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80648U -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80648U
CN219680648U CN202320682648.6U CN202320682648U CN219680648U CN 219680648 U CN219680648 U CN 219680648U CN 202320682648 U CN202320682648 U CN 202320682648U CN 219680648 U CN219680648 U CN 2196806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lock
stick
sliding
patien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826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敏
邓亚利
李穗
黎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06826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806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806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806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ommodation For Nursing Or Treatment T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和咬合组件,支撑板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块,支撑块通过固定件连接在床板上,咬合组件包括滑动块、连接杆、螺杆和和咬合件,滑动块可滑动的设置在支撑板上,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滑动块的侧面,另一端螺纹贯穿竖直设置的连接杆的顶部且螺纹连接,连接杆的底部与咬合件的顶部转动连接。本头部固定装置通过移动滑动块在支撑板上的移动,使得咬合棒能够移动至患者的口部位置,使得患者咬在咬合棒上,进而使得患者的脸部不能晃动,使得患者的头部被固定不能晃动,避免患者CT检查时受到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头颅CT是一种检查方便,迅速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新的检查方法,它能清楚的显示颅脑不同横断面的解剖关系和具体的脑组织结构。头颅CT检查对于颅内、颅骨、头皮的大部分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CT动脉血管成像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在脑血管动脉瘤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大。而脑血管CT如果要获得良好成像,需要患者在扫描中保持静止状态,而这一点对于病人来说往往是很难的,此时就需要用到头部固定装置。
目前患者的头颅进行CT检查时,现有的头部固定是以检查床头支架为基础,通过一字型束缚绑带的中部置于额头位置,收紧绑带的两端,在头部支架空余部位填充泡沫,以此来固定患者头部。但是绑带对头部的束缚只能使患者的头部不能上下移动,但不能阻止患者头部的左右晃动,使得患者头部一旦晃动,医生需要多次重复扫描才能勉强完成检查,图像质量很容易受到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头部固定装置,解决现有的头部固定装置不能很好的固定头部导致医生需要进行多次重复扫描才能勉强完成检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块,支撑块通过固定件连接在床板上,支撑板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
咬合组件,咬合组件的一端可滑动的设置在支撑板上,另一端用于患者的牙齿咬合,以此固定头部,咬合组件包括滑动块、连接杆、螺杆和咬合件,滑动块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的内底壁分别卡接在第一滑槽内部的相对两侧壁上,且滑动块在支撑板上能够滑动,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滑动块的侧面,另一端螺纹贯穿竖直设置的连接杆的顶部且螺纹连接,连接杆的底部与咬合件的顶部转动连接。
上述头部固定装置通过将固定件固定在床板上,对支撑板进行支撑;通过移动滑动块在支撑板上的移动,使得咬合棒能够移动至患者的口部位置,从而使得患者咬在咬合棒上使得患者的脸部不能晃动,进而使得患者的头部被固定不能晃动,避免患者CT检查时受到影响。
进一步地,咬合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锁紧旋钮,两个第一锁紧旋钮分别螺纹连接在支撑板的相对两侧面,且第一锁紧旋钮的端部螺纹贯穿支撑板延伸至第一滑槽的内部并抵接在第二滑槽的内底壁上。
进一步地,咬合件包括咬合框和咬合棒,咬合框为U形结构且开口朝下,连接杆的底部转动连接在咬合框的顶部,咬合棒为伸缩结构,咬合框的开口的两内侧面均开设有咬合滑动槽,咬合滑动槽贯穿咬合框开口的底端面,咬合棒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插入两个咬合滑动槽内且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咬合棒包括主棒以及两个支棒,主棒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均开设有伸缩槽,两个支棒的一端分别插入两个伸缩槽内滑动连接,两个伸缩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伸缩槽的内底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棒插入伸缩槽的端部上,两个咬合滑动槽的内底壁上均开设有第一避让孔,支棒的端部能够插入第一避让孔内滑动。
进一步地,咬合组件还包括两个按压杆,咬合框的两外侧面均开设有第二避让孔,两个第二避让孔分别与两个第一避让孔连通,两个按压杆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二避让孔内并分别插入第一避让孔内,两个按压杆位于第二避让孔的外壁上套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按压杆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避让孔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主棒上套设有可拆卸的保护套。
进一步地,固定件包括固定框和锁紧螺栓,固定框为U形结构,锁紧螺栓的端部螺纹贯穿固定框的底侧并延伸至固定框的内侧并转动连接有固定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头部固定装置通过移动滑动块在支撑板上的移动,使得咬合棒能够移动至患者的口部位置;从而使得患者咬在咬合棒上使得患者的脸部不能晃动,进而使得患者的头部被固定不能晃动,避免患者CT检查时受到影响;同时拧紧第一锁紧旋钮,固定此时滑动块的位置,而且将固定件固定在床板上,对支撑板进行支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滑动块和支撑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咬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6为咬合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支撑板,11-第一滑槽,20-咬合组件,21-滑动块,211-第二滑槽,22-连接杆,23-第一锁紧旋钮,24-咬合框,241-第一避让孔,242-第二避让孔,25-咬合棒,251-主棒,252-支棒,253-伸缩槽,254-第一弹簧,26-咬合滑动槽,27-按压杆,28-第二弹簧,29-螺杆,30-固定件,31-固定框,32-锁紧螺栓,33-固定板,40-支撑块,50-保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和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板10和咬合组件20,支撑板10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块40,支撑块40通过固定件30连接在床板上,支撑板10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11,咬合组件20的一端可滑动的设置在支撑板10上,另一端用于患者的牙齿咬合,以此固定头部。通过固定件30固定在床板上,对咬合组件20进行支撑和固定,使患者的口部咬住咬合组件20的端部,从而使患者的头部固定,保证患者头颅的CT检查不受影响。
请一并参阅图3,咬合组件20包括滑动块21、连接杆22、螺杆29、咬合件以及两个第一锁紧旋钮23,滑动块21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二滑槽211,两个第二滑槽211的内底壁分别卡接在第一滑槽11内部的相对两侧壁上,且滑动块21在支撑板10上能够滑动,螺杆29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滑动块21的侧面,另一端螺纹贯穿竖直设置的连接杆22的顶部且螺纹连接,连接杆22的底部与咬合件的顶部转动连接;两个第一锁紧旋钮23分别螺纹连接在支撑板10的相对两侧面,且第一锁紧旋钮23的端部螺纹贯穿支撑板10延伸至第一滑槽11的内部并抵接在第二滑槽211的内底壁上。由于不同患者的口部咬合位置高度的不同,需要对咬合件的高度进行调节;通过转动螺杆29,使连接杆22带动咬合件移动至患者口部的上方,通过移动滑动块21,使滑动块21在支撑板10上向上或向下滑动,进而带动咬合件高度位置的移动,使患者的口部能够咬住咬合件,以此固定患者的头部。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具体地,咬合件包括咬合框24和咬合棒25,咬合框24为U形结构且开口朝下,连接杆22的底部转动连接在咬合框24的顶部,咬合棒25为伸缩结构,咬合框24的开口的两内侧面均开设有咬合滑动槽26,咬合滑动槽26贯穿咬合框24开口的底端面,咬合棒25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插入两个咬合滑动槽26内且滑动连接;咬合棒25上套设有可拆卸的保护套50,保护套50由软质硅胶材质制成,防止患者咬在保护套50感到不适,同时患者的牙齿能够嵌入保护套50,使得患者的口部与咬合棒25之间不容易发生滑动。当咬合框24移动至合适的高度,使患者的口部咬住咬合棒25,使得患者的脸部不能晃动,进而使得患者的头部不动晃动;而且咬合棒25能够拆卸更换,减少了感染风险的发生。
请一并参阅图6,其中,咬合棒25包括主棒251以及两个支棒252,主棒251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均开设有伸缩槽253,两个支棒252的一端分别插入两个伸缩槽253内滑动连接,两个伸缩槽253内设置有第一弹簧254,第一弹簧25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伸缩槽253的内底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棒252插入伸缩槽253的端部上,两个咬合滑动槽26的内底壁上均开设有第一避让孔241,支棒252的端部能够插入第一避让孔241内滑动,主棒251上套设有可拆卸的保护套50。优选地,两个咬合滑动槽26的底部均向相背的方向倾斜,使得两个咬合滑动槽26底部之间的间距大于其顶部的间距,且两个咬合滑动槽26底部之间的间距等于咬合棒25自然伸长的长度,从而使得咬合棒25的端部能够方便滑动进入咬合滑动槽26。
当需要安装咬合棒25时,将咬合棒25的两端部分别插入两个咬合滑动槽26的底部,接着继续向上推动主棒251,使得支棒252的端部在咬合滑动槽26内滑动,在上述过程中,支棒252的长度不断被压缩进入伸缩槽253内,使得咬合棒25的整体长度缩短,此时第一弹簧254被压缩;当支棒252的端部滑动插入第一避让孔241内时,利用第一弹簧254的恢复弹力,使得咬合棒25的位置被固定不能滑动。
如图4和图5所示,优选地,咬合组件20还包括两个按压杆27,咬合框24的两外侧面均开设有第二避让孔242,两个第二避让孔242分别与两个第一避让孔241连通,两个按压杆27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二避让孔242内并分别插入第一避让孔241内,两个按压杆27位于第二避让孔242的外壁上套设有第二弹簧28,第二弹簧2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按压杆27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避让孔242的内壁上。
当需要拆卸咬合棒25时,双指相向按压两个按压杆27,使按压杆27的端部向第一避让孔241的深处移动并抵住支棒252的端部,之后,按压杆27的端部推动者支棒252的端部,将支棒252的端部从第一避让孔241内挤压出去,同时第二弹簧28被拉伸,接着向下拉动主棒251,使得支棒252的端部在咬合滑动槽26内滑动,最后滑出咬合滑动槽26,完成咬合棒25的拆卸,对主棒251和保护套50进行更换。当松开按压杆27,利用第二弹簧28的恢复弹力,按压杆27复位。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固定件30包括固定框31和锁紧螺栓32,固定框31为U形结构,锁紧螺栓32的端部螺纹贯穿固定框31的底侧并延伸至固定框31的内侧并转动连接有固定板33,固定板33上设有防滑纹。将固定框31的卡在床板上,转动锁紧螺栓32,使固定板33压在床板底面,通过不断扭紧锁紧螺栓32,从而将固定框31固定在床板上;而且防滑纹的设置能够增加固定板33的摩擦力,增强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固定件30固定在床板上,接着根据患者口部的位置,转动螺杆29,使得连接杆22带动咬合框24移动至患者口部的上方;接着移动滑动块21,使滑动块21在支撑板10上移动,使得咬合棒25移动至患者的口部,当患者的口部咬在保护套50上时,固定此时滑动块21的位置;拧紧两个第一锁紧旋钮23,使第一锁紧旋钮23的端部抵接在第二滑槽211的内底壁上,此时患者的头部被固定。
当需要拆卸咬合棒25时,双指同时挤压按压杆27,使按压杆27的端部将支棒252的端部顶出第一避让孔241,同时向下拉动主棒251,使得支棒252的端部在咬合滑动槽26内滑动,最后从咬合滑动槽26的底部滑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头部固定装置通过移动滑动块21在支撑板10上的移动,使得咬合棒25能够移动至患者的口部位置;从而使得患者咬在咬合棒25上使得患者的脸部不能晃动,进而使得患者的头部被固定不能晃动,避免患者CT检查时受到影响;同时拧紧第一锁紧旋钮23,固定此时滑动块21的位置,而且将固定件30固定在床板上,对支撑板10进行支撑。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7)

1.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底端固定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通过固定件连接在床板上,所述支撑板沿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滑槽;
咬合组件,所述咬合组件的一端可滑动的设置在支撑板上,另一端用于患者的牙齿咬合,以此固定头部,所述咬合组件包括滑动块、连接杆、螺杆和咬合件,滑动块的两侧面分别开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槽的内底壁分别卡接在第一滑槽内部的相对两侧壁上,且滑动块在支撑板上能够滑动,所述螺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滑动块的侧面,另一端螺纹贯穿竖直设置的连接杆的顶部且螺纹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底部与咬合件的顶部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一锁紧旋钮,两个第一锁紧旋钮分别螺纹连接在支撑板的相对两侧面,且第一锁紧旋钮的端部螺纹贯穿支撑板延伸至第一滑槽的内部并抵接在第二滑槽的内底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件包括咬合框和咬合棒,所述咬合框为U形结构且开口朝下,所述连接杆的底部转动连接在咬合框的顶部,所述咬合棒为伸缩结构,所述咬合框的开口的两内侧面均开设有咬合滑动槽,所述咬合滑动槽贯穿咬合框开口的底端面,咬合棒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插入两个咬合滑动槽内且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棒包括主棒以及两个支棒,所述主棒的两端沿轴线方向均开设有伸缩槽,两个支棒的一端分别插入两个伸缩槽内滑动连接,两个伸缩槽内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伸缩槽的内底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棒插入伸缩槽的端部上,两个咬合滑动槽的内底壁上均开设有第一避让孔,所述支棒的端部能够插入第一避让孔内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组件还包括两个按压杆,所述咬合框的两外侧面均开设有第二避让孔,两个第二避让孔分别与两个第一避让孔连通,两个按压杆的一端分别穿过第二避让孔内并分别插入第一避让孔内,两个按压杆位于第二避让孔的外壁上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按压杆的外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避让孔的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棒上套设有可拆卸的保护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固定框和锁紧螺栓,所述固定框为U形结构,所述锁紧螺栓的端部螺纹贯穿固定框的底侧并延伸至固定框的内侧并转动连接有固定板。
CN202320682648.6U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Active CN2196806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2648.6U CN219680648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82648.6U CN219680648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80648U true CN219680648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432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82648.6U Active CN219680648U (zh) 2023-03-31 2023-03-31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806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70105773A1 (en) Rod reduc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JPWO2017183632A1 (ja) 医療装置
WO2020067470A1 (ja) 脊柱変形矯正固定手術補助装置
CN219680648U (zh) 一种头部固定装置
KR101001539B1 (ko) 척추교정용 로드 삽입기구 및 이를 구비한 척추교정 시술장치
CN213525321U (zh) 一种介入治疗后的护理装置
CN104490459A (zh) 寰枢椎脱位复位内固定装置
CN105769265B (zh) 骨架自锁式医用开口器
WO2018014130A1 (en) Device,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straining an animal in a fixed position for a medical procedure
CN210903745U (zh) 一种重症患者多功能监护床
CN215739786U (zh) 一种神经外科临床护理用的患者体位固定装置
CN215350174U (zh) 头部固定及颈托支撑装置
CN114532975A (zh) 基于物联网的眼底扫描糖尿病筛查设备
CN111920625A (zh) 一种新型脑血管造影用头部固定装置
CN212816664U (zh) 一种血管瘤患者术后护理装置
CN113967031B (zh) 一种ct检查头颅的头部固定装置
CN114082077A (zh) 一种用于脑血管介入的调节式微导管及其使用方法
CN205434231U (zh) 可透视颈椎手术用床头架
CN215080404U (zh) 一种颈椎牵引机构
CN215457908U (zh) 儿童裂隙灯固定托
CN217162315U (zh) 一种骨科关节镜手术辅助装置
CN217489172U (zh) 一种鼻内镜颅底手术可调支架
CN214966885U (zh) 一种用于儿童腰穿手术的辅助装置
CN212547295U (zh) 脊髓损伤牵引器
CN213758298U (zh) 一种改良的下肢ct扫描固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