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1019U -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61019U
CN219761019U CN202320784509.4U CN202320784509U CN219761019U CN 219761019 U CN219761019 U CN 219761019U CN 202320784509 U CN202320784509 U CN 202320784509U CN 219761019 U CN219761019 U CN 219761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protective cover
cover assembly
mounting hole
assembly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8450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chneider Electric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chneider Electric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neider Electric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Schneider Electric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8450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61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61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61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保护盖组件包括:壳体,被布置在设备上,并且包括通孔和开口部,并且开口部被布置为从壳体的正面暴露设备的被保护部件;连接件,被布置为突出于壳体的背面,背面与正面相背;以及盖体,包括:盖合部,适于与开口部耦合以从壳体的正面遮蔽被保护部件;以及柔性固定部,连接至盖合部,并且包括具有安装孔的耦合部,耦合部适于从壳体的正面经由通孔而延伸到壳体的背面,并经由安装孔而套设在连接件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能够承受大的拉拔力而不会从设备上移除,从而保证了保护盖组件在设备上的连接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涉及终端设备保护的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操作者操控,许多终端设备上都设置有需要操控或进行通讯的部件,如按键,操纵杆或通讯接口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环境中灰尘或水可能会进入到这些部件中,导致接触不良或短路等情况的出现。
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并提高部件的工作寿命,终端设备上通常设置有能够遮蔽这些部件的保护盖。通过将保护盖遮蔽在部件外侧,来使得部件与外界环境隔离,从而防止环境中的灰尘或水进入到部件中,由此达到防尘防水的目的。在部件要被操控或使用时,保护盖需要从部件处取下(即,打开保护盖)以暴露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防止保护盖的遗失,保护盖通常通过连接件而连接在终端设备上。然而目前的保护盖与终端设备的连接方式不稳固,使用者在打开保护盖时容易不期望地将保护盖整体从终端设备上拔下,从而给使用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的设备保护盖中存在上述问题和其他潜在问题。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该保护盖组件包括:壳体,被布置在设备上,并且包括通孔和开口部,并且开口部被布置为从壳体的正面暴露设备的被保护部件;连接件,被布置为突出于壳体的背面,背面与正面相背;以及盖体,包括:盖合部,适于与开口部耦合以从壳体的正面遮蔽被保护部件;以及柔性固定部,连接至盖合部,并且包括具有安装孔的耦合部,耦合部适于从壳体的正面经由通孔而延伸到壳体的背面,并经由安装孔而套设在连接件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固定部还包括:柔性连接部,连接在耦合部和盖合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为长条状,并且安装孔的长度方向指向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与壳体是一体成型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基础部,基础部从壳体的背面突出;以及限位部,布置在基础部的远离壳体的一端,并且限位部的宽度大于基础部和安装孔的任一者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部在平行于背面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呈长条形,基础部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同向,并且基础部的长度小于安装孔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部还包括:加强筋,从耦合部的背离壳体的一侧突出,并且至少部分地环绕安装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背离基础部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在朝向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部至少在安装孔的宽度方向上是可弹性变形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部远离柔性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倒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还包括容置槽,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环绕开口部,并且盖合部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一侧突出的插入件,插入件适于紧配合在容置槽中,以使得主体部遮蔽被保护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入件的厚度在远离主体部的方向上逐渐变小。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根据前文中第一方面的保护盖组件,能够相对于被保护部件在遮蔽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将耦合部耦合至从背面突出的连接件上,能够有效地将盖体通过耦合部的安装方向(垂直于壳体的背面)与盖体经由柔性固定部被拉拔时的力的方向(平行于壳体的背面)区分开。以此方式,盖体即使经受较大的拉拔力也不会从设备上移除,从而保证了保护盖组件在设备上的连接可靠性。此外,在盖体受到拉拔力时,连接件能够提供稳固且可靠的反作用力,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耦合部与壳体的稳定耦合。另外,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的耦合部与连接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从而降低了生产及安装的成本。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A示出了传统的方案中保护盖组件与设备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传统的方案中保护盖组件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传统的方案中保护盖与设备的另一种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在遮蔽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从背面观察时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在完全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与连接件在连接之前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将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与连接件进行连接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与连接件在连接之后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中的盖体与连接件在连接之后的从另一个方向剖切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第一”、“第二”等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
前文中提到了为了防止保护盖在从设备上取下时遗失,保护盖通常通过连接件而连接至设备上。图1A示出了常规保护盖组件与设备的一种连接方式的示意图,并且图1B示出了该保护盖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保护盖组件中的保护盖13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带1,连接带1远离保护盖13的一端固接有卡接件11。卡接件11的侧面开设有一环槽111。在设备14上对应地开设有固定孔12。卡接件11可以插入固定孔12内,并使得固定孔12的孔壁配合卡入环槽111内。以此方式,实现保护盖13与设备14的连接。卡接件11可以使用弹性材料,如橡胶等制成。
然而,这种连接方式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保护盖容易从设备上脱落。保护盖从设备脱落后容易遗失,并且最终导致待被保护的部件无法被保护。保护盖的脱落是由于上述连接方案的稳定性较差造成的。发明人发现,上述连接方案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槽111的侧壁与固定孔12的孔壁卡接的面积。如果单纯为了提高连接方案的稳定性,而增大卡接的面积,则会导致卡接件11难以进入固定孔12内,从而使得保护盖组件难以装配到设备上。因此,为了满足装配的需要,需要对环槽111的侧壁与固定孔12的孔壁卡接的面积做出妥协,从而造成上述连接方案难以对保护盖与设备的连接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并进而导致保护盖容易从设备上脱落。
例如,经过测试,这种连接方案所能承受的拉拔力不超过7牛(N)。然而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使用者打开保护盖所施加的拉拔力变化范围很大,例如有的可能达到10N~30N甚至更高,这使得卡接件11很容易地从固定孔12中脱离,从而导致保护盖的遗失等一系列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图2示出了传统方案中保护盖与设备的另一种连接方案。如图2所示,在这种连接方案中,保护盖13通过铰链15安装于设备14上。此外,这种方案还需要额外地设置密封圈16等部件。相比于图1所示的连接方案,这种连接方案虽然可以承受更大的拉拔力,但是这种连接方案结构复杂,成本高,同时装配难度也明显增大。
为了解决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或者其他潜在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到的设备可以是指任意适当的设备,例如电子设备或机械设备等等。这些设备具有需要由保护盖来保护以防水防尘的部件。这里的部件(下文中也被称为被保护部件)可以包括设备中任意适当的接口(例如USB接口)、连接件、紧固件、按键或操纵杆等等。下文中将主要以被保护部件为设备上的接口(例如USB接口等)为例来描述根据本公开的构思。应当理解的是,对于被保护部件是其他部件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在下文中将不再分别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通过调整连接方式,从而将在装配和拆卸保护盖的用力方向和保护盖在使用过程中被拉拔时的拉拔力方向区分开(即,不同向),从而使得当拉拔力作用在连接处时,拉拔力在装配方向上的分力较小甚至为零。以此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保护盖在被拉拔时沿装配方向脱落的情况,从而提高了保护盖组件在设备上的连接可靠性。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从正面观察时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分别处于打开状态和遮蔽状态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从背面观察时保护盖组件的示意图。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总体上,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包括壳体2、盖体3和连接件4。
如图3和图5所示,壳体2上设置有开口部21和通孔22。开口部21用于暴露设备的被保护部件,从而便于用户可以对被保护部件操作,例如将插头插入诸如插口的被保护部件中等。壳体2上的通孔22将壳体2的正面和背面连通,以便于盖体3的装配,这将在后文中做进一步阐述。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可以是设备的外部面板的一部分,并且壳体2和外部面板的其他部分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外部面板除了壳体2外,还可以包括供其他按键、按钮或者接口露出的开口以及指示性标识等。当然,应当理解的是,图3和图4中所示的这种壳体2是外部面板的一部分或者壳体2作为外部面板的实施例只是示意性的,并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盖组件的壳体2可以仅是具有通孔22和开口部21的部件,其例如通过粘接或者紧固件连接等方式而耦合至外部面板或者直接地耦合至设备,从而便于通过盖体3遮蔽被保护部件来保护被保护部件免受尘土或者水的影响。
盖体3包括盖合部31和连接至盖合部31的柔性固定部32。盖合部31设置在壳体2的正面,以用于与开口部21耦合来由此从正面遮蔽被保护部件,如图4所示。以此方式,能够保护被保护部件免受灰尘和水的影响。盖合部31能够被打开以暴露被保护部件,如图6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便利地操作被保护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保证盖合部31和开口部21的可靠耦合,壳体2还可以包括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环绕开口部21的容置槽211,如图6和图7所示。图6和图7中示出了容置槽211为环绕开口部21的槽型结构,其在周向上是连续的。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容置槽211也可以仅环绕开口部21的一部分。与之对应地,盖合部31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的一侧突出的插入件312。插入件312能够被紧配合到容置槽211中从而使得主体部遮蔽开口部21。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入件312在周向上可以具有连续的结构。以此方式,当被紧配合在容置槽211中之后,插入件312能够提供密封作用,从而防止灰尘和水进入到开口部21中,来由此有效地保护被保护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入件312的厚度在远离主体部的方向上可以逐渐变小,并且最小厚度小于容置槽211的槽宽,最大厚度大于容置槽211的槽宽。也就是说,插入件312在垂直于主体部的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大致为倒三角形。以此方式,一方面,这种结构便于插入件312插入到容置槽211。另一方面,这种结构允许插入件312能够更可靠地紧配合在容置槽21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插入件312的外周面还可以设置有至少一圈周向密封环。通过设置周向密封环,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护盖组件的防尘防水能力。
如图5所示,盖体3通过连接件4耦合至壳体2。连接件4突出于壳体2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4和壳体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从而允许连接件4与壳体2之间有更高的连接强度。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连接件4也可以通过诸如卡接、紧固件、粘接等方式而固定至壳体2的背面。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4可以由刚度较高的硬塑料制成。刚度是指材料或结构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为了便于将盖体3耦合至连接件4,进而经由连接件4耦合至壳体2,盖体3的柔性固定部32包括设置在远离盖合部31的一端的耦合部34。耦合部34包括安装孔341。耦合部34能够从壳体2的正面经由通孔22延伸到背面,以经由安装孔341而套设在连接件4上,来由此完成盖体3与壳体2以及整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部34至少在安装孔341的宽度方向上是可弹性变形的,从而利于耦合部34经由安装孔341而套设在连接件4上。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耦合部34在安装孔341的长度方向上也可以是可弹性变形的。
图7示出了盖体3与壳体2的分解视图。在将盖体3装配到壳体2的过程中,先使耦合部34穿过通孔22而延伸到壳体2的背面。图8示出了耦合部34已经达到壳体2的背面的示意图。此时,只需要将耦合部34朝向壳体2按压(沿垂直于壳体背面的方向F),就能够使得安装孔341套设在连接件4上,由此完成盖体3和壳体2的装配。
采用安装孔341和连接件4配合的方式来实现盖体3与壳体2以及整个设备之间的连接,一方面,这样显著地降低了盖体3和壳体2之间的连接难度,从而使得保护盖组件能够容易地装配在设备上,由此降低装配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这种连接方式所采用的各个部件能够被更容易地生产和制造,从而降低了材料成本。
更重要的是,通过将耦合部34经由安装孔341而与从背面突出的连接件4耦合,能够将耦合部34的装配方向(即,垂直于壳体2的背面的方向)与耦合部34在盖体3被拉拔时受到的拉拔力的方向(基本沿与壳体2的背面平行的方向)区分开。图9示出了盖体3与壳体2的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进行装配时,需要将耦合部34沿垂直于壳体2的背面的方向F按压,从而使得安装孔341至少在宽度方向上弹性变形而将耦合部34的安装孔341套设在连接件4上。同样地,要想将耦合部34从壳体2上移除,也需要垂直于背面而在远离背面的方向上拉动耦合部34才能够将耦合部34从连接件4上移除。在盖体3在打开状态下被拉拔时,柔性固定部32以及耦合部34所受的拉拔力的方向P是基本沿着背面的延伸方向。以此方式,在使用过程期间,当盖体3被拉拔时,拉拔力在垂直于背面方向上的分量很小甚至为零,从而即使受到较大的拉拔力,耦合部34也不会从连接件4上脱离。以此方式,保证了盖体3与壳体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返回图5和图6,柔性固定部32还可以包括连接在耦合部34和盖合部31之间的柔性连接部33。柔性连接部33具有柔性,从而便于用户方便地操作盖体3在遮蔽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连接部33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以此方式,在打开状态下,盖合部31能够被拉拔以远离壳体2,从而便于用户对被保护部件的操作。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替代地或者附加地,这种拉拔远离也可以通过其他适当的结构来实现,这将在后文中做进一步阐述。
返回参考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341在垂直于轴线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设置为长条状,并且安装孔341的长度方向指向壳体2的通孔22设置。以此方式,当使用者打开盖合部31并且拉拔盖合部31时,拉拔力经由柔性连接部33而作用到耦合部34上,此时耦合部34可以沿安装孔341的长度方向滑移。一方面,这可以对柔性连接部33传递的拉拔力进行缓冲,提高了盖体3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另一方面,盖合部31能够被拉拔以远离壳体2,从而便于用户对被保护部件进行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连接件4包括基础部41和位于基础部41背离壳体2的一端的限位部42。基础部41可以为柱体,并与壳体2的背面固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部41可以采用卡接、紧固件连接、粘接、焊接等方式与壳体2的背面固定。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基础部41还可以与壳体2是一体成型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部41在平行于壳体2的背面的方向上的横截面的截面形状可以呈长条形,例如矩形形状或具有圆角的形状。基础部4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同向,并且基础部41的长度小于安装孔341的长度。一方面,这种布置方式允许基础部41在安装孔341中移动,从而允许盖合部31能够被拉拔以远离壳体2,便于用户对被保护部件的操作。另一方面,基础部41的长度方向与安装孔341的长度方向同向能够使得盖合部31在受到拉拔力并作用在基础部41上时,基础部41不容易变形,从而进一步提高盖体3和壳体2的连接的可靠性。此外,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础部41可以缩短基础部41的宽度方向的体积占用,从而有利于减小安装孔341宽度,并由此提高了连接结构的紧凑性。
限位部42固接在基础部41远离壳体2的一端。限位部42的宽度大于安装孔341和基础部41的对应的宽度,从而使得限位部42的至少一侧边沿超出安装孔341和基础部41的边沿,从而能够为耦合部34提供限位,以防止耦合部34沿垂直于壳体2的方向脱出,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42与壳体2的背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略大于耦合部34的最大厚度,从而允许基础部41能够在盖合部31被拉拔的过程中沿安装孔341滑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42在宽度方向的两端均突出于基础部41和安装孔341,从而限位部42可以对安装孔341的侧壁进行有效的卡接,来由此可靠地将耦合部34限位在限位部42和壳体2之间。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限位部42也可以在宽度方向上的仅一侧突出于基础部41和安装孔341,从而使得连接件4的结构以及耦合部34与连接件4的耦合方式更加灵活。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部42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中的至少一端的侧壁突出于基础部41,也就是说,限位部42的长度可以大于基础部41的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限位部42对耦合部34的限位效果。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限位部42的长度也可以等于基础部41的长度。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盖体3与壳体2安装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耦合部34可以被构造为至少能够承受30N的沿长度方向的拉力。这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耦合部34的材料和/或结构来实现。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加厚耦合部34厚度、加宽耦合部34上位于安装孔341两侧的部分的宽度、加宽耦合部34的远离柔性连接部33一端沿长度方向的宽度等方式实现。
具体而言,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耦合部34的厚度H可以设置为2~5mm;安装孔341的侧壁距离耦合部34的对应侧壁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D1可以设置为4~8mm;并且安装孔341的端壁距离耦合部34的远离柔性连接部33一端沿长度方向的距离D2可以设置为5~10mm。通过增大耦合部34各个部位尺寸,可以提高耦合部34整体强度,进而提高盖体3与壳体2连接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可以通过耦合部34的材料来增大耦合部34所承受的拉力,例如耦合部34可以选择具有足够强度的塑料材质或橡胶材质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整个盖体3可以由相同或者不同的材料一体成型。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盖合部31的主体部以及耦合部34可以采用硬度较高的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提升强度。柔性连接部33以及插入件312可以采用硬度较小的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密封的可靠性。多种不同硬度的材料可以通过模制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以此方式,能够兼顾不同部分使用需求的同时提高盖体3的整体强度。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耦合部34的强度,耦合部34在背离壳体2的一侧还设置有突出于耦合部34所在平面的加强筋342。加强筋342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环绕安装孔341。图8中示出了加强筋342在周向上具有连续的结构,以此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耦合部34的强度。在一些替代的实施例中,加强筋342也可以仅部分地环绕安装孔341。例如,加强筋342设置的位置可以与限位部42超出安装孔341边沿的侧边对应,从而加强筋342还可以起到提高限位部42与耦合部34卡接强度的作用。
图10示出了基础部41和安装孔341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耦合部34经由安装孔341套设在具有限位部42的连接件4上,在限位部42的背离基础部41的端部可以设置有第一倒角421。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在安装孔341的朝向壳体2的一侧的边缘可以设置有第二倒角343。通过设置第一倒角421和/或第二倒角343,在装配时,限位部42的端部能够容易地和安装孔341对齐,并沿着倒角的导向作用而通过安装孔341的变形越过限位部42而最终使得基础部41位于安装孔341中。
返回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耦合部34插入通孔22,耦合部34的远离柔性连接部33的一端还开设有第三倒角344。当耦合部34插入通孔22内部时,首先由第三倒角344的小头端进入通孔22,通过第三倒角344的斜面或曲面导向,从而使得耦合部34整体更顺利地穿过通孔22,从而便于盖体3与壳体2的装配。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4)

1.一种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2),被布置在所述设备上,并且包括通孔(22)和开口部(21),所述开口部(21)被布置为从所述壳体(2)的正面暴露所述设备的被保护部件;
连接件(4),被布置为突出于所述壳体(2)的背面,所述背面与所述正面相背;以及
盖体(3),包括:
盖合部(31),适于与所述开口部(21)耦合以从所述壳体(2)的正面遮蔽所述被保护部件;以及
柔性固定部(32),连接至所述盖合部(31),并且包括具有安装孔(341)的耦合部(34),所述耦合部(34)适于从所述壳体(2)的所述正面经由所述通孔(22)而延伸到所述壳体(2)的所述背面,并经由所述安装孔(341)而套设在所述连接件(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固定部(32)还包括:
柔性连接部(33),连接在所述耦合部(34)和所述盖合部(3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341)为长条状,并且所述安装孔(341)的长度方向指向所述通孔(2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与所述壳体(2)是一体成型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包括:
基础部(41),所述基础部(41)从所述壳体(2)的所述背面突出;以及
限位部(42),布置在所述基础部(41)的远离所述壳体(2)的一端,并且所述限位部(42)的宽度大于所述基础部(41)和所述安装孔(341)的任一者的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部(41)在平行于所述背面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呈长条形,所述基础部(4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安装孔(341)的长度方向同向,并且所述基础部(41)的长度小于所述安装孔(341)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34)还包括:
加强筋(342),从所述耦合部(34)的背离所述壳体(2)的一侧突出,并且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安装孔(341)。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42)背离所述基础部(41)的端部设置有第一倒角(421)。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341)在朝向所述壳体(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倒角(343)。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34)至少在所述安装孔(341)的宽度方向上是可弹性变形的。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部(34)远离所述柔性连接部(33)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倒角(344)。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还包括:
容置槽(211),被布置为至少部分地环绕所述开口部(21),并且
所述盖合部(31)包括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突出的插入件(312),所述插入件(312)适于紧配合在所述容置槽(211)中以使得所述主体部遮蔽所述开口部(21)。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保护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件(312)的厚度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上逐渐变小。
14.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保护盖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被保护部件在遮蔽状态和打开状态之间切换。
CN202320784509.4U 2023-04-11 2023-04-11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Active CN219761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4509.4U CN219761019U (zh) 2023-04-11 2023-04-11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84509.4U CN219761019U (zh) 2023-04-11 2023-04-11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61019U true CN219761019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83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84509.4U Active CN219761019U (zh) 2023-04-11 2023-04-11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61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65152B1 (ko) 스트랩 부착구조 및 전자기기
US5876244A (en) Connector cover
US8361643B2 (en) Battery cover latch mechanis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ame
US9263823B2 (en) Lever connector
EP1158752B1 (en) Radiotelephone
US10498072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US5415561A (en) Electronic device interface connector assembly
CN219761019U (zh) 用于设备的保护盖组件和设备
US5944558A (en) Connector with projected rib to guide the holder and the jig to control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terminal
US20060009067A1 (en) Connector with wire cover and wire cover therefor
JP3596426B2 (ja) 防水コネクタ
CN217037224U (zh) 接口防护结构及移动终端
KR20220158005A (ko) 벽에서 케이블의 접합부를 밀봉하기 위한 조립체
CN111412805B (zh) 用于将外部装置连接到测量装置的连接单元
JP3820914B2 (ja) コネクタカバー構造
KR20230045382A (ko) 커넥터
JPH07296879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23102102A (ja)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4578509B2 (ja) 車両用コンソールパネル
JP4206020B2 (ja) 電子機器
EP4181324B1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waterproof cap
CN213244559U (zh) 一种遥控器
WO2023013183A1 (ja)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キャップ
JPS639157Y2 (zh)
JP4373738B2 (ja) 内視鏡のコネクタ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