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3627U -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3627U
CN219713627U CN202320419223.6U CN202320419223U CN219713627U CN 219713627 U CN219713627 U CN 219713627U CN 202320419223 U CN202320419223 U CN 202320419223U CN 219713627 U CN219713627 U CN 219713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lectric cabinet
air outlet
air inlet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92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晓晨
禹志强
孙钰雁
吕振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92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3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3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3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用于解决在对电控箱散热时,电控箱内容易发生凝露的技术问题。该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包括电控箱散热系统,该电控箱散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电控箱和导风管路。其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和风机,壳体上开设有风道,以及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防水组件,防水组件用于阻止壳体内中的冷凝水流入第一进风口;电控箱内开设有容纳腔,且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导风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变频技术的快速发展,变频机组设备的机型越来越多。而变频电控箱中需要使用发热量较大的驱动装置及驱动板等元器件,而这些元器件的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则会缩短元器件的有效工作寿命,进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目前,主要通过冷冻水散热以降低电控箱内的温度。其中,冷冻水散热是从机组制取的冷冻水旁通一路流经电控箱对其进行冷却散热,由于该冷冻水的温度较低,因此该电控箱的冷却效果较好,但是由于该散热方式的温差较大,当电控箱内的热空气与冷冻水管路的外壁面接触时,冷冻水管路的外壁面上容易发生凝露,该凝露形成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滴落在电控箱元器件上,如此会严重影响电控箱的正常运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用于解决在对电控箱散热时,电控箱内容易发生凝露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电控箱散热系统,该电控箱散热系统包括:换热器、电控箱和导风管路。其中,换热器包括:壳体和风机,壳体上开设有风道以及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防水组件,防水组件用于阻止壳体内中的冷凝水流入第一进风口;电控箱内开设有容纳腔,且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导风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
本申请中的空调器包括:电控箱散热系统,该电控箱散热系统具有换热器、电控箱和导风管路,而换热器包括:壳体和风机,壳体上开设有风道以及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风机设置在第一出风口处,电控箱内开设有容纳腔,且设置有与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导风管道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连通。如此,换热器中的风道通过导风管路与电控箱连通,当风机启动时,该风机高旋转抽吸风道,以使风道形成低气压区,从而电控箱中的热空气在压差和吸力作用下向风道流动,且从第一出风口排出电控箱散热系统。也即本申请通过利用空气的强制对流带走电控箱内部元器件散发的热量,由于本申请中电控箱内的热量会在风机抽吸下排出电控箱的容纳腔,因此本申请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冷冻水散热,本申请电控箱的容纳腔内的热空气并没有通过介质(即冷冻水管道)发生热交换,因此,可以避免了电控箱内产生的热空气因接触冷冻水管路而形成凝露。
另外,本申请的电控箱散热系统是通过利用外部自然冷源(即外部空气)换热,如此,可以减少空调器的能耗。
此外,当风机未启动时,换热器的壳体温度相对较低,当风机启动时,电控箱内的热空气进入换热器的风道内,与壳体的内壁面接触时容易产生凝露,而该凝露产生的冷凝水可能会从第一出风口回流至电控箱内,如此,严重影响电控箱的运行安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防水组件,其中,该防水组件用于阻止壳体内中的冷凝水流入第一进风口。这样一来,避免了风道内的冷凝水回流至电控箱中,提高了电控箱的运行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位于电控箱的底面,第二出风口位于电控箱的顶面,且第二进风口在顶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出风口不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控箱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容纳腔内的元器件;元器件包括:第一元器件和第二元器件,第一元器件的发热热量大于第二元器件的发热量,第一元器件靠近第二进风口设置,第二元器件靠近第二出风口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设置在壳体的顶壁面上,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壳体的底壁面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在顶壁面上的投影与第一出风口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水组件还包括:延伸管路,延伸管路设置在壳体内,且延伸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延伸管路的另一端向顶壁面方向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水组件还包括:连接部和防水板,连接板与延伸管路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端连接;防水板与连接部连接,延伸管路靠近第一出风口的一端的开口沿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防水板重合,第一方向为第一进风口至第一出风口的方向。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在第一方向延伸方向上的第一长度逐渐增大,第一长度为风道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还包括:防尘盒,设置在导风管道上,用于阻止粉尘进入换热器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机为变速风机;空调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容纳腔中,用于检测电控箱内的温度;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被配置为:在获取到温度传感器获取到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以第一速度运行;在获取到电控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以第二速度运行,第二速度大于第一速度;在获取到电控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以第三速度运行,第三速度大于第二速度;在获取到电控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以第四速度运行,第四速度大于第三速度。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水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空调器的功能逐渐增多,其运行模式也越来越复杂,因此,空调器所需控制的系统部件也不断增多。
由于电控箱内部配置了较多的元器件,持续的工作易使得电控箱内部的元器件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导致元器件的工作环境温度较高,如此,会缩短元器件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使用。
目前,主要是通过冷冻水散热以降低电控箱内的温度,从而保证空调器的正常使用。该冷冻水散热是从空调器机组制取的冷冻水旁通一路流经电控箱对其进行冷却散热,由于该冷冻水的温度较低,因此该电控箱的冷却效果较好。但是由于该散热方式的温差较大,当电控箱内的热空气与冷冻水管路的外壁面接触时,冷冻水管路的外壁面上容易发生凝露,该凝露形成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会滴落在电控箱元器件上,导致电控箱电路、起火等问题的发生,如此严重影响电控箱的正常运行。
本申请提供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可以避免电控箱内发生凝露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电控箱的运行稳定性,且能够减少空调器的能耗。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电控箱散热系统100。
图2和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控箱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和图3分别示出了电控箱散热系统不同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该电控箱散热系统100包括:换热器10、电控箱20和导风管路30。
可以理解的是,该换热器10用于将电控箱20内的热量转移,该换热器10可以包括:壳体11,该壳体11的材质可以为塑料制品、也可以为金属材料,还可以为瓷器材料,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图4和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和图5分别为壳体在相反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壳体11上开设有风道110、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风道110分别与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其中,该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的横截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例如,该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出风口11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长方形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该壳体11的形状可以为规则的立体结构,例如,该规则的立体结构可以为如图4和图5所示的四棱台,该规则的立体结构还可以为长方体、三棱柱等。
可选的,该壳体11的形状还可以为不规则的立体结构,例如,该不规则的立体结构可以为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结合体,该不规则的立体结构还可以为正方体与三棱柱的结合体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该换热器10还可以包括:风机12(图3和图4中未示出)和防水组件13(图3和图4中未示出)。其中,该风机12可以置在第一出风口112处。防水组件13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11处,该防水组件13用于阻止壳体11内中的冷凝水流入第一进风口111。为方便叙述,本申请在此对防水组件13暂不做描述,可参考叙述描述。
可以理解的是,风机12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该风机12对气体压缩和气体输送机械的习惯简称,风机12还可以被称为通风机、鼓风机等。
可选的,该风机12可以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第一出风口112处,例如,该风机1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第一出风口112处,还可以通过卡接固定在第一出风口112处。
如此,当风机12或壳体11损坏时,可以直接将损坏部件拆卸更换,从而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
可选的,该风机12还可以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在第一出风口112处,例如,该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可以为焊接、铆接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如图6所示,该电控箱20内开设有容纳腔21、第二进风口22(图6中未示出)和第二出风口23(图6中未示出),其中,该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均与容纳腔21连通。
其中,该电控箱20的形状可以为规则的立体结构,例如,长方体、正方体等,该电控箱20的形状还可以为不规则的立体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导风管路30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导风管路30的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23连通。如此,该导风管路30将电控箱20与换热器10的壳体11连通,当风机12启动时,风机12高旋转抽吸风道110,以使风道110形成低气压区,从而电控箱20中的热空气在压差和吸力作用下沿导风管路30向风道110流动,且从第一出风口112排出。
其中,可选的,该导风管路30可以为塑料管路,示例性的,该塑料管路可以为聚丙烯管、聚丙烯管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该导风管路30还可以为金属管路,例如,该金属管路可以为合金钢管路、碳素钢管路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中的空调器1000包括:电控箱散热系统100,该电控箱散热系统100具有换热器10、电控箱20和导风管路30,而换热器10包括:壳体11和风机12,壳体11上开设有风道110以及与风道110连通的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一进风口111,风机12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12处,电控箱20内开设有容纳腔21,且设置有与容纳腔2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导风管路30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出风口23连通。如此,换热器10中的风道110通过导风管路30与电控箱20连通,当风机12启动时,该风机12高旋转抽吸风道110,以使风道110形成低气压区,从而电控箱20中的热空气在压差和吸力作用下向风道110流动,且从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电控箱散热系统100。也即本申请通过利用空气的强制对流带走电控箱20内部元器件散发的热量,由于本申请中电控箱20内的热量会在风机12抽吸下排出电控箱20的容纳腔21,因此本申请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冷冻水散热,本申请电控箱20的容纳腔21内的热空气并没有通过介质(即冷冻水管道)发生热交换,因此,可以避免了电控箱20内产生的热空气因接触冷冻水管路而形成凝露。
另外,本申请的电控箱散热系统100是通过利用外部自然冷源(即外部空气)换热,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冷冻水散热,本申请不需要耗能制备冷冻水。如此,可以减少空调器1000的能耗。
此外,当风机12未启动时,换热器10的壳体11温度相对较低,当风机12启动时,电控箱20内的热空气进入换热器10的风道110内,与壳体11的内壁面接触时容易产生凝露,而该凝露产生的冷凝水可能会从第一出风口112回流至电控箱20内,如此,严重影响电控箱20的运行安全,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进风口111处设置有防水组件13,其中,该防水组件13用于阻止壳体11内中的冷凝水流入第一进风口111。这样一来,避免了风道110内的冷凝水回流至电控箱20中,提高了电控箱20的运行稳定性。
相关技术中在对电控箱20降温时,还存在一种冷媒冷却散热的方式,该冷媒冷却散热法主要通过旁通液管侧冷媒对电控箱20进行散热,该散热方式旁通了部分的冷媒管路,从而大大提高了空调器1000的成本。本申请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冷媒冷却散热,本申请的电控箱散热系统100的结构简单,因此有利于降低空调器1000的成本。
相关技术中在对电控箱20降温时,还存在一种百叶窗散热,即在电控箱20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或称为百叶窗),如此,以增大与外部空气的接触面积,实现对电控箱20的降温散热。然而,该百叶窗散热开缝较多,从而,雨水、浮沉等杂质容易通过散热孔进入电控箱20中。本申请相较于该百叶窗散热,本申请实施例不需设置百叶窗散热孔,可以有效避免浮尘杂质进入电控箱20。而即便有杂质进入电控箱20,通过风机12对空气的强制对流将其带出电控箱20。
可以理解的是,热空气温度比较高,空气受热体积会逐渐膨胀,虽然其质量不变但是空气的密度变小、重量变轻,所以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而冷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体积逐渐收缩,空气密度逐渐变大、重量变重,所以冷空气是向下流动的。
因此,为了提高电控箱20的排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第二进风口22位于电控箱20的底面,第二出风口23位于电控箱20的顶面,这样一来,电控箱20容纳腔21中的热空气在浮力的作用下从第二出风口23排出容纳腔21,而容纳腔21外的外部冷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22进入容纳腔21。如此,可以提高电控箱20的排热效果。此外,当外部温度较低时,风机12无需工作即可满足电控箱20的散热,降低了空调器1000的能耗。
需要说明的是,该电控箱20内中通常设置有较多的发热元器件,这些发热元器件排布在容纳腔21中,且位于第二出风口23与第二进风口22之间形成的过风路径中,该过风路径为外部风在容纳腔21中的流动路径。如此,该电控箱20内的元器件的散热效果较好。
而为了提高过风路径的长度,减少电控箱20内的热量死角,该热量死角即为电控箱20内位于过风路径外的热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二进风口22在顶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出风口23不重合。
这样一来,通过第二进风口22和第二出风口23的位置设置,提高了过风路径的长度,从而减少电控箱20内的热量死角,提高了电控箱散热系统100的散热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二进风口22可以位于电控箱20的底面,第二出风口23可以位于电控箱20的侧壁面。
由于在容纳腔21中的元器件数量较多,而这些元器件通常包括:发热量极高的强电元器件(例如,交流接触器等)和发热量较低的弱电元器件。若将这些强电元器件与弱电元器件混合放置,可能会由于强电元器件的热量过大,导致强电元器件的热量无法有效散去,从而导致该强电元器件的工作寿命降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元器件可以包括:第一元器件和第二元器件,该第一元器件的发热热量大于第二元器件的发热量,第一元器件靠近第二进风口22设置,第二元器件靠近第二出风口23设置。也即,第一元器件设置在过风路径靠近第二进风口22一侧,第二元器件设置在过风路径靠近第二出风口23一侧。
这样一来,室外冷风首先接触发热量较高的第一元器件再接触发热量较低的第二元器件,可以减少容纳腔21内各元器件附近的温差,避免容纳腔21内某一元器件附近温度过高,影响该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元器件和第二元器件仅为示例性的说明。该元器件可以包括:多个元器件,多个元器件根据其发热量大小在过风路径(即从第二进风口22到第二出风口23方向)上从大到小排布,如此,可以使容纳腔21内的温度均衡。
同理,为了提高换热器10的排热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出风口112设置在壳体11的顶壁面上,第一进风口111设置在壳体11的底壁面上,该换热器10设置在电控箱20上方(即图8中的Y轴方向)。这样一来,容纳腔21中的热空气在浮力的作用下从第一进风口111进入换热器10壳体11,而换热器10壳体11中的热空气在浮力的作用下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电控箱散热系统100,如此,可以提高电控箱20的排热效果。此外,当外部温度较低时,风机12无需工作即可满足电控箱20的散热,降低了空调器1000的能耗。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器10的排热效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进风口111在顶壁面上的投影与第二出风口23重合。也即,该第一出风口112位于第一进风口111的正上方(即图8中的Y轴方向)。这样一来,当容纳腔21中的热空气在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风道110后,可以在第一时间从第一出风口112排出电控箱散热系统100,提高电控箱散热系统100的散热效果。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风道110在第一方向(即图8中的Y轴方向)延伸方向上的第一长度逐渐增大,其中,该第一方向为第一进风口111至第一出风口112的方向,风道110的第一长度为风道11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这样一来,该风道110的口径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增加,当风机12的转速一定时,由于风道110靠近第一进风口111处的口径小于风道110靠近第一出风口112处的口径,如此热空气在风道110第一进风口111处的流速较快,可以保证电控箱20的热量及时排放到换热器10中。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防水组件13还包括:延伸管路,延伸管路设置在壳体11内,且延伸管路的一端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延伸管路的另一端向顶壁面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而当风机12启动时,容纳腔21中的热空气在通过第一进风口111进入风道110后,与壳体11的内壁面接触,该壳体11内壁面的温度较低,如此,可能会发生冷凝,而产生冷凝水。该冷凝水滴落至壳体11底壁面时,可能会沿底壁面上的第一进风口111回流至电控箱20内,而本申请通过设置延伸管路,并将延伸管路的一端向顶壁面方向延伸,如此,以避免流至底壁面上的冷凝水回流至电控箱20内。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该防水组件13还包括:连接部131和防水板132,该连接部131可以与延伸管路靠近第一出风口112的一端连接;防水板132与连接部131连接,延伸管路靠近第一出风口112的一端的开口沿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防水板重合。也即,该防水板132可以设置在延伸管路靠近第一出风口112的一端的正上方,如此,可以避免第一出风口112处冷凝形成的水滴直接滴入第一进风口111,回流至电控箱20内。
为了避免外部空气中的浮尘杂质进入换热器10中,导致风道110污染,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该空调器1000还可以包括:防尘盒40,该防尘盒40设置在导风管路30上,用于阻止粉尘进入换热器10中。如此,可以避免外部空气中的浮尘杂质进入换热器10中,以污染风道110。
可以理解的是,该防尘盒40可以包括:盒体,盒体上设置有腔体和与腔体连通的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该第三进风口和第三出风口均与导风管路30连通,该腔体内设置有防尘件,该防尘件用于将讲过防尘盒中的粉尘收集。示例性的,该防尘件可以为口径较小的网状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电路连接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风机12可以为变速风机12;如图11所示,空调器10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40和控制器50,温度传感器40设置在容纳腔21中,用于检测电控箱20内的温度;控制器50与温度传感器40电连接,且该控制器50被配置为:在获取到电控箱20内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12以第一速度运行;在获取到电控箱20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12以第二速度运行;在获取到电控箱20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12以第三速度运行;在获取到电控箱20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变速风机12以第四速度运行;第四速度大于第三速度,第三速度大于第二速度,第二速度大于第一速度。
这样一来,可以在保证电控箱20内的温度在满足电控箱20内各部件运行温度的前提下,减少风机12的能耗。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包括:电控箱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箱散热系统包括:
换热器,包括:壳体和风机,所述壳体上开设有风道以及与所述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一进风口,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口处,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置有防水组件,所述防水组件用于阻止所述壳体内中的冷凝水流入所述第一进风口;
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内开设有容纳腔,且设置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导风管道,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电控箱的底面,所述第二出风口位于所述电控箱的顶面,且所述第二进风口在所述顶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不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箱散热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元器件;
所述元器件包括:第一元器件和第二元器件,所述第一元器件的发热热量大于所述第二元器件的发热量,所述第一元器件靠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二元器件靠近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壁面上,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壁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在所述顶壁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出风口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组件还包括:
延伸管路,所述延伸管路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延伸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延伸管路的另一端向所述顶壁面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组件还包括:
连接部,与所述延伸管路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连接;
防水板,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延伸管路靠近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的开口沿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防水板重合,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第一进风口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在第一方向延伸方向上的第一长度逐渐增大,所述第一长度为所述风道在垂直于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防尘盒,设置在所述导风管道上,用于阻止粉尘进入所述换热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变速风机;所述空调器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容纳腔中,用于检测所述电控箱内的温度;
控制器,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被配置为:
在获取到所述电控箱内的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变速风机以第一速度运行;
在获取到所述电控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变速风机以第二速度运行,所述第二速度大于所述第一速度;
在获取到所述电控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二阈值且小于第三阈值时,控制所述变速风机以第三速度运行,所述第三速度大于所述第二速度;
在获取到所述电控箱内的温度大于等于第三阈值时,控制所述变速风机以第四速度运行,所述第四速度大于所述第三速度。
CN202320419223.6U 2023-03-07 2023-03-07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Active CN219713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9223.6U CN219713627U (zh) 2023-03-07 2023-03-07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9223.6U CN219713627U (zh) 2023-03-07 2023-03-07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3627U true CN219713627U (zh) 2023-09-19

Family

ID=8800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9223.6U Active CN219713627U (zh) 2023-03-07 2023-03-07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3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973812U (zh) 一种变频空调室外机
CN110989739A (zh) 节能型变频工业电器控制柜
CN203467116U (zh) 机柜空调系统
CN103476231A (zh) 机柜空调系统
CN219713627U (zh) 一种具有电控箱的空调器
CN217817102U (zh) 空调烟机
CN101178225A (zh) 双系统机柜空调器
CN217817105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7817100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7817099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A3219926A1 (en) Electric control box,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5046260A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1630695U (zh) 送风设备及空调机组
CN108278694B (zh) 室外机及空调系统
CN201145358Y (zh) 双系统节能空调
CN203704175U (zh) 循环系统一体化的超薄机柜空调器
CN210601995U (zh) 移动空调
CN210169105U (zh) 一种半导体制冷空调服
CN210128440U (zh) 座吊式空调器
CN209376121U (zh) 一种控制配件箱的散热系统
CN106028763B (zh) 用于电气柜及数控机床的油冷系统
CN110160146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817101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7464676U (zh) 空调器
CN110332737B (zh) 一种中央空调用具有自动气液分离的冷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