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4102U - 呼吸急救器 - Google Patents

呼吸急救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4102U
CN219764102U CN202321245569.5U CN202321245569U CN219764102U CN 219764102 U CN219764102 U CN 219764102U CN 202321245569 U CN202321245569 U CN 202321245569U CN 219764102 U CN219764102 U CN 219764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iece
air suction
getter
exhau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556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秀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chuan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chuan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chuan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chuan Medical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556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4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4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4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呼吸急救器,包括吸气组件以及呼吸罩组件;吸气组件包括吸气件和配合件,呼吸罩组件、配合件以及吸气件依次连接,吸气件具有容纳腔,呼吸罩组件具有气流腔;配合件设有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抽气通道的一端和排气通道的一端均与容纳腔连通,抽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气流腔连通,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气流腔通过抽气通道进入容纳腔,从而使得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呼吸罩组件作用于使用者,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从容纳腔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持续的进行抽吸件抽气和吸气的两个动作,能够直接抽取气道内的气体,直至气道内的异物跟随气流排出,效果较好,使用者可以独自完成操作,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呼吸急救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呼吸急救器。
背景技术
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在人体中,供呼吸用的气道与供食物流通的食道共用一个门户,也就是人的嘴部。在人们进食的过程中,尤其是幼童,易因一些不当操作导致食物通过食道进入气道内,使得被噎者出现明显的咳嗽,症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有可能还会发生窒息。
目前,人们主要是通过拍打被噎者的背部,或者通过收缩腹腔容积,握拳击打胃部的方式解决被噎的问题,但是,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且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就需要一种便于吸出气道内食物的呼吸急救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便于吸出气道内食物的呼吸急救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痰器,包括吸气组件以及与所述吸气组件连接的呼吸罩组件;
所述吸气组件包括吸气件和配合件,所述呼吸罩组件、所述配合件以及所述吸气件依次连接,其中,所述吸气件用于抽气和排气,所述吸气件具有用于容纳气体的容纳腔,所述呼吸罩组件具有供使用者呼吸的气流腔;
所述配合件设有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的一端和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抽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流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当所述吸气件抽气时,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气流腔通过所述抽气通道进入所述容纳腔,从而使得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呼吸罩组件作用于使用者,当所述吸气件排气时,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合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形成所述抽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
所述配合件还包括第一中间件和第二中间件,所述第一中间件设置在所述排气通道内,从而使得当所述吸气件抽气时,所述第一中间件阻止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排气通道,所述第二中间件设置在所述抽气通道内,从而使得当所述吸气件排气时,所述第二中间件阻止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抽气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本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连接;
所述抽气通道为贯穿所述延伸部开设的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套接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所述吸气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从而使得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抽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连通;
所述呼吸罩组件连接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吸气件的一端,从而使得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气流腔作用于使用者的气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中间件匹配的卡接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中间件连接在所述抽气通道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包括收紧部和通气部,所述收紧部自所述延伸部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进气孔的内周收紧,所述通气部为间隔设置在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多个卡块,并且多个所述卡块均设置在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其中,多个所述卡块与所述收紧部连接使得相邻两个所述卡块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第二中间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接配合部、中间部以及阻挡部,当所述第二中间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时,所述卡接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卡块远离所述收紧部的一端,所述阻挡部设置在所述延伸部远离本体的一端,并且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抽气通道外;
所述阻挡部的尺寸大于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尺寸,所述卡接配合部的尺寸大于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尺寸,所述中间部的尺寸小于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尺寸,从而使得当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气流腔进入所述第一进气孔,并穿过所述间隙进入所述容纳腔,当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容纳腔作用于所述阻挡部,从而使得所述阻挡部堵塞第一进气孔进而堵塞所述抽气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卡块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中间件可在所述抽气通道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吸气件的一端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中间件套接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一中间件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中间件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上设有通槽;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外部连通的第二排气孔,其中,所述通槽与所述第二排气孔对应,当所述吸气件排气时,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并穿过所述通槽后从所述第二排气孔排出到外部,当所述吸气件抽气时,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第二排气孔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并作用于所述第一中间件,从而使得所述覆盖部堵塞所述第一排气孔,进而堵塞所述排气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件还包括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使得所述覆盖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接触,所述覆盖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形成间距。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中间件和所述第二中间件均为硅胶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气件包括吸气部和握持部,所述握持部连接在所述吸气部远离所述配合件的一端,所述吸气部具有所述容纳腔,所述握持部用于控制所述吸气件抽气或者排气,从而使得所述容纳腔的气体增多或者减少。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呼吸急救器通过将呼吸罩组件置于使用者的嘴部使得气流腔与使用者的气道连通,以使得气道、抽气通道以及容纳腔依次连通,那么通过控制吸气件抽气,能够使得气道内的气体通过抽气通道进入到容纳腔内,此时容纳腔内的气体增多,能够吸出气道内的食物,使使用者恢复;
通过将呼吸罩组件置于使用者的嘴部,能够使外部、排气通道与容纳腔依次连通,那么通过控制吸气件排气,能够使得容纳腔内的气体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此时容纳腔内的气体减少,为下次吸气件抽气做准备,以便多次用吸气件抽气从而吸出使用者气道内的食物;
通过持续的进行抽吸件抽气和吸气的两个动作,能够直接抽取气道内的气体,直至气道内的异物跟随气流排出,效果较好,并且使用者可以独自完成操作,无需借助他人帮助,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呼吸急救器的爆炸图。
图2为如图1所示呼吸急救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如图1所示呼吸急救器的局部结构图。
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呼吸急救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如图4所述的呼吸急救器爆炸图。
附图标记:
10-壳体组件,12-上壳体,14-下壳体;
20-吸气组件,22-吸气件,222-吸气部,2221-容纳腔,224-握持部,24-配合件,242-第一连接件,2423-第一排气孔,244-第一中间件,2442-覆盖部,2443-台阶部,2444-通槽,246-第二中间件,2462-卡接配合部,2463-中间部,2464-阻挡部,248-第二连接件,2481-第一进气孔,2482-本体,2483-第二排气孔,2484-延伸部,2485-卡接部,2485a-收紧部,2485b-通气部;
40-呼吸罩组件,42-呼吸罩,44-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结合图1-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实施方式的呼吸急救器,包括吸气组件20以及与吸气组件20连接的呼吸罩组件40。
吸气组件20包括吸气件22和配合件24,呼吸罩组件40、配合件24以及吸气件22依次连接,其中,吸气件22用于抽气和排气,吸气件22具有用于容纳气体的容纳腔2221,呼吸罩组件40具有供使用者呼吸的气流腔。
配合件24设有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抽气通道的一端和排气通道的一端均与容纳腔2221连通,抽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气流腔连通,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当吸气件22抽气时,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气流腔通过抽气通道进入容纳腔2221,从而使得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呼吸罩组件40作用于使用者,当吸气件22排气时,吸气件22排气产生的气流从容纳腔2221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
具体来说,呼吸罩组件40通过配合件24与吸气件22连接,呼吸罩组件40用于与使用者的面部接触,使得气流腔与使用者的气道连通,从而使得抽气通道通过气流腔与使用者的气道连通,设置配合件24能够便于连接吸气件22,通过配合件24设置的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能够使容纳腔2221与抽气通道一端和排气通道的一端均连通。
通过将抽气通道与呼吸罩组件40连接能够使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气流腔作用于使用者;通过将抽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能够使得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而不作用于使用者,通过设置两个通道,使得气体的进入和排出各有一个通道,便于持续的进行抽气和排气两个动作。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呼吸急救器通过将呼吸罩组件40置于使用者的嘴部使得气流腔与使用者的气道连通,以使得气道、抽气通道以及容纳腔2221依次连通,那么通过控制吸气件22抽气,能够使得气道内的气体通过抽气通道进入到容纳腔2221内,此时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增多,能够吸出气道内的食物,使使用者恢复。
通过将呼吸罩组件40置于使用者的嘴部,能够使外部、排气通道与容纳腔2221依次连通,那么通过控制吸气件22排气,能够使得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通过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此时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减少,为下次吸气件22抽气做准备,以便多次用吸气件22抽气从而吸出使用者气道内的食物。
通过持续的进行抽吸件抽气和吸气的两个动作,能够直接抽取气道内的气体,直至气道内的异物跟随气流排出,效果较好,并且使用者可以独自完成操作,无需借助他人帮助,操作方便。
结合图1-图3,配合件24包括第一连接件242和与第一连接件242连接的第二连接件248,第一连接件242和第二连接件248连接形成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
配合件24还包括第一中间件244和第二中间件246,第一中间件244设置在排气通道内,从而使得当吸气件22抽气时,第一中间件244阻止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排气通道,第二中间件246设置在抽气通道内,从而使得当吸气件22排气时,第二中间件246阻止吸气件22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抽气通道。
具体来说,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242和第二连接件248便于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的形成,也便于吸气件22和呼吸罩组件40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一中间件244,能够使得抽气通道只能进行抽气,而不能进行排气,使得吸气件22抽气时,始终使作用于使用者的气道。
通过设置第二中间件246,能够使得排气通道只能进行排气,而不能进行抽气,使得吸气件22排气时,始终作用于外部。
结合图2-图3,第二连接件248包括本体2482和延伸部2484,延伸部2484与本体2482连接。
抽气通道为贯穿延伸部2484开设的第一进气孔2481,第一连接件242套接在延伸部2484的外周,吸气件2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连接件242的外周,从而使得容纳腔2221与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连通。
呼吸罩组件40连接在延伸部2484远离吸气件22的一端,从而使得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气流腔作用于使用者的气道。
具体来说,通过延伸部2484的设置方便了第二连接件248的安装,将第二连接件248套接到延伸部2484,并通过设置第一进气孔2481贯穿延伸部2484作为抽气通道,使得第二连接件248的安装不会影响抽气通道;还方便了呼吸罩组件40的安装,通过将呼吸罩组件40连接在延伸部2484的下端,能够使得气道气体直接通过第一进气孔2481进入容纳腔2221,便于气道内的食物随气流抽出。
优选的,延伸部2484远离本体2482的一端设有与第二中间件246匹配的卡接部,从而使得第二中间件246连接在抽气通道内。
卡接部设置在延伸部2484靠近吸收件的一端,卡接部的设置便于固定第二中间件246,以便通过安装第二中间件246使得抽气通道只能抽气而不能排气。
结合图2-图3,卡接部包括收紧部2485a和通气部2485b,收紧部2485a自延伸部2484的端部朝向第一进气孔2481的内周收紧,通气部2485b为间隔设置在收紧部2485a内周的多个卡块,并且多个卡块均设置在延伸部2484靠近本体2482的一侧,其中,多个卡块与收紧部2485a连接使得相邻两个卡块之间形成间隙。
第二中间件246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接配合部2462、中间部2463以及阻挡部2464,当第二中间件246与卡接部卡接时,卡接配合部2462设置在卡块远离收紧部2485a的一端,阻挡部2464设置在延伸部2484远离本体2482的一端,并且阻挡部2464位于抽气通道外。
阻挡部2464的尺寸大于收紧部2485a内周的尺寸,卡接配合部2462的尺寸大于收紧部2485a内周的尺寸,中间部2463的尺寸小于收紧部2485a内周的尺寸,从而使得当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气流腔进入第一进气孔2481,并穿过间隙进入容纳腔2221,当吸气件22排气产生的气流从容纳腔2221作用于阻挡部2464,从而使得阻挡部2464堵塞第一进气孔2481进而堵塞抽气通道。
具体来说,延伸部2484为圆柱状,设置收紧部2485a能够形成直径比第一进气孔2481小的卡接孔,在收紧部2485a的下端间隔设置多个卡块能够便于形成间隙,卡块便于第二中间件246的安装,间隙方便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从间隙进入容纳腔2221。
第二中间件246安装的下端设置在卡块的下方,第二中间件246的上端设置在收紧部2485a的上端,能够便于第二中间件246的卡接,并且,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当吸气件22抽气时,气流从气道进入第一进气孔2481,并通过间隙经过卡接孔最后进入到容纳腔2221中,而当吸气件22排气时,容纳腔2221中的气体会作用于位于抽气通道外的阻挡部2464,给阻挡部2464向下的作用力使得阻挡部2464堵塞住卡接孔,进而堵塞排气通道,防止容纳腔2221中的气体从排气通道排出。
优选的,中间部2463的长度大于卡块的长度,从而使得第二中间件246可在抽气通道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吸气件22的一端运动。
能够便于第二中间件246上下浮动,第二中间件246向上浮动便于露出间隙,使得气道内的气体通过抽气通道进入容纳腔2221;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作用于第二中间件246,会使得第二中间件246向下浮动便于堵塞卡接孔,从而堵塞抽气通道,避免了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从抽气通道排出又作用于气道。
优选的,阻塞部的形状为朝向吸气件22设置的喇叭状。
在吸气件22抽气时,便于使气流通过间隙后进入容纳腔2221,在吸气件22排气时,便于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作用于阻挡部2464时使阻挡部2464堵塞卡接孔。
结合图2-图3,第一连接件242与第二连接件248连接形成第一空间,第一中间件244套接在延伸部2484的外周,并且第一中间件244夹设在第一连接件242与第二连接件248之间,第一中间件244包括覆盖部2442,覆盖部2442上设有通槽2444。
第一连接件242上设有与容纳腔2221连通的第一排气孔2423,第二连接件248上设有与外部连通的第二排气孔2483,其中,通槽2444与第二排气孔2483对应,当吸气件22排气时,吸气件22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第一排气孔2423进入第一空间,并穿过通槽2444后从第二排气孔2483排出到外部,当吸气件22抽气时,吸气件22抽气产生的气流从第二排气孔2483进入第一空间并作用于第一中间件244,从而使得覆盖部2442堵塞第一排气孔2423,进而堵塞排气通道。
具体来说,第一连接件242和第二连接件248通过螺栓连接,将第一连接件242和第二连接件248安装从而就能将第一中间件244固定到第一空间中。
将通槽2444设置为多个,便于吸气件22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通槽2444后从第二排气孔2483排出到外部,需要保证覆盖部2442与四个第一排气孔2423对应,通槽2444与第二排气孔2483对应,那么,在吸气件22进行排气时,容纳腔2221中的气体作用于第一排气孔2423,并从第一中间件244的通槽2444经过最后从第二排气孔2483排出;在吸气件22进行吸气时,外部气体从第二排气孔2483进入后,会作用于覆盖部2442,使得覆盖部2442贴附第一排气孔2423,避免外部气体通过排气通道进入容纳腔2221。
优选的,第一中间件244还包括台阶部2443,台阶部2443使得覆盖部244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242接触,覆盖部2442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248之间形成间距。
具体来说,设置台阶能够增大覆盖部2442的高度,使得覆盖部2442与位于上方的第一连接件242接触,而与位于下方的第二连接件248之间形成间距;那么,在抽气时,外部气体会通过第二排气孔2483作用于覆盖部2442,使得本就与第一连接件242接触的覆盖部2442牢牢贴附在第一排气孔2423上,从而堵塞排气通道,使得外部气体不能通过排气通道而进入到容纳腔2221,那么,容纳腔2221的体积增大使得气流只能通过使用者的气道进入,能够便于在吸气件22抽气时,作用于使用者的气道从而将气道的食物排出。
优选的,第一中间件244和第二中间件246均为硅胶件。
需要指出的是,当排气时,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从第一排气孔2423排出会作用于覆盖部2442,覆盖部2442为软性的硅胶,覆盖部2442会由于气体的压力向下运动,使得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进入到第一空间并通过第二排气孔2483排出。
并且,因此通槽2444与第二气孔对应,那么即使覆盖部2442在气流的作用下向下运动会覆盖到部分第二排气孔2483,但是覆盖部2442上开设的通槽2444与第二气孔对应,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也会通过通槽2444穿过并从第二排气孔2483排出。
硅胶件为柔软的材质,能够便于在进气时覆盖部2442堵塞第一排气孔2423,便于在排气阻挡部2464堵塞卡接孔。
优选的,吸气件22包括吸气部222和握持部224,握持部224连接在吸气部222远离配合件24的一端,吸气部222具有容纳腔2221,握持部224用于控制吸气件22抽气或者排气,从而使得容纳腔2221的气体增多或者减少。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握持部224上下运动使得吸气部222之后的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增多和减少,当握持部224向下运动,此时的吸气件22是在排气,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减少;当握持向上运动,此时的吸气件22是在抽气,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增多,作用于使用者的气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气部222可以是如图1-3中所示的折叠的气囊结构,折叠的气囊结构与第一连接件242连接形成用于容纳气体的容纳腔2221。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吸气部222还可以是类似针管活塞结构,握持部224即为活塞,活塞结构与第一连接件242连接形成容纳腔2221。
结合图1-图3,呼吸罩组件40包括呼吸罩42和连接部44,气流腔设置在呼吸罩42和连接部44的中心区域,呼吸罩42罩在使用者的脸部嘴巴周围,并与使用者的脸部形成密闭空间,连接部44的一端与密闭空间连通,从而形成与抽气通道连通的气流腔,连接部44的另一端连接在延伸部2484的下端,并且连接部44设置在第一进气孔2481内,从而使得气流腔与抽气通道连通。
这样的设置就能通过吸气件22抽气使得气道内的气体通过抽气通道进入到容纳腔2221中。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4和图5,还包括一个壳体组件10,壳体组件10包括上壳体12和下壳体14。
上壳体12的上端滑动设置握持部224,吸气部222设置在上壳体12内,并且吸气部222的上端与握持部224螺纹连接,从而便于使用者通过握持部224控制容纳腔2221内的气体增多或者减少,下壳体14上为设置有通孔的网罩,通孔便于连接部44穿过,网罩上设置与第二排气孔2483对应的功能孔,从而避免对排气通道的排气产生影响。
通过上壳体12与下壳体14连接,从而将呼吸急救器通过壳体组件10连接,造型更加美观,便于使用。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气组件以及与所述吸气组件连接的呼吸罩组件;
所述吸气组件包括吸气件和配合件,所述呼吸罩组件、所述配合件以及所述吸气件依次连接,其中,所述吸气件用于抽气和排气,所述吸气件具有用于容纳气体的容纳腔,所述呼吸罩组件具有供使用者呼吸的气流腔;
所述配合件设有抽气通道和排气通道,所述抽气通道的一端和所述排气通道的一端均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抽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气流腔连通,所述排气通道的另一端与外部连通,当所述吸气件抽气时,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气流腔通过所述抽气通道进入所述容纳腔,从而使得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呼吸罩组件作用于使用者,当所述吸气件排气时,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容纳腔通过所述排气通道排出到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合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形成所述抽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
所述配合件还包括第一中间件和第二中间件,所述第一中间件设置在所述排气通道内,从而使得当所述吸气件抽气时,所述第一中间件阻止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排气通道,所述第二中间件设置在所述抽气通道内,从而使得当所述吸气件排气时,所述第二中间件阻止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抽气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本体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连接;
所述抽气通道为贯穿所述延伸部开设的第一进气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套接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所述吸气件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周,从而使得所述容纳腔与所述抽气通道和所述排气通道连通;
所述呼吸罩组件连接在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吸气件的一端,从而使得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气流腔作用于使用者的气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设有与所述第二中间件匹配的卡接部,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中间件连接在所述抽气通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收紧部和通气部,所述收紧部自所述延伸部的端部朝向所述第一进气孔的内周收紧,所述通气部为间隔设置在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多个卡块,并且多个所述卡块均设置在所述延伸部靠近所述本体的一侧,其中,多个所述卡块与所述收紧部连接使得相邻两个所述卡块之间形成间隙;
所述第二中间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卡接配合部、中间部以及阻挡部,当所述第二中间件与所述卡接部卡接时,所述卡接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卡块远离所述收紧部的一端,所述阻挡部设置在所述延伸部远离本体的一端,并且所述阻挡部位于所述抽气通道外;
所述阻挡部的尺寸大于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尺寸,所述卡接配合部的尺寸大于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尺寸,所述中间部的尺寸小于所述收紧部内周的尺寸,从而使得当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气流腔进入所述第一进气孔,并穿过所述间隙进入所述容纳腔,当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容纳腔作用于所述阻挡部,从而使得所述阻挡部堵塞第一进气孔进而堵塞所述抽气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卡块的长度,从而使得所述第二中间件可在所述抽气通道内朝向靠近或者远离所述吸气件的一端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形成第一空间,所述第一中间件套接在所述延伸部的外周,并且所述第一中间件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所述第一中间件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上设有通槽;
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一排气孔,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外部连通的第二排气孔,其中,所述通槽与所述第二排气孔对应,当所述吸气件排气时,所述吸气件排气产生的气流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并穿过所述通槽后从所述第二排气孔排出到外部,当所述吸气件抽气时,所述吸气件抽气产生的气流从所述第二排气孔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并作用于所述第一中间件,从而使得所述覆盖部堵塞所述第一排气孔,进而堵塞所述排气通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件还包括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使得所述覆盖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接触,所述覆盖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形成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件和所述第二中间件均为硅胶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呼吸急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件包括吸气部和握持部,所述握持部连接在所述吸气部远离所述配合件的一端,所述吸气部具有所述容纳腔,所述握持部用于控制所述吸气件抽气或者排气,从而使得所述容纳腔的气体增多或者减少。
CN202321245569.5U 2023-05-22 2023-05-22 呼吸急救器 Active CN219764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569.5U CN219764102U (zh) 2023-05-22 2023-05-22 呼吸急救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5569.5U CN219764102U (zh) 2023-05-22 2023-05-22 呼吸急救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4102U true CN219764102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02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5569.5U Active CN219764102U (zh) 2023-05-22 2023-05-22 呼吸急救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4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8861B (zh) 用于呼吸装置的可定制面部密封区段及定制方法
CN219764102U (zh) 呼吸急救器
CN209771057U (zh) 一种呼吸面罩
CN110975096A (zh) 安全阀片、呼吸管、呼吸管组件和呼吸面罩
CN112402823B (zh) 一种供氧面罩
CN209827906U (zh) 一种呼气阀
CN218943980U (zh) 呼吸急救器
CN211357252U (zh) 一种吸气通道功能集成模块及具有其的呼吸机
CN211561463U (zh) 安全阀片、呼吸管、呼吸管组件和呼吸面罩
CN215741100U (zh) 一种呼吸管、呼吸组件和呼吸面罩
CN211986598U (zh) 呼吸机呼出口
CN219461350U (zh) 呼吸急救器
CN104740802A (zh) 鼻吸式空气净化器
CN218338795U (zh) 一种气切套管
CN215537505U (zh) 辅助发声阀
CN211561481U (zh) 吸痰输氧雾化一体化装置
CN216169258U (zh) 呼吸装置
CN215461115U (zh) 辅助发声阀
CN211751895U (zh) 呼吸过滤防护装置
CN216676645U (zh) 一种呼吸内科多用式呼吸护理装置
CN210813307U (zh) 一种气管切开氧气湿化面罩
CN219700761U (zh) 一种呼吸机用的外置呼吸阀和呼吸机
CN2631528Y (zh) 自主面罩呼吸阀
CN215231333U (zh) 一种无牙老年患者专用的氧气罩
CN217472532U (zh) 一种口鼻分隔面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