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3491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13491U
CN219713491U CN202320506808.1U CN202320506808U CN219713491U CN 219713491 U CN219713491 U CN 219713491U CN 202320506808 U CN202320506808 U CN 202320506808U CN 219713491 U CN219713491 U CN 219713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ting
grating plate
heat exchange
indoor uni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068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梦然
张龙
黄罡
孟相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068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13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13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13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第一格栅板和第二格栅板,机壳前侧具有换热气流出口,第一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换热气流出口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或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第一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条,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第二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格栅板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或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第二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条,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其中,第一格栅条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格栅条的延伸方向不同。本实用新型能够便于用户调整送风气流的节流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为了使送风气流更加柔和,现有技术出现了在导风板上设置微孔的空调室内机,送风气流经过微孔节流后能够实现降低风速,从而使送风气流更加柔和,然而这种方式由于微孔的数量、布局一旦确定后就无法调节节流效果,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便于用户调整送风气流的节流效果。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其前侧具有换热气流出口;第一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换热气流出口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或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第一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条,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第二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格栅板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或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第二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条,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其中,第一格栅条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格栅条的延伸方向不同。
可选地,第一格栅条与第二格栅条中,其一沿竖向延伸,另一沿横向延伸。
可选地,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格栅条或第二格栅条,其宽度方向设置成自后向前且向上延伸。
可选地,机壳上换热气流出口所在的面为出风面;且第一格栅板与第二格栅板的横向尺寸之和不大于与出风面的横向尺寸。
可选地,机壳上还具有自出风面向前延伸的出风通道;第一格栅板与第二格栅板均处于出风通道内。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导轨,设置于出风通道的底壁和/或顶壁上,与第一格栅板配合,以约束第一格栅板的滑动轨迹;和,第二导轨,设置于出风通道的底壁和/或顶壁上,位于第一格栅板的前方,与第二格栅板配合,以约束第一格栅板的滑动轨迹。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滑轮,设置于第一格栅板的底边缘,以便第一格栅板能够在第一导轨滑动;第二滑轮,设置于第二格栅板的底边缘,以便第二格栅板能够在第二导轨滑动。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两套驱动机构,用于分别驱动第一格栅板和第二格栅板滑动,每套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电机固定于机壳上,齿轮安装于电机的输出轴上,齿条设置于第一格栅板或第二格栅板的顶边缘。
可选地,相邻两条第一格栅条之间的间距设置成2cm至5cm之间;且/或,相邻两条第二格栅条之间的间距设置成2cm至5cm之间。
可选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开关门,设置于第二格栅板的前侧,用于开闭换热气流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由于第一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换热气流出口的前侧,第一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条,第二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格栅板的前侧,第二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条,由换热气流出口排出的换热气流可通过第一格栅条和/或第二格栅条之间的间隙排出,由于第一格栅板与第二格栅板彼此独立,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第一格栅板、第二格栅板与换热气流出口的相对位置来实现送风气流的节流效果。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第一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第二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第三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第四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第五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第六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格栅板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二格栅板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格栅板的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中第一格栅板与驱动机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进深”等指示的方位或置关系为基于空调室内机1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作为参考,并参考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可以确定,例如指示方位的“前”指的是朝向用户的一侧。这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第一状态的横向截面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1,该空调室内机1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风道骨架20、蒸发器30和贯流风扇40。
机壳10保护整个空调室内机1,并且机壳10的后侧设置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上形成有换热气流进口12,机壳10的前侧设置有换热气流出口14。
风道骨架20设置在机壳10的内部,风道骨架20上形成有换热风道222,并且换热风道222具有朝向换热气流进口12敞开的进风侧和朝向换热气流出口14的出风侧。风道骨架20还具有连接在出风侧与换热气流出口14之间的出风风道224,以将换热风道222内的换热气流导向换热气流出口14。
蒸发器30安装在风道骨架20上,并覆盖于换热风道222的上,以与从换热气流进口12吸入机壳10内的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风道骨架20的出风侧和机壳10的换热气流出口14排进室内,实现制冷或制热。
贯流风扇40沿横向安装在换热风道222内,用于促使室内气流从换热气流进口12进入机壳10内与蒸发器30换热,并最终从换热气流出口14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第一格栅板50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换热气流出口14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14或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14,第一格栅板50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条52,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第二格栅板60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格栅板50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14或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14,第二格栅板60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条62,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前后布置地设置于换热气流出口14,且彼此独立运动,因此可以利用第一格栅板50和/或第二格栅板60对送风气流进行引导。具体地,由换热气流出口14排出的换热气流可通过第一格栅条52和/或第二格栅条62之间的间隙排出,并且第一格栅条52、第二格栅条62还可利用自身的姿态进行对送风气流的排出方向进行引导。
此外,由于第一格栅条52、第二格栅条62还可起到打散送风气流的作用,使得强劲的送风气流经过第一格栅条52、第二格栅条62的缓冲后更加温和。
参见图2,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重叠地运动至正对换热气流出口14的位置,即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均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14,由换热气流出口14排出的换热气流可依次被第一格栅板50、第二格栅板60进行引导。
参见图3和图4,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第二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第三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中二者之一运动至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14,另一覆盖全部换热气流出口14,由换热气流出口14排出的换热气流可依次被覆盖在换热气流出口14的格栅板进行引导。
参见图5和图6,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第四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第五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不重叠,且共同覆盖换热气流出口14,由换热气流出口14排出的换热气流一部分能够被第一格栅板50进行引导,另一部分被第二格栅板60进行引导。
参见图7,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第六状态的横向截面图。在一些应用场景中,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均运动至避开至少部分换热气流出口14的位置,使得至少部分换热气流直接能够排入室内。
结合图2至图9,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第一格栅板50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第二格栅板60的示意图。
进一步地,第一格栅条5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格栅条62的延伸方向不同,也即在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重叠的情况下,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在竖直面上的投影上,多条第一格栅条52与多条第二格栅条62是交叉的。如此,当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重叠地运动至正对换热气流出口14的位置时,送风气流的排出路径上形成了多个小气流通道,进一步对送风气流进行分割,使得送风气流更加温和。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条第一格栅条52之间的间距设置成2cm至5cm之间,例如2cm、4.5cm、5c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条第二格栅条62之间的间距设置成2cm至5cm之间,例如2cm、4.5cm、5c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条52与第二格栅条62中,其一沿竖向延伸,另一沿横向延伸。
图2至图9均示出了第一格栅条52横向延伸、第二格栅条62竖向延伸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明确,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条52竖向延伸,第二格栅条62横向延伸。
进一步地,沿横向延伸的第一格栅条52或第二格栅条62,其宽度方向设置成自后向前且向上延伸。
参见图10,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第一格栅板50的截面图。例如,在第一格栅条52横向延伸、第二格栅条62竖向延伸的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条52的宽度方向设置成自后向前且向上延伸。第一格栅板50运动引导送风气流的位置时,第一格栅条52还可以将送风气流向上引导,以防直吹用户。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条52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可设置在10°至30°之间。
结合图2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上换热气流出口14的面为出风面18。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的横向尺寸之和不大于与出风面18的横向尺寸。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出风面18可以为平面,也可为圆弧面,那么适应地,第一格栅板50、第二格栅板60的轮廓需要与出风面18形配。当第一格栅板50、第二格栅板60为圆弧面时,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的横向尺寸即为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的弧长。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的横向尺寸之和设置成不大于与出风面18的横向尺寸,这样当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拼接时,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不会超出出风面18,结构更加合理。
参见图2至图7,进一步地,机壳10上还具有自出风面18向前延伸的出风通道16,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均处于出风通道16内,这样可能够实现隐藏第一格栅板50与第二格栅板60,更加美观。
参见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开关门70,开关门70设置于第二格栅板60的前侧,用于开闭换热气流出口14。开关门70的开闭形式可为多种,例如横向滑动式地开闭、转动地开闭。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开关门70还可设置于出风通道16内,并且当开关门70关闭换热气流出口14时,开关门70还可与机壳10相平齐,以提升美观性。
进一步地,该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第一导轨设置于出风通道16的底壁和/或顶壁上,与第一格栅板50配合,以约束第一格栅板50的滑动轨迹。第二导轨设置于出风通道16的底壁和/或顶壁上,位于第一格栅板50的前方,与第二格栅板60配合,以约束第一格栅板50的滑动轨迹。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导轨设置在出风通道16的底壁和顶壁上,这样同时在顶部和底部约束第一格栅板50的滑动轨迹,使得第一格栅板50运行更加稳定。同样地,第二导轨也可同时在出风通道16的底壁和顶壁上,这样同时在顶部和底部约束第二格栅板60的滑动轨迹,使得第二格栅板60运行更加稳定。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第一滑轮设置于第一格栅板50的底边缘,以便第一格栅板50能够在第一导轨滑动。第二滑轮设置于第二格栅板60的底边缘,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分别滑动地设置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以便第二格栅板60能够在第二导轨滑动。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滑轮设置在出风通道16的底壁和顶壁上,这样使得第一格栅板50运行更加顺畅。同样地,第二滑轮设置在出风通道16的底壁和顶壁上,这样使得第二格栅板60运行更加顺畅。
参见图11,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中第一格栅板50与驱动机构的结构图。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还可包括两套驱动机构,用于分别驱动第一格栅板50和第二格栅板60滑动,每套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82和齿条84,电机固定于机壳10上,齿轮82安装于电机的输出轴上,齿条84设置于第一格栅板50或第二格栅板60的顶边缘。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前侧具有换热气流出口;
第一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换热气流出口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所述换热气流出口或覆盖全部所述换热气流出口,所述第一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条,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
第二格栅板,可沿横向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板的前侧,以避开至少部分所述换热气流出口或覆盖全部所述换热气流出口,所述第二格栅板上具有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条,以引导送风气流向前导出;其中,
所述第一格栅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格栅条的延伸方向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格栅条与所述第二格栅条中,其一沿竖向延伸,另一沿横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横向延伸的所述第一格栅条或所述第二格栅条,其宽度方向设置成自后向前且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上所述换热气流出口所在的面为出风面;且
所述第一格栅板与所述第二格栅板的横向尺寸之和不大于与所述出风面的横向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上还具有自所述出风面向前延伸的出风通道;
所述第一格栅板与所述第二格栅板均处于所述出风通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和/或顶壁上,与所述第一格栅板配合,以约束所述第一格栅板的滑动轨迹;和,
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和/或顶壁上,位于所述第一格栅板的前方,与所述第二格栅板配合,以约束所述第一格栅板的滑动轨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板的底边缘,以便所述第一格栅板能够在所述第一导轨滑动;
第二滑轮,设置于所述第二格栅板的底边缘,以便所述第二格栅板能够在所述第二导轨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两套驱动机构,用于分别驱动所述第一格栅板和所述第二格栅板滑动,每套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齿轮和齿条,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机壳上,所述齿轮安装于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格栅板或所述第二格栅板的顶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条所述第一格栅条之间的间距设置成2cm至5cm之间;且/或,
相邻两条所述第二格栅条之间的间距设置成2cm至5cm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开关门,设置于所述第二格栅板的前侧,用于开闭所述换热气流出口。
CN202320506808.1U 2023-03-15 2023-03-15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9713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6808.1U CN219713491U (zh) 2023-03-15 2023-03-15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06808.1U CN219713491U (zh) 2023-03-15 2023-03-15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13491U true CN219713491U (zh) 2023-09-19

Family

ID=87996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06808.1U Active CN219713491U (zh) 2023-03-15 2023-03-15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134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07176B2 (ja) 空気調和機
EP2719959B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0371353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흡토출구 개폐 장치
CN219713491U (zh) 空调室内机
KR20090042524A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80096957A (ko) 공기조화기
KR101563483B1 (ko) 공기조화기
KR100772236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JP5486576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22528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JP2019066148A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JP6081955B2 (ja) 空気調和機
KR100517598B1 (ko) 액자형 공기조화기
WO2022205979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JP2013127363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20575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KR102584381B1 (ko) 전면풍 및 측면풍이 가능한 측면토출구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CN219454086U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9066146A (ja) 床置型空気調和機
CN22050693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JP2004045029A (ja) 換気システム
CN219389897U (zh) 空调室内机
WO2022205978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WO2022247233A1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KR101046513B1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풍향조절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