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10787U -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10787U
CN219610787U CN202320532356.4U CN202320532356U CN219610787U CN 219610787 U CN219610787 U CN 219610787U CN 202320532356 U CN202320532356 U CN 202320532356U CN 219610787 U CN219610787 U CN 2196107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clamping groove
terminal
fixed
copp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323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龙
彭旭强
赵川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uog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uog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uog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uog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323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107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107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107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包括壳体、固定座以及可插入的插拔模块,固定座上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接线座,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位于接线座两端呈对称设置,且第一接线端位于第二接线端上方;第一接线端前后两侧设有第一端子以及第一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一端伸入至第一端子内,另一端设有伸入至接线座内固定的第一弹簧爪片;第二接线端前后两侧设有第二端子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一端伸入至第二端子内固定,另一端设有伸入至接线座内固定的第二弹簧爪片;接线座上前后两侧设有第一桥接铜片以及第二桥接铜片,第一桥接铜片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弹簧抓片相抵,第二桥接铜片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弹簧爪片相抵。

Description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浪涌保护器两侧设置有对称且呈现阶梯状的接线口,具体参照附图1所示。而现有的浪涌保护器上的接线口的内部接线方式采用交叉接线设置,即浪涌保护器左端上方的接线口与右端下方的接线口对应连接,左端下方的接线口与右端上方的接线口相对应连接。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该种结构设置的浪涌保护器内部布局十分不合理,接线口上的接线呈现交叉设置,导致接线装配不方便,且容易出现接线混淆的情况,从而不便于浪涌保护的更换维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中,包括壳体、固定座以及可插入至壳与固定座中的插拔模块,固定座上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接线座,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位于接线座两端呈对称设置,且第一接线端位于第二接线端上方;第一接线端前后两侧设有第一端子以及第一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一端伸入至第一端子内固定,另一端设有伸入至接线座内固定的第一弹簧爪片;第二接线端前后两侧设有第二端子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一端伸入至第二端子内固定,另一端设有伸入至接线座内固定的第二弹簧爪片;接线座上前后两侧设有第一桥接铜片以及第二桥接铜片,第一桥接铜片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弹簧抓片相抵;第二桥接铜片位于第一桥接铜片外围,且第二桥接铜片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弹簧爪片相抵。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接线座的设置,使得固定座整体呈对称设置,从而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布局更加合理,便于安装;通过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的设置,实现了外部与内部的电气连接效果;而通过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一桥接铜片以及第二桥接铜片的设置,实现了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片之间以及相邻两个第二导电片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即使得装配更加方便,不易出现交叉混淆的情况,从而使得浪涌保护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从一侧的第一接线端接入,并从另一侧的第一接线端接出,同时,也能够从一侧的第二接线端接入,从另一侧的第二接线端接出,使得浪涌保护器整体对标更加简单、方便。
其中,固定座整体为一体成型设置。
采用一体成型设置,使得固定座整体结构强度更好,也便于加工成型。
其中,第一接线端上设有与第一端子适配的第一接线孔,第一导电片上设有第一水平部,第一水平部穿过第一接线孔伸入至第一端子内。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接线孔实现了第一端子位于第一接线端内的固定效果,而通过第一水平部的设置,实现了第一端子与第一导电片之间的连接效果。
其中,第一接线孔一侧设有第一卡槽,第一水平部另一端设有第一垂直部,第一垂直部嵌入至第一卡槽内固定。
采用第一卡槽与第一垂直部设置,使得第一导电片位于第一接线端内固定更加牢固,不易掉落。
其中,第一接线端与接线座之间设有与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二卡槽,第一垂直部与第一弹簧爪片之间设有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位于第二卡槽内固定。
采用第二卡槽以及第一折弯部设置,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导电片位于固定座内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导电片固定更加牢固,且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第一导电片固定时能够紧贴于第二卡槽的内壁上,从而能够节省更多的空间,便于其他部件的装配。
其中,第二接线端上设有与第二端子适配的第二接线孔以及与第二接线孔连通的第三卡槽,第二导电片上设有第二水平部,第二水平部穿过第三卡槽、第二接线孔伸入至第二端子内。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二接线孔的设置,实现了第二端子位于第二接线端内的固定效果,而通过第二水平部以及第三卡槽的设置,实现了第二导电片与第二端子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以及第二导电片位于第二接线端内固定效果。
其中,第三卡槽一侧设有连通的第四卡槽,第二水平部一端设有第二垂直部,第二垂直部固定于第四卡槽内,且第四卡槽与第二卡槽间隔设置。
采用第四卡槽与第二垂直部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第二导电片位于第二接线端内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二导电片固定更加牢固。
其中,第四卡槽与第二卡槽内壁顶部均设有第五卡槽,第二垂直部与第二弹簧爪片之间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位于第五卡槽内固定。
采用第五卡槽以及第二折弯部的设置,进一步增强第二导电片的固定效果,同时,且有效防止第二导电片与第一导电片之间发生接触、交叉混淆的情况发生,防止影响电气连接效果。
其中,第一桥接铜片与第二桥接铜片均由两个铜片以及连接两个铜片的连接桥组成,接线座上前后两侧设有对称的限位卡槽,铜片两端分别伸入至对应限位卡槽内固定。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铜片以及连接桥的设置,实现了第一桥接铜片连接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片以及第二桥接铜片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导电片的效果;而通过限位卡槽的设置,起到了限位固定效果,使得第一桥接铜片与第二桥接铜片固定更加牢固。
其中,接线座底部还设有接地触片。
采用接地触片设置,实现了浪涌保护器的接地效果,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二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桥接铜片与第二桥接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接地触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9所示,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包括插拔模块1、壳体2以及固定座3。
插拔模块1固定于壳体2中央,此处,插拔模块1采用插拔的连接方式固定于壳体2与固定座3上。由于插拔模块1的整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赘述。
壳体2与固定座3之间也呈可拆卸设置,具体的,固定座3嵌入至壳体2内,并与壳体2之间呈卡扣式固定,从而实现了壳体2对固定座3的保护效果。同时,壳体2整体呈凹型状,且除底部外呈对称结构设置,两端还呈阶梯状设置,从而便于与固定座3上的第一接线端31以及第二接线端32相配合。
固定座3整体呈凹型状,固定座3包括第一接线端31、第二接线端32以及接线座33。第一接线端31与第二接线端32位于接线座33两侧并呈对称设置,且第一接线端31位于第二接线端32上方,使得固定座3两端呈现阶梯状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固定座3整体呈对称设置,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布局更加合理,便于第一导电片6与第二导电片7的安装,从而使得浪涌保护器整体对标更加简单、方便。
由于两侧的第一接线端31以及第二接线端32结构分别一致,且第一接线端31与第二接线端32前后两侧呈对称设置,故本实施例中,仅描述其中一个且一侧的第一接线端31与第二接线端32的具体结构。
第一接线端31上设有第一接线孔311、第二卡槽312、第一端子4以及第一导电片6。第一接线孔311主要用于安装固定第一端子4,第一接线孔311具有朝上的开口,外部导线通过第一接线孔311与第一端子4连接,从而实现了外部设备与浪涌保护器内部的电气连接效果。
进一步,第一接线孔311左侧设有与第一接线孔311连通的第一限位槽313,第一限位槽313呈倾斜设置,第一导电片6上的第一水平部51的端部伸入至第一限位槽313内固定,从而使得第一导电片6位于第一接线端31内固定更加牢固。
进一步,第一接线孔311右侧设有与第一接线孔311连通的第一卡槽314,第一卡槽314主要用于与第一导电片6上的第一垂直部52适配,第一垂直嵌入至第一卡槽314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导电片6位于第一接线端31上的固定效果。
第二卡槽312位于第一接线端31与接线座33之间的连接处,第二卡槽312整体呈类似“C”字型,且第二卡槽312一端与第一卡槽314连通,另一端与接线座33上的固定槽311连通,第二卡槽312主要用于与第一导电片6上的第一折弯部53相适配,第一折弯部53位于第二卡槽312内固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导电片6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第二卡槽312内壁顶部设有与第四卡槽322内壁顶部一致的第五卡槽325,第五卡槽325主要用于与第二导电片7上的第二折弯部73适配,通过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对第二导电片7的限位固定效果,使得第二导电片7固定更加牢固,同时,也使得第二导电片7与第一导电片6之间呈间隔设置,互不接触,有效防止发生交叉混淆,影响电气连接效果等情况。
第一端子4固定于第一接线孔311内,第一端子4主要用于连接外部导线与第一导电片6之间的连接效果,从而实现外部设备与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4数量为四个。
参照附图4所示,第一导电片6固定于第一接线端31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6数量为四个。第一导电片6包括第一水平部51、第一垂直部52、第一折弯部53以及第一弹簧爪片54。第一水平部51相对于固定座3呈水平设置,第一水平部51穿过第一接线孔311并伸入至第一端子4内,第一水平部51主要用于与第一端子4接触并通电,从而实现了外部电流的接入。同时,第一水平部51伸入至第一接线孔311内的端部呈倾斜翘起,并伸入至第一限位槽313内固定,从而使得第一导电片6固定更加牢固。
第一垂直部52相对于第一水平部51呈垂直折弯成型,且为左右折弯设置,第一垂直部52嵌入至第一卡槽314内固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一导电片6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一导电片6不易掉落。
第一折弯部53一端相对于第一垂直部52折弯成型,另一端与第一弹簧爪片54连接,第一折弯部53整体呈类似“C”字型状,第一折弯部53整体位于第二卡槽312内固定,从而增强了第一导电片6的限位固定效果。
第一弹簧爪片54整体呈爪子状,且第一弹簧爪片54一端与第一折弯部53连接,另一端呈“U”型折弯并伸入至接线座33上的固定槽311内与接线座33上的第一桥接铜片8相抵,且第一弹簧爪片54还位于插拔模块1的运动轨迹上,即当插拔模块1未插入时,电流通过相邻两个第一弹簧爪片54与第一桥接铜片8形成回路;当插拔模块1插入后,第一弹簧爪片54与插拔模块1接触并通电形成回路,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浪涌保护器能够实现从第一接线端31接入电流,并从另一侧的第一接线端31接出,使得整体接线更方便,对标更加简单。
第二接线端32上设有第二接线孔321、第四卡槽322、第二端子6以及第二导电片7。第二接线孔321主要用于安装固定第二端子6,第二接线孔321具有朝上的开口,外部导线通过第二接线孔321与第二端子6连接,从而实现了外部设备与浪涌保护器内部的电气连接效果。
进一步,第二接线孔321左侧设有与第二接线孔321连通的第二限位槽323,第二限位槽323呈倾斜设置,第二导电片7上的第二水平部71的端部伸入至第二限位槽323内固定,从而使得第二导电片7位于第二接线端32内固定更加牢固。
进一步,第二接线孔321右侧设有与第二接线孔321连通的第三卡槽324,第三卡槽324呈水平设置,第三卡槽324主要用于与第二导电片7上的第二水平部71适配,第二水平部71嵌入至第三卡槽324内固定,从而实现了第二导电片7位于第二接线端32的固定效果。
第四卡槽322位于第三卡槽324另一侧,且第四卡槽322与第三卡槽324呈连通设置,第四卡槽322主要用于与第二导电片7上的第二垂直部72相适配,第二垂直位于第四卡槽322内固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二导电片7的固定效果。
进一步,第四卡槽322内壁顶部设有与第二卡槽312内壁顶部一致的第五卡槽325,两个第五卡槽325呈同轴心设置,第五卡槽325主要用于与第二导电片7上的第二折弯部73适配,第二折弯部73位于两个第五卡槽325内固定,从而起到了限位固定效果,使得第二导电片7固定更加牢固。
第二端子6固定于第二接线孔321内,第二端子6主要用于连接外部导线与第二导电片7之间的连接效果,从而实现外部设备与浪涌保护器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子6数量为四个。
参照附图4所示,第二导电片7固定于第二接线端32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片7数量为四个。第二导电片7包括第二水平部71、第二垂直部72、第二折弯部73以及第二弹簧爪片74。第二水平部71相对于固定座3呈水平设置,第二水平部71嵌入至第三卡槽324内,且第二水平部71一端穿过第二接线孔321伸入至第二端子6内,另一端部分位于第四卡槽322内,第二水平部71主要用于与第二端子6接触并通电,从而实现了外部电流的接入。同时,第二水平部71伸入第二接线孔321内的端部呈倾斜翘起,并伸入至第二限位槽323内固定,从而使得第二导电片7固定更加牢固。
第二垂直部72相对于第二水平部71呈垂直折弯成型,且为前后折弯设置,第二垂直部72嵌入至第四卡槽322内固定,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第二导电片7的固定效果,使得第二导电片7不易掉落。
第二折弯部73为折弯成型,并整体呈“几”字型,第二折弯部73一端与第二垂直部7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弹簧爪片74连接,且第二折弯部73固定于第五卡槽325内,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对第二导电片7的限位固定效果。同时,由于第二折弯的结构设置以及位于第五卡槽325内的固定,使得第二导电片7与第一导电片6之间互不接触,有效防止二者之间发生交叉混淆的情况发生。
第二弹簧爪片74整体同样呈爪子状,且第二弹簧爪片74同样一端与第二折弯部73连接,另一端呈“U”型折弯并伸入至接线座33上的固定槽311内与接线座33上的第二桥接铜片9相抵,且第二弹簧爪片74还位于插拔模块1的运动轨迹上,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浪涌保护器能够实现从第二接线端32接入电流,并从另一侧的第二接线端32接出,使得整体接线更方便,对标更加简单。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3整体为一体成型设置,即第一接线端31、第二接线端32以及接线座33整体为一体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固定座3整体结构强度更好、便于加工、布局更好、内部零部件装配更加容易。
接线座33位于相邻第一接线端31与相邻第二接线端32之间,由于接线座33前后两侧结构一致且呈对称设置,故本实施例中仅描述其中一侧的接线座33的具体结构。固定座3上设有固定槽311、第一桥接铜片8、第二桥接铜片9以及接地触片322。固定槽311位于接线座33顶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槽311数量为八个,且前后各四个并呈间隔设置,通过固定槽311的设置,使得第一弹簧爪片54、第二弹簧爪片74以及插拔模块1固定更牢固。
进一步,固定槽311内壁上设有对称设置的限位卡槽333,限位卡槽333主要用于与第一桥接铜片8以及第二桥接铜片9配合,即第一桥接铜片8两端以及第二桥接铜片9两端分别伸入至对应的限位卡槽333内固定,从而实现了对第一桥接铜片8以及第二桥接铜片9的限位固定效果,使得第一桥接铜片8与第二桥接铜片9固定更加牢固,也使得第一弹簧爪片54与第一桥接铜片8接触效果更好,第二导电片7与第二桥接铜片9接触更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桥接铜片8与第二桥接铜片9整体结构一致,故仅描述其中一个第一桥接铜片8的具体结构。第一桥接铜片8包括两个铜片以及连接桥,两个铜片呈正方形状,且两个铜片通过连接桥连接,当固定时,第一桥接铜片8从接线座33上方插入至接线座33内,使两个铜片的两端分别插入至对应的限位卡槽333内,连接桥侧面与接线座33侧面紧贴,且两个铜片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弹簧爪片54相抵,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一方面实现了相邻两个第一导电片6之间的电气连接效果,使得浪涌保护器整体对标更加方便,另一方面使得第一桥接铜片8安装更加方便。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桥接铜片9长度大于第一桥接铜片8,且第二桥接铜片9位于第一桥接铜片8的外围,第二桥接铜片9上的铜片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弹簧爪片74相抵,从而进一步实现了浪涌保护器的对标效果。
接地触片322固定于接线座33底部,具体的,接地触片322自下而上插入至接线座33的中央内,接地触片322主要用于与插拔模块1配合并起到了接地效果,从而提高了浪涌保护器的使用安全性。
故综上所述,相较现有技术而言,该种结构设置,使得浪涌保护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从一侧的第一接线端31接入,并从另一侧的第一接线端31接出,也能够从一侧的第二接线端32接入,从另一侧的第二接线端32接出,使得浪涌保护器整体对标更加简单、方便。同时,还通过固定座3的对称以及一体化的结构设置,使得各个零部件安装更加直观明了,提高了装配效率。

Claims (10)

1.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固定座以及可插入至壳与固定座中的插拔模块,固定座上包括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以及接线座,第一接线端与第二接线端位于接线座两端呈对称设置,且第一接线端位于第二接线端上方;第一接线端前后两侧设有第一端子以及第一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一端伸入至第一端子内固定,另一端设有伸入至接线座内固定的第一弹簧爪片;第二接线端前后两侧设有第二端子以及第二导电片,第二导电片一端伸入至第二端子内固定,另一端设有伸入至接线座内固定的第二弹簧爪片;接线座上前后两侧设有第一桥接铜片以及第二桥接铜片,第一桥接铜片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一弹簧抓片相抵;第二桥接铜片位于第一桥接铜片外围,且第二桥接铜片两端分别与相邻的第二弹簧爪片相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固定座整体为一体成型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线端上设有与第一端子适配的第一接线孔,第一导电片上设有第一水平部,第一水平部穿过第一接线孔伸入至第一端子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线孔一侧设有第一卡槽,第一水平部另一端设有第一垂直部,第一垂直部嵌入至第一卡槽内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接线端与接线座之间设有与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二卡槽,第一垂直部与第一弹簧爪片之间设有第一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位于第二卡槽内固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接线端上设有与第二端子适配的第二接线孔以及与第二接线孔连通的第三卡槽,第二导电片上设有第二水平部,第二水平部穿过第三卡槽、第二接线孔伸入至第二端子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三卡槽一侧设有连通的第四卡槽,第二水平部一端设有第二垂直部,第二垂直部固定于第四卡槽内,且第四卡槽与第二卡槽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四卡槽与第二卡槽内壁顶部均设有第五卡槽,第二垂直部与第二弹簧爪片之间第二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位于第五卡槽内固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桥接铜片与第二桥接铜片均由两个铜片以及连接两个铜片的连接桥组成,接线座上前后两侧设有对称的限位卡槽,铜片两端分别伸入至对应限位卡槽内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接线座底部还设有接地触片。
CN202320532356.4U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Active CN2196107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2356.4U CN219610787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32356.4U CN219610787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10787U true CN219610787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9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32356.4U Active CN219610787U (zh) 2023-03-13 2023-03-13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107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412338U (zh) 背板连接器
US761488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CN205752602U (zh) 接线端子排
WO2019071466A1 (zh) 接头转换器
CN219610787U (zh) 一种便于接线的浪涌保护器
CN107887729B (zh) 一种多功能连接器和电气检测方法
CN206379533U (zh) 一种插头连接器
CN112072372B (zh) 一种母线式pdu
CN213484030U (zh) 一种多芯电源连接座
CN110391563A (zh) 电互连系统
CN215870020U (zh) 一种具有多个连接头的端子线
CN112787126B (zh) 电性端子以及电连接器
CN210182689U (zh) 一种正面解锁连接器组件
CN216850441U (zh) 一种双面插接接触的排线连接器
CN112366473A (zh) 一种磁吸式耦合器
CN219329455U (zh) 一种汇流排
CN220368242U (zh) 端座连接器
CN214589490U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
CN214044165U (zh) 一种动插件导电片防脱装置以及运用其的接线端子
CN110021839A (zh) 插座连接器组件
CN213602102U (zh) 一种多端口电连接座
CN218275312U (zh) 一种针式组合连接器
CN219246980U (zh) 单边接触连接器组件
CN212434501U (zh) 一种智能复合开关
CN212462085U (zh) 高速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