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5839U -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95839U CN219695839U CN202321361376.6U CN202321361376U CN219695839U CN 219695839 U CN219695839 U CN 219695839U CN 202321361376 U CN202321361376 U CN 202321361376U CN 219695839 U CN219695839 U CN 2196958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larm module
- shell
- connecting plate
- connecting groove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421 cell wa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48 unit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报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上安装有分析电路、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电池组和检测开关;分析电路的一端和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分析电路用于检测区域内工频电场强度是否超过预警值,并且控制声音报警模块和灯光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检测开关的一端和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解决现有技术中,近电报警装置不具有自检功能,无法确认近电报警装置在使用前声光报警是否正常工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报警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我国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特高压输电技术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也意味着,电力安防的重要性又上升到了一个层次。特高压输电线路在电力输送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高压输电线路的施工安全是施工现场重中之重,在特高压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要与特高压输电线路保证足够的安全距离。临近的特高压输电线路需要保证正常的电路输送,而且要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
在特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存在安全距离,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应该在安全距离以外作业,但是实际应用中虽然划定了安全距离,由于安全距离属于人为划分,还不够精准,需要现场通过近电感应报警装置确定施工人员以及施工设备是否处于安全距离以外,包括现场施工环境是否存在其他带电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及电力设备,以及输电线路和电力设备带是否带电等情况。
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施工人员误入特高压输电线路附近存在安全距离之内,通常会让施工人员佩戴近电报警装置来提醒施工人员。但是,目前大多数近电报警装置没有自检功能,无法在使用前确认近电报警装置能否正常进行声光报警,如果这时候近电报警装置电量不足,施工人员也很难发现,这样导致近电报警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无法提醒施工人员保持安全距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电报警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近电报警装置不具有自检功能,无法确认近电报警装置在使用前声光报警是否正常工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包括外壳,外壳内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上安装有分析电路、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电池组和检测开关;分析电路的一端和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分析电路用于检测区域内工频电场强度是否超过预警值,并且控制声音报警模块和灯光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检测开关的一端和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外壳的前侧设置有和安装腔相连通的按钮孔、声音孔和灯光孔,检测开关置于通过按钮孔置于外壳的前侧,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分别对齐声音孔和灯光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外壳的后侧设置有固定块,固定块通过连接槽可拆卸连接有安装件;安装件包括固定片以及设置于固定片一侧的连接板;连接槽设置于固定块的下侧,连接板可拆卸安装于连接槽内,固定片远离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接板通过连接块和固定片相连,连接块固定于固定片远离粘接层的一侧,连接板竖向设置于连接块的上侧。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固定块的上侧设置有和连接槽槽底相连通的滑动孔,滑动孔的孔口在连接槽内贴合于连接槽远离外壳一侧的槽壁,滑动孔内滑动设置有锁紧针;连接板插入连接槽后,锁紧针通过滑动孔插入连接槽内,并且锁紧针的一侧贴合于连接槽远离外壳一侧的槽壁上,另一侧挤压连接板,以使连接板顶触连接槽朝向外壳一侧的槽壁。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连接槽的槽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凹陷的卡槽,连接板上凸起设置有若干个和卡槽相匹配的凸块。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滑动孔置于固定块上侧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环绕锁紧针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锁紧针的下端插入连接槽内时,内螺纹和外螺纹螺纹匹配相连。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锁紧针的上端设置有转动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通过设置分析电路,能够感应工频电场强度,从而通过声光报警的方式提醒施工人员;2、通过单独设置检测开关来控制电池组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能够在使用近电报警装置前,通过按下检测开关来检测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是否能够正常工作,以及电池组的电量是否充足等,避免电量过低或者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无法发出声光报警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原理框架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安装到安全帽上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固定块和固定件连接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标记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标:1-外壳,2-检测开关,3-声音孔,4-灯光孔,5-固定块,6-固定片,7-连接板,8-连接槽,9-粘接层,10-连接块,11-滑动孔,12-锁紧针,13-卡槽,14-凸块,15-内螺纹,16-外螺纹,17-转动环,18-安全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实施例: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内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电路板,电路板上安装有分析电路、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电池组和检测开关2;分析电路的一端和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分析电路用于检测区域内工频电场强度是否超过预警值,并且控制声音报警模块和灯光报警模块进行报警;检测开关2的一端和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外壳1的前侧设置有和安装腔相连通的按钮孔、声音孔3和灯光孔4,检测开关2置于通过按钮孔置于外壳1的前侧,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分别对齐声音孔3和灯光孔4。通过设置分析电路,能够感应工频电场强度,从而通过声光报警的方式提醒施工人员。通过单独设置检测开关2来控制电池组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能够在使用近电报警装置前,通过按下检测开关2来检测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是否能够正常工作,以及电池组的电量是否充足等,避免电量过低或者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无法发出声光报警的情况。分析电路包括电场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比较单元。电场传感器配置为用于感应感应区域内的工频电场信号。信号处理单元,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电场传感器和测量电阻,配置为对工频电场信号进行信号处理后输出场强信号。比较单元,配置为根据场强信号判断工频电场场强是否超过预警阈值,响应于工频电场场强超过预警阈值,比较单元控制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发出报警信号。具体而言,其中,信号处理单元的信号输入端连接有IPX天线插座和测量电阻,电场传感器可以插装在IPX天线插座上。电场传感器可以在高压输电线产生的工频电场的作用下,可以产生交变电流,通过测量电阻可以将交变电流转换成电压信号输入信号处理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对电压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场强信号,并将场强信号输入给比较单元的TG1引脚。比较单元的TG2引脚电连接有与预警阈值相对应的参考电压,比较单元可以将场强信号与参考电压进行比较,若场强信号的电压超过参考电压,则比较单元的输出端会即刻发出报警信号。
外壳1的后侧设置有固定块5,固定块5通过连接槽8可拆卸连接有安装件;安装件包括固定片6以及设置于固定片6一侧的连接板7;连接槽8设置于固定块5的下侧,连接板7可拆卸安装于连接槽8内,固定片6远离连接板7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9。通过设置安装件,能够在施工人员需要使用近电报警装置的时候,通过粘接层9将连接板7固定在安全帽18上,然后通过设置在外壳1后侧的固定块5将近电报警装置固定在安全帽18上。通过设置连接槽8和连接板7,提升了近电报警装置拆卸和安装的便捷度,通过粘接层9将安装件固定在安全帽18上以后,如果需要取下近电报警装置的时候,不需要将安装件和安全帽18分离,这样避免粘接层9反复粘接失去黏性。
连接板7通过连接块10和固定片6相连,连接块10固定于固定片6远离粘接层9的一侧,连接板7竖向设置于连接块10的上侧。通过设置连接块10,能够在固定片6固定在安全帽18上以后,使连接板7保持竖直向上的状态,并且使连接板7和固定片6之间留有间隙,便于近电报警装置的安装。
固定块5的上侧设置有和连接槽8槽底相连通的滑动孔11,滑动孔11的孔口在连接槽8内贴合于连接槽8远离外壳1一侧的槽壁,滑动孔11内滑动设置有锁紧针12;连接板7插入连接槽8后,锁紧针12通过滑动孔11插入连接槽8内,并且锁紧针12的一侧贴合于连接槽8远离外壳1一侧的槽壁上,另一侧挤压连接板7,以使连接板7顶触连接槽8朝向外壳1一侧的槽壁。这样的设置,当需要将近电报警装置安装在安全帽18上的时候,通过先将固定块5的连接槽8对齐连接板7,使连接板7插入连接槽8内,然后再将锁紧针12从滑动孔11的上侧插入,使锁紧针12插入到连接槽8内,通过挤压连接板7,使连接板7能够紧密贴合在连接槽8的槽壁扇个,借助强大的摩擦力来固定连接槽8和连接板7之间的连接。
连接槽8的槽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凹陷的卡槽13,连接板7上凸起设置有若干个和卡槽13相匹配的凸块14。通过设置卡槽13和凸块14,进一步提升了连接槽8和连接板7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滑动孔11置于固定块5上侧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15,环绕锁紧针12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16,锁紧针12的下端插入连接槽8内时,内螺纹15和外螺纹16螺纹匹配相连。通过设置外螺纹16和内螺纹15,能够在锁紧针12插入连接槽8内以后,挤压连接板7来使连接板7和连接槽8的槽壁紧密贴合以后,通过旋转锁紧针12,使外螺纹16和内螺纹15螺纹匹配相连,从而使锁紧针12不会从滑动孔11内脱落。
锁紧针12的上端设置有转动环17。通过设置转动环17,便于施工人员旋转锁紧针12。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
Claims (7)
1.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分析电路、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电池组和检测开关(2);
所述分析电路的一端和所述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所述分析电路用于检测区域内工频电场强度是否超过预警值,并且控制所述声音报警模块和灯光报警模块进行报警;
所述检测开关(2)的一端和所述电池组相连,另一端和所述声音报警模块以及灯光报警模块相连;
所述外壳(1)的前侧设置有和安装腔相连通的按钮孔、声音孔(3)和灯光孔(4),所述检测开关(2)置于通过按钮孔置于所述外壳(1)的前侧,所述声音报警模块、灯光报警模块分别对齐所述声音孔(3)和灯光孔(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后侧设置有固定块(5),所述固定块(5)通过连接槽(8)可拆卸连接有安装件;
所述安装件包括固定片(6)以及设置于固定片(6)一侧的连接板(7);
所述连接槽(8)设置于所述固定块(5)的下侧,所述连接板(7)可拆卸安装于所述连接槽(8)内,所述固定片(6)远离所述连接板(7)的一侧设置有粘接层(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7)通过连接块(10)和所述固定片(6)相连,所述连接块(10)固定于所述固定片(6)远离粘接层(9)的一侧,所述连接板(7)竖向设置于所述连接块(10)的上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块(5)的上侧设置有和所述连接槽(8)槽底相连通的滑动孔(11),所述滑动孔(11)的孔口在所述连接槽(8)内贴合于所述连接槽(8)远离所述外壳(1)一侧的槽壁,所述滑动孔(11)内滑动设置有锁紧针(12);
所述连接板(7)插入所述连接槽(8)后,所述锁紧针(12)通过所述滑动孔(11)插入所述连接槽(8)内,并且所述锁紧针(12)的一侧贴合于所述连接槽(8)远离外壳(1)一侧的槽壁上,另一侧挤压所述连接板(7),以使所述连接板(7)顶触所述连接槽(8)朝向所述外壳(1)一侧的槽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8)的槽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凹陷的卡槽(13),所述连接板(7)上凸起设置有若干个和所述卡槽(13)相匹配的凸块(1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孔(11)置于所述固定块(5)上侧的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15),环绕所述锁紧针(12)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16),所述锁紧针(12)的下端插入所述连接槽(8)内时,所述内螺纹(15)和外螺纹(16)螺纹匹配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近电报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针(12)的上端设置有转动环(17)。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61376.6U CN219695839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361376.6U CN219695839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95839U true CN219695839U (zh) | 2023-09-15 |
Family
ID=87945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361376.6U Active CN219695839U (zh) | 2023-05-31 | 2023-05-31 |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95839U (zh) |
-
2023
- 2023-05-31 CN CN202321361376.6U patent/CN21969583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700719B1 (en) | Electronic wireless tire pressure monitoring apparatus | |
CN208141568U (zh) | 地震报警灯 | |
US20110304471A1 (en) | Multi-functional infrared thermometer | |
CN219695839U (zh) | 一种近电报警装置 | |
CN201210339Y (zh) |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的地震烈度报警装置 | |
CN202126464U (zh) | 一种高压接近报警系统 | |
CN208688565U (zh) | 一种智能环境监测仪 | |
CN104425150A (zh) | 一种智能烟雾报警墙壁开关 | |
CN102156300A (zh) | 手持式汽车轮胎金属异物刺入探测器 | |
CN221347583U (zh) | 一种安全智能挂钩 | |
CN211698045U (zh) | 一种电气线路绝缘检测辅助装置 | |
CN202049243U (zh) | 手持式汽车轮胎金属异物刺入探测器 | |
CN217111449U (zh) | 一种基于无线充电的螺母松动预警可视化装置 | |
CN213516037U (zh) | 一种感应测温仪 | |
CN110428590A (zh) | 一种基于微波感应控制器的婴幼儿睡眠监测报警系统 | |
CN210894299U (zh) | 双模无线通讯的无线气体检测设备 | |
CN218159288U (zh) | 一种电气设备停电检修用声光报警器 | |
CN216209977U (zh) | 一种工器具检测系统 | |
CN214843651U (zh) | 一种机房设备温度报警器 | |
CN213147921U (zh) | 一种NB-IoT智能井盖监测设备 | |
CN215296385U (zh) | 一种无接触液位智能检测器 | |
CN205407780U (zh) | 一种感应装置及汽车车载系统 | |
CN217954757U (zh) | 一种基于弱磁探测原理的隐形耳机探测器 | |
CN217808112U (zh) | 一种智能对讲装置 | |
CN210691563U (zh) | 一种无线水感应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