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8129U - 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18129U CN219718129U CN202321211567.4U CN202321211567U CN219718129U CN 219718129 U CN219718129 U CN 219718129U CN 202321211567 U CN202321211567 U CN 202321211567U CN 219718129 U CN219718129 U CN 2197181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amping
- fixing
- photovoltaic
- assembly
- clamp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56 electro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6 bui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36 cr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419 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2 electrical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夹持装置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主体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所述固定主体向光伏组件方向延伸,相邻的所述固定主体之间相互连接且相对设置;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压板和第二紧固件,所述压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夹持部,所述压板和所述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夹持区适于夹持光伏组件。通过多个夹持装置将多块光伏组件安装于多个金属面板上,安装方式简便,同时设立多个固定点,使光伏组件与金属面板之间可靠连接,提高光伏组件的抗风揭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伏组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将光伏组件作为建筑构件或建筑材料,使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又兼具发电功能。BIPV可以避免占用过多的土地资源,对于土地昂贵的城市建筑尤为重要。BIPV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可以降低室外综合温度,同时对电网可以起到调峰作用,起到建筑节能的效果。
将光伏组件安装于屋顶是光伏建筑一体化的一种常见形式,在负风压作用下,光伏组件中间会有浮动,存在对晶硅组件的电池片造成隐裂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其通过多个夹持装置将多块光伏组件安装于多个金属面板上,安装方式简便,同时设立多个固定点,使光伏组件与金属面板之间可靠连接,提高光伏组件的抗风揭能力。
第一方面,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主体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所述固定主体向光伏组件方向延伸,相邻的所述固定主体之间相互连接且相对设置;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压板和第二紧固件,所述压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夹持部,所述压板和所述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夹持区适于夹持光伏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主体,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主体,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所述第一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背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所述第二夹持部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背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之间相对形成定位腔,所述第一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定位腔,使得所述第一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第一定位段和第二定位段,所述第一定位段和所述第二定位段间隔地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的上部向所述第二固定主体延伸,所述定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段和所述第二定位段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组件进一步包括紧固块,所述紧固块与所述压板相对所述夹持部异侧设置,所述紧固块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适配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下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板包括竖直段和连接于竖直段的横向段,所述竖直段从所述横向段向所述夹持部竖直延伸,所述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横向段、夹持部以及紧固块,所述第二紧固件在所述横向段和所述夹持部之间进行紧固以夹置光伏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夹持部背向所述固定主体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与光伏组件的下表面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之间相对形成限位腔,所述限位腔位于所述定位腔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延伸段和扩大端,所述延伸段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的下端向所述定位腔延伸,所述扩大端突出地位于所述延伸段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装置进一步设有锯齿带和隔离层,所述锯齿带形成于所述夹持部的横向表面和/或所述压板的接触面和/或所述紧固块的接触面,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之间相对形成限位腔,所述隔离层铺设于所述限位腔的内表面和/或支撑部的接触面,当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接触面时,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夹持部背向所述固定主体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与光伏组件的下表面贴合。
另一方面,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夹持装置、金属面板、相邻所述金属面板配合形成的金属肋和光伏组件,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金属肋配合,安装于所述金属面板上,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金属面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肋包括直立边和承载平台,所述直立边垂直于所述金属面板,所述承载平台与所述直立边呈夹角设置,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延伸段和扩大端,所述延伸段从所述固定主体的下端向所述定位腔延伸,所述扩大端突出地位于所述延伸段的端部,所述承载平台弯折地从所述直立边向所述固定组件的延伸段上方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平台连接于所述直立边,所述承载平台与所述直立边呈90°夹角,所述光伏屋面系统还包括支座组件、抗风支座和粘接件,所述支座组件和/或所述抗风支座设置于所述金属面板与檩条之间,所述粘接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平台与光伏组件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
(1)通过多个夹持装置将多块光伏组件安装于多个金属面板上,安装方式简便,同时设立多个固定点,使光伏组件与金属面板之间可靠连接,提高光伏组件的抗风揭能力。
(2)通过金属肋与夹持装置配合使光伏组件的多个位置得到支撑,承载能力强,方便工作人员在光伏组件上进行安装和检修维护,减少了运维通道,增加了光伏组件的铺装面积。
(3)无需定制光伏组件,有效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光伏屋面系统的正视方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图1中局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图2中局部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固定组件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图1中局部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其中一种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另一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其中一种光伏屋面系统的正视方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另一光伏屋面系统的正视方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另一光伏屋面系统的正视方向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夹持装置;2、固定组件;21、固定主体;211、定位腔;212、限位腔;22、夹持部;23、第一固定件;231、第一固定主体;232、第一夹持部;233、第一定位段;234、第二定位段;24、第二固定件;241、第二固定主体;242、第二夹持部;243、定位槽;244、延伸段;245、扩大端;246、限位段;25、第一紧固件;26、支撑部;3、夹持组件;31、压板;311、横向段;312、竖直段;32、第二紧固件;33、紧固块;331、安装槽;34、夹持区;4、锯齿带;5、隔离层;6、光伏屋面系统;7、金属面板;71、金属肋;711、承载平台;712、直立边;72、支座组件;8、光伏组件;81、光伏板;82、边框;91、防浮动勾槽;92、抗风支座;93、粘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2-4所示的是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1,夹持装置1包括一对固定组件2和一对夹持组件3,各个固定组件2包括固定主体21以及连接于固定主体21的夹持部22,夹持部22从固定主体21向光伏组件8方向延伸,相邻的固定主体21之间相对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各个夹持组件3包括压板31和第二紧固件32,压板31通过第二紧固件32可拆卸地连接于固定组件2的夹持部22,压板31和夹持部22之间形成夹持区34,夹持区34适于夹持光伏组件的边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4,固定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第一固定件23包括第一固定主体231以及一体连接于第一固定主体231的第一夹持部232,第一夹持部232从第一固定主体231背向第二固定件24的一侧延伸,得以与光伏组件连接;第二固定件24包括第二固定主体241以及一体连接第二固定主体241的第二夹持部242,第二夹持部242从第二固定主体241背向第一固定件23的一侧延伸,得以与光伏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4,夹持装置1进一步包括第一紧固件25,第一固定主体231和第二固定主体241之间相对形成定位腔211,第一紧固件25安装于定位腔211,使得第一固定件23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固定件24,第一固定件23设有第一定位段233和第二定位段234,第一定位段233和第二定位段234间隔地均从第一固定主体231向第二固定主体241延伸,第二固定件24设有定位槽243,定位槽243与第一定位段233相向设置且适配于第一定位段233。具体地说,安装时第一定位段233插接于定位槽243,得以减少第一固定件23与第二固定件24发生相对滑动,便于安装第一紧固件25。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定位段233设置于第一固定主体231上远离光伏组件的一端,定位槽243设置于第二固定主体241上远离光伏组件一端,得以获得较好的定位效果,也便于工程人员安装时进行对准。第二定位段234靠近第一固定主体231的中部,得以降低因第一紧固件25连接过紧而导致固定组件2变形的可能,使得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的上下部受力均匀地平行连接。定位腔211位于第一定位段233和第二定位段234之间,在拧紧第一紧固件25时得以减小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的变形,也得以降低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的高度。具体地说,在拧紧第一紧固件25时,第一固定件23与第二固定件24相互靠近,第二定位段234抵于第一固定件23与第二固定件24之间,使得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均匀,减少由于第一紧固件25收紧过度导致第一固定件23与第二固定件24发生过度变形,也得以降低造成锁边肋变形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固定组件2的安装平行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组件3进一步包括紧固块33,紧固块33与压板31相对夹持部22异侧设置。紧固块33设有安装槽331,紧固块33的顶面与夹持部22的下表面贴合,安装槽331适配于第二紧固件32的下端,减少转动第二紧固件32时与紧固块33相对旋转发生打滑。可以理解的是,紧固块33可以呈U形或其他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压板31为呈L形,包括横向段311和竖直段312,竖直段312、横向段311与夹持部22间形成半包围状的夹持区34,光伏组件的侧边夹置于横向段311于夹持部22之间,第二紧固件32穿设于夹持区34。具体地说,竖直段312一体地从横向段311向夹持部22竖直延伸,第二紧固件32依次连接横向段311、夹持部22以及紧固块33,将压板31与夹持部22紧固连接并将边框82夹紧。值得一提的是,光伏组件的侧边位于夹持区34的开口处,第二紧固件32穿过夹持区34的中部,既便于组装紧固压板31与夹持部22,又得以减少第二紧固件32与边框82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夹持部22的长度大于压板31和边框82组合后的总长度,使得夹持组件3得以在夹持部22上进行位置调节,扩大夹持组件3以及光伏组件的调整范围,得以减少光伏组件变形,提高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同时降低安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4,固定组件2还包括支撑部26,支撑部26从夹持部22背向固定主体21方向延伸,得以支撑于光伏组件的下方。具体地说,支撑部26的上表面与光伏组件的下表面贴合,得以对光伏组件进一步支撑,由于支撑部26更靠近光伏组件的中心,有利于减小光伏组件悬空部分的跨度,使得光伏组件受到的载荷由支撑部26分担,提高光伏组件的承载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第一固定主体231和第二固定主体241之间相对形成限位腔212,限位腔212位于定位腔211的下方,得以减少与第一紧固件25产生干涉。第二固定件24还包括延伸段244和扩大端245,延伸段244从第二固定主体241的下端向定位腔211延伸,扩大端245突出地位于延伸段244的端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夹持装置1进一步设有锯齿带4,锯齿带4可以形成于夹持部22的横向表面和/或压板31的接触面和/或紧固块33的接触面。具体地说,锯齿带4形成于夹持部22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位于夹持部22上表面的锯齿带4适配于光伏组件的侧边,位于夹持部22下表面的锯齿带4与位于紧固块33上表面的锯齿带4相配合。锯齿带4还形成于压板31的横向段311的下表面以及竖直段312的下表面,位于横向段311下表面的锯齿带4适配于光伏组件的侧边,位于竖直段312下表面的锯齿带4与位于夹持部22上表面的锯齿带4相配合。锯齿带4间的配合使得夹持部22、压板31、紧固块33和光伏组件之间得以进行限位且连接更为紧密,防滑和防脱落性能更好。值得一提的是,在旋合第二紧固件32时,通过锯齿带4间相互配合,得以减少压板31、紧固块33以及光伏组件之间发生相对旋转,进一步减少摩擦损伤光伏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4,夹持装置1进一步设有隔离层5,隔离层5铺设于限位腔212的内表面和/或支撑部26的接触面。具体地说,隔离层5包覆于限位腔212的内侧表面、第一固定件23的下侧、第二固定件24的下侧,隔离层还设置于支撑部26的凹槽内,并覆盖支撑部26的上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一种光伏屋面系统6包括如上的夹持装置1、金属面板7、相邻金属面板7配合形成的金属肋71和光伏组件8。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置于金属肋71的两侧,形成限位腔212与金属肋71配合固定,夹持组件3将光伏组件8夹持固定于固定组件2上。也就是说,通过夹持装置1的固定组件2和夹持组件3将光伏组件8安装于金属面板7上,安装完成后金属面板7、夹持装置1以及光伏组件8形成一个整体,受到风力或者外部晃动时,光伏组件8、夹持装置1和金属面板7一体受力,可以有效提高光伏屋面系统6的结构稳定性以及抗风揭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如图6-7所示,光伏组件8包括光伏板81和边框82,边框82上形成有锯齿带4,适配于压板31以及夹持部22的锯齿带4,使得光伏组件8与夹持装置1连接更为可靠。可以理解的是,光伏组件8相对的两侧通过夹持组件3夹紧,且每侧至少有两个夹持组件3,这种安装方式对光伏组件8的形状要求低,无需定制光伏组件8,得以降低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4和图5,包覆于限位腔212内侧的隔离层5得以减少限位腔212与金属肋71在安装过程中接触,从而降低对光伏组件8造成磨损或者划伤而产生电化学腐蚀的可能。位于第一固定件23和第二固定件24下侧的隔离层5得以减少固定组件2与金属面板7发生接触,造成磨损或者划伤而产生电化学腐蚀。隔离层5也可以垫于承载平台711与光伏组件8之间,得以减少光伏组件8与金属面板7发生接触,从而造成磨损或者划伤而产生电化学腐蚀。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和图5,隔离层5可以采用柔性层,例如三元乙丙橡胶,具有耐候性、电绝缘性能。值得一提的是,当隔离层5选用柔性层时,垫于支撑部26与光伏组件8之间和垫于承载平台711与光伏组件8之间的隔离层5还得以缓冲光伏组件8受到的压力,进一步提高光伏组件8的抗载荷能力。可以理解的是,各处隔离层5的材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面板7通过支座组件72固定于屋面檩条上,金属肋71包括承载平台711和直立边712,直立边712垂直于金属面板7,承载平台711与直立边712呈夹角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金属肋71在360度直立锁边的基础上增加弯折,得以加固金属面板7的锁边,使得金属面板7具有更好的抗风揭性能和防水性能。安装夹持装置1时,金属肋71卡接于固定组件2,得以将固定组件2安装于金属面板7;承载平台711设置于光伏组件8背面以支撑光伏组件8时,承载平台711与光伏组件8相贴合,于光伏组件8背面形成受力面,得以提高光伏组件8的抗载荷能力,在安装和维护光伏屋面系统6时,得以使工程人员上到光伏组件8表面,提高了光伏屋面系统6安装装机容量,增加了光伏组件8的铺装面积,且便于安装作业以及维护检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平台711一体成型于直立边712上,且与金属面板7平行,即承载平台711与直立边712成90度设置。具体地说,金属肋71由两块金属面板7经过360度直立锁边形成,将直立锁边的上部进行90度弯折形成承载平台711,直立锁边的下部保持直立状态形成直立边7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2的下表面贴合于金属面板7,得以提高光伏屋面系统6的结构稳定性,也使得金属面板7分担固定组件2承受的载荷,有助于提高光伏屋面系统6的抗载荷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件24的延伸段244适配于金属肋71,延伸段244从第二固定主体241的下端延伸进入承载平台711的下方,扩大端245突出地位于延伸段244的端部且与直立边712的一侧贴合。第一固定主体231贴合于直立边712的另一侧。也就是说,通过第一紧固件25进行紧固连接时,延伸段244、第一固定主体231和第二固定主体241形成限位腔212,得以容置承载平台711,扩大端245与第一固定主体231分别贴合于直立边712的两侧,使得金属肋71嵌套于限位腔212中。值得一提的是,将延伸段244延伸进入承载平台711下方,有助于增大金属肋71在限位腔212中的水平方向长度,使得光伏组件8受到使其翻转倾覆的力时,固定件与金属肋71之间得以承受更大的作用力而降低光伏组件8翻转倾覆的可能,进一步提高光伏屋面系统6的抗风揭能力。可以理解的是,扩大端245的端面的竖直方向长度适配于直立边712的长度,得以最大接触面积地与直立边712贴合,提高固定组件2与金属肋71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和图5,第二固定件24还包括限位段246,限位段246一体成型于第二固定件24,限位段246与延伸段244相对承载平台711的异侧设置,且限位段246适配于承载平台711的台面。也就是说,限位段246位于承载台面的上侧,得以进一步定位金属肋71与固定组件2,同时限位段246得以将固定组件2受到的载荷传递给承载平台711,有助于降低固定组件2发生倾斜,也得以提高光伏屋面系统6的抗载荷以及抗风揭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3和图4,第一紧固件25和第二紧固件32均为螺栓,安装时,先将固定组件2安装于金属肋71上,利用螺栓紧固,然后将光伏组件8的边框82放置于夹持部22,支撑部26以及位于所光伏组件8下的承载平台711对光伏组件8进一步支撑,再将压板31放置于边框82上,使横向段311的端部与边框82贴合,竖直段312的下端部与夹持部22的上表面相抵,将紧固块33的顶面贴合与夹持部22的下表面相抵,最后将螺栓从下向上穿过紧固块33、夹持部22和压板31,利用螺母拧紧。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安装过程中夹持部22、支撑部26以及承载平台711在同一水平面上,得以保证光伏组件8的水平精度以及光伏组件8与承载平台711和固定组件2的贴合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紧固件25和第二紧固件32还可以是夹块、焊接件等结构,通过夹持、旋紧、压合以及焊接等一种或多种合适的方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光伏组件8通过粘接件93粘接于金属肋71的承载平台711,得以简化安装步骤,缩短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金属肋71上还设有防浮动勾槽91,防浮动勾槽91位于直立边712的一侧,且防浮动勾槽91与承载平台711异侧设置,防浮动勾槽91使得金属肋71的直立边712进一步与支座组件72固定,提高光伏屋面系统6的抗风揭性能,光伏组件8通过粘接件93粘接于金属肋71的承载平台711,减少安装连接组件进行夹持,得以简化安装步骤,缩短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光伏屋面系统6还包括抗风支座92,抗风支座92扣接于金属板面,抗风支座92的下部与檩条固定,抗风支座92包括承载平台711,承载平台711高于金属肋71,值得一提的是,此时金属肋71可以仅是360度直立锁边而无90度折弯,得以将相邻的金属面板7连接,光伏组件8通过粘接件93粘接于承载平台711,得以简化安装步骤,缩短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13)
1.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固定主体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从所述固定主体向光伏组件方向延伸,相邻的所述固定主体之间相互连接且相对设置;
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压板和第二紧固件,所述压板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固定组件的夹持部,所述压板和所述夹持部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夹持区适于夹持光伏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固定主体,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固定主体,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所述第一夹持部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背向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所述第二夹持部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背向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紧固件,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之间相对形成定位腔,所述第一紧固件安装于所述定位腔,使得所述第一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设有第一定位段和第二定位段,所述第一定位段和所述第二定位段间隔地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的上部向所述第二固定主体延伸,所述定位腔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段和所述第二定位段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进一步包括紧固块,所述紧固块与所述压板相对所述夹持部异侧设置,所述紧固块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适配于所述第二紧固件的下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包括竖直段和连接于竖直段的横向段,所述竖直段从所述横向段向所述夹持部竖直延伸,所述第二紧固件连接所述横向段、夹持部以及紧固块,所述第二紧固件在所述横向段和所述夹持部之间进行紧固以夹置光伏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夹持部背向所述固定主体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与光伏组件的下表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之间相对形成限位腔,所述限位腔位于所述定位腔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包括延伸段和扩大端,所述延伸段从所述第二固定主体的下端向所述定位腔延伸,所述扩大端突出地位于所述延伸段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进一步设有锯齿带和隔离层,所述锯齿带形成于所述夹持部的横向表面和/或所述压板的接触面和/或所述紧固块的接触面,所述第一固定主体和所述第二固定主体之间相对形成限位腔,所述隔离层铺设于所述限位腔的内表面和/或支撑部的接触面,当所述隔离层设置于所述支撑部的接触面时,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所述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夹持部背向所述固定主体方向延伸,所述支撑部的上表面与光伏组件的下表面贴合。
11.一种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所述的夹持装置、金属面板、相邻所述金属面板配合形成的金属肋和光伏组件,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金属肋配合,安装于所述金属面板上,所述光伏组件通过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金属面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肋包括直立边和承载平台,所述直立边垂直于所述金属面板,所述承载平台与所述直立边呈夹角设置,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延伸段和扩大端,所述延伸段从所述固定主体的下端向定位腔延伸,所述扩大端突出地位于所述延伸段的端部,所述承载平台弯折地从所述直立边向所述固定组件的延伸段上方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伏屋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连接于所述直立边,所述承载平台与所述直立边呈90°夹角,所述光伏屋面系统还包括支座组件、抗风支座和粘接件,所述支座组件和/或所述抗风支座设置于所述金属面板与檩条之间,所述粘接件设置于所述承载平台与光伏组件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11567.4U CN219718129U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211567.4U CN219718129U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18129U true CN219718129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79766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211567.4U Active CN219718129U (zh) | 2023-05-16 | 2023-05-16 | 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18129U (zh) |
-
2023
- 2023-05-16 CN CN202321211567.4U patent/CN2197181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77704B2 (en) | Snap-on rail assembly | |
JP2009002138A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外装パネルの取付構造 | |
US11018620B2 (en) | Solar module skirt assembly | |
JP3811412B2 (ja) | 屋根用固定装置 | |
JP4381634B2 (ja) |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固定装置 | |
WO2019062312A1 (zh) | 薄膜光伏组件的背挂式安装总成 | |
US20170338768A1 (en) | Clamps for installation of photovoltaic modules to roofs | |
JP5025125B2 (ja) | 太陽光利用機器用フレー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光利用機器の設置方法 | |
CN217461231U (zh) | 一种固定夹具及光伏瓦装置 | |
TW201027775A (en) | Photovoltaic device, photovoltaic module, sub-construction and method to install a photovoltaic device | |
CN215934770U (zh) | 一种无边框光伏组件安装装置及光伏屋面组合系统 | |
CN114268270B (zh) | 固定夹具 | |
WO2014059760A1 (zh) | 双钩型平板紧固系统 | |
JP4451576B2 (ja) | 太陽電池パネルの施工用機材 | |
CN114182889A (zh) | 一种用于扣合式屋面结构与光伏结构的滑动限位连接装置 | |
CN219718129U (zh) | 一种光伏组件的夹持装置及其光伏屋面系统 | |
CN217975106U (zh) | 一种夹具以及光伏系统 | |
JP3162248U (ja) | 屋上設置物支持金具 | |
CN219678363U (zh) | 一种光伏屋面系统 | |
CN211670813U (zh) | 一种无尘室光伏支架系统 | |
CN219627610U (zh) | 光伏夹具及光伏组件安装系统 | |
CN221240281U (zh) | 一种夹具、光伏安装系统和光伏系统 | |
CN221798923U (zh) | 一种建筑光伏一体化专用屋面系统构件 | |
CN220325537U (zh) | 一种屋面光伏系统 | |
CN219760893U (zh) | 一种防脱扣式太阳能光伏板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