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7975U - 一种自润滑轴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润滑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7975U
CN219587975U CN202320413274.8U CN202320413274U CN219587975U CN 219587975 U CN219587975 U CN 219587975U CN 202320413274 U CN202320413274 U CN 202320413274U CN 219587975 U CN219587975 U CN 2195879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lf
lubricating
outer ring
inner ring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1327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雨晴
梁辉
王高峰
胡敬源
冯毅杰
漫恒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oyang Axis Researc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oyang Axis Resear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oyang Axis Researc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oyang Axis Researc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1327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79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79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79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润滑轴承,属于轴承技术领域。自润滑轴承包括外圈和可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外圈内侧的内圈,外圈的内表面构成外圈的配合面,内圈的外表面构成内圈的配合面,外圈的配合面与内圈的配合面包括在轴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部分的重合面,外圈的配合面与内圈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可拆除的且由自润滑材料制成的自润滑衬垫。主要解决现有自润滑轴承在内、外圈的摩擦接触面上设置固体超润滑涂层进行润滑而导致后期维护时涂层难以清除和更换、维护工作难度大的问题,另外还有因需要添加润滑脂而造成结构复杂、使用环境变差、维护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自润滑轴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润滑轴承。
背景技术
转盘轴承是能够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负荷、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等综合载荷,集支承、旋转、传动、固定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特殊结构的大型轴承。一般的转盘轴承是由内圈、外圈、保持器和滚动体组成,属于滚动轴承,滚动体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转盘轴承的径向尺寸,造成无法适用于径向尺寸要求小、结构要求紧凑的应用场合;另一方面滚动体对金属屑等异物特别敏感,一旦进入异物,就会产生断续的振动和噪声,进而引起转盘轴承的损坏。
对此,申请公布号为CN113339403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自润滑轴承,该自润滑轴承包括内圈和外圈,内、外圈之间的摩擦接触面为锥面,且锥面上设置有固体超润滑涂层,同时在内圈或外圈内部设有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用于储存润滑脂的储脂腔,储脂腔通过供脂孔向摩擦锥面提供润滑脂。
上述自润滑轴承取消了滚动体,解决了滚动轴承所固有的问题,并且采用固体超润滑涂层与脂润滑相结合的方式减小内、外圈之间的摩擦力,但是使用过程中涂层也会逐渐消耗磨损,因此也需要维护,而涂层与内、外圈锥面的一体结合方式决定了其很难被清除和更换,给维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当然若整体更换内、外圈会大大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润滑轴承,以解决现有自润滑轴承在内、外圈的摩擦接触面上设置固体超润滑涂层进行润滑而导致后期维护时涂层难以清除和更换、维护工作难度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中的自润滑轴承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润滑轴承,包括外圈和可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外圈内侧的内圈,外圈的内表面构成外圈的配合面,内圈的外表面构成内圈的配合面,外圈的配合面与内圈的配合面包括在轴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部分的重合面,外圈的配合面与内圈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可拆除的且由自润滑材料制成的自润滑衬垫。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对现有自润滑轴承进行了改进,在外圈的配合面与内圈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可拆除的且由自润滑材料制成的自润滑衬垫,自润滑衬垫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减小内、外圈之间的摩擦力,而且自润滑衬垫可拆除,当使用一段时间需要维护时,可以将其单独拆除并更换,相比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护工作的难度。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内圈和外圈其中一个的配合面上设置有朝向另外一个的配合面凸出的环形凸起,另外一个的配合面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匹配的环形凹槽,内圈和外圈的重合面中的其中一个重合面设置在环形凹槽内,另外一个重合面设置在环形凸起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此种设置,使轴承可以承受双向轴向力时保证内圈与外圈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环形凸起的轴向两侧面为对称布置的锥形面,环形凹槽的轴向两侧槽壁为对称布置的锥形壁,锥形面和锥形壁分别构成相应的重合面。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保证方便加工且能保证承受相同程度的双向轴向力。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外圈和内圈的配合面还包括分别与重合面轴向两端相接的柱形面,外圈和/或内圈端部的柱形面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用于密封内圈与外圈之间配合间隙的密封件。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柱形面,方便加工安装,并可以保证重合面在承受轴向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轴承的径向尺寸,扩大轴承的应用范围,通过设置密封槽与密封件,可以避免内圈与外圈之间配合间隙内部进入灰尘等杂质而影响内圈与外圈的相对滑动,对轴承起到进一步的防护作用。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内圈使用时作为固定件,所述外圈使用时作为转动件,或者所述外圈使用时作为固定件,所述内圈使用时作为转动件;转动件一体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转动件一体设置,从而保证转动件的转动稳定性。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固定件由至少两个分体件固定连接而成。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从而方便内圈与外圈的安装。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各分体件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这样使得两个分体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方便加工及拆装,同时方便后期维护。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自润滑衬垫可拆除的固定在固定件的重合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不但保证可拆换,而且可以固定住自润滑衬垫的位置,避免其使用过程中随着内、外圈的旋转发生窜动,同时可以降低自润滑衬垫的磨损速度。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自润滑轴承为转盘轴承,转动件上设置有用于与回转装置转盘上的驱动齿轮传动配合的传动齿。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用于驱动转动件转动,从而保证回转装置的正常工作状态。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自润滑衬垫可拆除的固定在内圈或外圈的重合面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将自润滑衬垫可拆除的固定在内、外圈其中一个的重合面上,不但保证了可以拆换,而且可以固定住自润滑衬垫的位置,避免其使用过程中随着内、外圈的旋转发生窜动,同时可以降低自润滑衬垫的磨损速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润滑轴承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润滑轴承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圈;2、内圈;3、自润滑衬垫;4、环形凸起;5、螺栓;6、固定通孔;7、第一密封件;8、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的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对现有自润滑轴承进行了改进,取消了现有内、外圈摩擦接触面上的固体超润滑涂层,在外圈的配合面与内圈的配合面之间分体设置有由自润滑材料制成的自润滑衬垫,自润滑衬垫不但能够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减小内、外圈之间的摩擦力,而且自润滑衬垫是独立于内圈和外圈的分体件,当使用一段时间需要维护时,可以将其单独取出和更换,相比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护工作的难度。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自润滑轴承为转盘轴承,转盘轴承包括外圈1与内圈2,外圈1同轴设置在内圈2外侧,外圈1与内圈2相对转动配合,在本实施例中,内圈2使用时作为固定件,外圈1使用时作为转动件,外圈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回转装置转盘上的齿轮传动配合的传动齿,用于驱动外圈1转动。
外圈1与内圈2相对转动配合过程中,外圈1的内表面构成外圈1的配合面,内圈2的外表面构成内圈2的配合面,外圈1的配合面与内圈2的配合面包括在轴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部分的重合面,具体表现为,外圈1的配合面上设置有朝向内圈2的配合面凸出的环形凸起,内圈2的配合面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4匹配的环形凹槽,其中,环形凸起4的轴向两侧面为对称布置的锥形面,对应的,环形凹槽的轴向两侧槽壁为对称布置的锥形壁,外圈1的锥形面构成外圈1的重合面,内圈2的锥形壁构成内圈2的重合面。锥形面和锥形壁的设计,可以保证转盘轴承在承受轴向力时保证外圈1与内圈2的稳定连接关系。
外圈1和内圈2的配合面还包括分别与重合面轴向两端相接的柱形面,方便加工安装,并使得重合面在保证承受轴向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轴承的径向尺寸,其中,外圈1和/或内圈2端部的柱形面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用于密封内圈2与外圈1之间配合间隙的密封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根据实际工况,内圈2顶部向上凸出高于外圈1,底部低于外圈1,在内圈2顶部凸出外圈1的部分与外圈1底部低于内圈2的部分设置有密封槽,在内圈2的密封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一密封件7,在外圈1的密封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密封件8,通过设置密封槽与密封件,可以避免内圈2与外圈1之间的配合间隙进入灰尘等杂质而影响内圈2与外圈1的相对滑动,对轴承起到进一步的防护作用。
为了降低外圈1与内圈2的滑动摩擦系数以保证外圈1与内圈2相对转动的效果,在外圈1的配合面与内圈2的配合面之间分体设置有由自润滑材料制成的自润滑衬垫3,自润滑衬垫3可以选用PTFE织物、PTFE复合材料或黄铜。为了避免自润滑衬垫3使用过程中随着内、外圈的旋转发生窜动,降低自润滑衬垫3的磨损速度,将自润滑衬垫3可拆除的固定在内圈2的重合面上或外圈1的重合面上,在本实例中,由于内圈2为固定件,为了保证自润滑衬垫3的固定连接强度,将提前制备好的自润滑衬垫3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在内圈2的重合面上,后期在进行维护时,可以通过加热使热熔胶融化,进而方便拆掉自润滑衬垫3。
为了保证外圈1与内圈2方便安装,将内圈2从两个锥形面的对称面所在位置分体设置,使得内圈2由两个分体件固定连接而成,为了保证外圈1的转动稳定性,外圈1一体设置。内圈2的两个分体件向相对设置有固定孔,方便使用螺栓5通过固定孔将两个分体件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其中,为了避免螺栓5的头部凸出内圈2的端面,在固定孔端部设置有沉孔以供螺栓5的螺栓头伸入。同时,两个内圈2的端面上均设置有螺纹吊装孔,方便安装时起吊轴承。为了方便将轴承固定在回转装置转盘上,在内圈2与外圈1上均开设有固定通孔6。
具体使用时,内圈通过固定通孔固定在回转装置转盘上,外圈外表面的传动齿与回转装置转盘上的齿轮传动配合绕内圈转动,保证回转装置正常工作,且内圈与外圈之间通过自润滑衬垫滑动配合,不但保证了良好的润滑作用,减小了内、外圈之间的摩擦力,而且自润滑衬垫是独立于内圈和外圈的分体件,当使用一段时间需要维护时,可以将其单独取出和更换,相比现有技术大大降低了维护工作的难度。另外,自润滑衬垫不需要添加润滑剂,也即不需要在内圈或外圈上设置储脂腔,因此不仅可以简化内圈或外圈的结构,而且可以保证使用环境的干净整洁,降低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自润滑轴承,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圈1使用时作为固定件,内圈2使用时作为转动件,内圈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回转装置转盘上的齿轮传动配合的传动齿,用于驱动内圈2转动。内圈2的配合面上设置有朝向外圈1的配合面凸出的环形凸起,外圈1的配合面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4匹配的环形凹槽,其中,环形凸起4的轴向两侧面为对称布置的锥形面,对应的,环形凹槽的轴向两侧槽壁为对称布置的锥形壁,内圈2的锥形面构成内圈2的重合面,外圈1的锥形壁构成外圈1的重合面。
本实施例中由于外圈1为固定件,自润滑衬垫3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在外圈1的重合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外圈1从两个锥形面的对称面所在位置分体设置,使得外圈1由两个分体件固定连接而成,内圈2一体设置。外圈1的两个分体件相对设置有固定孔,方便使用螺栓5通过固定孔将两个分体件可拆卸连接在一起,其中,为了避免螺栓5的头部凸出内圈2的端面,在固定孔端部设置有沉孔以供螺栓5的螺栓头伸入。同时,两个外圈1的端面上均设置有螺纹吊装孔。
具体使用时,外圈通过固定通孔固定在回转装置转盘上,内圈内表面的传动齿与回转装置转盘上的齿轮传动配合相对外圈转动,保证回转装置正常工作。且通过使用本自润滑轴承,降低了轴承的加工难度和生产成本;该自润滑轴承使用自润滑材料的衬垫,不影响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公差配合,衬垫摩擦系数小,无需使用润滑剂,无污染,也大大减小轴承维护成本;该自润滑轴承承载高,可以应用于风电机组的变桨轴承,解决风电变桨轴承承载和维护问题,用途广泛。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自润滑衬垫布置方案,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内圈的柱形面上也固定有自润滑衬垫,在其他实施例中,外圈的柱形面上也可以固定有自润滑衬垫。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自润滑衬垫固定位置,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自润滑衬垫固定在转动件的重合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分体件的固定方式,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各分体件之间通过铆钉固定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使用销钉与固定孔过盈配合使得各分体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组合形式的固定件,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为一体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由三个分体件固定连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结构的配合面,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外圈和内圈的配合面仅包括重合面。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形状的环形凸起,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环形凸起的轴向两侧面为对称布置的弧形面,环形凹槽的轴向两侧槽壁为对称布置的弧形壁,弧形面和弧形壁分别构成相应的重合面。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形状的配合面,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内圈和外圈其中一个的配合面为倾斜面,另外一个的配合面也为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了自润滑轴承的不同应用场合,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自润滑轴承不是作为转盘轴承使用,而是其他常见的普通轴承,此时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上均不设置传动齿。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不同的密封件的设置方式,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轴承上下两端的密封槽可以都开设在内圈上,此时内圈上下两端均凸出外圈,密封件都设置在内圈上,在其他实施例中,轴承上下两端的密封槽可以都开设在外圈上,此时,外圈的上下两端均伸出内圈外侧,密封件都设置在内圈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还可以设置成双层密封件或多层密封件,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密封件和密封槽。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了自润滑衬垫不同的可拆卸固定方式,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自润滑衬垫的轴向两端可以伸出轴承的端面并通过螺钉固定在内圈或外圈的端面上,从而间接实现自润滑衬垫可拆卸地固定在内圈或外圈的重合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13:
实施例1中的自润滑衬垫为提前制备好,通过热熔胶粘接固定,加热后热熔胶融化即可拆除,本实施例中的自润滑衬垫是直接通过喷塑方式固定在内圈或外圈的重合面上,材质仍为PTFE,喷塑时保证一定厚度,以在固化后直接形成自润滑衬垫,拆除时同样是通过加热使材料融化,从而实现自润滑衬垫的拆除。
本实用新型中自润滑轴承的实施例14:
本实施例提供了自润滑衬垫的不同安装方式,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自润滑衬垫仅为夹设在内、外圈之间,并不与任何一个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润滑轴承,包括外圈(1)和可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外圈(1)内侧的内圈(2),外圈(1)的内表面构成外圈(1)的配合面,内圈(2)的外表面构成内圈(2)的配合面,外圈(1)的配合面与内圈(2)的配合面包括在轴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部分的重合面,其特征在于,外圈(1)的配合面与内圈(2)的配合面之间设置有可拆除的且由自润滑材料制成的自润滑衬垫(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内圈(2)和外圈(1)其中一个的配合面上设置有朝向另外一个的配合面凸出的环形凸起(4),另外一个的配合面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4)匹配的环形凹槽,内圈(2)和外圈(1)的重合面中的其中一个重合面设置在环形凹槽内,另外一个重合面设置在环形凸起(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环形凸起(4)的轴向两侧面为对称布置的锥形面,环形凹槽的轴向两侧槽壁为对称布置的锥形壁,锥形面和锥形壁分别构成相应的重合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外圈(1)和内圈(2)的配合面还包括分别与重合面轴向两端相接的柱形面,外圈(1)和/或内圈(2)端部的柱形面上设置有密封槽,密封槽内设置有用于密封内圈(2)与外圈(1)之间配合间隙的密封件。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2)使用时作为固定件,所述外圈(1)使用时作为转动件,或者所述外圈(1)使用时作为固定件,所述内圈(2)使用时作为转动件;转动件一体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固定件由至少两个分体件固定连接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各分体件之间通过螺栓(5)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自润滑衬垫(3)可拆除的固定在固定件的重合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润滑轴承为转盘轴承,转动件上设置有用于与回转装置转盘上的齿轮传动配合的传动齿。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润滑轴承,其特征在于,自润滑衬垫(3)可拆除的固定在内圈(2)或外圈(1)的重合面上。
CN202320413274.8U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自润滑轴承 Active CN2195879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3274.8U CN219587975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自润滑轴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13274.8U CN219587975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自润滑轴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7975U true CN219587975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65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13274.8U Active CN219587975U (zh) 2023-03-08 2023-03-08 一种自润滑轴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79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770463B2 (en) Plain bearing and wind energy unit with said bearing
CN219587975U (zh) 一种自润滑轴承
CN204985326U (zh) 带法兰及挡圈的交叉圆柱滚子轴承
CN207260213U (zh) 滚盘式工作装置及其滑动回转支撑
CN204025364U (zh) 一种维修方便的深沟球轴承
CN202790147U (zh) 一种汽车上轴承的轴向定位结构
CN212769537U (zh) 门座式起重机专用钢丝绳托辊
CN202125520U (zh) 用于开炼机的滑动轴承
CN209781463U (zh) 一种滚子引导保持架的三排圆柱滚子变桨轴承
CN210461440U (zh) 一种特大型双列圆锥滚子回转支承
CN210174532U (zh) 一种用于叉车驱动桥的轮毂总成
CN214617776U (zh) 一种防磨防漏油减速箱高速轴装置
CN204893702U (zh) 平面磨床磨头轴承
CN214404352U (zh) Ct机回转支承装置
CN216589868U (zh) 一种偏航齿轮箱输出端密封结构
CN217207333U (zh) 一种滑动轴承及静压启动系统
CN219317245U (zh) 一种风机润滑用挡油环
CN110821954A (zh) 一种可减少摩擦的摩托车轴套
CN207377959U (zh) 一种拖板横滚轮
CN211820424U (zh) 一种迷宫密封圈及轴承座密封结构
CN216618282U (zh) 一种具有防尘防污染功能的轴承
CN209753057U (zh) 一种撕裂机刀轴密封结构
CN216666249U (zh) 一种防尘型圆柱轴承
CN217574830U (zh) 一种防爆型运动传动装置
CN219413285U (zh) 一种润滑均匀的圆柱滚子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