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7169U - 一种断路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断路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77169U CN219677169U CN202320861716.5U CN202320861716U CN219677169U CN 219677169 U CN219677169 U CN 219677169U CN 202320861716 U CN202320861716 U CN 202320861716U CN 219677169 U CN219677169 U CN 21967716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e
- contact system
- circuit breaker
- utmost point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断路器,涉及低压电气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壳体内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操作机构、与操作机构联动的触头系统和与触头系统电连接的接线端子,触头系统包括沿宽度方向层叠设置且相互隔离的L极触头系统和N极触头系统,接线端子包括沿长度方向位于壳体内一侧的N极进线端、L极进线端和位于壳体内另一侧的L极出线端、N极出线端。断路器壳体内的各构件排布紧凑、布局合理,节省了壳体内的空间,便于断路器小型化的需求;且线路连接整洁,布线合理,保证了断路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指能够关合、承载和开断正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并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关合、承载和开断异常回路条件下的电流的开关装置。断路器具有分断能力高、附件实用性强、使用方便等的优点,在各行各业中均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小型化的断路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现有的断路器,小型化之后,其空间布局不合理,内部的线路复杂,对断路器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断路器,布局合理,便于小型化;且布线合理,保证了断路器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有操作机构、与所述操作机构联动的触头系统和与所述触头系统电连接的接线端子,所述触头系统包括沿宽度方向层叠设置且相互隔离的L极触头系统和N极触头系统,所述接线端子包括沿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壳体内一侧的N极进线端、L极进线端和位于所述壳体内另一侧的L极出线端、N极出线端。
可选地,沿所述长度方向上,所述L极进线端和所述L极出线端位于所述N极进线端和所述N极出线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L极触头系统和所述N极触头系统之间通过中盖隔离。
可选地,所述N极进线端和所述N极出线端之间的N极连接线路、所述L极进线端和所述L极出线端之间的L极连接线路沿所述宽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中盖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瞬时脱扣线圈、双金、L引弧板,L极接线端子依次电连接所述瞬时脱扣线圈、L静触板、L动触板、所述双金、所述L引弧板。
可选地,所述瞬时脱扣线圈和所述触头系统沿所述高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双金、所述L引弧板位于所述触头系统和所述接线端子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N引弧板,N极接线端子依次电连接N静触板、N动触板、所述N引弧板。
可选地,所述N引弧板位于所述触头系统和所述接线端子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采集电流的第一互感器和用于漏电检测的第二互感器,所述第二互感器通过线路板和漏电线圈电连接,所述漏电线圈和所述瞬时脱扣线圈并排设置,所述第一互感器和所述第二互感器并排设置在所述瞬时脱扣线圈和所述接线端子之间,所述L极连接线路由所述L极进线端穿过所述第二互感器与所述瞬时脱扣线圈电连接,所述N极连接线路由所述N极进线端穿过所述第一互感器与所述N静触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接线端子为插接式接线端子。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壳体内沿高度方向依次由上至下设置有操作机构、触头系统和接线端子,通过操作机构驱动触头系统分合闸,接线端子为触头系统提供电能;触头系统为双触头系统,包括L极触头系统和N极触头系统,L极触头系统和N极触头系统沿壳体的宽度方向层叠、且相互隔离;相应地,接线端子包括与L极触头系统对应的L极进线端和L极出线端、与N极触头系统对应的N极进线端和N极出线端;其中,N极进线端、L极进线端位于壳体内长度方向的一侧,N极出线端、L极出线端位于壳体内长度方向的另一侧。通过上述的布局,使得断路器壳体内的各构件排布紧凑、布局合理,节省了壳体内的空间,便于断路器小型化的需求;且线路连接整洁,布线合理,保证了断路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L极分闸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L极合闸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N极分闸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断路器N极合闸状态示意图。
图标:10-操作机构;20L-L极触头系统;20L1-L动触板;20L2-L静触板;20N-N极触头系统;20N1-N动触板;20N2-N静触板;21-中盖;30-接线端子;30L1-L极进线端;30L2-L极出线端;30N1-N极进线端;30N2-N极出线端;401-瞬时脱扣线圈;402-漏电线圈;403-第二互感器;404L-L引弧板;404N-N引弧板;405-双金;406-线路板;L-长度方向;H-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结合后的实施例依然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的断路器空间布局不合理,内部线路复杂,使得断路器的安全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为解决上述问题,请参照图1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壳体内沿高度方向H依次设置有操作机构10、与操作机构10联动的触头系统和与触头系统电连接的接线端子30,触头系统包括沿宽度方向层叠设置且相互隔离的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接线端子30包括沿长度方向L位于壳体内一侧的N极进线端30N1、L极进线端30L1和位于壳体内另一侧的L极出线端30L2、N极出线端30N2。
壳体为矩形壳体,本申请的断路器为壳体宽度为一个模数宽度的智能化断路器。在壳体内、沿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层叠的、相互隔离的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换言之,本申请采用双触头系统作为触头系统。
壳体内还设置有操作机构10和接线端子30,其中,操作机构10、触头系统和接线端子30沿高度方向H依次由上向下设置,操作机构10位于壳体内的顶部,触头系统位于壳体内的中部位置,接线端子30位于壳体内的底部。操作机构10和触头系统联动,通过操作机构10控制双触头系统同时动作,完成分合闸。
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之间通过中盖21隔离,中盖21固定在壳体内,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分别沿壳体宽度方向位于中盖21的两侧以隔离。
而接线端子30和触头系统电连接,为触头系统提供电能。示例地,接线端子30为插接式接线端子30。由于触头系统为双触头系统,因此接线端子30包括与L极触头系统20L对应的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还包括与N极触头系统20N对应的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N极进线端30N1、L极进线端30L1位于壳体内沿长度方向L的一侧,L极出线端30L2、N极出线端30N2位于壳体内沿长度方向L的另一侧。
示例地,如图1所示,N极进线端30N1、L极进线端30L1位于壳体内底部的左侧,L极出线端30L2、N极出线端30N2位于壳体内底部的右侧,以连接对应的触头系统。而在宽度方向上,接线端子30布满壳体的宽度方向。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断路器,壳体内沿高度方向H依次由上至下设置有操作机构10、触头系统和接线端子30,通过操作机构10驱动触头系统分合闸,接线端子30为触头系统提供电能;触头系统为双触头系统,包括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沿壳体的宽度方向层叠、且相互隔离;相应地,接线端子30包括与L极触头系统20L对应的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与N极触头系统20N对应的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其中,N极进线端30N1、L极进线端30L1位于壳体内长度方向L的一侧,N极出线端30N2、L极出线端30L2位于壳体内长度方向L的另一侧。通过上述的布局,使得断路器壳体内的各构件排布紧凑、布局合理,节省了壳体内的空间,便于断路器小型化的需求;且线路连接整洁,布线合理,保证了断路器的安全性。
在此基础上,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之间的N极连接线路、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之间的L极连接线路沿宽度方向分别位于中盖21的两侧。
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之间通过N极连接线路连接,在宽度方向上位于N极触头系统20N的一侧;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之间通过L极连接线路连接,在宽度方向上位于L极触头系统20L的一侧;也就是说,N极连接线路和L极连接线路在宽度方向上通过中盖21隔离。这样的布线方式使得线路连接更加整洁,节省空间、方便布线,线路更规整、更安全。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沿长度方向L上,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位于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之间。
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位于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之间时,N极连接线路以半包围的形式围绕在L极连接线路的外侧,这样的连接线路结构整洁、便于装配。且L极连接线路和N极连接线路之间通过中盖21隔离,使得L极连接线路和N极连接线路之间的隔离性能更强。
当然,也可以将N极进线端30N1和N极出线端30N2设置在L极进线端30L1和L极出线端30L2之间。
壳体内还设置有瞬时脱扣线圈401、双金405、L引弧板404L,L极接线端子依次电连接瞬时脱扣线圈401、L静触板20L2、L动触板20L1、双金405、L引弧板404L;示例地,图1中L极进线端30L1依次电连接瞬时脱扣线圈401、L静触板20L2、L动触板20L1、双金405、L引弧板404L和L极出线端30L2。当然,也可以L极出线端30L2依次电连接瞬时脱扣线圈401、L静触板20L2、L动触板20L1、双金405、L引弧板404L和L极进线端30L1。
瞬时脱扣线圈401用于电磁短路脱扣,当线路发生短路时,瞬时脱扣线圈401触动操作机构10脱扣,使触头分闸。
双金405用于过载脱扣,当线路过载时,双金405受热弯曲,触动操作机构10脱扣以使触头分闸;瞬时脱扣线圈401和双金405都为线路提供了保护。
图1中给出了L极连接线路的一种示例,L极进线端30L1-瞬时脱扣线圈401-L静触板20L2-L动触板20L1-双金405-L引弧板404L-L极出线端30L2,以形成L极电连接回路。
其中,瞬时脱扣线圈401和触头系统沿高度方向H并排设置,双金405、L引弧板404L位于触头系统和接线端子30的出线端之间。
示例地,图1可看出,触头系统位于壳体内中部的右侧,瞬时脱扣线圈401位于壳体内中部的左侧,双金405和L引弧板404L位于触头系统和出线端之间,L引弧板404L的一端延伸至壳体底部、并朝向进线端方向延伸。
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内还设置有N引弧板,N极接线端子依次电连接N静触板20N2、N动触板20N1、N引弧板404N;示例地,N极进线端30N1依次电连接N静触板20N2、N动触板20N1、N引弧板404N和L极出线端30L2。同样地,还可以是L极出线端30L2依次电连接N静触板20N2、N动触板20N1、N引弧板404N和N极进线端30N1。
对于N极连接线路来说,图3给出了N极连接线路的一种示例,由N极进线端30N1-N静触板20N2-N动触板20N1-N引弧板404N-L极出线端30L2,形成N极电连接回路。N引弧板404N位于触头系统和接线端子30的出线端之间。
除此之外,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采集电流的第一互感器(图中未示出)和用于漏电检测的第二互感器403,第二互感器403通过线路板406和漏电线圈402电连接,漏电线圈402和瞬时脱扣线圈401并排设置,第一互感器和第二互感器403并排设置在瞬时脱扣线圈401和接线端子30的进线端之间,L极连接线路穿过第二互感器403,N极连接线路穿过第一互感器。
第一互感器和第二互感器403并排设置,位于瞬时脱扣线圈401和接线端子30的进线端之间,第一互感器在长度方向L上更靠近壳体的内侧壁,也就是第一互感器位于第二互感器403的外侧;漏电线圈402和瞬时脱扣线圈401并排设置,漏电线圈402在长度方向L上更靠近触头系统。
漏电线圈402用于漏电保护,当线路漏电时,通过漏电线圈402驱动操作机构10脱扣以使触头系统分闸。
第一互感器和第二互感器403为圆环结构,L极连接线路由L极进线端30L1穿过第二互感器403后电连接瞬时脱扣线圈401,但是L极连接线路不与第二互感器403发生直接的电连接功能,第二互感器403用于采集L极连接线路的电流。
N极连接线路由N极进线端30N1穿过第一互感器后电连接N静触板20N2,N极连接线路不与第一互感器发生直接的电连接功能,第一互感器用于采集L极连接线路和N极连接线路的电流差值。
其中,线路板406设置在壳体宽度方向的N极触头系统20N一侧,以保护弱电元件。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沿高度方向(H)依次设置有操作机构(10)、与所述操作机构(10)联动的触头系统和与所述触头系统电连接的接线端子(30),所述触头系统包括沿宽度方向层叠设置且相互隔离的L极触头系统(20L)和N极触头系统(20N),所述接线端子(30)包括沿长度方向(L)位于所述壳体内一侧的N极进线端(30N1)、L极进线端(30L1)和位于所述壳体内另一侧的L极出线端(30L2)、N极出线端(30N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长度方向(L)上,所述L极进线端(30L1)和所述L极出线端(30L2)位于所述N极进线端(30N1)和所述N极出线端(30N2)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触头系统(20L)和所述N极触头系统(20N)之间通过中盖(21)隔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进线端(30N1)和所述N极出线端(30N2)之间的N极连接线路、所述L极进线端(30L1)和所述L极出线端(30L2)之间的L极连接线路沿所述宽度方向分别位于所述中盖(21)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瞬时脱扣线圈(401)、双金(405)、L引弧板(404L),L极接线端子依次电连接所述瞬时脱扣线圈(401)、L静触板(20L2)、L动触板(20L1)、所述双金(405)、所述L引弧板(404L)。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瞬时脱扣线圈(401)和所述触头系统沿所述高度方向(H)并排设置,所述双金(405)、所述L引弧板(404L)位于所述触头系统和所述接线端子(30)之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N引弧板(404N),N极接线端子依次电连接N静触板(20N2)、N动触板(20N1)、所述N引弧板(404N)。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引弧板位于所述触头系统和所述接线端子(30)之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采集电流的第一互感器和用于漏电检测的第二互感器(403),所述第二互感器(403)通过线路板(406)和漏电线圈(402)电连接,所述漏电线圈(402)和所述瞬时脱扣线圈(401)并排设置,所述第一互感器和所述第二互感器(403)并排设置在所述瞬时脱扣线圈(401)和所述接线端子(30)之间,所述L极连接线路由所述L极进线端(30L1)穿过所述第二互感器(403)与所述瞬时脱扣线圈(401)电连接,所述N极连接线路由所述N极进线端(30N1)穿过所述第一互感器与所述N静触板(20N2)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30)为插接式接线端子(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61716.5U CN219677169U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一种断路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861716.5U CN219677169U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一种断路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77169U true CN219677169U (zh) | 2023-09-12 |
Family
ID=87893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861716.5U Active CN219677169U (zh) | 2023-04-17 | 2023-04-17 | 一种断路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77169U (zh) |
-
2023
- 2023-04-17 CN CN202320861716.5U patent/CN21967716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184182U (zh) | 开关电器 | |
CN101154539B (zh) | 电路断开器 | |
KR20170040261A (ko) | 잔여 전류 릴리스 장치를 구비한 저압 차단기 | |
CA2364989A1 (en) | Circuit breaker with bypass conductor commutating current out of the bimetal during short circuit interruption and method of commutating current out of bimetal | |
CN108376631B (zh) | 一种小体积1p+n漏电断路器 | |
CN100524562C (zh) | 带有熔断器的开关保护装置 | |
CN219677169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1629005U (zh) | 一种集成在断路器中的电路故障检测模块 | |
CN1333419C (zh) | 断路器 | |
CN215896276U (zh) | 一种漏电保护器 | |
CN113643941B (zh) | 一种漏电保护器 | |
CN213845197U (zh) | 一种一体化上进上出式电路保护装置 | |
CN211150471U (zh) | 液磁断路器 | |
CN209843646U (zh) | 具有过欠压保护组件的断路器 | |
CN212783283U (zh) | 一种紧凑型重合闸断路器 | |
CN113192800A (zh) | 一种小型智能断路器 | |
RU68773U1 (ru) | Выключатель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й | |
CN212161728U (zh) | 一种智能断路器 | |
CN218849403U (zh) | 带防雷功能的漏电断路器 | |
CN217444304U (zh) | 电弧故障保护断路器 | |
CN219873377U (zh) | 断路器 | |
CN220585140U (zh) | 一种具有异常信号处理功能的电磁继电器 | |
CN220895430U (zh) | 一种重合闸断路器 | |
CN217280659U (zh) | 一种断路器 | |
CN216902723U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