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2281U -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2281U
CN219762281U CN202321395242.6U CN202321395242U CN219762281U CN 219762281 U CN219762281 U CN 219762281U CN 202321395242 U CN202321395242 U CN 202321395242U CN 219762281 U CN219762281 U CN 2197622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fixing
groove
cover body
fish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524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unt Huangshan Gongrong Education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ount Huangshan Gongrong Education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unt Huangshan Gongrong Education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ount Huangshan Gongrong Education Consulting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9524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22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22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22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包括上盖本体,上盖本体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中轴体,中轴体的下端设置有下盖本体,上盖本体的外壁均设置有上部外壳,上部外壳的下端设置有旋转固定圈,旋转固定圈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外壳。该鱼线组通过设置的可轻微旋转的旋转固定圈,使鱼线组能够十分方便的进行收纳,同时收纳槽的设计,使鱼线在缠绕时,能够首先将防缠豆等放置在线圈的最底层,这样设计,让使用者可以不将鱼线全部取出,也可对鱼线进行安装,同时,外壳的设计使得鱼线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与其他物体进行接触,有效的降低了鱼线的磨损。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钓鱼成为了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使用人员通常会根据想吊的鱼的不同而去更换不同的线,因而,需要对鱼线进行收纳,方便使用者找到合适的鱼线;
一般市面上的鱼线组会将防缠豆等放置在鱼线组的最外圈,这是由于鱼线上的设置的防缠豆等在收纳时,如果放置在线圈的最里面,就很容易导致鱼线收纳不够整齐,并且十分容易散落,因而,需要先将用于固定的红绳先进行缠绕,将防缠豆之类的放在最外面,但是这也导致使用者在安装鱼线时,首先要将全部的鱼线先取出,才能够对鱼线进行安装,该过程容易导致鱼线出现缠绕,无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劳动强度。因此提供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包括上盖本体,上盖本体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中轴体,中轴体的下端设置有下盖本体,上盖本体的外壁均设置有上部外壳,上部外壳的下端设置有旋转固定圈,旋转固定圈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外壳。
另外,上盖本体的上表面中心贯穿设置有备用铅槽,备用铅槽的下端延伸出下部外壳底板,上部外壳的下表面与旋转固定圈上表面相接触,旋转固定圈下表面与下部外壳上表面相接触,上盖本体一侧贯穿开设有卡槽。
其次,中轴体一侧外壁环绕开设有收纳槽,中轴体上表面与上盖本体下表面中心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中轴体下表面与下盖本体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
再者,下盖本体的外壁等分设置有三个卡块,三个卡块外壁均与下盖本体外壁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每个卡块的下表面均镶嵌设置有第一吸铁石。
进一步的,上部外壳内壁贯穿开设有三个第一槽体,上部外壳的下表面等分开设有三个固定槽体,三个固定槽体内部均对称设置有固定瓣体。
进一步的,旋转固定圈内壁等分开设有三个第二槽体,旋转固定圈外壁开设有摩擦纹,旋转固定圈上表面等分贯穿开设有三个活动槽,每个固定瓣体上表面均与固定槽体内部底板下表面相接触。
进一步的,下部外壳的内壁贯穿开设有三个第三槽体,每个第三槽体内壁底板上表面镶嵌设置有第一吸铁石,下部外壳的上表面镶嵌设置有第二吸铁石。
进一步的,下部外壳的上表面等分设置有三个固定插板,每个固定插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凸块,每个固定凸块的下表面均与固定插板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每个卡块的外壁均与第一槽体、第二槽体和第三槽体内壁相接触。
进一步的,每个固定凸块和固定插板外壁均与固定瓣体内壁相接触且呈卡扣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鱼线组通过设置的可轻微旋转的旋转固定圈,使鱼线组能够十分方便的进行收纳,同时收纳槽的设计,使鱼线在缠绕时,能够首先将防缠豆等放置在线圈的最底层,这样设计,让使用者可以不将鱼线全部取出,也可对鱼线进行安装,同时,外壳的设计使得鱼线在运输的过程中,不会与其他物体进行接触,有效的降低了鱼线的磨损。
2.首先,将卡块插入第一槽体内,这时卡块顺着第一槽体落入第二槽体中,这时,使用者握住旋转固定圈并将其旋转,这时在旋转的力的推动下,卡块进行移动,使其移动到第三槽体的上端,接着,在重力的作用下卡块在第三槽体内进行滑动,这时,只需要使用人员大拇指按住卡块即可将鱼线组推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打开状态轴侧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关闭状态轴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位置示意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固定圈相关轴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部外壳相关轴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部外壳平面透视图。
附图说明:100、上盖本体;110、卡槽;200、中轴体;211、收纳槽;300、下盖本体;310、卡块;400、备用铅槽;500、上部外壳;510、第一槽体;511、固定槽体;512、固定瓣体;600、旋转固定圈;610、第二槽体;611、摩擦纹;612、活动槽;700、下部外壳;710、第三槽体;712、第一吸铁石;713、第二吸铁石;800、固定插板;810、固定凸块。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除标题外的“鱼线组”指的是上盖本体100、中轴体200和下盖本体300以及依附在该三个构件上的结构;
同样的,“外壳”指的是上部外壳500、旋转固定圈600和下部外壳700以及依附在该三个构件上的结构;
请参考图1-6,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包括上盖本体100,上盖本体100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中轴体200,中轴体200的下端设置有下盖本体300,上盖本体100的外壁均设置有上部外壳500,上部外壳500的下端设置有旋转固定圈600,旋转固定圈600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外壳700,上盖本体100的上表面中心贯穿设置有备用铅槽400,备用铅槽400的下端延伸出下部外壳700底板,该备用铅槽400通过摩擦力用于固定备用的快速铅,上部外壳500的下表面与旋转固定圈600上表面相接触,旋转固定圈600下表面与下部外壳700上表面相接触,中轴体200一侧外壁环绕开设有收纳槽211,该收纳槽211用于收纳防缠豆等,使防缠豆等先进行缠绕,有效的保证了缠绕的整齐性,该收纳槽211可根据实际中防缠豆的尺寸进行修改,中轴体200上表面与上盖本体100下表面中心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中轴体200下表面与下盖本体300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上盖本体100一侧贯穿开设有卡槽110,该卡槽110用于固定8字结;
下盖本体300的外壁等分设置有三个卡块310,三个卡块310外壁均与下盖本体300外壁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每个卡块310的下表面均镶嵌设置有第一吸铁石712,通过第一吸铁石712使鱼线组能够与下部外壳700能够进行固定,上部外壳500内壁贯穿开设有三个第一槽体510,上部外壳500的下表面等分开设有三个固定槽体511,三个固定槽体511内部均对称设置有固定瓣体512,该固定瓣体512整体为塑料,利用塑料的弹性对固定凸块810进行固定,即:固定凸块810插入固定瓣体512之中,旋转固定圈600内壁等分开设有三个第二槽体610,旋转固定圈600外壁开设有摩擦纹611,旋转固定圈600上表面等分贯穿开设有三个活动槽612,每个固定瓣体512上表面均与固定槽体511内部底板下表面相接触,下部外壳700的内壁贯穿开设有三个第三槽体710;
第三槽体710远离第一槽体51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槽体,该第四槽体的高度逐渐减少,当旋转固定圈600将卡块310推过来时,通过摩擦力可以很好的将旋转固定圈600进行固定;
每个第三槽体710内壁底板上表面镶嵌设置有第一吸铁石712,下部外壳700的上表面镶嵌设置有第二吸铁石713,第二吸铁石713使旋转固定圈600与下部外壳700之间能够固定,下部外壳700的上表面等分设置有三个固定插板800,每个固定插板800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凸块810,每个固定凸块810的下表面均与固定插板800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每个卡块310的外壁均与第一槽体510、第二槽体610和第三槽体710内壁相接触,每个固定凸块810和固定插板800外壁均与固定瓣体512内壁相接触且呈卡扣连接,固定插板800的高度大于旋转固定圈600的高度,及:固定插板800从旋转固定圈600上设置的活动槽612处穿过,使固定凸块810与固定瓣体512卡接,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活动槽612的长度大于固定插板800的长度,使固定插板800能够在活动槽612内进行旋转,且旋转的距离,足够使卡块310进入第四槽体内,但是固定凸块810的长度与固定瓣体512的横向长度相匹配。
当需要安装鱼线组时:
S1:工作人员一只手握住外壳,另一只手握住鱼线组,接着将下盖本体300外壁设置的卡块310对准上部外壳500内壁开设的第一槽体510处插入;
S2:工作人员握住鱼线组的手松开,转握下部外壳700上端设置的旋转固定圈600处,这时,鱼线组在重力的作用下,卡块310从第一槽体510处滑到第二槽体610内;
S3:工作人员握住外壳的手不动,另一只发力,拧动旋转固定圈600,这时在工作人员力的作用下,卡块310进行移动,直到卡块310移动到下部外壳700内壁设置的第三槽体710上端;
S4:卡块310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第三槽体710内部,这时,即可完成对鱼线组的收纳;
S5:在这过程中,固定插板800在活动槽612内部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在固定瓣体512的限制下,使旋转固定圈600旋转时,上部外壳500和下部外壳700保持不动;
使用鱼线组的第一种方法:
S1:使用人员一只手握住外壳一侧,接着大拇指按在任意一个槽体内部设置的卡块310外壁;
S2:使用人员大拇指用力,将卡块310向上推,使两个第一吸铁石712之间相互分开,在工作人员力的作用下,卡块310连带着鱼线组一起被推出,使卡块310外壁与第二槽体610内壁相接触;
S3:使用人员另一只手再次拧动旋转固定圈600使卡块310朝第四槽体一侧进行移动,通过摩擦力,即可完成对鱼线组的固定,这时,使用人员正常进行安装即可,回收原理相同。
使用鱼线组的第二种方法:
S1:使用人员一只手握住外壳一侧,接着翻转外壳,使外壳开口的一端朝下;
S2:使用人员大拇指用力,轻轻推动卡块310向上推,使两个第一吸铁石712之间相互分开,接着卡块310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向第二槽体610;
S3:工作人员另一只手握住上盖本体100,使其朝向第四槽体进行旋转即可,这时卡块310带动旋转固定圈600进行旋转;
该装置在结构上便于对鱼线组进行安装和拆卸,同时,方便对鱼线进行缠绕,并对鱼线进行保护,防止鱼线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当需要安装鱼线组时:
首先,工作人员一只手握住外壳,另一只手握住鱼线组,接着将下盖本体300外壁设置的卡块310对准上部外壳500内壁开设的第一槽体510处插入;
然后,工作人员握住鱼线组的手松开,转握下部外壳700上端设置的旋转固定圈600处,这时,鱼线组在重力的作用下,卡块310从第一槽体510处滑到第二槽体610内;
接着,工作人员握住外壳的手不动,另一只发力,拧动旋转固定圈600,这时在工作人员力的作用下,卡块310进行移动,直到卡块310移动到下部外壳700内壁设置的第三槽体710上端;
然后,卡块310在重力的作用下掉落至第三槽体710内部,这时,即可完成对鱼线组的收纳;
最后,在这过程中,固定插板800在活动槽612内部进行一定角度的转动,在固定瓣体512的限制下,使旋转固定圈600旋转时,上部外壳500和下部外壳700保持不动;
使用鱼线组的第一种方法:
首先,使用人员一只手握住外壳一侧,接着大拇指按在任意一个槽体内部设置的卡块310外壁;
然后,使用人员大拇指用力,将卡块310向上推,使两个第一吸铁石712之间相互分开,在工作人员力的作用下,卡块310连带着鱼线组一起被推出,使卡块310外壁与第二槽体610内壁相接触;
最后,使用人员另一只手再次拧动旋转固定圈600使卡块310朝第四槽体一侧进行移动,通过摩擦力,即可完成对鱼线组的固定,这时,使用人员正常进行安装即可,回收原理相同。
使用鱼线组的第二种方法:
首先,使用人员一只手握住外壳一侧,接着翻转外壳,使外壳开口的一端朝下;
然后,使用人员大拇指用力,轻轻推动卡块310向上推,使两个第一吸铁石712之间相互分开,接着卡块310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向第二槽体610;
最后,工作人员另一只手握住上盖本体100,使其朝向第四槽体进行旋转即可,这时卡块310带动旋转固定圈600进行旋转;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 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10)

1.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包括上盖本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100)的下表面中心设置有中轴体(200),所述中轴体(200)的下端设置有下盖本体(300),所述上盖本体(100)的外壁均设置有上部外壳(500),所述上部外壳(500)的下端设置有旋转固定圈(600),所述旋转固定圈(600)的下端设置有下部外壳(7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本体(100)的上表面中心贯穿设置有备用铅槽(400),所述备用铅槽(400)的下端延伸出下部外壳(700)底板,所述上部外壳(500)的下表面与旋转固定圈(600)上表面相接触,所述旋转固定圈(600)下表面与下部外壳(700)上表面相接触,所述上盖本体(100)一侧贯穿开设有卡槽(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轴体(200)一侧外壁环绕开设有收纳槽(211),所述中轴体(200)上表面与上盖本体(100)下表面中心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所述中轴体(200)下表面与下盖本体(300)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本体(300)的外壁等分设置有三个卡块(310),三个所述卡块(310)外壁均与下盖本体(300)外壁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每个所述卡块(310)的下表面均镶嵌设置有第一吸铁石(7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外壳(500)内壁贯穿开设有三个第一槽体(510),所述上部外壳(500)的下表面等分开设有三个固定槽体(511),三个所述固定槽体(511)内部均对称设置有固定瓣体(5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固定圈(600)内壁等分开设有三个第二槽体(610),所述旋转固定圈(600)外壁开设有摩擦纹(611),所述旋转固定圈(600)上表面等分贯穿开设有三个活动槽(612),每个所述固定瓣体(512)上表面均与固定槽体(511)内部底板下表面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外壳(700)的内壁贯穿开设有三个第三槽体(710),每个所述第三槽体(710)内壁底板上表面镶嵌设置有第一吸铁石(712),所述下部外壳(700)的上表面镶嵌设置有第二吸铁石(713)。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外壳(700)的上表面等分设置有三个固定插板(800),每个所述固定插板(800)的上表面设置有固定凸块(810),每个所述固定凸块(810)的下表面均与固定插板(800)的上表面相接触且为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卡块(310)的外壁均与第一槽体(510)、第二槽体(610)和第三槽体(710)内壁相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固定凸块(810)和固定插板(800)外壁均与固定瓣体(512)内壁相接触且呈卡扣连接。
CN202321395242.6U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Active CN2197622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5242.6U CN219762281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5242.6U CN219762281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2281U true CN219762281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09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5242.6U Active CN219762281U (zh) 2023-06-02 2023-06-02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22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25252U (zh) 带有转动保护的可串接u盘
US6305632B1 (en) Telecommunications cord reel
CN219762281U (zh) 一种便于组装的鱼线组
US20090032632A1 (en) Reel structure
CN210779380U (zh) 便携式条形数据线
CN105655792B (zh) 一种卡连接器保护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0440626Y1 (ko) 전선 정리 장치
CN201061037Y (zh) 带接头的卷线器
CN208723272U (zh) 一种可完全收纳的数据线
CN214399371U (zh) 一种数据线收纳盒
CN210276308U (zh) 一种绳带自动收纳机构以及含有该机构的水壶
CN210366405U (zh) 一种伸缩线盒
CN207428640U (zh) 一种耳机收纳使用设备
CN219730197U (zh) 便于装配式收线总成和智能式体脂秤
JP2587673Y2 (ja) 釣り用仕掛巻き取り具
CN111146655A (zh) 层叠式多头伸缩数据线
KR0176472B1 (ko) 휴대용 음향기기
CN220165496U (zh) 一种便携式绕线盒
KR200321350Y1 (ko) 이어폰 및 플러그에 적용되는 와이어 권취구조
CN208690679U (zh) 一种数据线盘
CN110896510A (zh) 一种有线耳机自动收纳盒
CN219314259U (zh) 一种电源线固定组件
CN211700818U (zh) 层叠式多头伸缩数据线
CN211558534U (zh) 一种套装组合式二合一鱼线盒
CN214087154U (zh) 一种具有防缠绕性能的电线收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