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6338U -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6338U
CN219716338U CN202320773511.1U CN202320773511U CN219716338U CN 219716338 U CN219716338 U CN 219716338U CN 202320773511 U CN202320773511 U CN 202320773511U CN 219716338 U CN219716338 U CN 219716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frame
buffer
frame structure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735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博懋
颜彰庆
张政德
侯珮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6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6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框架结构包含背框及组合于背框上的固定框。固定框包括多个缓冲区,每一缓冲区具有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沿着第一轴线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且沿着第二轴线朝向彼此延伸,其中第一轴线不平行于第二轴线。利用缓冲区的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不互相接触的设计,可以吸纳固定框受热膨胀时的变形量,避免固定框因受热膨胀而由背框翘曲或脱落的可能,进而延长框架结构的使用年限。

Description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23年2月14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2320216640.0、实用新型名称为“框架结构、背光模块及显示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在此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架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吸纳变形量的框架结构及包含该框架结构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包含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通过其框架组件来连接显示面板。目前用于车载的背光模组都须通过严苛的环境测试,例如高温实验。在高温或温度多变的环境下,框架组件通常会因为受热而翘曲变形。一般来说,框架组件利用固定胶带将外框贴附于背框上,当外框因受热膨胀所产生的变形量大于固定胶带的贴附力时,外框会从贴附力薄弱处剥离而导致外框有剥落的可能。
因此,如何在不增加额外零件的前提下,增加外框的固定效果,避免外框容易因受热而变形,为业界亟需努力的目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吸纳受热膨胀的变形量的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包含背框及组合于背框上的固定框。固定框包括多个缓冲区,每一缓冲区具有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沿着第一轴线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且沿着第二轴线朝向彼此延伸,其中第一轴线不平行于第二轴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在沿着第三轴线的边缘互相对齐,其中,第三轴线同时垂直于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沿着第二轴线延伸至与下延伸部局部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沿着第二轴线延伸至与下延伸部形成间隔。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的下表面与下延伸部的上表面水平地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的下表面与下延伸部的上表面倾斜地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固定框包括框体部及环绕框体部的结合部,多个缓冲区间隔形成在结合部上,且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在沿着第三轴线的边缘之间形成有狭缝,其中,第三轴线同时垂直于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狭缝由结合部的周缘沿着第三轴线向内延伸且不延伸至框体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的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与结合部之间形成有间隙,间隙与上延伸部或下延伸部同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固定框的结合部还形成有至少一缺槽,缺槽沿着第二轴线或第三轴线的方向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缓冲区中的结合部具有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相互间隔,上延伸部由第一基部朝向第二基部以厚度渐缩的方式延伸,下延伸部由第二基部朝向第一基部以厚度渐缩的方式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框架结构,包含背框及组合于背框上的固定框。其中,固定框包括多个缓冲区,其分别位于固定框的各个角落,每一缓冲区具有角落板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角落板部与第一板部之间以及角落板部与第二板部之间皆沿着第一轴线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第一板部与第二板部分别位于固定框的不同侧,且朝向角落板部的方向延伸而界定出狭缝。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前述的框架结构及光学单元。光学单元由固定框与背框共同夹持定位。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前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框架结构的固定框设置有缓冲区,以产生分段造型的设计,利用缓冲区的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沿着第一轴线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的设计,由此保留膨胀变形的空间。在固定框受热膨胀时可以导引上延伸部与下延伸部沿着第二轴线朝向彼此延伸,由此吸纳固定框膨胀时的变形量,避免固定框因为受热膨胀而由背框翘曲或脱落的可能,进而延长框架结构的使用年限。
附图说明
为了更完整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优点,现在参照附图做出下列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a是显示图1中固定框的框示处A的放大图的立体图;
图2b是显示图1中固定框的框示处B的放大图的立体图;
图3是说明固定框的其中一缓冲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说明缓冲区的另一种形态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缓冲区的另一种形态的侧视图;
图6是说明缓冲区的另一种形态的侧视图;
图7是说明固定框还形成有至少一缺槽的侧视图;
图8是说明固定框位于角落处的局部结构的另一种配置方式的立体图;及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相关申请专利特色与技术内容,在以下参考附图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在进行详细说明前应注意的是,类似的元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以下实施方式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底、顶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所使用的方向用语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的较佳实施例,其包含框架结构3及由框架结构3夹持的光学单元4。光学单元4包含灯源(图未示)及多个光学膜片,但并非本实用新型的重点,于此不再赘述。框架结构3包含背框31及组合于背框31上的固定框32。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2主要通过固定框32的结构设计来吸纳固定框32膨胀时的变形量,避免固定框32因受热膨胀而出现翘曲或由背板脱落的可能。
更详细地说,参阅图2a,固定框32包括框体部321、环绕框体部321的结合部322及多个形成于结合部322上的缓冲区323。于本实施例中,固定框32为如图1所示的矩形,缓冲区323除了分布于固定框32靠近角落的位置(具体结构如图2a所示),也可以分布于四个边的中间位置(其具体结构如图2b所示)。当固定框32膨胀时角落或边缘位置具有压制效果,在车载环境下可确保固定框32的贴附性,以实现不追加额外部材的目的,达成防止固定框32剥落的技术效果。其中,图2a为图1中框示处A的放大图,图2b为图1中框示处B的放大图。
参阅图2a、图2b及图3,每一缓冲区323具有上延伸部324及下延伸部325。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沿着第一轴线11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且沿着第二轴线12朝向彼此延伸,其中第一轴线11不平行于第二轴线12。通过在固定框32设计缓冲区323,产生分段造型的设计,而且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因为沿着第一轴线11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由此保留膨胀变形的空间。当固定框32受热膨胀时,可以导引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沿着第二轴线12朝向彼此延伸,吸纳固定框32受热膨胀所产生的变形量,可以在不追加额外部材的条件下,达到应力释放的效果,因此不容易因受到膨胀时的合力挤压而导致固定框32凸起。因此,可以避免因固定框32因膨胀凸起与底部黏胶脱离而造成固定框32从背框31上脱落的问题。
于本实施例中,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在沿着第三轴线13的边缘之间形成有狭缝326,其中,第三轴线13同时垂直于第一轴线11与第二轴线12。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本较佳实施例的叙述中,第一轴线11、第二轴线12及第三轴线13是以面向图2a左下方的缓冲区323的角度为例说明,图3即为图2a左下方的缓冲区323的侧视图。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位于每一缓冲区323中的结合部322具有第一基部322a及第二基部322b,第一基部322a及第二基部322b相互间隔,上延伸部324由第一基部322a朝向第二基部322b以厚度渐缩的方式延伸,下延伸部325由第二基部322b朝向第一基部322a以厚度渐缩的方式延伸。也就是说,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为斜楔形结构,因此,上延伸部324的下表面与下延伸部325的上表面倾斜地延伸。
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可以如图3所示,在沿着第三轴线13的边缘互相对齐,也就是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在第二轴线12上不重叠。此设计只需直接加工切断即可成型,加工程序较为简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沿着第二轴线12形成间隔,这是因应膨胀系数较大的材质,需保留较大的膨胀空间。而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沿着第二轴线12延伸至与下延伸部325局部重叠,以产生双重挡墙的效果,而避免异物侵入。另外,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为单一厚度的设计,也就是说,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的下表面与下延伸部325的上表面水平地延伸。
通过每一缓冲区323的狭缝326的结构设计,使得固定框32在受热膨胀时,可以经由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吸纳膨胀时产生的变形量,使狭缝326形成等同于伸缩缝(Expansion joint)的结构,而预留体积变化量的缝隙。
要特别说明的是,如图2a及图2b所示,每一缓冲区323的狭缝326由结合部322的周缘沿着第三轴线13向内延伸且不延伸至框体部321。通过不让狭缝326延伸至框体部321的设计,避免框体部321被切断,可以有效避免光学单元4(显示于图1中)的光源的光线由狭缝326漏光的可能。另外,每一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中的至少一者,与结合部322之间形成有间隙33,间隙33与上延伸部324或下延伸部325同向延伸。如此一来,可以让上延伸部324或下延伸部325产生弹性,保持上延伸部324或下延伸部325的压制力,由此,可以使上延伸部324或下延伸部325在受热膨胀能更实时且更完整地反应固定框32的体积变化。
参阅图7,在某些实施例中,固定框32的结合部322还形成有至少一缺槽34,缺槽34可以是V形或U形,并且是沿着第三轴线13的方向延伸,由此能平均分摊吸收固定框32位于缺槽34两侧因受热膨胀产生的变形量。要特别说明的是,缺槽34视其设置位置,也可以沿着第二轴线12的方向延伸。
图2a及图2b所示的实施方式除了前述说明之外,也可以是如下所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框架结构3,包含背框31及组合于背框31上的固定框32。请参阅图8,其中,固定框32包括多个缓冲区323,其分别位于固定框32的各个角落,每一缓冲区323具有角落板部353、第一板部351及第二板部352,角落板部353与第一板部351之间以及角落板部353与第二板部352之间皆沿着第一轴线11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第一板部351与第二板部352分别位于固定框32的不同侧,且朝向角落板部353的方向延伸而界定出狭缝326。
如此一来,通过在固定框32设计缓冲区323以产生分段造型的设计,而且通过使每一缓冲区323的角落板部353分别与第一板部351、第二板部352之间因为沿着第一轴线11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由此可以保留膨胀变形的空间。再者,通过每一缓冲区323的狭缝326的结构设计,使得固定框32在受热膨胀时,可以经由每一缓冲区323的角落板部353分别与第一板部351、第二板部352吸纳膨胀时产生的变形量,以使狭缝326形成等同于伸缩缝(Expansion joint)的结构,而预留体积变化量的缝隙。
况且,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角落处还设计有角落板部353,而且角落板部353分别与第一板部351、第二板部352分离设置,所以角落板部353并不会因受到第一板部351、第二板部352膨胀时产生的合力挤压而导致角落板部353凸起。因此,角落板部353在不容易凸起的状态下,就还能对分别位于两个方向的第一板部351、第二板部352进行膨胀压制,更能避免固定框32由背框31翘曲或脱落的可能。
于背光模组2上设置显示面板5,即可形成如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6。
如此一来,框架结构就可以因应市场趋势,适用于固定框贴附式的背光模组,一方面,固定框32可以不须设计为铁件,而是可以塑料件来评估取代,另一方面,则能够满足车载使用环境,符合未来背光模组的窄额缘设计趋势。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结构3及包含框架结构3的背光模组2及显示装置6,通过框架结构3的固定框32设置有缓冲区323,以产生分段造型的设计,利用缓冲区323的上延伸部324及下延伸部325沿着第一轴线11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的设计,由此保留膨胀变形的空间。在固定框32受热膨胀时可以导引上延伸部324与下延伸部325沿着第二轴线12朝向彼此延伸,由此吸纳固定框32膨胀时的变形量,避免固定框32因受热膨胀而由背框31翘曲或脱落的可能,进而延长框架结构3的使用年限,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附图标记列表】
2 背光模组
3 框架结构
31 背框
32 固定框
321 框体部
322 结合部
322a 第一基部
322b 第二基部
323 缓冲区
324 上延伸部
325 下延伸部
326 狭缝
33 间隙
34 缺槽
351 第一板部
352 第二板部
353 角落板部
4 光学单元
5 显示面板
6 显示装置
11 第一轴线
12 第二轴线
13 第三轴线
A、B 框示处。

Claims (14)

1.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背框;及
固定框,其组合于所述背框上,其中,所述固定框包括多个缓冲区,每一缓冲区具有上延伸部及下延伸部,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沿着第一轴线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且沿着第二轴线朝向彼此延伸,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不平行于所述第二轴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在沿着第三轴线的边缘互相对齐,其中,第三轴线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轴线延伸至与所述下延伸部局部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沿着所述第二轴线延伸至与所述下延伸部形成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上表面水平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的下表面与所述下延伸部的上表面倾斜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包括框体部及环绕所述框体部的结合部,所述多个缓冲区间隔形成在所述结合部上,且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在沿着第三轴线的边缘之间形成有狭缝,其中,所述第三轴线同时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狭缝由所述结合部的周缘沿着所述第三轴线向内延伸且不延伸至所述框体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的所述上延伸部与所述下延伸部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结合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上延伸部或所述下延伸部同向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的所述结合部还形成有至少一缺槽,所述缺槽沿着所述第二轴线或所述第三轴线的方向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缓冲区中的所述结合部具有第一基部及第二基部,所述第一基部及所述第二基部相互间隔,所述上延伸部由所述第一基部朝向所述第二基部以厚度渐缩的方式延伸,所述下延伸部由所述第二基部朝向所述第一基部以厚度渐缩的方式延伸。
12.一种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背框;及
固定框,其组合于所述背框上,其中,所述固定框包括多个缓冲区,所述多个缓冲区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框的各个角落,每一缓冲区具有角落板部、第一板部及第二板部,所述角落板部与所述第一板部之间以及所述角落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之间,皆沿着第一轴线相互间隔而不互相接触,所述第一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分别位于所述固定框的不同侧,且朝向所述角落板部的方向延伸而界定出狭缝。
13.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框架结构及光学单元,所述光学单元由所述固定框与所述背框共同夹持定位。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CN202320773511.1U 2023-02-14 2023-04-10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97163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16640 2023-02-14
CN2023202166400 2023-02-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6338U true CN219716338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1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73511.1U Active CN219716338U (zh) 2023-02-14 2023-04-10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6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99352A1 (zh) 电池组件及电池模组
KR100894379B1 (ko) 평면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모듈 및 평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6935766B2 (en) Backlight uni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including a reflection member receiving chassis
US20050073639A1 (en) Heat dissipating structur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WI381223B (zh) 背光模組及其背板
US20130070180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7441593B2 (en) Protective cover for heat-conductive material of heat sink
KR980010514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장치
JP4535702B2 (ja) 表示装置
US1037188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ith U-shaped coupling member
US11467634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television
WO2018201311A1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设备
CN219716338U (zh) 框架结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4747226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モジュール
CN216980028U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
JPH06342603A (ja) エッジライト形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WO2011148662A1 (ja) 電子機器の放熱構造
WO2017168529A1 (ja)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TWI843520B (zh) 框架結構、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CN215341744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屏
CN214750909U (zh) 框架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381408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2698531A (zh) 一种无中框的车载背光模组
JP6680529B2 (ja) 面発光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7415083B2 (ja) 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