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6060U -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6060U
CN219736060U CN202320704465.XU CN202320704465U CN219736060U CN 219736060 U CN219736060 U CN 219736060U CN 202320704465 U CN202320704465 U CN 202320704465U CN 219736060 U CN219736060 U CN 2197360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partition
flat tube
convex hull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044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
史俊茹
孙银
金环
张丽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Electro 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044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60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60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60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换热扁管包括:扁管本体,扁管本体具有换热进口、换热出口以及换热流道,扁管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均位于第一端;换热流道内设置有隔断部,隔断部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延伸,隔断部的一侧形成与换热进口连通的进口流道另一侧形成与换热出口连通的出口流道,隔断部与第二端的间隙形成与缓冲流道;扁管本体为对称结构,扁管本体具有对称轴;隔断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对称轴偏向进口流道的一侧设置,以使进口流道内具有第一节流段、并使出口流道内具有第二节流段。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上一般会设置换热扁管进行换热。换热扁管通常采用对称结构设置,换热扁管上会设置有进口流道和出口流道,进口流道和出口流道的宽度也一般相等。
然而,由于相关技术中的换热扁管采用的是进口流道和出口流道对称的结构,这样的设置无法在换热流体经过进口流道到达出口流道的过程中实现节流与导流的效果,换热效果有待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有利于提高换热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扁管,包括:
换热扁管,包括:
扁管本体,扁管本体具有换热进口、换热出口,沿扁管本体的长度方向,扁管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均位于第一端;
换热扁管内设置有隔断部,隔断部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延伸,隔断部的一侧形成与换热进口连通的进口流道,隔断部的另一侧形成与换热出口连通的出口流道,隔断部与扁管本体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隙形成与进口流道和出口流道均连通的缓冲流道;
其中,扁管本体为对称结构,扁管本体具有对称轴;隔断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对称轴偏向进口流道的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隔断部包括多个隔断条,多个隔断条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排布,任意相邻两个隔断条中靠近第二端的一个比另一个靠近进口流道的一侧设置。
进一步地,隔断部还包括连接条,连接条的延伸方向与隔断条的延伸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相邻两个隔断条之间连接有连接条,以使隔断条和连接条的连接处形成折弯处。
进一步地,隔断部为条形结构,隔断部与对称轴呈预设角度倾斜设置,隔断部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为α,5°≤α≤55°。
进一步地,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隔断部的长度为X1,扁管本体的长度为X;
其中,0.6≤X1/X≤0.9。
进一步地,隔断条的长度为X2,扁管本体的长度为X,0.15≤X2/X≤0.25;和/或,
沿扁管本体的宽度方向,连接条的宽度为Y1,扁管本体的宽度为Y,1/20≤Y1/Y≤1/10。
进一步地,扁管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凹坑,第一凹坑自扁管本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坑位于进口流道,扁管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一凸包,第一凸包位于进口流道内,第一凸包与第一凹坑间隔设置,第一凸包凸出于扁管本体的外表面设置;
扁管本体上设置有第二凹坑,第二凹坑自扁管本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坑位于出口流道内,扁管本体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包,第二凸包位于出口流道,第二凸包与第二凹坑间隔设置,第二凸包凸出于扁管本体的外表面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凸包靠近连接条设置;和/或,
第一凸包为椭圆形结构,第一凸包的短轴沿连接条的延伸方向延伸;和/或,
第二凸包靠近连接条设置;和/或,
第二凸包为椭圆形结构,第二凸包的短轴沿连接条的延伸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第一凸包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包形成至少一排的第一凸包排,第一凸包排沿连接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凸包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包形成至少一排的第二凸包排,第二凸包排沿连接条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连接条有多个;
其中,第一凸包排有多个,多个第一凸包排与多个连接条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凸包排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条处;沿进口流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一凸包排的排数逐渐减小;和/或,
第二凸包排有多个,多个第二凸包排与多个连接条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凸包排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条处;沿出口流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二凸包排的排数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扁管本体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凹坑和第三凹坑,第一凹坑位于进口流道内,第三凹坑位于缓冲流道内;第一凹坑的总数为n,第三凹坑的总数为m;连接条包括第一连接条和第二连接条,第一连接条位于第二连接条靠近第一端的一端,隔断条包括第一隔断条、第二隔断条和第三隔断条,第一隔断条和第二隔断条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条,第二隔断条和第三隔断条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条,第二隔断条处对应的第一凹坑的数量为n1,第三隔断条处对应的第一凹坑的数量为n2
n=m;和/或,
n1/n=1/2;和/或,
1/4≤n2/n≤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上述提供的换热扁管。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换热扁管的扁管本体的换热流道内设置隔断部,使隔断部分别与换热进口和换热出口连通以形成进口流道和出口流道,并使进口流道和出口流道隔断部的至少部分位于对称轴偏向进口流道的一侧设置,能够在换热流道内形成节流段,能够增强换热扁管的节流效果,进而能够提升换热扁管的换热效率,从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换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视角下的换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又一视角下的换热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扁管的俯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扁管的侧视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扁管本体;11、换热进口;12、换热出口;
13、换热流道;131、隔断部;1311、隔断条;13111、第一隔断条;13112、第二隔断条;13113、第三隔断条;1312、连接条;13121、第一连接条;13122、第二连接条;
14、进口流道;15、出口流道;16、缓冲流道;
171、第一凹坑;172、第二凹坑;173、第三凹坑;
181、第一凸包;182、第二凸包;
20、翅片;30、固定钣金;40、集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请参考图1至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提供了一种换热扁管,换热扁管包括扁管本体10。扁管本体10具有换热进口11和换热出口12,沿扁管本体10的长度方向,扁管本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换热进口11和换热出口12均位于第一端。换热扁管内设置有隔断部131,隔断部131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延伸,隔断部131使得换热进口11与换热出口12之间不直接连通,隔断部131的一侧形成与换热进口11连通的进口流道14,隔断部131的另一侧形成与换热出口12连通的出口流道15,隔断部131与扁管本体10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隙形成与进口流道14和出口流道15均连通的缓冲流道16,进口流道14、缓冲流道16、出口流道15共同形成换热流道13。其中,扁管本体10为对称结构,扁管本体10具有对称轴;隔断部131的至少部分位于对称轴偏向进口流道14的一侧设置,以使进口流道14内至少部分的流通面积小于出口流道15的流通面积,从而有利于换热流体在进口流道14内形成节流效果。
采用这样的设置,通过在扁管本体10上设置隔断部131,利用隔断部131将扁管本体10分割为进口流道14和出口流道15以及缓冲流道16,并使进口流道14的至少部分流通面积小于出口流道15的流通面积,这样能够在进口流道14之中形成节流效果,进而能够提升换热扁管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隔断部131包括多个隔断条1311,多个隔断条1311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排布,任意相邻两个隔断条1311中靠近第二端的一个比另一个靠近进口流道14一侧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在扁管本体10内形成横截面积逐渐变小的进口流道14,这样能够进一步增强进口流道14内部的节流效果,进而进一步增强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如图1所示,隔断部131还包括连接条1312,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与隔断条1311的延伸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相邻两个隔断条1311之间设置有连接条1312,以使隔断条1311和连接条1312的连接处形成折弯处。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在相邻两个隔断条1311之间形成连接,避免换热流体通过缝隙以降低节流效果的情况,并且连接条1312的设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导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参见图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隔断部131为条形结构,隔断部131与对称轴呈预设角度倾斜设置,隔断部131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为α,5°≤α≤55°。采用这样的设置,基于扁管尺寸选择加工时隔断部131总长度,给予缓冲流道16适当长度起到足够的优化作用。通过将条形结构的隔断部131沿换热流体流动方向倾斜,在对换热流体形成节流效果的同时还能能够对换热流体形成导流作用,进一步提升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沿第一端至第二端的延伸方向隔断部131的长度为X1,扁管本体10的长度为X。其中,0.6≤X1/X≤0.9。适用于图1和图2中结构均可以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隔断部131过长而影响换热流体的流动效果,能够避免因设置隔断部131而对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起到负面影响的情况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当隔断部131为附图2中的结构时,X1为隔断部131在扁管本体10长度方向的投影距离。当隔断部131为附图1中的结构时,X1为多个连接条1312的总长度之和。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隔断条1311的长度为X2,扁管本体10的长度为X,0.15≤X2/X≤0.25;或者,沿扁管本体10的一侧至扁管本体10的另一侧的方向连接条1312的宽度为Y1,扁管本体10的宽度为Y,1/20≤Y1/Y≤1/10;再或者,可以同时使0.15≤X2/X≤0.25以及1/20≤Y1/Y≤1/10。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隔断条1311的长度以及连接条1312的宽度过长而阻碍换热流体的流动的情况出现,能够保证换热流体的流动不受到影响,进而提升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具体地,梯形隔断部131折弯也可具体限制到隔断部131长度到0.2X时,进行一次弯折,弯折之后的折弯段宽度为扁管宽度Y/20~Y/10。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附图2中的倾斜型隔断部131和附图1中的梯形隔断部131之外,隔断部13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
具体地,扁管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凹坑171,第一凹坑171自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凹坑171位于进口流道14内,扁管本体10上还设置有第一凸包181,第一凸包181位于进口流道14内,第一凸包181与第一凹坑171间隔设置,第一凸包181凸出于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通过第一凸包181与第一凹坑171的设置起到重新分配导流的作用,并且由于第一凸包181与第一凹坑171均采用弧形面设置,也能够进一步增大换热扁管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扁管本体10上设置有第二凹坑172,第二凹坑172自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凹坑172位于出口流道15内,扁管本体10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包182,第二凸包182位于出口流道15,第二凸包182与第二凹坑172间隔设置,第二凸包182凸出于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通过第二凸包182与第二凹坑172的设置起到重新分配导流的作用,并且由于采用第二凸包182与第二凹坑172均采用弧形面设置,也能够进一步增大换热扁管的换热面积,进一步提升热扁管的换热效果。通过第二凸包182与第二凹坑172能够增大换热扁管的换热面积,并且第二凸包182与第二凹坑172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出口流道15内的对换热流体的导流与节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包181靠近连接条1312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在连接条1312处通过第一凸包181的设置对进口流道内的流体形成一定导流作用,避免连接条1312对换热流体的流动造成影响。
或者,第一凸包181为椭圆形结构,第一凸包181的短轴沿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延伸。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一凸包181的导流效果。
再或者,在第一凸包181靠近连接条1312设置的同时,将椭圆形结构的第一凸包181的短轴沿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延伸。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第一凸包181的导流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凸包182靠近连接条1312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在连接条1312处通过第二凸包182的设置对出口流道内的流体形成一定导流作用,避免连接条1312对换热流体的流动造成影响。
第二凸包182为椭圆形结构,第二凸包182的短轴沿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延伸。则样,能够便于进一步提升第二凸包182的导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包181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包181形成至少一排的第一凸包排,第一凸包排结构沿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一凸包181的导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凸包182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包182形成至少一排的第二凸包排,第二凸包排沿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第二凸包182的导流效果。
具体地,相邻两个连接条1312中靠近第一端的连接条1312处的第一凸包181的数量大于相邻两个连接条1312中远离第一端的连接条1312处的第一凸包181的数量。
具体地,连接条1312有多个,第一凸包排有多个,多个第一凸包排与多个连接条1312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一凸包排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条1312处;沿进口流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一凸包排的排数逐渐减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适应换热扁管的进口流道内流通面积逐渐变小的结构,并在逐渐变小的流通面积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强对换热流体的导流与节流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具体地,连接条1312有多个,第二凸包排有多个,多个第二凸包排与多个连接条1312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第二凸包排设置在对应的连接条1312处;沿出口流道的流动方向,多个第二凸包排的排数逐渐减小。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适应换热扁管内出口流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变小的结构,并在逐渐变小的流通面积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强对换热流体的导流与节流效果,进而进一步提升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扁管本体10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凹坑171和第三凹坑173,第一凹坑171位于进口流道14内,第三凹坑173位于缓冲流道16内。第一凹坑171的总数为n,第三凹坑173的总数为m;连接条1312包括第一连接条13121和第二连接条13122,第一连接条13121位于第二连接条13122靠近第一端的一端,隔断条1311包括第一隔断条13111、第二隔断条13112和第三隔断条13113,第一隔断条13111和第二隔断条13112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条13121,第二隔断条13112和第三隔断条13113之间设置有第二连接条13122,第二隔断条13112处对应的第一凹坑171的数量为n1,第三隔断条13113处对应的第一凹坑171的数量为n2。其中,n=m;或者,n1/n=1/2;或者,1/4≤n2/n≤1/3;再或者,同时满足n=m、n1/n=1/2以及1/4≤n2/n≤1/3。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避免设置过多凹坑结构对流道内的换热流体的流动造成负面影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换热流体的流速,能够进一步提升热扁管的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扁管材料采用铝材或复合铝材制作,换热扁管使用非对称结构。换热扁管内部为变径结构的扁管本体10,扁管本体10内从大流通面积到小流通面积形成节流效应,扁管本体10内的流通速度也会相应大幅度增加。换热扁管主要作为蒸发器使用,在作为蒸发器时,左边通道为进口流道14,经空调系统节流膨胀后的低温低压制冷剂(对应为换热流体)进入进口流道14,在进口流道14部分,低温低压制冷剂在换热过程中仅少部分冷媒吸热后气化,即绝大部分为液态冷媒状态,此时设置非对称结构,即在左边进口流道14的端口的流体面积减小形成节流效应。此时到缓冲流道16的制冷剂(液态)会呈现一个喷雾状(过小的节流会使得部分液态直接变成气态),随着换热过程的持续和节流效应,且制冷剂在缓冲流道16停留时间大于进口流道14节流部分,在末端缓冲流道16开始大部分制冷剂从液态变成了气态,气态制冷剂体积明显大于液态制冷剂,在容纳空间一定时,随着体积的增大,有利于增加制冷剂的流通速度,流通速度的加快有利于在换热的时候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带走更多热量,从而提高了换热效果。另外出口流道15的流通面积在靠近换热出口12处相对变化,能够进一步提高流通速度,提高换热效果。
具体地,在上述换热扁管的结构中,由于加入了起到优化作用的导流和缓冲椭圆形凸起:第一凸包181和第二凸包182,梯形隔断部131的折弯处的连接条1312对应椭圆形凸起的短轴。椭圆形凸起除了能起到减少压降的作用,还能够对液态制冷剂流向重新引流,在一定距离使用椭圆形凸起起到重新分配导流的作用。此外第一凸包181和第二凸包182还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缓冲作用则是可以避免液态制冷剂分配不均、换热不均的弊端。此外,第一凸包181和第二凸包182中还能起到一定的储液的作用,并对液态制冷剂起到重新分配的作用。(流动过程分为启动阶段和动态平衡流动阶段,椭圆形凸起在动态平衡流动阶段的负面影响可以基本忽略。)除了椭圆形凸起外,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凸起,可以为矩形等形状凸起,这里采用椭圆形凸起的主要目的是,扁管风侧流向机电使用椭圆管,更改流过椭圆管时风场分布,相对圆管有效提高换热效果。
此外,由于在换热扁管的结构中采用了随着节流面积缩小,制冷剂液态所流经的圆形凹坑越少的设计。具体地,椭圆形凸起也可根据流通面积的大小添加并排数。减少圆形凹坑是减少制冷剂(气态或者液态)在每个阶段的停留时间,并增大制冷剂流速,同时也能够减少制冷剂压降。这样,在换热的初期假设液态转化成气态,可以在有拥有更大的降压阻力停留加强换热,而在换热的后期,则让换热完成的气态更快(减少圆形凹坑)的流出出口流道15。凹坑的结构布局如图5所示,凹坑相关限制关系可概括总结为:缓冲流道16内的凹坑数量=扁管进口流道14内的凹坑数量=2倍第一次流经椭圆形凸起之后的凹坑数量(对应为梯形隔断部131第一次折弯处之后的凹坑数量)=3~4倍第二次流经椭圆形凸起之后凹坑数量(对应梯形隔断部131第二次折弯处之后的凹坑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实施例一中的换热扁管。
在本实施例中,图7为本实用新型扁管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7中的换热器包括微通道部件,微通道部件包括翅片20、换热扁管、固定钣金30和集管40。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设置隔断部131,并将扁管本体10内分割为面积较小的进口流道14和面积较大的出口流道15,能够形成节流效果,进而能够提升换热扁管的换热效率,从而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换热扁管的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
扁管本体(10),所述扁管本体(10)具有换热进口(11)、换热出口(12),沿所述扁管本体(10)的长度方向,所述扁管本体(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换热进口(11)和所述换热出口(12)均位于所述第一端;
所述换热扁管内设置有隔断部(131),所述隔断部(131)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隔断部(131)的一侧形成与所述换热进口(11)连通的进口流道(14),所述隔断部(131)的另一侧形成与所述换热出口(12)连通的出口流道(15),所述隔断部(131)与所述扁管本体(10)的第二端之间的间隙形成与所述进口流道(14)和所述出口流道(15)均连通的缓冲流道(16);
其中,所述扁管本体(10)为对称结构,所述扁管本体(10)具有对称轴;所述隔断部(13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对称轴偏向所述进口流道(14)的一侧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部(131)包括多个隔断条(1311),所述多个隔断条(1311)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依次排布,任意相邻两个所述隔断条(1311)中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个比另一个靠近所述进口流道(14)的一侧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部(131)还包括连接条(1312),所述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隔断条(1311)的延伸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相邻两个所述隔断条(1311)之间连接有所述连接条(1312),以使所述隔断条(1311)和所述连接条(1312)的连接处形成折弯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部(131)为条形结构,所述隔断部(131)与所述对称轴呈预设角度倾斜设置,所述隔断部(131)与对称轴之间的夹角为α,5°≤α≤55°。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延伸方向,所述隔断部(131)的长度为X1,所述扁管本体(10)的长度为X;
其中,0.6≤X1/X≤0.9。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断条(1311)的长度为X2,所述扁管本体(10)的长度为X,0.15≤X2/X≤0.25;和/或,
沿所述扁管本体(10)的宽度方向,所述连接条(1312)的宽度为Y1,所述扁管本体(10)的宽度为Y,1/20≤Y1/Y≤1/1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本体(10)上设置有第一凹坑(171),所述第一凹坑(171)自所述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一凹坑(171)位于所述进口流道(14),所述扁管本体(10)上还设置有第一凸包(181),所述第一凸包(181)位于所述进口流道(14),所述第一凸包(181)与所述第一凹坑(17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包(181)凸出于所述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设置;
所述扁管本体(10)上设置有第二凹坑(172),所述第二凹坑(172)自所述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所述第二凹坑(172)位于所述出口流道(15),所述扁管本体(10)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包(182),所述第二凸包(182)位于所述出口流道(15),所述第二凸包(182)与所述第二凹坑(17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凸包(182)凸出于所述扁管本体(10)的外表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凸包(181)靠近所述连接条(1312)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凸包(181)为椭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凸包(181)的短轴沿所述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第二凸包(182)靠近所述连接条(1312)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凸包(182)为椭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凸包(182)的短轴沿所述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包(18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包(181)形成至少一排的第一凸包排,所述第一凸包排沿所述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凸包(182)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包(182)形成至少一排的第二凸包排,所述第二凸包排沿所述连接条(131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1312)有多个;
其中,所述第一凸包排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凸包排与多个所述连接条(1312)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第一凸包排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连接条(1312)处;沿所述进口流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第一凸包排的排数逐渐减小;和/或,
所述第二凸包排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凸包排与多个所述连接条(1312)一一对应地设置,各个所述第二凸包排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连接条(1312)处;沿所述出口流道的流动方向,多个所述第二凸包排的排数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扁管本体(10)上设置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凹坑(171)和第三凹坑(173),所述第一凹坑(171)位于所述进口流道(14)内,所述第三凹坑(173)位于所述缓冲流道(16)内;所述第一凹坑(171)的总数为n,所述第三凹坑(173)的总数为m;所述连接条(1312)包括第一连接条(13121)和第二连接条(13122),所述第一连接条(13121)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条(13122)靠近所述第一端的一端,所述隔断条(1311)包括第一隔断条(13111)、第二隔断条(13112)和第三隔断条(13113),所述第一隔断条(13111)和所述第二隔断条(13112)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条(13121),所述第二隔断条(13112)和所述第三隔断条(13113)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条(13122),所述第二隔断条(13112)处对应的所述第一凹坑(171)的数量为n1,所述第三隔断条(13113)处对应的所述第一凹坑(171)的数量为n2
n=m;和/或,
n1/n=1/2;和/或,
1/4≤n2/n≤1/3。
12.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扁管。
CN202320704465.XU 2023-03-28 2023-03-28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Active CN2197360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4465.XU CN219736060U (zh) 2023-03-28 2023-03-28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4465.XU CN219736060U (zh) 2023-03-28 2023-03-28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6060U true CN219736060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7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04465.XU Active CN219736060U (zh) 2023-03-28 2023-03-28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60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1939A (zh) 热交换装置
KR0179540B1 (ko) 핀 튜브형 열교환기의 플레이트핀
JP2014037899A (ja) 熱交換器
CN105593617B (zh) 蒸发器
CN104428621B (zh) 管状热交换器
KR100740180B1 (ko) 핀이 부착된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6524594A (zh) 蛇形管式换热器
EP2031334B1 (en) Heat exchanger
CN219736060U (zh)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JP3284904B2 (ja) 熱交換器
JP4517333B2 (ja) 熱交換器
CN105258411A (zh) 用于换热器的气液分离管及换热器
CN216159690U (zh) 换热器
CN106225327B (zh) 一种翅片热交换器管路结构
JP6785137B2 (ja) エバポレータ
CN211717241U (zh) 换热器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CN212390891U (zh) 换热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JP2014037898A (ja) 熱交換器
CN102003907B (zh) 一种提高传热管管束效果的方法
CN113324429A (zh) 换热器扁管及具有其的换热器
JP2006097953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207438948U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JP2001304720A (ja) 熱交換器
CN201909573U (zh) 一种提高管束效果的传热管
CN106352730A (zh) 微通道换热器和具有其的制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