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5439U - 热水采暖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水采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5439U
CN219735439U CN202321214777.9U CN202321214777U CN219735439U CN 219735439 U CN219735439 U CN 219735439U CN 202321214777 U CN202321214777 U CN 202321214777U CN 219735439 U CN219735439 U CN 2197354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ort
hot water
heating system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147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箐
王长君
曾德森
霍志杰
邹海仲
董宏生
蔡宗航
黄招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147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54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54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54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水采暖系统,热水采暖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形成热泵系统;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第二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并联设置或与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热水系统,另一个串接于采暖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水采暖系统,使得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一体化,可以同时满足热水需要和采暖需要,且节省安装空间,运行成本和制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热水采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采暖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水采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为家庭提供生活热水的设备(燃气、电、太阳能和热泵热水器)与提供采暖的设备(燃气壁挂炉、电锅炉、热泵)是两套设备,设备初投资、安装费和运行费用较高,且所需的安装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水采暖系统,所述热水采暖系统使得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一体化,可以同时满足热水需要和采暖需要,且节省安装空间,运行成本和制造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形成热泵系统;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和/或,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和/或,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并联设置或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所述热水系统,另一个串接于所述采暖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通过设置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形成热泵系统,第二换热器与室外换热器并联设置或与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并设置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热水系统,另一个串接于采暖系统。使得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一体化,可以同时满足热水需要和采暖需要,且节省安装空间,运行成本和制造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串接于所述热水系统,所述第二换热器串接于所述采暖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所述热水系统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热泵系统换热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所述采暖系统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热泵系统换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接点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电子膨胀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五口、第六口和第七口,所述第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六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第七口可选择的与所述第五口连通或与所述第六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串接于所述采暖系统,所述第二换热器串接于所述热水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水系统包括:第一水流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所述第一水流路上,所述第一水流路的一端与水源连接,另一端与用水设备连接;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水流路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侧。所述采暖系统包括:第二水流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所述第二水流路上,所述第二水流路的两端相互连通,采暖设备串接于所述第二水流路上;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二水流路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处于蓄热模式;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处于蓄热和制冷模式;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处于蓄热和采暖模式;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处于采暖模式;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处于制冷和除霜模式;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处于采暖和除霜模式;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第一换热器串接于采暖系统,第二换热器串接于热水系统。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第一换热器串接于热水系统,第二换热器串接于采暖系统。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的冷媒走向的示意图,其中,表示的是未设四通阀的情况;
图11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热水采暖系统;
1、热水系统;11、第一水流路;12、第一支路;13、第一混水阀;14、用水设备;15、水源;
2、采暖系统;21、第二水流路;22、第二支路;23、第二混水阀;24、压差阀;25、水泵;26、采暖设备;27、进水管;28、回水管;
3、压缩机;31、排气口;32、回气口;
4、室外换热器;
5、第一换热器;51、子换热器;
6、第二换热器;
7、四通阀;71、第一口;72、第二口;73、第三口;74、第四口;
8、换向阀;81、第五口;82、第六口;83、第七口;84、第八口;
91、第一控制阀;92、第二控制阀;93、第三控制阀;94、电子膨胀阀;941、第一电子膨胀阀;942、第二电子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10。
如图1-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10,包括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热水系统1和采暖系统2。
具体地,参考图10,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形成热泵系统。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和第一换热器5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换热器6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第二换热器6与室外换热器4并联设置或与第一换热器5并联设置,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串接于热水系统1,另一个串接于采暖系统2。
可以理解的是,在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和第一换热器5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外换热器4和第一换热器5中的一个为冷凝器,另一个为蒸发器。在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换热器6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中,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为冷凝器,另一个为蒸发器。在压缩机3、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组成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为冷凝器,另一个为蒸发器。
在上述条件下,冷媒循环有以下四种情况:
当第二换热器6与室外换热器4并联设置,第二换热器6与室外换热器4均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5为蒸发器时,冷媒流向为:一部分冷媒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流向室外换热器4进行换热,另一部分冷媒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两部分冷媒换热后汇合流向第一换热器5进行换热,再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当第二换热器6与室外换热器4并联设置,第二换热器6与室外换热器4均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5为冷凝器时,冷媒流向为:冷媒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流向第一换热器5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的冷媒一部分可以流向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另一部分的冷媒可以流向室外换热器4进行换热,再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当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并联设置,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均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4为蒸发器时,冷媒流向为:一部分冷媒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流向第一换热器5进行换热,另一部冷媒从流向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两部分冷媒换热之后汇合,流向室外换热器4进行换热,再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当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并联设置,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均为蒸发器,室外换热器4为冷凝器时,冷媒流向为:冷媒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流向室外换热器4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的冷媒一部分可以流向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另一部分的冷媒可以流向第一换热器5进行换热,再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均具有相互换热的两个子换热器51,其中一个子换热器51与压缩机3连通,另一个子换热器51与热水系统1或采暖系统2连通,且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均具有蓄热物质如相变材料等,与压缩机3连通的一侧子换热器51用于冷媒和蓄热物质进行冷热交换,使得蓄热物质升温或降温,与热水系统1或采暖系统2连通的子换热器51用于蓄热物质和热水系统1或采暖系统2中的液体换热,使得热水系统1或采暖系统2中的液体升温或降温,从而实现采暖、提供热水或制冷。
其中,热水系统1连接水源15如水龙头和用水设备14如淋浴,水源15、用水设备14和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其中一个换热器的子换热器51连通。采暖系统2连接采暖设备26,采暖设备26和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中另一个换热器的子换热器51连通。
而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串接于热水系统1,另一个串接于采暖系统2,可以使得热水系统1和采暖系统2一体化,可以同时满足生活热水需要和采暖需要,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热水采暖系统10中,压缩机3和室外换热器4均只有一个,可以节省安装空间,且制造成本低。
例如,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并联设置,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均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4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5串接于热水系统1,第一换热器5为可以为相变蓄热器等,则第二换热器6串接于采暖系统2,第二换热器6可以为氟水换热器等,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可以同时进行蓄热和采暖。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向为:
热水采暖系统10进行蓄热时,压缩机3将气态高温冷媒传送至第一换热器5的一个子换热器51,第一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使得气态高温冷媒换热之后变为液态低温冷媒,而第一换热器5中的蓄热物质如相变材料可以实现蓄热,同时液态冷媒经过室外换热器4的蒸发作用,变为气态冷媒再次回到压缩机3,从而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而热水系统1中的水从水源15流向第一换热器5的另一个子换热器51,并与蓄热之后的相变材料进行换热之后,流向用水设备14如淋浴等,实现热水的供应。
热水采暖系统10进行采暖时,压缩机3将气态高温冷媒传送至第二换热器6的一个子换热器51,第二换热器6作为冷凝器,使得气态高温冷媒换热之后变为液态低温冷媒,而第二换热器6中的蓄热物质如氟可以实现蓄热,同时液态冷媒经过室外换热器4的蒸发作用,变为气态冷媒再次回到压缩机3,从而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而采暖系统2中的液体经过第二换热器6的另一个子换热器51,并与蓄热物质进行换热后,流向采暖设备26,实现采暖功能。
优选的,串接于热水系统1的换热器为相变蓄热器,相变蓄热器相比于水箱而言,体积小,更有利于节省安装空间,同时相变蓄热器可以在谷电时蓄热,在需要使用热水时放热,也可以边蓄热边放热,满足全天的生活热水需求,降低系统的运行成本。同时,相变蓄热器中的相变材料属性可以是:相变温度为30-55℃,相变焓为180-260kJ/kg。
另外,与压缩机3连通的一侧子换热器51可以为管翅式换热器(铜管铝翅片或铝管铝翅片)或微通道换热器等,与热水系统1或采暖系统2连通的一侧子换热器51可以为铜管铝翅片的管翅式换热器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水采暖系统10,通过设置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压缩机3、室外换热器4、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形成热泵系统,第二换热器6与室外换热器4并联设置或与第一换热器5并联设置,并设置热水系统1和采暖系统2,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串接于热水系统1,另一个串接于采暖系统2。使得热水系统1和采暖系统2一体化,可以同时满足热水需要和采暖需要,且节省安装空间,运行成本和制造成本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换热器5串接于热水系统1,第二换热器6串接于采暖系统2,第一换热器5可以为相变蓄热器等,第二换热器6可以为氟水换热器等,其中,第一换热器5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热水系统1通过第一换热器5与热泵系统换热连接,第二换热器6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采暖系统2通过第二换热器6与热泵系统换热连接。由此,优化了热水采暖系统1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压缩机3的排气口31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4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5的另一端连接,室外换热器4的另一端与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连接,第二换热器6与第一换热器5并联设置。
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向为:冷媒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排出,一部分冷媒从经过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另一部分冷媒经过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两部分经过换热之后的冷媒汇合,共同流向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进行换热,再通过回气口32回到压缩机3,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由此,冷媒可以分别与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进行冷热交换,从而实现了热水采暖系统10同时进行采暖和蓄热。另外,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互不影响,若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无法正常运作时,另一个仍然可以正常运作,提高了热水采暖系统10的容错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91,第一控制阀91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92,第二控制阀92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在图10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控制阀91和第二控制阀92均为截止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控制阀91用于控制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通状态,当第一控制阀91打开时,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处于连通状态,冷媒可以经过第一换热器5并与其中的蓄热物质进行冷热交换,将热量传递至热水系统1,从而实现热水采暖系统10的蓄热工作,当第一控制阀91关闭时,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处于断开状态,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无法流向第一换热器5,热水采暖系统10将停止蓄热工作。
第二控制阀92用于控制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通状态,当第二控制阀92打开时,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处于连通状态,冷媒可以经过第二换热器6并与之进行冷热交换,并将热量传至采暖系统2,从而实现热水采暖系统10的采暖工作,当第二控制阀92关闭时,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处于断开状态,压缩机3排气口31排出的冷媒无法流向第二换热器6,热水采暖系统10将停止采暖工作。
第一控制阀91和第二控制阀92的共同作用,可以控制热水采暖系统10多种模式的切换:
1、第一控制阀91和第二控制阀92均开启,热水采暖系统10同时处于采暖模式和蓄热模式。
2、第一控制阀91开启,第二控制阀92关闭,热水采暖系统10仅处于蓄热模式。
3、第一控制阀91关闭,第二控制阀92开启,热水采暖系统10仅处于采暖模式。
如图10所示,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和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接点与室外换热器4之间设有电子膨胀阀94。可以理解的是,电子膨胀阀94用于将从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和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而来的高压冷媒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冷媒成为低压冷媒,便于冷媒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1所示,热水采暖系统10还包括四通阀7,四通阀7具有第一口71、第二口72、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第一口71与第二口72和第三口73中的一个连通,第四口74与第二口72和第三口73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口71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连通,第四口74与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连通,室外换热器4的一端与第二口72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端连通,第一换热器5的另一端与第三口73连通。
当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室外换热器4作为冷凝器,第一换热器5作为蒸发器,当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一换热器5作为冷凝器,室外换热器4作为蒸发器。由此,通过设置四通阀7,使得冷媒流动路径多样化,增加了热水采暖系统10运行方式,使得热水采暖系统10可以适应多种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换热器6的一端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4和第一换热器5之间。由此,第二换热器6可以作为冷凝器使用,简化了热水采暖系统10的结构,当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时,第二换热器6可以作为冷凝器使用,当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时,第二换热器6也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从而使得第二换热器6具有多重作用,增加了热水采暖系统10的运行方式。
当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和除霜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此时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采暖,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第一换热器5(蒸发器)并进行换热,再依次从第三口73、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和采暖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采暖,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进入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蓄热,同时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7和图12所示,热水采暖系统10还包括换向阀8,换向阀8具有第五口81、第六口82和第七口83,第五口81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连通,第六口82与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连通,第七口83可选择的与第五口81连通或与第六口82连通,第二换热器6的一端与第七口83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4和第一换热器5之间,此时第一换热器5串接于热水系统1,第二换热器6串接于采暖系统2。其中,换向阀8可以为三通阀或四通阀,当换向阀8为四通阀时,换向阀8还包括第八口84,第八口84堵死或者连接毛细管后堵死。
如图4所示,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和采暖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流向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蓄热,另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采暖,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同时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2所示,当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六口82与第七口83连通,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一口71,再从第一口71进入第三口73,再经过与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换热,实现蓄热,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变为低温高压的冷媒,再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7所示,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和除霜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此时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从排气口31、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采暖,两部分的冷媒在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第一换热器5(蒸发器)并进行换热,再依次从第三口73、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6所示,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六口82和第七口8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制冷或除霜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此时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再经过第二换热器6(蒸发器)并进行换热,可以实现制冷,最后再依次经过第七口83、第六口82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由此,进一步地增加了冷媒流动的路径,增加了热水采暖系统10运行方式,使得热水采暖系统10可以适应多种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9所示,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与第二换热器6之间设有第三控制阀93,第三控制阀93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例如在图1-图9所示的示例中,第三控制阀93为截止阀。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控制阀93可以控制第二换热器6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通状态,由此,可以使得热水采暖系统10可以单独控制第二换热器6工作,当不需要使用第二换热器6时,可以关闭第三控制阀93从而控制第二换热器6停止工作,从而减小能源浪费,减小运行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与第一换热器5之间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由此,可以将经过第一换热器5换热之后的高压冷媒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冷媒成为低压冷媒,便于冷媒循环,同时第一电子膨胀阀941也可以控制第一换热器5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通状态,从而使得热水采暖系统10可以单独控制第一换热器5工作,当不需要使用第一换热器5时,可以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41。
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与室外换热器4之间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由此,可以将经过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换热之后的高压冷媒节流降压,使得高压冷媒成为低压冷媒,便于冷媒循环,同时,第二电子膨胀阀942也可以控制室外换热器4的工作状态,当第二电子膨胀阀942打开时,室外换热器4工作,当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关闭时,室外换热器4停止工作,由此,可以改变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方向,从而增加运行方式。
由此,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第三控制阀93、换向阀8以及四通阀7的共同作用,进一步地增加了热水采暖系统10运行方式,使得热水采暖系统10可以适应多种需求。
如图2所示,第三控制阀93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942打开,第一口71与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六口82与第七口83连通,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一口71,再从第一口71进入第三口73,再经过与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换热,使得第一换热器5中的相变材料热能上升,实现蓄热,同时高温高压的冷媒变为低温高压的冷媒,再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低温高压的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的冷媒,再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3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关闭,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六口82和第七口83连通,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和制冷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流向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蓄热,完成换热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再流向第二换热器6(蒸发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制冷,再依次通过第七口83、第六口82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4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和采暖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流向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蓄热,完成换热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另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采暖,完成换热并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同时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5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从排气口31、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采暖,完成换热并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6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六口82和第七口8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制冷或除霜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此时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并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再经过第二换热器6(蒸发器)并进行换热,可以实现制冷,最后再依次经过第七口83、第六口82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7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均开启,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和除霜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一部分依次从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此时可以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并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从排气口31、第五口81和第七口83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从而实现采暖,完成换热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两部分的冷媒在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第一换热器5(蒸发器)并进行换热,再依次从第三口73、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如图9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采暖,再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和采暖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采暖,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进入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蓄热,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同时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再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和除霜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并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采暖,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再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再经过第一换热器5(蒸发器)进行冷热交换,再依次经过第三口73、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三控制阀93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流向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蓄热,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再经过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进行冷热交换,再依次经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另外,如图9所示,减小换向阀8的设置,可以使得结构更加简单,且热水采暖系统10仍可以运行多种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热水采暖系统10还包括四通阀7,四通阀7具有第一口71、第二口72、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第一口71与第二口72和第三口73中的一个连通,第四口74与第二口72和第三口73中的另一个连通,第一口71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连通,第四口74与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连通,室外换热器4的一端与第二口72连通,另一端与第一换热器5的一端连通,第一换热器5的另一端与第三口73连通,第二换热器6的一端与压缩机3的排气口31连通,另一端连接于室外换热器4和第一换热器5之间,第一换热器5串接于采暖系统2,第二换热器6串接于热水系统1。由此,进一步增加了热水采暖系统10的运行模式。
如图8所示,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关闭,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模式,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蓄热,再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三控制阀93开启,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并联设置,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蓄热和采暖共同进行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使得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31流向第二换热器6(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蓄热,再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另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进入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采暖,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同时两部分的冷媒在第一换热器5、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的连接点汇合,经过与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换热,并依次通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三控制阀93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连通,第三口73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制冷或除霜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二口72流向室外换热器4(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室外换热器4的除霜,并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和第一电子膨胀阀941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再经过第一换热器5(蒸发器)进行冷热交换,实现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三口73、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第三控制阀93关闭,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开启,第二电子膨胀阀942开启,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连通,第二口72和第四口74连通,第二换热器6和室外换热器4并联,此时热水采暖系统10处于采暖模式,冷媒在热水采暖系统10中的流动路径为:压缩机3做功,高温高压的冷媒依次经过排气口31、第一口71和第三口73流向第一换热器5(冷凝器)进行换热,实现采暖,并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94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942的节流降压作用,使得冷媒变为低温低压状态,再经过室外换热器4(蒸发器)进行冷热交换,再依次经过第二口72、第四口74回到压缩机3的回气口32,进行下一次的制冷循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热水系统1包括第一水流路11和第一支路12,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串接于第一水流路11上,第一水流路11的一端与水源15如水龙头连接,另一端与用水设备14如淋浴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水源15如水管用于提供生活所需要的液体,液体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换热之后的液体流向用水设备14,从而实现热水的供应。
进一步地,第一支路12的两端均与第一水流路11连接且位于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的两侧,第一支路12的一端靠近水源15,另一端靠近用水设备14,第一支路12上设有第一混水阀13,第一混水阀13可以控制第一支路12的连通状态,当第一混水阀13打开时,从水源15而来的液体中有一部分可以直接经过第一支路12流向用水设备14(且不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换热),另一部分仍然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两个部分的液体在第一支路12和第一水流路11的连接点汇合并流向用水设备14,从而可以调节流向用水设备14的水温,使得水温合宜,防止用户在使用热水时,因水温过高受到伤害。
当第一混水阀13关闭时,液体在第一水流路11中的流动顺序为:液体从水源15流向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换热之后,流向用水设备14,给用户提供热水。
当第一混水阀13打开时,液体在第一水流路11中的流动顺序为:从水源15而来的液体一部分流向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另一部分流经第一支路12,两部分的液体在第一支路12和第一水流路11的连接点交汇,并流向用水设备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0所示,采暖系统2包括第二水流路21和第二支路22,第一换热器5和第二换热器6中的一个串接于第二水流路21上,第二水流路21的两端相互连通,采暖设备26如暖气片串接于第二水流路21上。采暖系统2还包括水泵25、压差阀24、进水管27和回水管28,水泵25设于第二水流路21中,进水管27的一端与第二水流路21连通,另一端与回水管28的一端连通,回水管28的另一端与第二水流路21连通,压差阀24设于回水管28和进水管27之间,采暖设备26的一端与进水管27连通,另一端与回水管28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水流路21为闭环流路,水泵25为液体在第二水流路21中的流动提供动力,且流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进水管27用于将液体送入采暖设备26进行冷热交换,回水管28用于经过冷热交换的液体回流至第二水流路21。
压差阀24用于平衡进水管27和回水管28的压强,一般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液体不能从进水管27直接进入回水管28,从而使得液体可以从进水管27进入采暖设备26,当进水管27和回水管28之间的压差达到设定值时,压差阀24开启,从而使得液体可以直接从进水管27进入回水管28,使得进水管27和回水管28中的压强平衡。
进一步地,第二支路22的两端均与第二水流路21连接且位于第二换热器6或第二换热器6的两侧,第二支路22的一端靠近进水管27,另一端靠近回水管28,第二支路22上设有第二混水阀23,第二混水阀23控制第二支路22的连通状态,当第二混水阀23打开时,换热之后的液体从回水管28流出时,一部分液体可以经过第二支路22(且不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换热)流向进水管27,另一部分仍然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进行换热,两部分的液体在第二支路22和第二水流路21的连接点进行汇合,再流向进水管27,从而可以调节进水管27中的水温,使得水温合宜,防止在采暖时水温过高或在制冷时水温过低对用户造成伤害。
当第二混水阀23关闭时,液体在第二水流路21中的流动顺序为: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冷热交换之后的液体从进水管27进入采暖设备26,再从回水管28流出,并流向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进行下一次制冷循环。
当第二混水阀23打开时,液体在第二水流路21中的流动顺序为:经过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冷热交换之后的液体混合着从回流管经过第二支路22而来的液体进入进水管27,再进入采暖设备26,并从回水管28流出,一部分液体从第二支路22流向进水管27,一部分液体流向第一换热器5或第二换热器6换热,并进行下一次制冷循环。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形成热泵系统;
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和/或
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和/或
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能够组成冷媒循环回路;
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并联设置或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
热水系统和采暖系统,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所述热水系统,另一个串接于所述采暖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串接于所述热水系统,所述第二换热器串接于所述采暖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所述热水系统通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热泵系统换热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所述采暖系统通过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热泵系统换热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上设有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
和/或,所述第二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上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
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和所述第二换热器所在的并联支路的连接点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电子膨胀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
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
换向阀,所述换向阀具有第五口、第六口和第七口,所述第五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六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第七口可选择的与所述第五口连通或与所述第六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七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包括电磁阀、截止阀和电子膨胀阀中的至少一个;
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
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连接点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采暖系统还包括:
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和第四口,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一个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第二口和所述第三口中的另一个连通,所述第一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所述第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口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之间,所述第一换热器串接于所述采暖系统,所述第二换热器串接于所述热水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水采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系统包括:
第一水流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所述第一水流路上,所述第一水流路的一端与水源连接,另一端与用水设备连接;
第一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一水流路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侧;
或,所述采暖系统包括:
第二水流路,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一个串接于所述第二水流路上,所述第二水流路的两端相互连通,采暖设备串接于所述第二水流路上;
第二支路,所述第二支路的两端均与所述第二水流路连接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或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两侧。
CN202321214777.9U 2023-05-18 2023-05-18 热水采暖系统 Active CN2197354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4777.9U CN219735439U (zh) 2023-05-18 2023-05-18 热水采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14777.9U CN219735439U (zh) 2023-05-18 2023-05-18 热水采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5439U true CN219735439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88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14777.9U Active CN219735439U (zh) 2023-05-18 2023-05-18 热水采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54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81101B2 (zh)
WO2020073481A1 (zh) 空调系统
CA3066275C (en) Two-pipe enhanced-vapor-injection outdoor unit and multi-split system
CN111795517A (zh) 一种基于液体过冷热回收除霜技术的空气源热泵
CN111811166B (zh) 一种带热回收的三联供热泵机组
CN108775729B (zh) 蒸发冷热泵机组
CN112212538A (zh) 一种双源热泵空调机组
CN111412687A (zh) 一种制冷制热一体化换热系统
CN114046612A (zh) 具有双蒸发温度的空调\地暖\地冷多联系统
CN219735439U (zh) 热水采暖系统
CN215930176U (zh) 一种制冷系统
KR102345648B1 (ko) 동시 또는 개별 급탕운전이 가능한 지열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101936613A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201753994U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100535553C (zh) 空气源冷热能机组
CN109340919B (zh) 空调器
CN109869942B (zh) 一种扁管套管式热回收型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9819774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CN216953600U (zh) 一种自融霜式喷气增焓热泵装置
CN221611613U (zh) 一种具有过冷管路的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20871044U (zh) 采暖热水系统
CN114484932B (zh) 一种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CN217844268U (zh) 空调器
CN112283818B (zh) 多联机系统
CN220669821U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