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4474U -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 Google Patents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4474U
CN219674474U CN202320625580.8U CN202320625580U CN219674474U CN 219674474 U CN219674474 U CN 219674474U CN 202320625580 U CN202320625580 U CN 202320625580U CN 219674474 U CN219674474 U CN 2196744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heat exchange
valve body
assembly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2558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师师
刘晓维
张振直
梁心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Water Dispense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2558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44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44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44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其中,液体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第一换热组件的进入端相连通;第二阀体,第二阀体包括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相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二出液口相连通,还和第一进液口相连通;排液组件,和第三出液口相连通;其中,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相连通,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相连通。

Description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饮水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换热系统和一种饮水机。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具有制冷功能的饮水机,通常是通过半导体制冷件直接制冷并通过排液口排出,而这样的制冷方式,在初始水温温度过高的情况下,由于半导体制冷件的功率有限,会影响制冷效果,并且,需要等待制冷件的降温而影响出液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饮水机因只能够进行单次换热,导致换热效果较差以及出液速度较慢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液体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饮水机。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第一换热组件的进入端相连通;第二阀体,第二阀体包括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相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二出液口相连通,还和第一进液口相连通;排液组件,和第三出液口相连通;其中,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相连通,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换热系统,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储液组件和排液组件,其中,第一换热组件用于液体的换热,第一阀体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二阀体包括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第二阀体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相连通的第一状态,还具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相连通的第二状态,储液组件用于存储液体,排液组件用于排出液体。
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的进入端和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和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相连通;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液口和储液组件相连通,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和第一换热组件的进入端相连通;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相连通,第二阀体的第二出液口和储液组件相连通,第二阀体的第三出液口和排液组件相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二阀体的第二出液口以及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液口相连通;排液组件和第二阀体的第三出液口相连通。
通过切换第二阀体的状态,液体换热系统具有两种工作模式。
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处于第一状态,也就是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导通,在这样情况下,液体通过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进入到储液组件中,之后,储液组件中的液体通过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中进行换热,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形成一个循环换热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存储在储液组件中,并且经过多次换热,提升液体的换热量,也就是提升改变液体的温差,提升液体换热效果。
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处于第二状态,也就是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导通,在这样情况下,液体通过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进入到排液组件中,并通过排液组件排出,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形成一个直接换热出液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排出液体换热系统,确保快速出水的效果。
并且,通过液体换热系统的第一模式,还可以在储液组件内存储一定量的已经换热后的液体,再通过第二模式可以快速排出大量的换热后液体的效果,提升饮水机的出液能力。
以及,通过液体换热系统的第一模式可以达到预先换热的目的,也就是先减小液体和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差,再通过第二模式直接快速的排出满足需求的液体。
液体换热系统通过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在确保出液温度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出液速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体换热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和第一阀体以及第二阀体相连通;换热件,设于输液管路的一侧,用于对输液管路进行换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组件包括输液管路和换热件,输液管路的进入端和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相连通,输液管路的排出端和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相连通,进而液体可以在输液管路中流动,并且,液体在输液管路中流动的过程中,换热件对输液管路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对输液管路中的液体进行换热的目的,该方式安全可靠,减少液体和换热件的直接接触,其中,输液管路和换热件相贴合,从而提升输液管路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输液管路呈折弯状或螺旋状。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液管路呈折弯状或者螺旋状,从而提升输液管路的长度,提升液体和换热件的换热时间,从而提升液体换热系统中的液体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件并排设置,多个换热件和输液管路的不同位置相对应。
在该技术方案中,同一个输液管路对应多个换热件,并且,多个换热件并排设置在输液管路的同一侧,输液管路的不同位置分别和不同的换热件相对应,进而可以减少降低换热件的成本,并且,减少换热件和输液管路厚度,并且,通过多个换热件对输液管路进行换热,提升对输液管路中的液体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换热件为半导体换热件,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散热器,设置在换热件背离换热件的一侧;风机,和散热器相对应的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件采用半导体换热件,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换热件背离输液管路的一侧,以及,对应散热器的设置的风机,半导体散热器为一端制冷,另一端制热的器件,进而通过散热器和风机提升半导体另一侧的换热效果,也就提升了换热件对输液管路的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风机的数量多个,多个风机并排设置,多个风机和散热器的不同位置相对应。
在该技术方案中,同一个散热器对应多个风机,并且,多个风机并排设置在散热器的同一侧,散热器的不同位置分别和不同的风机相对应,由于风机的出风口大小有限,因此,增加风机的数量可以增加通过散热器的风量,从而提升散热器的散热效果,并且,使得整个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更加均匀。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风机为离心风机。
在该技术方案中,风机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厚度低,并且可以做到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的不同,从而可以减小整个第一换热组件的厚度,使得第一换热组件更加纤薄,减少第一换热组件的占地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位于散热器的第一侧,风机位于散热器的第二侧,散热器的第一侧和散热器的第二侧为散热器相背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散热器相背的两侧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散热器的第一侧设置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散热器的第二侧设置风机,也就是,散热器设置在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与风机之间,进而有助于降低第一换热组件的整体厚度,减少第一换热组件的占地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输液管路、换热件和散热器沿着第一方向分布,散热器和风机沿着第二方向分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输液管路、换热件和散热器沿着第一方向分布,散热器和风机沿着第二方向分布,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进而输液管路、换热件和散热器形成一个整体件,风机设置在散热器的侧面,进而有助于降低第一换热组件的整体厚度,减少第一换热组件的占地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检测件,设置在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用于检测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温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一检测件,第一检测件设置在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进而可以检测到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温度,从而为第二阀体提供工作状态切换的基础。
例如:若第一检测件检测到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温度未满足需求,则第二阀体可以处于第一状态,从而使得液体可以在储液组件和第一换热组件之间循环,达到循环换热的目的,从而确保液体的温度满足需求;若第一检测件检测到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温度已经满足需求,则第二阀体可以处于第二状态,从而使得液体直接通过排液组件排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接口组件,接口组件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二出液口,第二接口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一进液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体换热系统还包括接口组件,进口组件上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二阀体的第二出液口,第二接口连通储液组件和第一进液口,进而通过接口组件实现储液组件、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的连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储液组件和接口组件可拆装地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储液组件和接口组件可拆装地连接,进而便于向储液组件内注入液体,也可以在储液组件内的液体温度满足条件后直接取下储液组件,直接使用储液组件内的液体,提升液体换热系统的取液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阀体还包括第三进液口,液体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阀体,第三阀体包括第四进液口、第四出液口和第五出液口,第四出液口和第三进液口相连通;第一泵体,和四进液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连通第五出液口和排液组件,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中的一个为制热组件,另一个为制冷组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也就是第一阀体包括第一进液口、第一出液口和第三进液口,第一阀体包括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在第三阀体处于第三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相连通,在第三阀体处于第四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阀体的第三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相连通。
液体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阀体,第三阀体包括第四进液口、第四出液口和第五出液口,第三阀体包括第五状态和第六状态,在第三阀体处于第五状态的情况下,第三阀体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相连通,在第三阀体处于第六状态的情况下,第三阀体的第四进液口和第五出液口相连通。
以及,第三阀体的第四进液口和第一泵体相连通,第三阀体的第四出液口和第一阀体的第三进液口相连通。
以及液体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的进入端和第三阀体的第五出液口相连通,第二换热组件的排出端和排液组件相连通。
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阀体处于第三状态,第二阀体处于第一状态,第三阀体处于第五状态,在这样情况下,第一泵体将液体泵送到第三阀体,通过第三阀体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进入到第一阀体中,液体通过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进入到储液组件中,之后,储液组件中的液体通过第一阀体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中进行换热,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形成一个循环换热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存储在储液组件中,并且经过多次换热,提升液体的换热量,也就是提升改变液体的温差,提升液体换热效果。
在该模式下,液体的动力可以来自其他泵体,也可以通过第一泵体的反向运行等等。
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阀体处于第四状态,第二阀体处于第二状态,第三阀体处于第五状态,在这样情况下,第一泵体将液体泵送到第三阀体,通过第三阀体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进入到第一阀体中,之后通过第一阀体的第一出液口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的第二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进入到排液组件中,并通过排液组件排出,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形成一个直接换热出液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排出液体换热系统,确保快速出水的效果。
在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三模式的情况下,第三阀体处于第六状态,在这样情况下,第一泵体将液体通过第三阀体的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泵入到第二换热组件中,之后在通过排液组件排出,从而完成整个换热步骤。
其中,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中的一个是制热组件,另一个是制冷组件,从而第一换热组件和第二换热组件分别进行制冷和制热,提升独立的制冷制热效果,并且能够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快速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饮水机,包括:如第一方面提出的液体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饮水机,因包括如第一方面提出的液体换热系统,因此,具有如第一方面提出的液体换热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不包括储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中第一换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在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流路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在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流路的示意图;
图6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在处于第三模式的情况下流路的示意图;
图7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中储液组件和接口组件的示意图;
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中储液组件和接口组件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中储液组件的局部的示意图;
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饮水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液体换热系统,110第一换热组件,112输液管路,114换热件,116散热器,118风机,120第一阀体,122第一进液口,124第一出液口,126第三进液口,130第二阀体,132第二进液口,134第二出液口,136第三出液口,140储液组件,142凹槽,150第一检测件,160接口组件,162第一接口,164第二接口,170第一泵体,180第三阀体,182第四进液口,184第四出液口,186第五出液口,190排液组件,200第二换热组件,210控制器,230第二检测件,240接水管,300饮水机,310第一主体,320第二主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100和饮水机300。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换热系统100,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10、第一阀体120、第二阀体130、储液组件140和排液组件190,第一换热组件110能够和液体进行换热,第一换热组件110、第一阀体120、第二阀体130、储液组件140和排液组件190组成流路,通过切换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的状态,可以改变液体的流向,从而实现液体换热系统100的多种模式。
其中,第一阀体120包括第一进液口122和第一出液口124,第一阀体120的第一进液口122用于液体的进入,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和第一换热组件110的进入端相连通,从而液体可以通过第一阀体120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
第二阀体130包括第二进液口132、第二出液口134和第三出液口136,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排出端相连通,进而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可以进入到第二阀体130中,第二阀体130的第二出液口134和储液组件140相连通,第二阀体130的第三出液口136和排液组件190相连通。并且,第二阀体130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二阀体13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二出液口134导通,第三出液口136未导通,这样的状态下,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二阀体130进入到储液组件140中;在第二阀体13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三出液口136导通,第二出液口134未导通,这样的状态下,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可以通过第二阀体130进入到排液组件190中,从而排出液体换热系统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100,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10、第一阀体120、第二阀体130、储液组件140和排液组件190,其中,第一换热组件110用于液体的换热,第一阀体120包括第一进液口122和第一出液口124,第二阀体130包括第二进液口132、第二出液口134和第三出液口136,第二阀体130具有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二出液口134相连通的第一状态,还具有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三出液口136相连通的第二状态,储液组件140用于存储液体,排液组件190用于排出液体。
具体地,第一换热组件110的进入端和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相连通,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排出端和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相连通;第一阀体120的第一进液口122和储液组件140相连通,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和第一换热组件110的进入端相连通;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排出端相连通,第二阀体130的第二出液口134和储液组件140相连通,第二阀体130的第三出液口136和排液组件190相连通;储液组件140和第二阀体130的第二出液口134以及第一阀体120的第一进液口122相连通;排液组件190和第二阀体130的第三出液口136相连通。
通过切换第二阀体130的状态,液体换热系统100具有两种工作模式。
如图4所示,在液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130处于第一状态,也就是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二出液口134导通,在这样情况下,液体通过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二出液口134进入到储液组件140中,之后,储液组件140中的液体通过第一阀体120的第一进液口122和第一出液口124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进行换热,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100形成一个循环换热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存储在储液组件140中,并且经过多次换热,提升液体的换热量,也就是提升改变液体的温差,提升液体换热效果,提升换热效率,可以快速制备一整个储液组件140满足目标温度的液体。
如图5所示,在液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阀体130处于第二状态,也就是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三出液口136导通,在这样情况下,液体通过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三出液口136进入到排液组件190中,并通过排液组件190排出,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100形成一个直接换热出液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排出液体换热系统100,确保快速出水的效果。
并且,通过液体换热系统100的第一模式,还可以在储液组件140内存储一定量的已经换热后的液体,再通过第二模式可以快速排出大量的换热后液体的效果,提升饮水机300的出液能力。
以及,通过液体换热系统100的第一模式可以达到预先换热的目的,也就是先减小液体和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差,再通过第二模式直接快速的排出满足需求的液体。
液体换热系统100通过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切换,提升换热效率,在确保出液温度的情况下,可以提升出液速度。
其中,第一换热组件110、第一阀体120、第二阀体130、储液组件140和排液组件190可以通过管路连接。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第一换热组件110包括输液管路112和换热件114,输液管路112用于液体的通过,与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相连通,换热件114设置在输液管路112的一侧,其可以和输液管路112相贴合,从而便于液体在输液管路112中和换热件114进行换热。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组件110包括输液管路112和换热件114,输液管路112的进入端和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相连通,输液管路112的排出端和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相连通,进而液体可以在输液管路112中流动,并且,液体在输液管路112中流动的过程中,换热件114对输液管路112进行换热,从而达到对输液管路112中的液体进行换热的目的,该方式安全可靠,减少液体和换热件114的直接接触,其中,输液管路112和换热件114相贴合,从而提升输液管路112的换热效果。
其中,输液管路112可以是水管。
输液管路112还可以是在壳体的内部通过隔板分隔出的输液管路112,进而可以增加输液管路112和换热件114的接触面积。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输液管路112呈折弯状。
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管路112呈折弯状,从而提升输液管路的长度,提升液体和换热件114的换热时间,从而提升液体换热系统100中的液体换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输液管路112呈螺旋状。
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管路112呈螺旋状,从而提升输液管路的长度,提升液体和换热件114的换热时间,从而提升液体换热系统100中的液体换热效果。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换热件1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换热件114并排设置,多个换热件114和输液管路112的不同位置相对应。
在该实施例中,同一个输液管路112对应多个换热件114,并且,多个换热件114并排设置在输液管路112的同一侧,输液管路112的不同位置分别和不同的换热件114相对应,进而可以减少降低换热件114的成本,并且,减少换热件114和输液管路112厚度,并且,通过多个换热件114对输液管路112进行换热,提升换热件114和输液管路112的接触面积,提升对输液管路112中的液体的换热效果。
换热件114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等,多个换热件114并排相间隔或相贴合设置在输液管路112的不同位置。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换热件114可以采用半导体换热件114,第一换热组件110还包括散热器116和风机118,换热件114的一侧设置输液管路112,换热件114与输液管路112相背的一侧设置散热器116,风机118对应于散热器116设置,从而提升散热器116上的气流流速。
在该实施例中,换热件114采用半导体换热件114,第一换热组件110还包括设置在换热件114背离输液管路的一侧,以及,对应散热器116的设置的风机118,半导体散热器116为一端制冷,另一端制热的器件,进而通过散热器116和风机118提升半导体另一侧的换热效果,也就提升了换热件114对输液管路112的换热效果。
其中,散热器116包括铝制或铜制的“散热鳍片”,风机118加速散热器116的热量的散热速度。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风机118的数量多个,多个风机118并排设置,多个风机118和散热器116的不同位置相对应。
在该实施例中,同一个散热器116对应多个风机118,并且,多个风机118并排设置在散热器116的同一侧,散热器116的不同位置分别和不同的风机118相对应,由于风机118的出风口大小有限,因此,增加风机118的数量可以增加通过散热器116的风量,从而提升散热器116的散热效果,并且,使得整个散热器116的散热效果更加均匀。
具体地,风机118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四个等,多个风机118并排相间隔或相贴合对应于散热器116的不同位置设置。
其中,风机118和换热件114可以一一对应的设置,从而提升对每个换热件114的散热。
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风机118为离心风机。
在该实施例中,风机118为离心风机,离心风机厚度低,并且可以做到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的不同,从而可以减小整个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厚度,使得第一换热组件110更加纤薄,减少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占地面积。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位于散热器116的第一侧,风机118位于散热器116的第二侧,散热器116的第一侧和散热器116的第二侧为散热器116相背的两侧。
在该实施例中,散热器116相背的两侧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散热器116的第一侧设置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散热器116的第二侧设置风机118,也就是,散热器116设置在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与风机118之间,进而有助于降低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整体厚度,减少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占地面积。可以使得饮水机300的体积变的更小,占地空间更小,安装灵活。
具体地,如图2所示,散热器116的左侧设置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散热器116的右侧设置风机118,从而减少液体换热系统100的厚度,让液体换热系统100更加纤薄。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输液管路112、换热件114和散热器116沿着第一方向A分布,散热器116和风机118沿着第二方向B分布,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不同。
在该实施例中,输液管路112、换热件114和散热器116沿着第一方向A分布,散热器116和风机118沿着第二方向B分布,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不同,进而输液管路112、换热件114和散热器116形成一个整体件,风机118设置在散热器116的侧面,进而有助于降低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整体厚度,减少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占地面积,并且让液体换热系统100更加纤薄。
具体地,第一方向A和第二方向B可以相差90度。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用于检测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出液温度的第一检测件150,第二检测件230设置在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排出端,从而可以检测第一换热组件110排出的液体的温度。
在该实施例中,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一检测件150,第一检测件150设置在第一换热组件110的排出端,进而可以检测到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出液温度,从而为第二阀体130提供工作状态切换的基础。
例如:若第一检测件150检测到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出液温度未满足需求,则第二阀体130可以处于第一状态,从而使得液体可以在储液组件140和第一换热组件110之间循环,达到循环换热的目的,从而确保液体的温度满足需求;若第一检测件150检测到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出液温度已经满足需求,则第二阀体130可以处于第二状态,从而使得液体直接通过排液组件190排出。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接口组件160,接口组件160包括第一接口162和第二接口164,第一接口162连通储液组件140和第二出液口134,第二接口164连通储液组件140和第一进液口122。
在该实施例中,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接口组件160,进口组件上包括第一接口162和第二接口164,第一接口162连通储液组件140和第二阀体130的第二出液口134,第二接口164连通储液组件140和第一进液口122,进而通过接口组件160实现储液组件140、第一阀体120和第二阀体130的连通。
具体地,储液组件140对应于接口组件160具有水箱进水口和水箱出水口,储液组件140的底部具有快接接口,与接口组件160的第一接口162和第二接口164相对应,通过对位按压,即可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储液组件140和接口组件160可拆装地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储液组件140和接口组件160可拆装地连接,进而便于向储液组件140内注入液体,也可以在储液组件140内的液体温度满足条件后直接取下储液组件140,直接使用储液组件140内的液体,提升液体换热系统100的取液速度,以及降低液体换热系统100处储液组件140外其他部件的体积。
具体地,如图9所示,储液组件140的底部具有凹槽142,在储液组件140和接口组件160配合时,接口组件160嵌入到凹槽142中,并和储液组件140相连通。
可拆装的储液组件140可拓展更多的功能性:制冷储水箱、跨空间饮水或厨房烹饪用水等。
例如:可以将一个储液组件140配给多个液体换热系统100,从而实现不同位置饮水机300的快速应用,也可以作为烹饪用水,随时拿出给烹饪器具提供水,也可拿到卧室空间,倒水取用。
进一步地,接口组件160可运动,也就是在储液组件140放置到位后,接口组件160可以自动伸入到凹槽142中,和储液组件140相连通,在需要取下储液组件140时,可以控制接口组件160移动,和储液组件140分离,从而便于储液组件140的取放。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第一阀体120还包括第三进液口126,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三阀体180、第一泵体170和第二换热组件200,第三阀体180包括第四进液口182、第四出液口184和第五出液口186,第四进液口182第一泵体170相连通,第四出液口184和第三进液口126相连通,第五出液口186和排液组件190相连通。
并且,第一换热组件110为制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200为制冷组件,或者,第一换热组件110为制冷组件,第二换热组件200为制热组件。
在该实施例中,也就是第一阀体120包括第一进液口122、第一出液口124和第三进液口126,第一阀体120包括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在第一阀体120处于第三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阀体120的第一进液口122和第一出液口124相连通,在第一阀体120处于第四状态的情况下,第一阀体120的第三进液口126和第一出液口124相连通。
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三阀体180,第三阀体180包括第四进液口182、第四出液口184和第五出液口186,第三阀体180包括第五状态和第六状态,在第三阀体180处于第五状态的情况下,第三阀体180的第四进液口182和第四出液口184相连通,在第三阀体180处于第六状态的情况下,第三阀体180的第四进液口182和第五出液口186相连通。
以及,第三阀体180的第四进液口182和第一泵体170相连通,第三阀体180的第四出液口184和第一阀体120的第三进液口126相连通。
以及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换热组件200,第二换热组件200的进入端和第三阀体180的第五出液口186相连通,第二换热组件200的排出端和排液组件190相连通。
如图4所示,在液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阀体120处于第三状态,第二阀体130处于第一状态,第三阀体180处于第五状态,在这样情况下,第一泵体170将液体泵送到第三阀体180,通过第三阀体180的第四进液口182和第四出液口184进入到第一阀体120中,通过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二出液口134进入到储液组件140中,之后,储液组件140中的液体通过第一阀体120的第一进液口122和第一出液口124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进行换热,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100形成一个循环换热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存储在储液组件140中,并且经过多次换热,提升液体的换热量,也就是提升改变液体的温差,提升液体换热效果。
在该模式下,液体的动力可以来自其他泵体,也可以通过第一泵体170的反向运行,将储液组件140内的液体重新抽回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或者同时开启第一进液口122和第三进液口126,使得储液组件140内的液体在第三进液口的流速压力的带动下在再次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等等,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做限定。
通过实验,将0.6L水从25℃降温到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100需要大约15mi,而相关技术中的电子冰胆需要大约60min,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100极大地提升了换热速度。
以制冷为例,液体进入第一换热组件110制冷后,液体热量被带走,使得液体降温,通过检测若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出液温度未达到15℃,则进入循环制冷,液体通过第二阀体130进入到储液组件140中,再通过第一阀体120重新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再次进行换热,如此循环,直到液体温度低于15℃。
如图5所示,在液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阀体120处于第四状态,第二阀体130处于第二状态,第三阀体180处于第五状态,在这样情况下,第一泵体170将液体泵送到第三阀体180,通过第三阀体180的第四进液口182和第四出液口184进入到第一阀体120中,之后通过第一阀体120的第一出液口124进入到第一换热组件110中进行换热,之后,第一换热组件110中的液体通过第二阀体130的第二进液口132和第三出液口136进入到排液组件190中,并通过排液组件190排出,也就是,整个液体换热系统100形成一个直接换热出液的情况,使得液体可以排出液体换热系统100,确保快速出水的效果。
以制冷为例,液体进入第一换热组件110制冷后,液体热量被带走,使得液体降温,通过检测若第一换热组件110的出液温度低于15℃,则通过第二阀体130和排液组件190直接排出液体。
如图6所示,在液体换热系统100处于第三模式的情况下,第三阀体180处于第六状态,在这样情况下,第一泵体170将液体通过第三阀体180的第四进液口182和第五出液口186泵入到第二换热组件200中,之后在通过排液组件190排出,从而完成整个换热步骤。
其中,第一换热组件110和第二换热组件200中的一个是制热组件,另一个是制冷组件,从而第一换热组件110和第二换热组件200分别进行制冷和制热,提升独立的制冷制热效果,并且能够实现制冷和制热的快速切换。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第一泵体170的进入端和接水管240相连接,并且在接水管240上设置第二检测件230,第二检测件230可以检测进入液体换热组件内的液体温度,从而根据第二检测件230的检测温度和目标温度,控制第一换热组件110或第二换热组件200的运行功率。接水管240可以连接净水器或自来水等水源,从而形成自动上水的形式,免去相关技术中接水壶接水时要一直手持、费力以及等待时间长,且直接放在水槽里,有卫生问题等。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能的实施例,液体换热系统100还包括控制器210,控制器210设置在第一换热组件110的上方,从而降低液体换热系统100的厚度,并且,控制器210和第一检测件150、第二检测件230、第一阀体120、第二阀体130、第三阀体180、第一换热组件110和第二换热组件200电连接,从而通过控制器210控制液体换热系统100的模式,以及第一换热组件110和第二换热组件200的功率。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饮水机300,包括: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10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饮水机300,因包括如第一方面提出的液体换热系统100,因此,具有如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液体换热系统10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陈述。
具体地,饮水机300包括第一主体310和第二主体320,第二主体320设置在第一主体310的侧面,第一换热组件110设置在第一主体310内,第二换热组件200设置在第二主体320内,通过设置第一主体310和第二主体320两个主体,从而将第一换热组件110和第二换热组件200分别设置在两个主体中,减小单独每个主体的体积,并且,第二主体320是设置在第一主体310的侧面的,也就是饮水机300在放置时,可以第一主体310接触地面,第二主体320悬空,进而减少饮水机300的占地面积,并且,在生产的过程中,第一主体310和第二主体320可以分存放,节省储存空间和运输空间,进而降低存储成本和运输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组件;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包括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出液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进入端相连通;
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包括第二进液口、第二出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相连通;
储液组件,和所述第二出液口相连通,还和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
排液组件,和所述第三出液口相连通;
其中,在所述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阀体的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相连通,在所述液体换热系统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阀体的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
输液管路,和所述第一阀体以及所述第二阀体相连通;
换热件,设于所述输液管路的一侧,用于对所述输液管路进行换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液管路呈折弯状或螺旋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件并排设置,多个所述换热件和所述输液管路的不同位置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件为半导体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
散热器,设置在所述换热件背离所述输液管路的一侧;
风机,和所述散热器相对应的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的数量多个,多个所述风机并排设置,多个所述风机和所述散热器的不同位置相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体和所述第二阀体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第一侧,所述风机位于所述散热器的第二侧,所述散热器的第一侧和所述散热器的第二侧为所述散热器相背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液管路、所述换热件和所述散热器沿着第一方向分布,所述散热器和所述风机沿着第二方向分布,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检测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排出端,用于检测所述第一换热组件的出液温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口组件,所述接口组件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所述储液组件和所述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储液组件和所述第一进液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组件和所述接口组件可拆装地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体还包括第三进液口,所述液体换热系统还包括:
第三阀体,所述第三阀体包括第四进液口、第四出液口和第五出液口,所述第四出液口和所述第三进液口相连通;
第一泵体,和所述第四进液口相连通;
第二换热组件,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连通所述第五出液口和所述排液组件,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中的一个为制热组件,另一个为制冷组件。
14.一种饮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换热系统。
CN202320625580.8U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Active CN2196744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5580.8U CN219674474U (zh)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25580.8U CN219674474U (zh)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4474U true CN219674474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4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25580.8U Active CN219674474U (zh) 2023-03-27 2023-03-27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44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1757A (zh) 带热能回收储水仓的燃气采暖热水炉
CN219674474U (zh) 液体换热系统和饮水机
US20210381697A1 (en) Instant Hot Water Delivery System
JP2005114314A (ja) エアコン及び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の室外機或いは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機
CN210408115U (zh) 饮水机的冰胆组件和饮水机
CN110081494A (zh) 一种热泵供暖装置及供热系统
JP2005083712A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暖房給湯機
CN212936542U (zh) 一种机房散热降温系统、机房
CN210941251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集成式膨胀水壶以及电动汽车
CN210292421U (zh) 集成水冷热交换器
CN211186870U (zh) 饮水机
CN109110719B (zh) 苏打水机潜水泵的控制方法和苏打水机
CN112438594A (zh) 饮水机
CN220937453U (zh) 一种分区调温床垫
CN111637662A (zh) 热泵设备
CN217659311U (zh) 饮水设备
CN216115541U (zh) 一种套管换热器
CN218821777U (zh) 一种换热装置
CN211400158U (zh) 半导体热回收系统及空调
CN217066071U (zh) 饮水设备
CN212005898U (zh) 带热能回收储水仓的燃气采暖热水炉
CN214470230U (zh) 换热设备及热水机
CN218495221U (zh) 空调地暖系统和空调器
CN215176073U (zh) 一种电源外置的冷暖垫一体机
CN216907615U (zh) 一种具有快速降温功能的电热水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