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00554U -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00554U
CN216700554U CN202122668336.3U CN202122668336U CN216700554U CN 216700554 U CN216700554 U CN 216700554U CN 202122668336 U CN202122668336 U CN 202122668336U CN 216700554 U CN216700554 U CN 216700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cover plate
detec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66833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阳柯
颜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66833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00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00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00554U/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7880 priority patent/WO202307795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该壳体组件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且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其中,壳体设置有透光区,透镜设置于壳体内,并间隔地位于透光区的一侧,以使探测光线经由透镜传导至透光区。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光检测组件的检测精度。

Description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多数智能手表会装载有健康模块用于检测用户的身体组织信息,而常见的检测方式一般是通过健康模块发出探测光线至用户身体上,然后在接收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进行检测。但是,探测光线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窜光的问题,部分探测光线还未照射至用户身体上,就会直接被健康模块所接收,导致健康模块的检测精度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其中,所述壳体具有透光区;所述透镜设置于壳体内,并间隔地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以使所述探测光线经由所述透镜传导至所述透光区。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显示屏、绑带以及光检测组件,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绑带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光检测组件和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透光区,所述透镜间隔地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侧;所述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所述透镜和所述透光区传导至外部,且所述光检测组件通过所述透光区和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物体反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显示屏以及光检测组件,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光检测组件和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透光区,所述透镜间隔地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侧;所述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所述透镜和所述透光区传导至外部,且所述光检测组件通过所述透光区和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物体反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本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通过在壳体上设置透光区,在壳体内设置透镜,且该透镜间隔地位于透光区的一侧,使得透镜和透光区之间能够形成间隙。如此,可以利用间隙中空气折射的原理,改变光检测组件通过透镜射出的探测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经由透镜射入透光区的探测光线的折射角度减小。相较于透镜和壳体贴合设置的方案,可以减少探测光线发生窜光的现象,提高光检测组件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后壳121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盖板122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中透镜123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5中透镜123和盖板122在贴合设置状态下探测光线的传导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透镜123和盖板122在间隔设置状态下探测光线的传导示意图;
图11是图5中支架124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4中透镜123和支架124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3中光检测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在另一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图1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6中C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图16中D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在又一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后壳121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在一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在此使用的“可穿戴设备”指的是具有信息处理能力,且符合手表基本技术要求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除指示时间之外,还应具有提醒、导航、校准、监测、交互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功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具备蓝牙的数据传输标准,实现协同交互能力。其还可以具备多种监测传感器,如监测环境光、地磁、温度、气压、高度、陀螺仪和加速计以及心率等数据的传感器。此外,可穿戴设备的显示方式可以包括指针、数字以及图像等。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电子设备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0可以是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其可以佩戴于用户的手腕进行使用,除了为用户提供日历、时间等查看服务之外,还可以为用户提供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沟通服务,也可以监测用户的日常运动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数据指标。例如,可穿戴设备10可以设置有诸如PPG(Photo Plethysmo Graphy)、ECG(Electro CardioGraphy)等检测模块,以实现检测用户健康状态的功能。当然,可穿戴设备10的功能也可以不仅限于此,本实施例在此不一一列举,下面仅以可穿戴设备10为智能手表进行举例说明。
如图1所示,可穿戴设备10可以包括:电子设备100和绑带200。电子设备100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绑带200,且电子设备100可以设置有PPG(Photo Plethysmo Graphy)检测模块,其可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相对两侧的绑带200可以进行连接,并可在连接后与电子设备100共同围设形成有佩戴空间,使得用户可通过绑带200将电子设备100佩戴在手腕上进行使用。具体而言,电子设备100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表头,而绑带200则可以是智能手表中的表带。其中,电子设备100除了可以设置有PPG检测模块以外,其还可以设置有智能手表所需的其他电子器件,如电池、摄像头、扬声器以及麦克风等等。绑带200的材质可以为柔性亲肤材质,如软胶、橡胶、硅胶、麻绳及其复合材质等等,以提高用户的佩戴舒适度。当然,绑带200的材质也可以为金属。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0也可以不仅限于在可穿戴设备10,也即是智能手表中进行使用,其也可以是独立的设备,如专业的医疗设备或健康检测设备。或者是,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是具有健康检测功能的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电脑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电子设备100可以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如图2至图3所示,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显示屏110、壳体组件120以及光检测组件130。显示屏110可以与壳体组件120连接,且两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有容纳空间101。光检测组件130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且光检测组件130可以用于发出探测光线,并接收由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其中,显示屏110可以用于实现电子设备100的图像显示功能,以便于用户通过显示屏110与可穿戴设备10进行人机交互。壳体组件120可以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使得探测光线可以通过壳体组件120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外,并可在反射后通过壳体组件120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光检测组件130可以为前述的PPG检测模块,其可以对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
显示屏110可以用于为可穿戴设备10提供图像显示功能,且用户还可通过显示屏110与可穿戴设备10进行人机交互。具体而言,显示屏11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透明盖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且触控面板设置于透明盖板和显示面板之间。透明盖板可以用于保护显示面板,其可以作为电子设备100的外表面。显示面板可以用于进行图像显示。触摸面板可以用于实现人机交互功能。其中,透明盖板、显示面板以及触控面板之间可以借助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光学胶)、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等胶体贴合在一起。
具体地,透明盖板的表面可以具有平整光滑的特性,以便于用户进行点击、滑动、按压等触控操作。其中,透明盖板的材质可以是玻璃等刚性材质,也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PI)、无色聚酰亚胺(Colorless Polyimide,CPI)等柔性材质。显示面板主要用于显示画面,并可以作为交互界面而指示用户在透明盖板上进行上述触控操作。其中,显示面板可以采用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面板进行图像显示,也可以是使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面板进行图像显示。触控面板主要用于响应用户的触控操作,并将相应的触控操作转换为电信号传输至电子设备100的处理器,使得电子设备100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做出相应的反应。以上仅是对显示屏110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简单说明,显示屏110的具体结构和实现原理可参现有技术,在此不予赘述。
壳体组件120除了可以用于传导探测光线,其还可以保护容纳空间101内的电子器件。如图3至图4所示,壳体组件120可以包括:后壳121、盖板122、透镜123、支架124以及边框125。显示屏110可以盖设于边框125的一侧,后壳121可以盖设于边框125的另一相对侧。盖板122可以设置于后壳121上,且后壳121和盖板122可以与显示屏110和边框125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01。透镜123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并可以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其可以用于传导探测光线。支架124也可以设置有容纳空间101内,且支架124可以用于将透镜123固定在容纳空间101内,使得透镜123可以与盖板122间隔且相对设置。
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可以依次穿过透镜123、后壳121以及盖板122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外,并可在被容纳空间101外的物体反射后依次穿过盖板122、后壳121以及透镜123照射回容纳空间101内。如此,当用户将可穿戴设备10佩戴在手腕上时,光检测组件130即可通过发出探测光线照射至用户手腕上,然后在接收由用户手腕反射回的探测光线,从而对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进行分析,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
请参阅图5至图7,图5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中后壳121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4中盖板122的结构示意图。
后壳121可以盖设于边框125的另一相对侧,其可以通过粘胶和/或卡扣的方式与边框125进行装配。后壳121可以用于安装和保护容纳空间101内的电子器件,其材质可以为塑胶或陶瓷。同时,由于后壳121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因此后壳121还可以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性,或者是后壳121背离容纳空间101的外表面上也可以涂布一层或多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121的材质也可以不仅限于为塑胶或陶瓷,其材质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择,本实施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使得探测光线能够穿过后壳121进行传播,后壳121还可以设置有通孔1211。如图5至图6所示,通孔1211可以开设于后壳121的中心区域,且通孔1211可以是圆形孔。相较于在后壳121上做局部透明设计进行透光的方案,通过在后壳121上设置有通孔1211进行透光,不仅可以使得后壳121的材质不受限制,还能够避免因后壳121采用了透光材质,而导致探测光线在后壳121内部窜光的问题。进一步地,盖板122可以盖设于通孔1211,以保证可穿戴设备10的密封性。透镜123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以利用通孔1211安装透镜123,减少壳体组件120的堆叠厚度。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光线在穿过透镜123后,可通过该通孔1211照射至盖板122上,并可经盖板122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外。同理,由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也可以通过相同的路线进行返回并被光检测组件130接收。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121和盖板122除了可以是两个相独立的部件进行装配外,两者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工艺一体成型,即后壳121和盖板122可以是一体结构。同时,通孔1211的形状也可以不仅限于为圆形孔,其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盖板122可以设置于后壳121背离容纳空间101的一侧,且盖板122可以盖设于通孔1211,其可以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例如,盖板122可以是透明的,且盖板122可以采用玻璃或蓝宝石制成,使得探测光线可以通过盖板122进行传导。当然,为了减少杂光对光检测组件130造成干扰以及遮挡可穿戴设备10的内部结构,盖板122可以进行局部透明设计,在不需要透光的区域做遮光处理。如图5和图7所示,盖板122可以设置有透光区1221和非透光区1222。其中,透光区1221可以是未对盖板122进行遮光处理的区域,探测光线可通过透光区1221穿过盖板122进行传导。非透光区1222可以是在盖板122上做遮光处理的区域。例如,盖板122靠近容纳空间101的表面上可以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以遮挡光线形成非透光区1222。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进行遮光处理以外,盖板122的背离容纳空间101的外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反射涂层或镀层,以对外界杂光进行反射。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122和后壳121除了是相独立的部件外,两者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即,盖板122也可以是后壳121的一部分。
透光区1221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区12211和第二透光区12212。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可通过第一透光区12211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外,而被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可通过第二透光区12212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其中,第一透光区12211可以设置于盖板122的中心区域,而第二透光区12212可以与第一透光区12211相邻设置。同时,第二透光区12212的数量还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二透光区12212可以围绕第一透光区12211设置,以便于传导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如图7所示,第二透光区12212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且四个第二透光区12212可以分布于第一透光区12211的四个正方向上。当然,第二透光区12212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仅需光检测组件130设置有相同数量的光接收器件即可。此外,第一透光区12211和第二透光区12212的排布方式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由于盖板122本身是透明的,因此部分探测光线在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后就会发生窜光,也即是直接在盖板122内传导至第二透光区12212,然后由第二透光区12212射入容纳空间101被光检测组件130所接收。如此,由于探测光线没有照射至用户手腕上,因此该部分探测光线不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就会对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产生干扰,降低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
为了改善盖板122的窜光问题,盖板122靠近透镜123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阻光槽1223。如图5所示,阻光槽1223可以开设于盖板122位于通孔1211内的一侧,且阻光槽1223还可以围绕第一透光区12211设置。当探测光线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并传导至阻光槽1223时,由于盖板122在阻光槽1223的厚度小于其他位置的厚度,因此探测光线的传播路径会发生改变,从而减少直接由第一透光区12211传导至第二透光区12212的探测光线,改善盖板122的窜光问题,提高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同时,阻光槽1223的内表面还可以进行粗糙设计,以增加阻光槽1223内表面的粗糙度,降低探测光线在阻光槽1223内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概率。此外,阻光槽1223的内表面上也可以设置有用于遮光的涂层或镀层,以进一步降低探测光线发生窜光的概率。
请结合5参阅图8至图10,图8是图4中透镜123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5中透镜123和盖板122在贴合设置状态下探测光线的传导示意图,图10是图5中透镜123和盖板122在间隔设置状态下探测光线的传导示意图。
透镜123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并位于光检测组件130和盖板122之间,且透镜123还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与透光区1221相对且间隔设置,其可以起到加强光聚的作用,使得探测光线可通过透镜123传导至透光区1221内。如图5和图8所示,透镜123可以包括: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第一透镜1231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并与第一透光区12211相对且间隔设置,其可以用于汇聚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并将探测光线传导至第一透光区12211内,使得探测光线可以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外。第二透镜1232也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并与第二透光区12212相对且间隔设置,其可以用于汇聚由第二透光区12212传导的用户手腕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并将探测光线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内,使得光检测组件130可以接收到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在一些实施例中,透镜123也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外,仅需透镜123能够与透光区1221相对且间隔设置即可。同时,透镜123也可以不仅限于用来加强光聚,其也可以是滤光透镜、球面/非球面透镜、自由曲面透镜等,以实现如滤光等其他功能,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可以是具有聚光能力的膜片,也可以是菲涅尔镜片。同时,第二透镜123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二透镜1232还可以第一透镜1231设置。如图8所示,第二透镜1232的数量具体也可以为四个,且四个第二透镜1232可以分布于第一透镜1231的四个正方向上,以与四个第二透光区12212相对应。当然,第二透镜1232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仅需第二透镜1232的数量与第二透光区12212的数量相匹配即可。相应地,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的排布方式也可以随着第一透光区12211和第二透光区12212排布方式的改变进行变化,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经发明人长期研究发现,当第一透镜1231与第一透光区12211贴合设置时,探测光线由第一透镜1231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产生的折射角度往往较大,使得探测光线更容易发生窜光。如图9所示,图中实线箭头可代表探测光线的传导路径,当探测光线经由第一透镜1231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时,其产生的折射角一般较大。具体而言,当盖板122采用玻璃制成时,折射角θ的角度值最大在90°左右。当盖板122采用蓝宝石制成时,折射角β的角度值最大在64°左右。如此,当探测光线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内时,较大的折射角会使得探测光线更容易在盖板122内扩散出现窜光现象,从而导致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降低。
为此,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透镜123和第一透光区12211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第一透镜123和第一透光区12211之间可以形成有空气间隙,从而利用空气折射原理降低探测光线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产生的折射角的角度值,改善探测光线的窜光现象。如图10所示,由于第一透镜123和第一透光区12211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当探测光线穿过第一透镜1231进入间隙时,就会先在间隙内发生折射,然后在射入到第一透光区12211内,使得探测光线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产生的折射角一般较小。具体而言,当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之间的间距H为0.1mm,且盖板122采用玻璃制成时,折射角α的角度值最大在42°左右。当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之间的间距H为0.1mm,且盖板122采用蓝宝石制成时,折射角α的角度值最大在35°左右。
如此,相较于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贴合设置的方案,将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间隔设置形成间隙可以起到汇聚探测光线的作用,从而降低探测光线射入第一透光区12211产生的折射角的角度值,减少探测光线在盖板122内的扩散,改善探测光线的窜光问题,提高光检测组件130检测精度。相应地,第二透镜1232与第二透光区12212间隔设置与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间隔设置同理,同样能够利用间隙汇聚更多的探测光线射入第二透镜1232内,使得第二透镜1232可以传导更多带有用户身体组织信息的探测光线至容纳空间101内被光检测组件130所接收,从而提高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镜123和透光区1221之间的间距H也可以不仅限于为0.1mm,其间距H的范围可以为0.05mm~0.15mm,具体可为0.05mm、0.08mm、0.12mm或0.15mm。如此,在改善窜光现象的同时,还不会过多的增加壳体组件120的叠层厚度。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0中探测光线的光路仅是示意性说明,探测光线入在射入透镜123和透光区1221后会发生多次折射或反射,其具体的光路在图9和图10中并未示出。
请结合图4至5参阅图11至图14,图11是图5中支架124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4中透镜123和支架124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支架124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并位于光检测组件130和盖板122之间,其可以用于安装透镜123,以将透镜123固定在通孔1211内,使得透镜123可以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如图5和图11所示,支架124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且支架124可以与后壳121连接,以使支架124可以通过后壳121固定在通孔1211内。该支架124可以包括:安装板1241和连接板1242。安装板1241可以设置于通孔1211内,且安装板1241可以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连接板1242可以设置于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且连接板1242可以与后壳121连接,使得安装板1241可以固定在通孔1211内。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4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使得支架124还可以起到天线的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架124的材质也可以是硬质塑料,以减轻可穿戴设备10的重量。当然,支架124也可以是其他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材质,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安装板1241的形状可以与通孔1211的形状相适配,且安装板1241可以用于安装透镜123。如图5、图11以及图13所示,安装板1241可以设置有朝向远离盖板122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12411,且凹陷部12411可以在安装板1241上凹陷形成凹槽12412。该凹槽12412可以用于安装透镜123,以保证透镜123和盖板122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以形成空气间隙。相应地,凹陷部12411还可以设置有透光孔12413,透镜123可以盖设于透光孔12413,使得探测光线可以通过该透光孔12413射入透镜123内。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是通孔1211具有足够的空间使得设置在安装板1241上的透镜123能够与盖板122间隔设置,凹陷部12411的设计也可以被省略,透镜123可以直接盖设于透光孔12413。
进一步地,为了与第一透光区12211和第二透光区12212相适配,凹陷部12411也可以设置有两个。如图11至图12所示,凹陷部12411可以包括:第一凹陷部12411a和第二凹陷部12411b。第一凹陷部12411a可以与第一透光区12211相对设置,第二凹陷部12411b可以与第二透光区12212相对设置。第二凹陷部12411b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凹陷部12411b还可以围绕第一凹陷部12411a设置。其中,第二凹陷部12411b的数量具体可以为四个,且四个第二凹陷部12411b可以分布于第一凹陷部12411a的四个正方向上,以与四个第二透光区12212相对应。当然,第二凹陷部12411b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也可以为两个、三个、五个或者更多,仅需第二凹陷部12411b的数量与第二透光区12212的数量相匹配即可。相应地,第一凹陷部12411a和第二凹陷部12411b的排布方式也可以随着第一透光区12211和第二透光区12212排布方式的改变进行变化,本实施对此不做限定。
透光孔12413可以包括:第一透光孔12413a和第二透光孔12413b。第一凹陷部12411a可以设置有第一透光孔12413a,第二凹陷部12411b可以设置有第二透光孔12413b。其中,第一透镜1231可以设置于第一凹陷部12411a形成的凹槽12412内,并盖设于第一透光孔12413a。第二透镜1232可以设置于第二凹陷部12411b形成的凹槽12412内,并盖设于第二透光孔12413b。如此,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可以通过安装板1241固定在通孔1211内,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同时,光检测组件130发出的探测光线可以通过第一透光孔12413a照射至第一透镜1231内,然后在经由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传导至容纳空间101外,并照射至用户的手腕上。相应地,用户手腕反射回的探测光线则可以依次通过第二透光区12212、第二透镜1232和第二透光孔12413b照射至容纳空间101内,并被光检测组件130所接收。
由于凹陷部12411会在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凸起形成台阶,使得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不平整,因此为了保持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一侧的平整性,壳体组件120还可以设置有填充件126。如图4至图5以及图13所示,填充件126可以设置于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且填充件126还可以与凹陷部1241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齐平设置,使得填充件126可以填平凹陷部12411在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一侧形成的台阶,以便于在安装板1241和光检测组件130之间做遮光结构。具体而言,填充件126可以是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当然,填充件126也可以不限于为PET膜,其材质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选择,仅需填充件126能够填平凹陷部12411在安装板1241上形成的台阶即可。
由于安装板1241与盖板122间隔设置,因此两者之间也会形成有相应的间隙。为了避免第一透镜1231射出的光线通过该间隙进入到第二透光区12212,壳体组件120还可以设置有第一遮光件127。如图4至图5以及图13所示,第一遮光件127可以设置于安装板1241和盖板122之间,并分别与安装板1241和盖板122相接触,且第一遮光件127在安装板1241上的正投影还可以围绕第一透镜1231在安装板1241上的正投影设置。如此,第一遮光件127可以在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之间围设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以遮挡第一透镜1231射出的探测光线,避免探测光线通过安装板1241和盖板12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透光区12212。其中,第一遮光件127可以是遮光泡棉,其不仅可以遮挡探测光线,还可以支撑盖板122和安装板1241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镜1232和第二透光区12212之间也可以设置有第一遮光件127,以在两者之间围设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从而减少相邻第二透光区12212之间的探测光线的干扰。
此外,由于盖板122一般会与用户身体相接触,为了减少盖板122传递用户身体的热量,壳体组件120还可以设置有隔热件128。如图4至图5以及图13所示,隔热件128可以设置于安装板1241靠近盖板122的一侧,且隔热件128可以设置于第一遮光件127和安装板1241之间。其中,隔热件128具体可以是隔热膜,以在实现隔热的同时,减少壳体组件120的叠层厚度。同时,为了避免隔热件128遮挡探测光线,隔热件128与透光孔12413相对设置的区域还设置有避让孔1281,以使探测光线可通过避让孔1281传导至盖板122的透光区1221。
可选地,隔热件128也可以进行相应的遮光处理,使得隔热件128可以具有遮光能力。如此,第一遮光件127的设计也可以被取消,仅需隔热件128背离安装板1241的一侧与盖板122相接触即可。当然,第一遮光件127也可以掺入具有隔热性能的材质,以使第一遮光件127可以具有隔热能力,从而取消隔热件128的设计。
连接板1242可以设置于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且连接板1242可以位于安装板1241的边缘区域,其可以用于与后壳121连接。如图5、图11以及图14所示,连接板1242可以凸出设置于通孔1211外,且连接板1242还可以设置于后壳12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并与后壳121连接,使得支架124可以固定在通孔1211内。例如,后壳121上可以设置有凸柱1212,连接板1242可以设置有装配孔12421,凸柱1212可以设置于装配孔12421内,使得连接板1242和后壳121可以进行定位连接。同时,为了提高两者的连接强度,还可以在后壳121和连接板1242之间设置粘胶,以粘接后壳和连接板1242。其中,连接板1242的数量可以为四个,且四个连接板1242可以均匀分布在安装板1241的四个正方向上。当然,连接板1242的数量也可以不仅限于四个,其数量也可以为三个、五个或者六个,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242也可以设置于安装板1241靠近盖板122的一侧,且连接板1242还可以凸出设置于通孔1211外,并设置于后壳121和盖板122之间。即,连接板1242也可以与后壳121背离容纳空间101的一侧连接,而盖板122可以设置于连接板1242背离后壳121的一侧。此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1241和后壳121也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使得连接板1242的设计可以被省略,从而减轻可穿戴设备10的重量。
如图2至图4所示,显示屏110可以盖设于边框125的一侧,后壳121可以盖设于边框125的另一相对侧,且后壳121和边框125可以围设形成一个敞口结构,而显示屏110则可以盖设于该敞口结构,使得三者可以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101。该容纳空间101除了可以用于安装前述的光检测组件130和透镜123,其还可以用于安装可穿戴设备10所需的其他电子器件,如电池、摄像头、扬声器以及麦克风等等。其中,显示屏110和后壳121可以通过粘胶和/或连接板等方式与边框125进行固定连接。当然,显示屏110和后壳121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仅限于此,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边框125在外形上可以类似于具有圆角的正方形,且边框125可以用于安装电子设备100的电子器件,以将电子器件固定在容纳空间101内。例如,电子设备100的扬声器可以固定在边框125上,且边框125还可以开设有对应的发声孔,以连通扬声器和容纳空间101外,使得扬声器可以通过该发声孔进行发声。同时,边框125的相对两侧还可以用于与绑带200连接。例如,边框125的相对两侧可以设置有生耳孔,而绑带200的一端可以设置有生耳针,使得绑带200能够通过生耳针与边框125进行可拆卸地连接。此外,边框125的材质除了可以是金属或硬质塑料外,其也可以是由金属和硬质塑料共同形成的。例如,边框125可以分为内壳和外壳,内壳的材质可以是硬质塑料,外壳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且内壳和外壳可以通过模内注塑工艺一体成型。如此,不仅可以使得边框125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还可以减轻边框125的重量。
由于边框125一般会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中,因此边框125还可以具有一定的耐磨耐蚀防刮性,或者是边框125背离容纳空间101的外表面上也可以涂布一层或多层用于耐磨耐蚀防刮的功能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边框125和绑带200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不仅限于前述的生耳针,两者也可以采用其他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或者是两者也可以固定连接而不可拆卸。同时,边框125的外形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其具体的形状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后壳121、盖板122以及边框125除了可以是相独立的部件外,三者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同时,后壳121、盖板122以及边框125还可以构成可穿戴设备10的壳体1201,而壳体1201并不仅限于包括后壳121、盖板122以及边框125,其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后壳121或边框125上的装饰件等等。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边框125和后壳121除了是两个相独立的部件外,两者也可以是一体结构,使得壳体1201可以仅包括后壳121和盖板122。本申请实施例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请结合图5参阅图15,图15是图3中光检测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
光检测组件130可以设置于容置空间101内,其可以用于发出探测光线,并接收由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进行分析,以实现可穿戴设备10的健康检测功能。如图5和图15所示,光检测组件130可以包括:电路板131、光发射件132、光接收件133以及第二遮光件134。电路板131可以设置于容纳空间101内,且电路板131还可以盖设于通孔1211,并与安装板1241相对且间隔设置。光发射件132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31靠近安装板1241的一侧,且光发射件132可以与第一透镜1231相对设置,其可以用于发出探测光线,使得探测光线可以通过第一透镜1231和第一透光区12211射出容纳空间101。光接收件133也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31靠近安装板1241的一侧,且光接收件133可以与第二透镜1232相对设置,其可以用于接收探测光线,使得用户身体反射回的探测光线穿过第二透光区12212和第二透镜123后能够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同时,为了与第二透光区12212相适配,光接收件133的数量也可以为四个,且四个光接收件133可以围绕光发射件132设置,并分布于光发射件132的四个正方向上。当然,随着第二透光区12212数量和排布的变化,光接收件133的数量和排布也可以随之进行变化。
第二遮光件134也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31靠近安装板1241的一侧,且第二遮光件134背离电路板131的一侧还可以与安装板1241相接触,并分别围绕光发射件132和光接收件133设置。如此,第二遮光件134可以在光发射件132和第一透镜1231之间围设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在光接收件133和第二透镜1232之间也围设形成一个封闭的腔体,从而避免光发射件132发出的光线还未进入第一透镜1231就直接被光接收件133所接收,提高可穿戴设备10的检测精度。其中,第二遮光件134也可以是遮光泡棉,其不仅可以遮挡探测光线,还可以支撑安装板1241和电路板131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此外,为了节省材料,第二遮光件134可以分别围绕光发射件132和三个光接收件133设置,而剩余一个光接收件133则可以不进行围绕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填充件126填平了安装板124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也即是与第二遮光件134相接触的一侧,因此第二遮光件134在于安装板1241相接触时,还会与填充件126相接触。当然,若是安装板1241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第二遮光件134也可以仅与安装板1241相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检测组件130还可以设置有导电泡棉135。如图15所示,该导电泡棉135也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31靠近安装板1241的一侧,且导电泡棉135背离电路板131的一侧还可以与安装板1241相接触,除了起到支撑安装板1241和电路板131的作用以外,其还可以电性连通电路板131和安装板1241,以起到接地的作用。
请参阅图16至图20,图16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在另一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8是图16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9是图16中C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放大图,图20是图16中D处在另一实施例中的局部放大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除了利用支架124固定透镜123外,也可以采用其他部件对透镜123进行固定。如图16至图18所示,电子设备10还可以设置于第三遮光件1243,且第三遮光件1243可以设置于盖板122靠近安装板1241的一侧,其可以通过光学胶与盖板122粘接固定。其中,第三遮光件1243可以位于通孔1211内,且第三遮光件1243的形状可以与第二遮光件134相适配。第二遮光件134背离电路板131的一侧可以与第三遮光件1243背离盖板122的一侧相接触,使得第二遮光件134和第三遮光件1243可以围设形成有通道L1。相应地,第一透镜1231则可以设置于第二遮光件134和第三遮光件1243之间,且位于通道L1内,其可以通过粘胶与第二遮光件134或第三遮光件1243粘接固定。第二透镜123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遮光件134或第三遮光件1243之间,且位于通道L1内,其也可以通过粘胶与第二遮光件134和第三遮光件1243粘接固定。如此,依然能够将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固定在通孔1211内,并使得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均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具体地,第三遮光件1243也可以是遮光泡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遮光件134和第三遮光件1243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即,支架124也可以为第二遮光件134,且第二遮光件134背离电路板131的一侧可以直接与盖板122相接触,从而在盖板122和电路板131之间围绕形成通道L1,以安装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遮光件1243的设计也可以保留。如图19至图20所示,第二遮光件134背离电路板131的一侧可以直接与盖板122相接触,且第二遮光件134还可以围绕第三遮光件1243进行设置,从而与第三遮光件1243共同围设形成通道L1。相应地,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则可以设置于第三遮光件1243背离盖板122的一侧。如此,依然能够将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固定在通孔1211内,并使得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均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
请参阅图21至图23,图21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在又一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图21中后壳121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3中壳体组件120和光检测组件130沿Ⅴ-Ⅴ在一实施例中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除了利用支架124将透镜123固定在容纳空间101内外,透镜123也可以利用后壳121固定在容纳空间101内,并与盖板122相对且间隔设置。如图21至图22所示,后壳121依然可以设置有通孔1211用于透光,与前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后壳121开设的通孔1211可以与透镜123进行适应性的设置。例如,通孔1211可以包括:第一通孔12111和第二通孔12112。其中,第一通孔12111可以与第一透光区12211相对设置,第二通孔12112可以与第二透光区12212相对设置。同时,第二通孔12112的数量和排布方式也可以与第二透光区12212的数量和排布方式相对应。相应地,第一透镜1231可以设置于后壳12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并盖设于第一通孔12111。第二透镜1232可以设置于后壳12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并盖设于第二通孔12112。如此,不仅可以通过后壳121将透镜123固定在容纳空间101内,其还可以利用通孔1211形成透镜123和透光区1221之间的空气间隙,从而减少探测光线的折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也可以不仅限于设置在后壳121背离盖板122的一侧。如图23所示,第一透镜1231和第二透镜1232也可以设置于后壳121靠近盖板122的一侧。相应地,为了保证透镜123和透光区1221之间的空气间隙,可以在后壳121朝向盖板122的一侧开设与通孔1211连通的避让槽,而透镜123可以设置在避让槽内,以利用避让槽的深度吸收透镜123的厚度。当然,除了通过设置避让槽的方式外,也可以通过在后壳121和盖板122之间设置垫块,以扩大后壳121和盖板122之间的间距,来保证透镜123和透光区1221之间具有足够的空气间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壳体组件120,通过在壳体1201上设置透光区1221,在壳体1201内设置透镜123,且该透镜123间隔地位于透光区1221的一侧,使得透镜123和盖板122的透光区1221之间能够形成间隙。如此,可以利用间隙中空气折射的原理,改变光检测组件130通过透镜123射出的探测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经由透镜123射入透光区1221的探测光线的折射角度减小。相较于透镜123和壳体1201贴合设置的方案,可以减少探测光线发生窜光的现象,提高光检测组件130的检测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壳体组件,用于传导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透光区;所述透镜设置于壳体内,并间隔地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侧,以使所述探测光线经由所述透镜传导至所述透光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盖板;
所述后壳设置有通孔,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后壳上,且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所述透光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架;
所述支架包括:安装板和连接板;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安装板还设置有透光孔;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安装板和所述后壳连接;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并盖设于所述透光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设置有隔热件;
所述隔热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且位于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盖板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与所述透光孔相对设置的区域设置有避让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还设置有朝向远离所述盖板的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且所述凹陷部设置有所述透光孔;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凹陷部在所述安装板上形成的凹槽内,并盖设于所述透光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填充件;
所述填充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且所述填充件用于保持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盖板一侧的平整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包括:第一透光区和第二透光区,所述透镜包括: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第一透光孔和第二透光孔,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光发射件和光接收件;
所述第一透光区与所述第一透镜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透镜盖设于所述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二透光区与所述第二透镜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透镜盖设于所述第二透光孔;所述光发射件与所述第一透镜相对设置,且所述光发射件发出的所述探测光线通过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一透光区传导至外部;所述光接收件与所述第二透镜相对设置,且所述光接收件通过所述第二透光区和所述第二透镜接收外部物体反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还设置有阻光槽;
所述阻光槽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第一透镜的一侧,并围绕所述第一透光区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设置有第一遮光件;
所述第一遮光件设置于所述盖板和所述安装板之间,并分别与所述盖板和所述安装板相接触,且所述第一遮光件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正投影还围绕所述第一透镜在所述安装板上的正投影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和所述透镜之间的间距为0.05mm~0.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后壳上,并盖设于所述通孔。
13.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显示屏、绑带以及光检测组件,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
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所述绑带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光检测组件和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透光区,所述透镜间隔地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侧;所述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所述透镜和所述透光区传导至外部,且所述光检测组件通过所述透光区和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物体反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组件包括:电路板、光发射件以及光接收件;
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并与所述透光区相对设置;所述光发射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透镜相对设置,且所述光发射件发出的所述探测光线通过所述透镜和所述透光区传导至外部;所述光接收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透镜相对设置,且所述光接收件通过所述透镜和所述透光区接收外部物体反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检测组件还包括:第二遮光件;
所述第二遮光件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第二遮光件被配置为分隔所述光发射件和所述光接收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盖板;
所述后壳设置有通孔,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后壳上,且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所述透光区;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通孔内,并与所述后壳连接,且所述支架设置有透光孔;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支架上,并盖设于所述透光孔;所述第二遮光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与所述支架相接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三遮光件;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盖板;
所述后壳设置有通孔,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后壳上,且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所述透光区;所述第三遮光件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围绕所述透光区设置;所述第二遮光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还与所述第三遮光件相接触,并与所述第三遮光件共同围设形成通道;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通道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还包括:第三遮光件;所述壳体包括:后壳和盖板;
所述后壳设置有通孔,所述盖板设置于所述后壳上,且所述盖板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所述透光区;所述第三遮光件设置于所述盖板朝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并围绕所述透光区设置;所述第二遮光件背离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与所述盖板相接触,且所述第二遮光件还围绕所述第三遮光件设置;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三遮光件背离所述盖板的一侧。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组件、显示屏以及光检测组件,且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和透镜;
所述显示屏与所述壳体连接,并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形成容纳空间;所述光检测组件和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其中,所述壳体设置有透光区,所述透镜间隔地位于所述透光区的一侧;所述光检测组件发出的探测光线通过所述透镜和所述透光区传导至外部,且所述光检测组件通过所述透光区和所述透镜接收外部物体反射的所述探测光线。
CN202122668336.3U 2021-11-02 2021-11-02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6700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8336.3U CN216700554U (zh) 2021-11-02 2021-11-02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17880 WO2023077956A1 (zh) 2021-11-02 2022-09-08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668336.3U CN216700554U (zh) 2021-11-02 2021-11-02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00554U true CN216700554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31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668336.3U Active CN216700554U (zh) 2021-11-02 2021-11-02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0055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7956A1 (zh) * 2021-11-02 2023-05-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17122276A (zh) * 2023-04-28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3236898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电检测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246617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菲涅尔膜及其制备方法、光学检测模组、可穿戴设备
WO2024041136A1 (zh) * 2022-08-23 2024-02-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心率检测机构、手柄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77956A1 (zh) * 2021-11-02 2023-05-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WO2023236898A1 (zh) * 2022-06-09 2023-1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电检测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246617A1 (zh) * 2022-06-22 2023-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菲涅尔膜及其制备方法、光学检测模组、可穿戴设备
WO2024041136A1 (zh) * 2022-08-23 2024-02-2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头戴式设备、心率检测机构、手柄及其控制方法
CN117122276A (zh) * 2023-04-28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00554U (zh)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US11504057B2 (en) Optical sensor subsystem adjacent a cover of an electronic device housing
CN108738267B (zh) 包括防水结构的电子设备
CN110432883B (zh) 光体积描记器和终端
US20150342480A1 (en) Optical pulse-rate sensing
JP3391762B2 (ja) フロント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1436760A (zh) 電子機器
US11112910B2 (en) Sensor including first optical member with reflection property and second optical member with absorption property capable of absorbing light reflected by first optical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1678094B2 (en) Fixation assembly, electronic device, and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9964153U (zh) 电子设备
CN209964150U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9964155U (zh) 电子设备
US11360435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WO2023077956A1 (zh)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08924304B (zh) 电子设备
CN219695510U (zh) 光检测组件、透镜以及电子设备
CN116075084A (zh) 壳体组件、可穿戴设备及电子设备
CN115037816B (zh) 一种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4712540U (zh) 血压检测模块、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6217944U (zh)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壳体结构
CN208723943U (zh) 电子设备
CN210784285U (zh) 一种壳体、健康监测装置及穿戴式设备
CN219609456U (zh) 一种手表主体及手表
CN111641738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15514835B (zh) 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