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91130U -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 Google Patents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91130U
CN219591130U CN202320157621.5U CN202320157621U CN219591130U CN 219591130 U CN219591130 U CN 219591130U CN 202320157621 U CN202320157621 U CN 202320157621U CN 219591130 U CN219591130 U CN 219591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gas
secondary side
waste heat
isolation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5762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活
韩嵩
林继铭
王迪
王晓婷
沈永刚
徐伟峰
廖子昱
徐昌恒
段承杰
崔大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China Nuclear Power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GN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015762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91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91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91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空冷塔、冷凝换热器以及快速启动装置;空冷塔,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上方,所述空冷塔具有设置于顶部的出气口以及设置于底部的吸气口;冷凝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空冷塔内的底部,所述冷凝换热器通过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快速启动装置,具有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位于所述空冷塔内,且位于所述冷凝换热器上方。本实用新型采用非能动系统,无需能动能源输入,并且采用空冷的方式解决了无人工干预可用时间短的问题。空冷塔内部,冷凝换热器上方,安装了启动单元,在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启动时,启动单元投入工作,缩短系统启动响应时间,提升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堆安全系统领域,尤其是指一种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背景技术
当反应堆停堆后,下插的控制棒会立刻终止燃料棒裂变热,但是堆芯裂变产物中含有大量可衰变的放射性元素,使得反应堆停堆后堆芯依然产生大量衰变热。为了在停堆后实现反应堆降温降压,必须设置余热排出系统,源源不断地导出反应堆余热。
根据余热排出系统安装的位置不同,可将余热排出系统分为一次侧和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一次侧余热排出系统连接在一回路,进水口在反应堆热段,出水口在反应堆冷段,能直接冷却一回路的冷却剂。主要依靠主泵运行时产生的水头差和自然循环时的密度差产生的重力驱动。其热交换器可安装在换料水箱中,直接将一回路的热量传递至换料水箱。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连接在二回路,入口连接在蒸汽发生器顶部的蒸汽管线,出口连接到蒸汽发生器的进水口。通过循环冷凝蒸汽发生器中产生的蒸汽,达到间接冷却堆芯的效果,其换热器一般也安装在换料水箱中。
根据系统的运行是否依赖外部能源供给可分为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和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能动系统一般需要配置离心泵驱动系统中的冷却剂流动,而非能动系统则一般依赖密度差产生的重力驱动力,不需要额外能动干预即可运行。能动系统的带热功率稳定,容易实现可控,但是在丧失全场电源事故下将无法运行。非能动系统可在失电事故下运行,安全可靠性性能更好,但是带热功率不稳定且难以控制。
相关技术中的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通常采用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方式,但存在无人工干预时间短,后期需要进行补水操作的缺点以及需要能动泵驱动,安全性能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包括
蒸汽发生器;
空冷塔,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上方,所述空冷塔具有设置于顶部的出气口以及设置于底部的吸气口;
冷凝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空冷塔内的底部,所述冷凝换热器通过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以及
快速启动装置,具有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位于所述空冷塔内,且位于所述冷凝换热器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启动单元包括第一支架管道、燃气喷嘴以及电子打火器;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电子打火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管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电子打火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管道朝向所述出气口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架管道包括第一连通管以及环形分配管;所述环形分配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管上,且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电子打火器设置于所述环形分配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环形分配管包括多个同心且直径不等的环形管,每一所述环形管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燃气喷嘴,每一所述环形管上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电子打火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速启动装置还包括储气罐、输气管以及燃气隔离阀;所述第一连通管通过所述输气管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燃气隔离阀设置于所述输气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燃气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启动单元包括第二支架管道以及喷淋嘴,所述第二支架管道与所述冷凝换热器配合设置;所述喷淋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管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管道朝向所述冷凝换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喷淋嘴朝向所述冷凝换热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架管道包括管嘴、第二连通管以及分配管;
所述分配管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与所述管嘴连接,所述喷淋嘴设置于所述分配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管为纵长管状,所述分配管包括沿着所述第二连通管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子分配管,每一所述子分配管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淋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速启动装置还包括储水罐、输水管以及喷淋隔离阀,所述管嘴与所述储水罐之间通过所述输水管连接,所述喷淋隔离阀设置于所述输水管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罐的底部装有冷却液,所述储水罐的顶部为压缩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喷淋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补水箱,所述补水箱的顶部通过冷凝水收集管线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冷凝水回流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所述补水箱低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底部,并高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主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管线连接,所述主蒸汽管线远离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一侧设置有主蒸汽隔离阀,所述蒸汽管线上设置有蒸汽隔离阀,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主给水管线与所述冷凝水回流管线连接,所述冷凝水回流管线上设置有冷凝水隔离阀,所述主给水管线远离所述蒸汽发生器与所述冷凝水回流管线的一侧设置有主给水隔离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所述冷凝水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蒸汽发生器、空冷塔、冷凝换热器以及快速启动装置组成非能动系统,无需能动能源输入。一方面,通过冷凝换热器与空冷塔配合的空冷方式,蒸汽管线传递过来的高温水蒸气在冷凝换热器中冷凝,冷凝换热器内部的热量传递至空冷塔内的空气中,将热空气从顶部的出气口排出,并从底部的吸入口吸入冷空气,与冷凝换热器接触换热后形成新的热空气,进而形成循环换热过程,持续不断地导出蒸汽发生器内的热量,解决了无人工干预可用时间短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空冷塔内部,冷凝换热器上方,安装了启动单元,在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启动时,启动单元投入工作,缩短系统运行响应时间,提升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启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的另一实施例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启动单元的另一实施例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包括蒸汽发生器1以及设置于蒸汽发生器1上方的空冷塔2,且空冷塔2与蒸汽发生器1之间的高度差越大越好,在空冷塔2内的底部设置有冷凝换热器3,冷凝换热器3通过蒸汽管线a与蒸汽发生器1连接,高温水蒸气通过蒸汽管线a流向冷凝换热器3,冷凝换热器3在空冷塔2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以源源不断导出蒸汽发生器1内的热量。
具体地,空冷塔2具有设置于顶部的出气口21以及设置于底部的吸气口22,冷凝换热器3将高温水蒸气冷凝变为液态水时,通过其换热管不断将其内部的热量传递至空冷塔2内的空气中。空冷塔2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后密度降低而产生浮力,沿着空冷塔2上升至顶部,从顶部的出气口21排放至外部大气环境。而在热空气上升的过程中,对空冷塔2的底部产生吸力,进而将空冷塔2外部的冷空气通过空冷塔2底部的吸气口22吸入空冷塔2内部,与冷凝换热器3的换热管接触换热后形成新的热空气,进而形成循环换热过程,持续不断地导出蒸汽发生器1内的热量。
本实施例中,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还包括快速启动装置4,快速启动装置4包括位于空冷塔2内,且位于冷凝换热器3上方的启动单元41。在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启动时,启动单元41投入工作,缩短系统启动响应时间,提升换热能力的作用。
由此可见,本实施例采用非能动的方式,无需能动能源输入,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需要能动泵驱动,安全性能低的问题。同时,采用空冷的方式进行热交换,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储存水箱存水量有限,后期需要进行补水操作的缺点,且无人工干预可用时间短的问题,配合启动单元41能快速启动,可以提升换热能力,缩短系统启动响应时间,并以较大功率导出反应堆余热;相较于相关技术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方式,减少了冗余能动系统配置,降低造价,提高经济性;不仅增加反应堆的安全可靠性能,还简化反应堆安全系统配置。
可以理解的,该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可由信号触发自动快速启动,源源不断地导出反应堆余热,实现降温降压。且该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由钢合金材料、混凝土等制作而成,具备非能动运行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还包括补水箱5,补水箱5的顶部通过冷凝水收集管线b与冷凝换热器3的出口连接,蒸汽管线a传递过来的高温水蒸气在冷凝换热器3中冷凝后变为液态水,通过冷凝水收集管线b流向补水箱5。补水箱5的底部通过冷凝水回流管线c与蒸汽发生器1连接,可以在蒸汽发生器1水位低时补充冷却水,确保系统中含有充足的传热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补水箱5含有一定体积的低温水,且补水箱5低于冷凝换热器3的底部,并高于蒸汽发生器1的顶部,可以理解的,上述的高度为安装标高,即补水箱5安装标高略低于冷凝换热器3,并高于蒸汽发生器1的顶部。
实际应用过程中,蒸汽发生器1产生的蒸汽通过主蒸汽管线d输送至涡轮机,且蒸汽发生器1通过主蒸汽管线d与蒸汽管线a连接,蒸汽管线a上设置有蒸汽隔离阀6,起到开启和隔离蒸汽供给的作用。在主蒸汽管线d远离蒸汽管线a与蒸汽发生器1的一侧设置有主蒸汽隔离阀7,起到隔离蒸汽发生器1的功能,其中,主蒸汽隔离阀7设置于蒸汽管线a与涡轮机之间。
外接水源通过主给水管线f将低温水供给至蒸汽发生器1,为蒸汽发生器1提供冷却水,且蒸汽发生器1通过主给水管线f与冷凝水回流管线c连接,冷凝水回流管线c上设置有冷凝水隔离阀8,起到开启和隔离补水箱5供给冷却水的作用。在主给水管线f远离蒸汽发生器1与冷凝水回流管线c的一侧设置有主给水隔离阀9,起到隔离外接水源与蒸汽发生器1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冷凝水回流管线c连接在主给水管线f上的主给水隔离阀9下游,即主给水隔离阀9设置于冷凝水回流管线c与外接水源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汽隔离阀6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冷凝水隔离阀8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在其中一个阀门失效卡住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另一个阀门可以按需求打开,降低了系统失效的几率,提高了可用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快速启动装置4可以通过升温提流速的方式提升换热能力,也可以通过降温提热容的方式提升换热能力。可以理解的,上述两种方式的快速启动装置4结构不同,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余结构均相同。
请参阅图1及图2,在升温提流速的方式中,启动单元41采用点火加热的方式,快速启动装置4还包括储气罐42、输气管43以及燃气隔离阀44,启动单元41通过输气管43与储气罐42连接,燃气隔离阀44设置于输气管43上,以控制输气的通断和燃气的流量。需要说明的是,输气管43、储气罐42与燃气隔离阀44设置于空冷塔2外,当然,输气管43与启动单元41连接的部分也可以位于空冷塔2内。优选的,储气罐42为高压储气罐42。
可以理解的,燃气隔离阀44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在其中一个阀门失效卡住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另一个阀门可以按需求打开,降低了系统失效的几率,提高了可用性。
启动单元41包括第一支架管道411、燃气喷嘴412以及电子打火器413。第一支架管道411作为连接的承载件,燃气喷嘴412以及电子打火器413设置于第一支架管道411上,同时第一支架管道411起到输送可燃气体的作用,其与输气管43连接,以将可燃气体输送至燃气喷嘴412,并通过电子打火器413点燃,达到加热空冷塔2内部空气的作用。
第一支架管道411包括第一连通管4111以及环形分配管4112,第一连通管4111通过输气管43与储气罐42连接,环形分配管4112设置于第一连通管4111上,且与第一连通管4111连通。环形分配管4112的外形与空冷塔2的外形相同,燃气喷嘴412焊接在环形分配管4112上,以达到在空冷塔2内均匀加热的目的。同时电子打火器413设置于环形分配管4112上,起到点火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分配管4112包括多个同心且直径不等的环形管41121,环形管41121为首尾连接的圆管,多个同心且直径不等的环形管41121组成的结构外形与空冷塔2的外形相同,第一连通管4111连接在不同的环形管41121和输气管43之间,输气管43的另一端与储气罐42连接,起到将来自储气罐42的气源传输至不同环形管41121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通管4111为十字交叉状为示例,多个环形管41121以第一连通管4111的十字交叉点为圆心,沿着连接管的一长度方向(即十字的横向或者纵向方向)间隔分布,形成多个同心圆结构。第一连通管4111与环形管41121的连接处即具有导通孔,以将输气管43的可燃气体输送至环形管41121内。
还可以理解的,每一环形管4112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燃气喷嘴412,使得加热效果更均匀,燃气喷嘴412均匀地布置在空冷塔2内部,每一环形管41121上设置有至少一电子打火器413,起到点火的作用,其中,每一环形管41121上都可安装一到多个电子打火器413,以提高点火成功率。优选地,每一环形管41121上的多个燃气喷嘴412绕环形管41121的圆心等角度间隔设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燃气喷嘴412与电子打火器413设置于第一支架管道411朝向出气口21的一侧。即燃气喷嘴412朝向上喷出可燃气体,可以理解的,第一支架管道411作为承载件,其结构设置可以使得加热效果更均匀,燃气喷嘴412均匀地布置在空冷塔2内部,且朝向上喷出可燃气体。
具体运行模式如下:
初始状态时,储气罐42内存有高压可燃气体,可以选择为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常用、价格便宜的气体。
启动信号发出后,触发蒸汽隔离阀6、冷凝水隔离阀8和燃气隔离阀44开启,并触发电子打火器413启动,放出电火花。其中,燃气隔离阀44和蒸汽隔离阀6同步开启,冷凝水隔离阀8在蒸汽隔离阀6开启后再开启。蒸汽隔离阀6完全开启的时间可控制在10s~20s之间,以降低高压蒸汽对主蒸汽管线d、蒸汽管线a等管道造成的压力波冲击。燃气隔离阀44开度的大小根据储气罐42内气体的压力自动调节,压力越高,开度越小;压力越小,开度越大,以达到控制燃气喷出的流量相对稳定的目的。冷凝水隔离阀8开启的时间可尽量短,以缩短系统的启动时间。
燃气隔离阀44开启后,储气罐42中的可燃气体通过输气管43进入第一连通管4111,进而进入各环形管41121,最后从燃气喷嘴412喷出。在电子打火器413的启动下,燃气开始燃烧,加热空冷塔2内部的气体,提升气体的温度,降低气体的密度,进而提升气体总的浮力,提升了对空冷塔2外部冷空气的吸力,达到增大冷空气进入空冷塔2冲刷冷凝换热器3速度的目的,提升了冷凝换热器3的换热能力,源源不断地带走冷凝换热器3内部的热量。
需要说明的是,可根据反应堆的功率特点,设置储气罐42的体积,以确定快速启动装置4的运行时间。储气罐42内的压力降低至接近大气压后,表示可燃气体排完,触发自动隔离燃气隔离阀44,快速启动装置4退出运行。依靠冷凝换热器3本身的加热效果即可驱动冷空气源源不断地进入空冷塔2。
请参阅图3及图4,在降温提热容的方式中,启动单元41采用喷淋降温的方式,快速启动装置4还包括储水罐45、输水管46以及喷淋隔离阀47,启动单元41通过输水管46与储水罐45连接,喷淋隔离阀47设置于输水管46上,以控制喷淋的通断和冷却水的流量。需要说明的是,储水罐45、输水管46以及喷淋隔离阀47设置于空冷塔2外,当然,输水管46与启动单元41连接的部分也可以位于空冷塔2内。
可以理解的,喷淋隔离阀47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在其中一个阀门失效卡住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另一个阀门可以按需求打开,降低了系统失效的几率,提高了可用性。
启动单元41包括第二支架管道414以及喷淋嘴415。第二支架管道414作为连接的承载件,喷淋嘴415设置于第二支架管道414上,且喷淋嘴415布置在冷凝换热器3上方不远处,同时第二支架管道414起到输送冷却水的作用,其与输水管46连接,以将冷却水输送至喷淋嘴415,从喷淋嘴415喷出的冷却水喷在冷凝换热器3的外壁面上,达到降低冷凝换热器3温度的作用。可以理解的,为配合喷淋嘴415对冷凝换热器3的降温作用,第二支架管道414与冷凝换热器3配合设置。
还可以理解的,为了增强冷却效果,喷淋嘴415设置于第二支架管道414朝向冷凝换热器3的一侧,且喷淋嘴415朝向冷凝换热器3(即喷嘴方向朝下),以将喷出的冷却水直接喷在冷凝换热器3外壁面上。
第二支架管道414包括管嘴4141、第二连通管4142以及分配管4143;管嘴4141与储水罐45之间通过输水管46连接,分配管4143通过第二连通管4142与管嘴4141连接。分配管4143的外形与冷凝换热器3的外形相同,喷淋嘴415焊接在分配管4143上,以达到降低冷凝换热器3温度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分配管4143为纵长管状(即直圆管),分配管4143包括多个沿着第二连通管414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子分配管41431,多个子分配管41431组成的结构外形与冷凝换热器3的外形相同,第二连通管4142连接在不同的子分配管41431和输水管46之间,输水管46的另一端与储水罐45连接,起到将来自储水罐45的水源传输至不同的子分配管41431的目的。第二连通管4142通过管嘴4141与输水管46连接。储水罐45竖立放置,底部装有冷却液,顶部为压缩气体,提供驱动冷却液喷出的动力。优选的,储水罐45为高压储水罐45,冷却液为冷却水,压缩气体为压缩空气。
可以理解的,每一子分配管41431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淋嘴415,使得对冷凝换热器3的喷淋降温效果更佳。优选的,每一子分配管41431上的多个喷淋嘴415沿着子分配管41431的长度方向等距间隔设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冷凝换热器3的结构尺寸较大,需要配置多个喷淋嘴415。第二支架管道414作为承载件,其结构可以更好的配合冷凝换热器3的尺寸,满足多个喷淋嘴415的需求。
具体运行模式如下:
初始状态时,储水罐45内底部存有一定体积的冷却水,顶部存有高压压缩空气。
启动信号发出后,触发蒸汽隔离阀6、冷凝水隔离阀8和喷淋隔离阀47开启。其中,喷淋隔离阀47和蒸汽隔离阀6同步开启,冷凝水隔离阀8在蒸汽隔离阀6开启后再开启。蒸汽隔离阀6完全开启的时间可控制在10s~20s之间,以降低高压蒸汽对管道造成的压力波冲击。喷淋隔离阀47开度的大小根据储水罐45内顶部气体的压力自动调节,压力越高,开度越小;压力越小,开度越大,以达到控制冷却水喷出的流量相对稳定的目的。冷凝水隔离阀8开启的时间可尽量短,以缩短系统的启动时间。
喷淋隔离阀47开启后,储水罐45中的冷却水通过输水管46进入第二连通管4142,进而进入各子分配管41431,最后从喷淋嘴415喷出,直接喷淋在冷凝换热器3的换热管的外壁面,降低了换热管外壁面的温度,提升了冷凝换热器3的换热能力,远远不断地带走冷凝换热器3内部的热量。冷却水从换热管外壁面吸收能量后蒸发,变成低密度高温水蒸汽,在空冷塔2内部产生上升浮力,吸取空冷塔2外部的冷空气从底部进入空冷塔2,形成持续上升的气流,带走冷凝换热器3生产的水蒸汽。
可根据反应堆的功率特点,设置储水罐45的体积,以确定快速启动装置4的运行时间。储水罐45内的压力降低至接近大气压后,冷凝水也排完,触发自动隔离喷淋隔离阀47,快速启动装置4退出运行。依靠冷凝换热器3本身的加热效果即可驱动冷空气源源不断地进入空冷塔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具有固有安全特性和快速启动特性,采用非能动概念,基于自然循环进行非能动的流动和传热,在事故工况下,无需任何外部能动动力,仅依自然循环,即可通过外部工质有效导出反应堆堆芯和一回路的热量,从而实现反应堆的降温和降压,并维持反应堆的完整性。在简化专设安全设施的同时,本发明可以降低人因失效、改善人机关系,提高了反应堆的经济性。
可以理解地,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汽发生器;
空冷塔,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器上方,所述空冷塔具有设置于顶部的出气口以及设置于底部的吸气口;
冷凝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空冷塔内的底部,所述冷凝换热器通过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以及
快速启动装置,具有启动单元,所述启动单元位于所述空冷塔内,且位于所述冷凝换热器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单元包括第一支架管道、燃气喷嘴以及电子打火器;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电子打火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管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电子打火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管道朝向所述出气口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管道包括第一连通管以及环形分配管;所述环形分配管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管上,且与所述第一连通管连通,所述燃气喷嘴与所述电子打火器设置于所述环形分配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分配管包括多个同心且直径不等的环形管,每一所述环形管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燃气喷嘴,每一所述环形管上设置有至少一所述电子打火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启动装置还包括储气罐、输气管以及燃气隔离阀;所述第一连通管通过所述输气管与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燃气隔离阀设置于所述输气管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单元包括第二支架管道以及喷淋嘴,所述第二支架管道与所述冷凝换热器配合设置;所述喷淋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管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嘴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管道朝向所述冷凝换热器的一侧,且所述喷淋嘴朝向所述冷凝换热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任意一项中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架管道包括管嘴、第二连通管以及分配管;
所述分配管通过所述第二连通管与所述管嘴连接,所述喷淋嘴设置于所述分配管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管为纵长管状,所述分配管包括沿着所述第二连通管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子分配管,每一所述子分配管上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喷淋嘴。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启动装置还包括储水罐、输水管以及喷淋隔离阀,所述管嘴与所述储水罐之间通过所述输水管连接,所述喷淋隔离阀设置于所述输水管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罐的底部装有冷却液,所述储水罐的顶部为压缩气体。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补水箱,所述补水箱的顶部通过冷凝水收集管线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出口连接,所述补水箱的底部通过冷凝水回流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所述补水箱低于所述冷凝换热器的底部,并高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主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管线连接,所述主蒸汽管线远离蒸汽管线与所述蒸汽发生器的一侧设置有主蒸汽隔离阀,所述蒸汽管线上设置有蒸汽隔离阀,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主给水管线与所述冷凝水回流管线连接,所述冷凝水回流管线上设置有冷凝水隔离阀,所述主给水管线远离所述蒸汽发生器与所述冷凝水回流管线的一侧设置有主给水隔离阀。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所述冷凝水隔离阀包括两组并联设置的阀门。
CN202320157621.5U 2023-02-08 2023-02-08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Active CN219591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7621.5U CN219591130U (zh) 2023-02-08 2023-02-08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57621.5U CN219591130U (zh) 2023-02-08 2023-02-08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91130U true CN219591130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66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57621.5U Active CN219591130U (zh) 2023-02-08 2023-02-08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91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664171B2 (ja) 原子炉装置
CN104685573A (zh) 核蒸汽供给系统
CN219591130U (zh) 非能动二次侧余热排出系统
CN210602262U (zh) 一种高分子相变油电蓄能供热锅炉
CN105299606B (zh) 一种温差进水余热循环锅炉
CN108917176B (zh) 一种基于气液双燃料的热油循环加热系统及其方法
CN209763039U (zh) 能产生过热蒸汽的球形蒸汽蓄热器
CN109506366B (zh) 一种立式天然气锅炉及其工作方法
CN203744223U (zh) 一种临机加热系统
CN104763998B (zh) 余热两级回收型分体式蒸汽发生装置
CN106382620A (zh) 一种电站机组抽汽回热低压给水系统
CN108916895B (zh) 一种rto余热回收储蓄设备
CN112777567A (zh) 一种制氢装置
CN105371263A (zh) 应用喷淋式蒸汽发生器的水循环系统
CN219977137U (zh)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CN218936693U (zh) 一种采用太阳能加热的保温防火石油储罐
CN220647859U (zh) 一种可实现冷热能综合利用的lng调峰气化系统
JP7261403B2 (ja) 噴霧式再加熱型蒸気反応装置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発電設備
CN114278464B (zh) 一种基于液体燃料的自散热微小型火箭推进装置
CN214004108U (zh) 一种除氧器余热回收装置
CN220817715U (zh) 具有自动上水功能的蒸汽发生器
CN112728971B (zh) 一种核热推进系统中的预热装置
CN212298924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蒸汽供热设备
CN217978983U (zh) 一种防止热量流失的空气能供暖设备
CN219300708U (zh) 一种倍增式汲取热能生成饱和蒸汽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