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77137U -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77137U
CN219977137U CN202321060216.8U CN202321060216U CN219977137U CN 219977137 U CN219977137 U CN 219977137U CN 202321060216 U CN202321060216 U CN 202321060216U CN 219977137 U CN219977137 U CN 219977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steam
waste heat
condensed water
water
sid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602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建飞
张恒超
李卫社
赵继学
辛建建
李瑞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Hono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Hono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Hono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Honor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6021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77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77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77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干燥附属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利用余热回收器回收蒸汽、冷凝水并将蒸汽、冷凝水与循环水进行热交换,有效回收蒸汽、冷凝水混合物的热量并用于对循环水进行加热,再通过循环水泵将循环水在换热器和余热回收器之间循环,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并且能够有效消除冷凝水中的乏汽,避免了对换热器以及管道的水击,同时解决了蒸汽排放导致的能量浪费和污染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干燥附属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大型工厂中经常采用大型干燥系统,为了保障产品的品质和干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安全稳定的生产,系统日趋复杂,对设备、工艺和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日趋严格。
大型工厂往往自备电厂,根据电厂热电平衡要求的不同向各个生产车间提供的蒸汽中有饱和蒸汽,也有过热度很高的过热蒸汽。大型干燥系统针对所处理物料在干燥、冷却、输送、储运等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往往需要利用多种蒸汽热源、分设多个加热单元,且每个加热单元的加热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大型干燥系统内,不同加热单元排出的冷凝水参数相差较大;大型干燥系统出于开、停车环节以及稳定生产的要求,加热单元的疏水系统也会出现开启旁路排放蒸汽到冷凝水管路的情况;从设备使用上看,冷凝水疏水阀长期使用中常常会有1%~3%的漏汽量,不同压力的冷凝水排出加热单元后降压闪蒸也会产生闪蒸乏汽。因此对大型、复杂的干燥系统来讲,其疏水管道中常常出现蒸汽和冷凝水同时排放的工况,增加了后续处理的难度。
对于大型干燥系统,一般都会将各路冷凝水统一排放到厂区集中设置的冷凝水罐中储存,罐体顶部设排空管,将冷凝水中夹杂的漏气或闪蒸汽排放到大气中。这种处理方法会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排出的水汽造成安全问题和视觉污染。
实际生产中,也有将疏水管路中的汽水混合物通入干燥系统的热风主加热器组的冷风入口段的第一片或前几片中,将冷凝水中的蒸汽冷凝下来,同时也可降低冷凝水温度,然后排放到厂区集中冷凝水罐中。
现有的大型干燥系统的蒸汽加热流程和设备存在诸多技术问题:
1.现有干燥系统将冷凝水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或者将各路冷凝水集中到厂区集中设置的冷凝水罐中储存,冷凝水的温度偏高,冷凝水中夹杂的漏汽或闪蒸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以上两种情形都会造成较大的能源浪费;排出的水汽还会造成安全问题和视觉污染。另外,冷凝水温度过高,会造成冷凝水输送泵吸入能力下降甚至不能正常输送。
2.采用将疏水系统后冷凝水通入热风主换热器的第一片或前几片对乏汽吸收并降低冷凝水温度的余热回收方法,冷凝水中夹带的蒸汽快速冷凝时会造成水击现象,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本实用新型利用余热回收器回收蒸汽、冷凝水并将蒸汽、冷凝水与循环水进行热交换,有效回收蒸汽、冷凝水混合物的热量并用于对循环水进行加热,再通过循环水泵将循环水在换热器和余热回收器之间循环,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并且能够有效消除冷凝水中的乏汽,避免了对换热器以及管道的水击,同时解决了蒸汽排放导致的能量浪费和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器、余热回收器和循环水泵;
所述余热回收器内设置有循环水,余热回收器的循环水出口通过循环水泵与换热器的进水口相连,换热器的出水口与余热回收器的循环水进口相连;
所述余热回收器设置有汽液入口,所述余热回收器用于回收蒸汽、冷凝水并将蒸汽、冷凝水与循环水进行热交换。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余热回收器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乏汽吸收腔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所述循环水存储在冷凝水混合降温腔内,所述乏汽吸收腔沿横截面设置有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的乏汽吸收层;
所述汽液入口位于乏汽吸收层的下方;
所述余热回收器的循环水进口位于乏汽吸收层上方。为实现对冷凝水和蒸汽的回收利用,在乏汽吸收腔沿横截面设置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的乏汽吸收层,由于汽液入口位于乏汽吸收层的下方,循环水进口位于乏汽吸收层上方,因此冷凝水蒸汽混合物和循环水排入余热回收器后,冷凝水与下方的循环水实现混合。而蒸汽上升穿过乏汽吸收层,从循环水进口进入的循环水下落穿过乏汽吸收层,蒸汽与冷却后的循环水在乏汽吸收层实现充分的热交换,从而被吸收并实现对冷却后的循环水的加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余热回收器在乏汽吸收层上方设置有与循环水进口相连的喷头;
所述余热回收器在乏汽吸收层下方设置有与汽液入口相连的第一喷淋管,所述第一喷淋管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由于余热回收器内循环水流动性差,为保证循环水与蒸汽实现充分的热交换,余热回收器在乏汽吸收层上方设置与循环水进口相连的喷头,将循环水均匀的喷淋到乏汽吸收层。在乏汽吸收层下方设置与汽液入口相连的第一喷淋管,由于第一喷淋管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喷淋过程中蒸汽均匀分布上升,被乏汽吸收层均匀吸收,从而对上方落下的循环水实现均匀加热。冷凝水被第一喷淋管喷淋到空中散成液滴,在空中与乏汽吸收层落下的水滴均匀混合实现快速热交换,并且经过第一喷淋管喷淋的冷凝水水滴落到下方的循环水液面上,也能够与下方的循环水实现快速的热交换,达到快速提高循环水温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乏汽吸收层为耐受水蒸气的温度及剧烈温度波动的材料制成的填料吸收层;
所述乏汽吸收层包括金属制的波纹填料、丝网填料或散堆金属填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乏汽吸收腔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侧壁的直径;
所述乏汽吸收腔的顶部以及所述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椭圆封头。将乏汽吸收腔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侧壁设计为圆柱形,同时将乏汽吸收腔的顶部以及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顶部和底部设计为椭圆封头,使余热回收器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并且由于乏汽吸收腔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侧壁的直径,有助于乏汽吸收层下方的蒸汽聚集到乏汽吸收层,与循环水实现充分热交换,被冷却吸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乏汽吸收腔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侧壁的直径;
所述乏汽吸收腔的顶部以及所述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顶部和底部均为平封头。将乏汽吸收腔的顶部以及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顶部和底部设计成平封头,余热回收器的结构简单,有助于降低制备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乏汽吸收腔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侧壁的直径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侧壁的直径相同;
所述乏汽吸收腔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底部均为椭圆封头。将乏汽吸收腔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侧壁设计为圆柱形,同时将乏汽吸收腔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底部设计成椭圆封头,使余热回收器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并且乏汽吸收腔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直径相同,余热回收器侧壁能够进行一次成型,减少连接焊缝,使余热回收器承压能力更好,容易制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所述乏汽吸收腔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侧壁的直径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侧壁的直径相同;
所述乏汽吸收腔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的底部均为平封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还包括第一液位计、第一温度传感器、注水管道、排水管道和循环水外排泵;
所述第一液位计、注水管道和排水管道设置在余热回收器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余热回收器上或余热回收器与换热器之间的输送管道上;
所述排水管道上设置有循环水外排泵;
所述第一液位计用于监测余热回收器内循环水的液位高度;在系统启动前,通过打开注水管道上的注水阀门,向余热回收器注入一定液位的循环水,保证泵初始启动并在余热回收器和换热器之间形成水循环;利用第一液位计监测余热回收器内循环水的液位高度,利用液位信号自动控制或手动控制排水管道上的排水阀门的开度或启闭(或者利用液位信号控制循环水外排泵的转速),将循环水排出,实现固定液位控制或者高低液位控制,即保证循环水的液位处于设定液位或位于设定液位范围内;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余热回收器循环水的出水温度。当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到余热回收器内的循环水的温度低于设定的低限温度即最低温度时,说明回收的冷凝水、蒸汽对循环水补充的热量无法满足换热器的换热要求,此时可提高从气液入口进入的汽水混合物流量、温度或蒸汽比例,进而提高循环水的温度,以满足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要求。
当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到余热回收器内的循环水的温度高于设定的高限温度即最高温度时,说明循环水温度高于循环水泵工作要求温度,此时可降低从气液入口进入的汽水混合物流量、温度或蒸汽比例,或者打开注水管道上的注水阀门,向余热回收器注入一定温度的冷却水,使循环水的温度保持在循环水泵工作温度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有:还包括呼吸阀;
所述余热回收器在乏汽吸收层上方设置有排空口,所述排空口上设置有呼吸阀。现有的冷凝水回收罐体上方设置排空口,主要用于排出多余蒸汽避免正压,或者吸入空气避免罐体负压,为避免安全风险和蒸汽污染,需要将蒸汽引出到室外安全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乏汽已经被有效吸收,余热回收器内的气体通过排空口可就近引出后接呼吸阀,避免余热回收器的罐体承压,且无蒸汽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
蒸汽系统中根据原理的不同,水击分为两种:
1、直接水击:多见于输送管道,高速的蒸汽流过冷凝水表面产生“波浪”,当“波浪”覆盖过整个管道或者有足够的迎风面积时,冷凝水会被蒸汽推动形成水弹。
正常水系统的流速在2m/s~3m/s,而蒸汽的流速达到25m/s~40m/s,当水弹被蒸汽推动以25m/s~40m/s的流速通过弯头、阀门等设备时,水弹会被停止,释放大量的能量,对管道和阀门造成破坏。
2、溃灭水击:多见于冷凝水管道,在蒸汽进入到冷凝水中,蒸汽气泡会散热冷凝,体积会瞬间减小,特别是在低压的冷凝水管道内,由于二次蒸汽的压力低,二次蒸汽冷凝体积会瞬间缩小到原来的1/1000,此时蒸汽冷凝形成的“真空区域”,使四周的冷凝水瞬间填满这个区域,冷凝水在这种抽吸力的作用下相互撞击形成“溃灭水击”。
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装置利用余热回收器对冷凝水中的乏汽进行释放回收,避免对换热器循环管道产生“溃灭水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一次冷凝水中的乏汽加热循环水,再利用循环水泵使循环水在换热器和余热回收器之间循环流动,实现了对冷凝水以及蒸汽热量的回收利用,并且由于消除了冷凝水中的蒸汽,避免在换热器进行换热过程中出现水击现象。
2.本实用新型利用余热回收器对高温冷凝水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后再进行排放,降低了冷凝水的排放温度,减少了能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余热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余热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余热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余热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换热器、2余热回收器、21汽液入口、22排空口、3循环水泵;
2001乏汽吸收腔、2002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3乏汽吸收层;
4喷头、5第一喷淋管;
6第一液位计、7第一温度传感器、8注水管道、81注水阀门、9排水管道、91排水阀门、10循环水外排泵;
11呼吸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器1、余热回收器2和循环水泵3。
所述余热回收器2设置有循环水进口、循环水出口、注水口和排水口。
所述余热回收器2内设置有循环水,余热回收器2的循环水出口通过循环水泵3与换热器1的进水口相连,换热器1的出水口与余热回收器2的循环水进口相连。
所述余热回收器2设置有汽液入口21,所述余热回收器2用于回收蒸汽、冷凝水并将蒸汽、冷凝水与循环水进行热交换。
具体的,所述余热回收器2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乏汽吸收腔2001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所述循环水存储在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内,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沿横截面设置有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的乏汽吸收层2003。
所述汽液入口21位于乏汽吸收层2003的下方。
所述余热回收器2的循环水进口位于乏汽吸收层2003上方。
其中,所述余热回收器2在乏汽吸收层2003上方设置有与循环水进口相连的喷头4。
所述余热回收器2在乏汽吸收层2003下方设置有与汽液入口21相连的第一喷淋管5,所述第一喷淋管5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将含水蒸气较多或水温接近沸点流量的冷凝水均匀喷淋到预热回收器1罐体横截面,实现汽水之间良好的分离效果,并实现与乏汽吸收层2003洒下的循环水液滴之间的充分换热。
在乏汽吸收腔2001设有循环水喷淋组件将循环水均匀喷洒到乏汽吸收层2003,保证乏汽吸收层2003被充分浸润。乏汽吸收层2003的高度可根据计算得到;乏汽吸收腔2001的截面积与乏汽量有关,一般截面流速<1.5m/s;循环水均布穿过乏汽吸收层2003的整个截面后洒落,与均匀喷洒到相同部位的一次冷凝水混合后降温。同理,用于喷洒一次冷凝水的喷淋组件设在乏汽吸收腔2001的下方,除了强化循环水液滴和一次冷凝水液滴的换热之外,也起到均匀分布蒸汽的作用,因为干燥系统工况波动很大,在乏汽流量很低时,不能通过自身扩散均匀分布,需要通过喷淋装置的布置来实现,这样乏汽均匀向上穿过乏汽吸收层2003时才能被循环水均匀吸收,而循环水也得以均匀加热。
所述乏汽吸收层2003为耐受水蒸气的温度及剧烈温度波动的材料制成的填料吸收层。具体的,所述乏汽吸收层2003为金属制的波纹填料。
如图2所示,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同轴设置。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为椭圆封头,所述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椭圆封头。
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第一液位计6、第一温度传感器7、注水管道8、排水管道9和循环水外排泵10。
所述第一液位计6、注水管道8和排水管道9设置在余热回收器2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余热回收器2上或余热回收器2与换热器1之间的输送管道上。其中,所述注水管道8与注水口相连,所述排水管道9与排水口相连。所述注水管道8上设置有注水阀门81,所述排水管道9上设置有排水阀门91和循环水外排泵10。利用液位控制循环水外排时,可使用自动控制阀(包括自动调节阀和自动开关阀)作为排水阀门91来完成,也可通过变频器控制循环水外排泵10的转速的方式来完成。如果是前者,需要在循环水外排泵10后设一个自动控制阀排水阀门91,同时可兼做止回阀,也可另外设置止回阀;如果是后者,循环水外排泵10后要设一个止回阀,防止水倒流。
注水管道8用于系统启动时向余热回收器2加入较低温度的水以开启循环水泵3,其中,启动水温度一般应≤80℃,或者当余热回收器2内循环水的温度高于循环水泵3正常工作所需温度时,补入凉水,降低余热回收器2内的水温,从而使循环水泵3正常工作。
所述排水管道9上设置有循环水外排泵10,用于排出多出来的冷凝水。
所述第一液位计6用于监测余热回收器2内循环水的液位高度。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用于监测余热回收器2循环水的出水温度。
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呼吸阀11。
所述余热回收器2在乏汽吸收层2003上方设置有排空口22,所述排空口22上设置有呼吸阀11。
工作原理:
大型干燥系统的主加热设备一般由多台翅片式换热器串联组成,从大气环境中取风,尤其北方冬季环境温度常达到-10℃~-20℃,直接通入蒸汽或者从疏水阀组过来的含汽冷凝水对冷风加热时常出现严重水击现象。大型换热器的换热管长度又很长,因此又会在换热管末端出现管内结冰现象,以上两种情况都会造成第一片或后续一到二片换热器的换热管水击开裂或冻裂,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本实用新型将余热回收器2内的循环水利用循环水泵3加压后在换热器1和余热回收器2之间强制循环,利用余热回收器2的喷淋组件将来自与各个换热单元的一次冷凝水进行汽水分离,乏汽进入乏汽吸收层2003,被换热器1冷却后的循环水吸收,同时提升循环水温度;此时余热回收器2内的冷凝水温度已远低于常压水饱和温度,因此不含水汽,再循环到换热器1换热时就消除了水击现象;并且循环水的循环量远大于一次冷凝水的流量,保证了热量的充分供应,使换热器1出口水温远高于冰点,换热器1管内流速的增加在提高换热管内传热系数的同时,还能避免流动死角,从而避免冻管。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同轴设置。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为平封头,所述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顶部和底部均为平封头。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同轴设置。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相同。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底部均为椭圆封头。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同轴设置。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相同。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底部均为平封头。

Claims (9)

1.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1)、余热回收器(2)和循环水泵(3);
所述余热回收器(2)内设置有循环水,余热回收器(2)的循环水出口通过循环水泵(3)与换热器(1)的进水口相连,换热器(1)的出水口与余热回收器(2)的循环水进口相连;
所述余热回收器(2)设置有汽液入口(21),所述余热回收器(2)用于回收蒸汽、冷凝水并将蒸汽、冷凝水与循环水进行热交换;
所述余热回收器(2)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相互连通的乏汽吸收腔(2001)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所述循环水存储在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内,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沿横截面设置有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的乏汽吸收层(2003);
所述汽液入口(21)位于乏汽吸收层(2003)的下方;
所述余热回收器(2)的循环水进口位于乏汽吸收层(2003)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器(2)在乏汽吸收层(2003)上方设置有与循环水进口相连的喷头(4);
所述余热回收器(2)在乏汽吸收层(2003)下方设置有与汽液入口(21)相连的第一喷淋管(5),所述第一喷淋管(5)位于循环水液面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吸收层(2003)为耐受水蒸气的温度及剧烈温度波动的材料制成的填料吸收层;
所述乏汽吸收层(2003)包括金属制的波纹填料、丝网填料或散堆金属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以及所述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顶部和底部均为椭圆封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小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以及所述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顶部和底部均为平封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相同;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底部均为椭圆封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侧壁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侧壁均为圆柱形;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侧壁的直径与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侧壁的直径相同;
所述乏汽吸收腔(2001)的顶部和冷凝水混合降温腔(2002)的底部均为平封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液位计(6)、第一温度传感器(7)、注水管道(8)、排水管道(9)和循环水外排泵(10);
所述第一液位计(6)、注水管道(8)和排水管道(9)设置在余热回收器(2)上,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余热回收器(2)上或余热回收器(2)与换热器(1)之间的输送管道上;
所述排水管道(9)上设置有循环水外排泵(10);
所述第一液位计(6)用于监测余热回收器(2)内循环水的液位高度;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7)用于监测余热回收器(2)循环水的出水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呼吸阀(11);
所述余热回收器(2)在乏汽吸收层(2003)上方设置有排空口(22),所述排空口(22)上设置有呼吸阀(11)。
CN202321060216.8U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Active CN219977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60216.8U CN219977137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60216.8U CN219977137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77137U true CN219977137U (zh) 2023-11-07

Family

ID=88577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60216.8U Active CN219977137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77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2946A (zh) 利用吸收式热泵回收烟气余热的集中供热系统
CN101344298A (zh) 空调和海水淡化联合运行系统
CN103438428A (zh) 密闭式蒸汽冷凝水高温回收系统
CN105957567A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219977137U (zh) 一种乏汽和冷凝水混合物余热回收装置
CN102961882B (zh) 混合型蒸汽机械再压缩蒸发器
CN210833119U (zh) 一种高温凝结水显热利用节能装置
CN106145159A (zh) 一种水泥厂scr脱硝用氨水制备氨气系统及其方法
CN219976387U (zh) 一种干燥系统蒸汽热能梯级利用装置
CN207501127U (zh) 一种锅炉排污水余热与水资源回收再利用系统
CN210532424U (zh) 低温余热利用系统
CN116182541B (zh) 一种过热蒸汽热源干燥系统热能梯级利用及余热回收装置
CN202961914U (zh) 混合型蒸汽机械再压缩蒸发器
CN116538793A (zh) 一种蒸汽热源干燥系统热能梯级利用及余热回收装置
CN109443029B (zh) 一种接触式闪蒸汽-水冷凝换热器热能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0395483C (zh) 多容器管路连接系统
CN110056899B (zh) 一种锅炉浆液余热回收系统
CN208340149U (zh) 一种用于火炬系统中粗甲醇排出的系统
CN112274961A (zh) 一种蒸汽冷凝液自动回收装置
CN105536431A (zh) 蒸汽余热回用节能装置
CN106310685A (zh) 基于螺杆压缩机润滑油的热源塔溶液浓缩装置
CN216897265U (zh) 新型除氧冷凝系统
CN105299606A (zh) 一种温差进水余热循环锅炉
CN208000059U (zh) 一种能适应过热蒸汽的凝汽器
CN217584399U (zh) 一种火力发电厂乏汽凝结水及余热回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