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8503U -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8503U
CN219618503U CN202320232043.7U CN202320232043U CN219618503U CN 219618503 U CN219618503 U CN 219618503U CN 202320232043 U CN202320232043 U CN 202320232043U CN 219618503 U CN219618503 U CN 2196185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synchronizing
wheel
driving
synchron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204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严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ke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ke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ke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ke Zhiz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204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85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85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85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包括底板、第一带轮驱动组件、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同步带及打印喷头,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底板,第一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底板,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带,第二传动带与第一传动带平行设置;同步带位于第一传动带与第二传动带之间,且同步带垂直且传动连接于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打印喷头连接在同步带上跟随同步带运动。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步带未对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施加拉力,因此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不会影响轨道的垂直度,也即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可以提升打印机的打印精度。

Description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3D打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3D打印是一种将材料有序沉积到粉末层喷墨打印头的过程,因此打印喷头的精确控制直接影响到3D打印的效果,相关技术中,打印喷头与传动带连接,由电机带动传动带运动从而带动打印喷头移动,为了减小运动机构的运动惯量,提高3D打印的速度,3D打印机通常采用H-bot结构。但是H-bot结构由于X轴两侧的惰轮受力不平衡,会导致X轴轨道发生移位,从而影响打印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可以改善上述结构中X轴轨道受力不平衡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包括底板、第一带轮驱动组件、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同步带及打印喷头,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传动带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平行设置;同步带位于所述第一传动带与所述第二传动带之间,且所述同步带垂直且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第二传动带;所述打印喷头连接在所述同步带上跟随所述同步带运动。
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步带未对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施加拉力,因此第一传动带及第二传动带不会影响X轴轨道的垂直度,也即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可以提升打印机的打印精度。而且,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设置三条皮带,分别为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带及同步带,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单条皮带的长度,减少因皮带拉伸而导致的误差,进一步提高打印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同步件及第二同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带及同步带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种实施例中的第一移动件及第一同步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10、底板;120、第一导轨;130、第一移动件;140、第一驱动件;150、第一主动轮;160、第一从动轮;170、第一传动带;180、第一惰轮;190、第二惰轮;210、第二导轨;220、第二移动件;230、第二驱动件;240、第二主动轮;250、第二从动轮;260、第二传动带;270、第三惰轮;280、第四惰轮;310、第一同步件;310a、第一表面;310b、第二表面;321、第一隔板;320、第二同步件;320a、第三表面,320b、第四表面;330、第三导轨;340、第三移动件;350、同步带;360、第一安装板;370、第二安装板;X1、第一方向;X2、第二方向;Y1、第三方向;Y2、第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包括底板110、第一带轮驱动组件、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同步带及打印喷头。
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底板110,第一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170。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底板110,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带260,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一传动带170间隔且平行设置。
同步带350设置于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二传动带260之间,同步带350垂直于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二传动带260,且同步带350传动连接于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二传动带260。当第一传动带170或第二传动带260转动时,同步带350自身发生转动,同时同步带350还可能会相对于第一传动带170的位置及第二传动带260的位置发生移动。也即通过控制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的运动状态,可以控制同步带350自身的转动状态,以及可以控制同步带350与第一传动带170(或第二传动带260)的相对位置。
打印喷头连接在同步带上且跟随同步带运动,从而使得打印喷头可以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打印。
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运动原理与Hbot结构或者CoreXY结构的运动过程相似,具体原理在后文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H-bot结构的X轴轨道两侧的惰轮处的皮带会弯折90°,X轴轨道两侧的惰轮受力方向相反,因而使得X轴轨道产生扭矩,影响X轴轨道的垂直度,进而影响打印精度。而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同步带350并未对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施加拉力,因此第一传动带170及第二传动带260不会影响X轴轨道的垂直度,也即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可以提升打印机的打印精度。
此外,H-bot结构的整个皮带框架由一条皮带组成,因此导致单条皮带长度较长,由于皮带具有一定的延展性,皮带过长会影响皮带传动的精度。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设置三条皮带,分别为第一传动带170、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单条皮带的长度,减少因皮带拉伸而导致的误差,进一步提高打印精度。
继续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还包括第一同步件310及第二同步件320,第一同步件310的一端连接第一传动带170,第一同步件310的另一端连接同步带350,第二同步件320的一端连接第二传动带260,第二同步件320的另一端连接同步带350的远离第一同步件310的一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带170与同步带350之间通过第一同步件310进行动力传递,第二传动带260与同步带350之间通过第二同步件320进行动力传递。例如,当第一传动带170转动,第二传动带260静止时,即第一传动带170可以通过第一同步件310带动同步带350转动,而后同步带350带动第二同步件320同步转动,第二同步件320相对于第二传动带260移动。
第一同步件310可以承载第一传动带170及同步带350之间的拉力,第二同步件320可以承载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之间的拉力,从而减少第一传动带170、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对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结构框架进行挤压,从而可以提升打印精度。另外,相比于Hbot结构或者CoreXY结构,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通过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二同步件320即可完成动力传输,可以减少惰轮的数量。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带170与同步带350分别绕接于第一同步件310的第一表面310a与第二表面310b,第一表面310a与第二表面310b相互背离。即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一传动带170及同步带350均传动连接,第一传动带170与同步带350对于第一同步件310的作用力方向相反,从而可以部分相互抵消,使得第一同步件310受到的总的作用力相对较小。
第二传动带260与同步带350分别绕接于第二同步件320的第三表面320a与第四表面320b,第三表面320a与第四表面320b相互背离。即第二同步件320与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均传动连接,第二传动带260与同步带350对于第二同步件320的作用力方向相反,从而可以部分相互抵消,使得第二同步件320受到的总的作用力相对较小。
第四表面320b与第二表面310b相互背离,也即同步带350的两端分别绕接于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二同步件32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同步件310可以包括一个转轮,例如第一同步件310包括第一同步轮,第一同步轮具有第一表面310a及第二表面310b,第一表面310a及第二表面310b在第一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第二同步件320同样可以包括一个转轮,例如第二同步件320包括第二同步轮,第二同步轮具有第三表面320a及第四表面320b,第三表面320a及第四表面320b在第二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
具体的,如图1及图4所示,同步带350绕接于第一同步轮的上部,第一传动带170绕接于第一同步轮的下部,第一同步轮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可以沿径向设置第一隔板321,第一隔板321可以避免同步带350与第一同步轮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影响同步带350与第一同步轮的转动。同理,同步带350可以绕接于第二同步轮的上部,第二传动带260可以绕接于第二同步轮的下部,第二同步轮的上部与下部之间可以沿径向设置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可以避免同步带350与第二同步轮发生接触,从而避免影响同步带350与第二同步轮的转动。
在一种替换实施例中,第一同步件310可以包括两个转轮,例如第一同步件31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同步轮与第四同步轮,也即第三同步轮与第四同步轮同步转动,第三同步轮与第四同步轮在第三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第三同步轮与第四同步轮的大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以实现调速的效果。第三同步轮具有第二表面310b,第四同步轮具有第一表面310a,同步带350绕接于第三同步轮,第一传动带170绕接于第四同步轮。
第二同步件320同样可以包括两个转轮,例如第二同步件320包括同步转动的第五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也即第五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同步转动,第五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在第五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第五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的大小可以相同或者不同。第五同步轮具有第四表面320b,第六同步轮具有第三表面320a,同步带350绕接于第五同步轮,第二传动带260绕接于第六同步轮。
为了减小3D打印机编程控制的难度,优选第三同步轮与第五同步轮的大小相同,第四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的大小相同。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一导轨120,以及可移动设置于第一导轨120的第一移动件130,第一同步件310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一移动件130。第一导轨120可以为滑杆,第一移动件130套设于滑杆。或者第一导轨120上设置有凹槽,第一移动件130上具有与凹槽对应的凸块,凸块滑动于凹槽使得第一移动件130滑动于第一导轨120。又或者第一移动件130与第一导轨120之间设置有滚珠,第一移动件130通过滚珠滑动于第一导轨120。通过设置第一导轨120可以提升第一移动件130的移动精度,减小第一传动带170对于第一移动件130移动精度的负面影响。
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二导轨210,以及可移动设置于第二导轨210的第二移动件220,第一导轨120与第二导轨210平行且相对间隔设置,第二同步件320可转动的设置于第二移动件220。第二导轨210设置于底板110,第二移动件220移动设置于第二导轨210。第一导轨120可以为滑杆,第一移动件130套设于滑杆。或者第二导轨210上设置有凹槽,第二移动件220上具有与凹槽对应的凸块,凸块滑动于凹槽使得第二移动件220滑动于第二导轨210。又或者第二移动件220与第二导轨210之间设置有滚珠,第二移动件220通过滚珠滑动于第二导轨210。通过设置第二导轨210可以提升第二移动件220的移动精度,减小第二传动带260对于第二移动件220移动精度的负面影响。
同步带轮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三导轨330,以及可移动设置于第三导轨330的第三移动件340,第三导轨330垂直于第一导轨120,第三导轨33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移动件130与第二移动件220,第一移动件130与第二移动件220在移动时带动第三导轨330移动。同步带350的一端连接于第三移动件340,另一端依次绕接于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二同步件320后连接第三移动件340。通过设置第三导轨330可以提升第三移动件340的移动精度,减小同步带350对于第三移动件340移动精度的负面影响。
第一导轨120及第二导轨210可以作为3D打印机的两个Y轴导轨,第三导轨330可以作为3D打印机的X轴导轨。
继续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一驱动件140、设置于第一驱动件140输出端的第一主动轮150以及转动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一从动轮160,第一传动带170同时绕接于第一主动轮150、第一同步件310及第一从动轮160。
第一驱动件140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动精度较高。第一驱动件140为步进电机时,第一主动轮150设置于步进电机的转轴。第一从动轮160与第一主动轮150可以分别位于第一导轨120的两端,以便于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移动件130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驱动件140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必然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转动,但是第一同步件310有可能转动,也有可能不转动但相对于第一导轨120移动。
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二驱动件230、设置于第二驱动件230输出端的第二主动轮240以及转动设置于底板110的第二从动轮250,第二传动带260同时绕接于第二主动轮240、第二同步件320及第一从动轮160。
第二驱动件230可以为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转动精度较高。第二驱动件230为步进电机时,第二主动轮240设置于步进电机的转轴。第二从动轮250与第二主动轮240可以分别位于第二导轨210的两端,以便于第二传动带260带动第二移动件220运动。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驱动件230转动时,第二主动轮240必然通过第二传动带260带动第二从动轮250转动,但是第二同步件320有可能转动,也有可能不转动但相对于第二导轨210移动。
由于第一驱动件140具有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及停止三种状态,第二驱动件230具有逆时针转动、顺时针转动及停止三种状态。其中,当第一驱动件140与第二驱动件230均停止转动时,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停止工作。因此,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在工作时的方式包括八种。为了清楚的描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运动过程,下面示例性的介绍几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运动方式。
当第一驱动件140逆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及第一同步件310逆时针转动,第一同步件310通过同步带350带动第二同步件320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三移动件340往第一方向X1移动。同时,由于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第二传动带260在第二驱动件230约束下也停止转动,故第二同步件320在转动时会相对于第二传动带260往第三方向Y1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移动件340往第三方向Y1移动。此时,第三移动件340向第一方向X1与第三方向Y1的合成方向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140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及第一同步件310顺时针转动,第一同步件310通过同步带350带动第二同步件320顺时针转动,此时第三移动件340往第二方向X2移动。同时,由于第二驱动件230停止转动,第二传动带260在第二驱动件230约束下也停止转动,故第二同步件320在转动时会相对于第二传动带260往第四方向Y2移动,进而带动第三移动件340往第四方向Y2移动。此时,第三移动件340向第二方向X2与第四方向Y2的合成方向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140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逆时针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使第一从动轮160顺时针转动,并使第一同步件310具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第二主动轮240通过第二传动带260使第二从动轮250逆时针转动,并使第二同步件320具有逆时针转动的趋势,通常第一驱动件140与第二驱动件230的规格相同,也即扭矩相同,因此,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二同步件320均不转动,第一同步件310在第一传动带170的作用下向第四方向Y2运动,第二同步件320在第二传动带260的作用下向第四方向Y2运动。此时,第三移动件340向第四方向Y2移动。
当第一驱动件140顺时针转动,第二驱动件230顺时针转动时,第一主动轮150通过第一传动带170带动第一从动轮160及第一同步件310顺时针转动,第二主动轮240通过第二传动带260带动第二从动轮250及第二同步件320顺时针转动,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二同步件320通过同步带350带动第三移动件340向第二方向X2移动。此时,第三移动件340向第二方向X2移动。
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其他运动方式可以参照上述运动方式进行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动轮150、第一从动轮160、第一同步件310、第二主动轮240、第二从动轮250及第二同步件320均为齿轮,第一传动带170、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均为齿带。相比于光面传动带,齿轮与齿带配合更不易发生打滑。需要说明的是,齿带的外圈表面较为光滑,内圈表面设有凸齿。
由于第一惰轮180及第二惰轮190均与第一传动带170的外侧抵接,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均与第二传动带260的外侧抵接,为了减少摩擦力,提高传动效率,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均为光轮。
如图1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还包括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第三惰轮270及第四惰轮280。
第一传动带170具有位于内圈的第一内表面及位于外圈的第一外表面,第一同步件31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第一内表面抵接。
第一惰轮18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130,第一惰轮18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第一外表面抵接,第一惰轮180用于使第一传动带170发生形变,使得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件31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一传动带170贴紧于第一同步件310,增大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件310之间的摩擦,尽量避免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件310之间发生打滑。
第二惰轮19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130,第二惰轮190与第一传动带170的第一外表面抵接,第二惰轮190用于使第一传动带170发生形变,使得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件31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一传动带170贴紧于第一同步件310,增大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件310之间的摩擦力,尽量避免第一传动带170与第一同步件310之间发生打滑。
第二传动带260具有位于内圈的第二内表面及位于外圈的第二外表面,第二同步件32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第二内表面抵接。
第三惰轮270设置于第二移动件220,第三惰轮27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第二外表面抵接,第三惰轮270用于使第二传动带260产生形变,使得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件32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二传动带260贴紧于第二同步件320,增大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件320之间的摩擦,尽量避免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件320之间发生打滑。
第四惰轮28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130,第四惰轮280与第二传动带260的第二外表面抵接,第四惰轮280用于使第二传动带260产生形变,使得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件320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使第二传动带260贴紧于第二同步件320,增大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件320之间的摩擦力,尽量避免第二传动带260与第二同步件320之间发生打滑。
再次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还包括第一安装板360及第二安装板370。
第一安装板360与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及第一同步件310均可转动连接,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及第一同步件310均设置于第一安装板360与第一移动件130之间。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板360与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及第一同步件310的转轴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惰轮180、第二惰轮190及第一同步件310固定更加牢固,增加转动时的稳定性。
第二安装板370与第三惰轮270、第四惰轮280及第二同步件320均可转动连接,第三惰轮270、第四惰轮280及第二同步件320均设置于第二安装板370与第二移动件220之间。具体而言,第二安装板370与第三惰轮270、第四惰轮280及第二同步件320的转轴连接,从而使得第三惰轮270、第四惰轮280及第二同步件320固定更加牢固,增加转动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140可移动地设置于底板110,通过调节第一驱动件140与第一从动轮160之间的距离,以调节第一传动带170的张紧度。第二驱动件230可移动地设置于底板110,通过调节第二驱动件230与第二从动轮250以调节第二传动带260的张紧度。同步带350的至少一端可调节地连接于第三移动件340,通过改变同步带350两端的距离,以调节同步带350的张紧度。本申请实施例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100的第一传动带170、第二传动带260及同步带350相互独立,在调整每一皮带的张紧度时,不会对其他皮带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一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带;
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第二带轮驱动组件包括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传动带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平行设置;
同步带,位于所述第一传动带与所述第二传动带之间,且所述同步带垂直且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传动带及所述第二传动带;
打印喷头,所述打印喷头连接在所述同步带上跟随所述同步带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同步件,所述第一同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同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同步带;
第二同步件,所述第二同步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传动带,所述第二同步件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同步带的远离所述第一同步件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带与所述同步带分别绕接于所述第一同步件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背离,所述第二传动带与所述同步带分别绕接于所述第二同步件的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相互背离,且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互背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件包括第一同步轮,所述第一同步轮具有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同步件包括第二同步轮,所述第二同步轮具有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在所述第二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三同步轮与第四同步轮,所述第三同步轮与所述第四同步轮在所述第三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同步轮具有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四同步轮具有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同步件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五同步轮与第六同步轮,所述第五同步轮与所述第六同步轮在所述第五同步轮的轴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五同步轮具有所述第四表面,所述第六同步轮具有所述第三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导轨,以及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的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同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
所述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二导轨,以及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的第二移动件,所述第一导轨与所述第二导轨平行且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同步件可转动的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
所述同步带轮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三导轨,以及可移动设置于所述第三导轨的第三移动件,所述第三导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件与所述第二移动件,且所述第三导轨垂直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同步带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件,另一端依次绕接于所述第一同步件与所述第二同步件后连接所述第三移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驱动件输出端的第一主动轮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传动带同时绕接于所述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同步件及所述第一从动轮;
所述第二带轮驱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驱动件输出端的第二主动轮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底板的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传动带同时绕接于所述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同步件及所述第二从动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以调节所述第一传动带的张紧度,所述第二驱动件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板,以调节所述第二传动带的张紧度,所述同步带的至少一端可调节地连接于所述第三移动件,以调节所述同步带的张紧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轮组件还包括:
第一惰轮,所述第一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
第二惰轮;所述第二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件,在所述第一导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惰轮与所述第二惰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同步件的两侧,所述第一传动带具有位于内圈的第一内表面及位于外圈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同步件与所述第一传动带的第一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一惰轮及所述第二惰轮均与所述第一传动带的第一外表面抵接;
第三惰轮,所述第三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及
第四惰轮;所述第四惰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移动件,在所述第二导轨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三惰轮与所述第四惰轮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同步件的两侧,所述第二传动带具有位于内圈的第二内表面及位于外圈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同步件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第二内表面抵接,所述第三惰轮及所述第四惰轮均与所述第二传动带的第二外表面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打印喷头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喷头连接结构还包括: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惰轮、所述第二惰轮及所述第一同步件均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惰轮、所述第二惰轮及所述第一同步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移动件之间;及
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三惰轮、所述第四惰轮及所述第二同步件均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三惰轮、所述第四惰轮及所述第二同步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移动件之间。
CN202320232043.7U 2023-02-02 2023-02-02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Active CN2196185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2043.7U CN219618503U (zh) 2023-02-02 2023-02-02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2043.7U CN219618503U (zh) 2023-02-02 2023-02-02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8503U true CN219618503U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935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2043.7U Active CN219618503U (zh) 2023-02-02 2023-02-02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850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14753A (zh) 用于机械扫描式超声换能器的驱动机构
CN106438889B (zh) 减速机的v型槽随动板
US7926370B2 (en) Rotation and extension/retraction link mechanism
CN219618503U (zh) 打印喷头连接结构
CN102774611A (zh) 一种两自由度差动式往复推送装置
KR100436198B1 (ko) 승객 컨베이어 장치
US4476735A (en) Positioning apparatus
WO2009110597A1 (ja) 電子部品用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1065815A (zh) 一种用于无线轴线圈绕制机上的排线设备
CN108724160B (zh) 一种提高控制精度的绳索驱动装置
CN106352043B (zh) 随动式驱动减速机
JP2004059286A (ja) スライド機構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搬送装置
CN214578658U (zh) 一种带有张紧机构的同步带传动模组
JPH09119496A (ja) 直進運動装置
US5062394A (en) Mechanism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ory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in an engine
CN108331888A (zh) 线角耦合传动机构
CN207961425U (zh) 环形双面齿高速小型化驱动直线运动模组
JP4166053B2 (ja) 巻線装置
CN109027157B (zh) 线性模组
US5119686A (en) Constant breadth cambox
CN206582303U (zh) 随动式驱动减速机
CN206678403U (zh) 一种3d打印设备
CN220596524U (zh) 薄膜放卷纠偏调整机构
TWI264629B (en) Motion adjustable standard cam system
CN220762315U (zh) 一种精密uvw中空对位平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