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2734U -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42734U CN219642734U CN202321018617.7U CN202321018617U CN219642734U CN 219642734 U CN219642734 U CN 219642734U CN 202321018617 U CN202321018617 U CN 202321018617U CN 219642734 U CN219642734 U CN 219642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body
- fixed
- contact
- static
- moving conta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41001330002 Bambuseae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573 porcela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1 que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包括动触头体,动触头体的上端设置有静触头体,动触头体与静触头体贴合,动触头体和静触头体的内部均开设有L形磁槽,动触头体和静触头体的外侧还设置有屏蔽筒,静触头体上端的中心处还固定有静导电杆,动触头体的下端设置有杯体,杯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触头体,内触头体底端的中心处固定有动导电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通过减缓组件有效提升静触头体的缓冲性能,使静触头体在受到动触头体撞击时能够减少冲击力带来的影响,且通过两个L形磁槽轴向对齐设计,便于控制动触头体与静触头体之间接触面大小的同时,提高纵向磁场强度,进而增强灭弧室开断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灭弧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了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真空开关具有安全可靠、免维护、健康环保等优点,是中压无油开关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真空灭弧室,又名真空开关管,是中高压电力开关的核心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利用管内高真空作灭弧绝缘介质,使中高压电路切断电源后能迅速熄弧并抑制电流,避免事故和意外的发生,真空灭弧室是真空开关的核心器件,担负着控制电弧电流的任务,电路的切断与关合都靠真空灭弧室中带有磁场的一对触头的分合运动来完成。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521292U)公开了一种真空灭弧室的缓冲型静触头结构,其中记载了:“采用在瓷壳内设置缓冲板的设计,有效地提高了静触头缓冲性能,使得静触头在受动触头撞击时能够减缓冲击力,提高了分、合闸动作的稳定性,触头不易发生弹跳现象,延长了触头的使用寿命”,并提出了:“而现有的真空灭弧室在使用过程中,动触头分、合闸动作会猛烈撞击静触头,对静触头造成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导致触头间发生弹跳现象,进而造成触头磨损和灼烧,影响触头的使用寿命”的技术不足。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6212938U)公开了一种可调节结构真空灭弧室用动触头,其中记载了:“先将密封块从凹槽内移出,再利用把手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在外壳内带动连接的动触头本体转动,螺纹杆带动动触头本体向下移动,动触头本体同时带动两侧的限位块向下移动,限位块在限位槽内向下移动,直至动触头本体移动至与静触头本体相抵,调节动触头本体位置,使动触头本体与静触头本体相抵,避免留有间隙使用时发生事故”,并提出了:“真空灭弧室在使用时,动触头与静触头需要紧密相抵,但长时间使用后,动触头表面可能发生磨损,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可能会留有间隙,使用时可能会发生事故”的技术不足。
综合上述,可知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当真空开关合、分操作时,动、静触头便会进行闭合或分离动作,以此完成电流的开断,然而当动触头进行闭合动作时会对静触头造成较大冲击力,易导致发生弹跳现象,同时动触头长时间使用后与静触头之间可能会存有间隙,导致影响电流开断性能发生事故,并且当电路故障动触头分离不及时,可能还会导致动、静触头温度过高融化粘连,进而无法断电,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通过整体的结构配合设计,使得当动导电杆带动动触头体进行闭合动作时,通过减缓组件有效提升静触头体的缓冲性能,使静触头体在受到动触头体撞击时能够减少冲击力带来的影响,进而减少发生弹跳现象的几率,且通过两个L形磁槽轴向对齐设计,便于控制动触头体与静触头体之间接触面大小的同时,提高纵向磁场强度,进而增强灭弧室开断能力,通过杯体使得当动触头体和静触头体之间高温融合粘连时,通过内触头体与支撑触片之间的电焊连接方式,使得动导电杆进行分离动作时能够带动内触头体强行压弯支撑触片并从焊环下端脱出,进而便于及时断电避免事故,通过导向组件使得动导电杆带动动触头体进行运动时能够始终保持直线,避免动触头体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与静触头体之间存有间隙。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其应用于电源电路的切断与关合;
包括动触头体,所述动触头体的上端设置有静触头体,所述动触头体与静触头体贴合,所述动触头体和静触头体的内部均开设有L形磁槽,两个所述L形磁槽之间轴向对齐,所述动触头体和静触头体的外侧还设置有屏蔽筒,所述屏蔽筒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的上端设置有减缓组件,所述静触头体上端的中心处还固定有静导电杆,所述动触头体的下端设置有杯体,所述杯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触头体,所述内触头体的上端与动触头体贴合,所述内触头体底端的中心处固定有动导电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减缓组件包括压片和弹簧,所述屏蔽筒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的上端滑动连接有压片,所述压片的上端且位于静导电杆的外侧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压片的一端与屏蔽筒固定,所述压片的底端与静触头体贴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杯体包括焊环和支撑触片,所述焊环的上端与动触头体焊接固定,所述焊环内侧的下端固定有多个支撑触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支撑触片的内部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触片的数量为八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静触头体与静导电杆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内触头体的底端分别与多个支撑触片点焊固定,所述内触头体底端的中心处与动导电杆焊接固定,所述屏蔽筒的底端且位于动导电杆的外侧还设置有导向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定位座和密封垫圈,所述屏蔽筒的下端且位于动导电杆的外侧螺纹固定有定位座,所述屏蔽筒的底端还贴合设置有密封垫圈,所述密封垫圈的下端与定位座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通过整体的结构配合设计,使得当动导电杆带动动触头体进行闭合动作时,通过减缓组件有效提升静触头体的缓冲性能,使静触头体在受到动触头体撞击时能够减少冲击力带来的影响,进而减少发生弹跳现象的几率;
且通过两个L形磁槽轴向对齐设计,便于控制动触头体与静触头体之间接触面大小的同时,提高纵向磁场强度,进而增强灭弧室开断能力;
通过杯体使得当动触头体和静触头体之间高温融合粘连时,通过内触头体与支撑触片之间的电焊连接方式,使得动导电杆进行分离动作时能够带动内触头体强行压弯支撑触片并从焊环下端脱出,进而便于及时断电避免事故;
通过导向组件使得动导电杆带动动触头体进行运动时能够始终保持直线,避免动触头体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与静触头体之间存有间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静触头体上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动触头体下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杯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导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如下:
1、动触头体;2、静触头体;3、屏蔽筒;4、L形磁槽;5、静导电杆;6、压片;7、弹簧;8、焊环;9、支撑触片;10、内触头体;11、动导电杆;12、定位座;13、密封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背景技术所述的,当真空开关合、分操作时,动、静触头便会进行闭合或分离动作,以此完成电流的开断,然而当动触头进行闭合动作时会对静触头造成较大冲击力,易导致发生弹跳现象,同时动触头长时间使用后与静触头之间可能会存有间隙,导致影响电流开断性能发生事故,并且当电路故障动触头分离不及时,可能还会导致动、静触头温度过高融化粘连,进而无法断电。
为了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其应用于电源电路的切断与关合;
包括动触头体1,动触头体1的上端设置有静触头体2,动触头体1与静触头体2贴合,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的内部均开设有L形磁槽4,两个L形磁槽4之间轴向对齐,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的外侧还设置有屏蔽筒3,屏蔽筒3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2的上端设置有减缓组件,静触头体2上端的中心处还固定有静导电杆5,动触头体1的下端设置有杯体,杯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触头体10,内触头体10的上端与动触头体1贴合,内触头体10底端的中心处固定有动导电杆1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通过整体的结构配合设计,使得当动导电杆11带动动触头体1进行闭合动作时,通过减缓组件有效提升静触头体2的缓冲性能,使静触头体2在受到动触头体1撞击时能够减少冲击力带来的影响,进而减少发生弹跳现象的几率,且通过两个L形磁槽4轴向对齐设计,便于控制动触头体1与静触头体2之间接触面大小的同时,提高纵向磁场强度,进而增强灭弧室开断能力,通过杯体使得当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之间高温融合粘连时,通过内触头体10与支撑触片9之间的电焊连接方式,使得动导电杆11进行分离动作时能够带动内触头体10强行压弯支撑触片9并从焊环8下端脱出,进而便于及时断电避免事故。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实施例1:
请参考图1-4,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包括动触头体1,动触头体1的上端设置有静触头体2,动触头体1与静触头体2贴合,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的外侧还设置有屏蔽筒3,静触头体2上端的中心处还固定有静导电杆5,为了便于及时断电,动触头体1的下端设置有杯体,杯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触头体10,内触头体10的上端与动触头体1贴合,内触头体10底端的中心处固定有动导电杆11;
为了便于控制动触头体1与静触头体2之间接触面大小的同时,提高纵向磁场强度,进而增强灭弧室开断能力,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的内部均开设有L形磁槽4,两个L形磁槽4之间轴向对齐,当动导电杆11带动动触头体1进行闭合动作时,为了有效提升静触头体2的缓冲性能,使静触头体2在受到动触头体1撞击时能够减少冲击力带来的影响,进而减少发生弹跳现象的几率,屏蔽筒3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2的上端设置有减缓组件;
具体的,减缓组件包括压片6和弹簧7,屏蔽筒3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2的上端滑动连接有压片6,压片6的上端且位于静导电杆5的外侧固定有弹簧7,弹簧7远离压片6的一端与屏蔽筒3固定,压片6的底端与静触头体2贴合;
为了便于内触头体10与动触头体1脱离,杯体包括焊环8和支撑触片9,焊环8的上端与动触头体1焊接固定,焊环8内侧的下端固定有八个支撑触片9,内触头体10的底端分别与多个支撑触片9点焊固定,为了便于挤压支撑触片9使其变形,进而便于内触头体10脱离,每个所述支撑触片9的内部均开设有凹槽;
静触头体2与静导电杆5之间焊接固定,内触头体10底端的中心处与动导电杆11焊接固定;
实施例2:
对实施例1提供的屏蔽筒3进一步优化,具体地,如图5所示,为了使动导电杆11带动动触头体1进行运动时能够始终保持直线,避免动触头体1运动过程中发生偏移导致与静触头体2之间存有间隙,屏蔽筒3的底端且位于动导电杆11的外侧还设置有导向组件;
具体的,导向组件包括定位座12和密封垫圈13,屏蔽筒3的下端且位于动导电杆11的外侧螺纹固定有定位座12,为了提高摩擦力进而提升固定效果,屏蔽筒3的底端还贴合设置有密封垫圈13,密封垫圈13的下端与定位座12贴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灭弧室触头结构的使用过程如下:当动导电杆11推动内触头体10带动动触头体1进行闭合运动对静触头体2进行撞击时,静触头体2受到冲击使其自身产生振动,进而通过弹簧7的弹力特性推动压片6推向静触头体2贴合,便于快速平稳振动,将冲击力带来的影响降低,当动触头体1与静触头体2之间出现因高温融合粘连现象时,动导电杆11带动内触头体10向焊环8下端运动,进而通过内触头体10与多个支撑触片9之间的点焊连接方式,以及支撑触片9自身便于变形的结构设计,使得内触头体10能够及时与动触头体1分离并从焊环8下端脱离,进而完成断电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动触头体(1),所述动触头体(1)的上端设置有静触头体(2),所述动触头体(1)与静触头体(2)贴合,所述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的内部均开设有L形磁槽(4),两个所述L形磁槽(4)之间轴向对齐,所述动触头体(1)和静触头体(2)的外侧还设置有屏蔽筒(3),所述屏蔽筒(3)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2)的上端设置有减缓组件,所述静触头体(2)上端的中心处还固定有静导电杆(5),所述动触头体(1)的下端设置有杯体,所述杯体的内侧设置有内触头体(10),所述内触头体(10)的上端与动触头体(1)贴合,所述内触头体(10)底端的中心处固定有动导电杆(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缓组件包括压片(6)和弹簧(7),所述屏蔽筒(3)的内侧且位于静触头体(2)的上端滑动连接有压片(6),所述压片(6)的上端且位于静导电杆(5)的外侧固定有弹簧(7),所述弹簧(7)远离压片(6)的一端与屏蔽筒(3)固定,所述压片(6)的底端与静触头体(2)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杯体包括焊环(8)和支撑触片(9),所述焊环(8)的上端与动触头体(1)焊接固定,所述焊环(8)内侧的下端固定有多个支撑触片(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触片(9)的内部均开设有凹槽,所述支撑触片(9)的数量为八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体(2)与静导电杆(5)之间焊接固定,所述内触头体(10)的底端分别与多个支撑触片(9)点焊固定,所述内触头体(10)底端的中心处与动导电杆(11)焊接固定,所述屏蔽筒(3)的底端且位于动导电杆(11)的外侧还设置有导向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灭弧室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定位座(12)和密封垫圈(13),所述屏蔽筒(3)的下端且位于动导电杆(11)的外侧螺纹固定有定位座(12),所述屏蔽筒(3)的底端还贴合设置有密封垫圈(13),所述密封垫圈(13)的下端与定位座(12)贴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18617.7U CN219642734U (zh) | 2023-04-30 | 2023-04-30 |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018617.7U CN219642734U (zh) | 2023-04-30 | 2023-04-30 |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42734U true CN219642734U (zh) | 2023-09-05 |
Family
ID=87810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018617.7U Active CN219642734U (zh) | 2023-04-30 | 2023-04-30 |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427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10017A (zh) * | 2024-02-29 | 2024-04-02 | 武汉飞特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波纹管外置的真空开关管 |
-
2023
- 2023-04-30 CN CN202321018617.7U patent/CN21964273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10017A (zh) * | 2024-02-29 | 2024-04-02 | 武汉飞特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波纹管外置的真空开关管 |
CN117810017B (zh) * | 2024-02-29 | 2024-08-20 | 武汉飞特电气有限公司 | 一种波纹管外置的真空开关管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9642734U (zh) | 一种灭弧室触头结构 | |
EP3899998B1 (en) | Switching device for guiding and switching of load currents | |
CN109003858B (zh) | 高压隔离开关快速断弧装置及其在合分闸时的动作方法 | |
US3872272A (en) | Circuit breaker | |
CN109119293B (zh) | 一种直流接触器触头系统及该直流接触器 | |
CN109920704A (zh) | 抗洛仑兹力继电器 | |
CN211907278U (zh) | 一种隔离开关接触系统 | |
CN113745044B (zh) | 一种真空灭弧室触头 | |
CN113675053B (zh) | 一种配电系统用断路器 | |
CN216250541U (zh) | 一种真空灭弧室触头结构 | |
CN102290278A (zh) | 用于电开关设备的引弧装置 | |
CN209571361U (zh) | 一种高压交流真空断路器缓冲装置 | |
CN201820690U (zh) | 高压气体绝缘负荷开关 | |
CN112242269A (zh) | 一种电磁开关 | |
CN203192611U (zh) | 一种墙壁开关的跷板支点式导电件 | |
CN108321004B (zh) | 一种极柱 | |
CN109755065B (zh) | 一种用于负荷开关的灭弧机构 | |
CN211605045U (zh) | 一种线圈磁吹灭弧的高压直流接触器 | |
CN212516945U (zh) | 一种具有电动力补偿功能的触头单元 | |
CN219642735U (zh) | 一种真空灭弧室 | |
CN220253163U (zh) | 一种带有触头罩的断路器 | |
CN221379210U (zh) | 一种具有弹片结构的按钮开关 | |
CN211743045U (zh) | 一种sf6断路器用绝缘灭弧室 | |
CN109859984B (zh) | 断口结构、灭弧室及开断装置 | |
CN219350124U (zh) | 具有高分断能力的断路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