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8242U - 构造柱 - Google Patents

构造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8242U
CN219638242U CN202321375934.4U CN202321375934U CN219638242U CN 219638242 U CN219638242 U CN 219638242U CN 202321375934 U CN202321375934 U CN 202321375934U CN 219638242 U CN219638242 U CN 2196382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sonry
blocks
block
reinforcement cag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759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永涛
王梁
张海红
盛万安
吴军
吴昊
徐英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759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82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82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824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构造柱,包括第一钢筋笼、多个预制的第一砌筑块和第二砌筑块;第一钢筋笼沿竖直方向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砌筑墙体之间;沿砌筑方向多个第一砌筑块和多个第二砌筑块依次间隔穿设在第一钢筋笼上并堆叠在一起,相邻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连通,且在水平方向上,第一砌筑块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的尺寸;各第一砌筑块朝向砌筑墙体的一面连接在对应的砌筑墙体上,各第二砌筑块朝向砌筑墙体的一面连接在对应的砌筑墙体上;所有第一空腔和所有第二空腔共同限定出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空间,第一钢筋笼、所有第一砌筑块、所有第二砌筑块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构造柱,无需支模拆卸,简化了工序,提高了施工效率。

Description

构造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构造柱。
背景技术
构造柱是指为了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多层砖混结构建筑的墙体中还应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与各层圈梁相连接,形成能够抗弯抗剪的空间框架,它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授权公告号为CN 214739982 U中公开的构造柱砌筑结构中,包括第一砖砌墙体和第二砖砌墙体,第一砖砌墙体和第二砖砌墙体相对的端面之间预留有构造柱成型空间,第一砖砌墙体和第二砖砌墙体相对的端面分别砌筑成相适配的马牙搓形状,第一砖砌墙体和第二砖砌墙体的顶端支撑连接有水平的上层建筑结构,沿第一砖砌墙体和第二砖砌墙体的内外侧墙面分别固定有竖向模板,两竖向模板形成为构造柱成型空间的侧模,竖向模板的顶端与上层建筑结构的下表面相抵接,上层建筑结构上预留有竖向贯穿的灌浆孔,灌浆孔位于构造柱成型空间的上方并与构造柱成型空间连通。施工时,施工人员可以在上层建筑结构上直接沿灌浆孔向构造柱成型空间内灌注砼浆,成型后构造柱的表观质量更好。
然而,相关技术中,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支设竖向模板即侧模、在混凝土凝固后还需要拆卸竖向模板,工序复杂,操作起来比较费事费力,施工效率低。同时,构造柱本身与两侧墙体之间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构造柱。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构造柱,包括第一钢筋笼、多个预制的第一砌筑块以及多个预制的第二砌筑块;
所述第一钢筋笼沿竖直方向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砌筑墙体之间;
各所述第一砌筑块均具有供所述第一钢筋笼穿设的第一空腔,各所述第二砌筑块均具有供所述第一钢筋笼穿设的第二空腔;沿砌筑方向,多个所述第一砌筑块和多个所述第二砌筑块依次间隔穿设在所述第一钢筋笼上并堆叠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空腔和所述第二空腔之间密封且连通,且各所述第一砌筑块的朝向所述砌筑墙体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上,各所述第二砌筑块的朝向所述砌筑墙体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上;
所有所述第一空腔和所有所述第二空腔共同围合限定出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空间,所述第一钢筋笼、所有所述第一砌筑块、所有所述第二砌筑块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构造柱。
可选的,各所述第一砌筑块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子块;
各所述第一子块均具有第一子腔,且各所述第一子腔的朝向所述第一钢筋笼的一侧为敞口,各所述第一砌筑块的两个所述第一子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空腔。
可选的,各所述第一子块的水平剖面为U型;
各所述第一子块的外壁均与两个所述砌筑墙体对应的壁面平齐。
可选的,各所述第二砌筑块具有供所述第一钢筋笼进入至所述第二空腔的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并开设在所在第二砌筑块的朝向其中一个砌筑墙体的一侧。
可选的,各所述第二砌筑块的水平剖面为U型;
各所述第二砌筑块的外壁均与两个所述砌筑墙体对应的壁面平齐。
可选的,所述构造柱还包括横梁;
所述横梁包括第二钢筋笼以及多个预制的第三砌筑块,各所述第三砌筑块均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槽,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砌筑块沿水平方向依次堆叠排布并砌筑夹设在两个所述砌筑墙体内,且位于所述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具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浇筑空间以及所有所述浇筑槽均连通;所述第二钢筋笼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所有所述第三砌筑块的砌筑槽内。
可选的,所述横梁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横梁沿所述第一钢筋笼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竖直方向各所述横梁的两侧均为所述第一砌筑块。
可选的,所述避让孔与所述浇筑空间同轴设置;
和/或,位于所述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子块;各所述第二子块均具有第二子腔,且各所述第二子腔的朝向所述第一钢筋笼的一侧形成为敞口,两个所述第二子块的第二子腔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避让孔。
可选的,所有所述第一砌筑块、所有所述第二砌筑块、所述第一钢筋笼同轴设置。
可选的,各所述第一砌筑块包括第一混凝土层以及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浇筑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形成一体结构;
和/或,各所述第二砌筑块包括第二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钢筋网片浇筑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形成一体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构造柱,通过设置多个预制的第一砌筑块和多个预制的第二砌筑块,各第一砌筑块均具有供构造柱的第一钢筋笼穿设的第一空腔,各第二砌筑块均具有供第一钢筋笼穿设的第二空腔。沿砌筑方向,多个第一砌筑块和多个第二砌筑块依次间隔穿设在第一钢筋笼上并堆叠在一起,相邻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之间密封且连通,且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的方向上,第一砌筑块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的尺寸,即第一砌筑块从一个砌筑墙体到另一个砌筑墙体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从一个砌筑墙体到另一个砌筑墙体的方向上的尺寸;各第一砌筑块的朝向砌筑墙体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上,即各第一砌筑块分别与两个砌筑墙体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各第二砌筑块的朝向砌筑墙体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上,即各第二砌筑块分别与两个砌筑墙体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从而使所有第一空腔和所有第二空腔共同围合限定出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空间,进而使得第一钢筋笼、所有第一砌筑块、所有第二砌筑块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构造柱,基于此,本公开提供的构造柱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无需支设竖向模板,在混凝土凝固后也无需拆卸竖向模板,简化了工序,使得构造柱的构筑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本公开的构造柱的每个第一砌筑块和每个第二砌筑块均与两个砌筑墙体通过砂浆砌筑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构造柱与两个砌筑墙体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了抗震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与两个砌筑墙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的第一砌筑块与第一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的第二砌筑块与第一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的第二砌筑块与第一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与两个砌筑墙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与两个砌筑墙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的横梁的侧视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的位于砌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与第一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构造柱的位于砌筑空间两侧的第三砌筑块的俯视图。
其中,1、第一砌筑块;11、第一空腔;12、第一子块;121、第一子腔;2、第二砌筑块;21、第二空腔;22、缺口;3、第一钢筋笼;4、横梁;5、第二钢筋笼;6、第三砌筑块;61、浇筑槽;62、第二子块;621、第二子腔;7、避让孔;100、构造柱;200、砌筑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考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构造柱100,包括第一钢筋笼3、多个预制的第一砌筑块1以及多个预制的第二砌筑块2。
具体的,第一钢筋笼3沿竖直方向(参考图1中的Z向)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两个砌筑墙体200的顶梁上埋设有第一锚筋,两个砌筑墙体200的底梁上埋设有第二锚筋,第一锚筋和第二锚筋分别位于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空间内。第一钢筋笼3的顶端固定在第一锚筋上,第一钢筋笼3的底端固定在第二锚筋上。
具体的,参考图1至图4所示,各第一砌筑块1均具有供第一钢筋笼3穿设的第一空腔11,各第二砌筑块2均具有供第一钢筋笼3穿设的第二空腔21。沿砌筑方向,多个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第二砌筑块2依次间隔穿设在第一钢筋笼3上并堆叠在一起,相邻的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21之间密封且连通,且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上,即在沿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水平连线的方向上,第一砌筑块1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2的尺寸;各第一砌筑块1的朝向砌筑墙体200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200上,各第二砌筑块2的朝向砌筑墙体200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200上;所有第一空腔11和所有第二空腔21共同围合限定出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空间,第一钢筋笼3、所有第一砌筑块1、所有第二砌筑块2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构造柱100。
需要说明的是,砌筑方向为砌筑成型时从下至上的堆叠方向,也就是说,砌筑方向为在竖直方向上从下至上的方向,参考图1中所示,沿Z向从下至上的方向为砌筑方向。
具体实现时,在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沿从下至上的方向,多个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第二砌筑块2依次间隔堆叠砌筑在一起,也就是说,沿砌筑方向,多个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第二砌筑块2按照一个第一砌筑块1、一个第二砌筑块2、一个第一砌筑块1、一个第二砌筑块2等依次规律的排布砌筑在一起。并且每个第一砌筑块1和每个第二砌筑块2都穿设在第一钢筋笼3上。
其中,相邻的第一砌筑块1和第二砌筑块2比如可以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连接方便且牢固,整体性好,结构稳定性高。
定义:从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到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为X方向,参考图1中的X方向所示。
具体实现时,第一砌筑块1在X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2在X方向上的尺寸,也就是说,构造柱100的位于最下方的砌筑块在水平方向上的承载面较大,这样使得第一砌筑块1和第二砌筑块2的堆叠稳定性更好,从而使得构造柱100的结构稳定性更高,进而使得构造柱100的结构强度和抗震性能更好。
多个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第二砌筑块2按照上述的堆叠、砌筑方式在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堆叠、砌筑完成后,所有第一空腔11和所有第二空腔21共同围合限定出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浇筑空间,第一钢筋笼3穿设在砌筑空间内。待第一砌筑块1与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砂浆强度、第二砌筑块2与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砂浆强度、相临的第一砌筑块1和第二砌筑块2之间的砂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向砌筑空间内注入混凝土。待浇筑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第一钢筋笼3、所有第一砌筑块1、所有第二砌筑块2与混凝土形成一个整体的构造柱100,整体性好,结构稳定性高。并且该构造柱100还与两个砌筑墙体200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增强了抗弯抗剪性能。
在构造柱100成型的整个过程,无需支模拆模,与现有技术中在浇筑混凝土之前需要支设竖向模板、在混凝土凝固后还需要拆卸竖向模板的方案相比,简化了工序,操作简单,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构造柱100,通过设置多个预制的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预制的第二砌筑块2,各第一砌筑块1均具有供构造柱100的第一钢筋笼3穿设的第一空腔11,各第二砌筑块2均具有供第一钢筋笼3穿设的第二空腔21。沿砌筑方向,多个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第二砌筑块2依次间隔穿设在第一钢筋笼3上并堆叠在一起,相邻的第一空腔11和第二空腔21之间密封且连通,且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上,第一砌筑块1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2的尺寸,即第一砌筑块1从一个砌筑墙体200到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砌筑块2从一个砌筑墙体200到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上的尺寸;各第一砌筑块1的朝向砌筑墙体200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200上,即各第一砌筑块1分别与两个砌筑墙体200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各第二砌筑块2的朝向砌筑墙体200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200上,即各第二砌筑块2分别与两个砌筑墙体200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从而使所有第一空腔11和所有第二空腔21共同围合限定出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空间,进而使得第一钢筋笼3、所有第一砌筑块1、所有第二砌筑块2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构造柱100,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构造柱100在浇筑混凝土之前无需支设竖向模板,在混凝土凝固后也无需拆卸竖向模板,简化了工序,使得构造柱100的构筑省时省力,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本实施例的构造柱100的每个第一砌筑块1和每个第二砌筑块2均与两个砌筑墙体200通过砂浆砌筑形成一个整体,增加了构造柱100与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提升了抗震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和图3所示,各第一砌筑块1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子块12,各第一子块12均具有第一子腔121,且各第一子腔121的朝向第一钢筋笼3的一侧为敞口,各第一砌筑块1的两个第一子腔121共同围合形成第一空腔11,结构简单,便于穿设第一钢筋笼3,施工方便,便于提高施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示,各第一子块12的水平剖面为U型,这样使得每个第一子块12与相邻的砌筑墙体200之间的贴合性更好,便于砌筑的同时,还有助于增强第一子块12与砌筑墙体200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砌筑块1形成为具有第一空腔11的回字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子块12的外壁均与两个砌筑墙体200对应的壁面平齐,整体性好,美观性较好,便于后续施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所示,各第二砌筑块2具有供第一钢筋笼3进入至第二空腔21的缺口22,缺口22与第二空腔21连通并开设在所在第二砌筑块2的朝向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的一侧。
具体使用时,第二砌筑块2的与缺口22端相背的一侧壁通过砂浆连接在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上,第二砌筑块2的缺口22端的外缘通过砂浆连接在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上,此时,第二砌筑块2的缺口22被砌筑墙体200封堵,使得第二空腔21形成为周向上密封的空腔。
在第二砌筑块2上设置缺口22,便于第一钢筋笼3穿设在第二空腔21中,施工方便。
其中,各第二砌筑块2的朝向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的侧壁为敞口,该敞口形成为供第一钢筋笼3进入的缺口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二砌筑块2的水平剖面为U型,这样使得每个第二砌筑块2与相邻的砌筑墙体200之间的贴合性更好,便于砌筑的同时,还有助于增强第二砌筑块2与砌筑墙体200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构造柱100的高度较小,参考图5所示,各第二砌筑块2比如可以形成为具有第二空腔21的回字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二砌筑块2的外壁均与两个砌筑墙体200对应的壁面平齐,整体性好,美观性较好,便于后续施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构造柱100的高度较大,参考图6和图7所示,构造柱100还包括横梁4,横梁4沿水平方向(参考图6中的X向)布置,可以增加构造柱100的强度,使其抗弯抗剪性能更好。
具体的,参考图6至图11所示,横梁4包括多个预制的第三砌筑块6,各第三砌筑块6均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槽61,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即X向上,多个第三砌筑块6沿水平方向依次堆叠排布并砌筑夹设在两个砌筑墙体200内,且位于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6具有避让孔7,避让孔7与浇筑空间以及所有浇筑槽61均连通;第二钢筋笼5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所有第三砌筑块6的砌筑槽内。
也就是说,多个第三砌筑块6沿X方向依次堆叠排布形成横梁4,并且在Z向上多个第三砌筑块6堆叠砌筑形成的横梁4内嵌在砌筑墙体200内,这样横梁4内嵌在砌筑墙体200的内部并与浇筑空间垂直且连通,所以向浇筑空间内浇筑混凝土时,浇筑槽61中也填满有混凝土,不仅使第二钢筋笼5与所有第三砌筑块6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一个一体结构的横梁4,使得构造柱100的结构强度更高,抗弯抗剪性能更好。还将第二钢筋笼5、所有第三砌筑块6、第一钢筋笼3、所有第一砌筑块1、所有第二砌筑块2通过混凝土浇筑在一起,增大了构造柱100与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在增强构造柱100强度的同时,还增强了构造柱100与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的连接强度。
具体实现时,每个第三砌筑块6的底面与位于下方的砌筑墙体200的顶面之间比如可以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
相邻的两个第三砌筑块6之间比如也可以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
在一些实现方式中,若构造柱100的高度较大,每个第三砌筑块6的顶面与位于上方的砌筑墙体200的底面之间比如可以通过砂浆砌筑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梁4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横梁4沿第一钢筋笼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沿竖直方向各所述横梁4的两侧均为所述第一砌筑块1,进一步增强了构造柱10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6的避让孔7与浇筑空间同轴设置,一方面便于混凝土经过避让孔7进入到浇筑空间内,并均匀填充在浇筑空间内。另一方面,使得构造柱100形成为一个对称结构,美观性好,承载力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子块62;各第二子块62均具有第二子腔621,且各第二子腔621的朝向第一钢筋笼3的一侧形成为敞口,两个第二子块62的第二子腔621共同围合形成避让孔7,结构简单,便于穿设第一钢筋笼3,施工方便,便于提高施工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图6和图7所示,所有第一砌筑块1、所有第二砌筑块2、第一钢筋笼3同轴设置,一方面便于混凝土进入到浇筑空间内,并均匀填充在浇筑空间内。另一方面,使得构造柱100形成为一个对称结构,美观性好,承载力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一砌筑块1包括第一混凝土层以及第一钢筋网片,第一钢筋网片浇筑在第一混凝土层内形成一体结构,也就是说,第一砌筑块1为内嵌有第一钢筋网片的混凝土砌筑块,结构强度和抗弯抗剪性能较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第二砌筑块2包括第二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钢筋网片,第二钢筋网片浇筑在第二混凝土层内形成一体结构,也就是说,第二砌筑块2为内嵌有第二钢筋网片的混凝土砌筑块,结构强度和抗弯抗剪性能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构造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钢筋笼(3)、多个预制的第一砌筑块(1)以及多个预制的第二砌筑块(2);
所述第一钢筋笼(3)沿竖直方向布置在相邻的两个砌筑墙体(200)之间;
各所述第一砌筑块(1)均具有供所述第一钢筋笼(3)穿设的第一空腔(11),各所述第二砌筑块(2)均具有供所述第一钢筋笼(3)穿设的第二空腔(21);沿砌筑方向,多个所述第一砌筑块(1)和多个所述第二砌筑块(2)依次间隔穿设在所述第一钢筋笼(3)上并堆叠在一起,相邻的所述第一空腔(11)和所述第二空腔(21)之间密封且连通,且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砌筑块(1)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砌筑块(2)的尺寸;各所述第一砌筑块(1)的朝向所述砌筑墙体(200)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200)上,各所述第二砌筑块(2)的朝向所述砌筑墙体(200)的一面通过砂浆砌筑在对应的砌筑墙体(200)上;
所有所述第一空腔(11)和所有所述第二空腔(21)共同围合限定出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空间,所述第一钢筋笼(3)、所有所述第一砌筑块(1)、所有所述第二砌筑块(2)通过混凝土浇筑形成构造柱(1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砌筑块(1)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子块(12);
各所述第一子块(12)均具有第一子腔(121),且各所述第一子腔(121)的朝向所述第一钢筋笼(3)的一侧为敞口,各所述第一砌筑块(1)的两个所述第一子腔(12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空腔(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子块(12)的水平剖面为U型;
各所述第一子块(12)的外壁均与两个所述砌筑墙体(200)对应的壁面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砌筑块(2)具有供所述第一钢筋笼(3)进入至所述第二空腔(21)的缺口(22),所述缺口(22)与所述第二空腔(21)连通并开设在所在第二砌筑块(2)的朝向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二砌筑块(2)的水平剖面为U型;
各所述第二砌筑块(2)的外壁均与两个所述砌筑墙体(200)对应的壁面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柱还包括横梁(4);
所述横梁(4)包括第二钢筋笼(5)以及多个预制的第三砌筑块(6),各所述第三砌筑块(6)均具有用于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槽(61),在沿其中一个砌筑墙体(200)至其中另一个砌筑墙体(200)的方向上,多个所述第三砌筑块(6)沿水平方向依次堆叠排布并砌筑夹设在两个所述砌筑墙体(200)内,且位于所述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6)具有避让孔(7),所述避让孔(7)与所述浇筑空间以及所有所述浇筑槽(61)均连通;所述第二钢筋笼(5)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所有所述第三砌筑块(6)的砌筑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4)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横梁(4)沿所述第一钢筋笼(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沿所述竖直方向各所述横梁(4)的两侧均为所述第一砌筑块(1)。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孔(7)与所述浇筑空间同轴设置;
和/或,位于所述浇筑空间正上方的第三砌筑块(6)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子块(62);各所述第二子块(62)均具有第二子腔(621),且各所述第二子腔(621)的朝向所述第一钢筋笼(3)的一侧形成为敞口,两个所述第二子块(62)的第二子腔(621)共同围合形成所述避让孔(7)。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第一砌筑块(1)、所有所述第二砌筑块(2)、所述第一钢筋笼(3)同轴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构造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砌筑块(1)包括第一混凝土层以及第一钢筋网片,所述第一钢筋网片浇筑在所述第一混凝土层内形成一体结构;
和/或,各所述第二砌筑块(2)包括第二混凝土层以及第二钢筋网片,所述第二钢筋网片浇筑在所述第二混凝土层内形成一体结构。
CN202321375934.4U 2023-05-31 2023-05-31 构造柱 Active CN2196382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5934.4U CN219638242U (zh) 2023-05-31 2023-05-31 构造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75934.4U CN219638242U (zh) 2023-05-31 2023-05-31 构造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8242U true CN219638242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8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75934.4U Active CN219638242U (zh) 2023-05-31 2023-05-31 构造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824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190799A1 (en) Prefabricated frame
US4319440A (en) Building blocks, wall structures made therefrom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KR100952605B1 (ko) 우수 저류조
CN110268124B (zh) 一种预浇筑加强重型混凝土护土墙
CN113529956A (zh) 一种剪力墙盒式装配式建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3087125U (zh) 一种预制剪力墙水平连接节点装置
CN219638242U (zh) 构造柱
CN112277153A (zh) 一种空腔墙体及其生产方法
CN214195078U (zh) 具有水平系梁的建筑结构
CN214833491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
CN105946099A (zh) 灌芯装配式混凝土梁及其建造方法
CN215888564U (zh) 建筑窗体
CN214117089U (zh) 一种空腔墙体
KR100562686B1 (ko) 강널말뚝과 현장타설 콘크리트를 이용한 지하 구조체 및그의 시공방법
KR101677233B1 (ko) 천정 벽돌과 이를 적용한 건축물의 천정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 방법
CN210562124U (zh) 一种非抽芯成孔预应力混凝土空心地下连续墙
CN112962979A (zh) 一种免拆模预制构件装配的施工方法
CN212956599U (zh) 基于条形基础的模壳砖基础
JP5024696B2 (ja) 既存建造物の耐震補強構造
CN104695591B (zh) 一种内包混凝土柱、圈梁的自保温填充墙及其施工方法
CN215055168U (zh) 一种用于构造柱免支模施工的砌块及构造柱浇筑支护结构
CN220014443U (zh) 一种二次构造柱浇筑施工结构
KR101384750B1 (ko) 친환경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중간벽체 구조물
CN211499159U (zh) 一种节能稳定型建筑结构
CN213572657U (zh) 用于高大窗间的装饰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