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5510U -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5510U
CN219695510U CN202320400971.XU CN202320400971U CN219695510U CN 219695510 U CN219695510 U CN 219695510U CN 202320400971 U CN202320400971 U CN 202320400971U CN 219695510 U CN219695510 U CN 219695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transmitting
hole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0097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伟升
李秀丰
汤扬
钟小峰
吴英超
曾子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0097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5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5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5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光检测组件包括透镜、光发射件、光接收件;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光发射件设于透镜的一侧,光发射件与第一透光部相对;光接收件设于透镜设有光发射件的一侧,光接收件与第二透光部相对;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孔贯穿透镜的相背两面,孔内设有隔光部。本申请提供的光检测组件,通过将光发射件与第一透光部相对、光接收件与第二透光部相对,并在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之间设置孔,以在孔内设置隔光部,进而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的探测光线发生窜光而直接进入第二透光部,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或者电子设备等会装载有健康模块用于检测用户的身体组织信息,而常见的检测方式一般是通过健康模块发出探测光线至用户身体上,然后在接收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进行检测。但是,探测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窜光的问题,部分探测光线还未照射至用户身体上,就会直接被健康模块所接收,导致健康模块的检测精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检测组件,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透镜、光发射件以及光接收件;所述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光发射件设于所述透镜的一侧,所述光发射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所述光接收件设于所述透镜设有所述光发射件的一侧,所述光接收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所述孔贯穿所述透镜的相背两面,所述孔内设有隔光部。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透镜,所述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所述孔贯穿所述透镜的相背两面,所述孔内设有隔光部。
本申请实施例又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以及光检测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具有容纳空间以及透光区;所述光检测组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透镜、光发射件以及光接收件;所述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分别与所述透光区相对;所述光发射件设于所述透镜的一侧,所述光发射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所述光接收件设于所述透镜设有所述光发射件的一侧,所述光接收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所述孔贯穿所述透镜的相背两面,所述孔内设有隔光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通过在透镜上设置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并将光发射件与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光接收件与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使得光发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部传导至透镜外部,且光接收件通过第二透光部接收透镜外部物体(例如人体)反射的探测光线,以此可以实现的健康检测功能。另外,通过在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之间设置贯穿透镜的相背两面的孔,以在孔内设置隔光部,进而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的探测光线发生窜光而直接进入第二透光部,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图2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实施例中壳体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透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光检测组件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透镜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作为在此使用的“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且符合穿戴基本技术要求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蓝牙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此外,可穿戴设备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其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或者可穿戴装置、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设备(terminaldevice)等。为方便描述,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电子设备。
其中,可穿戴设备或者可穿戴装置可以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眼镜、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眼镜、智能脚链以及智能腰带等可穿戴设备或者可穿戴装置,此处不做限定,只要该可穿戴设备或者可穿戴装置能够被佩戴在人体上即可理解为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或者可穿戴装置。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可穿戴设备或者可穿戴装置以智能手表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是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其可佩戴于用户的手腕进行使用,除了为用户提供日历、时间等查看服务之外,还可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沟通服务,也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例如,可穿戴设备10可以设置有诸如光电容积描记(Photo Plethysmo Graphy,PPG)、心电描记(Electro CardioGraphy,ECG)等检测模块,以实现检测用户健康状态的功能。当然,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也可以不仅限于此,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下面仅以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100和绑带200。电子设备10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绑带200,且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有PPG检测模块,其可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相对两侧的绑带200可以进行连接,并可在连接后与电子设备100共同围设形成有佩戴空间,使得用户可通过绑带200将电子设备100佩戴在手腕上进行使用。具体而言,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表头,而绑带200则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表带。其中,电子设备100除了可以设置有PPG检测模块以外,其还可以设置有智能手表所需的其他电子器件,如电池、摄像头、扬声器以及麦克风等等。绑带200的材质可以为柔性亲肤材质,如软胶、橡胶、硅胶、麻绳及其复合材质等等,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当然,绑带200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仅限于在可穿戴设备10,也即是智能手表中进行使用,其也可以是独立的设备,如专业的医疗设备或健康检测设备。或者是,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是具有健康检测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2和图3,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图3是图2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可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子设备100可以独自实现健康检测功能。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显示屏110、壳体组件120以及光检测组件130。显示屏110可以与壳体组件120连接,且两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有容纳空间101。换言之,壳体组件120具有一端敞口的容纳空间101,显示屏110盖设于敞口处并与壳体组件120连接。
光检测组件130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且光检测组件130可以用于发出探测光线,并接收由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
其中,显示屏110可以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图像显示功能,以便于用户通过显示屏110与电子设备100进行人机交互。壳体组件120可以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使得探测光线可以通过壳体组件120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外,并可在反射后通过壳体组件120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光检测组件130可以为前述的PPG检测模块,其可以对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健康检测功能。壳体组件120除了可以用于传导探测光线,其还可以保护容纳空间101内的电子器件。
具体而言,显示屏11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面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且触控面板设置于透明面板和显示面板之间。透明面板可以用于保护显示面板,其可作为电子设备100的外表面。显示面板可用于进行图像显示。触摸面板可用于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其中,透明面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之间可借助光学胶、压敏胶等胶体贴合在一起。
具体地,透明面板的表面可以具有平整光滑的特性,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其中,透明面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等刚性材质,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等柔性材质。显示面板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
其中,显示面板可以采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面板进行图像显示,也可以是使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面板进行图像显示。触控面板主要用于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将相应的触控操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做出相应的反应。
以上仅是对显示屏110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简单说明,显示屏110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可参现有技术,在此不予赘述。
请参阅图4,图4是图3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2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壳体组件120可以包括:后壳121以及设于后壳121一侧的边框122。
显示屏110可以盖设于边框122的一侧,后壳121可以盖设于边框122的另一相对侧。后壳121与边框122围设形成一端敞口的容纳空间101。即后壳121与边框122可与显示屏110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01。该容纳空间101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所需的其他电子器件,如电池、摄像头、扬声器以及麦克风等等。其中,显示屏110和后壳121可以通过粘胶和/或连接板等方式与边框122进行固定连接。当然,显示屏110和后壳12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仅限于此,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其中,后壳121可通过粘胶和/或卡扣的方式与边框122进行装配。后壳121可用于安装和保护容纳空间101内的电子器件,其材质可为塑胶或陶瓷。同时,由于后壳121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因此后壳121还可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性,或者是后壳121背离容纳空间101的外表面上也可涂布一层或多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121的材质也可不仅限于为塑胶或陶瓷,其材质可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对此不做限定。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121和边框122除了可以是两个相独立的部件进行装配外,两者也可通过对应的工艺一体成型,即后壳121和边框122可以是一体结构。
边框122在外形上可以类似于具有圆角的正方形,且边框122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以将电子器件固定在容纳空间101内。例如,电子设备100的扬声器可以固定在边框122上,且边框122还可以开设有对应的发声孔,以连通扬声器和容纳空间101外,使得扬声器可以通过该发声孔进行发声。同时,边框122的相对两侧还可以用于与绑带200连接。例如,边框122的相对两侧可以设置有生耳孔,而绑带20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生耳针,使得绑带200能够通过生耳针与边框122进行可拆卸地连接。此外,边框122的材质除了可以是金属或硬质塑料外,其也可以是由金属和硬质塑料共同形成的。例如,边框122可以分为内壳和外壳,内壳的材质可以是硬质塑料,外壳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且内壳和外壳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如此,不仅可以使得边框12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减轻边框122的重量。
可选地,边框122和绑带20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仅限于前述的生耳针,两者也可采用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或者是两者也可以固定连接而不可拆卸。同时,边框122的外形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其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其中,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可以穿过后壳121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外,并可在被容纳空间101外的物体反射后穿过后壳121照射回容纳空间101内。当用户将电子设备100佩戴或贴近在手腕上时,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照射至手腕上,然后在接收由手腕反射回的探测光线,从而对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进行分析,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健康检测功能。
可选地,可以在后壳121上做局部透明处理以形成透光区,进而使得探测光线可以穿过后壳121上的透光区。
可选地,可以在后壳121上进行开孔处理以形成透光区,进而使得探测光线可以穿过后壳121上的透光区。
在一实施例中,后壳121可以具有通孔1211,该通孔1211贯穿后壳121并连通容纳空间101,以用于形成后壳121的透光区。其中,通孔1211可以形成于后壳121的中心区域,且可为圆形孔或者矩形孔等。
进一步地,壳体组件120还可以包括设于后壳121上的透明盖板123。透明盖板123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覆盖通孔1211。换言之,透明盖板123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覆盖后壳121上的透光区。其中,透明盖板123可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可选地,透明盖板123可以采用玻璃或蓝宝石制成,使得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可以穿过透明盖板123后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外,并可在被容纳空间101外的物体反射后穿过透明盖板123照射回容纳空间101内。
可选地,透明盖板123可以嵌设于通孔1211内,以保证电子设备100的密封性。可选地,透明盖板123可以设置于后壳121背离容纳空间101的一侧,且透明盖板123可以盖设于通孔1211。可选地,透明盖板123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且可以盖设于通孔1211。
光检测组件130可以部分设置于通孔1211内,以利用通孔1211安装光检测组件130,减少壳体组件120的堆叠厚度。可选地,后壳121和透明盖板123除了可以是两个相独立的部件进行装配外,两者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工艺一体成型,即后壳121和透明盖板123可以是一体结构。
参阅图5和图6,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透明盖板123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光检测组件130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光检测组件130可以包括:与透明盖板123间隔设置的电路板131、设于电路板131上的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以及设于电路板131和透明盖板123之间的透镜134。其中,电路板131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并与后壳121/透明盖板123相对设置。可选地,电路板131可以通过螺接、卡机、或粘接等连接方式实现与后壳121和/或者边框122的连接固定。此外,电路板131也可以通过设于容纳空间101内的固定支架装配于容纳空间101内,具体不作赘述。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可以设于电路板131和透镜134之间,并分别电连接于电路板131上。换言之,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不局限于设于直接设于电路板131上以与电路板131实现电连接,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还可以与电路板131间隔设置、并可通过导线或者引脚等与电路板131实现电连接。
其中,电路板131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可以覆盖于通孔1211,即电路板131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可以覆盖后壳121上的透光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31与通孔1211等后壳121上的透光区也可以不存在覆盖关系,仅与后壳121/透明盖板123相对设置即可。
光发射件132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31靠近透镜134的一侧,且光发射件132可以与透镜134相对设置。光发射件132用于发出探测光线,使得探测光线可以依次通过透镜134、透明盖板123射出容纳空间101。
光接收件133可以设于电路板131靠近透镜134的一侧,且光发射件132可与透镜134相对设置。光接收件133用于接收探测光线,即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穿过透镜134后能够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
其中,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分别与电路板131电性连接。
其中,光发射器132可以为能够发出红光或者绿光等探测光线的器件,其与电路板131电性连接,以在电路板131的控制下发射探测光线。光接收器133可以为光电传感器件,能够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通过电路板131进行传导。电子设备100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光发射器132在在电路板131的控制下发射探测光线并射入至人体,部分光线被人体所吸收、另一部分发生反射并被光接收器133所接收,电子设备100通过比对计算光接收器133接收的探测光线信号以及光发射器132发射的探测光线信号,从而得出人体健康数据。
其中,透镜134可以设于透明盖板123靠近电路板131的一侧,使得探测光线可以依次通过透镜134和透明盖板123射出容纳空间101,以及使得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穿过透明盖板123和透镜134后能够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透镜134与电路板131间隔设置,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设于电路板131和透镜134之间、并分别装配于电路板131上。可选地,透镜134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可以覆盖于通孔1211,即电路板131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可以覆盖后壳121上的透光区。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透镜134投影于后壳121上的投影可以位于透明盖板123上,即透镜134投影于透明盖板123上的投影不超出透明盖板123的外周沿。可选地,透镜134可以贴设于透明盖板123上,透镜134的外周沿不超出透明盖板123的外周沿。
在一实施例中,透明盖板123可以设置有透光区1231和非透光区1232。其中,透光区1231可以是未对透明盖板123进行遮光处理的区域,探测光线可通过透光区1231穿过透明盖板123进行传导。其中,透光区1231可以理解为前述实施例中后壳121的透光区。
非透光区1232可以是在透明盖板123上做遮光处理的区域。例如,非透光区1232靠近容纳空间101的表面上可以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和/或者,非透光区1232背离容纳空间101的表面上可以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以遮挡光线形成非透光区1232。此外,除了进行遮光处理以外,非透光区1232的背离容纳空间101的外表面上还可设置有反射涂层或者镀膜层,以对外界杂光进行反射。
透光区1231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区12311和第二透光区12312。光发射件132发出的探测光线可通过第一透光区12311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外,而被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可通过第二透光区12312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以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其中,第一透光区12311可以设置于透明盖板123的中心区域,而第二透光区12312可以与第一透光区12311相邻设置。同时,第二透光区12312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二透光区12312可以围绕第一透光区12311设置,以便于传导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如图5所示,第二透光区12312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且四个第二透光区12312可以分布于第一透光区12311的四个正方向上。当然,第二透光区12312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仅需与光接收件133的数量一致即可。此外,第一透光区12311和第二透光区12312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换言之,光发射件132与第一透光区12311相对设置、且二者数量一致,光接收件133与第二透光区12312相对设置、且二者数量一致。例如,为了与第二透光区12312相适配,光接收件133的数量也可以为四个,且四个光接收件133可以围绕光发射件132设置,并分布于光发射件132的四个正方向上。此外,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再次参阅图6,透镜134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并位于电路板131和透明盖板123之间。可选地,透镜134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并与透光区1231相对设置,其可以起到加强光聚的作用,使得探测光线可通过透镜134传导至透光区1231内。
其中,透镜134可以具有透光部1341和非透光部1342。
透光部1341可以是未对透镜134进行遮光处理的区域,探测光线可通过透光部1341穿过透镜134进行传导。
非透光部1342可以是在透镜134上做遮光处理的部分。例如,非透光部1342靠近容纳空间101/背离透明盖板123的表面上可以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和/或者,非透光部1342背离容纳空间101/靠近透明盖板123的表面上可以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以遮挡光线。此外,除了进行遮光处理以外,非透光部1342的背离容纳空间101/靠近透明盖板123的外表面上还可设置有反射涂层或者镀膜层,以对外界杂光进行反射。
透光部1341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第一透光部13411与第一透光区12311相对设置,其可以用于汇聚光发射件132发出的探测光线,并将探测光线传导至第一透光区12311,使得探测光线可以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外。第二透光部13412与第二透光区12312相对设置,其可以用于汇聚由第二透光区12312传导的用户手腕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并将探测光线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使得光接收器133可以接收到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
可选地,透镜134可以是具有聚光能力的透镜,也可是菲涅尔镜片。可选地,透镜134也可以采用诸如玻璃、聚酰亚胺、无色聚酰亚胺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透明材质制成,并在其一侧设有菲涅尔纹路。
可选地,透镜134贴设于透明盖板123邻接容纳空间101的表面上,且透镜134的菲涅尔纹路设于透镜134背离透明盖板123的一侧。其中,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一透光区12311相对,第二透光部13412和第二透光区12312相对。即第一透光部13411的数量与光发射器132的数量一致,第二透光部13412的数量与光接收器133的数量一致。
换言之,第一透光部13411与光发射器132相对设置,光发射器132发出的探测光线可以依次通过第一透光部13411、第一透光区13211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外。第二透光部13412与光接收器133相对设置,用户手腕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可以依次通过第二透光区12312、第二透光部13412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而被光接收器133所接收。
在一实施例中,光检测组件130还可以包括设于电路板131和透镜134之间的隔光件135,该隔光件135的相对两侧分别抵触于电路板131和透镜134。其中,隔光件135可以设于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之间,且可以抵触于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之间,以避免光发射件132发出的光线还未进入第一透光部13411就直接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检测精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光件135的一侧抵触于透镜134,并设置于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之间。其中,隔光件135在垂直于透镜134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光发射件132的发射面到透镜134的距离、且大于或者等于发接收件133的接收面到透镜134的距离,以避免光发射件132发出的光线还未进入第一透光部13411就直接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从而可以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检测精度。
可选地,隔光件135可分别围绕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设置,以在光发射件132和第一透光部13411之间围设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在光接收件133和第二透光部13412之间也围设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
其中,隔光件135也可以是遮光泡棉,其不仅可以遮挡探测光线,还可以支撑电路板131和透镜134,并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可以理解的,图6中仅仅示例性地示意出了隔光件135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隔光件135可以围绕于光发射件132设置,并设于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之间,以避免光发射件132发出的光线还未进入第一透光部13411就直接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
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由于透镜134本身是透明的,光发射件132发出的部分探测光线在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后就会发生窜光,也即是直接在透镜134内传导至第二透光部13412,然后由第二透光部13412射入容纳空间101被光接收器133所接收。如此,由于该部分探测光线没有照射至用户手腕上,因此该部分探测光线不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就会对光接收器133的检测产生干扰,降低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探测光线的光路仅是示意性说明,探测光线在射入透镜134后会发生多次折射或反射,其具体的光路在图7中并未示出。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透镜134可通过透明胶体粘接于透明盖板123上,且透镜134的菲涅尔纹路设于透镜134背离透明盖板123的一侧。
为了改善透镜134自身内部的窜光问题,透镜134的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之间可以设有孔1343。该孔1343贯穿透镜134的相背两面,且孔1343内设有隔光部1345,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的探测光线发生窜光而直接进入第二透光部13412,从而提高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进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其中,孔1343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跑道圆形等孔状/槽孔状,其可以通过机械加工、或者激光打孔等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透镜134可以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具有菲涅尔纹路,第二面可以通过透明胶体粘接于透明盖板123上。光发射件132与透镜134间隔设置,并均位于透镜134的第一面的一侧。光接收件133与透镜134间隔设置,并均位于透镜134的第一面的一侧。隔光件135抵触于透镜134的第一面。其中,光发射件132与第一透光部13411相对设置,光接收件133与第二透光部13412相对设置。光发射件132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部13411射出,光接收器133通过第二透光部13412接收自第二面进入的探测光线。孔1343的两端分别连通至透镜134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且孔1343内设有隔光部1345,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的探测光线发生窜光而直接进入第二透光部13412,从而提高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
可选地,隔光部1345可以为附着于孔1343的内壁上遮光材料或者吸光材料。例如可以通过在孔1343的内壁上喷涂或者丝印黑色油墨等遮光材料/吸光材料以形成上述隔光部1345。
可选地,隔光部1345可以为填充于孔1343内的遮光材料或者吸光材料。例如可以通过在孔1343内喷涂黑色油墨等遮光材料/吸光材料以形成上述隔光部1345。又如,可以在孔1343内填充隔光泡棉、或者吸光塑胶件等能够阻止光通过的结构体以形成上述隔光部1345。
可选地,隔光件135抵触于透镜134的一侧可以覆盖于孔1343。即隔光件135抵触于透镜134的端部封堵于孔1343暴露于透镜134的第一面的端部。换言之,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上的投影覆盖于孔1343,即孔1343位于隔光件135的正上方且其边缘不超出隔光件135。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上的投影外周沿与孔1343的边缘相交或者邻接。例如,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上的投影可以与孔1343部分重叠,即孔1343位于隔光件135的正上方。且孔1343的部分边缘超出隔光件135。又如,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上的投影可以与孔1343的边缘邻接,孔1343的部分超出隔光件135、且孔1343的部分边缘与隔光件135的外周沿邻接。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9和图10实施例与图8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孔1343和隔光件135的相对位置不同。具体而言,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上的投影与孔1343之间呈间距设置。
其中,隔光部1345自孔1343内延伸至透镜134的表面,隔光部1345延伸至透镜134表面上的部分延伸至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表面上的投影内。换言之,隔光部1345延伸至透镜134上的部分与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上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
如图9所示,隔光部1345自孔1343内延伸至透镜134的第一面、并覆盖透镜134的第一面位于隔光件135和孔1343之间的部分。换言之,隔光部1345延伸至透镜134的第一面上的部分与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的第一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
如图10所示,隔光部1345自孔1343内延伸至透镜134的第二面、并覆盖透镜134的第二面位于隔光件135和孔1343之间的部分。换言之,隔光部1345延伸至透镜134的第二面上的部分与隔光件135投影于透镜134的第二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透镜134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如前述,透镜134的第一透光部13411与光发射器132相对设置、第二透光部13412与光接收器133相对设置。第一透光部13411与光发射器132的数量一致、且分别一一对应设置;第二透光部13412与光接收器133的数量一致、且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如图11所示,第二透光部13412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第二透光部13412可以环绕于第一透光部13411的外围设置。光接收器133可以设有多个、并分别与第二透光部13412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孔1343可以设有若干个,该若干个孔1343可以被划分为多组孔1343,每组孔134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孔1343。其中,每组孔1343设于每一第二透光部13412和第一透光部13411之间。
第二透光部13412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图11中序号2、3、4、5所在区域),且四个第二透光部13412可以分布于第一透光部13411(图11中序号1所在区域)的四个正方向上,以与四个第二透光区12312相对应。当然,第二透光部13412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仅需第二透光部13412的数量与第二透光区12312的数量相匹配即可。可以理解的,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的排布方式也可以随着第一透光区12311和第二透光区12312排布方式的改变进行变化,对此不作赘述。
孔1343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该四个孔1343被划分为四组孔1343,每组孔1343包括一个孔1343。换言之,四个孔1343可以分布于第一透光部13411的四个正方向上,并分别与四个第二透光部13412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孔1343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可以随着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部13411可以设有多个,多个第一透光部13411可以环绕于第二透光部13412的外围设置。光发射器132可以设有多个、并分别与第一透光部13411一一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每组孔1343包括一个孔1343,相邻两个孔1343在第一透光部13411或者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以避免在相邻两个孔1343之间形成窜光间隙。
进一步地,孔1343可以设有若干个,该若干个孔1343可以被划分为多组孔1343,每组孔134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孔1343。其中,每组孔1343设于每一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之间。
例如,第一透光部13411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且四个第一透光部13411可以分布于第二透光部13412的四个正方向上,以与四个第一透光区12311相对应。当然,第一透光部13411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仅需第一透光部13411的数量与第一透光区12311的数量相匹配即可。可以理解的,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的排布方式也可以随着第一透光区12311和第二透光区12312排布方式的改变进行变化,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孔1343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该四个孔1343被划分为四组孔1343,每组孔1343包括一个孔1343。换言之,四个孔1343可以分布于第二透光部13412的四个正方向上,并分别与四个第一透光部13411一一对应。可以理解的,孔1343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也可以随着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的改变而变化。
请参阅图12至图14,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134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134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透镜134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孔1343可以设有若干个,该若干个孔1343可以被划分为多组孔1343,每组孔1343可包括多个孔1343,每一孔内均设有隔光部1345。
进一步地,每组孔1343中的多个孔1343在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之间错位设置,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的探测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光部13412,即阻挡光线在透镜134内部发生窜光。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组孔中,各自至少有一个孔在第一透光部13411或者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形成窜光间隙;该两组孔中至少还有一个孔在第一透光部13411或者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遮挡上述窜光间隙。
为结合附图12至14对多个孔1343的错位关系进行清楚说明,定义图12至图14中,序号1所在区域表示为第一透光部13411,序号2、3、4、5所在区域表示为第二透光部13412。以设于序号1所在区域和序号3所在区域之间的一组孔1343进行如下说明。
定义第一透光部13411和第二透光部13412的间隔方向为第一方向,例如图中序号1所在区域和序号3所在区域的间隔方向为第一方向。
如图12所示,每组孔1343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且错位设置的第一孔13431和第二孔13432,即第一孔13431和第二孔13432内的隔光部1345相配合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的探测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光部13412,即阻挡光线在透镜134内部发生窜光。
其中,相邻两组孔中,靠近第一透光部13411的两个孔(如图12所示的相邻两个第二孔13432)在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形成窜光间隙,光线在窜光间隙内可能会发生窜光现象。此时,相邻两组孔中至少还有一个孔(如图12所示的第一孔13431)在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可以遮挡上述窜光间隙。
如图13所示,每组孔1343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间隔且错位设置的第一孔13431、第二孔13432以及第三孔13433,即第一孔13431、第二孔13432以及第三孔13433内的隔光部1345相配合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的探测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光部13412,即阻挡光线在透镜134内部发生窜光。
其中,相邻两组孔中,靠近第一透光部13411的两个孔(如图13所示的相邻两个第三孔13433)在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形成窜光间隙,光线在窜光间隙内可能会发生窜光现象。此时,相邻两组孔中至少还有一个孔(如图13所示的第一孔13431、第二孔13432)在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可以遮挡上述窜光间隙。
如图14所示,每组孔1343可以包括第一孔13431、第二孔13432以及第三孔13433。其中,第一孔13431和第三孔13433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且错位设置,第二孔13432和第三孔13433在第一方向上间隔且错位设置。第三孔13433跨设于第一孔13431和第二孔13432之间的间隙。即第一孔13431、第二孔13432以及第三孔13433内的隔光部1345相配合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13411的探测光线进入所述第二透光部13412,即阻挡光线在透镜134内部发生窜光。
其中,相邻两组孔中,靠近第一透光部13411的两个孔(如图14所示的相邻两个第三孔13433)在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形成窜光间隙,光线在窜光间隙内可能会发生窜光现象。此时,相邻两组孔中至少还有一个孔(如图14所示的第一孔13431、第二孔13432)在第二透光部13412的环绕方向上可以遮挡上述窜光间隙。
可以理解的,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地说明了孔的分布方式,但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直接得出的变形均在本申请范围内。
此外,由于透明盖板123本身也是透明的,其内部也可能存在窜光现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基于上述透镜134的实施方式对透明盖板123进行同样或者同类结构设置以避免其内部窜光。或者透镜134和透明盖板123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件,即二者可合并为上述透镜134。需要说明的是,当在透明盖板123上开孔以及在孔内设置隔光部的技术方案虽然能避免透明盖板123内部的窜光问题,但其在外观一致性上略有欠缺。基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本申请不作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检测组件、可穿戴设备以及电子设备,通过在具有菲涅尔纹路的透镜上设置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并将光发射件与第一透光部相对设置、光接收件与第二透光部相对设置,使得光发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第一透光部传导至透镜外部,且光接收件通过第二透光部接收透镜外部物体(例如人体)反射的探测光线,以此可以实现的健康检测功能。另外,通过在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之间设置分别连通透镜相背两面的孔,并在孔内设置隔光部,以阻挡射入第一透光部的探测光线发生窜光而直接进入第二透光部,从而提高检测精度。
本申请实施例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
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
光发射件,设于所述透镜的一侧,所述光发射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以及
光接收件,设于所述透镜设有所述光发射件的一侧,所述光接收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所述孔贯穿所述透镜的相背两面,所述孔内设有隔光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透镜间隔设置的电路板,所述光发射件和所述光接收件设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透镜之间、并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一侧具有菲涅尔纹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电路板和所述透镜之间的隔光件,所述隔光件的一侧抵触于所述透镜;
其中,所述隔光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且设于所述光发射件和所述光接收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光件在垂直于所述透镜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光发射件的发射面到所述透镜的距离、且大于或等于所述光接收件的接收面到所述透镜的距离;或者,
所述隔光件的相对两侧分别抵触于所述透镜和所述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为附着于所述孔的内壁上的遮光材料或者吸光材料,和/或者,所述隔光部为填充于所述孔内的遮光材料或者吸光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件投影于所述透镜上的投影覆盖于所述孔,或者,所述隔光件投影于所述透镜上的投影外周沿与所述孔的边缘相交或邻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件投影于所述透镜上的投影与所述孔之间呈间距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自所述孔内延伸至所述透镜的表面,所述隔光部延伸至所述透镜表面上的部分与所述隔光件投影于所述透镜表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透光部环绕于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围设置;所述光发射件设有多个、并分别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孔设有若干个,若干个孔被划分为多组孔,每组孔包括至少一个孔;每组孔设于每一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光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透光部环绕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外围设置;所述光接收件设有多个、并分别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所述孔设有若干个,若干个孔被划分为多组孔,每组孔包括至少一个孔;每组孔设于每一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孔包括一个孔,相邻两个所述孔在所述第一透光部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的环绕方向上具有重叠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者11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孔包括多个孔,每一所述孔内均设有隔光部;其中,所述每组孔中的多个所述孔在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错位设置,以阻挡光线在所述透镜内部发生窜光。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检测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组孔中,各自至少有一个孔在所述第一透光部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的环绕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形成窜光间隙;所述两组孔中至少还有一个孔在所述第一透光部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的环绕方向上遮挡所述窜光间隙。
15.一种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所述孔贯穿所述透镜的相背两面,所述孔内设有隔光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光部为附着于所述孔的内壁上的遮光材料或者吸光材料,和/或者,所述隔光部为填充于所述孔内的遮光材料或者吸光材料。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光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透光部环绕于所述第二透光部的外围设置,所述孔设有若干个,若干个孔被划分为多组孔,每组孔包括至少一个孔,每组孔设于每一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
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透光部环绕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外围设置,所述孔设有若干个,若干个孔被划分为多组孔,每组孔包括至少一个孔,每组孔设于每一所述第二透光部和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
18.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壳体组件,具有容纳空间以及透光区;以及
光检测组件,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中,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
透镜,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透光部和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分别与所述透光区相对;
光发射件,设于所述透镜的一侧,所述光发射件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相对;以及
光接收件,设于所述透镜设有所述光发射件的一侧,所述光接收件与所述第二透光部相对;
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设有孔,所述孔贯穿所述透镜的相背两面,所述孔内设有隔光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可穿戴设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具有连通所述容纳空间的通孔、以及透明盖板,所述透明盖板投影于所述壳体组件上的投影覆盖所述通孔;
其中,所述透镜贴设于所述透明盖板上。
CN202320400971.XU 2023-03-06 2023-03-06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9695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0971.XU CN219695510U (zh) 2023-03-06 2023-03-06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00971.XU CN219695510U (zh) 2023-03-06 2023-03-06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5510U true CN219695510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1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00971.XU Active CN219695510U (zh) 2023-03-06 2023-03-06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5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00554U (zh)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08738267B (zh) 包括防水结构的电子设备
CN110432883B (zh) 光体积描记器和终端
EP2573710A1 (en) Water-tight and dust-tight mounting of a fingerprint sensor in a mobile phone
US20150342480A1 (en) Optical pulse-rate sensing
US20180000362A1 (en)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module an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measuring apparatus
CN104055492A (zh) 电子设备
CN210836877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678094B2 (en) Fixation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8429826A (zh) 电子设备
KR20200000129A (ko) 반사 속성을 갖는 제1 광학 부재 및 제1 광학 부재에서 반사된 광을 흡수할 수 있는 흡수 속성을 갖는 제2 광학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센서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09964153U (zh) 电子设备
CN219695510U (zh)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CN209964155U (zh) 电子设备
US1136043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9363656B (zh) 一种健康监测装置及穿戴式设备
CN113743158A (zh) 屏下识别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N218128538U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3077956A1 (zh)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214712540U (zh) 血压检测模块、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116075084A (zh)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12165543B (zh) 电子设备、镜头装饰件、后壳组件及其装配方法
CN210895484U (zh) 屏下指纹识别装置、lcd指纹识别系统和电子设备
WO2020259279A1 (zh) 用于摄像头模组的光阑罩、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784285U (zh) 一种壳体、健康监测装置及穿戴式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