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6329U - 一种排风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风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6329U
CN219766329U CN202321170024.2U CN202321170024U CN219766329U CN 219766329 U CN219766329 U CN 219766329U CN 202321170024 U CN202321170024 U CN 202321170024U CN 219766329 U CN219766329 U CN 219766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xhaust
transmission unit
window
suppleme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002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丙利
阮红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E3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002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6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6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6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排风柜,包括:柜体,具有内腔,内腔构成工作腔;补风结构,沿排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补风结构设于柜体的内腔的前方顶侧,补风结构包括补风进风口和散流装置,补风进风口设于补风结构的顶部,散流装置设于补风结构的底部,散流装置沿宽度方向延伸,散流装置包括多个出风孔,以供外界空气穿过散流装置;出风孔沿排风柜的高度方向延伸,外界空气从补风进风口进入补风结构后,穿过多个出风孔进入工作腔。本实用新型的补风结构简洁有效,能够使补风匀速流出,补风出风均匀,减少排风柜内腔顶部的涡流,减少污染物的停留时间,减少从房间内抽取经空调处理过的空气,节约能源。

Description

一种排风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排风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风柜。
背景技术
通风设备一般可以被描述为将一个工作空间内的废气、有害气体及颗粒物等气体排除至工作空间外(通常为室外)的设备,该种设备在工业和生活中均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生产中产生有毒有害或颗粒物气体的厂房,研发机构的生物和化学实验室,烹饪时产生油烟的厨房等场合,均需要通风设备将一定工作空间内的毒害气体和颗粒物与使用人员相隔离,防止使用人员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并将有毒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出室外。
未设有补风结构的排风柜顶部会产生涡流,使污染物在柜体的工作腔内停留过长时间。但,目前设有补风结构的排风柜,存在出风不均匀的问题,往往需要将复杂的补风管道连接到各个位置的补风口上,不能满足结构简单、使用便利的要求。此外,目前设有补风结构的排风柜还存在从房间内抽取大量经空调处理过的空气的问题,造成能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排风柜顶部产生涡流,补风结构复杂,出风不均匀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风柜,补风结构简洁有效,可使补风匀速流出,补风出风均匀,减少排风柜内腔顶部的涡流,减少污染物的停留时间,同时,减少从房间内抽取经空调处理过的空气,从而节约能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包括: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补风结构,沿排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补风结构设于所述柜体的内腔的前方顶侧,所述补风结构包括补风进风口和散流装置,所述补风进风口设于所述补风结构的顶部,所述散流装置设于所述补风结构的底部,所述散流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散流装置包括多个出风孔,以供外界空气穿过所述散流装置;所述出风孔沿排风柜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外界空气从所述补风进风口进入所述补风结构后,穿过所述多个出风孔进入所述工作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排风柜内腔的顶部设置补风结构,补风结构与工作腔连通,以使从外界进入补风结构的补风气流能够直接流入工作腔内,而不需要经过额外设置的补风管道,从各个位置的补风口流出,结构设计简洁有效。另外,补风结构的散流装置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散流装置上设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出风孔,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增加补风气流在补风结构内的流动阻力,减小从补风结构内流入工作腔的补风风速,起到稳压的作用,均匀地送出补风气流,防止在排风柜的顶部形成涡流,减少污染物在工作腔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操作人员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同时,减少从房间内抽取经空调处理过的空气,从而节约能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补风结构还包括补风罩,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补风罩设于所述散流装置的上方,并与所述散流装置连接,以与所述散流装置共同围成补风腔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工作腔的腔顶壁设有补风口,所述多个出风孔与所述补风口正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散流装置为所述工作腔的顶部内衬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散流装置为孔板,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孔板和所述工作腔分别位于所述补风口的上下两侧,所述补风口用于连通所述补风腔室和所述工作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散流装置为孔板,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孔板设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补风口用于连通所述补风腔室和所述工作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散流装置为散流器,所述散流器设于所述补风口内,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补风腔室和所述工作腔分别位于所述散流器的上下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还包括集气罩和排风口,所述集气罩具有排风出风口,所述排风口设于所述内腔的后方顶侧,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集气罩和所述工作腔分别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上下两侧,所述排风口用于连接所述排风出风口和所述工作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补风罩包括顶板和侧板;其中,所述顶板包括中间部、侧部;所述中间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侧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对称设于所述中间部的两侧;所述补风进风口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散流装置连接,沿排风柜的深度方向,所述侧板设于所述顶板的前后两侧,并与所述散流装置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多个出风孔均匀间隔设于所述孔板;所述多个出风孔的面积之和占所述孔板的总面积的40%至80%;所述补风罩的高度为150mm至80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侧部为弧形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还包括导流板,设于所述工作腔内,沿排风柜的深度方向,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排风柜的后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集气罩通过所述排风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内腔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视窗组件,设于所述前开口处,所述视窗组件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还包括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传动单元和套设于所述传动单元的同步单元;其中,所述传动单元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同步单元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视窗组件连接,另一端用于与配重单元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视窗组件包括第一视窗和第二视窗,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传动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所述同步单元包括第一同步单元和第二同步单元;其中,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和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一同步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视窗与所述第二同步单元连接,当所述第一视窗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高度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能够跟随所述第一视窗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同步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视窗沿所述高度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配重单元包括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其中,所述第一配重与所述第一同步单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与所述第二同步单元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配重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视窗同步运动,以及所述第二配重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视窗同步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孔板还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使所述孔板与所述柜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排风柜,所述排风柜为台式排风柜或落地式排风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立体图,其中排风柜为台式排风柜。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俯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侧视图一,其中排风柜为台式排风柜。
图4a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补风结构的立体图一,其中散流装置为孔板。
图4b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补风结构的立体图二,其中散流装置为孔板。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侧视图二,其中排风柜为落地式排风柜。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传动单元的立体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传动结构的立体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侧视图三,其中散流装置为孔板。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侧视图四,其中散流装置为散流器。
图10a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流器的立体图一。
图10b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散流器的立体图二。
图1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排风柜的侧视图五,散流装置为顶部内衬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发明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发明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排风柜1,包括:柜体10,具有内腔S、具有顶部内衬板101、工作台面102(如图3中所示)、后部内衬板103。其中,顶部内衬板101和工作台面102沿排风柜1的高度方向(图1和图3中Z方向所示)相对设置,后部内衬板103沿排风柜1的深度方向(图1至图3和图5中Y方向所示)位于排风柜1的后侧。上述顶部内衬板101、工作台面102(如图1和图3中所示)、后部内衬板103以及排风柜1的左右侧壁围成了柜体10的内腔S,内腔S构成排风柜1的工作腔(如图1、图3和图5中S所示),内腔S的前侧(沿深度方向与后部内衬板103相对的一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1a。示例性地,前开口1a作为操作口。
示例性地,参考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排风柜1可以是台式排风柜(如图1和图3所示),柜体10的下方(即内腔S的下方)设有底柜13,该底柜13可以用于储藏实验所需的试剂及材料。但不限于此,本申请提供的排风柜1还可以是落地式排风柜(如图5所示)。
参考图4a和图4b并结合图1,本申请的排风柜1还包括补风结构20。其中,补风结构20是用于向排风柜1的内腔S补风(例如是向工作腔S提供外界空气,补风气流如图3和图5中B所示)。
补风结构20沿排风柜1的宽度方向(如图4a和图4b中X方向所示)延伸,补风结构20用于设于柜体10的内腔S的前方顶侧(例如是顶部内衬板101上方),与工作腔S连通。补风结构20包括补风进风口21和散流装置。
继续参考图4a和图4b并结合图3和图1,补风进风口21设于补风结构20的顶部,散流装置设于补风结构20的底部。即,补风进风口21和散流装置沿高度方向(如图3中Z方向所示)相对设置。
散流装置沿宽度方向(如图4a中X方向所示)延伸,外界空气从补风进风口21进入补风结构20后,穿过散流装置进入工作腔S内。继续参考图3并结合图1,散流装置具有多个出风孔221。出风孔221沿排风柜1的高度方向(如图3中Z方向所示)延伸,外界空气从补风进风口21进入补风结构20后,穿过多个出风孔221,由补风口14直接进入工作腔S。示例性地,多个出风孔221均匀间隔设于散流装置。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排风柜1在内腔S的顶部设置了补风结构20,补风结构20与工作腔S连通,以使从外界进入补风结构20的补风气流能够直接流入工作腔S内,而不需要经过额外设置的补风管道,从各个位置的补风口流出。另外,补风结构20的散流装置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散流装置上设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出风孔221,能够有效增加补风气流在补风结构20内的流动阻力,减小从补风结构20内流入工作腔S的补风风速,起到稳压的作用,均匀地送出补风气流,防止在排风柜1的顶部形成涡流,减少污染物在工作腔S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操作人员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b并结合图1,补风结构20还包括补风罩23,沿高度方向(如图4b中Z方向所示),补风罩23设于散流装置的上方,并与散流装置连接,从而使补风罩23和散流装置共同围成补风腔室24。外界空气从补风进风口21进入补风腔室24内后,穿过散流装置,从散流装置上设有的间隔设置的出风孔221(如图4a中所示)均匀地流出。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4b,补风罩23包括顶板和侧板234,补风罩23的顶板包括中间部231和侧部;中间部231沿宽度方向(如图4b中X方向所示)延伸,侧部包括第一侧部232和第二侧部233,沿宽度方向(如图4b中X方向所示),第一侧部232和第二侧部233对称设于中间部231的两侧。示例性地,补风罩23的高度为150mm至800mm,以及第一侧部232和第二侧部233为弧形板。这样设置能够有利于从补风进风口21进入补风腔室24内的补风气流更容易地填充满补风腔室24,以便于补风腔室24起到稳压作用。
示例性地,补风进风口21设于中间部231,第一侧部232和第二侧部233远离中间部231的一端分别与散流装置连接。沿深度方向(如图4b中Y方向所示),侧板234设于顶板的前后两侧,并与散流装置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工作腔S的腔顶壁(即顶部内衬板101)设有补风口14,多个出风孔221与补风口14正对设置。
这样设置有利于增加补风结构20内的补风气流的流动阻力,减小进入工作腔S内顶部的风速,起到稳压的作用,使流出补风结构20的补风气流更加均匀。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补风口14设于内腔S的前方顶侧,即顶部内衬板101上。沿高度方向(如图3中Z方向所示),散流装置和工作腔S分别位于补风口14的上下两侧,补风口14用于连通补风腔室24和工作腔S,外界空气从补风进风口21进入补风腔室24内后,穿过散流装置,从散流装置上设有的间隔设置的出风孔221均匀地流出,在经过补风口14后,流入工作腔S内。
补风气流在进入由补风罩23和散流装置围成的补风腔室24后,由于散流装置上设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出风孔221,补风气流会先填充满腔体,以使流入补风腔室24的补风气流的风速降低,动压转化为静压,补风腔室24起到稳压作用。从而,使得补风腔室24宽度方向上的压力均匀,散流装置上的出风孔221的出风量也均匀。因此,补风结构20能够均匀地通过补风口14向工作腔S内输送补风气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图4a和图4b,散流装置为孔板22,沿高度方向,孔板22和工作腔S分别位于补风口14的上下两侧,补风口14用于连通补风腔室24和工作腔S。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图4a和图4b,散流装置为孔板22,沿高度方向,孔板22设于工作腔S内,补风口14用于连通补风腔室24和工作腔S。即,孔板22设于补风口14靠近工作腔S的一侧,补风罩23和孔板22分别位于补风口14的上下两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9和图10a和图10b,散流装置为散流器25,散流器25设于补风口14内,沿高度方向,补风腔室24和工作腔S分别位于散流器25的上下两侧。示例性地,参考图10a和图10b,散流器25上设有多个纵向叶片251和横向叶片252。其中,多个纵向叶片251沿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横向叶片252沿深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多个纵向叶片251和横向叶片252共同形成多个沿高度方向延伸出风孔221。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1,散流装置为工作腔S的顶部内衬板101。示例性地,多个出风孔221等距间隔设于顶部内衬板101上。需要说明的是,当散流装置为顶部内衬板101时,补风气流在进入补风腔室24后,直接穿过出风孔221进入工作腔S内,无需经过补风口14后再进入工作腔S内。
示例性地,参考图3、图4a、图4b、图8、图9和图11,多个出风孔221分别沿宽度方向(如图4a中X方向所示)和深度方向(如图4a中Y方向所示)等距间隔设置于散流装置上。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出风孔221的结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使进入补风结构20内的外界空气穿过散流装置流出补风结构20(如图1中所示)即可。
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多个出风孔221的面积之和占孔板22的总面积的40%至80%,以保证外界空气从补风口21进入补风结构20后,能够更加均匀的通过出风孔221内流出。
示例性地,参考图4a和图4b并结合图1,孔板22还包括沿周向(即围绕孔板22边缘一周)间隔设置的安装孔222,安装孔222用于使孔板22与柜体10(即顶部内衬板101)固定连接。例如是,孔板22与柜体10螺纹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2并结合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排风柜1还包括集气罩31和排风口15。其中,集气罩31的顶部具有排风出风口32,排风口15设于内腔S的后方顶侧,即顶部内衬板101上。示例性地,参考图2,沿深度方向(如图2中Y方向所示)补风罩23和集气罩31分别设于排风柜1的顶部前侧和后侧。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并结合图3,沿高度方向(如图2中Z方向所示),集气罩31和工作腔S分别位于排风口15的上下两侧,排风口15用于连接排风出风口32和工作腔S。集气罩31用于将经过前开口1a进入工作腔的空气(图3和图5中Q1所示)以及经过补风结构20的空气(图3和图5中Q2所示)汇总后从工作腔S经集气罩31上设置的排风出风口32排出(排气气流路径,即后述的排风通道如图3和图5中P所示)。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排风柜1还包括沿高度方向(如图3和图5中Z方向所示)设置的导流板16。其中,导流板16包括下段导流板161、中段导流板162和上段导流板163,沿排风柜1的深度方向(如图3和图5中Y方向所示),导流板16与排风柜1的后壁(即后补内衬板103)间隔设置,以形成排风通道P,排风通道P与集气罩31的排风出风口32通过排风口15连通。图3和图5示出,排风通道P整体在高度方向(如图3和图5中Z方向所示)延伸。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和图3,本申请实施例的排风柜1还包括视窗组件11和传动结构12。其中,视窗组件11设于前开口1a处,传动结构12设于柜体10的顶部,传动结构12包括传动单元121和同步单元122。传动单元121设于柜体10的顶部,同步单元122套设于传动单元121,同步单元122的一端用于与视窗组件11连接,另一端用于与配重单元123连接。传动结构12用于驱动视窗组件11沿高度方向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视窗组件11能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打开前开口1a,视窗组件11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向上移动的高度不同,前开口1a的开口大小不同;或者,视窗组件11能够沿柜体10的高度方向向下移动关闭前开口1a。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并结合图6,视窗组件11包括第一视窗111和第二视窗112,第一视窗111与第一同步单元1221连接,以使第一视窗111能够与第一传动单元1211滑动配合,第二视窗112与第二同步单元1222连接,以使第二视窗112能够与第二传动单元1212滑动配合。
参考图6,传动单元121包括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第二传动单元1212沿轴向(即宽度方向,如图6中X方向所示)与第一传动单元1211固定连接,以使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同轴转动。
同步单元122包括第一同步单元1221和第二同步单元1222。第一同步单元1221套设于第一传动单元1211上,第一同步单元1221的一端12211用于与第一视窗111连接,另一端12212用于与配重单元连接,以使第一传动单元1211与第一视窗111滑动配合,从而使第一视窗111能够沿高度方向(如图5中Z方向所示)运动。
一个传动单元121至少包括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但不限于此,一个传动单元121还可以包括多个类似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结构,即,例如传动单元121还可以包括第三传动单元、第四传动单元、第五传动单元等,本申请对其中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与之对应的,一个同步单元122还可以包括多个类似第一同步单元1221和第二同步单元1222的结构,即,例如同步单元122还可以包括第三同步单元、第四同步单元、第五同步单元等,本申请对其中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
基于此,本申请的排风柜1可以通过传动结构12的传动单元121和与传动单元121相对应的同步单元122设置多个视窗。示例性地,参考图5,本申请的排风柜1设有第一视窗111和第二视窗112,但不限于此,本申请对视窗的具体数量不做限制,本申请排风柜1的视窗还可以是三个、四个或五个。
示例性地,参考图6并结合图5,传动单元121是子母轮,第一传动单元1211为母轮,第二传动单元1212为子轮,第二传动单元1212设于第一传动单元1211靠近排风柜1内部的一侧,并且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在同一轴线上(即沿宽度方向,如图6中X方向所示),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间不相互转动;但不限于此,传动单元121还可以是链轮。
具体地,当第一视窗111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高度方向运动时,第一同步单元1221的一端12211随着第一视窗111同步沿高度方向运动,与此同时,第一同步单元1221的另一端12212与第一传动单元1211滑动配合,从而第一同步单元1221的另一端12212在第一视窗111的带动下,能够相对第一传动单元1211沿传动单元121的周向(如图6中R方向所示)正向或反向运动。
第二同步单元1222套设于第二传动单元1212上,第二同步单元1222的一端12221与第二视窗112连接,另一端12222用于与配重单元连接,以使第二传动单元1212与第二视窗112滑动配合,从而使第二视窗112能够沿高度方向(如图5中Z方向所示)运动。示例性地,同步单元122是同步带,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是链条。
具体地,当第一视窗111沿高度方向运动时,第一同步单元1221跟随第一视窗111转动,与此同时,第二传动单元1212与第一传动单元1211固定连接且同步转动,第二同步单元1222的另一端12222与第二传动单元1212滑动配合,从而第二同步单元1222的另一端12222在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带动下,能够相对第二传动单元1212沿传动单元121的周向(如图6中R方向所示)正向或反向运动,以使第二同步单元1222的一端12221带动第二视窗112沿高度方向运动。
第一视窗111在外力的作用下沿高度方向运动(例如第一视窗111向上打开或向下关闭)时,由于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固定连接,第一视窗111带动第一传动单元1211转动,从而将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单元1212,以使第二视窗112能够随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转动,从而沿高度方向运动;另外,由于第一传动单元1211的直径大于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直径,并且第一传动单元1211和第二传动单元1212同步转动,单位时间内第一视窗111的行程大于第二视窗112。
示例性地,第一视窗111沿高度方向位于第二视窗112的下方,即第一视窗111距传动单元121的距离大于第二视窗112距传动单元121的距离,以使第一视窗111和第二视窗112能够顺利地打开或关闭,从而将排风柜1的工作腔S打开或关闭。
继续参考图6,第一传动单元1211的半径r1(如图6所示)大于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半径r2(如图6所示),也就是说,第一传动单元1211(上述母轮)的齿数多于第二传动单元1212(上述子轮)的齿数。即,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第一同步单元1221与第一传动单元1211滑动配合的第一视窗111在高度方向上的行程大于通过第二同步单元1222与第二传动单元1212滑动配合的第二视窗112的行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传动单元1211的半径r1为第一传动单元1211的圆心O1(如图6中所示)至第一传动单元1211的周向边缘的距离,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半径r2为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圆心O2(如图6中所示)至第二传动单元1212的周向边缘的距离。
因此,通过第一同步单元1221与第一传动单元1211滑动配合的第一视窗111沿高度方向(如图5中Y方向所示)的运动速度大于通过第二同步单元1222与第二传动单元1212滑动配合的第二视窗112的运动速度。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5并结合图3,本申请的配重单元123包括第一配重1231和第二配重1232。
具体地,第一配重1231与第一同步单元1221的另一端12212固定连接,以使第一配重1231能够沿高度方向(如图5中Z方向所示)与第一视窗111同步运动。示例性地,第一视窗111和第一配重1231沿高度方向的运动方向相反。第二配重1232与第二同步单元1222的另一端12222固定连接,以使第二配重1232能够沿高度方向(如图5中Z方向所示)与第二视窗112同步运动。示例性地,第二视窗112和第二配重1232沿高度方向的运动方向相反。
示例性地,沿深度方向(如图5中Y方向所示)第一配重1231和第二配重1232错开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图3、图5和图7,传动单元121包括多个,多个传动单元121沿深度方向(如图1中Y方向所示)间隔设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7并结合图6,本申请的传动结构12还包括传动杆13,传动杆13沿宽度方向延伸,用于连接设于工作腔S的两侧的传动单元121,以使两侧传动单元121能够同步转动。传动单元121还设有沿轴向凸起的轴向连接部124。示例性地,参考图6,轴向连接部124上设有安装槽1241,传动杆13的一端插入安装槽1241内;安装槽1241的槽壁上间隔设有两个对齐设置的安装孔1242,以供传动杆13插入安装槽1241后,通过螺杆与传动单元121固定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排风柜1在内腔S的顶部设置了补风结构20,补风结构20与工作腔S连通,以使从外界进入补风结构20的补风气流能够直接流入工作腔S内,而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补风管道,从各个位置的补风口流出。既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也能够有效保持柜内气流组织的稳定性,有利于进入排风柜1的工作腔S的面风速的稳定性。
另外,补风结构20的散流装置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散流装置上设有多个均匀间隔设置的出风孔221,能够有效增加补风气流在补风结构20内的流动阻力,减小从补风结构20内流入工作腔S的补风风速,起到稳压的作用,均匀地送出补风气流,防止在排风柜1的顶部形成涡流,减少污染物在工作腔S内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操作人员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排风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柜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构成工作腔;
补风结构,沿排风柜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补风结构设于所述柜体的内腔的前方顶侧,所述补风结构包括补风进风口和散流装置,所述补风进风口设于所述补风结构的顶部,所述散流装置设于所述补风结构的底部,所述散流装置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散流装置包括多个出风孔,以供外界空气穿过所述散流装置;
所述出风孔沿排风柜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外界空气从所述补风进风口进入所述补风结构后,穿过所述多个出风孔进入所述工作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结构还包括补风罩,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补风罩设于所述散流装置的上方,并与所述散流装置连接,以与所述散流装置共同围成补风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腔的腔顶壁设有补风口,所述多个出风孔与所述补风口正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装置为所述工作腔的顶部内衬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装置为孔板,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孔板和所述工作腔分别位于所述补风口的上下两侧,所述补风口用于连通所述补风腔室和所述工作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装置为孔板,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孔板设于所述工作腔内,所述补风口用于连通所述补风腔室和所述工作腔。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流装置为散流器,所述散流器设于所述补风口内,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补风腔室和所述工作腔分别位于所述散流器的上下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气罩和排风口,所述集气罩具有排风出风口,所述排风口设于所述内腔的后方顶侧,沿所述高度方向,所述集气罩和所述工作腔分别位于所述排风口的上下两侧,所述排风口用于连接所述排风出风口和所述工作腔。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补风罩包括顶板和侧板;其中,
所述顶板包括中间部、侧部;
所述中间部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所述侧部包括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沿所述宽度方向,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对称设于所述中间部的两侧;
所述补风进风口设于所述中间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远离所述中间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散流装置连接,沿排风柜的深度方向,所述侧板设于所述顶板的前后两侧,并与所述散流装置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出风孔均匀间隔设于所述孔板;所述多个出风孔的面积之和占所述孔板的总面积的40%至80%;所述补风罩的高度为150mm至800mm。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为弧形板。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板,设于所述工作腔内,沿排风柜的深度方向,所述导流板与所述排风柜的后壁间隔设置,以形成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集气罩通过所述排风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的前侧形成有向室内环境敞开的前开口;视窗组件,设于所述前开口处,所述视窗组件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动结构,所述传动结构包括传动单元和套设于所述传动单元的同步单元;其中,所述传动单元设于所述柜体的顶部,所述同步单元的一端用于与所述视窗组件连接,另一端用于与配重单元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视窗组件包括第一视窗和第二视窗,所述传动单元包括第一传动单元和第二传动单元,所述同步单元包括第一同步单元和第二同步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传动单元和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视窗与所述第一同步单元连接,所述第二视窗与所述第二同步单元连接,当所述第一视窗在外力作用下沿所述高度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传动单元能够跟随所述第一视窗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单元同步转动,以使所述第二视窗沿所述高度方向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单元包括第一配重和第二配重;其中,
所述第一配重与所述第一同步单元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配重与所述第二同步单元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第一配重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视窗同步运动,以及所述第二配重能够沿所述高度方向与所述第二视窗同步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板还包括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使所述孔板与所述柜体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柜为台式排风柜或落地式排风柜。
CN202321170024.2U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排风柜 Active CN219766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0024.2U CN21976632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排风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0024.2U CN21976632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排风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6329U true CN219766329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23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0024.2U Active CN219766329U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排风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6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17183B2 (en) Turbulence-free laboratory safety enclosure
US3254588A (en) Laboratory fume hood
CN217941291U (zh) 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
KR101347217B1 (ko) 흄후드
CN111195637B (zh) 一种新型内补风排风柜
US5407389A (en) Fume hood
EP3681649B1 (en) Improved extraction hood for extracting fumes produced by chemical reactions
CN111482205A (zh) 一种多功能生物安全柜
US20120322353A1 (en) Fume hood
CN219766329U (zh) 一种排风柜
CN111112271A (zh) 一种可调增速稳流型理化安全柜
CN115318786B (zh) 一种通风柜
CN115007590B (zh) 一种通风柜
CN217726586U (zh) 一种导流结构和通风柜
CN217726587U (zh) 一种侧补风组件和通风柜
CN217857912U (zh) 一种通风柜
CN111059677A (zh) 一种可调节增速稳流型节能理化安全柜
CN202392863U (zh) 隔热型侧吸下排式集成灶
JP2009202155A (ja) 卓上フード設備付き実験台
CN207463783U (zh) 通风柜
CN212577112U (zh) 一种排风柜用底柜及排风柜
JP4368644B2 (ja) 卓上フード設備及び卓上フード設備付き実験台
KR101391990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219648342U (zh) 一种排风柜
CN217857913U (zh) 一种上补风模块和通风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