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6775U -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6775U
CN219626775U CN202222624273.6U CN202222624273U CN219626775U CN 219626775 U CN219626775 U CN 219626775U CN 202222624273 U CN202222624273 U CN 202222624273U CN 219626775 U CN219626775 U CN 219626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battery
battery module
soaking plate
liquid cooling
shaped so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427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树彬
汤勇
黎洪铭
张仕伟
赵威
黄皓熠
黄梓滨
余小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angnengd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Changnengd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Changnengd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Changnengda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427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6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6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6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包括L型均热板、液冷板和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板位于动力电池模组的一侧,L型均热板和动力电池模组直角配合,垂直端的垂直端为吸收热量的蒸发端,L型均热板的底端为释放热量的冷凝端,蒸发端相贴于动力电池模组,冷凝端相贴于液冷板。该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动力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平均热量分布,防止发生热失控事故,在动力电池模组散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Description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一批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涌现,其高速发展态势直接给国内的汽车产业市场带来的无限活力与机遇。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当为汽车动力电池模组,也就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它直接决定了汽车的续航里程,新能源动力电池模组的种类很多,其中,三元锂动力电池模组和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模组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起主导应用,目前乘用车动力电池模组以三元锂动力电池模组为主,商用车动力电池模组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模组为主。目前阻碍动力锂离子动力电池模组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它的安全性能。由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模组具有能量密度大、工作温度高、工作环境恶劣等方面的原因,加上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因此,用户对动力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动力电池模组工作时能够快速散热这一目的。
当前电池模组的热量主要产生在电池的极耳位置,从而使得电池极耳附近的温度相对电池的其他区域要高,形成局部高温区,当局部温度太高时,动力电池模组内的SEI膜开始分解,直接造成阳极分解以及电解质反应,从而形成热失控。如果出现热失控的情况,轻则出现电池包漏液、冒烟,严重的会导致起火、爆炸。该问题严重影响新能源汽车电池车的进一步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能够提高动力电池模组的散热效率,平均热量分布,防止发生热失控事故。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包括L型均热板、液冷板和动力电池模组,液冷板位于动力电池模组的一侧,L型均热板和动力电池模组直角配合,垂直端的垂直端为吸收热量的蒸发端,L型均热板的底端为释放热量的冷凝端,蒸发端相贴于动力电池模组,冷凝端相贴于液冷板。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直角配合,是指动力电池模组的直角一侧紧密L型均热板的直角一侧的内部,以确保L型均热板能充分包裹动力电池模组。其中,垂直端和底端只是为了方便说明L型均热板的蒸发端和冷凝端而作区分,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相互交换。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L型均热板包括左L型均热板和右L型均热板,左L型均热板和右L型均热板分别和动力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液冷板于动力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动力电池模组设置有若干个,呈单列设置,左L型均热板和右L型均热板分别和每个动力电池模组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液冷板包括左液冷板和右液冷板,左L型均热板的冷凝端均相贴于左液冷板一侧,右L型均热板的冷凝端均相贴于右液冷板一侧。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若干个动力电池模组前后并排设置形成动力电池组,L型均热板和动力电池组直角配合。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蒸发端与动力电池模组的接触面的面积相同。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冷凝端与液冷板的接触面的面积相同。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L型均热板内设置有散热工质,散热工质为去离子水。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蒸发端与动力电池模组之间、冷凝端与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导热层的材料为导热胶或导热泥。本实用新型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L型均热板的外壳材料为铜或铝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通过L型均热板的蒸发端与动力电池模组相贴吸收产生的热量,而L型均热板的冷凝端与液冷板相贴传递所吸收的热量。该设计结构简单,对装配要求不高,易于加工,尤其适合于需要对多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的应用上,而且由于L型均热板、动力电池模组、水冷板两两紧密接触,大幅提高了散热效率,使得动力电池模组在高功率的工作环境下仍然可以达到快速散热的目的,平均热量分布,从而防止发生热失控事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的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L型均热板的立体图;
图4为实施例二的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三的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中:
1-L型均热板;11-左L型均热板;12-右L型均热板;2-液冷板;21-左液冷板;22-右液冷板;3-动力电池模组;4-蒸发端;5-冷凝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包括L型均热板1、液冷板2和动力电池模组3,液冷板2位于动力电池模组3的一侧,L型均热板1和动力电池模组3直角配合,L型均热板1的垂直端为吸收热量的蒸发端4,L型均热板1的底端为释放热量的冷凝端5,蒸发端4和动力电池模组3紧密贴合,冷凝端5和液冷板2紧密贴合。
优选地,蒸发端4与动力电池模组3的接触面的面积相同,冷凝端5与液冷板2的接触面的面积相同。
本实施例中,动力电池模组3设置有六个,呈单列设置,每一个动力电池模组3均设置有相应的L型均热板1,L型均热板1和相应的动力电池模组3直角配合,并且六个L型均热板1的直角朝向的方向相同,液冷板2设置数目为一个,L型均热板1的冷凝端均与液冷板2紧密接触。
优选地,L型均热板1的外壳材料为铜或铝。本实施例中,L型均热板1的外壳材料为铜。L型均热板1内设置有散热工质,散热工质为电阻率18.2MΩ*cm的去离子水,抽真空处理后内部的真空度为7Pa。散热工质在冷凝后通过吸液芯的毛细作用回到蒸发端进行第二阶段的传热,实现一次系统内部热循环。
实施例二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L型均热板1包括左L型均热板11和右L型均热板12,左L型均热板11和右L型均热板12分别和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其蒸发端4和动力电池模组3紧密接触,液冷板2于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其L型均热板1的结构和实施例一的结构相似(参考图3所示),仅有尺寸的区别。
具体地,动力电池模组3设置有六个,呈单列设置,左L型均热板11和右L型均热板12分别设置有六个并且和每个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左液冷板21和右液冷板22各设置一个,左L型均热板11的冷凝端5均相贴于左液冷板21一侧,右L型均热板12的冷凝端5均相贴于右液冷板22一侧。
本实施例的结构优点在于:由于冷凝端的面积增大了,能够进一步提高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三
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每两个动力电池模组3前后并排设置形成动力电池组,L型均热板1和动力电池组直角配合。其L型均热板1的结构和实施例一的结构相似(参考图3所示),仅有尺寸的区别。
具体地,六个动力电池模组3每两个动力电池模组3前后并排设置形成动力电池组,形成三组动力电池组,左L型均热板11和右L型均热板12分别设置有三个并且和每个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左液冷板21和右液冷板22分别设置一个,左L型均热板11的冷凝端5均相贴于左液冷板21一侧,右L型均热板12的冷凝端5均相贴于右液冷板22一侧。
由于L型均热板在弯曲处存在和液冷板之间的缝隙,从而影响实际的冷凝换热面积,降低散热效率。而实施例三的结构相对实施例二,L型均热板的弯曲处相对少了,相对应的冷凝端和液冷板的接触面积增大了,能够提高冷凝的换热效率。此外,本实施例可使每个L型均热板的冷凝端同时与两个动力电池的底面相接触,相较于上述实施例节省了材料、空间和成本。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蒸发端与动力电池模组之间、冷凝端与液冷板之间设置有导热层。尤其对位于L型均热板的弯曲位置的缝隙进行填充导热层,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具体地,导热层的材料为导热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L型均热板(1)、液冷板(2)和动力电池模组(3),所述液冷板(2)位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的一侧;
所述L型均热板(1)和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直角配合,所述L型均热板(1)的垂直端为吸收热量的蒸发端(4),所述L型均热板(1)的底端为释放热量的冷凝端(5);
所述蒸发端(4)相贴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所述冷凝端(5)相贴于所述液冷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L型均热板(1)包括左L型均热板(11)和右L型均热板(12);
所述左L型均热板(11)和所述右L型均热板(12)分别和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
所述液冷板(2)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设置有若干个,呈单列设置;
所述左L型均热板(11)和所述右L型均热板(12)分别和每个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的左右两侧直角配合;
所述液冷板(2)包括左液冷板(21)和右液冷板(22),所述左L型均热板(11)的冷凝端(5)均相贴于所述左液冷板(21)一侧,所述右L型均热板(12)的冷凝端(5)均相贴于所述右液冷板(22)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若干个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前后并排设置形成动力电池组;
所述L型均热板(1)和所述动力电池组直角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端(4)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的接触面的面积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端(5)与所述液冷板(2)的接触面的面积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L型均热板(1)内设置有散热工质,所述散热工质为去离子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端(4)与所述动力电池模组(3)之间、所述冷凝端(5)与所述液冷板(2)之间设置有导热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层的材料为导热胶或导热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L型均热板(1)的外壳材料为铜或铝。
CN202222624273.6U 2022-09-30 2022-09-30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Active CN219626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4273.6U CN219626775U (zh) 2022-09-30 2022-09-30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4273.6U CN219626775U (zh) 2022-09-30 2022-09-30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6775U true CN219626775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69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4273.6U Active CN219626775U (zh) 2022-09-30 2022-09-30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6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1774B1 (ko) 냉각 효율성이 향상된 전지셀
CN105161644A (zh) 一种基于软包单体电池的电池箱
JP2018503934A (ja) 放熱板及び動力電池システム
KR20120054769A (ko) 전기 차량용 전지셀의 히트 싱크 및 그를 이용한 전지셀 모듈
KR102073950B1 (ko) 엣지 냉각 방식의 부재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109768194A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翅片复合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模组热管理系统
JPH0714616A (ja) 蓄電池パック
WO2024082591A1 (zh) 一种框架散热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动力电池模组
CN111403847B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与u型扁平热管耦合的动力电池极耳散热系统
CN210074099U (zh) 电池模组、电池包、电动车及电网系统
CN103227297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肋片式单体电池结构
WO2024066318A1 (zh) 基于内嵌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N112582703B (zh) 一种基于热管与液冷板耦合的新型电池冷却结构
CN211828961U (zh)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液冷散热装置
CN219626775U (zh) 基于l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N210073975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软包电池模组
CN219626732U (zh) 基于u型均热板的动力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EP4273996A1 (en) Battery cell and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ame
TWI750543B (zh) 電池模組散熱蓋板
CN20321840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肋片式单体电池结构
CN220341329U (zh) 液冷板及电池包
CN111916873A (zh) 电池模组导热结构及电池模组
CN111370809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结构
CN219457767U (zh) 一种锂电池模组相变均温结构
CN220209077U (zh)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