外壳15,第一从动件4运动设置在外壳15内。限位块13固定设置在外壳15的内壁上,从而能够对第一从动件4进行周向限位。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活检针的装配及拆卸,外壳15由壳本体、上壳及下壳组装而成。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检针还包括用于驱动内刀管2转动的第二主动件6,内刀管2与第二主动件6沿内刀管2的轴向滑动连接,当内刀管2轴向运动时,内刀管2能够相对于第二主动件6轴向滑动。因此,当第二主动件6驱动内刀管2转动时,第一主动件5还能够驱动内刀管2沿内刀管2的轴向移动。内刀管2轴向运动的同时并转动,能够有效地增加切割效率,提高切割效果。
具体的,内刀管2上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上设置有滑块,第二主动件6上沿内刀管2的轴向设置有滑槽,第二主动件6通过滑槽及滑块驱动内刀管2转动,当内刀管2沿内刀管2的轴向运动时,滑块在滑槽中滑动。第二主动件6通过滑块及滑槽驱动内刀管2转动的同时,滑块在滑动槽中滑动,亦可保证内刀管2沿外刀管1轴向方向的运动。
如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部为固定设置在内刀管2上的内管固定件3,内刀管2通过内管固定件3与第一从动件4、第二主动件6连接。具体的,内管固定件3套设在第一从动件4内,第一从动件4上设置有卡爪20,内管固定件3上绕内刀管2的轴线沿周向设置有与卡爪20配合使用的环形槽21。卡爪20设置在环形槽21内,第一从动件4通过卡爪20及环形槽21驱动内刀管2沿外刀管1的轴线方向运动,当内刀管2随连接部转动时,卡爪20在环形槽21内绕内刀管2的轴线转动。
当第一从动件4沿内刀管2的轴向运动时,第一从动件4通过卡爪20及卡槽驱动内刀管2沿内刀管2的轴向运动。同时,当第二主动件6通过滑块及滑槽驱动内导管转动时,由于卡槽绕内刀管2的轴线并沿内管固定件3的周向设置,卡爪20在卡槽内滑动,使得内刀管2能够相对于第一从动件4转动。
具体地,如图3至图6所示,第一主动件5为管状,第一从动件4套设在第一主动件5内,在内刀管1的轴线方向上,第一螺纹18设置在第一主动件5靠近内刀管1的头部的一端内,第二螺纹19设置在第一从动件4的外壁上。
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螺纹18设置在第一主动件5靠近头端的一端的内壁上,第二螺纹19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4的外壁上,当切割窗口8开启时,第一从动件4穿设在第一主动件5内,可以降低整个活检针的长度,有利于整个活检针的小型化。同时,第一螺纹19为内螺纹,加工难度较外螺纹高,只设置一小段,有利于降低第一主动件5的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从动件4及第一主动件5均为管状,第一主动件5套设在第一从动件4上。第一螺纹18为内螺纹,且第一螺纹18设置在第一主动件5靠近外刀管1的头部的一端内,第二螺纹19为外螺纹,第一主动件5轴向固定在活检针的壳体内,当第一主动件5转动时,通过第一螺纹18及第二螺纹19驱动第一从动件4沿开启方向或关闭方向直线运动。由于第一主动件5及第一从动件4均为管状,当第一主动件5与第一从动件4能够互相套设,有效地降低活检针组装后的体积。
第二主动件6及内管固定件3均为管状,第二主动件6设置有滑槽的一端套设在第一主动件5内,然后内管固定件3设置有滑块的一端套设在第二主动件6设置有滑槽的一端内。第一主动件5部分露出于外壳15,第一主动件5露出与外壳15的部分上设置有用于与动力源连接的第一齿轮9。第二主动件6的另一端穿出第一主动件5,并设置有露出于外壳15第二齿轮10,第二齿轮10用于与动力源连接。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内刀管2靠近切割窗口8的一端上设置内针头11,内针头11上设置有切削部17,当内刀管2封闭切割窗口8过程中,切削部17进行切割。内针头11靠近切削部17的一端上设置有通气孔16,通气孔16与内刀管2的内空连通。
外刀管1对应头端设置有外针头12,便于活检针的穿刺。当活检针进入病灶后,第一从动件4旋合在第一主动件5上,第一主动件5反向转动,通过第一从动件4驱动内刀管2的内针头11向尾端运动,使切割窗口8开启,内刀管2与负压设备连接,在负压设备的作用下,切割窗口8产生负压,部分病灶组织进入切割窗口8中。然后第一主动件5正向转动,使内刀管2的内针头11在外刀管1内沿关闭方向运动。同时,在向头端运动的过程中,第二主动件6驱动内刀管2转动。内针头11在向头端运动时,内针头11的切削部17切割病灶组织。当内针头11封闭切割窗口8时,病灶组织与病灶分离,完成病灶组织的采集。
在切割窗口的开启过程中,当内刀管2运动至内刀管2在开启方向上的运动极限位置之前的脱离位置时,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切断内刀管2沿开启方向运动的动力,避免内刀管2发生卡死。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防卡死活检针,由于内刀管2运动至脱离位置时,第一从动件4与第一主动件5脱离旋合,切断内刀管2继续后退的动力,同时,脱离位置位于内刀管2的卡死位置之前,脱离位置与卡死位置之间具有间距,因此,当内刀管2沿开启方向运动至脱离位置时,可以避免内刀管2运动到内刀管2的运动极限位置后继续向后运动而卡死,降低活检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卡死的风险,增加活检针在使用中的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防卡死活检针,具有头端和尾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刀管,在所述外刀管对应于所述头端的侧壁上设置有切割窗口;
内刀管,套设于所述外刀管内,用于封闭或开启所述切割窗口,以及
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件及第一从动件,所述第一主动件上设置有第一螺纹,所述第一从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配合的第二螺纹;
其中,所述第一从动件连接在所述内刀管上,当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主动件旋合连接时,所述第一主动件通过所述第一从动件驱动所述内刀管内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移动,所述内刀管由所述头端朝向所述尾端运动时,所述切割窗口逐步开启,当所述内刀管由所述头端朝向所述尾端移动至极限位置之前的脱离位置时,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靠近所述尾端的一端上,当所述第一从动件与所述第一主动件脱离旋合后,所述弹性件将所述第一从动件再次压合在所述第一主动件上,使得所述第二螺纹与所述第一螺纹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沿所述第一从动件的运动方向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件上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设置有导向槽,所述防卡死活检针设置有限位块,当所述第一主动件转动时,所述限位块在所述导向槽内滑动,所述限位块与所述导向槽配合,在所述内刀管的周向上对所述第一从动件进行约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卡死活检针还包括外壳,所述第一从动件运动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外壳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内刀管转动的第二主动件,所述内刀管与所述第二主动件沿所述内刀管的轴向滑动连接,当所述内刀管轴向运动时,所述内刀管相对于所述第二主动件轴向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管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滑块,所述第二主动件上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设置有滑槽,所述第二主动件通过所述滑槽及所述滑块驱动所述内刀管转动,当所述内刀管随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外刀管的轴向运动时,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中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管上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外壁绕所述内刀管的轴线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一从动件上设置有卡爪,所述卡爪设置在所述环形槽内,所述第一从动件通过所述卡爪及所述环形槽驱动所述内刀管沿所述外刀管的轴线运动,当所述内刀管随所述连接部转动时,所述卡爪在所述环形槽内绕所述内刀管的轴线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动件为管状,所述第一从动件套设在所述第一主动件内,在所述外刀管的轴线方向上,所述第一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一主动件靠近所述外刀管的头部的一端内,所述第二螺纹设置在所述第一从动件的外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卡死活检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刀管由所述尾端朝向所述头端运动时,所述切割窗口逐步封闭,所述内刀管靠近所述头端的一端上设置内针头,所述内针头上设置有切削部,当所述内刀管封闭所述切割窗口时,所述切削部用于进行切割。
CN202321374005.1U 2023-05-31 2023-05-31 防卡死活检针 Active CN2197826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4005.1U CN219782618U (zh) 2023-05-31 2023-05-31 防卡死活检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4005.1U CN219782618U (zh) 2023-05-31 2023-05-31 防卡死活检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82618U true CN219782618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2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4005.1U Active CN219782618U (zh) 2023-05-31 2023-05-31 防卡死活检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826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38138B1 (en) Polypectomy systems and devices
US5425376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a biopsy sample
CN219782618U (zh) 防卡死活检针
CN211633382U (zh) 一种组织旋切装置
US20200015794A1 (en) Rotary Cutting Tool And Rotary Cutting Operating Assembly
CN219814181U (zh) 防冲击活检针
CN211749754U (zh) 具有空气阀的旋切装置
CN211484716U (zh) 一种辅助锥切工具
US9622726B2 (en) Biopsy device latching assembly
CN209808414U (zh) 一种适用于实性病变组织切割的新型活检针
CN209826796U (zh) 一种可拆卸式集样器组件、集样器端盖锁紧装置和活检旋切装置
CN214966840U (zh) 一种弹射型乳腺定位针
CN215605991U (zh) 腔镜用电动直线切割吻合器的双重压榨结构
CN215228025U (zh) 一种可实现先缝后切的包皮吻合器
US20210244389A1 (en) Telescoping needle assembly with rotating needle
CN114305614A (zh) 一种病理学检查用可调式的穿刺装置
EP3188666B1 (en) Improvements for a full core biopsy device
CN209004120U (zh) 一种用于微创超声刀套管连接扭转结构
CN220632127U (zh) 活检取样针的外刀管及活检取样针
CN215018048U (zh) 一种肿瘤活检取样装置
CN218247262U (zh) 活检旋切装置的双齿轮传动机构
CN219397379U (zh) 活检针切割管退刀结构
CN215306273U (zh) 一种腔镜吻合器快速控制钳口开合机构
CN217040240U (zh) 一种定力组织切断保护系统
US20210338213A1 (en) Biopsy device having a hydraulic drive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401121 Jupi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Gaoxin Park, northern New District, Yubei District, Chongqing (No. 9, middle section of Huangshan Avenue)

Patentee after: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01121 Jupi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enter, High tech Park, New North Zone, Beibei District, Chongqing (No. 9, Middle Section of Mount Huangshan Avenue)

Patentee before: CHONGQING XISH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