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0779U -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0779U
CN219640779U CN202321381778.2U CN202321381778U CN219640779U CN 219640779 U CN219640779 U CN 219640779U CN 202321381778 U CN202321381778 U CN 202321381778U CN 219640779 U CN219640779 U CN 2196407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nector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fram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177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伟达
黄小腾
李清
欧阳诗洁
李金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177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07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07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07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换热机组包括框架主体以及连接器。框架主体设有从框架主体的外表面向框架主体内部凹陷形成的凹部,连接器连接于框架主体,且连接器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部内。本申请实施例将连接器设置在凹部内,从而减少连接器受到液体冲刷的概率,降低连接器出现使用异常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换热机组的整体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储能装置成为了新能源领域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换热机组作为储能装置中的重要设备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现有的换热机组在雨天等情况下,仍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换热机组在雨天淋湿情况下的运行可靠性,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能够提高换热机构在雨天淋湿情况下的运行可靠性。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换热机组包括框架主体以及连接器。框架主体设有从框架主体的外表面向框架主体内部凹陷形成的凹部,连接器连接于框架主体,且连接器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部内。
在上述方案中,框架主体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凹部。相较于凹部,雨水等更容易冲刷至框架主体的外表面,因此凹部内受到液体冲刷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将连接器设置在凹部内,从而减少连接器受到液体冲刷的概率,降低连接器出现使用异常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换热机组的整体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主体包括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中的至少部分结构用于围合形成凹部,连接器设置于固定板上。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连接器设置在固定板上,从而实现连接器相对于固定板的位置固定。进一步地,通过将固定板设置为至少部分用于围合凹部,从而使得连接器可以至少部分位于凹部内,以此降低连接器淋到雨水的风险,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具有朝向凹部的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的高度方向相交。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调节第一表面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的高度方向相交,从而使得第一表面能够相对水平面倾斜,进而在雨天等情况下,使得液体能够顺着第一表面向下滑落,从而能够降低过多液体在连接器处堆积的概率,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确保换热机组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包括连接于固定板的侧板组件,侧板组件和固定板围合形成凹部。
在上述方案中,借助固定板与侧板组件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能够围合形成凹部,同时将连接器设置在固定板上,使得连接器至少部分位于凹部内,以此降低连接器淋到雨水的风险,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位于侧板组件中至少部分靠近框架主体顶端的一侧。
在上述方案中,固定板不设置在凹部靠近框架主体底端的一侧,使得连接器不会位于凹部的下方,以此降低连接器位置处出现液体堆积的风险,降低连接器故障概率,提高其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底板,底板与凹部相对设置,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以及固定板围设在底板周侧。
第一侧板与固定板在框架主体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固定板位于第一侧板靠近框架主体顶端的一侧。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固定板设置在固定结构上方位置处,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在固定板处堆积的概率,以此降低连接器出现故障的风险,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凹部开口指向底壁的方向上,固定板朝向凹部的表面具有向第一侧板靠近的趋势。
在上述方案中,当液体移动到固定板朝向凹部的表面时,液体可以顺着该表面的坡度向下移动,从而离开固定板,以此进一步降低连接器处出现液体堆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由第一板体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第一突出部,第一板体用于围合形成凹部,连接器设置于第一板体上,第一突出部连接于侧板组件。
在上述方案中,固定板至少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第一突出部两部分结构,第一表面位于第一板体上,第一板体能够用于围合形成凹部,同时连接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板体。第一突出部用于与侧板组件连接,以此实现第一板体以及设置于第一板体上的连接器的位置固定,结构简单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突出部位于第一板体背离凹部的一侧。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第一突出部设置在第一板体背离凹部的一侧,使得第一突出部可以位于凹部外,以此有助于降低第一突出部与底壁和侧壁中的一者之间的对位难度以及固定难度,确保固定板的快速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机组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突出部与侧板组件。
在上述方案中,借助连接件可以实现侧板组件与第一突出部之间的连接,这种设计能够降低侧板组件中的一者与第一突出部之间的连接难度,并且有助于提高连接可靠性,以此提高凹部的结构稳定性,从而降低连接器受到侧板等结构挤压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主体包括外侧板,外侧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外表面以及内表面,固定结构连接于外侧板且突出于内表面设置。
在上述方案中,固定结构的存在不会增大换热机组的整体空间体积,从而有助于提高换热机组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固定结构还可以围合形成凹部,通过将连接器设置在凹部内,从而能够降低连接器受到雨水冲刷而出现故障的风险,提高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板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板与第二外板,固定结构连接于第一外板。
在上述方案中,固定结构可以借助第一外板实现与第二外板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在换热机组外部先将连接器与固定结构连接固定,然后将固定结构与第二外板连接固定,以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连接器在固定结构处的安装难度,并且在换热机组使用一定时间后,可以将第一外板与第二外板分离,以对连接器进行检测维护,从而降低连接器的维护难度,具有较强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与连接器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固定板与连接器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一来可以使得连接器安装便捷,二来可以在换热机组使用过程中,便于对连接器进行检修维护以及更换等操作,以确保换热机组能够长期运行工作,提高换热机组整体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设有安装孔,至少部分连接器设置于安装孔中。
在上述方案中,根据连接器的尺寸形状,可以在固定板中设置对应的安装孔,连接器可以卡固安装于安装孔,以实现固定板与连接器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且便于后续维护替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包括第一板体,至少部分安装孔连通至第一板体的边缘。
在上述方案中,由于至少部分安装孔连通至第一板体的边缘,因此至少部分连接器可以从第一板体的边缘插入至安装孔内部,这样有助于降低连接器与第一板体之间的装配难度,以便连接器与第一板体之间的快速安装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包括设置于第一板体边缘并向远离第一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安装孔连通至第一突出部背离第一板体的边缘。
在上述方案中,安装孔连通至第一突出部背离第一板体的边缘,即安装孔包括有位于第一突出部上的通道结构,通道结构可以沿第一板体厚度方向贯穿第一突出部。这样设计使得连接器可以从第一突出部中的通道结构转移至安装孔内部,实现连接器与固定件之间的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包括电源连接器、调试维护连接器、通讯连接器以及冷却液补给连接器中的至少一者。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多种类型的连接器集合在凹部中,从而进一步降低不同连接器因雨水等因素,而发生故障的风险,提高使用可靠性。同时便于相关人员对于特定连接器的查找与安装,具有较强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机组还包括设置于框架主体内的冷凝器以及压缩机,压缩机以及冷凝器通过管道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换热机组内设置冷凝器以及压缩机等设备,从而能够满足热交换需要,从而能够实现对储能装置中的电池单体进行降温处理,以此确保电池单体正常运行,有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工作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储能仓以及换热机组,储能仓用于容纳电池单体,换热机组为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化热机组,换热机组设于储能仓外部。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区域Q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机组中框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机组中固定板与连接器之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换热机组中固定板与连接器之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换热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区域P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机组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机组中内部结构的简易示意图。
附图中:
1000、储能装置;
100、换热机组;200、电池单体;300、储能仓;400、电池;500、箱体;51、第一箱体部;52、第二箱体部;53、容纳部;600、电池模块;
10、框架主体;11、外侧板;111、第一外板;112、第二外板;
20、连接器;
30、固定结构;31、固定板;311、第一板体;312、第一突出部;32、侧板组件;
40、连接件;
50、冷凝器;60、压缩机;70、蒸发器;
M1、第一表面;M2、第二表面;M3、外表面;M4、内表面;A、凹部;
D1、顶端;D2、底端;
B1、第一侧板;B2、第二侧板;B3、第三侧板;B4、底板
K1、安装孔;K2、固定孔;
H、高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同理,“多组”指的是两组以上(包括两组),“多片”指的是两片以上(包括两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人们所需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使用一种装置,把一段时期内暂时不用的多余能量通过某种方式收集并储存起来,并等到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将能量释放利用,以提高能量利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储能装置应运而生。储能装置是一种储存电能或其他能源的装置,以电能为例,在一些偏远且无电网到达的区域,经常难以获得稳定的电力供应,在这种环境下储能装置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其能够提供用于实现日常生活或实验生产所需的电能。
请参阅图1,储能装置1000可以设有储能仓300,储能仓300内容纳有电池单体200。在电池单体200使用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较大的热量,并且当户外温度较高时也会积累大量的热量,积累过多热量后悔导致电池单体200的储能效率下降,影响其正常工作以及使用寿命。
因此储能装置1000中还可以设置有换热机组100,换热机组100可以借助换热回路与电池单体200进行热交换,以降低电池单体200出现温度过高的风险。其中,储能仓300可以为一个储能集装箱或储能集装箱内的一个储能单元。换热机组100可以独立于储能仓300设置。当储能仓300为储能集装箱时,换热机组100可以位于储能集装箱之外作为独立模块进行工作。当储能仓300为储能集装箱内的一个储能单元时,换热机组100可以作为储能集装箱内的一个模块工作。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池单体200可以为二次电池,二次电池是指在电池单体200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材料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单体200。
电池单体200可以为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钠锂离子电池、锂金属电池、钠金属电池、锂硫电池、镁离子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铅蓄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进一步地,储能装置1000内可以容纳有电池,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200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爆炸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池400包括箱体500和电池单体(图中未示出),电池单体容纳于箱体500内。
箱体500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箱体500可以是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500可以包括第一箱体部51和第二箱体部52,第一箱体部51与第二箱体部52相互盖合,第一箱体部51和第二箱体部52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的容纳部53。第二箱体部52可以是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51为板状结构,第一箱体部51盖合于第二箱体部52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容纳部53的箱体;第一箱体部51和第二箱体部52也均可以是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51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箱体部52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容纳部53的箱体500。当然,第一箱体部51和第二箱体部52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在电池400中,电池单体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电池单体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500内;当然,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600,多个电池模块600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500内。
图3为图2所示电池模块600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池单体200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200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600。多个电池模块600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内。
对于电池单体200的尺寸形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作为示例,电池单体200可以为圆柱形电池单体、棱柱电池单体、软包电池单体或其它形状的电池单体,棱柱电池单体包括方壳电池单体、刀片形电池单体、多棱柱电池单体,多棱柱电池单体例如为六棱柱电池单体等,本申请没有特别的限制。
通常情况下,换热机组100表面会设有多个连接器,用于与不同器件分别连接,满足换热机组100的工作需要。但是在使用过程中,换热机组100表面的连接器通常处于裸露状态,这会导致在雨天等情况下,换热机组100上的连接器容易受到液体冲刷,导致连接器出现密封失效以及绝缘耐压失效等问题的发生。并且当连接器用于传导电信号时,甚至会出现漏电风险,引发安全隐患。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请参阅图4和图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机组100,换热机组100包括框架主体10以及连接器20。框架主体10设有从框架主体10的外表面M3向框架主体10内部凹陷形成的凹部A,连接器20连接于框架主体10,且连接器20的至少部分位于凹部A内。
框架主体10为中空结构体,换热机组100中的至少部分部件可以设置在框架主体10内部或框架主体10的外表面M3上,框架主体10可以对换热机组100中的至少部分部件起到支撑和保护的作用。对于框架主体10的尺寸形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框架主体10外表面M3可以呈长方体结构。
框架主体10设有凹部A,凹部A由框架主体10的外表面M3向内凹陷形成。其中,框架主体10可以具有长宽高三个方向上的尺寸,而凹部A的深度方向可以平行于框架主体10的长度方向,或者凹部A的深度方向也可以平行于框架主体10的宽度方向,或者凹部A的深度方向也可以同时与框架主体10的宽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均相交。
除框架主体10外,换热机组100至少还包括有连接器20,连接器20可以用于实现换热机组100与外部其他设备之间的连接,也可以用于实现换热机组100内部设备之间的连接,以满足换热机组100的工作需要。这里提到的连接可以是用于传递电信号的电连接,或者也可以是用于输送流体的管路连接等。
通常情况下,连接器20会设置在框架主体10的外表面M3,而外表面M3为框架主体10的外露表面,因此在雨水天气等情况下,连接器20容易受到液体冲刷,而出现失效异常的问题。
但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框架主体10的外表面M3向内凹陷形成凹部A。相较于凹部A,雨水等更容易冲刷至框架主体10的外表面M3,因此凹部A内受到液体冲刷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将连接器20设置在凹部A内,从而减少连接器20受到液体冲刷的概率,降低连接器20出现使用异常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换热机组100的整体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凹部A相对于框架主体10的具体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当换热机组100处于使用状态时,换热机组100需要设置在水平面上,此时框架主体10距离水平面较近位置为框架主体10的底端D2,距离水平面较远位置为框架主体10的顶端D1。在此基础上,凹部A可以相对靠近框架主体10的顶端D1设置,或者也可以相对靠近框架主体10的底端D2设置,或者也可以位于框架主体10中央位置处。
而对于连接器20与框架主体10之间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并且连接器20可以与框架主体10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也可以采用不可拆卸的方式实现连接。示例性地,连接器20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式与框架主体10实现固定。
此外,对于连接器20与凹部A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也不作限制。示例性地,连接器20可以完全位于凹部A内,或者连接器20也可以部分位于凹部A内,部分位于框架主体10外部,或者连接器20也可以部分位于凹部A内,部分位于凹部A外且位于框架主体10内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6以及图7,框架主体10包括固定结构30,固定结构30包括固定板31,固定板31中的至少部分结构用于围合形成凹部A,连接器20设置于固定板31上。
连接器20设置于固定板31上,在换热机组100使用时,连接器20可以在固定板31上保持相对固定。其中连接器20可以通过焊接、粘接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与固定板31实现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器20设置在固定板31上,从而实现连接器20相对于固定板31的位置固定。进一步地,通过将固定板31设置为至少部分用于围合凹部A,从而使得连接器20可以至少部分位于凹部A内,以此降低连接器20淋到雨水的风险,提高连接器20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固定板31相对于凹部A的具体位置,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固定板31可以位于凹部A相对靠近框架主体10的顶端D1的一侧,或者固定板31也可以位于凹部A相对靠近框架主体10的底端D2的一侧,或者固定板31也可以位于凹部A在平行于水平面方向上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固定板31具有朝向凹部A的第一表面M1,第一表面M1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相交。
第一表面M1为固定板31朝向凹部A的表面,即第一表面M1为用于围合形成凹部A的表面。连接器20可以设置在第一表面M1上,第一表面M1的相对位置以及自身倾斜角度往往影响着连接器20发生失效故障的概率,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表面M1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相交,以降低连接器20出现故障失效的风险。
具体地说,第一表面M1对应的法线方向为垂直于第一表面M1的方向,而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为当框架主体10设置在水平面时,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在此基础上,第一表面M1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相交,即表明第一表面M1不与水平面平行,第一表面M1能够相对水平面倾斜。
由前述内容可知,固定板31可以位于凹部A的不同位置处,当固定板31位于凹部A在平行于水平面方向上的一侧时,第一表面M1不会与水平面平行。具体地,第一表面M1可以与高度方向H平行,或者也可以与高度方向H相交且不垂直。在此情况下,液体可以顺着第一表面M1向下滑落,从而能够降低过多液体在连接器20处堆积的概率。
当固定板31位于凹部A在高度方向H上的一侧时,第一表面M1不会与高度方向H平行,且由于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面M1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相交。因此第一表面M1可以相对水平面倾斜,在此情况下,液体同样可以顺着第一表面M1向下滑落,从而能够降低过多液体在连接器20处堆积的概率。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调节第一表面M1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相交,从而使得第一表面M1能够相对水平面倾斜,进而在雨天等情况下,使得液体能够顺着第一表面M1向下滑落,从而能够降低过多液体在连接器20处堆积的概率,提高连接器20的使用可靠性,确保换热机组100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固定结构30包括连接于固定板31的侧板组件32,侧板组件32和固定板31围合形成凹部A。
固定结构30至少包括固定板31和侧板组件32两部分结构,固定板31与侧板组件32之间可以采用焊接、粘接、螺栓连接或者插接配合等方式实现相对固定。进一步地,侧板组件32还可以与固定板31共同围合形成凹部A。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借助固定板31与侧板组件32之间的连接固定,从而能够围合形成凹部A,同时将连接器20设置在固定板31上,使得连接器20至少部分位于凹部A内,以此降低连接器20淋到雨水的风险,提高连接器20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对于侧板组件32以及固定板31的具体形状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只要满足侧板组件32与固定板31可以共同围合形成具有开口的凹部A即可。进一步可选地,侧板组件32可以与固定板31包括相同材料,以此降低固定结构30的制作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31位于侧板组件32中至少部分靠近框架主体10顶端D1的一侧。即侧板组件32中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固定板31的下方,进一步地,固定板31不会位于凹部A靠近框架主体10底端D2的一侧。
具体地说,固定板31可以位于凹部A靠近框架主体10顶端D1的一侧,此时侧板组件32中的全部结构均位于固定板31的下方。或者固定板31也可以位于凹部A在平行于水平面方向的一侧上,此时侧板组件32中的部分结构位于固定板31的下方、部分结构位于固定板31的上方,部分结构与固定板31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通常情况下,在凹部A靠近框架主体10底端D2的一侧,容易因雨天等因素而发生液体堆积的现象,因此若将连接器20设置在凹部A下方位置处,则容易导致连接器20出现故障问题。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将固定板31不设置在凹部A靠近框架主体10底端D2的一侧,使得连接器20不会位于凹部A的下方,以此降低连接器20位置处出现液体堆积的风险,降低连接器20故障概率,提高其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侧板组件3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侧板B1、第二侧板B2、第三侧板B3以及底板B4,底板B4与凹部A相对设置,第一侧板B1、第二侧板B2、第三侧板B3以及固定板31围设在底板B4周侧。
第一侧板B1与固定板31在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上相对设置,且固定板31位于第一侧板B1靠近框架主体10顶端D1的一侧。
结合图5可以看出,固定板31位于侧板组件32中全部结构的上方,相对于其他方案,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固定板31设置在固定结构30上方位置处,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液体在固定板31处堆积的概率,以此降低连接器20出现故障的风险,提高连接器2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沿凹部A开口指向底壁B1的方向上,固定板31朝向凹部A的表面具有向第一侧板B1靠近的趋势。
结合前述内容可知,在换热机组100使用过程中,固定板31位于凹部A上方,有助于降低连接器20处出现液体堆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20的使用可靠性。
同时沿凹部A开口指向底壁B1的方向上,固定板31朝向凹部A的表面具有向第一侧壁B22靠近的趋势,即固定板31朝向凹部A的表面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在此设计下,当液体移动到固定板31朝向凹部A的表面时,液体可以顺着该表面的坡度向下移动,从而离开固定板31,以此进一步降低连接器20处出现液体堆积的风险,提高连接器20的使用可靠性。
同时这种设计还能使得连接器20中的至少部分能够朝向凹部A开口,以便相关人员将连接器20与其他插接结构连接固定,并能够降低连接器20维修更换的难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8所示,固定板31包括第一板体311,以及由第一板体311表面向外突出形成的第一突出部312,第一板体311用于围合形成凹部A,连接器20设置于第一板体311上,第一突出部312连接于侧板组件32。
第一板体311为板状结构,第一板体311是固定板31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一板体311用于围合形成凹部A,即第一表面M1为第一板体311朝向凹部A的表面,进一步地,第一板体311还可以具有背离凹部A的第二表面M2,第一表面M1与第二表面M2相对设置。
第一突出部312由第一板体311表面向外突出,其中第一突出部312可以从第一表面M1向远离第一板体311的方向突出,即第一突出部312可以位于凹部A内。或者第一突出部312也可以从第二表面M2向远离第一板体311的方向突出,即第一突出部312位于凹部A外。
对于第一板体311以及第一突出部312的具体形状尺寸,以及两者之间的具体位置关系,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第一突出部312可以设置在第一板体311边缘位置附近。
进一步地,第一突出部312可以与侧板组件32连接,以实现第一板体311与侧板组件32之间的相对固定。示例性地,第一突出部312可以通过焊接、粘接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与侧板组件32实现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板31至少包括第一板体311以及第一突出部312两部分结构,第一表面M1位于第一板体311上,第一板体311能够用于围合形成凹部A,同时连接器20可以设置在第一板体311。第一突出部312用于与侧板组件32连接,以此实现第一板体311以及设置于第一板体311上的连接器20的位置固定,结构简单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8、图9以及图10,第一突出部312位于第一板体311背离凹部A的一侧,即第一突出部312设置在第一板体311的第二表面M2,且向远离第一板体311方向突出。
通常情况下,凹部A的容积尺寸较小,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中,通过将第一突出部312设置在第一板体311背离凹部A的一侧,使得第一突出部312可以位于凹部A外,以此有助于降低第一突出部312与底壁B1和侧壁B2中的一者之间的对位难度以及固定难度,确保固定板31的快速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突出部31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示例性地,第一突出部3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突出部312分别用于与不同侧壁B2连接,以提高第一板体311的固定强度,提高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9以及图10所示,换热机组100还包括连接件40,连接件40用于连接第一突出部312与侧板组件32。
为了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突出部312与侧板组件32中的第二侧板B2固定连接为例进行描述。结合附图可以看出,第一突出部312的突出方向可以会与第二侧板B2朝向凹部A的表面平行,并且第一突出部312可以设置在凹部A外。
在此基础上,很难实现第一突出部312与第二侧板B2之间的直接连接。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增设了连接件40,通过连接件40实现第一突出部312与第二侧板B2之间的连接固定,其中连接件40可以通过粘接、焊接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与第一突出部312连接固定,同理连接件40可以通过粘接、焊接以及螺栓连接等方式与第二侧板B2连接固定。并且连接件40与第一突出部3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与连接件40与第二侧板B2之间的连接方式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借助连接件40可以实现侧板组件32与第一突出部312之间的连接,这种设计能够降低侧板组件32中的一者与第一突出部312之间的连接难度,并且有助于提高连接可靠性,以此提高凹部A的结构稳定性,从而降低连接器20受到侧板等结构挤压的风险,有助于提高整体结构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40包括并排设置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第一突出部312,第二连接部用于连接侧板组件32。
连接件40至少包括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两个结构,第一连接部可以与第二连接部为一体结构,或者第一连接部也可以与第二连接部为分体结构然后通过焊接等方式相互连接。
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第一突出部312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焊接以及螺栓连接等;第二连接部用于与侧板组件32连接固定,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焊接以及螺栓连接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件4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件40与第二连接件40,从而实现连接件40分别与第一突出部312以及侧板组件32之间的连接固定,进而实现固定板31的位置固定。这种设计的结构简单,并且连接件40与第一突出部312的连接位置以及连接件40与侧板组件32的连接位置均可以设置在凹部A外,以此降低安装难度,具有较强实用性。
可选地,第一连接件与第一突出部312上均设置有可以对位配合的螺纹孔,两者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固定。这种设计有助于实现连接件40以及第一突出部312相对于凹部A的快速分离,从而利于固定板31以及设置在固定板31上的连接器20的维修替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框架主体10包括外侧板11,外侧板11具有相对设置的外表面M3以及内表面M4,固定结构30连接于外侧板11且突出于内表面M4设置。
外侧板11用于组成框架主体10的外部结构,外表面M3为外侧板11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表面,外表面M3与内表面M4在外侧板11的厚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将固定结构30连接于外侧板11,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粘接、焊接以及螺纹连接等。并且固定结构30突出于内表面M4设置,即固定结构30向靠近框架主体10内部中央的位置处突出。
在这种设计下,固定结构30的存在不会增大换热机组100的整体空间体积,从而有助于提高换热机组100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固定结构30还可以围合形成凹部A,通过将连接器20设置在凹部A内,从而能够降低连接器20受到雨水冲刷而出现故障的风险,提高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侧板1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固定结构30连接于第一外板111。
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的同侧表面可以共同形成外表面M3,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可以拆卸连接,即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可以将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连接固定,也可以将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分离。示例性地,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固定结构30连接于第一外板111,两者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固定结构30可以借助第一外板111实现与第二外板11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可以在换热机组100外部先将连接器20与固定结构30连接固定,然后将固定结构30与第二外板112连接固定,以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连接器20在固定结构30处的安装难度,并且在换热机组100使用一定时间后,可以将第一外板111与第二外板112分离,以对连接器20进行检测维护,从而降低连接器20的维护难度,具有较强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31与连接器20可拆卸连接。
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具有多种,例如可以包括螺栓连接、卡槽配合连接以及磁性贴合连接等。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将固定板31与连接器20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一来可以使得连接器20安装便捷,二来可以在换热机组100使用过程中,便于对连接器20进行检修维护以及更换等操作,以确保换热机组100能够长期运行工作,提高换热机组100整体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和图11,固定板31设有安装孔K1,至少部分连接器20设置于安装孔K1中。
固定板31设有安装孔K1,示例性地,安装孔K1可以设置在第一板体311上,安装孔K1可以沿第一表面M1的法线方向贯穿第一板体311,连接器20可以设置在安装孔K1中,以实现与固定板31之间的固定。根据连接器20的数量以及种类,安装孔K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并且当安装孔K1的数量为多个时,不同安装孔K1的径向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连接器20的尺寸形状,可以在固定板31中设置对应的安装孔K1,连接器20可以卡固安装于安装孔K1,以实现固定板31与连接器2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结构简单且便于后续维护替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31还设有固定孔K2,固定孔K2设置于至少部分安装孔K1周侧。
针对于部分连接器20而言,仅依靠与安装孔K1之间的配合,很难确保连接器20与固定板31长时间保持位置固定。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在至少部分安装孔K1周侧设置固定孔K2,固定孔K2同样可以设置在第一板体311上且贯穿第一板体311,对于固定孔K2的数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各安装孔K1周侧可以均设置有固定孔K2,或者仅部分安装孔K1周侧设置有固定孔K2。并且单个安装孔K1周侧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固定孔K2。其中,固定孔K2可以为螺纹孔,也可以为销孔,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20除了可以借助安装孔K1实现与固定板31之间的连接,还可以借助螺栓连接或销轴连接的方式提高连接器20与固定板31之间的连接强度,以降低使用过程中,连接器20相对固定板31产生位移的概率,提高两者之间位置可靠性,同时还可以满足可拆卸连接需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11所示,固定板31包括第一板体311,至少部分安装孔K1连通至第一板体311的边缘。
第一板体311的边缘指的是第一板体311的周向外轮廓,示例性地,若第一表面M1呈矩形结构,则第一板体311的边缘包括有两个并排设置的长边以及两个并排设置的短边;若第一表面M1呈圆形结构,则第一板体311的边缘本身具有一定的弧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至少部分安装孔K1连通至第一板体311的边缘,因此至少部分连接器20可以从第一板体311的边缘插入至安装孔K1内部,这样有助于降低连接器20与第一板体311之间的装配难度,以便连接器20与第一板体311之间的快速安装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至少部分安装孔K1连通至第一板体311的边缘,因此在换热机组100使用过程中,可能部分液体顺着第一板体311边缘流入安装孔K1内。但是由于连接器20中用于实现插接作用的端口,通常位于凹部A内且与安装孔K1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即使部分液体流入安装孔K1内,也不会对连接器20的工作产生过多影响,连接器20仍可以可靠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31包括设置于第一板体311边缘并向远离第一板体311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12,安装孔K1连通至第一突出部312背离第一板体311的边缘。
结合前述内容可知,第一突出部312可以用于与侧板组件32连接固定,以实现固定板31的位置固定。进一步地,第一突出部312设置在第一板体311的边缘,并且第一突出部312可以相对第一板体311突出设置。
部分连接器20可以从第一板体311的边缘插入至安装孔K1内部,实现连接器20与固定板31之间的安装固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突出部312位于第一板体311的边缘位置处,因此第一突出部312的存在可能会对连接器20的安装产生阻碍影响。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将安装孔K1连通至第一突出部312背离第一板体311的边缘,即安装孔K1包括有位于第一突出部312上的通道结构,通道结构可以沿第一板体311厚度方向贯穿第一突出部312。这样设计使得连接器20可以从第一突出部312中的通道结构转移至安装孔K1内部,实现连接器20与固定件之间的连接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31包括设置在至少部分连接器20周侧的标识结构。
固定板31上通常可以设置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连接器20,不同连接器20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为了方便相关人员辨别连接器20的种类类型,本申请实施例在固定板31对应于连接器20的附近设置有标识结构。
标识结构可以具有多种形式,例如标识结构可以为刻痕或涂鸦等,并且不同连接器20周侧的标识结构的样式并不相同。示例性地,标识结构可以采用中文名称或英文简称等方式示意出对应连接器20的种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器20周侧设有标识结构,从而有助于相关人员快速识别确定特定连接器20的种类类型,以便进行装配或后续维护等,提高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器20包括电源连接器、调试维护连接器、通讯连接器以及冷却液补给连接器中的至少一者。
电源连接器以及通讯连接器上可以设置有对应的电源接口以及通讯接口等,方便换热机组100与外部设备之间的电源输送以及信号传递等。示例性地,换热机组100可以提供24V电压,当储能装置1000在例如缺液等情况下需要用到24V电压时,可以通过与电源连接器为补水泵等提供电能,以实现补液操作。
维护调试连接器用于实现对换热机组100进行调试维护,冷却液补给连接器可以实现补水泵与外部设备之间的导通,从而在储能装置1000缺液时,可以借助补水泵对储能装置1000进行补液。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将多种类型的连接器20集合在凹部A中,从而进一步降低不同连接器20因雨水等因素,而发生故障的风险,提高使用可靠性。同时便于相关人员对于特定连接器20的查找与安装,具有较强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换热机组100还包括设置于框架主体10内的冷凝器50以及压缩机60,冷凝器50与压缩机60通过管道连接。
换热机组100至少包括冷凝器50以及压缩机60,示例性地,压缩机60用驱动冷媒流动,冷凝器50用于对冷媒进行降温处理。其中储能装置1000内还可以设置有蒸发器70,蒸发器70可以位于换热机组100内,也可以而位于换热机组100外。其中,图10示出了蒸发器70位于换热机组100内的情况,压缩机60能够控制冷媒在蒸发器70以及冷凝器50之间流动,蒸发器70设有两个管路,一个管路用于冷媒流动,另一个管路用于冷却液流动,冷媒与冷却液可以在蒸发器70内实现热交换,冷媒吸收冷却液中的至少部分热量,以使冷却液降温,然后温度降低后的冷却液离开蒸发器,并转移至储能装置1000中的电池单体200位置处,以实现对电池单体200的降温操作,有助于提高电池单体200的工作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换热机组100内设置冷凝器50以及等设备,从而能够满足热交换需要,从而能够实现对储能装置1000中的电池单体200进行降温处理,以此确保电池单体200正常运行,有助于提高电池单体200的工作效率。
第二方面,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1000,包括储能仓300以及换热机组100,储能仓300用于容纳电池单体200,换热机组100为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化热机组,换热机组100设于储能仓300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0具有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储能仓300的有益效果,具体详见前述对换热机组100有益效果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请参阅图5、图6以及图7,换热机组100包括框架主体10以及连接器20,框架主体10包括外侧板11以及固定结构30,固定结构30包括固定板31以及侧板组件32,侧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B4、第一侧板B1、第二侧板B2以及第三侧板B3,第一侧板B1、第二侧板B2、第三侧板B3以及固定板围设在底板B4周侧,并共同围合形成凹部A。
第一侧板B1与固定板31在框架主体10的高度方向H上相对设置,且固定板31位于第一侧板B1靠近框架主体10顶端D1的一侧。固定板包括第一板体311,以及由第一板体311向背离凹部A的一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312,第一突出部312连接于侧板组件32,连接器20设置于第一板体311上,且至少部分位于凹部A内。其中,连接器20与第一板体311可拆卸连接。
外侧板11具有相对的外表面M3以及内表面M4,固定结构30连接于外侧板11且突出于内表面M4设置。外侧板1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板111以及第二外板112,固定结构30连接于第一外板11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申请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9)

1.一种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主体,设有从所述框架主体的外表面向所述框架主体内部凹陷的凹部;
连接器,连接于所述框架主体,且所述连接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凹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包括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中的至少部分结构用于围合形成所述凹部;
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具有朝向所述凹部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对应的法线方向与所述框架主体的高度方向相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固定板的侧板组件,所述侧板组件和所述固定板围合形成所述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侧板组件中至少部分靠近所述框架主体顶端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以及第三侧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凹部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以及所述固定板围设在所述底板周侧;
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固定板在所述框架主体的高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且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第一侧板靠近所述框架主体顶端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凹部开口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上,所述固定板朝向所述凹部的表面具有向所述第一侧板靠近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固定板包括第一板体,以及由所述第一板体向外突出形成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板体用于围合形成所述凹部,且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
所述第一突出部连接于所述侧板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一板体背离所述凹部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侧板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主体包括外侧板,所述外侧板具有相对设置的所述外表面以及内表面,所述固定结构连接于所述外侧板且突出于所述外侧板的内表面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板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外板以及第二外板,所述固定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外板。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与所述连接器可拆卸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设有安装孔,至少部分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安装孔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包括第一板体,至少部分所述安装孔连通至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固定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边缘并向远离所述第一板体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安装孔连通至所述第一突出部背离所述第一板体的边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电源连接器、调试维护连接器、通讯连接器以及冷却液补给连接器中的至少一者。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机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框架主体内的冷凝器以及压缩机,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管道连接。
19.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能仓,所述储能仓用于容纳电池单体;
换热机组,为如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机组。
CN202321381778.2U 2023-06-01 2023-06-01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Active CN2196407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1778.2U CN219640779U (zh) 2023-06-01 2023-06-01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1778.2U CN219640779U (zh) 2023-06-01 2023-06-01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0779U true CN219640779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22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1778.2U Active CN219640779U (zh) 2023-06-01 2023-06-01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07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33278B (zh) 一种燃料电池电堆模块流体分配结构
CN116435721B (zh) 极柱组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780065B (zh)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9640779U (zh) 换热机组及储能装置
CN114556668A (zh) 电池模块及用于制造电池模块的方法
CN219457891U (zh) 电池组件
CN105552294B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09282291U (zh) 一种免焊接电池模块
CN116315482A (zh) 集流盘、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7114582U (zh) 正极盖板组件、负极盖板组件及圆形动力电池
CN102403479A (zh) 方形蓄电池组内部电芯的连接方法及方形蓄电池组
CN113433461B (zh) 一种硅空气电池测试系统
CN221009023U (zh) 集成安装盒及电池包
CN211295198U (zh) 一种电池包
CN221766842U (zh) 一种储能电池的散热组件
CN202153548U (zh) 方形蓄电池组
CN220189827U (zh) 一种高集成度的钠电池pack结构
CN218996851U (zh) 电池组液冷散热无焊接成组结构、电池包及动力电池箱
CN221262600U (zh) 电池的箱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1427882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户外防水电池柜
CN114421082B (zh) 一种框架、电池模组及电池模组的装配方法
CN220984803U (zh) 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20290976U (zh) 一种双盖模式的钠电池pack结构
CN221239521U (zh) 一种12v汽车超级电容
CN219329298U (zh)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