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3280U -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3280U
CN219753280U CN202321184502.5U CN202321184502U CN219753280U CN 219753280 U CN219753280 U CN 219753280U CN 202321184502 U CN202321184502 U CN 202321184502U CN 219753280 U CN219753280 U CN 2197532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torage
pipeline
storage cavity
water
out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845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忠
孙健强
庞维聪
白晓军
张阔
赵真真
张璐
刘建丽
刘玲玉
潘国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yu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yu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yu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yua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845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32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32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32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包括第一储水腔,其一侧壁设有多个单向进水阀,所述第一储水腔远离单向进水阀的另一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排气管、出水管,所述进排气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均伸入所述第一储水腔内;气体检测组件,其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均与所述进排气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气体流量计,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一供气装置连通;其中,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所述出水管上均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在不影响混凝土硬化、不在底板留洞的前提下,一次性浇筑混凝土、免去了封井工作,提高了施工效率,能够保证底板的施工质量。

Description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施工用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高层大型建筑日益增多,地下空间应用也随之增加,在富水地区深基坑的降水技术也趋于成熟。规范规定降水水位需低于基槽底部50cm方可进行开挖,但在常规工程中,电梯基坑、集水坑等部位底部标高要低于基槽标高数米,如果按照最低标高进行降水,则需增加大量的井点、消耗更多的能源,如按照正常槽底标高降水,则此局部基坑在开挖后容易坍塌,需要采用轻型井点降水等方式进行辅助降水,或在局部基槽底部放置水泵进行降水,效果良好,但在浇筑底板砼时需要将泵撤除或在底板留孔做封井装置。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减少后期渗水事故的发生,亟需一种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能够在不影响混凝土硬化、不在底板留洞的前提下,一次性浇筑混凝土、免去了封井工作,提高了施工效率,能够保证底板的施工质量,保证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减少了后期渗水事故的发生。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包括:
第一储水腔,其一侧壁设有多个单向进水阀,所述第一储水腔远离所述单向进水阀的另一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排气管、出水管,所述进排气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均伸入所述第一储水腔内;
气体检测组件,其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均与所述进排气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气体流量计,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一供气装置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所述出水管上均设有阀门。
优选的是,还包括围槽,所述围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储水腔设有单向进水阀的侧壁固接,以使所述围槽和所述第一储水腔设有单向进水阀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储水腔,所述第二储水腔远离所述单向进水阀的侧壁设有多个进水孔。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储水腔和所述第二储水腔的结构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分隔板以将所述壳体分隔成所述的第一储水腔和所述的第二储水腔,所述分隔板上设有所述的单向进水阀。
优选的是,所述单向进水阀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安装板,一对安装板之间间隔环设有多个连接柱,每一连接柱的两端均与一对安装板的固接,一对安装板以及多个连接柱之间形成安装腔,其中一安装板中部上设有多个进水口,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活动软垫,以覆盖/打开所述多个进水口;其中,设有多个进水口的安装板与所述分隔板固接,以使所述连接柱和另一安装板位于第一储水腔内。
优选的是,所述壳体外围裹设有褥垫层,所述褥垫层下方设有反滤层,以防止泥沙进入所述壳体内。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储水腔的侧壁上部设有保护圆管,所述保护圆管围设在所述进排气管和所述出水管外围。
优选的是,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可拆卸连通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液体流量计。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第一储水腔、单向进水阀、进排气管、出水管、第一管道、第二管道、阀门、供气装置,形成一简易气动泵,在对基坑(集水坑或电梯井处基坑)施工时,将第一储水腔安装在基坑超挖的坑底,施工过程中,关闭第二管道和出水管上的阀门,打开第一管道上的阀门,施工过程中,装置四周的水通过单向进水阀进入第一储水腔,当第一储水腔集到设定值或设定范围的水后,关闭第一管道上的阀门同时启动第二管道和出水管上的阀门,然后启动供气装置,供气装置喷出的高压气沿着第二管道以及进排气管道进入第一储水腔,第一储水腔内的水在高压气体的施压作用下,从出水管处排出,当出水管处不再留出水时,关闭第二管道和出水管上的阀门,然后再次打开第一管道上的阀门,进行新一轮的集水、排水,当全部施工完毕后,将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从进排气管上拆卸,然后向进排气管中注入混凝土浆,当出水管处出浆时,第一储水腔内注满混凝土浆,此时可停止注浆,避免了传统封井的繁复操作;整体上,设计简单,且取材简单,可在施工现场制作,能够在不影响混凝土硬化、不在底板留洞的前提下,一次性浇筑混凝土、免去封井工作,提高施工效率,能够保证底板的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降低后期渗水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正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分隔板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壳体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单向进水阀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B-B向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单向进水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第一储水腔;3-第二储水腔;4-进水孔;5-底座;6-分隔板;7-单向进水阀;701-第一安装板;702-第二安装板;703-活动软垫;704-连接柱;705-进水口;8-进排气管;9-保护圆管;10-出水管;11-第一管道;12-第二管道;13-气体流量计;14-液体流量计;15-第一阀门;16-第二阀门;17-第三阀门;18-供气装置;19-褥垫层;20-反滤层;21-砂砾填充;22-基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包括:
第一储水腔2,其一侧壁设有多个单向进水阀7,所述第一储水腔2远离所述单向进水阀7的另一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排气管8、出水管10,所述进排气管8和出水管10的一端均伸入所述第一储水腔2内;
气体检测组件,其包括第一管道11、第二管道12,所述第一管道11和所述第二管道12的一端均与所述进排气管8的另一端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管道11上设有气体流量计13,所述第二管道12的另一端与一供气装置18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管道11、所述第二管道12、所述出水管10上均设有阀门;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坑22为集水坑或电梯井处基坑;所述单向进水阀7用于外界水进入第一储水腔2,所述第一储水腔2的侧壁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排气孔、出水孔,所述进排气孔设在位于第一储水腔2侧壁靠近顶部的位置,所述进排气管8的一端穿过所述进排气孔伸入所述第一储水腔2内,所述进排气管8的另一端连通分别可拆卸连通有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实际使用时,可将进排气管8的另一端设计成具有两个端口的结构,然后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分别与两端口可拆卸连通,可拆卸连通的方式可以是通过法兰结构密封连通或通过螺接连通,所述第一管道11上设有气体流量计13,用于检测排出的气体量,所述气体流量计13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结构,所述第二管道12远离所述第一储水腔2的一端与一供气装置18连通,所述供气装置18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结构,如压缩机,所述出水管10的一端通过所述出水孔伸入所述第一储水腔2内,且伸入端靠近所述第一储水腔2的底部,以便尽可能将第一储水腔2内的积水排除;所述第一管道11、所述第二管道12、所述出水管10上均设有阀门,其中,第一管道11上的阀门为第一阀门15,第二管道12上的阀门为第二阀门16,出水管10上的为第三阀门17;在实际安装使用时,需注意将各连接处密封;
在这种技术方案中,在安装时,将第一储水腔2安装在基坑22超挖的坑底,施工过程中,关闭第二阀门16和第三阀门17,同时打开第一阀门15,即可进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装置周围的水通过单向进水阀7进入第一储水腔2,当第一储水腔2集到设定值或设定范围内的水后,关闭第一阀门15,同时打开第二阀门16和第三阀门17,然后启动供气装置18,供气装置18喷出的高压气沿着第二管道12以及进排气管8道进入第一储水腔2,第一储水腔2内的水在高压气体的施压作用下,从出水管10处排出,当出水管10处不再留出水时,关闭第二阀门16和第三阀门17,然后再次打开第一阀门15,进行新一轮的集水、排水,当全部施工完毕后,将第一管道11、第二管道12从进排气管8上拆卸,然后向进排气管8中注入混凝土浆,当出水管10处出浆时,第一储水腔2内注满混凝土浆,此时可停止注浆,避免了传统封井的繁复操作;实际使用时,需事先根据第一储水腔2的体积,设计进排气管8和出水管10在第一储水腔2上的安装位置,尤其是将出水管10伸入第一储水腔2的伸入端尽可能靠近第一储水腔2的底部,实际使用时,该出水管10伸入端与第一储水腔2底部之间的间隙造成的误差可忽略不计,或将气体流量计13检测到的气体流量设计成范围值,以适应出水管10伸入端与第一储水腔2底部之间的间隙造成的误差;
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第一储水腔2、单向进水阀7、进排气管8、出水管10、第一管道11、第二管道12、阀门、供气装置18,形成一简易气动泵,整体上,设计简单,且取材方便,可在施工现场制作,能够在不影响混凝土硬化、不在底板留洞的前提下,一次性浇筑混凝土、免去封井工作,提高施工效率,能够保证底板的施工质量,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降低后期渗水事故的发生。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围槽,所述围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储水腔2设有单向进水阀7的侧壁固接,以使所述围槽和所述第一储水腔2设有单向进水阀7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储水腔3,所述第二储水腔3远离所述单向进水阀7的侧壁设有多个进水孔4;具体地,所述围槽为一侧敞口的槽体,该槽体的槽口与第一储水腔2设有单向进水阀7的侧壁固接,以使该槽体和第一储水腔2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储水腔3,该第二储水腔3为临时储水腔,实际使用时,当第一储水腔2排水时,第二储水腔3可继续容纳装置周围的水,实现了一边排水,一边继续吸水的功能,可提高施工效率;实际使用时,第二储水腔3的设计体积需要根据情况进行设计,设计标准为,第二储水腔3的体积小于第一储水腔且其体积不影响整体混凝土的结构和力学性能。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储水腔2和所述第二储水腔3的结构为: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分隔板6以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所述的第一储水腔2和所述的第二储水腔3,所述分隔板6上设有所述的单向进水阀7;具体地,如图2~5所示,所述壳体1的底部形成底座5,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分隔板6,将所述壳体1分隔成第一储水腔2和第二储水腔3,所述第一储水腔2的侧壁设有多个所述的进水孔4,以便外界的水从进水孔4处进入第二储水腔3,所述分隔板6靠近底部处设有多个所述的单向进水阀7,第二储水腔3内的水通过单向进水阀7进入第一储水腔2;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壳体1、分隔板6,提供了一种第一储水腔2和第二储水腔3的结构,便于组装且安装方便。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向进水阀7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安装板,一对安装板之间间隔环设有多个连接柱704,每一连接柱704的两端均与一对安装板的固接,一对安装板以及多个连接柱704之间形成安装腔,其中一安装板中部上设有多个进水口705,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活动软垫703,以覆盖/打开所述多个进水口705;其中,设有多个进水口705的安装板与所述分隔板6固接,以使所述连接柱704和另一安装板位于第一储水腔2内;具体地,如图5所示,所述分隔板6上开设有安装孔,用于安装单向进水阀7,所述单向进水阀7使用时为竖直状态,所述单向进水阀7包括一对竖直且相对的安装板,一对安装板远离中心处环设有多个连接柱704,每一连接柱704的两端均与对应的安装板固接,两两连接柱704之间的空隙形成进水空间,一对安装板以及多个连接柱704之间围设形成的空间为安装腔,一对安装板分别为第一安装板701和第二安装板702,所述第一安装板701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腔内部连通的多个进水口705,多个进水口705形成类似筛板的结构,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活动软垫703,所述活动软垫703在所述供气装置18喷出的高压气的作用下,向多个进水口705移动以遮挡进水口705,当供气装置18不供气时,活动软垫703在第二储水腔3的水流动下打开进水口705,水流从进水口705进入安装腔后从进水空间处流入至第一储水腔2,实际使用时,也可以在第二安装板702上开设出水口,以更快地流出水流,活动软垫703的大小优选略小于安装腔的侧壁,以便能更好的遮挡进水口705;使用时,将第一安装板701安装在安装孔内,使连接柱704以及第二安装板702位于第一储水腔2内,确保密封后即可使用;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安装板、连接柱704、安装腔、进水口705、活动软垫703,提供了一种单向进水阀7的结构,结构简单,取材方便,可现场制作,安装方便。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1外围裹设有褥垫层19,所述褥垫层19下方设有反滤层20,以防止泥沙进入所述壳体1内;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壳体1外围裹设有褥垫层19,所述褥垫层19为10cm厚的粗碎石,褥垫层19下方还铺设有10cm厚的砂砾层,也即反滤层20,实际安装时,在将壳体1定位后,可在壳体1外围套设一个钢护筒,辅助填充壳体1四周的褥垫层19,填充完毕后将钢护筒取出,褥垫层19四周进行砂砾填充21;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褥垫层19和反滤层20,可有效防止泥沙进入壳体1内,影响第一储水腔2和第二储水腔3储水。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储水腔2的侧壁上部设有保护圆管9,所述保护圆管9围设在所述进排气管8和所述出水管10外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储水腔2上的进排气孔、出水孔均设在所述第一储水腔2侧壁的上部,所述保护圆管9套设在进排气管8以及出水管10外围,以对它们形成保护;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保护圆管9,可保护进排气管8以及出水管10的管道根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管10远离所述壳体1的一端可拆卸连通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液体流量计14,具体地,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出水管10可拆卸连通的方式与第一管道11/第二管道12与进排气管8的可拆卸连通方式一致,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液体流量计14,所述第三管道上还设有所述的第三阀门17,所述第三阀门17位于所述液体流量计14远离所述出水管10的一侧,所述液体流量计14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流量计,如电磁流量计;采用该技术方案,得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计液体流量计14,可通过液体流量计14观察第一储水腔2排除的液体体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液体流量计14的监控值或监控范围值,当第一储水腔2内排出的水在监控范围值内,即可关闭第二阀门16和第三阀门17,打开第一阀门15,进行新一轮的集水、排水,可为后续的自动化监控提供技术支撑。
基坑施工方法,所述基坑22为集水坑或电梯井处基坑,利用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进行,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现场制作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调试后待用;
S2、深化设计,设计超挖部分的处理方式,按本领域技术人员常规方法进行设计即可;
S3、开挖基坑22;
S4、基坑22坑底超挖形成安装坑,在安装坑坑底设置反滤层20(10cm厚砂砾层),在反滤层20上安装壳体1,供气装置18、气体流量计13、第一管道11和第二管道12以及出水管10上的阀门均安设于人手易操作的位置;
S5、施工褥垫层19;
S6、打开第一管道11上的阀门,关闭第二管道12以及出水管10上的阀门,启动气体流量计13;
S7、修整基坑22边坡,将进排气管8以及出水管10做好保护,例如可以采用沙子将进排气管8、出水管10埋于沟槽中;
S8、按照常规方式施工,最终浇筑混凝土;
S9、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确保出水管10不出水后(既第一储水腔2内无储水,出水管10的伸入端与第一储水腔2底部之间的间隙忽略不计),向进排气管8内注浆,出水管10处出浆后停止注浆,施工完成。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储水腔,其一侧壁设有多个单向进水阀,所述第一储水腔远离所述单向进水阀的另一侧壁上由上至下依次设有进排气管、出水管,所述进排气管和出水管的一端均伸入所述第一储水腔内;
气体检测组件,其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一端均与所述进排气管的另一端可拆卸连通,所述第一管道上设有气体流量计,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一供气装置连通;
其中,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所述出水管上均设有阀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围槽,所述围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储水腔设有单向进水阀的侧壁固接,以使所述围槽和所述第一储水腔设有单向进水阀的侧壁围设形成第二储水腔,所述第二储水腔远离所述单向进水阀的侧壁设有多个进水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腔和所述第二储水腔的结构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分隔板以将所述壳体分隔成所述的第一储水腔和所述的第二储水腔,所述分隔板上设有所述的单向进水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进水阀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对安装板,一对安装板之间间隔环设有多个连接柱,每一连接柱的两端均与一对安装板的固接,一对安装板以及多个连接柱之间形成安装腔,其中一安装板中部上设有多个进水口,所述安装腔内设有活动软垫,以覆盖/打开所述多个进水口;其中,设有多个进水口的安装板与所述分隔板固接,以使所述连接柱和另一安装板位于第一储水腔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外围裹设有褥垫层,所述褥垫层下方设有反滤层,以防止泥沙进入所述壳体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水腔的侧壁上部设有保护圆管,所述保护圆管围设在所述进排气管和所述出水管外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壳体的一端可拆卸连通有第三管道,所述第三管道上设有液体流量计。
CN202321184502.5U 2023-05-17 2023-05-17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Active CN2197532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84502.5U CN219753280U (zh) 2023-05-17 2023-05-17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84502.5U CN219753280U (zh) 2023-05-17 2023-05-17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3280U true CN219753280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73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84502.5U Active CN219753280U (zh) 2023-05-17 2023-05-17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32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6918B (zh) 一种隐藏型穿越筏板可封堵抗渗集水井及其施工工艺
CN110219313B (zh) 一种地下施工盲井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9753280U (zh)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
JP3307729B2 (ja) 層別揚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井戸
CN116556385A (zh) 基坑内免封井气动降水装置及基坑施工方法
CN210797601U (zh) 深井降排水装置
CN112538860A (zh) 高水位复杂地层无封底混凝土锁扣钢管桩围堰施工方法
CN210315444U (zh) 一种适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的渗漏水集水井
CN107023061B (zh) 装配式塑料市政排水检查井及施工方法
CN214940310U (zh) 一种水压感应式集水坑自动报警排水系统
CN110965487B (zh) 一种下穿通道大流量倒吸虹污水管及包封处理施工方法
CN114059549A (zh) 一种软地基建筑专用基坑防护结构
CN218090900U (zh) 一种基坑地下钢板桩支护
CN219080382U (zh) 一种滤筒式基坑降水装置
CN214005712U (zh) 一种用于集水坑内的水泥压力板组件
CN203834494U (zh) 一种集水井式的深井穿底板装置
CN219794010U (zh) 一种高水压承压水降水井带压封堵结构
CN217460612U (zh) 一种高承压富水砂层基坑用基坑支护侧壁涌水处理结构
CN220266794U (zh) 一种排水系统通气结构
CN216713074U (zh) 一种基坑内部双层过滤式的均匀降水装置
CN213508771U (zh) 一种市政雨水渗透装置
CN218492559U (zh) 一种防渗复合地下水表井结构
CN214738184U (zh) 一种基坑漏水用自动收集排放装置
CN113187490B (zh) 一种与盾构机接收井结合布置的取水口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4363566U (zh) 集水井提泵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