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5997U - 玻片控温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玻片控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5997U
CN219715997U CN202321316461.0U CN202321316461U CN219715997U CN 219715997 U CN219715997 U CN 219715997U CN 202321316461 U CN202321316461 U CN 202321316461U CN 219715997 U CN219715997 U CN 2197159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temperature control
base
heat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164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洪坤
刘敏
齐观凡
郭焕鹏
常桂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Baichu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Baichu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Baichu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Baichua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1646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59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59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59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玻片控温装置,包括:基座、温控模块、导热板和固定组件;导热板设于基座上;导热板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温控模块设于导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对导热板进行加热与制冷;导热板的第二表面用于放置玻片;固定组件设于基座,固定组件用于将玻片固定于导热板上。本实用新型的玻片控温装置不仅操作便捷,而且能够快速精确地对玻片进行温度控制。

Description

玻片控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片控温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光学上,玻片是用于产生相位差的一种类似玻璃材料的薄片。在对玻片进行各种处理前,经常需要对玻片进行预加热和保温处理,例如涂片或抹片的固定等。
当前,通常在玻片的下方设置加热部件,利用加热部件对玻片进行加热,以实现对玻片的温度控制。但是,这种对玻片的控温方式不仅难以确保玻片温度分布的均匀性,对玻片控温的效率低下,难以快速地控制玻片达到预期的温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片控温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难以快速精确地对玻片进行温度控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玻片控温装置,包括:基座、温控模块、导热板和固定组件;
所述导热板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导热板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温控模块设于所述导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对所述导热板进行加热与制冷;所述导热板的第二表面用于放置玻片;
所述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玻片固定于所述导热板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定位件、驱动部件和推杆;
所述定位件设于所述基座上,至少部分所述定位件用于对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进行定位;
所述驱动部件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推杆连接,以驱动所述推杆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推杆用于与所述玻片的第二侧边抵接或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玻片的第三侧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三侧边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限位件、弹性件、连杆和转接板;
所述基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限位件限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所述转接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端;
所述连杆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和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和所述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转接板连接;
所述转接板和所述推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推杆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玻片的第二侧边抵接或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限位件包括挡轴;
所述基座的第一端设有凹槽,所述通孔在所述基座的第一端形成有端口,所述凹槽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端口的第一侧,所述凹槽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端口的第二侧;
所述挡轴嵌装于所述凹槽中,并与所述端口相对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块;
所述定位块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块当中的一部分沿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设置,以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进行定位;多个所述定位块当中的另一部分沿所述玻片的第三侧边设置,以所述玻片的第三侧边进行定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定位块朝向所述玻片的一端设有定位缺口;
所述定位缺口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或第三侧边贴合,所述第二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玻片背离所述导热板的一侧面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温控模块包括半导体加热制冷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玻片控温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
所述基座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导热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温控模块设于所述开口中,所述温控模块夹设于所述导热板和所述散热组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温控模块夹设于所述导热板和所述散热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玻片控温装置,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机和散热壳体;
所述散热壳体呈上方敞口设置,所述散热壳体的底部设有支脚;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壳体内,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散热壳体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通过配置基座、温控模块、导热板和固定组件,可以将温控模块设置于基座与导热板之间,并使用固定组件将玻片固定在导热板上,以使用温控模块对导热板加热或制冷,使得通过对温控模块的温度升高或者降低的设定,迅速地通过导热板将热量或冷量传递给玻片,对玻片的温度的控制更加的快速和精确;与此同时,基于导热板的导热作用,导热板具备快速热传导及热扩散的功能,使得热量或冷量的传递更加均匀和快速,而且基于导热板的间接传热能够设置较大的热量或冷量,进一步实现对玻片的温度的快速和精确控制。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不仅操作便捷,而且能够快速精确地对玻片进行温度控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块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附图标记:
1、玻片控温装置;
11、基座;111、通孔;112、开口;113、凹槽;1111、端口;
12、温控模块;13、导热板;
14、固定组件;141、定位件;142、驱动部件;143、推杆;1411、方形定位块;1412、条形定位块;1413、定位缺口;1421、限位件;1422、转接板;1423、连杆;14131、第一定位面;14132、第二定位面;
15、散热组件;151、散热器;152、散热壳体;1521、支脚;
2、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8,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进行详细地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玻片控温装置1,包括:基座11、温控模块12、导热板13和固定组件14。
导热板13设于基座11上;导热板13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温控模块12设于导热板13的第一表面,以对导热板13进行加热与制冷;导热板13的第二表面用于放置玻片2。
固定组件14设于基座11,固定组件14用于将玻片2固定于导热板13上。
可理解的是,基座11是温控模块12、导热板13和固定组件14的载体,为温控模块12、导热板13和固定组件14提供安装依托。
导热板13设于基座11的上表面,基座11上设置有安装孔,导热板13上设置有与安装孔相对应的通孔,导热板13与基座11通过穿设于通孔和安装孔的锁紧件连接。沿导热板13的厚度方向,导热板13具有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背向设置。
温控模块12用于提供玻片2所需的温度,具有加热和制冷双向变温能力。温控模块12可以是片状,也可以是管状或者丝状。温控模块12与外部控制模块连接,外部控制模块控制温控模块12的温度升高或者降低。
温控模块12与导热板13的第一表面贴合,温控模块12产生的热量或者冷量直接传递给与温控模块12相接触的导热板13,导热板13的第二表面与玻片2贴合,导热板13将热量或者冷量传递给玻片2,实现对玻片2的加热或者制冷。
固定组件14用于将玻片2固定在导热板13上,以确保导热板13与玻片2的传热稳定。固定组件14可以是夹持结构,也可以是压覆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玻片控温装置1,通过配置基座11、温控模块12、导热板13和固定组件14,可以将温控模块12设置于基座11与导热板13之间,并使用固定组件14将玻片2固定在导热板13上,以使用温控模块12对导热板13加热或制冷,使得通过对温控模块12的温度升高或者降低的设定,迅速地通过导热板13将热量或冷量传递给玻片2,对玻片2的温度的控制更加的快速和精确;与此同时,基于导热板13的导热作用,导热板13具备快速热传导及热扩散的功能,使得热量或冷量的传递更加均匀和快速,而且基于导热板13的间接传热能够设置较大的热量或冷量,进一步实现对玻片2的温度的快速和精确控制。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不仅操作便捷,而且能够快速精确地对玻片2进行温度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组件14包括定位件141、驱动部件142和推杆143。
定位件141设于基座11上,至少部分定位件141用于对玻片2的第一侧边进行定位。
驱动部件142设于基座11上,驱动部件142和推杆143连接,以驱动推杆143沿第一方向移动,推杆143用于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抵接或分离。
其中,第一方向沿玻片2的第三侧边的延伸方向,第一侧边、第二侧边分别与第三侧边垂直。
可理解的是,驱动部件142可以为能够向外输出驱动力的装置,比如手动布置的丝杠或者手轮,丝杠或者手轮带动推杆143靠近基座11,以对玻片2固定,驱动部件142也可以是气动或者电动的执行机构,执行机构驱动推杆143朝向基座11移动,以对玻片2固定。
定位件141与玻片2的侧边抵接以对玻片2进行定位,定位件141可以设置一个,对玻片2的一侧固定,定位件141也可以设置多个,同时对玻片的多侧固定夹持。
推杆143为条状结构,推杆143可以设置一个,在玻片2的中间位置与玻片2的侧边抵接或分离,推杆143也可以设置多个,分设于玻片2的一侧与玻片2的侧边抵接或分离。
如图3所示,在将玻片2从导热板13取出或者将玻片2放入导热板13的情况下,驱动部件142驱动推杆143沿第一方向远离玻片2,推杆143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分离,推杆143对玻片2没有夹持力。
如图4所示,在对玻片2进行固定的情况下,驱动部件142驱动推杆143沿第一方向靠近玻片2,推杆143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抵接,玻片2的第一侧边与定位件141抵接,玻片2被夹持在定位件141与推杆143之间。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驱动部件142,使得需要固定玻片2时,驱动部件142能够驱动推杆143向玻片2移动,使得推杆143能与定位件141配合以固定夹紧玻片2,整个操作过程便捷,能够实现快速对玻片2固定的效果,并且保证了玻片2位置的精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部件142包括限位件1421、弹性件、连杆1423和转接板1422。
基座11设有通孔111,通孔111贯穿于基座1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限位件1421限位于基座11的第一端,转接板1422设于基座11的第二端。
连杆1423可移动地穿设于通孔111中;弹性件的第一端和限位件1421连接,弹性件的第二端和连杆1423的第一端连接;连杆1423的第二端和转接板1422连接。
转接板1422和推杆143的第一端连接,推杆143的第二端用于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抵接或分离。
可理解的是,转接板1422上设置有通孔,连杆1423的第二端穿设于转接板1422的通孔,连杆1423的第二端与转接板1422通过锁紧件连接。推杆143的第一端上设置有通孔,转接板1422的顶端与推杆143的第一端通过锁紧件连接。
具体地,连杆1423通过轴承安装在基座11的通孔111内,连杆1423与轴承使用过盈配合的方式,配合弹性件做稳定的轴向运动。
其中,限位件1421、弹性件、连杆1423和推杆143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
在一些示例中,限位件1421、弹性件、连杆1423和推杆143设置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基座11的左侧和右侧,如此,转接板1422同时受左右两侧的驱动力,转接板1422受力更加均衡,并且两个推杆143对玻片2的夹持点位更多,避免玻片2被固定时发生晃动。
在转接板1422沿第一方向远离玻片2被拉动时,转接板1422带动推杆143和连杆1423均沿第一方向远离玻片2,连杆1423拉动弹性件的第二端,弹性件的第一端对限位件1421施加作用力,由于限位件1421限位于基座11的第一端,因此弹性件处于弹性形变的状态,弹性势能逐渐增大,推杆143的第二端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分离,解除对玻片2的夹持,玻片2可以从导热板13上取出。在此过程中,通过基座11对限位件1421的止挡作用,可确保驱动部件142不会从基座11中脱落。
与此同时,转接板1422被松开,由于弹性件的第一端和限位件1421连接,限位件1421限位于基座11的第一端,弹性件的弹性势能逐渐变小,弹性力带动弹性件的第二端沿第一方向靠近玻片2,弹性件带动连杆1423靠近玻片2,连杆1423带动转接板1422沿第一方向靠近玻片2,与转接板1422连接的推杆143沿第一方向靠近玻片2,并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抵接,推杆143的第二端对玻片2固定夹持。
具体地,弹性件可以是拉簧。
本实施例通过在驱动部件142中设置弹性件、限位件1421、连杆1423和转接板1422,基于弹性件在初始状态和弹性状态的状态切换,以及弹性件、限位件1421、连杆1423和转接板1422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推杆143被拉离玻片2时,推杆143能够被弹性件产生的弹性力所牵引,沿第一方向朝向玻片2移动,推杆143与玻片2的第二侧边抵接,形成对玻片2的无动力夹持结构,使得玻片2的安装操作简便,简化了玻片2的夹持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限位件1421包括挡轴。
基座11的第一端设有凹槽113,通孔111在基座11的第一端形成有端口1111,凹槽113的一部分设于端口1111的第一侧,凹槽113的另一部分设于端口1111的第二侧。
挡轴嵌装于凹槽113中,并与端口1111相对设置。
可理解的是,挡轴是圆柱体形状的轴。
本实施例通过在端口1111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凹槽113,并将挡轴嵌装于凹槽113中,使得挡轴在限位时,挡轴的左右两侧都可以卡接在基座11的凹槽113中,通过凹槽113的止挡作用限位,以确保凹槽113对挡轴卡接设置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定位件141包括定位块。
定位块设有多个,多个定位块当中的一部分沿玻片2的第一侧边设置,以玻片2的第一侧边进行定位;多个定位块当中的另一部分沿玻片2的第三侧边设置,以玻片2的第三侧边进行定位。
可理解的是,定位块上设置有通孔,与基座11上的安装孔通过锁紧件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7所示,定位块为方形定位块1411。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8所示,定位块为条形定位块14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设置有两个方形定位块1411和一个条形定位块1412,一个方形定位块1411和一个条形定位块1412沿玻片2的第一侧边设置,使得玻片2的第一侧边与其抵接,方形定位块1411和条形定位块1412与推杆143的第二端共同将玻片2夹持固定,限制了玻片2沿第三侧边方向的运动;另一个方形定位块1411沿玻片2的第三侧边设置,与玻片2的第三侧边抵接,限制了玻片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运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定位块,实现了沿周向对玻片2进行精准定位,防止玻片2在导热板上发生移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定位块朝向玻片2的一端设有定位缺口1413。
定位缺口1413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定位面14131和第二定位面14132,第一定位面14131用于与玻片2的第一侧边或第三侧边贴合,第二定位面14132用于与玻片2背离导热板13的一侧面贴合。
可理解的是,第一定位面14131是竖直面,第二定位面14132是水平面,以此形成的容纳结构能够与玻片2的第一侧边或第三侧边及上端相互贴合,对玻片2的固定更加稳固。
本实施例通过在定位块上设置定位缺口1413,使得定位块可以同时从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对玻片2进行定位,从而确保了定位块对玻片2的夹紧与固定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温控模块12包括半导体加热制冷片。
可理解的是,半导体加热制冷片由许多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颗粒互相排列而成,而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之间以一般的导体相连接,最后由两片陶瓷片夹持,并通过在两端加上极性相反的电压,控制电流方向,使用换向电路控制半导体加热制冷片的加热或者制冷。
本实施例通过将温控模块12设置为半导体加热制冷片,可以便捷的控制温控模块12的加热或者制冷,以满足玻片2的预期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玻片控温装置1还包括散热组件15。
基座11具有开口112,开口112贯穿基座11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导热板13设于基座11的第一端面,散热组件15设于基座11的第二端面;温控模块12设于开口112中,温控模块12夹设于导热板13和散热组件15之间。
可理解的是,温控模块12在温度升高时,传递热量给设置于基座11的导热板13,在温度升高速率过快或者温度升高过多时,为确保温控模块12的安全,在基座11第二端面设置散热组件15,将过多的热量通过散热组件15散热。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散热组件15,并将温控模块12夹设于导热板13和散热组件15之间,使得温控模块12在升温过程中,既能将热量传递给导热板13,又能将过多的热量通过散热组件15散热,确保了温控模块12在升温过程的安全可控,并且安装过程中通过温控模块12和导热板13及散热组件15的贴合,保证了安装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5包括散热器151。
散热器151可拆卸地设于基座11的第二端面,温控模块12夹设于导热板13和散热器151之间。
可理解的是,散热器151可以是金属材质的,更利于散热器151的对温控模块12的散热。
散热器151与基座11的第二端面可以通过锁紧件连接,散热器151与基座11的第二端面也可以卡接。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散热器151可拆卸地设于基座11的第二端面,使得散热器151能够方便的从基座11上拆卸,便于散热器151的维修与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5还包括风机和散热壳体152。
散热壳体152呈上方敞口设置,散热壳体152的底部设有支脚1521;散热器151设于散热壳体152内,风机设于散热器151和散热壳体152之间。
可理解的是,风机通过通风换气,可以更好的将散热器151的热量从散热壳体152散热,风机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51的底部和散热壳体152的底部之间,风机也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51侧壁与散热壳体152的侧壁之间。
散热壳体152的上方敞口设置,便于将散热器151设于散热壳体152内,散热器151的侧面镂空设置,便于散热器151的热量通过镂空的空隙排出,散热壳体152的支脚1521的设置,便于对散热组件15提供支撑。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风机,并将风机设于散热器151和散热壳体152之间,可以加速空气流动,使得从散热器151散出的热量更快的从散热壳体152排出,使得散热组件15散热的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温控模块、导热板和固定组件;
所述导热板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导热板具有背向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温控模块设于所述导热板的第一表面,以对所述导热板进行加热与制冷;所述导热板的第二表面用于放置玻片;
所述固定组件设于所述基座,所述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玻片固定于所述导热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定位件、驱动部件和推杆;
所述定位件设于所述基座上,至少部分所述定位件用于对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进行定位;
所述驱动部件设于所述基座上,所述驱动部件和所述推杆连接,以驱动所述推杆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推杆用于与所述玻片的第二侧边抵接或分离;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沿所述玻片的第三侧边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一侧边、所述第二侧边分别与所述第三侧边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包括限位件、弹性件、连杆和转接板;
所述基座设有通孔,所述通孔贯穿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限位件限位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所述转接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端;
所述连杆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弹性件的第一端和所述限位件连接,所述弹性件的第二端和所述连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连杆的第二端和所述转接板连接;
所述转接板和所述推杆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推杆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玻片的第二侧边抵接或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包括挡轴;
所述基座的第一端设有凹槽,所述通孔在所述基座的第一端形成有端口,所述凹槽的一部分设于所述端口的第一侧,所述凹槽的另一部分设于所述端口的第二侧;
所述挡轴嵌装于所述凹槽中,并与所述端口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块;
所述定位块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定位块当中的一部分沿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设置,以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进行定位;多个所述定位块当中的另一部分沿所述玻片的第三侧边设置,以所述玻片的第三侧边进行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朝向所述玻片的一端设有定位缺口;
所述定位缺口具有相互垂直的第一定位面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玻片的第一侧边或第三侧边贴合,所述第二定位面用于与所述玻片背离所述导热板的一侧面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模块包括半导体加热制冷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片控温装置还包括散热组件;
所述基座具有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导热板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一端面,所述散热组件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温控模块设于所述开口中,所述温控模块夹设于所述导热板和所述散热组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基座的第二端面,所述温控模块夹设于所述导热板和所述散热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玻片控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风机和散热壳体;
所述散热壳体呈上方敞口设置,所述散热壳体的底部设有支脚;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散热壳体内,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散热壳体之间。
CN202321316461.0U 2023-05-26 2023-05-26 玻片控温装置 Active CN2197159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6461.0U CN219715997U (zh) 2023-05-26 2023-05-26 玻片控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6461.0U CN219715997U (zh) 2023-05-26 2023-05-26 玻片控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5997U true CN219715997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16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16461.0U Active CN219715997U (zh) 2023-05-26 2023-05-26 玻片控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59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8110258A (ja) ラックマウント式機器のレールと冷却ラック筐体のチャネルとの間で熱を伝達するための装置、並びにそれに関連する構成要素、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6532154B2 (en) Stack assembly housing
TW200850122A (en) Heat dissipation plate, gap adjusting jig for heat dissipation and main board
US1023796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KR20150095727A (ko) 시험중인 장치를 위한 써멀 헤드 및 시험중인 장치의 온도를 제어하기 위한 방법
US20100218512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thermoelectric applications
WO2018113435A1 (zh) 样本承载系统
CN219715997U (zh) 玻片控温装置
TW201237603A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3203290A (en) Microtomes
CN111048864B (zh) 用于电池模组的热管理组件、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101320287A (zh) 散热板、间距可调整散热夹具及主板
CN114234532B (zh) 一种制冷装置及其冷冻切片机
CN115167623A (zh) 一种电力大数据服务器用的水冷式散热装置
JP4854353B2 (ja) 温度制御装置、並びに、バーンイン試験装置
CN209366486U (zh) 一种用于无人机电调的散热装置
JP7162500B2 (ja) 温調装置
CN218824818U (zh) 一种散热贴装式的光器件
EP2353722A1 (en) Heat dissipation of power electronics for thermocyclers
JP2020043129A (ja) 半導体装置
CN212302415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215870201U (zh) 一种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CN216017595U (zh) 一种直流电源的驱动隔离电路用散热装置
CN218910369U (zh) 一种适用于核酸检测的装置
CN210834929U (zh) 温控孵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