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1831U -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1831U
CN219691831U CN202321271667.6U CN202321271667U CN219691831U CN 219691831 U CN219691831 U CN 219691831U CN 202321271667 U CN202321271667 U CN 202321271667U CN 219691831 U CN219691831 U CN 219691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assembly
gas
spoiler
air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166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富佳
李剑
吴伟良
付安荣
柳健
李明金
陈耀
王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Robam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166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1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1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1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风机组件包括烟罩壳体,其具有供气体流入的进气口,通连有风机并用以排气的排气通道,以及与气体流入方向相交叉地设于所述排气通道一侧的顶壁板;所述进气口同时对位通连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顶壁;扰流板,其适配所述排气通道地设置于所述进气口至所述排气通道的流通通道中,且所述扰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顶壁板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供从所述进气口流至所述顶壁板的气流避过所述扰流板地流入所述排气通道中。本实用新型优选的风机组件通过增设扰流板以平衡风机组件进气的均匀性。

Description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背景技术
燃气热水器是目前最方便、经济的快速加热水的装置,其能量转化效率高,相比于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更节能,更加符合“双碳”要求。
其中,如下文中附图2所示的燃烧换热组件作为燃气热水器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一般由燃烧换热系统和燃气供应组件组成,而燃烧换热系统包括有风机组件、热交换组件和燃烧器组件。对于上抽风式的燃烧换热系统来说,风机组件置于燃烧器组件的上方,且燃烧器组件与风机组件之间通过热交换组件相连。工作时,燃烧器组件接收从燃气供应组件(包括运输管道、燃气分配器等)的喷嘴喷射而出的燃气并进行燃烧,燃烧后的高温烟气在风机组件的吸引作用下从燃烧器组件流出,流经热交换组件并实现与待加热的水进行换热后,流至风机组件并排出。风机组件除了对燃烧后的高温烟气进行引流,还驱使外部空气从燃气进料口、以及其它位置的空气口进入燃烧器组件来为燃气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但是,实际使用时发现,在上述系统中的风机组件存在引流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将该风机组件作用于燃烧换热组件中时,容易导致燃烧换热组件出现换热效果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风机组件,其通过增设扰流板以平衡风机组件进气的均匀性。
在上述基础上,提供一种通过上述风机组件对燃烧器燃烧后形成的气体进行吸拢并排出的燃烧换热组件,能够通过提升风机组件进气的均匀性,进而提升气体在燃烧换热组件中流动的均匀性,优化整体换热效果。
并进一步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燃烧换热组件的燃气热水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一种风机组件,包括:
烟罩壳体,其具有供气体流入的进气口,通连有风机并用以排气的排气通道,以及与气体流入方向相交叉地设于所述排气通道一侧的顶壁板;
所述进气口同时对位通连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顶壁;
扰流板,其适配所述排气通道地设置于所述进气口至所述排气通道的流通通道中,且所述扰流板的第一端与所述顶壁板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供从所述进气口流至所述顶壁板的气流避过所述扰流板地流入所述排气通道中。
基于风机组件整体的空间限制,需要在保持进气口结构的同时在烟罩壳体上凹陷设置以空出对风机(或者其它需求构件)的安装空间,进而形成有与排气方向相交叉地位于排气通道一侧的顶壁板。导致在风机的驱动作用下,进气口与排气通道相对的部分,气体能够顺畅的流入并排出;进气口与顶壁板相对的部分,其引入的气流受到顶壁板的阻挡,气体流入的速度会大大减缓;进而造成风机组件存在引流不均的问题。
基于此,上述方案中增设有扰流板,扰流板适配排气通道地设置于进气口至排气通道的流通通道中,且扰流板的第一端与顶壁板之间存在供从进气口流至顶壁板的气流避过扰流板地流入排气通道中的间隔,进而在尽量不影响进气口与顶壁板相对部分的进气气流时,降低进气口与排气通道相对部分进气气流的流速,实现平衡风机组件整体进气的均匀性。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上设有若干供气体从所述进气口流至所述排气通道的扰流孔。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适配所述排气通道地置于所述进气口中,且所述第一端间隔地置于所述顶壁板的靠近所述排气通道部分的下方。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的第二端相接于所述进气口的侧壁。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端弯折地形成有第一翻边部和/或所述第二端弯折地形成有第二翻边部。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翻边部和/或所述第二翻边部的翻边朝向均为气体流出的方向。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翻边部弯折部分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第二翻边部弯折部分的外表面均为弧形。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扰流板还包括间隔对位的第三端、第四端;
所述第三端设置有用以连接于所述烟罩壳体一侧壁的第三端连接部,所述第四端设置有用以连接于所述烟罩壳体另一侧壁的第四端连接部。
进一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端连接部、所述第四端连接部均存在贴合于所述烟罩壳体侧壁的部分。
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包括上述任一方案中的所述风机组件,燃烧器,以及热交换组件;
且所述风机组件的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与所述燃烧器中用以排出燃烧后气体的排通口相通连。
此时,采用上述方案中的风机组件,并使风机组件的进气口通过热交换组件与燃烧器中用以排出燃烧后气体的排通口相通连,即可实现采用上述方案中的风机组件对燃烧器燃烧后形成的气体进行吸拢并排出,通过利用上述风机组件进气均匀的特性,导致风机组件能够对燃烧换热组件中燃烧器燃烧后形成的气体来更均匀地进行吸拢,提升该气体在燃烧换热组件中流动的均匀性,优化整体换热效果。
一种燃气热水器,包括有所述燃烧换热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的主要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将扰流板适配排气通道地设置于进气口至排气通道的流通通道中,并使扰流板的第一端与顶壁板之间存在间隔,能够平衡风机组件整体进气的均匀性。特别是将上述风机组件置于燃烧换热组件中,并用于对燃烧换热组件中燃烧器燃烧后形成的气体时,能够提升该气体在燃烧换热组件中流动的均匀性,优化整体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或者更细节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风机组件剖视示意图。
图2为现有燃烧换热组件示意图。
图3为风机组件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风机组件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扰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燃烧器b、燃烧器壳体b1、一次空气口b11、二次空气口b12、挡风板安装部b121、排通口b13、火排b3、进料通道b31、风机组件c、烟罩壳体c1、排气通道c11、顶壁板c12、进气口c13、风机c2、排气筒c21、扰流板c3、扰流孔c31、第一端c32、第一翻边部c321、第二端c33、第二翻边部c331、第三端c34、第三端连接部c341、第四端c35、第四端连接部c351、热交换组件d、换热流道d1、燃气供应组件e、喷嘴e1;火焰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示例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风机组件c,例如附图2所示,主要装设于燃气热水器的燃烧换热组件中,用以抽吸引导燃烧换热组件中燃烧器b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流过热交换组件d完成热交换后再进行排出。
基于对风机组件c整体的空间限制,如附图1所示,需要在保持进气口c13结构的同时在烟罩壳体c1上凹陷设置以空出对风机c2(或者其它需求构件)的安装空间。
导致烟罩壳体c1包括供气体流入的进气口c13,与风机c2通连的用以排气的排气通道c11,以及与排气方向相交叉地位于排气通道c11一侧的顶壁板c12。例如附图2中所示,在燃烧换热组件内部向上排气时,顶壁板c12横向延伸设置并位于排气通道c11右侧,供对排气通道c11提供抽吸作用的风机c2置于顶壁板c12的上方。当然,依据实际需求,可以将其他需要的部件安装于附图2中所示风机c2的位置,并将风机c2置于别处。
此时,进气口c13同时与位于上方的排气通道c11、顶壁板c12对位通连。其中,进气口c13与顶壁板c12对位通连是指顶壁板c12的一侧面,例如附图2中顶壁板c12的下端面与进气口c13之间存在供气体直流的通道。
在风机c2的抽吸作用下,引流而来的气体从进气口c13进入,部分流至进气口c13与排气通道c11相对的部分,直接流入排气通道c11,最后从风机c2的排气筒c21流出;部分流至进气口c13与顶壁板c12相对的部分,经顶壁板c12的阻挡变向后,再可能流至流入排气通道c11,最后从风机c2的排气筒c21流出。
导致进气口c13与排气通道c11相对的部分,气体能够顺畅的流入并排出;进气口c13与顶壁板c12相对的部分,其引入的气流受到顶壁板c12的阻挡,气体流入的速度会大大减缓;进而造成风机组件c本身存在引流不均的问题。
特别是当风机组件c应用于其它系统或组件中,例如下文中将风机组件c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燃烧换热组件中,其本身的引流不均问题容易导致风机组件c无法对燃烧换热组件中燃烧器b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进行均匀引流,而导致燃烧器b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无法均匀地流经热交换组件d,产生换热不均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所示,增设有带扰流孔c31的扰流板c3。
具体的,如附图1、附图3所示,扰流板c3适配排气通道c11地设置于进气口c13至排气通道c11的流通通道中,且扰流板c3的第一端c32与顶壁板c12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供从进气口c13流至顶壁板c12的气流避过扰流板c3地流入排气通道c11中。扰流板c3上设有若干供气体从进气口c13流至排气通道c11的扰流孔c31。
这样,在扰流板c3的阻碍作用下,流至进气口c13与排气通道c11相对的部分的进气气流,需要穿过扰流板c3地进入排气通道c11中,实现降低进气口c13与排气通道c11相对部分进气气流的流速;而流至进气口c13与顶壁板c12相对部分的进气气流,经过顶壁板c12的阻碍后可以直接通过第一端c32与顶壁板c12之间的间隔流入排气通道c11中,不会因为扰流板c3产生过大的减速影响,进而能够平衡风机组件整体进气的均匀性。
此时将风机组件c应用于其它系统或组件中,例如下文中将风机组件c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燃烧换热组件中,能对燃烧换热组件中燃烧器b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进行均匀引流,使燃烧器b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能够更加均匀地流经热交换组件d,优化整体换热效果。
扰流板c3可以安装于排气通道c11中,也可以适配排气通道c11地安装于进气口c13中。
如附图1所示,在风机c2的抽吸下,气流向上流入排气通道c11中,扰流板c3置于进气口c13中,并与排气通道c11下端的气流进口上下对位,以对排气通道c11下端的气流进口进行更好地遮盖,能更好地对向上直接经过进气口c13与排气通道c11相对部分、并流入排气通道c11的气流进行减速。且第一端c32间隔地置于顶壁板c12的靠近排气通道c11部分的下方。
同时,为提升减速面积,优选扰流板c3的第二端c33相接于进气口c13的侧壁。
进一步地,如附图5所示,第一端c32弯折地形成有第一翻边部c321和/或第二端c33弯折地形成有第二翻边部c331,以增强扰流板c3的强度,降低因气流的冲击而导致扰流板c3本身抖动的可能。
如附图5所示,第一翻边部c321和/或第二翻边部c331的翻边朝向均为气体流出的方向,降低气流冲击进入翻边的间隙而导致产生涡旋的可能。
如附图5所示,第一翻边部c321弯折部分的外表面和/或第二翻边部c331弯折部分的外表面均为弧形,能够对流经翻边部外表面的气流更顺滑地进行引流,避免气流冲击翻边部棱角结构的外表面导致产生涡旋。
当然,扰流板c3可以采用焊接来不可拆地固定于烟罩壳体c1,也可以通过螺钉来可拆卸地固定于烟罩壳体c1。
本实施例中,如附图4和附图5所示,扰流板c3还包括间隔对位的第三端c34、第四端c35;第三端c34设置有用以连接于烟罩壳体c1一侧壁的第三端连接部c341,第四端c35设置有用以连接于烟罩壳体c1另一侧壁的第四端连接部c351,实现对扰流板c3均衡、稳固的安装,进而使其能够稳定地实现对气流的减速作用。
确切地说,固定时,螺钉的螺纹端穿过烟罩壳体c1地螺接于第三端连接部c341或第四端连接部c351;或者螺钉的螺纹端穿过第三端连接部c341或第四端连接部c351地螺接于烟罩壳体c1。
进一步地,第三端连接部c341、第四端连接部c351均存在贴合于烟罩壳体c1侧壁的部分,增大扰流板c3与烟罩壳体c1之间的贴合连接面积,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固性。
实施例二:
燃烧换热组件,参考附图2所示,是燃气热水器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有安装在燃气热水器的底壳上的燃烧换热系统和燃气供应组件e。
对于燃烧换热系统,如附图2所示,主要包括燃烧器b,实施例一中任一方案的风机组件c,热交换组件d。
具体的,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风机组件c置于燃烧器b的上方,风机组件c与燃烧器b之间通过热交换组件d相通连,使风机组件c能够形成负压并通过热交换组件d内部的通道对燃烧器b中燃气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进行上抽。
如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器b包括燃烧器壳体b1,燃烧器壳体b1的右侧设置有供燃料输入的一次空气口b11,上端设置有供燃烧后的高温气体排出的、与热交换组件d通连的排通口b13,下端设置有供空气进入的二次空气口b12;且燃烧器壳体b1内部安装有若干间隔分布火排b3,每一火排b3中具有进料通道b31,进料通道b31的一端与一次空气口b11通连,另一端与排通口b13对位通连;二次空气口b12通过火排b3之间的间隙空间与排通口b13上下通连,使空气能够从二次空气口b12进入并排至排通口b13中。
对于燃气供应组件e,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主要包括有用于输送燃气的管道,以及连接在管道端部用以喷射燃气的喷嘴e1。
当然,在一些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供应组件e还可以包括有连接在管道中用以调节燃气大小的燃气比例阀,以及用以分配燃气的燃气分配器。
具体的,如附图3所示,喷嘴e1与一次空气口b11间隔对位设置,使喷嘴e1向一次空气口b11中喷射燃气的同时能够卷带空气进入燃烧器b中,实现燃气燃烧前与空气的预混合,来提高燃烧效果。
如附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机组件c的进气口c13通过换热流道d1与燃烧器b的排通口b13对位通连。
而且上述燃烧换热组件中:
一次空气口b11通过第一流通通道与烟罩壳体c1中用以排气的排气通道c11相通连,本实施例中,该第一流通通道依次包括火排b3的进料通道b31、排通口b13、换热流道d1、进气口c13与排气通道c11;使风机c2的抽吸作用能够依次通过排气通道c11、进气口c13、换热流道d1、排通口b13、进料通道b31传递至一次空气口b11,来将喷射出的燃气以及燃气卷吸的空气引入一次空气口b11。
二次空气口b12,通过第二流通通道同时对位通连排气通道c11、以及顶壁板c12,本实施例中,该第二流通通道依次包括火排b3之间的间隙、排通口b13、换热流道d1、进气口c13,使外部空气能流入燃烧器b中以供燃烧。
工作时,燃气卷吸一部分空气从一次空气口b11进入火排b3的进料通道b31,流经进料通道b31后排出至排通口b13所在的空腔中进行点火燃烧;另一部分空气从二次空气口b12经过火排b3之间的间隙排至排通口b13所在的空腔中供燃气进行燃烧。燃烧后形成有高温气体,在风机组件c形成的负压作用下,将高温气体从排通口b13上抽至热交换组件d,经过热交换组件d的换热流道d1后流动至风机组件c并进行排出。其中,如附图2所示,换热流道d1为设置于热交换组件d中供燃烧器b燃烧后形成的高温气体流经热交换组件d、并流至风机组件c进行排出的上下贯通的气体流道,且换热流道d1的侧壁,或者换热流道d1中设置有供冷水流通的管路,使流经换热流道d1的高温空气能够对冷水进行换热,以驱使冷水升温。
实施例三:
一种燃气热水器,包含有实施例二中的燃烧换热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竖直”、“水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描述中的“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该风机组件(c)包括:
烟罩壳体(c1),其具有供气体流入的进气口(c13),通连有风机(c2)并用以排气的排气通道(c11),以及与气体流入方向相交叉地设于所述排气通道(c11)一侧的顶壁板(c12);
所述进气口(c13)同时对位通连所述排气通道(c11)和所述顶壁板(c12);
扰流板(c3),其适配所述排气通道(c11)地设置于所述进气口(c13)至所述排气通道(c11)的流通通道中,且所述扰流板(c3)的第一端(c32)与所述顶壁板(c12)之间存在间隔,该间隔供从所述进气口(c13)流至所述顶壁板(c12)的气流避过所述扰流板(c3)地流入所述排气通道(c1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c3)上设有若干供气体从所述进气口(c13)流至所述排气通道(c11)的扰流孔(c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c3)适配所述排气通道(c11)地置于所述进气口(c13)中,且所述第一端(c32)间隔地置于所述顶壁板(c12)的靠近所述排气通道(c11)部分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c3)的第二端(c33)相接于所述进气口(c13)的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c32)弯折地形成有第一翻边部(c321)和/或所述第二端(c33)弯折地形成有第二翻边部(c3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部(c321)和/或所述第二翻边部(c331)的翻边朝向均为气体流出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部(c321)弯折部分的外表面和/或所述第二翻边部(c331)弯折部分的外表面均为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板(c3)还包括间隔对位的第三端(c34)、第四端(c35);
所述第三端(c34)设置有用以连接于所述烟罩壳体(c1)一侧壁的第三端连接部(c341),所述第四端(c35)设置有用以连接于所述烟罩壳体(c1)另一侧壁的第四端连接部(c35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端连接部(c341)、所述第四端连接部(c351)均存在贴合于所述烟罩壳体(c1)侧壁的部分。
10.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风机组件(c),燃烧器(b),以及热交换组件(d);
且所述风机组件(c)的所述进气口(c13)通过所述热交换组件(d)与所述燃烧器(b)中用以排出燃烧后气体的排通口(b13)相通连。
11.一种燃气热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权利要求10中所述燃烧换热组件。
CN202321271667.6U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Active CN219691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1667.6U CN219691831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1667.6U CN219691831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1831U true CN219691831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8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1667.6U Active CN219691831U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1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48254B1 (en) Gas fireplace
KR20120085443A (ko) 화목보일러
CN219691831U (zh) 一种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19691830U (zh) 一种具有扰流板的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KR101287693B1 (ko) 하이브리드 보일러
CN219691832U (zh) 一种带扰流组件的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19691829U (zh) 一种具有扰流板的风机组件、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WO2008123913A3 (en) Furnace with integrated blower housing and heat exchanger
EP3477199B1 (en) Combustion apparatus
US6491514B1 (en) Furnace burner box assembly with reduced acoustic emissions
CN219889786U (zh) 一种带二次挡风板的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19889787U (zh) 一种带一次挡风板的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20083340U (zh) 一种带挡板件的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116336469B (zh) 一种流路系统、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13485474U (zh) 一种加强散热的电梯控制柜
CN116447746A (zh) 一种流道系统、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20083341U (zh) 一种燃烧换热组件的进气系统及燃气热水器
CN210602218U (zh) 户外燃气热水器
CN220083312U (zh) 一种燃烧换热组件及燃气热水器
CN22030364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4370907U (zh) 一种模块化组合式采暖炉
CN216953059U (zh) 壁挂炉及燃烧装置
CN220303881U (zh) 燃气热水器
CN217440365U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220582727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