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5156U -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5156U
CN219635156U CN202321305959.7U CN202321305959U CN219635156U CN 219635156 U CN219635156 U CN 219635156U CN 202321305959 U CN202321305959 U CN 202321305959U CN 219635156 U CN219635156 U CN 2196351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irbag
main
cavity air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0595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红卫
简丽娟
张伟松
唐国雄
张海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0595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51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51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51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该远端气囊模块包括:气袋,包括主腔气袋及副腔气袋;展开后的所述副腔气袋包括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腔气袋,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且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位置形成能够兜住乘员的头颈部的头颈支撑部。本实用新型的远端气囊模块,在乘员的头部朝向气袋偏摆时,头颈支撑部能够在车长方向与车宽方向同时对乘员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支撑。

Description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远端气袋结构,该远端气袋结构的气袋是由一个袋片通过对折缝纫连接而成,袋片展开时形成上下布置的头部保护区和躯干支撑区,以及位于气袋一侧向外延伸凸起结构的颈部支撑区,头部保护区、躯干支撑区和颈部支撑区相互连通。
相关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远端气囊装置,包括:第一可充胀气囊,设置于座椅前上方,在充胀后抵接乘员前额,限制乘员头部在X向(车长方向)上的位移;第二可充胀气囊,设置于座椅侧边,在充胀后抵接乘员躯体侧面,限制乘员头部在Y向(车宽方向)上的位移,并限制乘员颈部弯矩。另外在第一充胀区域上下均有拉带和第二充胀区域间进行连接。
上述的远端气袋结构,颈部支撑区只在Y向对乘员颈部有支撑作用,对在带角度的侧柱碰工况中,乘员头颈在X向的向前滑移无支撑作用,会导致头部滑落到颈部支撑区之外,头部偏移量和颈部弯矩超标。
可见,相关技术中的远端气囊装置,对乘员头颈部的X向滑移无法有效支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相关技术中的远端气囊模块,对乘员头颈部的X向滑移无法有效支撑的问题,提供一种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远端气囊模块,包括:
气袋,包括主腔气袋及副腔气袋,所述副腔气袋连接在所述主腔气袋的乘员侧,所述主腔气袋与所述副腔气袋连通;
展开后的所述副腔气袋包括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腔气袋,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且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位置形成能够兜住乘员的头颈部的头颈支撑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沿车长方向的前侧。
可选地,所述头颈支撑部呈弧形,且向靠近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凹陷,以适配乘员的颈部形状。
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沿车长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沿车宽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
可选地,展开后的所述主腔气袋向上延伸至座椅头枕位置且向下延伸至中控扶手的顶面以下。
可选地,所述主腔气袋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外拉带,所述第一外拉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的下端边缘,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座椅骨架上,以将展开后的所述气袋的下端约束在所述座椅骨架上。
可选地,所述主腔气袋设置有第一花型,所述第一花型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的一侧,所述主腔气袋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外拉带,所述第二外拉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的边缘上,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花型相接;所述第一花型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的展开厚度,所述第一花型与所述第二外拉带共同作用,能够将展开后的所述气袋拉向乘员。
可选地,所述主腔气袋还设置有第二花型,所述第二花型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的下方,所述第二花型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的展开厚度;
和/或,
所述主腔气袋还设置有第三花型,所述第三花型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的上方;所述第三花型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的展开厚度;
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花型、第二花型及第三花型的位置与尺寸,能够调节所述副腔气袋的角度。
可选地,还包括分流防烫装置,所述分流防烫装置包括主体及至少一个开口,所述主体与所述主腔气袋缝合且与所述气袋的进气口相对,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经所述主体阻隔后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主腔气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远端气囊模块,气袋包括主腔气袋及副腔气袋,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气袋充气使得气袋展开。展开后的副腔气袋包括沿车长方向(X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及沿车宽方向(Y向)延伸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向远离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主腔气袋,第二部分连接在第一部分上且向远离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第一部分。这样,乘员的头部朝向气袋偏摆时,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位置形成的头颈支撑部能够兜住乘员的头颈部,第一部分与主腔气袋能够对乘员的头颈部沿车宽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支撑,第二部分能够对乘员的头颈部沿车长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支撑,以能够在车长方向与车宽方向同时对乘员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支撑。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座椅及上述的远端气囊模块,所述远端气囊模块布置在所述座椅的朝向中控扶手的一侧。
再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座椅总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在折叠之前的平面展开透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的立体图(折叠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的展开后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的展开后与乘员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头部偏摆之前);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的展开后与乘员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头部偏摆之后);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总成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远端气囊模块;20、座椅;201、座椅头枕;202、座椅靠背;203、座垫;30、中控扶手;40、乘员;
1、气袋;11、主腔气袋;111、主腔气袋主体部分;112、主腔气袋进气部分;12、副腔气袋;121、第一部分;122、第二部分;123、头颈支撑部;13、通气孔;14、第一外拉带;15、安装孔;16、第一花型;17、第二花型;18、第二外拉带;19、第三花型;110、内拉带;
2、气体发生器;21、出气口;
3、螺栓;
4、卡箍;
5、外壳;
6、分流防烫装置;61、第一开口;62、第二开口;63、分流腔;64、U形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10,包括气袋1。气袋1包括主腔气袋11及副腔气袋12,所述副腔气袋12连接在所述主腔气袋11的乘员侧,所述主腔气袋11与所述副腔气袋12连通,所述气袋1通常情况下折叠布置在座椅20的朝向中控扶手30的一侧;展开后的所述副腔气袋12包括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121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122,所述第一部分121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1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腔气袋11,所述第二部分122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121上且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11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121,所述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相接位置形成能够兜住乘员40的头颈部的头颈支撑部123,以用于在车宽方向与车长方向对乘员40的头颈部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远端气囊模块10,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气体发生器2被触发,气袋1充气使得气袋1展开。乘员40的头部朝向气袋1偏摆时,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相接位置形成的头颈支撑部123能够兜住乘员40的头颈部,第一部分121与主腔气袋11能够对乘员40的头颈部沿车宽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支撑,第二部分122能够对乘员40的头颈部沿车长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支撑,以能够在车长方向与车宽方向同时对乘员40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支撑。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10在折叠之前的平面展开透视图,即图1为产品中间状态,折叠之后的远端气囊模块10体积大幅度减小,如图5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部分122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121的沿车长方向的前侧,这样,展开后的副腔气袋大致呈L形。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部分122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121沿车长方向的中部。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气体发生器2,气体发生器2设置在所述主腔气袋11的进气口处并固定在座椅骨架上,用于向所述气袋1充气以展开所述气袋1。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所述主腔气袋11与所述副腔气袋12通过设置在二者之间的通气孔13连通。具体地,参见图2,主腔气袋11设置有第一通孔13a,副腔气袋11设置有第二通孔13b,第一通孔13a与第二通孔13b连通组成通气孔13。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副腔气袋12缝合在主腔气袋11的外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通气孔13设置有两个,两个通气孔13沿车宽方向并排设置。设置两个,通气孔13能够更快地对副腔气袋12进行充气。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头颈支撑部123呈弧形,且向靠近所述主腔气袋11的方向凹陷,以适配乘员40的颈部形状。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述第一部分121沿车长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122沿车宽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121的长度。所述第一部分121能够对乘员40的头颈部沿车宽方向的滑移进行支撑,为了避免乘员后仰时头部脱离第一部分121,将第一部分121设置的较长。这样,能够使得乘员的头部沿车长方向滑移时,第一部分121始终能够支撑头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及图8,展开后的所述主腔气袋11向上延伸至座椅头枕301位置且向下延伸至中控扶手30的顶面以下。以使得,展开后的所述主腔气袋11能够完全保护人体躯干及头颈部,避免人体躯干及头颈部与硬物接触。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主腔气袋1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外拉带,所述第一外拉带1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11的下端边缘,另一端固定在座椅骨架上,具体地,第一外拉带14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在所述气体发生器2上而固定在座椅骨架上,以将展开后的所述气袋1的下端约束在座椅骨架上。避免气袋1展开后因中控扶手30或者乘员大腿的干扰而后仰所造成的气袋1的上端头部接触区域离位,防止乘员的头部没有起到应有的保护。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气体发生器2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21朝上;所述主腔气袋11上设置有安装孔15,所述气体发生器2通过穿入所述安装孔15中的螺栓3固定在座椅骨架上,所述第一外拉带14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螺栓3上。具体地,安装孔15设置有两个,螺栓3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外拉带14的另一端固定在远离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21的螺栓3上。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主腔气袋11设置有第一花型16及第二花型17,所述第一花型16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12的一侧,所述第二花型17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12的下方,所述主腔气袋11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外拉带18,所述第二外拉带18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11的边缘上,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花型16相接;所述第一花型16及第二花型17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11的展开厚度,且所述第一花型16与所述第二外拉带18共同作用,能够将展开后的所述气袋1拉向乘员,并形成车宽方向和车高方向的弯折,对展开后的气袋1有定型和约束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6,所述主腔气袋11还设置有第三花型19,所述第三花型19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12的上方;所述第三花型19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11的展开厚度,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花型16、第二花型17及第三花型19的位置与尺寸,能够调节所述副腔气袋12的角度。
花型为本领域的常规叫法,也叫约束花型。其作用是,约束气袋1的气流方向、容积大小和内压大小。约束容积大小的同时,约束了气袋1的展开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5,所述气体发生器2通过卡箍4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11上。所述远端气囊模块10还包括外壳5,所述外壳5用于包裹折叠后的所述气袋1。外壳5为软质材料,以使得能够很好的包裹折叠后的气袋1,使得在通常情况下气袋1处于折叠状态,占用空间较小。此外,在气袋1时,外壳5容易被冲破。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述主腔气袋11的内部设置有内拉带110,所述内拉带110沿竖直方向延伸,所述内拉带110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11的展开厚度。参见图4,内拉带110具有U形截面。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与图4,还包括分流防烫装置6,所述分流防烫装置包括主体60及至少一个开口,所述主体60与所述主腔气袋11缝合且与所述气袋1的进气口相对,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主体60的一侧,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经所述主体60阻隔后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主腔气袋11,防止高温气体直接冲击气袋。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开口包括第一开口61与第二开口62,所述主体60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61与第二开口的分流腔63,所述第一开口61位于所述第二开口62的上方;所述主腔气袋11包括主腔气袋主体部分111及主腔气袋进气部分112,所述气体发生器2设置在所述主腔气袋进气部分112内,所述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21与所述分流腔63连通,所述主腔气袋主体部分111的内腔通过所述第一开口61及第二开口62与所述分流腔63连通;所述第一开口61朝上,以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能够向上充入所述主腔气袋主体部分111;所述第二开口62朝下,以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能够分流至所述主腔气袋主体部分111的下端。分流防烫装置6中部与主腔气袋11缝合,避免第二花型17受到高温高速气流冲击而破裂。分流防烫装置6能够增加气袋1的结构强度。
分流防烫装置6的第一开口61朝上,有利于气袋1向上充气,有利于气袋1沿车高方向上的展开。分流防烫装置6的第二开口62向下,将气体分流到气袋1的下端,并采用内拉带110进行气袋1展开厚度的约束,可使气袋1的下端尽快向下展开插入乘员腿部和中控扶手30之间有限空间内,为乘员向中控扶手30偏移的行为提供支撑,减少乘员沿车宽向的偏移量和腹部伤害值。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4,所述分流防烫装置6的主体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且相互间隔的多个U形壁64,多个所U形壁64围成所述分流腔63。具体地,U形壁64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U形壁64套设在另一个U形壁64上。
参见图7及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远端气囊模块10其工作原理如下:
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时(例如在带角度的侧柱碰工况中),气体发生器2被触发,通过分流防烫装置6的开口(第一开口61、第二开口62)向主腔气袋11充气,主腔气袋11的气体经过通气孔13进入副腔气袋12,使得整个气袋1充气展开。展开后的所述主腔气袋11向上延伸至座椅头枕301位置且向下延伸至中控扶手30的顶面以下。展开后的所述副腔气袋12具有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121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122。当乘员40的头部朝向气袋1偏摆时,第一部分121与第二部分122相接位置形成的头颈支撑部123能够兜住乘员40的头颈部,第一部分121能够对乘员40的头颈部沿车宽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支撑,第二部分122能够对乘员的头颈部沿车长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支撑,以能够在车长方向与车宽方向同时对乘员40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支撑。这样,展开后的所述副腔气袋12能够对向沿车宽方向偏移的头颈部进行有效支撑的同时,还对头颈部在车长方向的滑移进行有效拦截,减小头部的车宽方向的偏移值和颈部弯矩伤害值,也能够避免主副驾乘员间接触造成的二次伤害。
另外,参见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座椅总成,包括座椅20及上述实施例的远端气囊模块10,所述远端气囊模块10布置在所述座椅20的朝向中控扶手30的一侧。
座椅20由座椅头枕201、座椅靠背202及座垫203组成。具体地,远端气囊模块10布置在座椅靠背202朝向中控扶手30的一侧。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座椅总成。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袋,包括主腔气袋及副腔气袋,所述副腔气袋连接在所述主腔气袋的乘员侧,所述主腔气袋与所述副腔气袋连通;
展开后的所述副腔气袋包括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及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所述主腔气袋,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上且向远离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相接位置形成能够兜住乘员的头颈部的头颈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在所述第一部分沿车长方向的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颈支撑部呈弧形,且向靠近所述主腔气袋的方向凹陷,以适配乘员的颈部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沿车长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部分沿车宽方向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展开后的所述主腔气袋向上延伸至座椅头枕位置且向下延伸至中控扶手的顶面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腔气袋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外拉带,所述第一外拉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的下端边缘,另一端固定在座椅骨架上,以将展开后的所述气袋的下端约束在所述座椅骨架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腔气袋设置有第一花型,所述第一花型在车宽方向上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的一侧,所述主腔气袋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外拉带,所述第二外拉带的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腔气袋的边缘上,另一端延伸至与所述第一花型相接;所述第一花型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的展开厚度,所述第一花型与所述第二外拉带共同作用,能够将展开后的所述气袋拉向乘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腔气袋还设置有第二花型,所述第二花型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的下方,所述第二花型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的展开厚度;
和/或,
所述主腔气袋还设置有第三花型,所述第三花型位于展开的所述副腔气袋的上方;所述第三花型用于约束所述主腔气袋的展开厚度;
通过调整所述第一花型、第二花型及第三花型的位置与尺寸,能够调节所述副腔气袋的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流防烫装置,所述分流防烫装置包括主体及至少一个开口,所述主体与所述主腔气袋缝合且与所述气袋的进气口相对,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一侧,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经所述主体阻隔后由所述开口进入所述主腔气袋。
10.一种座椅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远端气囊模块,所述远端气囊模块布置在所述座椅的朝向中控扶手的一侧。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0所述的座椅总成。
CN202321305959.7U 2023-05-25 2023-05-25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6351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5959.7U CN219635156U (zh) 2023-05-25 2023-05-25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05959.7U CN219635156U (zh) 2023-05-25 2023-05-25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5156U true CN219635156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5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05959.7U Active CN219635156U (zh) 2023-05-25 2023-05-25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51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5692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る車両シート
CN109421650B (zh) 用于车辆的气囊和相关的车辆
JP3316315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9476270B (zh) 后排座椅安全气囊模块
JP455284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918498B1 (en) A device for protecting an individual sitting on a seat, a seat, and a vehicle
CN112026704A (zh) 车辆的座椅安全气囊
KR20160014634A (ko) 성형 에어백
US11958428B2 (en)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US11904788B2 (en) Vehicle airbag system
US6302436B1 (en) Protection system against lateral collisions for vehicle occupants
EP1439096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JP7411115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9635156U (zh) 远端气囊模块、座椅总成及车辆
CN217969459U (zh) 远端气囊装置
KR20230082657A (ko) 에어백 장치
JP2022110958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441961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4095697A1 (ja) 乗員拘束装置
CN218343439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220562689U (zh) 一种坐垫气囊装置
WO2022210077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EP4368460A1 (en) Airbag device
CN220742966U (zh) 一种双腔式侧面安全气囊
JPH10287195A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