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63201U -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63201U
CN219663201U CN202321008038.4U CN202321008038U CN219663201U CN 219663201 U CN219663201 U CN 219663201U CN 202321008038 U CN202321008038 U CN 202321008038U CN 219663201 U CN219663201 U CN 219663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ter
tank body
air inlet
deposition furnace
filter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0803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勋
于伟华
孙银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Gcl Speci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Gcl Speci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Gcl Speci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Gcl Special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0803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63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63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632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罐罐体和滤芯;所述过滤罐罐体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合,开口处采用过滤罐端盖进行密封;所述滤芯可更换地安装在过滤罐罐体内;所述过滤罐罐体上设有主进气口、副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主进气口、副进气口靠近过滤罐罐体的开口端设置,并与滤芯内部形成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排气口靠近过滤罐罐体的闭合端设置,经滤芯过滤除尘后的气体从排气口向外排出。该装置主要应用于沉积炉尾气的过滤,该装置具有双入口进气功能,根据炉压进行双进气口切换,能够保证在不同压力大,抽气量均匀,从而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装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适用沉积炉设备粉尘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化学气相沉积炉由沉积室、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组成,是以电阻加热或者感应加热的方式,在真空环境下,通入沉积气体,并在高温下产生裂解后沉积到工件上,使复合材料得到致密化处理的生产设备。沉积气体在高温下裂解后,除了会沉积到工件上,还有一部分会随着气流被真空泵抽出炉体,裂解后的物质由于其硬度较高,在进入泵体后,会对真空泵的螺杆造成磨损,减少真空泵的使用寿命。现有过滤器通常为单进气、立式过滤器,抽气时间长,检修不方便,且运行过程中无法随时感知过滤器的堵塞情况,使用过程中有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以保证沉积炉的稳定运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罐罐体和滤芯;所述过滤罐罐体配置成具有开口端和闭合端,所述开口端设有过滤罐端盖;所述滤芯可更换地安装在过滤罐罐体内;所述过滤罐罐体上设有主进气口、副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主进气口、副进气口靠近过滤罐罐体的开口端设置,并与滤芯内部形成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排气口靠近过滤罐罐体的闭合端设置,经滤芯过滤除尘后的气体从排气口向外排出。
进一步地,本装置还包括滤芯前测压点和滤芯后测压点;所述滤芯前测压点设置在主进气口处,所述滤芯后测压点设置在靠近排气口处,两个测压点之间安装有用于显示两个测压点间压力差的压差表。
具体地,所述过滤罐端盖通过一组圆柱销铰接在过滤罐罐体的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环状布设手动夹钳。
进一步地,所述的手动夹钳为六个,依次环向设置在过滤罐罐体开口端,当过滤罐端盖盖合在过滤罐罐体端部开口时,通过所述的手动夹钳进行固定,实现过滤罐罐体端部开口的密封。
具体地,所述的滤芯由不锈钢网架、连接法兰和玻璃纤维滤网组成;所述连接法兰位于不锈钢网架的端部;所述玻璃纤维滤网覆盖在所述不锈钢网架并形成壁面;所述滤芯通过所述连接法兰安装在过滤罐罐体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不锈钢网架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合;所述连接法兰位于不锈钢网架的端部开口处。
具体地,所述的主进气口采用管道法兰与沉积炉连接;所述的排气口采用管道法兰与后端设备连接。
具体地,所述的副进气口采用真空接头与沉积炉连接。
具体地,所述的滤芯前测压点和滤芯后测压点采用真空接头与压差表连接。
进一步地,本装置还包括过滤罐支架,所述过滤罐支架具有一组能够上下调节高度的支撑腿;所述过滤罐罐体通过螺栓固定在过滤罐支架上。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装置主要应用于沉积炉尾气的过滤,该装置具有双入口进气功能,根据炉压进行双进气口切换,能够保证在不同压力大,抽气量均匀,从而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同时,该装置且能够检测滤芯前后压差,及时了解滤芯堵塞情况,过滤器为卧式结构,滤芯拆装安全方便,极大的方便了员工的操作,稳定装置的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该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该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内部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过滤罐罐体;1.1-主进气口;1.2-副进气口;1.3-排气口;1.4-滤芯前测压点;1.5-滤芯后测压点;1.6-过滤罐端盖;1.7-手动夹钳;1.8-圆柱销;
2-过滤罐支架;2.1-支撑腿;
3-滤芯;3.1-不锈钢网架;3.2-连接法兰;3.3-玻璃纤维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
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该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罐罐体1、过滤罐支架2以及滤芯3。过滤罐罐体1通过螺栓固定在过滤罐支架2上。滤芯3可更换地安装在过滤罐罐体1内。
其中,过滤罐罐体1为该装置的核心部分,过滤罐罐体1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合,开口处采用过滤罐端盖1.6进行密封;所述过滤罐罐体1上设有主进气口1.1、副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所述主进气口1.1、副进气口1.2靠近过滤罐罐体1的开口端设置,并与滤芯3内部形成气体流通通道;所述排气口1.3靠近过滤罐罐体1的闭合端设置,经滤芯3过滤除尘后的气体从排气口1.3向外排出。真空炉的排气管线连接至过滤罐主进气口1.1和副进气口1.2。由于真空炉室内初始为常压,为避免因压差过大导致抽气量和抽气速度过大,初始抽真空时,关闭主进气口1.1,打开副进气口1.2,以小口径大流速方式抽真空,待抽至500mbar时,关闭副进气口1.2,打开主进气口1.1,以大口径小流速继续抽真空。根据炉压进行双进气口切换,能够保证在不同压力大,抽气量均匀,从而保证了设备的稳定性。
同时,为了方便监测罐内压力,本装置还设置了滤芯前测压点1.4和滤芯后测压点1.5;滤芯前测压点1.4设置在主进气口1.1处,滤芯后测压点1.5设置在靠近排气口1.3处,两个测压点之间安装有用于显示两个测压点间压力差的压差表。
滤罐端盖1.6通过一组圆柱销1.8铰接在过滤罐罐体1的端部开口处。同时,在过滤罐罐体1的端部开口环状布设一组手动夹钳1.7,当过滤罐端盖1.6盖合在过滤罐罐体1端部开口时,通过手动夹钳1.7进行固定,实现过滤罐罐体1端部开口的密封。
过滤罐支架2为罐体的支撑部分,支架下部有四个调节支撑腿2.1,通过调整调节支腿的高度,进而调整过滤罐的整体高度和水平度。过滤罐罐体1和过滤罐支架2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
如图2所示,滤芯3由不锈钢网架3.1、连接法兰3.2和玻璃纤维滤网3.3组成;不锈钢网架3.1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合;所述连接法兰3.2位于不锈钢网架3.1的端部开口处;所述玻璃纤维滤网3.3填充于不锈钢网架3.1并形成壁面;连接法兰3.2通过六角螺栓安装在过滤罐罐体1内部。带有粉尘的气体由连接法兰3.2处的进入到滤芯3内部,气体穿过滤网后,粉尘被阻隔住,从而起到气体过滤作用。
本实施例中,过滤罐罐体1直径为508mm,长度为1340mm,过滤罐罐体1上端主进气口1.1尺寸为DN200法兰连接,副进气口1.2尺寸为KF50快速真空接头连接。过滤罐排气口1.3为DN80法兰连接,过滤罐前后端测压口为KF16快速真空接头连接,过滤罐端盖1.6直径550mm,盖上有6个快速手动夹钳1.7,用于将盖夹紧密封住。过滤罐支架2尺寸为长*宽*高1180*925*1850mm,通过调整调节支腿,能够调节过滤罐的整体高度和水平度。滤芯3外部直径为380mm,内部直径为280mm,长度为915mm,连接法兰3.2直径为460mm,滤芯框架部分材质为不锈钢,滤网材质为玻璃纤维,过滤精度为1微米。
使用时,打开手动夹钳1.7,过滤罐端盖1.6能够以圆柱销1.8为中心旋转至完全打开,将滤芯3装入过滤罐内,通过螺栓将连接法兰3.2固定在过滤罐内,关上过滤罐盖,夹紧夹钳,滤芯安装完毕。排气口1.3连接螺杆式真空泵,主进气口1.1和副进气口1.2分别连接至炉体,前后测压点之间安装压差表,用于显示两个测压点的压力差,进而推算出滤芯的堵塞程度。装炉后,启动真空泵,关闭主进气口,打开副进气口,以小口径大流速方式抽真空,待抽至500mbar时,关闭副进气口,打开主进气口,以大口径小流速继续抽真空。当压差过大,超过150mbar时,则判断为滤芯有堵塞现象,需要清理滤芯,此时,关闭主进气口、副进气口、排气口。打开过滤罐盖,抽出滤芯进行清理。清理回装后,装置继续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的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Claims (10)

1.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罐罐体(1)和滤芯(3);所述过滤罐罐体(1)配置成具有开口端和闭合端,所述开口端设有过滤罐端盖(1.6);所述滤芯(3)可更换地安装在过滤罐罐体(1)内;所述过滤罐罐体(1)上设有主进气口(1.1)、副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所述主进气口(1.1)、副进气口(1.2)靠近过滤罐罐体(1)的开口端设置,所述排气口(1.3)靠近过滤罐罐体(1)的闭合端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芯前测压点(1.4)和滤芯后测压点(1.5);所述滤芯前测压点(1.4)设置在主进气口(1.1)处,所述滤芯后测压点(1.5)设置在靠近排气口(1.3)处,两个测压点之间安装有压差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端盖(1.6)通过圆柱销(1.8)铰接在滤罐罐体(1)的开口端;所述开口端环状布设手动夹钳(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芯(3)由不锈钢网架(3.1)、连接法兰(3.2)和玻璃纤维滤网(3.3)组成;所述连接法兰(3.2)位于不锈钢网架(3.1)的端部;所述玻璃纤维滤网(3.3)覆盖在所述不锈钢网架(3.1)并形成壁面;所述滤芯(3)通过所述连接法兰(3.2)安装在过滤罐罐体(1)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进气口(1.1)和排气口(1.3)设有管道法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进气口(1.2)通过真空接头与沉积炉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芯前测压点(1.4)和滤芯后测压点(1.5)采用真空接头与压差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罐支架(2),所述过滤罐支架(2)具有能够上下调节高度的支撑腿(2.1);所述过滤罐罐体(1)通过螺栓固定在过滤罐支架(2)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动夹钳为六个,依次环向设置在过滤罐罐体(1)开口端,当过滤罐端盖(1.6)盖合在过滤罐罐体(1)端部开口时,通过所述的手动夹钳(1.7)进行固定,实现过滤罐罐体(1)端部开口的密封。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不锈钢网架(3.1)一端开口,另一端闭合;所述连接法兰(3.2)位于不锈钢网架(3.1)的端部开口处。
CN202321008038.4U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Active CN219663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8038.4U CN219663201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08038.4U CN219663201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63201U true CN219663201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14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08038.4U Active CN219663201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632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0965B (zh) 呼吸阀通气量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19663201U (zh) 一种沉积炉粉尘过滤装置
CN207830990U (zh) 一种新型气体管道虹吸排水装置
CN208283228U (zh) 一种粉尘快速测定仪
CN109520788A (zh) 一种大气环境质量检测方法
CN109030123A (zh) 一种用于高温环境的大气采样器
CN211740778U (zh) 一种火电厂低温高湿烟气排气低浓度颗粒物伴热采样枪
CN106731425A (zh) 用于新风机的高效过滤装置
CN216349812U (zh) 一种环境空气监测用取样器
CN109095687A (zh) 一种高纯水设备
CN213902790U (zh) 一种用于空压系统的检测维修装置
CN208757081U (zh) 一种卧式密闭过滤器
CN208776834U (zh) 一种镀膜设备
CN208965024U (zh) 一种滤光片镀膜装置
CN103743555B (zh) 滤板检测装置
CN108709781A (zh) 一种VOCs吸附管采样装置
CN218271870U (zh) 颗粒物测试舱
CN216666512U (zh) 一种食品用高温蒸气箱的电动阀结构
CN215711793U (zh) 一种变压吸附碳分子筛制氮机
CN220573818U (zh) 聚氨酯喷涂设备
CN108801691A (zh) 一种水体环境取样装置
CN212818895U (zh) 生物质热解气体双级旋风分离设备
CN214495818U (zh) 一种纯净水生产化验用过滤系统
CN219859461U (zh) 一种防空气进入管道的吸料枪
CN216484872U (zh) 气体浓度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