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9834U - 一种瓶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瓶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9834U
CN219619834U CN202320128825.6U CN202320128825U CN219619834U CN 219619834 U CN219619834 U CN 219619834U CN 202320128825 U CN202320128825 U CN 202320128825U CN 219619834 U CN219619834 U CN 219619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nking
ring
inner plug
current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2882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忠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njiangkou Jiaoyang Packag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njiangkou Jiaoyang Packa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njiangkou Jiaoyang Packag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njiangkou Jiaoyang Packag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2882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9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9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9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80Packaging reuse or recycling, e.g. of multilayer packaging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瓶盖,其包括外盖、上盖及内塞,外盖包括封口体、连接体、饮口体、限流柱及连接柱,限流柱一端设于饮口体内并通过连接柱固定在饮口体内壁上,限流柱顶部密封设置,限流柱与饮口体间通过连接柱形成若干饮水孔;内塞卡接于饮口体上,且内塞可沿饮口体上下移动,内塞向上移动可使水从饮水孔流出,内塞向下移动可使饮水孔封闭;上盖套设于内塞外并设于外盖上方。外盖的封口体下端内壁上设有螺纹,以便于其连接于瓶口上;当需要饮水时,向上拉动内塞,水通过饮水孔流出,通过该设置可避免饮水时水流过大被呛到,另外,由于饮口体相对于封口体外径明显缩小,可便于口腔饮用。

Description

一种瓶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瓶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瓶盖。
背景技术
目前的饮料瓶瓶盖仅包含一盖体,盖体通过螺纹套接在饮料瓶瓶口处,而饮料瓶口口径相对较大,在饮水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由于瓶口口径相对较大,水流量较大,容易导致饮水时水流出瓶外或进入鼻腔,而如果将口腔整个包裹住瓶口饮水时,虽然可避免水体流出瓶外及进入鼻腔,但因水流量大而容易被呛到,该方式并不便于饮用。
而目前针对饮料瓶瓶盖的问题,也有相关改进,但主要集中于瓶盖打开后不能密封、瓶盖不易开启等问题,如专利CN202122778836.2公开的提供一种新的饮料瓶盖,其可在封口膜打开后,盖子仍然起密封作用,瓶子侧放或者倒放的时候,饮品不会流出。专利CN97245788.7中公开了一种饮料瓶盖,其提供的瓶盖主要解决饮料瓶盖不易开启的问题。
而针对本专利要解决的饮水时水流量过大导致的问题,通过专利检索未发现相关解决方案,本专利也是基于该问题而提出了一种瓶盖。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瓶盖,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瓶盖,其包括外盖、上盖及内塞,
所述外盖包括封口体、连接体、饮口体、限流柱及连接柱,所述封口体、连接体及饮口体依次连接且外径依次变小,所述限流柱一端设于饮口体内并通过连接柱固定在饮口体内壁上,所述限流柱顶部密封设置,所述限流柱与饮口体间通过连接柱形成若干饮水孔;
所述内塞卡接于饮口体上,且所述内塞可沿饮口体上下移动,所述内塞向上移动可使水从饮水孔流出,所述内塞向下移动可使饮水孔封闭;所述上盖套设于内塞外并设于外盖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饮口体上端设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下方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间形成第一卡槽,所述第二卡环与连接体间形成第二卡槽;所述内塞内壁上设有第三卡环和第四卡环,所述内塞套接在饮口体上时,所述第三卡环和第四卡环可分别沿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上盖内腔顶部设有便于限流柱端口放置的槽体,所述内塞靠近上盖顶部的一端向内上方延伸形成限位环以及由限位环内壁形成的卡孔,且所述卡孔内壁为一弧形面,所述卡孔上端的内径小于下端内径,所述限位环靠近卡孔侧设有环状缺口,所述卡孔上端的内径小于限流柱外径,所述卡孔下端内径大于限流柱外径,所述限流柱端口贯穿卡孔设于槽体内,且所述限流柱端口可卡在卡孔内,所述内塞向上移动时,限流柱顶部从卡孔移出。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与连接体间通过卡扣方式连接,所述上盖内壁上设有第一卡扣环,且所述第一卡扣环横截面为钩状结构,所述连接体外壁上设有位置及外形与第一卡扣环相适配第一凸起环,所述上盖由上向下套接在外盖上时,所述第一卡扣环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凸起环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体外壁上还设有第二凸起环,所述第二凸起环设于第一凸起环下方,所述连接体外壁底部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布置的第一齿牙,且所述第一齿牙设于第二凸起环下侧,所述上盖设有与第一齿牙相对应的第二齿牙,所述第二齿牙卡接于第一齿牙间并设于第二凸起环下方;
所述第一卡扣环与第二齿牙间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压痕缺口,且通过转动上盖,可从压痕缺口处将上盖分割成两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内塞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上盖与连接体连接时,所述内塞底部与连接体顶部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封口体、连接体及饮口体均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限流柱的外径小于饮口体内径,所述限流柱另一端设于饮口体外,所述封口体内壁上设有若干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与连接体连接时,所述限流柱端口与槽体内壁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塞靠近上盖顶部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卡接环。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外壁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防滑纹,所述外盖上设有防滑套。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外盖的封口体下端内壁上设有螺纹,以便于其连接于瓶口上;外盖的限流柱一端设于饮口体内并通过连接柱与饮口体内壁间形成饮水孔,限流柱顶部密封设置,当需要饮水时,向上拉动内塞,水通过饮水孔流出,通过该设置可避免饮水时水流过大被呛到,另外,由于饮口体相对于封口体外径明显缩小,可便于口腔饮用,此外,上盖设于外盖上方并与连接体连接,使用时打开上盖即可饮用。
(2)上盖内腔顶部设置的槽体内可设置橡胶垫,便于限流柱顶部与槽体内橡胶垫抵接,另外,内塞上的环状缺口,可便于限流柱贯穿卡孔,卡孔周壁向环状缺口侧弯曲,从而将限流柱卡接于卡孔内。
(3)通过第一卡环、第二卡环、第三卡环、第四卡环、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的设置,可便于将内塞套接在饮口体上并可沿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向上或向下移动。
(4)通过第一凸起环、第一卡扣环可使上盖与连接体连接,通过第二凸起环和第一齿牙可将第二齿牙卡接于第二凸起环下方的第一齿牙间,第一卡扣环与第二齿牙间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压痕缺口,可通过转动上盖,可从压痕缺口处将上盖分割成两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俯视图;
图4是图3中A-A面的剖面图;
图5是图3中B-B面的剖面图;
图6是外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的俯视图;
图9是图8中B-B的剖面图;
图10是内盖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A-A面的剖面图;
图13是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3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3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中A-A面的剖面图。
外盖1、封口体11、连接体12、饮口体13、限流柱14、连接柱15、螺纹16、第一凸起环121、第二凸起环122、第一齿牙123、第一卡环131、第二卡环132、第一卡槽133、第二卡槽134、上盖2、槽体21、凹槽22、第一卡扣环23、第二齿牙24、导向柱25、内塞3、限位环31、卡孔32、环状缺口33、卡接环34、第三卡环35、第四卡环3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18所示,一种瓶盖,其包括外盖1、上盖2及内塞3,
所述外盖1包括封口体11、连接体12、饮口体13、限流柱14及连接柱15,所述封口体11、连接体12及饮口体13依次连接且外径依次变小,所述限流柱14一端设于饮口体13内并通过连接柱15固定在饮口体13内壁上,所述限流柱14与饮口体13间通过连接柱15形成若干饮水孔, 所述限流柱14顶部密封设置;
所述内塞3卡接于饮口体13上,且所述内塞可沿饮口体13上下移动,所述内塞3向上移动可使水从饮水孔流出,所述内塞向下移动可使饮水孔封闭;所述上盖2套设于内塞3外并设于外盖1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盖的限流柱一端设于饮口体内并通过连接柱与饮口体内壁间形成饮水孔,限流柱顶部密封设置,当需要饮水时,向上拉动内塞,水通过饮水孔流出,通过该设置可避免饮水时水流过大被呛到,另外,由于饮口体相对于封口体外径明显缩小,可便于口腔饮用,此外,上盖设于外盖上方并与连接体连接,使用时打开上盖即可饮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饮口体13上端设有第一卡环131,所述第一卡环131下方设有第二卡环132,所述第一卡环131和第二卡环132间形成第一卡槽133,所述第二卡环132与连接体12间形成第二卡槽134;所述内塞3内壁上设有第三卡环35和第四卡环36,所述内塞3套接在饮口体13上时,所述第三卡环35和第四卡环36可分别沿第一卡槽133和第二卡槽134上下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卡环、第二卡环、第三卡环、第四卡环、第一卡槽及第二卡槽的设置,可便于将内塞套接在饮口体上并可沿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向上或向下移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上盖2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上盖2内腔顶部设有便于限流柱14端口放置的槽体21,所述内塞3靠近上盖2顶部的一端向内上方延伸形成限位环31以及由限位环31内壁形成的卡孔32,且所述卡孔32内壁为一弧形面,所述卡孔32上端的内径小于下端内径,所述限位环31靠近卡孔32侧设有环状缺口33,所述卡孔32上端的内径小于限流柱14外径,所述卡孔32下端内径大于限流柱14外径,所述限流柱14上端口贯穿卡孔32设于槽体21内,且所述限流柱14端口可卡在卡孔32内,所述内塞3向上移动时,限流柱14顶部从卡孔32移出。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上盖与连接体间通过卡扣方式连接,所述上盖2内壁上设有第一卡扣环23,且所述第一卡扣环23横截面为钩状结构,所述连接体12外壁上设有位置及外形与第一卡扣环23相适配第一凸起环121,所述上盖2由上向下套接在外盖1上时,所述第一卡扣环23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凸起环121下方。
通过第一卡扣环和第一凸起环设置,可将上盖与连接体通过卡扣方式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连接体12外壁上还设有第二凸起环122,所述第二凸起环122设于第一凸起环121下方,所述连接体12外壁底部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布置的第一齿牙123,且所述第一齿牙123设于第二凸起环122下侧,所述上盖2设有与第一齿牙123相对应的第二齿牙24,所述第二齿牙24卡接于第一齿牙123间并卡设于第二凸起环122下方;
所述第一卡扣环23与第二齿牙24间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压痕缺口,通过转动上盖,可从压痕缺口处将上盖分割成两部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内塞3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上盖2与连接体12连接时,所述内塞3底部与连接体12顶部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封口体11、连接体12及饮口体13均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限流柱14的外径小于饮口体13内径,所述限流柱14另一端设于饮口体13外,所述封口体11内壁上设有若干螺纹16。
封口体上的螺纹便于瓶盖安装于瓶子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上盖2与连接体12连接时,所述限流柱14端口与槽体21内壁相抵接,所述上盖2内顶部与内塞3顶部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内塞3靠近上盖2顶部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卡接环34,便于向上拉动内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上盖2外壁上设有凹槽22,所述凹槽22内设有防滑纹,所述外盖1上设有防滑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盖(1)、上盖(2)及内塞(3),
所述外盖(1)包括封口体(11)、连接体(12)、饮口体(13)、限流柱(14)及连接柱(15),所述封口体(11)、连接体(12)及饮口体(13)依次连接且外径依次变小,所述限流柱(14)一端设于饮口体(13)内并通过连接柱(15)固定在饮口体(13)内壁上,所述限流柱(14)与饮口体(13)间通过连接柱(15)形成若干饮水孔, 所述限流柱(14)顶部密封设置;
所述内塞(3)卡接于饮口体(13)上,且所述内塞可沿饮口体(13)上下移动,所述内塞(3)向上移动可使水从饮水孔流出,所述内塞向下移动可使饮水孔封闭;所述上盖(2)套设于内塞(3)外并设于外盖(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饮口体(13)上端设有第一卡环(131),所述第一卡环(131)下方设有第二卡环(132),所述第一卡环(131)和第二卡环(132)间形成第一卡槽(133),所述第二卡环(132)与连接体(12)间形成第二卡槽(134);所述内塞(3)内壁上设有第三卡环(35)和第四卡环(36),所述内塞(3)套接在饮口体(13)上时,所述第三卡环(35)和第四卡环(36)可分别沿第一卡槽(133)和第二卡槽(134)上下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上盖(2)内腔顶部设有便于限流柱(14)端口放置的槽体(21),所述内塞(3)靠近上盖(2)顶部的一端向内上方延伸形成限位环(31)以及由限位环(31)内壁形成的卡孔(32),且所述卡孔(32)内壁为一弧形面,所述卡孔(32)上端的内径小于下端内径,所述限位环(31)靠近卡孔(32)侧设有环状缺口(33),所述卡孔(32)上端的内径小于限流柱(14)外径,所述卡孔(32)下端内径大于限流柱(14)外径,所述限流柱(14)上端口贯穿卡孔(32)设于槽体(21)内,且所述限流柱(14)顶部端口可卡在卡孔(32)内,所述内塞(3)向上移动时,限流柱(14)顶部从卡孔移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与连接体间通过卡扣方式连接,所述上盖(2)内壁上设有第一卡扣环(23),且所述第一卡扣环(23)横截面为钩状结构,所述连接体(12)外壁上设有位置及外形与第一卡扣环(23)相适配第一凸起环(121),所述上盖(2)由上向下套接在外盖(1)上时,所述第一卡扣环(23)可卡接于所述第一凸起环(121)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体(12)外壁上还设有第二凸起环(122),所述第二凸起环(122)设于第一凸起环(121)下方,所述连接体(12)外壁底部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布置的第一齿牙(123),且所述第一齿牙(123)设于第二凸起环(122)下侧,所述上盖(2)设有与第一齿牙(123)相对应的第二齿牙(24),所述第二齿牙(24)卡接于第一齿牙(123)间并卡设于第二凸起环(122)下方;
所述第一卡扣环(23)与第二齿牙(24)间设有若干沿圆周方向设置的压痕缺口,通过转动上盖,可从压痕缺口处将上盖分割成两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3)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上盖(2)与连接体(12)连接时,所述内塞(3)底部与连接体(12)顶部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体(11)、连接体(12)及饮口体(13)均为圆柱体状结构,所述限流柱(14)的外径小于饮口体(13)内径,所述限流柱(14)另一端设于饮口体(13)外,所述封口体(11)内壁上设有若干螺纹(16)。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与连接体(12)连接时,所述限流柱(14)端口与槽体(21)内壁相抵接,所述上盖(2)内顶部与内塞(3)顶部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塞(3)靠近上盖(2)顶部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卡接环(3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瓶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外壁上设有凹槽(22),所述凹槽(22)内设有防滑纹,所述外盖(1)上设有防滑套。
CN202320128825.6U 2023-01-14 2023-01-14 一种瓶盖 Active CN219619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8825.6U CN219619834U (zh) 2023-01-14 2023-01-14 一种瓶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28825.6U CN219619834U (zh) 2023-01-14 2023-01-14 一种瓶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9834U true CN219619834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74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28825.6U Active CN219619834U (zh) 2023-01-14 2023-01-14 一种瓶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9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45387U (zh) 滴管瓶盖
CN209905455U (zh) 一种瓶盖
CN219619834U (zh) 一种瓶盖
CN204872143U (zh) 一种可密封两个塑料饮料瓶的上下连体防盗瓶盖
CN104443711B (zh) 一种防盗型塑料包装容器
CN208102769U (zh) 卫生尖嘴阀盖
CN211495177U (zh) 一种新型组合式瓶盖结构
CN209396264U (zh) 饵料添加剂用瓶
CN216612285U (zh) 防拔瓶盖
CN205293562U (zh) 一种具有吸管升降功能的吸管盖
JPH0339418Y2 (zh)
CN216003784U (zh) 一种分离存储饮料瓶盖
CN219097486U (zh) 一种开盖即饮式饮料瓶盖及饮料瓶
CN215923091U (zh) 一种液体密封盖
CN220663452U (zh) 一种出液盖
CN210276970U (zh) 一种容器
CN214421214U (zh) 嵌入式组合盖
CN214677999U (zh) 一种便携式软体水袋
CN209467524U (zh) 瓶体的组合盖
CN209192634U (zh) 旋转式即时自加料饮料瓶盖
CN211197162U (zh) 一种密封效果强的矿泉水盖
CN208161174U (zh) 一种瓶盖分体式滤瓶组件
KR100526153B1 (ko) 액체 용기용 마개
CN214058485U (zh) 一种新型桶装水用双层桶盖结构
CN220595687U (zh) 一种瓶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